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建築 >

建築物語散文隨筆

建築物語散文隨筆

建築作為人類生存活動的一種形式,與人類社會的進程密不可分。建築是人類文明長河中產生的一大物質內容和地域文化特色的靚麗風景,是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不斷作用的產物。它並非只是簡單的一磚一木堆砌,而實實在在是人類文化的縮影。從原始建築的各種洞居、樹居、穴居,到古代建築的樓、閣、軒、榭,至現代建築的高樓林立,無不伴隨着人類文明發展的腳步。

建築物語散文隨筆

據記載,建築被最早賦予實用功能之外意義的,應該是春秋時期的儒家。其時,百家爭鳴,建築的意義也成了先賢們爭議的對象,其中持明顯對立立場的是以管仲為代表的法家和以孔丘為代表的儒家。法家認為建築的意義應只在於適用,“不求其美”、“不求其大”,足以“避燥濕寒暑而已”。墨家與法家相近,認為建築只是為方便人生,而“不以為觀樂”。而與此相對,儒家特別注重藝術的教育作用,認識到建築也是教化的有力手段,所以,體現君王權威的宮殿就應該具有宏大、威嚴的所謂“大壯”風格。雖然儒學建築觀帶有很強的社會功利性,既不全面也不完善,卻第一次表明了人對建築藝術的自覺。因此,在宮殿羣裏“殿基高巨之風”和高台建築日盛。這種“高巨之風”即使到了詩文大盛的唐朝,在唐詩中也可窺一斑;如蘇軾的《花影》:“重重迭迭上瑤台,幾度呼童掃不開。”駱賓王的《帝京篇》:“乃複道斜通鵲觀,交衢直指鳳凰台。”許渾《行次潼關題驛後軒》:“飛閣極層台,終南此路回。” 王勃《臨高台》:“紫閣丹樓紛照耀,壁房錦殿相玲瓏。”高台建築作為我國古典建築的一大風格,已經在唐詩這種主流文化中得以充分的體現了。至秦漢時期,隨着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國傳統建築的抬樑、穿鬥和井榦三種主要木構架體系基本形成,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和屋檐的重量通過樑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維護隔斷的作用,使房屋的其它構造從使用價值中解放出來,起到了更多裝飾的作用,讓民族智慧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得到更多施展、發揮空間。“斗拱”和弓櫞形成的“飛檐”上,任由蛟走鳳飛,每一片“秦磚漢瓦”,都可以着彩點墨,更兼那“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庭院式構造,把中國人文精神中的“含蓄內斂、古樸典雅”的氣質呈現出來。有誰能説其中的一磚一木不關情呢?

中國的建築美學,似乎一直被我們忽視,直到1932年11月,樑思成、林徽因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中的《平郊建築雜錄》一文中提出“建築意”的用語。他們説:“這些美的存在,在建築審美者的.眼裏,都能引起特異的感覺,在‘詩意’和‘畫意’之外,還使他感到一種‘建築意’的愉快。頑石會不會點頭,我們不敢有所爭辯,那問題怕要牽涉到物理學家,但經過大匠之手藝,年代之磋磨,有一些石頭的確是會藴含生氣的。天然的材料經人的聰明建造,再受時間的洗禮,成美術與歷史地理之和,使它不能不引起賞鑑者一種特殊的性靈的融會,神志的感觸。”“建築意”也如同“詩情”、“畫意”一樣,在訴説,在歌唱,充滿了感情。它與“詩情”、“畫意”的不同,只在於它的表述採取了建築獨有的藝術語言而已。一代才女林徽因認為建築是美學的、藝術的、詩意的。私下認為,正是林徽因本人具有非同尋常的遠見卓識,不僅博得“才女”之名,還讓樑思成、徐志摩、金嶽霖三個優秀男人珍愛了一輩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nzhu/2e9j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