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做教師教育心得及感悟

做教師教育心得及感悟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我們有時會因某件事或某個人而產生新的想法,想法有時候一閃而過,不如寫一篇感悟的文章,及時的記錄下來。為了幫助大家掌握感悟的寫作方法,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做教師教育心得及感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做教師教育心得及感悟

做教師教育心得及感悟1

寒假有幸拜讀了李鎮西老師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書中的內容猶如陣陣清風吹進我的心裏,讓人感動,盪滌心靈。這本書是李鎮西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萃,它集中展示了李老師的教育教學思想、藝術和具體操作方法,書中沒有對缺陷的掩飾,沒有對成功的浮誇,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李老師的與眾不同。他從自己身邊的故事講起,樸實形象的語言中透露着詩意,包含着深情。讀着書,我時常會被李老師的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不禁為之讚歎,折服。

什麼樣的教師才是最好的教師?怎樣做才是最好的教師?李老師這樣告訴我們:“最好”是相對的。因為是永遠沒有止境的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説,“最好”其實就是“更好”。雖然“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比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李鎮西老師的所謂“最好的教師”,是自己和自己比較而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鎮西與昨天的李鎮西相比——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今天我組織班集體活動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幫助“後進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細心???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近,“做最好的教師”是我一生的追求,直到我教育生涯的終點。

一、 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做心中有愛的教師

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這種情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事業執着而深沉的愛,是教師對學生真摯而無私的博愛。愛學生,才能理解學生,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成長中的每一個細微的變化,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成為他們的親密夥伴。這種愛,不是表面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更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採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真誠的感情。一位優秀的教育者應瞭解學生的需求,力圖讓教育知識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讓教育更符合人性。

李老師對學生的愛讓我感動,他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自己的人生追求,書中的每一個章節、每一段文字中都充滿了他對學生濃濃的愛意和對教育事業無限熱愛的情感。心中有愛的教師必定會與眾不同、必定會在他所不懈追求的事業上取得累累碩果。

二 、堅持閲讀和寫作,做學習型教師

在《做最好的老師》一書中,李老師對於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如數家珍,對陶行知等

老一輩教育家的教育理論也是隨手拈來。李老師之所以能夠這樣引經據典,娓娓道來,正是他長期閲讀、積累的結果。李老師一直在不停地閲讀,從教20餘年,這已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説,“閲讀欲”就是李老師的“生存欲”。

此外,有效的閲讀總是伴隨着思考,而思考總是讓人的思維迸發出火花,於是,一篇又一篇的好文章從李老師的筆下誕生了。在此,李老師告訴我們,寫作要日積月累,不能急功近利;要獨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要自然樸實,不能故作高深;要讀寫結合,不要讀寫分離。這樣才能提高教師的寫作水平。

三、 把問題當成課題,做研究型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應當引導每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李老師在書中談到,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對象,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每天都有新的發現,每天都有新的領悟,每天都有新的收穫,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樂。

四、 堅持不懈,做永不止步的教師

李鎮西老師時時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師,我的生活在講台,我的生命在學生”。他從教20餘年,每天都堅持完成好“五個一工程”——上好每堂語文課;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或社會問題,讀不少於一萬字的書;寫一篇教育日記。正是這種堅持不懈、永不停歇的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李鎮西老師。

社會在發展、科學在進步,教育更不能停滯不前。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教師不能有絲毫懈怠,每天都要學習,每天都要反思,每天都要爭取做到“更好”,也許我們永遠成不了“家”,但通過努力,我們完全可以成為最好的自己。

總之,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為;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

《做最好的老師》的確是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的首選教材,讀後感受頗深,但還有很多尚未完全消化之處,我將繼續學習下去,爭取不斷向“最好”靠近。

做教師教育心得及感悟2

xx年踏入教師這個崗位以來,從一開始的期待、迷惘,逐漸變成習慣、熟練,工作內容覺得越來越簡單,但也感到愈發疲憊,工作中的期待、幸福感卻是越來越少了。

趁着暑假這個機會,來尋找一下身為教師的幸福感吧,從看一本好書找起。陳震老師的《做温暖的教育者》這本書很久以前就知道了,首先最吸引我的就是他的標題,看着心裏就暖洋洋的,簡短温馨的用語,讓人感覺充滿希望。陳震老師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語言功底深厚,善於準確把握身邊事物,對各種話題,信手拈來,皆從教育的角度進行敍述,日積月累,堅持書寫,形成了這本二十七萬餘字的教育類著作,書中收集了作者從教30多年對為師、做人、教育感悟的153篇教學隨筆,內容豐富,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當然這本書目前還沒看完,但從已看的內容中就受益匪淺。書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煉,無贅言贅語,給人很強的閲讀愉悦感。我是一名科學老師,大家都説我脾氣好,對學生兇不起來,每每聽到這句話我心裏都在想,為什麼非要兇學生,是不是隻有嚴厲才能壓得住學生?我經常有這樣的思考。在日常教學中我依然堅持我原本的性格,很少對學生髮脾氣,我們班的學生大多數也都很配合老師,看了陳震老師的書,發現很多觀點不謀而合。比如書中提到:“教育教學是一項既簡單又複雜的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首要條件是教師應具有愛心。教育要用愛來温暖,熱愛學生是師德教育的核心。”“對學生的愛應該是朋友之愛,因為朋友之愛才是平等的。”“只有在愛的氛圍裏,在信任和理解中,學生才能釋放出所有的潛能,發展其天賦與個性,具備自主的意識與能力,從而自我教育、自我踐行、自我評價,全面健康地發展。”

除此之外,這本書還有很強的實踐意義,書裏説到了很多對教育過程中的建議,比如:教師的基本要求是努力創設寬鬆的和諧環境,調節形成寬容的內部心境,堅持寬厚關愛的溝通心態;“小疑獲小進,大疑獲大進”,能夠努力培養出有懷疑態度,批判思維與創新精神的學生等等。作者還認為要追求有境界的教育,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調、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的,總體説來,教知識、教心態、教方法,可以形成教育的三種境界。

在書中看到這樣的觀點,讓我心裏感觸很深。第一,我們要低下身子看學生,不要認為自己比學生高明,其實我們有些時候比不了學生,我們時常犯自以為是的錯誤。不要要求學生十全十美,留一些時間給學生認識世界,不能只教學生本學科的知識,不要經常嚴厲地批評和威嚇學生,可以批評學生做錯的事情,但不要責罵學生。第二,把微笑留給學生,把寬容留給自己。在學生的眼裏,老師臉上的微笑是什麼?老師的微笑對於學生來説就是認同,就是接納,就是鼓勵,就是嘉許,就是讚揚。而在這之下,誕生的不僅僅是學生的調皮,更是他們的自信,是他們對社會的感恩和自身胸懷的寬廣。這樣的道理其實很簡單,但捫心自問,我們身為一線教師,做到了嗎?

從書中簡短明瞭的話語中,我看到面對現實的瑣碎與繁雜,陳震老師始終以教育者的智慧關照教育現實,展現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與生活姿態。

接下來,我希望自己能按照書上的要求,去嘗試做一做。我也希望能經過書上提出的意見,能讓自己變的越來越好。在教育者的工作道路上走出一片屬於自己的世界,最後送你們文中的原文:做温暖的教育者,是一種教育理想與情懷,也是新時期對教育一線的老師提出的更高要求。

做教師教育心得及感悟3

今天分享的是一本教育書籍《做温暖的教育者》,作者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作者的職業生涯不長,但在他漫長的一生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經歷過苦難,經歷過戰爭和失敗,也經歷過生活的幸福。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莫過於對他的教育事業的不負責和對孩子們的傷害。所以他認為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沒有好的教育。在面對和處理不同類型的問題時要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教育孩子其實也是一種生活藝術,就像我們看到許多現實中存在着矛盾、掙扎的靈魂一樣。而作為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又是如此的渺小,又該如何去處理我們的這些孩子呢?所以我就想到要讀讀這本書,做一個温暖的教育者。

01.一份責任,一份愛

書中説:“教師,是把學生從家庭推向社會的人,是一個用自己的心靈教育學生的人,也是一個沒有時間觀念的人。”教師在我的認知裏是一個神聖的職業,它也是最辛苦的職業。但是我們總是把教師當成了一個很輕鬆的職業,認為只要付出了愛就可以了,其實我們對學生的愛也應該是無私的。因為孩子並不知道我們所付出的一切是為了什麼。他們也覺得我們並沒有真正關心他們的需求,所以説孩子們看到的只有我們自己,而這些家長都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所以説我們要多一些包容之心。如果家長不理解或者不支持也不要輕易地打罵或體罰學生或者採取過激的方式對待所有孩子,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會給學生造成很大負面影響和心理負擔。其實每個人都是有着自己需要被尊重和理解的一面,我們應該以一份責任來鞭策自己成為一個有温度、有責任心和愛學生的教育者。

02.一種境界,一個智慧

蘇霍姆林斯基老師曾經説過,“我的教育目標不是一天也不會改變的,我要做的只是儘量使學生不受影響地學習和發展,這就是教育的目的——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教育本就是一個不停的問題,“教”是第一步,“育”是第二步…教育是一個不斷更新自我的過程,我們在不斷地進行自我迭代和更新,也因此而擁有了新的思想、新的觀念和新的行為方式。在不斷地發展過程中,作為教育者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更新和自我迭代……才能實現對孩子最大限度地愛!蘇霍姆林斯基老師在書中也提到自己有個兒子叫亞歷山大雖然與自己同齡,但是亞歷山大不是他親生的哦!

03.一個人,一生

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人,一生,一個幸福的人會受很多的委屈。如果一個人總在外面受委屈,那這樣的人生沒有意義。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總是把目光侷限在自己身上,要多去關注自己。因為一個人的經歷要比孩子多得多,不能侷限於自己的想法。孩子們總在外面受委屈,總會有人站出來保護他們吧?所以,在我看來,孩子們之所以受委屈,可能是因為他們把心裏的委屈和怨恨都表現在了身上,這是一種不成熟和脆弱,也是對人沒有安全感和愛心在作祟。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多去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並且給予他們足夠的愛和支持,讓他們感受到愛和温暖是一個人幸福和滿足最好的方式。

做教師教育心得及感悟4

《做新教育的行者》一書,分為七個章節,“行動指南·計劃是成功的預言” “習慣養成·交給孩子一生有用的好習慣”“生活改造·通過新教育走向新生活”“教師發展·堅持創造奇蹟”“特色學校·行動就有收穫”“對話教師·編織共同生活”“成長在線·人生成功的金鑰匙”,書中,我讀出一種浩瀚的激情,一種崇高的責任,一種由衷的`使命!

在這裏,讓我接觸到了新教育的許多理念,看到了許多感動的事例。這些案例鼓勵我們,只要有夢,我們一樣可以追求一種完整幸福的教師生涯。與其説是許局長的一本書,不如説是許局長在傳播夢想。

新教育搭建了一個專業成長的良好舞台,在這個舞台上,許多實驗者以各自獨特的心態和目標,上演着各不相同的人生劇目。我看到,在新教育的土地上,許多的老師認認真真地耕耘着自己的土地,播撒着自己的希望,收穫着自己的那份幸福。我相信歲月會給予他們豐厚的回報,相信“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有堅持,才能成功”。

在新教育的航船上,儘管每個人手中的船票不同,但目的地只有一個——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雖然現實總充滿着不如意,面對教育現實中的諸多弊端,是一味抱怨等候,還是行動起來,去擦亮星星,這是新教育用以考查每個新教育人的一道試題。當我們憑藉了新教育的超前意識,在應試大背景下率先殺出了一條血路,走出了困惑迷茫之後,即使我們只是個門外漢、獨行者,只要我們願意接受新教育思想的引領,願意用新教育的理念去工作、學習,那麼,新教育自然就在我們心中。我們自然就可以用新教育的抹布,去擦亮教育天空中的星星。撣去浮塵之後,我們才會擁有真正的光明。

做教師教育心得及感悟5

假期裏,認真閲讀着陳震先生的《做温暖的教育者》,全書近二十七萬餘字,文章一百五十三篇,從教育到教師再到教學,讓我們深深感動的是先生對教育和教學的執着和熱愛。安靜地進入,讓作者帶着你輕鬆遊弋在各種教育觀念間,尋覓着教育中的清風明月,陳震老師《做温暖的教育者》一書將帶我們實現一個温暖教育的夢。

書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煉,無贅言贅語,給人很強的閲讀愉悦感。書中話題涉及豐富,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師為師、為學、為人的自在尋覓過程。面對現實的瑣碎與繁雜,陳震老師始終以教育者的智慧關照教育現實,展現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與生活姿態。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尋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態。

書中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態提出了很多建議,如:教師的基本要求是努力創設寬鬆的和諧環境,調節形成寬容的內部心境,堅持寬厚關愛的溝通心態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教師不斷尋求的!

對於教育者的工作姿態陳震老師認為有境界為上,即: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調,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並無優劣。教知識,教方法,教心態可以成為教育的三種境界,對於成長中的人來説,知識,方法,心態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層次是知識獲得,高層次是心態培育,只要能夠有效整合,就能促進終生的和諧發展。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尋求有品質的生活姿態。

有品質的生活姿態是內涵多元的,閲讀是良好的通道。讀書可以愉悦身心、提升自己。讀書讓生活更有品位,讀書使人內心更加寧靜,讀書使職業更有智慧。“在浮躁與功利充斥當今社會每個角落的時候,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物質的'富有與佔有。”“教師的有品質的生活方式就不僅僅是一個個人抉擇的私密問題,而是關乎他人的共域論題。”閲讀則成了實現品質生活的核心。“閲讀是我們美化心靈、愉悦身心、提升自己、影響他人,進而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閲讀是我們堅守精神家園。”

“養魚貴在養水,養花貴在養土,教育貴在温暖人心”,靜靜地合上書,讓音樂繼續,心中默默地祈盼,讓我懷揣對教育的真心和愛心也在閲讀、反思和實踐中學做一個温暖的教育者。

做教師教育心得及感悟6

讀書之於我,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精神寄託。讀汪國真的詩可以陶冶性情,讀散文歌賦可以增強我的文學底藴,讀歷史可以讓我更加珍惜現在……這些書就像好朋友一樣伴隨我,又像營養品一樣為我瘦肉的身軀注入營養。然而,也有一種書,它就像苦咖啡,味苦但耐人尋味,細細品嚐,覺得它確實是我們工作的必需品,它浸潤着我們的教育之路,提升着我們的教育理念。

《教師怎樣做教育行動研究》一書,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教師,要把課堂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陣地,探索怎樣讓今天的課比昨天上得好,明天比今天更好,腳踏實地地逐步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讀到這裏,掩卷沉思,課堂上,我曾經是多麼的激情四溢,可學生卻無動於衷;我曾經是多麼的神采飛揚,可學生卻無精打采。我常常對自己的每節課進行深入的反思,失敗的課敗在何處?成功的課亮點在哪裏?發揚優點,改正不足。但有時自己發現了,卻不能用教育理論來詮釋自己的教學行為。於是我只有再讀這本書,力求在書中找到答案。我如飢似渴地在書裏搜尋着,一句話突然躍入我的眼簾:“在網絡環境中建立一個互動交流的平台,使教師針對某一事件和問題,廣開言路,實現集思廣益的思想碰撞。”我馬上到網上去找博友“教育思考園”,他空間裏的《教育不是救火,而是燃燒》一文給了我很大的啟迪,文章告訴我,我們應該給學生準備他們所需要的.東西,孩子們學起來才有興趣。為此,我在備課時首先想到這節課學生可能需要什麼,備課時我就給他們準備什麼。我試圖着這樣上了幾節課,效果果然比以前好了許多。孩子們的熱情來了,激情來了,像火一樣燃燒着課堂,像春雨一樣滋潤着課堂,像小鳥一樣嘰嘰喳喳在課堂上歡叫着。我想,如果不讀書,還會有這樣的課堂效果嗎?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更是我課堂進步的階梯,是我教育之路攀登的階梯,我將沿着階梯拾級而上,到頂峯去看最美的風景。

做教師教育心得及感悟7

説實話,我是一個不愛看那些枯燥無味的理論書籍的人,可為了工作的需要,有時也不得不看看有關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因此,今年一開學我就在朋友處借來了當代教育家張思明老師所著的《用心做教育》這本書。看了這本書,我被這本書吸引了,因為它不象其它的理論書籍那麼枯燥;同時我也被張思明老師的事蹟深深地吸引了,因為他沒有引經據典的講大道理,有的只是娓娓道來,通過一件件身邊的小事,折射出一個個深刻的哲理。

張老師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而這種愛源與他的心,正因為這種愛成就了他的輝煌。但是任何成功的背後都需要艱辛的付出。從張老師的人生經歷中我發現她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優良品質。堅韌、好學、勤奮……形成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張老師不僅有精深的專業知識,更有一顆愛心。他和學生像朋友一樣相處着,從而使他獲得了桃李滿天下的碩果,我想作為教師還有什麼比這更幸福的呢?通過閲讀它的教育教學的諸多方法,讓我深深的感受到:

1、作為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必須要過得去。以前説“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這個説法對現在和未來的教師已經不夠了。“桶”裏的水畢竟是“死水”,不更新,它的可用含量就會大大降低。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教師,我們要想辦法去開鑿並擁有“一眼泉”。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能孤立的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搞花架子,而應該從教學內容出發找到學生的興奮點,旁敲側擊,從點到面,提倡發散思維,提供多種解法,擴大題型量,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深入學生,聽取他們的意見,那就會事半功倍。

2、作為教師,要真正瞭解和關心每一位學生,做他們學習和生活的'領路人。因此我們要經常與學生進行心與心情感交流,在與學生談心時,通過觀察學生的舉止言談,瞭解學生的個性特徵,在與學生談話時要平等對話,多點鼓勵、少些責備,以便有針對性的教育他們。當學生有了進步時,應予以肯定的讚揚,鼓勵他們更上一層樓;當學生犯錯誤時,應與他們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幫助他們制訂改正的措施;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應該深入瞭解學生情況,幫助解決,從而使學生感到我們老師是可依賴的。陶行知先生説過:“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真誠地熱愛學生,才能激發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信任和親近,使學生對你所傳授的知識感興趣,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的件成效的,而是一個週期性較長的工作,也許對我們教師來説,體會到的只是“備課、上課、改作業、輔導……”這樣的日復一日的重複,然而,正是在這單調的重複中,換來了學生的變化:個兒長高了,年齡長大了,知識增多了,變得懂事了,有禮貌了,能與人友好相處了……我們每位教師也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經過多次思想工作,頑固不化的調皮學生愛上了學習;經過耐心輔導,成績落後的學生迎頭趕上……這些都是我們長期教育的結果。教育是心心相應的活動,是需要愛、需要尊重與理解的過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相信我們的真誠和良苦用心會換來學生的進步的。

做教師教育心得及感悟8

從教已經十多年來。回頭想想,這麼多年居然就這麼過來了。真是感慨萬千。回顧自己最初的那些願望,其中並不包含教師這個職業。因為似乎覺得那份工作太煩,每一天要應對那麼多嘰嘰喳喳的小孩子,頭都大了。之後進入了這一行,才發覺這個世界的精彩之處,它遠比我想象的要有意思得多。於是才開始安下心來,本分工作。

從教師的角度來説,首先教師要尊重這樣的學生,幫忙他們創造一個安全、温暖的氛圍,使其最大程度的表現自己。教師應充分發揮他們的優點,使他們和同學都能正確看待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問題學生感到自己受尊重、被接納,獲得一種自我價值感。其次,教師要多與學生多交流,成為他們生活中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學生有煩惱願意與教師傾訴。教師儘自己所能幫忙他們排憂解難,幫忙他們走出迷茫和困惑。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首要任務,傳道、守業是教師最基本的職業要求,指導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學習是21世紀教師素質的重要體現。

當教師讓我變成了一個更有耐心的人。和孩子打交道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們很可愛儘管無知。他們屢錯屢犯卻並非因為他們故意而是因為他們容易遺忘。所以,我就經常告訴自己要放下急噪的情緒低下頭、彎下腰和他們説話,畢竟教育是件循序漸進的事情也是件反覆的事情。

當教師讓我變成了一個更有愛心的人。當初實在不認為教書是一件讓我感興趣的事情,也並不認為它有任何偉大之處。而我卻依然能沉下心來工作,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我喜歡孩子。最初喜歡孩子是因為剛畢業自己是個孩子性情的人,和他們打成一片是件最自然但是的事情;之後喜歡孩子是因為我喜歡孩子豐富而純淨的內心世界,他們使我覺得我能夠活在他們充滿真、善、美的天地裏。而且我和孩子們相處的時間越久便讓我對他們的喜歡越發深沉。當教師讓我變成了一個更有職責心的人。以前一向理解着父母、長輩等的關心而很少去關心別人。成為了那麼多孩子的“姐姐”之後,覺得肩膀上的職責一下子就沉重了起來。覺得不讓他們學會什麼什麼知識,覺得不幫忙他們養成什麼什麼習慣,那彷彿就是自己的恥辱似的。也不願意自己去誤人子弟,就發狠心要對他們負起職責。這種職責感讓我對他們關愛有餘、監管有加、嚴格有度。

我也從這份職責之中體會到了疲憊和幸福。舊的教育方法強調:“學生有一杯水,教師就應有一桶水”因此各種教師進修班應運而生,課堂上教師為表現自己有一桶水,45分鐘的課,自己就講了近40分鐘,有的還覺得沒講透,經常拖到下一科老師來上課才戀戀不捨的離開。

把教學看作是知識的傳授是最普遍、最傳統的,也是落後於時代要求的。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認為:“中國教育方法是一步步教、一步步學。傳統教育方法訓練出來的小孩,能夠深入地學習很多東西,這對於他進入大學、考試有很多幫忙但中國最需要的恐怕不見得是會考試的人。”很顯然,只會考試的人難以適應當今世界的。

創新教育和實踐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兩大重要資料,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開創性地學習,並在社會實踐中掌握和運用是至關重要的。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教授到美國訪問,在談論對美國教育的看法時很直率的對美國人説:“你們的國小教育中,學生的基礎知識較差。”美國人問道:“先生,請允許我叫一個學生,來考一考如何”於是美方找來了一個四年級的學生,顧教授提了一個問題:“你明白什麼叫算珠嗎”學生回答:“我不明白。”説完後,國小生立刻坐在計算機前提檢索。“噠、噠、噠”隨着鍵盤的敲擊聲,計算機屏幕上出現了什麼是算珠、算珠的歷史、算珠的應用等問題的説明。

這件事引起教授的思考,其實也值得我們大家思考。正如北京大學附中校長趙鈺對中國基礎教育的評價那樣:“我國的基礎教育存在兩強兩弱的現象。我們的基礎知識比較強,考試潛力比較強;但是我們的動手潛力、實踐潛力比較弱,我們的創新精神、創新潛力比較弱。”我們弱項恰恰是21世紀人才最重要的素質。

《中國教育報》“教師應是‘自來水’”一文中,把教與學比作一桶水和一瓢水,並推而廣之,“教師務必是自來水。”筆者則認為,水再多,也不外乎教與學的灌輸關係,只但是是量的大小。教師如何讓學生認識到水的重要,並不斷去探索水源,發現水源,這才是教師在素質教育中真正成功,才是素質教育所要求的實質。“授人以魚”只能使人受用一時;只有“授人以漁”才能使人受用終身。

做教師教育心得及感悟9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實踐和教學效果進行回顧反省,思考其得失,以便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及時調整、改革與完善,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顯然有效的教學反思對於教師的專業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成長=經驗+反思,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的這個公式充分説明了教學反思對於教師發展的作用。

教學反思有利於提升教師的教學智慧。由於教學是一個動態系統,課前備課處於教學預設階段,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這需要教師靈活應對從而有效教學。因此,可以説教師的每堂課都是“新”的,教師應通過不斷的審察和反思,捕捉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動態資源,發現問題,合理地調整自己的教學預設,讓一次次的.“意外”成為擦亮課堂的神奇火種,使課堂教學中的“靈感”對今後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產生啟迪,提升教師的教學智慧。

教學反思有利於教師積累經驗。教學反思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有效途徑。通過反思教學中的得與失,總結經驗教訓,調整教學策略,優化課堂教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通過反思學生的學練情況,對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實際,是否受學生歡迎,教學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等作好記錄,以便在適當的時機進行總結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當教師對教材處理和教學過程設計等花費大量的心思,並上完一堂經自己精心準備的課後,應及時反思課堂教學,對課堂效果做出正確的反饋和客觀的分析,善於發現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亮點,積累成功經驗。因為在教學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一些精彩的片段或獨具匠心之處,課後若能及時記錄下這些課堂的閃光點,並進行系統的整理、歸納、總結,不僅能夠不斷豐富教學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而且為教師進行教學研究、撰寫教研論文提供不可缺少的資料。

再完善的教學設計也可能有疏漏失誤,再好的課堂教學也難免存在不足。因此,及時反思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探究和剖析其原因,對今後教學的成功顯得十分必要。對於不理想的課堂,教師在課後應認真反思查找原因,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必要時還可以和其他老師交流,這有助於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矯正偏差,並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和糾正,達到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的效果。

做教師教育心得及感悟10

在本次師範技能大賽中,我們組選取的教學課程為植物的生殖。作為教師,我在引入的時候下了一番功夫,我特意通過互聯網找到了BBC的紀錄片《植物之歌》,眾所周知,BBC,即英國廣播公司的記錄片以製作精美,內容豐富,知識嚴謹而聞名,我認為如果以此作為情景引入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利用視頻剪輯軟件截取了一段展現植物頑強生命力的視頻,在視頻中,植物在幽暗昏惑,深不見底的地下溶洞中,仍然十分茂盛,由此提出問題,植物是如何獲得如此頑強的生命力,引發對植物生殖方式的探索。實踐證明,同學們對紀錄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種引入視頻的方式,成功的激發了同學們的求知慾。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為了引入有性與無性生殖的概念,我又運用了類比的方法,通過細菌和真菌,人類的生殖方式引出問題,植物的生殖方式是怎樣的呢,這時,有的同學做出了猜想,植物的生殖方式會不會和動物一樣,通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進行有性生殖,我通過對花的結構的分析回答了同學的猜想。在分析了花的結構之後,同學們發現,花的雄蕊和雌蕊所產生的花粉和胚珠,正如人類的.精子和卵細胞一般,可以結合成受精卵。這樣以來,有性生殖的概念就被很自然的引入了,這種通過同學們自己的探索得出問題結果,瞭解新概念的教學方法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此外,我們還進行了雙語教學,對於書本上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受精卵(zygote),有性、無性生殖(sexual/asexualreproduction)等,給出了英文單詞,雙語教學可以開闊同學們的視野,幫助同學們在今後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閲讀一些英文的科普文章,是我們在探索科學的教學方法的時候的一種嘗試。在最後,我們向同學們介紹了最新的植物組織培養技術,作為對無性生殖的一種拓展,將課本上的知識與實際運用,尤其是科學前沿的生物技術相結合,不僅可以開拓同學們的視野,更可以讓他們感受到生物技術的魅力,從而對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

當然,在這次教訓中我們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和學生的互動比較少,老師講的太多,給學生的空間不足,還有對教學時間的控制不好,時間稍長了一些,這些都是需要改進的。我認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多給學生一些發揮的空間,倡導自主學習,使教學內容精煉一些,控制好時間,避免超時。

做教師教育心得及感悟11

教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除了要擔負起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還要不定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德、智、體、美、勞等方方面面的教育,可想教師這一職業的重要性。

那麼,教育的根到底在哪裏?通過認真研讀徐建華老師的《做有根的教育》這本書,我才有了新的認識,新的體會、新的感悟,徐建華老師告訴我們,教育的根在哪裏?那就是回到人本身。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讓教育成為教育,讓教育迴歸教育。因為教育除了人,別無目的。

我從事教育工作將近20年,在這20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深刻認識到對學生的教育,要從心開始,要真正讓學生認識讀書的重要性,就應該讓他們主動去學習、去思考、去實踐、去動手。教師該如何讓學生做到這些呢!這才是值得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經過反覆思考和實踐,我決定從培訓孩子的讀書習慣開始。

如何讓孩子把讀書當成一種習慣呢?我想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激發讀書興趣,培養讀書習慣

做什麼事都要有興趣,特別是孩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就會主動去讀書。而興趣要從小培養,除了在學校、還可以在家庭、在社會。在學校的時候,教師在培養學生看書之前,可以先培養他們聽,由教師讀給他們聽。教師還要善於分析每個學生的心理特徵,懂得孩子喜歡聽什麼、想什麼、做什麼。然後再選擇適合學生的優秀作品,如古詩宋詞、童話故事、勵志故事等,可以分別讀給他們聽。等他們認識了更多的字,就可以主動讀這些生動的故事了。這不僅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還可以讓他們主動去找書來讀。長此以往,隨着年級的升高,他們的讀書慾望就會急劇升温。

二、創造讀書環境,營造讀書氛圍

環境很重要,學生讀書更應選對環境;人們常説有什麼樣的環境,就可能造就什麼樣的人才。孩子無論在什麼時候讀書,都應選對環境,在學校,要努力營造讀書的大環境。可以採用很多形式,如開展講故事、朗誦、誦讀經典古詩詞、召開讀書交流會等,都可以促進學生的讀書興趣,其次,去尋找比較突出的學生,讓他們去引導並帶領其他孩子,影響他們去讀書,讀好書。最後,在讀書過程中,應創造條件讓孩子去表現,表現是孩子的天性,我在實踐中發現,如果讀課文讓學生“賽讀”的話,效果會非常好,通過幾次實驗,我發現,平時讀課文很費力的孩子,他們為了不拖後腿,在小組裏刻苦練讀,讀的不好的,其他同學還加以指導。這樣,在練讀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可以得到提高。就形成了一種好的讀書氛圍。

三、選對讀書內容,發揮讀書作用

愛讀書是好事,但,選對讀書更為重要;書籍浩如煙海,讀書人僅是一葉扁舟,盲目的讀書,會使人迷失方向。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心情、心境,以及閲讀能力,向學生推薦不同的`書目,並指導學生吸收不同書籍的優秀之處。讀富有教育意義的寓言、成語故事、歷史故事或名人傳記時,要讓學生學習書中人物的精神品質,感悟書中的深刻道理;讀優秀文學作品時,要引導學生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背誦優美片段,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讀科普類作品時,要讓學生聯繫生活,注意觀察,做到學以致用。

四、培養讀書毅力,形成讀書習慣

讀書除了要有興趣,也要有毅力;培養學生讀書的毅力是最難做到的一層,即要鍛鍊學生堅持讀書的毅力。又要做到習慣性的養成,也要發揮優秀同學的榜樣輻射作用,激勵其他學生,從而讓所有同學堅定讀書信念。這樣才會讓學生樂讀書,感受讀書樂,才會真正的養成讀書的習慣。良好的閲讀習慣是在堅持不懈的反覆練習中養成的,光説不練是不行的,沒有耐心和恆心也是沒有好的效果;良好習慣的培養要從一點一滴做起,知道一點做一點,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斷積累,良好的閲讀習慣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在老師的訓練和指導下,主要靠自己反覆練習,才能形成好的閲讀習慣。在這裏,還應特別強調我們教師的身教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學生的榜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國小生正處在身心快速發展的階段,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他們以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將會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回顧以上內容,我始終認為,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要為學生的成長負責,也要為學生的學習負責,因為我們要做根的教育,讓教育成為教育,讓教育迴歸教育,讓教育者成為真正的教育者,併為社會服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n04g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