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語文老師教學隨筆(合集15篇)

語文老師教學隨筆(合集15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應該很少人不知道隨筆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可以抒情、敍事或評論。什麼樣的隨筆堪稱經典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老師教學隨筆,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老師教學隨筆(合集15篇)

語文老師教學隨筆1

從課堂上走下來的我仍然充滿了激情和自信。回想起我和學生一起走過的這難忘的每一個四十分鐘,靜靜回味我們的真心交流,品味學習過程中感情的碰撞和思維的火花,我感到了快樂,同時也激動不已。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現在,我將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的每課設計中想體現的教學思想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在愉悦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樂學,並積極投入其中

有這麼一句話:語文教學應當充滿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課堂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圍才能引領學生進入語文的自由王國。的確如果學生感到了快樂,那麼他們就會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所以,在本組的每一課我都力爭創設愉悦可持續型氛圍,讓學生樂學,積極投入其中。比如,在課文《酸的和甜的》中,課前交流時,我們玩“你演我們猜”的遊戲。接着又根據幾幅圖片認識了“猴子”“狐狸”“葡萄”等詞語。識字中,學生認識葡萄園裏的生字朋友,請出捉迷藏的詞朋友,於遊戲中自主識字,合作交流。在指導朗讀時,學生帶上頭飾進行表演,他們進入了角色,在讀讀演演中積累語言,自悟道理。佈置開放型作業時,我激趣引入:“學了這個故事,你一定想給小狐狸寫幾句話吧!除了給狐狸寫幾句話外,你還想幹些什麼呢?”這樣,課堂自始至終都充滿了情趣,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投入其中。

二、在朗讀中指導,以讀為本,使學生積累語言。

感悟道理《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可通過創設情境,激發閲讀興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尊重獨特感受。整個讀書過程為弘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服務。我努力將以上思想運用教學實踐中。

讀書方式多樣,激趣學文:課文教學中,我力求把讀放首位,通過自讀,評讀,小組合作讀,小組展示讀等方式,使學生喜歡讀書,並把課文讀準,讀流利,到有感情。

三、在讀中落實重點詞句,感悟課文內容。

領悟文中藴涵的'深刻道理葉瀾教授説過這麼一句話,一堂好課,應當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我覺得最大的一個感觸就是,孩子們都活了,整個課堂洋溢着一種很熱烈的氛圍。孩子們大膽地説,大膽地演,充滿着一種激情。所以我感覺到,我在這樣的課堂當中感受到快樂。再回過頭來細細反思課堂,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做的不完善:

1、因為每一個孩子的個性不一樣。他的思維,他的表達都是各有各的特點。特別是,有些問題提出去後,孩子們應該要這樣答,可是他偏偏就不這樣答,這時候怎麼辦?我想,這時候老師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着急,靜下心來,學會等待,學會寬容,學會引導。在這種等待當中,慢慢的引導孩子,使得在這堂課當中體現一種生成性,使孩子,由原來的説得不好到説得好,由原來的理解得不深到後來的理解得到位,那麼我想,課堂上就是要體現這樣的一種生成性。而這一點正是我所欠缺的。

2、感覺到在課堂上,有一些地方,該放手的,讓孩子大膽的來提問,大膽的來辯論,像這樣的一些地方,自己感覺好象還放的不是很開,老是有一種,希望能夠把孩子抓住,或者説課堂的結果能給抓住。希望這個課能夠上得比較完美,然後也不拖堂,時間到了,我這個課就上完了還是多多少少有受這樣一種思想觀念的束縛和影響。我想自己在今後的教學當中,儘量的避免這樣的一種約束,讓自己的課堂更開放,更充滿人文化的生命活力。

我想我們對一堂課來説,我們可以追求他成功。所謂的成功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學生都得到了更好的發展。但是,不能追求完美。因為完美,實際上他是不可預期的。

語文老師教學隨筆2

語文老師要學學“留白”藝術

中國畫講究意境之美。大畫家吳道子説:“意造景生。”那種“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意境,以無盡的詩情使觀畫者產生無盡的美好遐想,成了中國畫的一絕。所以,中國畫的構圖,汲取了太極圖之靈韻,用S線將畫面分割,大膽留白而絕不填鴨。有時欣賞一幅畫,那大塊的留白總能使人遐想不斷:這裏似有一葉扁舟雲中去,那裏似有飛流瀑布天上來;高處似起農舍炊煙,遠處似聽風中林濤……觀畫者在觀畫,也在創作,是觀者和畫者在共同創造畫作的美。所以畫界有論:“露而不藏便淺薄……愈藏而(境界)愈大,愈露而愈小。”可見,“留白”是何等重要。

中國畫有“留白”説,中國戲曲有“虛擬”説,吟詩作文有“懸念”説,目的都是給觀眾和讀者留點遐想和創造的空間。由此我想到了語文教學,語文教學也講教學藝術,我們的語文老師是不是也應該學習這種“留白”的藝術,給學生多留點想象的餘地和創造的空間?用現在的時髦話講,更多地讓學生去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從而讀出自我,讀出個性。

語文課上,我們總習慣從字詞句篇到語修邏文,從情節結構線索到人物環境主題,給學生講解的十分具體,分析的十分透徹,甚至編出若干習題,一遍又一遍地訓練,硬把作品壓榨成流汁灌給學生。我常想,一篇篇美文佳作,與其由他人剖析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之露,還不如讓讀者自己去感受那“霧裏看花”、“水中望月”之美,尤其是讀文學作品,美的感受是不能統一的,任何“實”講都代替不了作品的神韻。所以有時辛辛苦苦整出一個實化的課件,反而使作品失去了美的價值,一目而瞭然:啊,原來不過如此。我站在實實在在的岳陽樓上,總也感受不到“銜遠山,吞長江”的氣勢,更無“漁歌互答,此樂何極”之樂。我遊了桃花源,硬是尋不見“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加上沿途小販不停的叫賣聲擾耳,一點身居“世外”的感覺都沒有,我直呼上當,發誓再也不去桃花源。但我明白,作者並沒有弄假。常言道,風景美如畫,無疑畫比景美。又言道,畫出詩意,自然説的是詩意比畫更有神韻,景隨情生,無情則無景,你不走進陶淵明,自然尋不見世外桃園,這隻能自己讀作品去品味,哪能由他人硬拽去的.道理。所以,文學作品總是留給讀者許多想象和創造的空間。

茅盾先生曾以“蛙聲十里出山泉”為題請白石老人為畫,老人只在畫紙上點了幾隻小蝌蚪於兩石激流中奔遊,留出大塊供遐想的空白,使人彷彿聽到十里之外的蛙聲一片。這是“留白”的經典。語文老師不妨學學中國畫的“留白”藝術,不要堵塞了學生再創造的思路。

少着墨,多留白,語文教學一定“意造景生”,變得妙不可言。

語文老師教學隨筆3

1、我們老師在學校嚴要求,家校多溝通。

2、孩子的學習從作業抓起,孩子的思想從定向閲讀抓起。而我聽到的'迴應依然是“我現在多忙,下個月一定……”唉,可悲呀!臨走不忘再叮囑一句:“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堅持做下去。”

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李鎮西老師在他《做最好的家長》一書裏就反覆強調:家長也是教育者,和教師是同事關係。在上次家長開放日時,我也對家長談到家庭教育這一話題。家長做事謹慎,孩子也一定很認真;家長為人熱情,孩子一定待人大方;家長處處挑刺,孩子必定斤斤計較、自私自利;家長處事大大咧咧,不往小處着眼,孩子如何能細下心來?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教育更是塑造孩子性格的前沿陣地,對於孩子在校學習習慣的影響至關重要。所以作為家長,應當充分意識到家庭教育的作用,教育孩子就要先反思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的行動來影響孩子才是上策。找到孩子教育的方向、方法就一定要堅持做下去。

語文老師教學隨筆4

如何在一課時內把一篇較長較難的課文教出精彩,這是一個讓所有語文老師都感到棘手的問題。很多人採取的主要教學方法是讓學生進行自由賞析,彷彿不讓學生自由賞析就不符合新課改精神一樣。但我以為,教師引導下的選點賞析也許比自由賞析更適合這樣的課文。

對於較長較難的課文,自由賞析往往不能讓學生有更多的提升和收穫。由於文章較長較難,學生賞析自己喜歡的句子時,往往會避開難句,來賞析較為容易的句子,“這樣做付出的勞動成本顯然是最低的”①。而且,很多情況下,“老師沒有任何針對其分析不足的質疑與追問,對於絕大多數同學來説,待本教學環節完成,思維狀態還僅僅停留在自己分析的水平上”②。如果教師引導點撥,課堂時間將會更加緊張。更重要的是,那些真正精彩的、有表現力的難句很可能被忽略過去。

學生在自由賞析的皆大歡喜之後,留下的是淺薄的收穫。王君老師第一次教《敬畏自然》時採取了自由賞析的方法,但教學很失敗,她後來説:“鑑於課文比較難,‘放羊式’教學並不適合學生。”③可見,教有長度有難度的課文不適合採取自由賞析的方法。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自由賞析更符合新課改理念中的“選擇性”,雖然教師引導下的選點賞析有“教師牽着走”的嫌疑,但選點賞析畢竟有它的優勢。

相比之下,選點賞析能集中精力,取得最大的效益。所謂“選點賞析”,就是教師選定幾個語言點,引導學生集中賞析這個點。當課文長、課時緊時,選點賞析能集中學生的精力,取得最大的效益,誠如張金保老師説:“有意識地突出某一部分、某一類別、某一重點的教學內容,直接地、利索地將教學內容‘切’進課文的重點部分或關鍵部分……有助於學生快捷而深入地領會文章內容。”④我們必須痛苦地承認,在當下,受課時所限,師生不能窮盡一篇長文所有的精彩,否則,學習《雷雨》這樣的課文,一星期的時間怎麼可能夠用?既然必須捨棄大量的內容,那我們為什麼不集中火力去攻擊最有價值的地方從而讓學生有更多的收穫呢?童志斌老師教《雷雨》⑤,大膽捨棄,只選了五個點——“洋火”“你們”“汗涔涔”“半晌”“支票”——來引導學生重點賞析,取得了極好的'效果,並獲得了全國賽課第一名。

如何進行選點賞析呢?我認為,所選的點必須少,所設計的教學層次必須細膩。如果眉毛鬍子一把抓,在短短一課時內反而給學生蜻蜓點水之感,不能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們選的語言點必須少而精,從而讓重點突出。而且,教學不是給學生灌輸一個結論,而是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所選的語言點少,才能讓學生從容不迫地體驗這樣一個過程,才能有利於教師設計出層次細膩的教學過程。教師設計細膩的教學層次,目的在於降低難度,分解目標,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一步步引導學生賞析語言點,並最終形成鮮明而流暢的教學節奏。

王君老師教《敬畏自然》⑥這篇較長較難的課文,第二個教學方案只選了三處語言點進行品析,在品析“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時,引導學生分別用“反問句的語氣”“變為肯定句”“變為感歎句”“用無奈的語氣”“用憤怒的語氣”“用恐懼的語氣”來誦讀,然後,讓學生仿寫詞句,“創造一個新句子來讀”……課堂上書聲琅琅,層次細膩,過程生動。

語文老師教學隨筆5

因為喜歡教學工作之餘喜歡看點閒書,有時心動手癢也會寫點小文章來自娛自樂。所以我有時認為自己是適合一名語文教師的。可是,自從前不久看了一篇題為“語文教師的專業修養問題——在陳日亮語文教育思想研討會上的發言”的文章後,我便一點也不敢再有這樣自以為是的自信。我從書中摘抄了以下最喜歡的幾句話:“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對於語言表達的敏鋭的規範感,對準確、妥帖、簡練的語言的瞬間感覺與判斷。”“所謂規範意識,就是無論寫字、遣詞、造句、使用標點,都要講規範;另一方面,就是對錯別字,對亂點標點,對不規範的用詞、病句,有一種特殊的敏感,即所謂“瞬間感覺和判斷”,不假思索就作出近乎本能的反應。”這是文中最讓我為之感動的一個小細節,作為北大著名教授錢理羣在談到自己時,這樣寫道:“……直到現在,還保持着這樣的習慣,無論走到哪裏,在什麼地方,只要看見錯別字,錯誤的標點,病句,就看得不順眼,心裏彆扭,恨不得馬上就像改作文那樣提筆把它改過來,這就是語文老師的職業習慣。説難聽點,這是職業病;説好聽點,這是職業責任感。”

作為語文老師的我,以上的文字讓我讀了不由為之心動。[]憑着多年來對文字一種本能的敏感,我認為,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幾句話,如果沒有切身體會並經過仔細推敲是無法寫出來的。我反覆品讀這些簡潔而富有真知灼見的文字,想到自己身為語文老師卻如此缺乏應有的專業素養,實在羞愧不已。在這樣的閲讀思考中,我告訴自己:從現在起,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易忽略教育教學中的任何一個細節。

以上的閲讀使我不由回想起了不久前聽課時的一個小細節。一個年輕的男老師在執教《閲讀大地的徐霞客》一課時,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將“鍥而不捨”的“鍥”讀成了“qì”音時,教師立即給予糾正,不過,令我們奇怪的是,沒過多久,該老師在讀到這個詞時自己卻又把它讀成了“qì”。所以在評課研討的時候,大家紛紛又提到了這一點。在評課,我向大家坦誠自己其實也鬧過幾次這樣的“笑話”,雖然平時上課藉助課本,臨時糾正了自己和學生原來沒讀準的字音,但是,因為平常沒怎麼在意去改正它,所以過後很快又讀成自己原來一直習慣的錯誤的讀音。然而,評課歸評課,我並沒有把這樣一個不值一提的小細節放在心上,因為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日常言語表達中也並不怎樣在乎音準這一方面。

讀書會使人的目光變得更敏鋭、更善於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這是一直以來讀書帶給我的.一大收穫。關於這一點,我想以最近發生在我課堂上的一個小細節為例來談。上一週的一節複習課上,上課時,我讓全班同學一齊背誦上學期學過的一篇文言文《學弈》。學生將“使弈秋誨二人弈”一句中的“誨”讀成“huǐ”。可是我一時無法確定他們是否讀對,所以當即查了字典,然後馬上糾正他們的讀音,在給學生糾正讀音之後,我懷着真誠的態度向學生表示自己的自責和慚愧。因為這在當時的我看來真是一件應該感到臉紅的事,雖然是上學期剛教過的課文,而作為語文老師的我竟然沒能對學生這個錯誤的讀音作出“瞬間感應”。這課堂上的一個小小的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於是下課後我立即在筆記本上記下了自己的反思。上學期教過的課文,學生竟然全體讀錯,這難道不是作為語文老師的失職嗎(我不認為這是故意小題大作)?於是我在想,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我回想起在自己的印象中,一直將“誨人不倦”中的“誨”讀成“huǐ”音,此外還有最為關鍵的一個原因是:自己平時不怎麼在意糾正自己不會讀或讀錯的字音。所以不管當時在教這篇課文時自己是否有讀正確並糾正學生的音準都已不再重要。由這個小細節中我突然又想到了最近複習時發現的一個實際問題,在教學生整理複習各個語文知識點時,我發現大多數學生在拼音這一部分掌握得不太好,可我卻一直苦於找不到問題所在。此刻通過這一個小細節的反思,我竟意外地找到問題的答案——原來最大的問題在於自己。寫完這一句,緊接着我腦海裏迸出一句:什麼樣的老師便只能教出什麼樣的學生,老師怎樣的素質、習慣決定了學生的素質、習慣。以後如何才能使自己避免再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我想解決的辦法就是:首先不斷提高自己對語言的規範意識和感應能力,才能在教學中對學生出現的錯誤及時給予糾正。

最後我想,作為一名老師,如果我們真的願意靜下心來多點讀書、多嘗試、多思考,每天就會不斷有新的問題,新的發現在等着我們,使我們在瑣碎繁忙的教學實踐中體驗思考、創新帶來的充實與樂趣!

語文老師教學隨筆6

真的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似乎成了個性化閲讀的一個標籤。於是,很多老師奉這句話為聖旨,把它理解為想怎樣解讀就怎樣解讀。當然,這一舶來名言與我國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確不謀而和,它打破了傳統思維定勢,把學生從“標準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讀中解放出來,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這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要了解這句話的含義,我們首先必須知道哈姆雷特這個人物。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一個悲劇人物。他是一個極其軟弱的人,也是一個英雄的復仇者。莎士比亞有意造成一種“清醒與瘋狂、偽裝與真實的合金”,以便更充分地顯示人物的複雜性格。對於這樣一個人物,讀者自然會讀出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受。歌德認為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負復仇重擔而又躊躇,是由於他本身軟弱的關係;魏爾德爾認為哈姆雷特的躊躇原因根本不在丹麥王子的軟弱性上,而是客觀情勢妨礙了實現復仇的計劃;弗洛伊德則認為戀母情結是哈姆雷特久而未決的原因……但是,所有的文本真的都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

比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是一個詭計多端、殘害百姓的妖精形象;《狐狸和烏鴉》中的狐狸就是一個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設法吹捧別人的狡猾形象。這些人物形象,並不會引起讀者的獨特體驗。即使是一萬個讀者,他們心中仍然只會有一個“哈姆雷特”。如果我們一定要讓學生去產生獨特的體驗,其結果只會是把學生引入歧途。

還是以上述這兩篇課文為例,還真有老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讀出了新的“哈姆雷特”。

在教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課時,老師讓學生説説對課文中的角色的感受。有學生説:“白骨精雖然它詭計多端,殘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時還不忘記把老母親接來。”對於這樣的理解,老師不是加以否定,還稱讚地説道:“我們從來都説白骨精怎麼怎麼壞,可是經過大家的討論,我們發現,它的身上也有閃光點值得學習呢!”

同樣的故事也在《狐狸和烏鴉》一課上演。在課堂上,正當教師帶領學生對狐狸的卑鄙行為進行批判時,一個學生突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倒覺得狐狸很聰明,理由是狐狸善於察言觀色,不斷改變説話的內容,直到烏鴉開口。”對於這樣脱離文本實際的解讀,老師的評價是:“你很聰明,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這樣的理解真是讓人不寒而慄。如果説學生的理解可以原諒,那麼老師的附和卻讓人感到可笑。白骨精的“孝心”是為了和母親一起分享唐僧肉,這種“孝”是我們生活中所倡導的嗎?狐狸的“聰明”則是用欺騙的手段獲取不正當的利益,這種“聰明”是為人們所不恥的。他們的.這些行為都是極不道德的。殘害無辜的白骨精,狡猾的狐狸都是反面教材,他們永遠也成不了英雄。如果老師一定要這樣去引導,學生可能會認為不管採用什麼方法得到的東西與父母一起分享就是“孝”;“聰明”就是不擇手段,只要能達到目的。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好像走入一個誤區,解讀得越新奇似乎就越接近《課程標準》的理念。“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固然不錯,但是大家都不可能迴避這樣一個基本問題:哈姆雷特到底是誰?不管我們讀出多少個千姿百態的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終只有一個。他就是那個為父復仇的王子,他就是那個優柔寡斷的王子,這個誰也無法改變。而我們所讀出的“一千個”也都是從這“一個”中發散出來的。這就告訴我們,哈姆雷特的本質是無法改變的。

新課程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但是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必須在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前提下進行的。能夠多元解讀固然是好,但是不能牽強附會,脱離實際。作為教師,當學生理解出多個“哈姆雷特”的時候,我們在給予表揚的同時也要細加分析,這個“哈姆雷特”與文本的價值取向是否一致。如果出現偏差時,教師必須進行正確引導。

在教學《凡卡》一文時,當我講到凡卡的爺爺也過着很苦的生活時,有一位學生卻説:“老師,你講錯了,凡卡的爺爺過的生活很好。”我沒有馬上指責他,而是讓他説出理由。他説:“書中寫到爺爺穿着寬大的羊皮襖,説明爺爺穿得很好;爺爺白天在大廚房地睡覺,而凡卡卻睡在過道里,説明爺爺過得很好。”他的這一番言論,令我始料不及。細細分析似乎有道理。但是我們又不能忽視文本的價值取向。作者契訶夫是要通過凡卡的悲慘遭遇表現沙皇統治下,城鄉人民過着痛苦的生活。如果我們分析出爺爺過得很好,豈不是違背了作者的本意。但是為了尊重學生,我們有馬上反駁,而是對全班學生講了當時的社會背景,然後組織學生再讀課文,展開討論,從而讓學生認識到當時社會的黑暗,老百姓是不可能有好日子過的。那位學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理解的片面性。

我們從任何文本中讀出的“哈姆雷特”都離不開文本的主旨,如果我們偏離了這個主旨,一味地標新立異,其結果只會是得不償失。一篇文章即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他歸根到底還是“哈姆雷特”,永遠是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他成不了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也成不了羅琳筆下的哈里波特。“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我們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去解讀文本,方能準確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找準文章的突破口;也只有找準了文章的突破口,才可能引領學生在語文的天堂裏尋求真知,找到真正的“哈姆雷特”。

語文老師教學隨筆7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六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我針對上學期本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特徵,本人在本學期對語文教學工作做了些調整,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和經驗,現作出總結:

1、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課後及時反思。

課前,我認真備課,明確重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把握教材的關鍵,並根據瞭解到的情況認真選擇教法。課後,我及時對每一節課進行反思,反思教學方法,反思教學環節,反思學生課堂學習過程等等,並在備課本上記錄下來。

2、重視學生的課外閲讀積累

要想學好語文,只憑課本是不夠的,必須擴大學生的閲讀面。我引導學生大量閲讀課外書籍,培養學生課外知識量。要求學生必須根據自己課外閲讀的內容做摘抄,可以是作文,可以是名言,可以是精彩片段……時間久了,學生積累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我相信這樣的`活動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是大有好處的。

3、做好學生的輔導工作。

本班學生語文基礎比較差,學生愛動、貪玩,缺乏自控能力,學習積極性不高,有一部分學生總是不能按時完成作業。以優生來帶動差生,對學困生的學習進行輔導和幫助。又利用每一個學習小組組內成員進行競爭來帶動全班同學共同進步。

4、狠抓學生閲讀理解這個薄弱環節

本班學生閲讀理解能力差、貪玩、注意力不夠集中,針對這些,本期重點放在讀上,從讀中理解詞義、句子的含義,從讀中體會思想感情,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概括、創新。

語文老師教學隨筆8

記得我第一次下幼兒園見習時……

早上,我起了個大早來到幼兒園,跟主班老師打過招呼後,便來到洗手間洗手。這時第一位到園的孩子也來到洗手間洗手,小女孩望着我叫“老師”。“哎”我心裏高興的應着。不一會兒小女孩突然瞪着我説:“鄧老師昨日才説要節約水資源,洗手時不能開那麼大的水,你還開那麼大,哼!”我聽完她的話後又驚又羞地冒一身冷汗。愣了一下後,我連忙整理一下臉部尷尬的表情。蹲下來對孩子説:“不好意思,我昨日沒來聽課,但是謝謝你告訴我,我以後必須注意的。你真聰明,老師説過的話都記着呢!”這時小女孩高興的.對我説:“不用謝。”然後蹦蹦跳跳地出去了。真是深受教育啊……在幼兒園裏你的一行一舉都有這麼多的孩子在監督着,可不容得有一絲的錯誤和馬虎啊!

見習生活中,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真的讓我學到了很多!

語文老師教學隨筆9

語文新課標要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我力求做到新課標的上述要求。

《山中訪友》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處處洋溢着濃濃的詩情,教學時,我先用一課時讓學生充分閲讀,鑑賞品味、互動感悟,然後再用一課時教學生依文“對”、“歌”(作對聯,寫詩歌)。這樣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上課開始,我用飽含激情的語調説:“同學們,作者李漢榮用一枝點染江山的彩筆為我們展示了一幅美麗迷人的自然風光,寫出了自己與山中老友的深情厚誼,向我們傾訴了老朋友間的綿綿話語,把人與自然的`和諧美表現得淋漓盡致。祖國的名山聖水多佳聯妙對,文人墨客的題詩歌詠更為之添色增輝。今天我們就依據課文三至七自然段的內容學寫對聯和詩歌,為老朋友的相聚增添一道文化景觀,如何?”學生們的眼睛頓時一亮,一下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接着,我講解了對聯和詩歌的特點和寫作要領,提出了訓練要求,要求學生可以獨自寫,也可合作完成,並抄寫好準備“發表”。

十分鐘後,思維敏捷,素有“才子”之稱的趙梓期同學首先舉手,“我擬了一聯是:‘紅鱗映清流詩情一片,老友會新朋畫意無窮’。”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但也指出“無窮”與對應詞“一片”結構不同,對仗不工。“女詩人”李昕禹也不甘落後,讀出了自己寫的詩歌,我投以讚許的目光,並指出了其間的不足。

同學們還興致勃勃地交流了合作完成的對聯和詩歌,課堂氣氛空前活躍。

離下課還有十分多鐘,我因勢利導進入第二個環節,學寫詩歌。

我適時地給學生講寫詩歌的要求,説:“聯語就是詩語,特別是律詩,要講究平仄,中間兩聯要求……“對仗”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説。“對,剛才同學們以凝鍊的聯語很好地概括了課文內容,下邊能否再進一步把有關“老橋、鳥兒、露珠、樹木、山泉、溪流、瀑布、懸崖、白雲、雲雀、落花、落葉和石頭的聯語加以組織,串連成一首能概括這部分內容的律詩呢?除每句的最後一字必須注意平仄外,其餘可不計較。”

五分鐘後,一位學生大聲唸了他的作品,“山中走一走,人在畫中游,鳥兒對我叫,露珠對我笑,山泉溪流響,白雲崖上繞,雲雀空中飛,花葉石中落,相遇老朋友,開懷仰天笑。”同學們報以更熱烈的掌聲。我十分欣喜,鼓勵同學們:“依文寫詩並不難,關鍵是對語言的敏感和提煉。下面請大家依據“德高望重的老橋”試寫一首體式更為自由的‘新詩’。同學們立即興致盎然地進入了新的創作狀態,下課前三分鐘,有兩名同學“發表”了他們的詩作。還有更多的同學來不及當場發表,不無遺憾。我佈置他們再作修改提高,並建議把自己的作品投到校刊上,大家興奮極了。

寫景寫人的文章我用多種方法教過多遍,這節課我教學生“對”“歌”,作品不免稚拙,但收到的效果確實很好,同學們品嚐了合作的快樂和創作的喜悦,得到了一次有益的寫作訓練;在充滿詩情的氣氛中受到了一次美的薰陶。更使他們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充分體現了新教材要求“教師要轉變觀念,更新知識,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的理念。

語文老師教學隨筆10

(一)讀書吧,少年

自從前段時間聽了詩歌朗誦以後,對朗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舒緩的音樂,配上深情的誦讀,朗讀者彷彿是美文、美聲、美好情感和思想的化身,傳遞着文字的意藴和魅力。能夠用自己的聲音來引領聽眾欣賞美文,朗誦者在聽眾心中,可幻化為美麗的天使。

朗誦,是語文教學中要任務之一,凡是能夠熱愛朗誦,能夠優美地朗誦的學生,怎能不喜歡語文,語文怎麼學不好?

所以,極力主張語文老師在早讀、在課堂要讓學生放生讀書,讀出情感,讀出內涵,讀出味道。

在課堂上,我也極力營造誦讀的氛圍。比如,現階段正講文言小説,讀起來佶屈聱牙。擱在以前,我都是讓學生默讀,然後把重點問題討論一下,講一講就好。所謂的長課短講。其實,是自以為是的講。用很多補充的資料,來激發學生對名著的閲讀興趣。彷彿是腳底沒踩實,就匆忙上台階。只能仰望星空,卻不能腳踏實地。名著的美,應該從課本的選文來窺測,深入挖掘文章的美,是語文教師必須練就的眼光和思想深度。

這兩天在課堂跟着學生一起誦讀課文,發現了原本不曾發現的細節的精妙之處。如《香菱學詩》中寶釵對香菱的評價“呆——瘋——魔——仙”這四個字就極其講究,如果細細品味,就能夠以小見大領悟《紅樓夢》的措辭的精心。真可惜,這麼多年,自己竟然是這樣粗暴地忽視了。

讀書,讀書,在誦讀出淨化心靈,純粹情感。讀書吧,少年!朗讀吧,語文教師!

(二)從容與焦灼

置身事外的有各種從容,甚至各種指手畫腳。現在想來,是可笑,更是刻薄。深知其中的時候,保持一個從容的心是何等重要和艱難。

以前,總覺的領導動不動就黑臉發火,何必呢,多大事兒?一直一直提醒自己不要發火,不要發火。

今天下午還是沒忍住!事先精心的安排進行網絡問卷,相關人員沒有提前到場去實用電腦和網絡,造成網絡無法登陸,耽誤了好多時間。

同樣的時間,甚至用兩倍的時間,問卷的班級還沒出來,怒不可遏地一路跑上樓去,看見負責老師站在教室裏,滿教室大部分學生都已問卷結束,甚至已經打開了遊戲,他竟然看不見!説:“還有十幾個人沒有答問。”天啊!因為幾名學生,讓全班學生等待!還有下面排隊等候的學生!

急躁的火苗,又蹭蹭地竄出來!時間意識,時間意識!這可能是我發火最多的原因。

可是,發火有用嗎?應該是還是提前沒有告知,想着這應該是常識,不用提醒就知道。可能是,站在他的角度,他又責任讓所有學生答完題,站在我的角度,我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所有學生的問卷,即便是沒有少數的問卷沒有回收,也是無關大局的.。

我無法事事都站在他人的角度,各種周全地考慮和安排。他人也不可能站在我的角度,瞭解我想要幹什麼,我的目的是什麼。這是無法完美融合的思維,既然如此,不再糾結,不再自責。

美好的心態,來自於從容地處事,惡劣的情緒源自於焦躁的態度。既然如此,從容,從容,急躁解決不了的問題,放下!

語文老師教學隨筆11

工作的第一天,就遇到一個幼兒因為吃了涼的飯菜而嘔吐。嚇壞的我立刻帶幼兒到洗漱間進行清洗,並告訴了其他的教師,而大家卻覺得這個是很正常的事情,熟視無睹。當時給了我很大的刺激。由於幼兒吃飯比較慢,冬天飯菜沒有吃完就已經冰涼。加之教師不停督促讓幼兒吃乾淨,有的甚至一天吃三頓涼飯。所以我從那時起堅持每個中午晚回家一個小時,對平常吃飯慢的.幼兒直接進行餵食。

我以為犧牲了自己的時間去照顧好了孩子,是個優秀的教師就應做的。殊不知,由於我的餵食而剝奪了幼兒自己進食技能的培養。代勞不是幫忙幼兒。

我們老師平時在工作的時候,往往是關心幼兒吃飯的多少,快慢、挑食等問題。很少思考到幼兒進食時的情緒,胃口等。這樣一味的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幼兒,所以才會出現催食、餵食等現象。有時,教師在反覆催食,或着特殊強調照顧時,也會給幼兒小留意靈帶來無形的壓力。進而更加恐懼甚至厭惡吃飯。

對待吃飯慢的,能夠先給幼兒少盛,循序漸進。不要刻意的強調或者批評幼兒吃飯慢,少。或者直接代勞,拿過碗勺餵飯。但是我絕不讓幼兒吃涼了的飯菜。飯前食慾的調動,舒適進餐環境的培養,及時的表揚等等方面做足功夫,也會有利於幼兒的進食。看似無所為,其實功效卓著。

語文老師教學隨筆12

八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即將進入尾聲一學期的工作可以圓滿結束了。但是反思整個對教學過程及結果,有時會發覺語文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課後細細分析一下,原因在於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

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一、教學沒能真正達到教學目標,儘管我每次備課時在教學目標的設立,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等諸方面都有自己的設計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採用的是教師教知識,學生記知識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生怕自己講的不夠多,有時一堂課下來,滿堂灌,原定的教學目標很難完全實現,教學目標無從談起。

對策: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圍繞並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語文知識,通過學生的聯想。閲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對教學目標的實施,要正確處理師與生,教與學的關係,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突顯在學生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切實達到教學活動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二、對教材的把握與切入點不準,缺乏教學方法的多樣性,使學生產生對語文學習的抑制情緒。現用的語文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理念指導下編寫的,具有時代性和超前性,特別是強調了生活的語文和學習的實用性,符合當代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要求。

但我教學過程當中仍然難棄傳統的思維和方式,乃至全搬教材,因此學生感到課堂空洞、乏味,久而久之產生了對語文學習的抑制情緒,影響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調動。

對策:緊扣語文學科的特點,充分挖掘語文學科的特色,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尤其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語文,對學生終生有用的語文;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希望以上內容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語文老師教學隨筆13

今天,本來沒有想舉行背誦比賽。雖然讓孩子們背誦一些經典文章,一直縈繞在我心裏,揮之不去。有時也甚是矛盾,不願意讓孩子們感覺死記硬背的痛苦。但語言的學習,或者其他各科的學習,沒有一些牢固記憶的東西,想融會貫通,掌握其中門道,是萬萬不行的。

我多年學習英語,深感其中門道。熟讀成誦,對於語言學習,是不二法門。也覺得古人學習語言,先背後講還是有些道理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猶記得上學期舉行的背誦大賽,在學期結束,我們進行了全本書的比賽。進行了四節課的時候,改變了方式,讓參與過的孩子,檢查未參與的孩子。很多孩子沒有登台背誦,失去了鍛鍊自己膽量的機會。

數學老師有事,今天成了我的包班。而上午恰巧我前兩節必須去辦事,如何解決空班問題,還得讓孩子們有事可做。雖然孩子們慢慢養成了,如果老師不在,他們會安安靜靜在教室讀書,練字,或者寫日記。我還是不放心,上學期舉行這樣的活動,也是用了一天。我突然想到,給孩子們兩節複習背誦時間,來一次比賽。發通知如下:

親愛的同學們:

週一上午前兩節數學課上成語文早讀課,內容是複習背誦一課到《晏子使楚》所有課文。我們將在後兩節舉行開學來第一次的背誦大賽,並對優勝者發獎鼓勵!全員參與,都要登台背誦。鍛鍊自己的膽量,讓自己更自信!

然後又給班長通知:

佳諾媽媽:

明天上午前兩節數學課,趙老師生病不能到校,我也有些事不能及時趕到。讓佳諾到校後,通知孩子們,上兩節按照家長羣的通知進行早讀課,後兩節我們舉行背誦大賽。並讓他負責班內秩序!謝謝!

我想改變上次的做法,一定讓每個孩子登台鍛鍊膽量和心理素質,主動優先帶動,讓大家有信心參與。讓準備充分的孩子帶頭,其他孩子可以再次準備。李龍威負責記錄,他主動第一個背誦。他確實給大家開了一個好頭,背誦的內容多,還很是流利。我感覺這次背誦比賽一定比上次更好,雖然是突擊比賽。但平時要求背誦的課文還是抓得很緊,也有好多孩子主動背誦。其中就有李龍威,他對於背書,也許是聽從了我的建議,也許他很有興趣。但高潮無疑是我們的白馬王子,人見人愛的白金豪。秒殺我們大家,讓我們一下子成了他的超級粉絲。我情不自禁的為他錄像,同學們被他的聲情並茂,手舞足蹈,入情入景的朗誦,帶入了一個文學的境界。跟隨他,進入了聯想的世界。他每次的日記,幾乎都是千字以上,生活在他的筆下娓娓道來,原來是有如此活水的緣故。這腦子裏可是有雄兵百萬,任意他的調遣啊。我不由得為他豎起大拇指,真的很棒。李璐鑫在班裏更是以內容多而著稱,看看時間,上午沒有敢讓他背誦,我打算下午讓他開頭。他的手估計舉得都酸了。爭取背誦的孩子,手都捨不得放下,一邊聽講台上的背誦,一邊手舉着,還在上面的背完,老師給他機會。

下午李璐鑫果然用了一節課才把自己的背誦內容,給他大家展示完。讓大家驚歎不已,這是不是人腦子。恐怕真的是特殊結構,竟然有如此的記憶力。上週四的讀書交流會,他竟然講了一節課,這背誦又是一節課。讓人無語,讓登台三十秒下台的.情何以堪啊。與他能抗衡的就是王冀威了。就是聲音還需要提高几度,若是能吸收昔日同桌白金豪的優點,那可是好上加好。他的準備充足,讓大家眼睛一亮。 女孩子們還是膽量不大,沒有舉手爭取的。但是最終還得登台,為了落實人人蔘與,人人鍛鍊,做老師還得逼一把。她們每個人還是登台參與,其中王盼盼得到了她們當中最好的成績。幾個沒有機會登台的男孩子,也第一次到講台上給大家背書,這體驗也許讓他們終生難忘。有了第一次,我想他們會在未來爭取更多的表現機會。 全班無一人不登台背誦,看到的是他們更多地從容,不再像以前登台,內心慌張,表情緊張。發出的聲音,透出一種自信的感覺,沒有了顫音。我相信通過這樣的鍛鍊,會讓孩子們練就當眾講話的膽量,通過課文的背誦積累,讓他們將來獲得能説會寫的生活能力。我將在多讀,多寫,多背,這三個方面努力引導孩子們,讓他們感受的語文學習的樂趣。

語文老師教學隨筆14

語文實踐性很強,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生的學習資源和實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而小語課文文質兼美,內涵豐富,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創造精神。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覺得結合具體文本精心設計一些學生體驗性活動,讓其參與合作,交流學習,教學效果更好,下面就此略談幾點做法:

一、回憶往事,重新體驗。

小語文本中有不少細節令人動情,比如“淚水”、“掌聲”、“讚歎”,甚至富有哲理的“話語”等等,就此可引導學生對親身經歷的回憶,讓學生重新體驗,與文本、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同樣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比如學習《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眼眶”和《愛之鏈》“女店主不禁潸然淚下”時,教者可扣緊這兒的“淚水”巧妙地設計:“同學們,你流過淚嗎?先回想一下,再説説你當時流淚的情形,想想為什麼事流淚,那時你心情又是怎樣的呢?”

在小組討論交流中,學生進一步明白了“淚水”有悲歡離合之分,也有酸甜苦辣之分,而文中這兩處的“淚水”卻不同尋常,兩者同樣具有感激之情,不同的是前者悲憤,後者欣慰。再如《鞋匠的兒子》中“林肯流下了眼淚,所有的嘲笑聲全都化成了讚歎的掌聲”,《裝滿昆蟲的衣袋》中“法布爾難過極了,眼淚刷刷地往下掉……”,《詹天佑》中“許多到中國來的遊覽的外賓,看到詹天佑留下的偉大工程,都讚歎不已”,以及《輪椅上的霍金》中“心靈震顫之餘,掌聲雷動”,《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中“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等文本,同樣是讓學生重新體驗的優質資源。教者因材施教,事半功倍。

二、課堂表演,身臨其境。

小語文本中還有許多鮮活資源,如“對話”、連續的“動作”等等,教者可加工整理改編成劇本或直接使用,而後組織學生表演“課本劇”,並配合適的音樂,學生不僅身臨其境,而且在演出提升了認識和感悟。比如,學習《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中埃斯內爾和學生為肖邦送行時的“叮囑”和“送禮”的細節,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道具“銀盃和泥土”,然後組織學生自選角色,組內搭檔,全班交流演出,學生在深情的表演中體驗着依依不捨的濃濃師生情誼和愛國熱情。

又如學習《負荊請罪》時,教者讓每個小組每個組員,有感情地讀通全文,揣摩“廉頗、藺相如、韓勃”三人物的不同個性和心理,選擇適合自己的角色課後排練,課上匯演。學生演出時入情入境,用自己的聲態、體態、神態、動態再現當時“藺相如寬容大度、深明大義、顧全大局,以國家為重的大人風度,廉頗狹小的嫉妒心胸、知錯就改的形象,以及門客韓勃疑惑不解、若有所悟的神情”。

再如學習《船長》一文中簡短有力的對話,可讓小組在表演朗讀中體驗“險情危急”,搶險刻不容緩,從而領會飽經風霜的船長:遇難不慌,機智果斷;忠於職守,履行人道,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偉大精神。還可以根據古詩《示兒》和《冬夜讀書示子聿》的`文本,改編成小劇本後,讓小組每個學生都演一演,詩人的心思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對於小語課文中的一個微笑,一個姿勢,一聲安慰等文本,都不容忽視,都值得教者借題發揮。

三、走進社會,釋放真情。

課堂是學生語文實踐的小舞台,社會則是學生實踐的大舞台。課堂鍛鍊則是學生步入社會的階梯,向人間釋放真情的源泉和動力。學完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二組課文《負荊請罪》《最後的姿勢》《船長》《愛之鏈》後,學生的心靈深受優秀人物的薰陶,懂得了人生最偉大的價值應當“熱愛國家,珍愛生命,關愛他人,同情弱者”。於是組織全班學生討論:“在我們的身邊,我們的社區,我們的社會,誰是弱者,誰最需要幫助,我們應當怎樣及時給予無私的幫助?”同學們暢所欲言。接着教者就佈置學生按照各自的方法,可以個人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走進我們所生活的社區,看看我們的身邊有沒有你説的那種對象,真心誠意地持續關心下去,你一定會感到無限快樂。讓我們把愛灑向人間,讓真情盛放社會,學生在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中,自然會達到很高的精神世界。

其實,我們的國小語文課本中大到每篇文章,小到每個標點符號,都值得我們每一位國文老師反覆研讀、仔細推敲,這都是生成“體驗活動”的上好資源。

語文老師教學隨筆15

桂花雨,灑落語文課堂

一直喜歡琦君,她的文字香甜而温馨,那樣温柔地牽着我的思緒進入懷舊的夢中。

在這個滿是林蔭的夏天裏,在這個靈動多彩的課堂上,在這篇清新詩意的課文中,我和我的孩子們,又與琦君不期而遇。

瞧,五彩的桂花雨!故鄉的思念,童年的懷戀,那樣悠然散落在那陣陣的桂花雨中!

看,紛飛的桂花雨!沐浴着那份安靜的陽光和淡淡飄至的桂花香,那樣清麗且沁人!

聽,朗朗的讀書聲,香香的桂花雨!快來走進我們的語文課,與琦君一起痛快地淋一場“桂花雨”吧。

琦君説:“我喜歡的是桂花。桂花樹的樣子笨笨的,不像梅樹那樣有姿態。不開花時,只見到滿樹的葉子;開花時,仔細地在樹叢裏尋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我請孩子們先輕輕讀讀,再隨意説説,你喜歡桂花的樣兒嗎?

孩子們欣欣然起來了!

高原帶來了一張美美的桂花特寫畫,她高高地舉起那張畫兒,滿頁的耀眼的金黃,我的鼻邊立刻洋溢起滿滿的幽香。帶着一點炫耀,她高聲説:“誰説桂花不美?你看,她多像一隻金色的蝴蝶,她的花瓣就是她輕盈的.翅膀,她彷彿隨時要飛,飛到那碧藍色的天空中。”我連連點頭:“是呀,你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這就是你所看到的美。”

一貫羞澀的陳嘉佳勇敢地舉起了她的手:“老師,桂花的美是一種安靜的美,她沒有吹着喇叭炫耀,她把自己的美縮得小小的,躲在樹葉後面,很羞澀的。”我笑了:“是呀,這是一種靜靜的美,就像你一樣,文靜中帶着才氣。”

周安琪也雀躍起來: “老師,我覺得桂花的美不在她的外表,而在她的香氣。”我很肯定地説:“有道理!”她笑盈盈地望着我:“我有一個比喻,她像一個小天使,風是她的魔法棒,魔法棒一揮,香氣就飄來了!”呵呵,名如其人,應了這個名想起這個比喻,巧妙!我豎起了大拇指:“小天使想到小天使,想得好!”

琦君説:“可是母親一看天上佈滿陰雲,就知道要來台風了,趕緊叫大家提前搖桂花。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着桂花樹,使勁地搖。搖呀搖,桂花紛紛落下來,人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配着悠揚的小提琴曲,我動情地讀着,不禁深深地陶醉了:“瞧:一朵花,兩朵花,三朵,四朵……千千萬萬的桂花飄落下來。你彷彿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

侯李瑨激動地説:“我彷彿看到了一個個桂花精靈們把我的臉當成了蹦蹦牀,在上面調皮地跳來跳去。”話音剛落,孩子們的掌聲就響了起來,裔暢也毫不示弱:“我彷彿看到了桂花娃娃坐了一個隱形滑滑梯,從上面滑了下來。”遲蔚然動情地説:“桂花就像流星雨,絢爛無比地在天空盛開。”又一陣掌聲響來了。

靈動的思緒,美妙的想象,孩子們小小的腦袋中竟然裝着這些奇思妙想,我情不自禁地説:“桂花在樹上開放,而你們的美妙想象,卻在老師的心中開放。”

琦君説:“桂花搖澆以後,挑去小枝,曬上幾天太陽,收在鐵盒子裏,可以加在茶葉裏泡茶,過年時還可以做糕餅。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裏。”

“想嚐嚐嗎?”我笑着問,“那麼就閉上你的眼睛,想象一下吧!”

孩子們閉上眼睛。

“一塊鬆軟的桂花糕已經放到了你的嘴邊,先聞一聞,怎樣?”

孩子們呵呵地笑了,有的説:“好香,我已經口水直流三千尺了!”有的説:“我彷彿已經嚐到了到香味四溢的桂花糕,甜中帶香,真好吃!”還有的搖着頭,閉着眼,好像被桂花雨的香氣薰醉了。

琦君的母親説:“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

我問:“孩子們,琦君愛着故鄉的桂花,其實是想着誰?”

孩子們認真地齊聲説:“愛着故鄉!”

我感慨地説:“是呀,老師覺得故鄉是記憶深處的温暖。你覺得呢?“

“故鄉是暖暖的牽掛。”“故鄉是回憶的幸福。”“故鄉是心靈的桃花源。”孩子們思緒翩翩。

語文是詩意的,在詩意的課堂中讓孩子感受詩意語文。琦君以“桂花雨”為題,在我們眼前營造了一個充滿詩意的美麗圖景,就像一個香甜的夢境,把我們吸引到這個夢境中。

這場片片花瓣彙集成的一場醖釀已久、不期而至、沁人心脾的桂花雨,帶給我和孩子們心靈的滋潤、暖暖的牽掛、人生的幸福。

我想起了一首詩,形容我和孩子們的這堂課。

掛在樹上的

嫣然一笑

是我

純真的靈魂

一個天真的想法

與金秋陽光,比燦爛 。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9j917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