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行業 >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內容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內容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內容

【摘 要】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內容

德國著名教育家弗裏德里奇·福祿貝爾認為:幼兒期是“真正的人的教育”開始的時期,對於發展中的人來説是至關重要的。幼兒期是兒童個性開始形成的時期,因為這時期個性的各種心理結構成分開始發展,特別是性格、能力等個性心理特徵和自我意識已經初步發展起來,每個幼兒在不同場合、不同情景,不同事件都傾向於以一種自身特有的方式去反應。《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由此可以看出,人才的成長固然離不開智力的開發,但是,影響成才的並不完全是智力因素,個性品質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將來事業的成就。科學家愛因斯坦説:“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性格的偉大。這一點往往超出人們通常的認識。”幼兒園教育中培養幼兒良好個性的研究這一課題有着深遠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個性及幼兒個性 幼兒的良好個性 巴學園 幼兒園集體教育與個體教育

一、緒論

經過在幼兒園兩週的保育實習,對幼兒園大致的教育、保育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而不再僅僅侷限於書本的理性認識。

當今多數的幼兒園,毋庸置疑地成了“寄存”幼兒的場所。幼兒園本應是孩子的樂園,但是引導幼兒個性的發展成了幼教界的奢侈品。集體化教育的快捷便利似乎頗受各個幼兒園的歡迎。面對漸漸被抹殺掉的幼兒個性,我對集體教育與個體教育進行了研究。

對本研究,我採用查閲文獻資料及調查訪談的方法。

二、本論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以集體教育為主,但是存在一些問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比如:過於注重活動的形式,缺乏過程與目標意識;只關注幼兒表面的興趣,難以提升幼兒真正的興趣;只關注幼兒動手的能力,而忽視幼兒思維的參與;處理不好生成與預設的關係,影響幼兒主體的發展。

50年代,前蘇聯幼教研究工作者把“學前教學”這一概念引入幼兒園,形成了以作業為基本組織形式的幼兒園教學活動模式。教學被看作智育的主要手段,被定義為“發展兒童的熟悉能力,用系統的基本知識武裝他們,按《幼兒園教育大綱》所規定的範圍培養他們的技能和技巧的有系統、有計劃和有目的的過程”。這是一種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觀。在這種教學觀指導下,學習被看做接受由教師預先建構好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因此,這種接受面廣、效率高的集體教學,就被視為傳授這種預先建構好的知識體系的“捷徑”。隨着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熟悉到: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過程,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過程。由於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與經驗的影響,同樣的事物與現象對於不同的學習者會有不同的意義。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注重發揮幼兒學習主動性的同時,承認和尊重幼兒學習中的個體差異。80年代以來,人們對個別差異的理解發生了變化,由過去認為的能力大小、強弱的差異及個性差異,發展為發展速度、認知結構特點的差異。這使人們熟悉到,要發揮幼兒學習主動性,就必須使教學內容、進度和方式方法,適合每一個學習者的身心發展水平、進度和特點。這種新的教學觀、個別差異觀,幫助我們熟悉到了集體教學對幼兒學習主動性發揮的侷限性。集體教學是全班幼兒在同一時間內以同樣方式與速度學習同樣內容的組織形式。在集體教學中,教師無法顧及幼兒發展的個別差異,無法真正滿足每個幼兒學習的需要,因而不利於每個幼兒學習主動性的發揮。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形式,集體教學之引入幼兒園,曾經發揮過進步作用。“作業教學的引入幼兒園,對培養兒童有組織的行為、發展他們的熟悉活動、教他們學會遵從成人的指示,從而做好兒童的入學預備,的確起過良好影響,作業教學在歷史上的這一進步作用是應予以肯定的。今天我們不能因其侷限性,而全盤否定其存在價值。尤其是我國的幼兒教師大多有着比較豐富的集體教學經驗,讓她們用其他教學形式來完全代替集體教學,是短時期內不可能實現的,而且也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集體教學有其獨特的教育功能。我們應該在認清其侷限性的同時,更加註重發揮其優越性,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保育實習期間,有這樣的三個“問題兒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因為靠近他們,我才真正感受到現在幼兒園體制的缺陷——用同一把鑰匙是打不開所有兒童的心門的。

樂樂是個調皮搗蛋的小女孩,小夥伴們不喜歡和她玩,老師也放任自由。於是,她乘上手工課的時候自己偷偷躲在頂樓玩娃娃家。對於這樣的特殊兒童,作為教師,應該多給予關心,滿足她對愛的需求。

鋭鋭因為過於成人化的外在引起我的注意。平時顯得孤僻,冷漠。老師們給他的評價是“與老師鬥智鬥勇的壞孩子”。有一次,保育員給小朋友們梳頭的時候,木梳掉在地上。經過的幼兒沒有一個意識到,只有鋭鋭經過的時候順手撿了起來。當時,我就覺得其實他的本質並不壞,偷玩具的行為只是幼兒心理髮展過程中的一個障礙,而教師沒有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另外,我發現全班小孩都有全家福,唯獨鋭鋭的全家福上只有他和媽媽。所以,小孩子的心理髮展缺陷也是受家庭環境影響的。可是又有誰真正地去了解過他的成長了呢?

浩然因為沒有良好的午睡的習慣,幾乎天天要被老師批評。這天他被罰不準起牀,我走過去問他:“你為什麼今天又沒有睡覺?”他告訴我,他睡不着。我就告訴他,那麼從明天開始把眼睛閉起來假裝睡。他答應了我。第二天果然見效,他不僅沒有被老師批評,而且真的睡着了。由此我感慨,幼兒是需要你用心交流的。並且,集體午睡這樣的規定,也是不夠人性化的。

幼兒園一個班級平均有三十個孩子,兩個老師,一個保育員,可是在平時又有多少幼兒是真正被關心的呢?有多少幼兒的心理是真正被瞭解過的呢?我所耳聞的是老師聲嘶力竭的指令聲。“殺雞儆猴”也成了幼兒園教師普遍採取的措施,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學呢?幼兒的天性就這樣一點一點葬送在集體化的教育中。我們不是生產的流水線,所締造的不是統一規格的靈魂。

因為看了一部叫《小人國》的紀錄片,我對“巴學園”這個名詞產生興趣。

一本名叫《窗邊的小豆豆》的書在上個世紀80年代第一次被悄悄地翻譯成中文,那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譯本,但是有幸讀到過它的人都曾被深深地驚喜和感動——居然有那樣一座由六節車廂組成的“巴學園”,學生們每天帶着“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的飯菜當做午餐,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心情自由選擇要上的課程,還有跳着校長髮明的韻律操,晚上在學校禮堂裏露營,這是一個多麼幸福的小豆豆啊!多年後,重新被引進出版的“小豆豆”不知不覺地爬到了暢銷書榜的前列,並且兩年來一直旺銷,至今勢頭不減。這個日本小女孩的成長故事不僅再次緊緊抓住了中國孩子們的眼睛,也俘獲着更多的成年人的心。

中國的孩子很辛苦,世界上都承認,早在我們當孩子的80年代,減負的論調就已經多有談及了,快三十年過去了,減負的後果還是應了人們當時的一句玩笑話——“減負之後,還是正”,我們的下一代還是沒有能輕鬆快樂地成長起來。所以,看過《窗邊的小豆豆》的孩子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真想在現實的“巴學園”裏學習生活,遇到一位像小林宗作一樣的校長。這本講述黑柳徹子童年真實經歷的作品對於今天的教育體制與環境下的孩子來説只能是一種美好的嚮往,他們熱切地關注着小豆豆的故事,好奇地問爸爸媽媽:為什麼不送我去這樣的學校?孩子們也許無法理解,其實學校本身沒有什麼神奇之處(除了校舍是由六節車廂組成的這一點),創造奇蹟的是小林校長和像小豆豆的媽媽一樣的父母們。他們抱持着最為真摯和寬容的心,成為孩子們童真的守夜人,在深沉的暗夜之中,為孩子們點亮前行中光明。從某種意義上説,《窗邊的小豆豆》再次被引進出版正是在召喚一種“兒童本位”教育精神的迴歸,讓孩子們更多地去自我成長,而非一種在長輩規劃下的“被成長”。作為家長,我們只需要做那個麥田裏的守望者,就像塞林格描繪的場景一樣:所有的孩子們生來就該在一大片麥地裏自由自在地奔跑和玩耍……但是,當他們一不小心,當他們終於要“沒辦法小心地”臨近懸崖邊緣、面臨某種掉落下去的危險——“我”就願是麥田裏永恆的守望者,一次次地伸出手臂、一次次地攔住他們。

如果説《窗邊的小豆豆》在召喚着一種“兒童本位”的教育精神的迴歸,那麼手頭這本剛剛出版的《我親愛的甜橙樹》則是在宣揚着一種“童心迴歸”的互動理念,當孩子們在麥地中奔跑玩耍,作為家長的你,不要孤獨地做個守望者,不妨忘掉自己已是一箇中規中矩的中年人,此時讓童心得以迴歸,盡情地參與到他們的奔跑和玩耍中來,讓他們真心覺得你也是他們中的一份子,是他們的夥伴。就像書中的那棵總是傾聽主人公澤澤説話的甜橙樹,和那個把澤澤當做朋友一樣的葡萄牙人,在他們的心中,澤澤並非是滿腦子惡作劇的壞孩子,他內心生長着最難能可貴的善良的種子——因為聖誕節受不了爸爸失業後的悲涼的眼神而去街上擦鞋只為了給爸爸買一包香煙使爸爸高興起來;班主任長得不美,別的老師有花收,而她沒有,澤澤沒有錢就從花店偷花送給老師;澤澤還喜歡逃課,常和一個賣藝人一起賣唱,只為每次能夠從藝人那裏得到一張歌譜,送給愛護他的姐姐……在艱難的生活面前,甜橙樹和葡萄牙人成了澤澤生命中守望相助的夥伴,他們沒有給予澤澤什麼實際的物質的支持,但足以讓在澤澤快樂地忘卻生活的艱辛,因為他們給予澤澤的是一種可貴的交流、一種傾訴,一份能夠忘卻孤獨的友情,這比優越的生活更讓這個孩子感到快樂。所以,我知道了為什麼當小説寫到甜橙樹被砍伐、葡萄牙人死於車禍時,所有讀到這裏的人會痛哭流涕,他們是為死者而哭,更是為活着的人而哭——為澤澤而哭,他們離開後,還會不會有人這樣温柔地對待這個可愛的男孩呢?與他一起聊心事,帶着他去兜風,在他生病時,為他送來温暖……這個故事在作者若澤·毛羅·德瓦斯康塞洛斯心中醖釀了整整42年,最後用12天的時間寫成。與黑柳徹子一樣,這個故事有着作者童年的印記,這既是獻給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故事,也是時過境遷後,一封寫給每個童年已逝的成年人的書信,它以孩子的視角帶着每一個成年人回味着逝去童年的陣痛、憂傷,還有甜蜜,也許你是幸運的,曾有一棵樹、有一個人走進你童年的歲月,將這些陣痛得以過濾,憂傷得以撫平,甜蜜得以分享,實現一種真正完美的成長!如果你已為人父、為人母,如果你有幸也讀到這個故事,不妨從今天開始,讓童心重新迴歸到你的心裏,和孩子一起成!

無論是小豆豆還是澤澤,無論是巴學園還是甜橙樹,兩部來自不同地域、風格決然不同的作品,在有意思的講述中向我們每個正在童年或童年已逝的人傳達着這樣的信息:無論何時,在內心的深處,我們都要留下那麼一點温柔的空間,讓童心得以安然地安放!

李躍兒創辦的巴學園受的是黑柳徹子的影響,提出“孩子是腳,教育是鞋”。

簡短的話,卻道出一番真理。我們的幼兒園應該去適應兒童,並且是適應每一個兒童。幼兒園應該實行小班制教育,幼兒多則不易被重視。巴學園式的教育,是開放式的教育,雖然給予幼兒一定的自由,但是不代表教師可以完全撒手。教師應該隱形地把握好尺度。每一天,抽出足夠的時間,和每一個幼兒交流。面對問題兒童,也要現實出足夠的耐心,去了解事情的本質,再去評價幼兒的行為。

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遊戲,遊戲是幼兒的天性,幼兒遊戲藴藏着發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機。發展的多樣性、差異性、自然性等特點,在遊戲中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遊戲同時是一種自發的學習,具有促進發展的功能。所以,教師要尊重幼兒在日常生活環節中的自發遊戲,尊重幼兒的自發探索過程。《綱要》中指出,孩子是通過遊戲及其一日活動來學習的,尤其是遊戲活動,往往是綜合性的,涉及多方面的學習內容,具有促進幼兒多方面發展的價值。同時,很多幼兒教育專家研究發現,孩子的創造力並不是通過集體活動教出來的。而是與生俱來,並在一次次的個性化創新活動中獲得鞏固和發展,成為穩定的品質。其實,只要教師細心觀察,就可以在一日活動細節中發現幼兒創新思維的火花。這時,教師所要做的是積極的關注和採取適當的態度呵護幼兒的創新意識和探究行為,而不是採取粗暴的方式遏制。

傾聽孩子的聲音,有時候,孩子的.很多行為並不象上述案例中那樣能讓人直接看出其探索過程。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是不計後果的,甚至能造成破壞性。這時,我們就不能僅僅從孩子的行為表面直接作出判斷,而應該蹲下來傾聽孩子的聲音。這樣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和思考過程,有助於我們作出正確的判斷。

引導孩子的思考。《綱要》中指出,教師的角色定位不但應是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還應該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所以,教師不但自身要關注孩子的一日生活全過程,善於從細節中正確把握教育契機。同時,還要幫助孩子在每一個活動過程中學會觀察細節,學會在過程中思考,從而發揮教育的最大價值。

孩子個性發展是在其天性的基礎上展開的,只有在天性的展現中我們才能把握孩子多種發展的可能性,使潛在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而孩子的天性更多體現在一個個生活細節和各種自發活動中。這就要求教師要以發展的趨勢去關注幼兒生活過程,關注尋常時刻,學會了解行為的發展意義,從而最大程度地促進幼兒個性發展。

除了幼兒園本身需要改革之外,家長的傳統思想也應該解放。我想,即便現在創辦了許多所巴學園式的幼兒園,硬件軟件條件都很充沛,有許多家長還是不願意選擇這種新式的教育方法。有許多家長不能夠接受孩子玩沙坑的時候把手和衣服弄髒。所以,既然我們選擇了學前教育,我們就有義務把這種巴學園的思想廣泛傳播,讓大眾對其瞭解、接受。堅持以下理念:

一 以幼兒為本,注重幼兒個性培養。

二 營造和諧生活學習環境,促進幼兒個性發展。

三 創新活動,拓展個性教育的空間。

四 發展特長展示個性風采。

五 開展個性化教育,優化發展幼兒個性。

六在民主、和諧、自由的寬鬆環境裏,有效地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三、結論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幼兒園是一個提供各種各樣鞋的場所,而不是一個託管所。提倡巴學園式的個性化教育是每一個幼兒的個性得到健康發展的保證。不要讓傳統的集體化教育禁錮了幼兒的思維。包括幼兒人格品德的發展,也與個性化教育密不可分。孩子的每一個時刻都應該被關注。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內容

改革不僅僅在經濟,更在人的思維方式。 未來要求今天的孩子擁有更豐富的創造力。

每個孩子都有創造力。 説到“創造”,人們很容易與牛頓、愛因斯坦、愛迪生等著名的發明家和他們的創造發明聯繫起來。天才 自然有天才的創造力。然而,這裏所説的“創造”,乃是半個多世紀來人們在研究創造活動規律中發現的人與 生俱來的創造潛力,這是一種低級的、原始的創造力。它不同於具有社會價值,給人類帶來益處的創造發明。 但人類的創造發明,充滿想象、富有創新意義的創造力離不開它。

每個孩子都有這樣的創造力

人的創造潛力與生俱來。對孩子來講,創造潛力人皆有之。日本著名創造學家恩田彰認為,這種幼兒的創 造性,對別人未必是新穎的創造,而對他自身卻是前所未有的,是一種自我實現的創造性。它雖然沒有社會價 值,但可以產生獨特的個性活動。隨着兒童的身心發展,這種人皆有之的創造性就會朝特殊才能的方向發展。 也就是説,其中某種低級的、原始的創造力隨着兒童的身心發展,會走向高級的、有真正創新意義的創造力。

較早掛牌“中國創造教育實驗基地”的上海徐彙區科技幼兒園的教師告訴我這樣兩個例子。

▲一個3歲男孩穿着揹帶褲,活動時被小朋友拉掉了褲釦。 他沒有求助老師,自己叫了一名女孩替他按住 胸前的褲兜,自己把兩根揹帶分兩邊,攬腰繫住了褲子,然後繼續玩耍。

這個急中生智的辦法,對一個學齡孩子來説不算新,對一個成人來説更不足掛齒,但對一個3 歲男孩來説 就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創造:他知道不讓褲子掉下來除了揹帶還有第二種方法,即在腰部繫住,同時他還能 “發明”出用揹帶代替腰帶。

▲有個6歲的男孩看見外婆每每拖完地板總會捶背喊累。 他就對外婆説:“我長大了要造一種拖把,上面 有五六個按鈕。外婆只要按一個按鈕就能自動拖地,再按另外的按鈕又能自動洗拖把,再按一個按鈕又會自動 絞乾……

這是一種大膽的設想,屬於孩子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在孩子中較常見。

這種人皆有之的創造力,如果後天加以培養和訓練,並形成一種思維方式,也許就能在其今後的學習、工 作中取得優異成績。糟糕的是,多數父母把它看成不起眼的小事和“瞎説”而不以為然。得不到鼓勵,得不到 強化,得不到訓練,這種人皆有之的創造力就會隨年齡的增長而退化,直至消失。

由於孩子存在個體差異,在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的表現上有顯性和隱性的兩種情況。隱性的創造力在 外部條件適宜的環境中就會顯現出來。在學齡前兒童中其創造力較多的表現為創造性思維。常見的幼兒創造性 思維有哪些表現呢?

打破砂鍋問到底 2~3歲的幼兒隨着生理的成長會對自身周圍的事發生濃厚的興趣,會不斷地向成人發問 。如看見一隻貓,會問:“這隻貓是男的還是女的?”“它的家在哪裏?”“它跑出來幹什麼?”“它找不到 食物會不會餓死?”等等。又比如,有位4 歲多的幼兒看見電視報道地震的消息,他就問:“為什麼要地震? ”“可以叫地不要震動嗎?”

探究性地拆東西 這是幼兒創造性思維最初的萌芽狀態,在低幼兒中較多。如拆鍾,他要看看是什麼在推 動指針走。又如向電視機後面探視,想看看人是如何進入電視機裏的。還有,拆開玩具按自己的意願重新組裝 等。

有意義的“瞎説”它是幼兒創造性思維活動中的火花。如有幼兒看見南浦大橋有很多斜拉索,他説他要造 的橋與南浦大橋一樣長,一樣結實,但沒有斜拉索。又如,某幼兒看見灑水車清洗路面的塵埃,認為不好,因 為灑水車阻礙交通。他認為可以用飛機在天空中飛一下,空氣清新了,地面也乾淨了。

自由繪畫 這種畫,畫技不一定好,卻表達了幼兒的思維活動過程。有個幼兒畫了一輛汽車長翅飛在空中 ,而這輛車的下面有許多車輛。他説地面交通堵塞,他的車就伸出翅膀升上天空,從空中飛過去。類似這種按 照幼兒意願的繪畫,能較多地表現幼兒的創造性。

還有孩子的裝扮性遊戲,如拿枕頭當布娃娃,拿圓柱形積木當杯子等。還有講故事中的添枝加葉等,都能 表現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徐彙區教師進修學院的張培隆老師説,一般8 個月後的孩子就有創造性思維活動的表現,2歲多至5歲,表 現得較強烈,5至6歲後這種表現開始減少。因為隨着他們年齡的增加、經驗的增多,以及環境的變化,他們的 創造性思維活動會趨向內化,趨向有意義,有的被服從、模仿所替代。

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在於給孩子建立一個全新的思維方式,養成他們良好的思維習慣

思維是創造的前提,當年牛頓看到蘋果從樹上落下,就想為什麼蘋果不會飛上天,而要往下落?如果蘋果 樹長到月亮上,蘋果會不會落到地球上?正是牛頓的創造性思維,使他提出了著名的“萬有引力”。今天培養 、訓練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正是為了明天開發他們身上潛在的創造力。教給孩子順向性思維、擴散性思維、逆 向性思維等多種思維方法,讓他們建立有主見的、獨立的、敢於創新的思維方式,這對孩子今後的學習或者工 作都是有幫助的,可以享用終身。

上海市徐彙區科技幼兒園的園長高一敏説,培養幼兒從小有創新意識,是21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是 當前素質教育的核心。現在上海已有好幾所幼兒園對幼兒開展這方面的教育與培養。有的從繪畫課程入手,有 的從語言課程入手,他們幼兒園是從開展各類科技活動入手,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現已初見成效。幼兒的思 維活動明顯活躍,表現出豐富的想象力。

家庭中如何培養和保護好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營造民主、寬鬆的家庭環境,這對孩子形成獨特的個性,表現有創新意識的思維、舉動很重要。家長不 能因為孩子小、需要成人照顧而把他看成是成人的依附品,要受成人支配。孩子也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 應該允許他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空間。比如:允許孩子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存在,給孩子一塊由他或她自主 “擺攤”的地盤,接受孩子對成人的稍合理的建議,相信孩子們每一次“保證”等等。

▲培養、訓練孩子的想象。想象是孩子思維活動的主體。想象越豐富,思維也越活躍。培養孩子的想象, 在於培養想象的思路。有人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找來幾個小朋友,要他們説出儘可能多的紅磚用途。有個小朋 友説:可以造房子,砌圍牆,鋪地等。這些答案只限於“建築材料”範疇。另一個小朋友説:可以當錘子釘東 西,可以擲人。他的思維就突破了“建築材料”範疇。還有一位小朋友説:風來了可以壓住東西,還可以當尺 畫線。這個思維擴展到紅磚的重量和形狀上了。這叫擴散性的想象思維。還有一個發生在課堂上的例子:老師 將一隻蠟制的小鴨浮在水面,讓幼兒想法把小鴨沉下去。有人用積木壓在“鴨”身上,“鴨”一搖積木翻落了 ;有人用橡皮泥粘在“鴨”身上增加重量,“鴨”側浮在水面沒有沉下。有人用橡皮泥加粘在“鴨頭”上,但 是“鴨尾”翹了起來……最後有個小朋友將所有粘在“鴨”上的橡皮泥剝下來,揉成一團,粘在“鴨”身底部 ,這樣蠟小鴨就沉下去了。這個孩子在總結了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採取了逆向性的思維,他成功了。所以,培養 訓練孩子的多種思維很重要。

▲全方位地擴大孩子的閲歷。知識和經驗是孩子構成豐富想象的材料。有句老話:“見多識廣”。教給孩 子的知識要儘可能廣博,可以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以涉獵生物、原子能等高科技領域。要注意的是宜廣不 宜深。如可以讓孩子知道微波可以煮熟食物,微波是人的眼睛看不見的,但不要向孩子解釋有關微波的專業知 識。

在家中,如果看見孩子在沉思,不要打斷他;聽見孩子在自言自語,不要譏笑他;要允許孩子做“白日夢 ”,多給孩子玩遊戲等等,這些都是有利於孩子創造性思維發展的。

發現、保護並且培養幼兒的創造潛力,是培養、造就創造型人才的第一步,這應該是每個深愛自己孩子的 家長不可忽視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hang/l2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