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新材料 >

優秀殘疾人工作者事蹟簡介(通用5篇)

優秀殘疾人工作者事蹟簡介(通用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事蹟的經歷,對事蹟都不陌生吧,根據範圍的不同,事蹟可分為集體事蹟和個人事蹟。一般事蹟是怎麼起草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秀殘疾人工作者事蹟簡介(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秀殘疾人工作者事蹟簡介(通用5篇)

優秀殘疾人工作者事蹟簡介1

她叫朱秀敏。今年47歲,梅河口市興華鎮東興村人。從小患有小兒麻痺,導致肢體殘疾。1995年創辦幼兒園,至今從事幼兒教育十五年。但是身邊很少有人管她叫園長,大家都會親切地稱呼她“三嬸”或者“大班老師”。

“我覺得這個稱號很適合我,因為我就是在農村帶孩子的一名老師。”從事教育這麼多年,她真正瞭解農村孩子上學特別不容易,而且對於一些特殊的家庭來講更難,這與朱秀敏的經歷是有關的。

她因為家庭經濟困難,95年高中畢業以後就沒有繼續上學。當時大學聯考志願報的是長春中醫學院,她帶着錄取通知書興奮地去報到了。因為身體殘疾不能參加軍訓,在這個期間校長就找她談話了,告訴她費用不夠還差錢,然後她就回家取錢。爺爺語重心長地説:“如果你要是上學,咱們家就都得背口袋要飯去”。聽了這句話,當時朱秀敏心裏挺不好受的,然後她就上學校跟老師辦理退學。她不捨的選擇了退學,當晚偷偷地哭了一宿。那時候她就想:“農村孩子一定要上學,而且要有書讀,能讀得起書”。

“那時候倒是沒有什麼宏大的願望,就尋思自己沒念夠書,現在也沒念夠,如果有機會我還得去念書。”

結婚以後家庭也挺困難的,然後就和丈夫一起耕種。種地,農活其實真挺累的。累死人,特別是對於身體殘疾的人。有一次偶然間她看到,因為她要帶自己的孩子去種地,她家孩子當時也在地裏吃在地裏睡,那時候沒有人給看孩子,家裏沒有老人。當時她就發現一個現象,其他家孩子也是都帶到地裏去,挺不容易的,她覺得這些孩子太苦了。

”我覺得這些孩子太不容易了,然後我和丈夫商量,我們辦一個學前班吧。至少能解決一部分家長,省得把孩子帶到農田裏去,讓孩子遭罪,我丈夫當時説也行,但是沒有人幫我幹活。我告訴他,到時候找人給你幫忙。”就這樣她從姐姐那簡單拉了五套桌椅,開始了她僅有“五個孩子”的幼兒園生活。

那時候,她家鄰居有一個大哥,他對朱秀敏講:“你們家孩子帶的挺好,我就想把孩子送你跟前去。”朱秀敏心裏清楚,這是一份信任,必須沿着這個信任的腳步去走,她就是這樣想的。五個孩子,有兩個特別小的,地揹着的;她中午要管孩子的飯,做飯時要揹着一個孩子,讓其他孩子在牆角排隊唱歌,她給孩子們做飯。那時候,無論她吃什麼,給孩子們的一定更好的。“那時,也沒有什麼檢驗標準呀,或者説是怎麼樣。但是,自己心裏頭,良心就是標準。”

她們家現在的習慣還是總吃幼兒園的剩飯剩菜,但是幼兒園的孩子從她辦園之日起到現在,沒有讓孩子吃過一粒剩飯、一口剩湯。她現在也耕種,耕種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讓孩子吃放心的糧食。老師在她的帶動下,午休時也跟她去鋤草,一部分老師看孩子,確保孩子能吃上放心的米和放心的菜。

“那時,我就想我本身是殘疾人,其實在某種程度確實挺自卑,但是在大夥眼裏,我還是一個挺樂觀的人。那時我就想,我為什麼失學,是因為家庭困難,孩子多,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我給自己立的規則就是,殘疾人家孩子我免學費、免書費、免餐費,從入園開始我一分錢都不收,一直到全程畢業。”困難的孩子,她從來不要憑證,就是鄉親們覺得這個孩子困難,或者是父母自己有訴求。真正瞭解情況後,也是全程免書費和早餐費。

在農忙的時候,家長一早晨沒等朱秀敏起來的時候,就把孩子送去了,孩子沒吃飯,她就給做飯。“米是我自己家的,菜是自己家的,我一天早上頂多就搭個工,我自己起來做。而且全程是免費的。”

20xx年村部搬遷,她把舊村部買下來,維修擴建成校舍。她給孩子的教育是從心靈上的教育,從小培養他們優秀的品質,樹立自信力,讓孩子學會感恩,懂得尊重。

環境好了,四周的孩子就都來了。但她自己家沒有校車,都是學校的校車給拉孩子。家長漸漸的認可,遠道的也想來學習,她就把孩子接家來,在家住,吃穿住一直陪同。這樣堅持了半年,她感動了校車司機,校車司機説我給你拉孩子。

村裏的孩子,正常一個上學200元錢,她始終秉持一個原則,有錢沒錢都上學。“我從來沒有跟哪個家長要過學費。我就想他有錢,他自然就會給我了,沒有我就不要了。”

最近一兩年她發現了一個問題,農村留守兒童雖然生活條件好了,吃穿不愁了,教育有保障了。但他們在思想上,留守兒童就有一種孤單。他們沒有父母的陪伴,有一種母愛和父愛的缺失。

20xx年東興村把這項工作交給朱秀敏,由她擔任留守兒童輔導老師。交給她後,她認認真真地去做,孩子們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她都和他們聊天。“他們絕大部分都是我的學生,現在有的都叫我奶奶了。從大班老師到奶奶,我就為這個稱呼,我也會一直堅持的走下去。大家見到你能笑臉相迎,説哎呀這個孩子不錯,老年人説這個孩子不錯,相當不錯了啊。我就覺得自己嘴角就上揚了,我就滿意了。”

在她們園裏孩子沒有醜俊貧富之分,孩子的大小便朱秀敏有時都會親自來幫孩子處理。以前還不像現在耕種實現機械化了,農民都晚上七八點鐘才能從地裏頭回來。孩子放學早就在她家先睡一覺,然後裹個被子,再往家抱。

最初愛人也不支持她,”擔風險,不掙錢,萬一有一個磕磕碰碰的,你怎麼辦呀,這是當年愛人對她説的原話。”現在愛人和兒子都十分支持她。20xx年她問兒子,“我想要翻新校舍,兒子告訴我,錢都是你掙的,媽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在辦學的同時,朱秀敏從不忘記學習,20xx年順利通過成人大學聯考取得學前教育大專畢業證。20xx年朱秀敏光榮入黨,在疫情期間,孩子不能開學,她和老師們利用網課義務為孩子們進行輔導。

抗疫期間,她作為黨員,主動衝鋒上前,包保了十户家庭。

“其實我這一路走來,也是一直遇到好人,也在幫我,要不也走不到今天。就是因為社會上更多的富有愛心的人都幫助我,我也要用心回饋給鄉親們和大家。”

在記者採訪結束後,朱秀敏和殘疾人賈利國還趕往海龍鎮看望資助一年的殘疾人家庭中的孩子。

優秀殘疾人工作者事蹟簡介2

“門窗關好、小心火燭……”,沙啞的聲音伴隨着清脆的鈴聲,總是在那固定的時間段裏響徹在巷頭黑夜裏,居民們一聽見這熟悉貼心的話語,都下意識地去看一看煤氣閥門或摸一摸門窗的插銷。這個“更夫”是一位智障老人,三百六十五個夜晚,從不間歇,哪怕是暴雨如注的天氣裏,即使感冒發燒,他都會撐着去完成這“份內事”。

眼前的,六十出頭,五短身材,額頭皺紋很深,眼睛不小,目光卻是有點呆滯。説起話來也有點口齒不清,“做點好事,做點善事……”

據社區工作人員介紹,,住在號;年輕時,因為智力障礙,作為殘疾人常受到別人的欺辱,一直靠姐姐和鄰居接濟過活。為了讓他能自食其力,原居住地的愛河橋居委會主任動足了腦筋,四處碰壁後,最終,得到一家市政公司的收留。他十分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幹活很賣力,和同事也相處融洽。退休後,有一份一千多元的工資,生活不用愁,他不會燒飯,由姐姐幫他送來飯菜。知恩圖報的他,總想着“為鄰里做點事,為社區盡點力”。於是,他主動加入了社區義網務志願者隊伍的行列。早上,準時來到社區,從郵遞員手中接過報紙雜誌,一份份地發到工作人員的案頭;發完後,踮起腳來,再將閲報欄上的報紙更新。碰上社區有會議、搞活動,就住近旁的他,不用招呼,主動地去“要活”,去附近的'老虎灶泡水,步履有點蹣跚,卻是一絲不苟;“泡水”成了他的“固定差使”。晚上,他就戴上紅袖章,走巷巡街,搖鈴“看更”。平常,還幫着貼貼通知、海報。他將社區當成了另外一個家,常來常往;社區,也非常尊敬這個樸實的老人,將他當成社區的一份子。

“嘀呤呤……”,鈴聲在雨夜裏迴盪着,為每一個已進入甜美夢鄉的人們送去了聲聲祝福,遠近的人們也都認識了這們一位可愛可親的老人,感人的事蹟在社區流傳。

優秀殘疾人工作者事蹟簡介3

陳巧娟被區殘聯聘用上崗一年多以來,熱愛社區殘疾人專職委員這一平凡的工作崗位,工作踏實肯幹、任勞任怨,她僅被聘用上崗一年多,憑一股滿腔的工作熱情和無私的奉獻,就深得社區殘疾人的讚譽。其主要先進事蹟如下:

一、心繫社區貧困殘疾人,積極為有需要幫助的殘疾人排難解憂。

她所服務的非健全人、街坊朋友都“察其行而信其言”。她自被聘用上崗以來,工作期間我與各社區殘聯兼職人員入户走訪多名殘疾人家庭。南崗社區52户、沙步39户、省電力一局社區53户等,瞭解陳邦俊、張春明、秦鏡輝、秦錦萍、秦偉健等殘疾人和家屬的心聲。對年齡大行動不方便,有重殘補助的殘疾人員實行上門發送重殘補助金。並在4、5月期間與精防醫生走訪摸查南崗社區精神殘人員,實行每户走訪瞭解情況。在走訪期間宣傳殘聯各項優惠措施,動員殘聯人開展自我教育,倡導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精神。

二、工作踏實肯幹,腿勤、手勤,用心服務殘疾人。

作為一名社區殘協專職委員,陳巧娟能夠牢記自己的工作職責,不能象機關企事業單位的一名普通文員一樣,常呆在辦公室打打字,接接電話等類的勤雜事務完成好就稱職了。她能做到腿勤、手勤,是因為街殘聯、居委民政組和社區各小區都有她的辦公桌,對處動態中的殘疾人及其家庭的基本情況,要掌握瞭解得確切真實,若欠缺實時的上門走訪是不可能做好的。一年多以來,她對街轄殘疾人基本情況的台賬共修改堪對過多個數據;為居委會民政組資料收集、整理派發糧油及其他救濟物資等共有50多個工作日。

優秀殘疾人工作者事蹟簡介4

每天中心一開門,就有患頸椎病的、患腰椎間盤突出的人跨進門來,連一名韓國客商也屢次前來求醫,着實給這個小小的診所帶來了名聲。

9歲那年,戴榮華突然雙目失明,從此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永遠在那雙幼稚清純的瞳孔裏定格。他還是個充滿夢想的孩子啊!命運無情的打擊給他和家人帶來的痛苦,是永遠都無法用筆墨來形容的啊。

在命運面前,是順從,還是抗爭?戴榮華不想低頭,不想成為父母的累贅。他被家裏安排到南昌盲校學習。8年一晃就過去,他勤學苦練,掌握了推拿按摩的手藝,回到了德安。

盲人按摩中心開張了,戴榮華感到自己空無影像的世界豐富起來,生活變得有意義了。當人們解除了病痛,離開診所前誇着他手上工夫好時,是他最高興的時候。

從小就經歷了那麼一場磨難,使戴榮華內心充滿了同情和善良。遇到前來救治的是殘疾人或家境困難的人,他就主動減免治療費用。從前年5月開張到現在,已為困難患者減免治療費多元。

一天,一個被骨質增生困擾多年的農村盲人來到診所。戴榮華一聽到對方也是盲人,倍添同情和憐憫,熱情地拉着他坐下,為他治病。一星期後,患者病痛消失了,戴榮華把他送出門,分文未收。去年,有個叫楊洋的小孩子,只有半歲,不幸患上了先天性斜頸,四處治療空無效果,戴榮華為孩子做了6次按摩治療,先天性斜頸竟神奇地痊癒了。

現在,為了帶動殘疾人就業,戴榮華正毫不保留地將自己學到的按摩技術教給別人,陳玉英、李宗春、王德華等6名盲人從他這裏學到技術後,紛紛開起了自己的按摩中心。

有人問:你把技術傳給了別人,就不怕砸了自己的飯碗?戴榮華説:有飯大家一起吃。我一個盲人,還能給社會作點貢獻,活得真有意義,太使人高興了!

優秀殘疾人工作者事蹟簡介5

吃水不忘挖井人,望着眼前豐收的莊稼,建平鄉村民宮振平説:“我們能有今年的大豐收,要感謝宋加文,他雖然是個殘疾人,可他打井非常講信譽,講質量,為我們打出了一口口好井,讓我們的莊稼旱澇保收。這是鎮賚縣農民對宋加文創業成果的贊予和肯定。

沒錯,宋加文是鎮賚縣鎮賚鎮一名殘疾人,但是他身殘志不殘,10幾年來,他靠着堅強的毅力,不等不靠的精神,敢於開拓的勇氣,走出了一條坎坷的創業之路。

宋加文出生在山東省博興縣曹王鎮一個偏遠的農村,小時候,家裏很窮,全家只靠父親做一些手工編織品賣些錢維生。但他從小聰明玲利,也格外懂事,父親幹活時,他總是幫這幫那,不知不覺,也學會了手工編織這門手藝。

18歲那年,為了改變家裏貧困的狀況,給父母減輕一些負擔,他隻身一人闖關東來到了鎮賚。當時,正趕上鎮賚縣柳編廠招收技術工人,他自然被聘用了,從此,他成了柳編廠的一名正式工人。有了工作,他格外珍惜。在廠裏他加倍工作,肯吃苦愛專研,很快成了廠裏的技術能手,很得領導的賞識。在廠裏的幾年,他幹過銷售,跑過採買,又當過技術員,然而,正當他要大顯身手的時候,命運讓他面臨了一場嚴峻的考驗。

1990年企業改制,他和妻子雙雙下崗。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他不但沒有向困難屈服,而是用玩強的毅力面對不幸,迎接新生活的挑戰。下崗後,他自謀出路,憑着自已在廠多年的工作經驗,1991年,他幹起了建材銷售,而且一干就是8年,雖然沒有太多的收入,但也能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然而,生命的歷程中,有陽光相伴,也有陰雲密佈,有一帆風順,也有步履坎坷,有歡聲笑語,也有以淚洗面。誰料天有不測風雲,1999年,也許是多年的勞累奔波,他患上了雙側無菌性骨股頭壞死,癱在了牀上,病痛時,他這個七尺男兒競被折磨得號淘大哭。為了給他治病,妻子領他去過長春、北京等地各大醫院,這次他花掉了家裏全部積蓄,真可謂傾家蕩產。兩個孩子上學眼淚汪汪地管他要學費,他都無處去張羅,甚至連5角錢一斤的波菜都不敢買。面對生活的窘況和病殘的軀體,他真的想一死了之。但是,妻子的鼓勵,親友的勸導,讓他頓悟生命的可貴。生來倔強的他認為:“沒有過不去的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兒,過去我可以做的,以後仍然可以,我雖然殘疾了,也一定要比別人強。”

20xx年,在殘聯和親友的幫扶下,他借了1萬多元,又幹起了老本行。自已站不起來,他就讓妻子用自行車把他推到商店,躺在牀上賣貨。客人來買貨,都是自已到櫃枱裏去拿,然後,算好錢再交給他。這樣幹了一年,年末他爭了1600元錢,夫妻倆高興的不得了,盤算着用這點錢好好地過個年。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辛辛苦苦爭的1600元錢卻突然有一天不翼而飛,趁他們不備,小偷把錢偷走了,過年的錢沒有了,夫妻倆的心情暗淡到了極點,倆人抱頭痛哭。然而,一時的打擊似乎讓宋加文的頭腦更加清醒了。他説:“錢是沒有了,但志氣不能沒有”。

隨着做建材生意的人越來越多,他的建材生意維持不下去了,生活到的舉步維艱的境地,他不得不另求生路。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到農村看到農民都靠機井種地灌地,靈機一動,毅然決定辦個打井隊。但是,當時全縣還沒有一個個體井隊,要打井,他即沒資金,又沒設備,也沒有經驗,能行嗎?可只要他認準的就一定要幹下去。此時,親戚朋友們也並沒有袖手旁觀,幫他在銀行貸了13萬元,購置了一台打井設備和2台小四輪拖拉機,還安置了6名下崗職工。從此,他一瘸一拐地帶着自已這個打井隊,不分白天黑夜地穿梭在農村的田間地頭,為農民打井。剛開始,由於不懂技術加之打井設備不行,他連打了10口井,就壞了6口,僅一兩個月時間,他就賠了4萬多元。但是,天生不服輸的他請來了技術員一看,原來是鑽機採用正循環行業,對本地的地理結構不適應。於是,他果斷決定對鑽機進行改造,花2萬元對原來正循環作業的鑽機改造成了反循環。改造後,他順利地打出了一口口井。望着汩汩冒出的井水,宋加文笑了,笑得那麼開心,那是歷盡艱辛成功後的喜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cailiao/y0d2r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