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行業 >

勤儉持家尊老愛幼家風故事

勤儉持家尊老愛幼家風故事

傳統的家風有很多,每個家庭各有不同,因為各個家庭的情況各不相同,但總的來説,都是為了家庭和睦,孩子健康成長。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勤儉持家尊老愛幼家風故事,歡迎閲讀參考!!

勤儉持家尊老愛幼家風故事

  勤儉持家尊老愛幼家風故事一

一個良好的家風家教是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長的保證,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詩禮傳家,勤儉持家,尊老愛幼,明事知禮,艱苦奮鬥等等都是我們永恆的主題。其中勤儉持家的這種優良傳統作風更值得我們弘揚下去。

‘勤儉持家’還有這麼一個民間故事: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説:“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飢捱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字去做。”後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穀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裏就沒有一點餘糧。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後,也把“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雲外。他疏於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穫的糧食就不多。儘管一家幾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捱餓!”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訓以後,他倆將“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後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通過這個故事更讓我們懂得‘‘勤儉”二字的重要性。母親常常告誡我們:‘‘男人是摟柴耙耙,女人是捆柴繩繩。’’這個俗語也是説明‘勤儉’的重要性。男人要勤勞,女人不忘根本。懂得節約不能浪費,不能大手大腳,或者女人一切從簡非常儉樸,但男人懶於行動,不手勤,眼勤,腳勤,照樣沒有幸福的日子。這兩個字緊密相連。生活在一個家庭裏,夫妻二人首先是和睦。‘家和萬事興’有了和諧的家庭,再加上勤儉持家,這無疑是錦上添花。生活中我們便是如此。我們的家規:人走燈滅,人離扇停,人走水停,一水多用。我經常倡導孩子們不輕易浪費糧食,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剩菜剩飯放到下次在吃,隨手關燈,關水龍頭,用過後的水也可以擦地板,衝馬桶等等。這樣一年下來水電費也用不了多少,還有平時用的紙張,我把未用過的反面釘在一起,以便孩子們進行練習題演算。這樣的言傳身教都默默的影響着每個孩子,他們都會學着我們的樣子,不浪費糧食、水、電、紙……這些雖然都很微小,但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這也是我們為社會貢獻一份微薄之力。

當我們漫步在《周恩來紀念館》時,周總理的光輝形象傲然挺立,總理一生何嘗不是倡導勤儉建國,艱苦奮鬥,一切招待必須是國貨,必須節約簡樸,他與同志們共進午餐: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四周幾小碟鹹菜和燒餅,這種不擺闊氣,不鋪張浪費的事例在總理身上比比皆是。他一身衣服極其樸素,生活簡樸。白洋布襯衫打了補丁繼續穿,一件褪了色的中山裝陪伴着總理不知審批了多少文件。接見外賓的風衣,經過了多少歲月,依舊風貌永存。看着這些遺物讓我感慨萬千。當今有多少領導,中層幹部以至於普通老百姓哪個能像總理一樣克己奉公,無私奉獻,始終保持着勤儉建國,並且以身作則呢?

在生活條件大大改善的今天,一些同志心中節約意識漸漸淡化了。現實生活中,有關革命精神和艱苦奮鬥作風的現象不為鮮見,許多人看來,那都是小米加步槍的年代,現在條件和環境改變了,在提倡這個有些不合時宜。吃點,喝點,玩點,浪費點無礙大局,沒必要看得那麼重,要求得那麼嚴。時下人們生活講質量,吃穿講檔次,穿品牌衣服,戴名牌表,開豪華車,可彰顯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殊不知,這無形中,給自己,給家庭,給社會都會造成一種奢侈浪費,擺闊的負面影響。讓自己的孩子養成攀比、炫耀、瞧不起別人的一種惡習。這樣的作為,這樣的認識與共產黨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不相符的。

在過去,勤儉節約值得推崇,在今天的小康社會仍要堅持。我們要高瞻遠矚,繼續弘揚這種精神,決不允許坐享其成,奢侈浪費,因為鋪張浪費給國家帶來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抗日愛國將領續範亭曾説過:‘‘節約莫怠慢,積少成千萬。一粒米如珠,一菜不許爛,節約雖有限,萬合是十石,細流成江河,衝破東海岸,滴水匯成河,粒米攢成筐”。可見節約是強大力量的儲蓄。事實證明:任何一個家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奢侈淫逸成風,享樂主義盛行,這個小家、大家、民族就沒有了希望,反之會永遠昌盛下去。

勤儉持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來當做修生之要,持家之寶,興業之基,治國之道。這種家風精髓已然融入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成為推動我國文明進步的正能量。望這種家風代代相傳,銘記心中。

  勤儉持家尊老愛幼家風故事二

對於家住萬州區王牌路的張靜韜來説,自家的家風家形成於母親無時無刻的叮嚀教誨中。二十多年來,對母親的諄諄教誨,張靜韜不僅牢牢記在心上也體現在實際行動上。

勤儉節約成習慣

近日,記者來到張靜韜的家中,她正繫着圍裙一手拿着鍋鏟,一手往鍋裏放調味鹽,在廚房做晚飯。“中午朋友請客吃飯,一盤辣子雞丁動都沒動,想着就這麼扔了怪可惜的,我便打包回來。”張靜韜説,小時候因挑食與母親陳香發生過矛盾,是母親的耐心教導,自己才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張靜韜讀國小的時候,只有她和母親兩個人一起生活。那時候,母親十分的'辛苦,不僅要照料她的衣食住行還要賺錢供她上學讀書,在生活上更是十分的節儉。那時的張靜韜還小,常常挑食,這不吃那不吃。一次飯桌上,張靜韜説沒自己喜歡吃的菜,吵鬧着不吃,飯碗在她與母親推攮中打翻在地上。“情急之下,母親打了我一下,我一下子便哭了出來,然而身邊的母親也跟着哭了起來。”

“那天晚上,母親來到我身邊説不應該打我,但是也告訴了我生活的不容易,給我講了她自己小時候的吃不起米飯,只能喝稀米湯,讓我要懂得勤儉節約。”張靜韜説,從那以後,自己便懂事了,飯菜總是會吃得精光。

好家風讓家更温馨

“我有兩個弟弟,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是我們卻比親姐弟還要親,這全都要歸功於母親平時教育有方。”張靜韜説,幾年前母親陳香與現在的爸爸結婚了,自己也多了兩個比自己小十多歲的弟弟。別看現在他們這麼懂事聽話,以前可比較調皮也不是很懂事。

生活中,姐弟、弟兄之間也會發生矛盾,陳香不會先入為主地判定是誰的對錯,通常會讓孩子們各自陳述發生爭執的原因,再讓他們互相道歉,對不在理的一方進行特別教育。“母親常常説,當哥哥姐姐的要謙讓弟弟,即使弟弟做得不對的地方也要懂得忍讓,家人朋友之間就應該互相團結友愛。”張靜韜説。

在張靜韜看來,母親是這個家家風的傳承者,教會後輩“禮儀和孝道”,以後自己也會將這些好的家風傳遞給下一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hang/q6j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