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讀《教師的五重境界》讀書心得

讀《教師的五重境界》讀書心得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教師的五重境界》讀書心得,歡迎閲讀與收藏。

讀《教師的五重境界》讀書心得

讀《教師的五重境界》讀書心得1

看了《教師的五重境界》,萬瑋老師針對教學實際寫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悟,學會破框,促進成長。看完此書,我對其中破框思維深為認同。

文中寫到:一位年輕的年輕班主任被班裏的一名問題學生弄得頭疼不已,心生怨恨,向萬瑋老師傾訴他是如何倒黴,因為這名學生不停闖禍,他已經被主任和校長點名批評多次。萬瑋老師開導他:“你難道不覺得這個孩子是上天派來磨鍊你的嗎?你一向有志向成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這是太好的機會!

萬老師就是用了破框思維,所謂破框思維就是打破既有的舊觀念模式,換種角度看問題的思維方式。

人的思維是有侷限的。這種侷限無處不在,生活的磨礪在我們的頭腦中設置了無數的框,我們看不到那些邊界,也走不出去,時間長了,以為真實的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一隅。我們的頭腦看待事物,就像照相機拍照片一樣,在聚焦的同時,也有了取景框。我們只看到框裏的景象,而忽略了框外的'物體。而破框思維就是要打破這些陳舊的迂腐的觀點,用用心的觀點看待生活和工作,那麼生活中的煩惱困擾會大大減少,所追求的成功快樂也會更易獲得。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所遇到的學生千差萬別。學生作為成長中的人,他們身上也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就像我們班的馬劉帥同學,玩心很重,上課小動作不斷,干擾同學學習,一向令任課老師頭疼。還經常遲到,且愛在課堂上搗亂。有一段時間上課不講話了,原先是趴在桌子上睡覺了。應對這樣的學生,作為老師肯定也會生氣。

但是學習用破框思維重新審視他,我會發現他身上也並非一無是處。雖然課堂搗亂,但是該學習的知識他一點沒落下。他在課後能夠認真完成作業,喜愛勞動。跳出既有的思維框之後,才會明白國小生正處於成長髮育階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對他們進行細緻地瞭解和具體地分析,抓住他們的優勢和長處,就能夠此為突破口,實施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幫忙學生過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肯定學生的優點,在優勢中尋找弱勢,在缺點中尋找閃光點,以激勵為主,批評教育為輔,從抓住特點、抓好重點、狠抓難點入手,慢慢的才能幫忙學生克服缺點。

作為教師,學會用破框思維看待學生,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成長。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就應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從而減少學生問題狀況的產生。同時,也要用用心的眼光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這張白紙上有更多的資料去寫,也讓孩子在簡單的學習中找到快樂。

讀《教師的五重境界》讀書心得2

放假在家,我讀了萬瑋所著的《教師的五重境界》,那麼教師的五重境界指的是什麼呢?其實它是指作者把對教師職業的理解劃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教知識,第二階段——教方法,第三階段——教狀態,第四階段——教人生,第五階段——教自己。作者還明確地告訴我們:這五重境界並無絕對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師工作的五個不同方面。實際上這五重境界很難清晰地劃分,有的時候,你以為自己在教知識,其實也在不知不覺地教人生。

細細品讀,書中作者很多親身經歷的故事給我們以啟發、以思考,尤其是教數學的一些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但最重要的是讀完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思考:我們——教師的境界又在何處?關於境界,成功,都源於我怎樣給教師定位,就應做個什麼樣的教師,這樣才能朝着自己決定的方向,走自己的路,到達成功的彼岸,進入自己的境界。

古語有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最基礎的主角乃授之知識,除此之外,重在育人。書中對“教師是誰”做出了很多解答,應對不同身份主角的人,教師的身份亦不同。然而,我認為,不管應對多少不同主角的人,最重要的是如何應對自己的學生?在學生面前就應扮演一個什麼樣的主角,在學生面前,我們是“師”更是“友”。只有真正與學生進行心靈上的溝通,才能到達最好的教育目標。如何讓教師稱為學生真正的朋友,我有着這樣的一點理解。

(一)多一份人格魅力

《論語》有言:君子不重則不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於內心真正對;教師產生温情與敬意。所謂:親其道,信其師。良好和諧的師生關係,能讓教師“不戰而屈人之兵”,提升教育教學效果。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來源於教師的精心營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主動者,學生是受動者。蘇聯教育家杜勃羅百波夫説過:“有人説,師生間最不幸的關係是學生對教師學問的懷疑。教師深厚淵博的專業知識,標準的普通話,飛揚的文采,妙語連珠的課堂語言,優美的書法字體,能給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形象加分,勾起學生的景仰,讓學生打心底裏佩服和敬重教師,產生親近教師的渴望。在外貌上,就應打造端莊、穩重、文雅的形象,不着奇裝異服,也不邋里邋遢。

(二)多一層瞭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教育中務必瞭解學生的內心活動。他説過:“不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便沒有教育禮貌。”又説“要公正處事,就務必細緻入微地瞭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這便是我為什麼把未來的教育看作是對每個孩子更深刻了解的緣故!務必首先了解孩子的內心活動。單憑某些專門的手段是學不到這種本領的。只有依靠教育者高度的情感和道德修養才能做到這一點。”個性是新接班級時,我們就應像作者那樣抓住一切機會,儘快記住班級學生的名字!並建立學生個人檔案,把他所有的榮譽、成績都記錄下來,這樣便於及時而又全面地瞭解學生方方面面的.信息,象此刻網絡時代,我們能夠把自己的QQ、電子信箱都告訴學生,以期透過各種途徑與個別學生交流,從而更及時地瞭解學生的心理想法!

(三)多一點尊重

愛學生,就要學會尊重學生。每一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組成部分,社會也因為有了形形色色的人,才變得多姿多彩,大家都渴望得到社會的普遍性認同,都需要掌聲與鮮花。能夠説尊重是每個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學生由於生理心理的發展,知識的增多,交往面的擴大,自我意識的增強,個性期望家長、教師以及周圍的人能夠信任他們、尊重他們,這種自尊心往往是學生進步的內在動力。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保護和發展學生的自尊心。我們就應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學會尊重學生,尊重他們説話、思考、做事的權利。

(四)多一絲寬容

學校是允許學生犯錯誤的地方,相信學生有一個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過程,允許學生有錯誤的表現,以寬容的心態去應對。

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就應明白自己在做什麼,也激勵自己不斷努力更早、更快地撥雲見日、看清未來。

讀《教師的五重境界》讀書心得3

當我終於看完《教師的五重境界》的最後一篇《這一生,至少當一次教育的傻瓜》時,腦海卻一直盤旋這一句話: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蘆葦!於是,以此做標題記錄閲讀這本經典之作的所思所悟。

學生,也是一株有思想的蘆葦。

一位叫木村的日本農民,一輩子就只做了一件事——種蘋果。他所謂的只傻一次,其實是傻了一輩子。不用農藥和化肥,不除草,想種蘋果樹,本身就是“傻得天真可愛”的想法。更“傻荒唐可笑”的是,他還把蘋果當自己的孩子,時常輕撫這些蘋果樹,常跟它們“嘮嗑”:給它鼓勁“實在太了不起了,我知道你很努力”,也向它致歉“讓你們這麼辛苦,我真的很抱歉。就算不開花也沒有關係,不結果實也無所謂,千萬不要死去。”。

結果很美好!痴心堅守十年,終於創造“奇蹟”:不用農藥不用肥料而種植出全日本都想“一生能吃到一次就好”的蘋果。木村種蘋果的訣竅到底是什麼?“把蘋果樹真正地當生命來看待”!在蘋果樹不開花的日子裏,木村曾帶着全家一起捉蟲,蟲子無窮無盡,一天木村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蘋果樹也想活下去啊!蟲子到處都有,只有讓蘋果樹自己變堅強了,才能真正抵禦那些害蟲。木村始終信奉:蘋果是主角,我只是幫助它生長。畢竟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靠自己開出一朵蘋果花。所以,木村在蘋果樹緩慢而用力生長進行中時,總是對着果樹傻傻地虔誠鼓勵“實在太了不起了,我知道你很努力。”。

然而,很多農民種植蘋果時,為了讓蘋果樹開花結果,而採用各種手段:除草,施肥,灑藥。如此功利速成的結果便是,結出的並不是自然的蘋果,切開後,遇風即爛。一如當今教育生態的寫照:家長與教師不遺餘力的為孩子“拔苗助長”:除草——沒收手機電腦,禁止課外書,取消運動,禁止一切與學習無關的活動;施肥——大大小小的補課班,無論是科任教師的小灶,還是補習機構的大班,乃至請到家裏一對一的輔導;灑藥——各種説教勵志故事、心靈雞湯、心理輔導等,皆是幫助孩子集中精力走向應試。

結果呢?大批“高分低能”的象牙學子們,“畢業即失業”的“啃老族”悲哀;越來越多“精緻利己主義者”的無語心痛;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狼狽困窘;教育,成為人們興師問罪、口誅筆伐的對象!

為什麼教育為本的百年大計,行進得如此艱難仄逼?是不是我們太“聰明”了,缺失了木村的那顆“傻心”:“把蘋果樹真正地當生命來看待”!在波瀾壯闊的課堂改革浪潮中,遺忘了:學生,也是一株有思想的蘆葦!

教育家魏書生曾説過:教師應具備進入學生心靈世界的本領,不是站在這個世界的對面發牢騷、歎息,而應該在這心靈世界中耕耘、播種、培育、採摘,流連忘返。當天真爛漫的孩子被家長以“愛的名義”綁架時;因為排名、分數而被剝奪童年美好時光時;被教師當作“知識的容器”拼命灌輸時;為人師者是否該捫心自問:我懂得孩子嗎?我對他們是“飲之以瓊漿,灌之以醍醐,還是哺之以糟粕”?我有沒有把學生當作一株有思想的蘆葦?

教師,應做一株有思想的蘆葦。

“學校啊,當我把我的孩子交給你,你保證給他怎樣單位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給你一個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後,你將還給我一個怎樣的青年?”這是一位母親,目送孩子走進學堂時,向學校、向教師、向社會説出的一句天下母親發自內心的問話。追問着每一位肩負教育重任的教師們,能否不負重託,還天下母親一個熱愛智慧、勇於探索、心地光明、追求幸福的好青年呢?!

北師大肖川博士曾寫文反思: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應把人類文明的精華、智慧結晶如同傳遞奧運聖火一樣傳承到孩子們的手中。但由於師範教育學科體系的缺陷以及社會歷史的侷限等原因,使教師對於“教育”的理解有所偏差,對於教育的實踐缺乏深刻的反思,我們的教師還沒有成為真正“有思想的教師”。許多教師的文化底藴不夠豐厚,學識積累過於單薄,缺乏對人類歷史文化和人性富於深度的理解。直接導致中國小教師付出了大量勞動停留在低層次的“教書育人”上,缺乏對於學生精神上的引領,缺乏對於自身工作高遠的立意,缺乏對於“課本知識”所承載的價值觀和心理結構的深刻洞察。而是把“教育”淺化為、庸俗化為沒有靈魂的認知結果的堆積。

肖川博士大聲疾呼:教師只有作為思想者,才會有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思考,才會有對“兒童”內涵的深切體察,才會有對“生命”與“幸福”的驀然頓悟。一言蔽之,教師,應做一株有思想的蘆葦!

如何成為“有思想的教師”?我覺得,上海名校長萬瑋老師的新著作《教師的五重境界》,給出了很好的註解。赫赫名校走出的高材生,從底層教師一路猛進躍升為引領者的名校長,萬瑋老師結合從教的親身經歷,總結了為師從教的五種境界:教知識、教方法、教狀態、教人生、教自己,系統闡述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和實現途徑。

萬校長在開篇強調:“這五重境界並無絕對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師工作五個不同的方面”。的`確,這五個境界很難清晰地劃分,不過琢磨起來,還是覺得有層次高下之分。回想自己二十年的教學生涯,對照萬校長闡述的五重境界,自覺羞愧在教知識,教方法的淺層次徘徊得太久,終於悟到教育其實更應該指向教師的自我成長,才能更好的教給學生正確的人生狀態時,已近不惑之年,深感時光的匆匆。也悔恨曾經的淺薄無知而誤人子弟。不免常常感歎:教育,最好該是中年人的事業!

教育,是一個價值引導的過程,一個引領學生成為我們所希望的人的過程。教師,作為未來主人的啟蒙引路人,就更應該做一株有思想的蘆葦!教師的思想豐贍、深刻,學生的心靈才會豐厚、光明。一個有“思想”的教師,能夠從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更精微的視角看待問題,與學生的日常交往中會潛移默化地給予學生精神滋養。

標籤: 五重 教師 讀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ql5o3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