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國小科學的教師教學反思

國小科學的教師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科學的教師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科學的教師教學反思

國小科學的教師教學反思1

每一個生活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從小就明顯地感受到了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種種影響。因此,從小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究,熱愛科學,並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瞭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國小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現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反思談一下。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學生髮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説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鬆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讚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着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由易到難逐步上升。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我在教學《我的大樹》這課時,經課前準備,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針對校園內幾棵大樹設計了一個觀察活動的體驗學習過程。學生站在大樹前,我看到了什麼?學生以樹基觀察到樹冠,交流信息從幾條到幾十條。以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季節大樹的生長狀態都是不同的,新葉為什麼是帶有黃色(新綠)樹木有沒有生長的敵人?樹枝為什麼越長越粗?有學生提及樹也有呼吸,樹是從哪裏吸收水份的?吸到的水分又到哪裏去了?……觀察使學生獲得了聯想又產生了疑問,其實正是疑問使學生獲得了知識。直觀大樹,學生有了樹幹圍圓的長度概念,繼而產生了對直徑的要求。大概是讓學生的實際觀察昇華為理性的知識。樹葉不同顏色、形狀大小富有吸引力,學生比較全面知道一張完整的樹葉構成是由幾個部分組成。並在課外觀察小卡片上記錄,起到拓展知識的目的。

學生帶着問題產生好奇,走進文本。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

4、探究小組之間的合作是否有效

有關小組活動的設計,在分工明確、目的確定的基礎上,首先考慮學生思維的深度,再考慮活動的頻率,絕不能高形式而丟掉本質內涵。

古人曾説:“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首先就是反思,只有在不斷反思過程中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作為科學老師,應時刻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角度,從全新的視覺來看待每一節課,才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好的體驗,探究的過程,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國小科學的教師教學反思2

《草船借箭》是國小語文第十二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諸葛亮,是文中着力讚美的人物,周瑜稱其“神機妙算”。引導學生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根據雙主模式,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這堂課,我在課型設計上進行大膽的創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叫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答,若學生不會回答,師在點撥一下。學生在讀讀、説説、議議、寫寫中不知不覺理解了課文,並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説。整個教學設計貫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課程理念。瞭解諸葛亮同周瑜鬥智,巧妙地取得勝利並不是教學的重點。學習這課的主要目的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讓學生弄懂周瑜要諸葛亮造箭的真正用意是什麼,而諸葛亮之所以樂意接受這一任務的原因又是什麼,諸葛亮借箭為什麼能成功,周瑜又為什麼自歎不如,從而把事情的前因後果真正搞清楚。我通過實例操作,得到以下啟示:

1、要構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互動關係。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置疑、探究,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例如:我讓學生在充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霧中借箭"這部分內容,讓學生找一找從哪些句子中讀懂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2、讓學生在合作互動中學習語文。在本節課中,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以"合作互動"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諸葛亮怎麼能夠做到讓船順風順水,小組同學合作演示諸葛亮怎樣掉轉船頭借到箭的。學生髮揮羣體的積極功能,智慧火花不斷閃現,潛能得以充分發展。

3、讓學生在探究發現中學習語文。語文課並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審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會得到許多有益的東西,教師要善於運用藝術的方式讓學生體嘗探求之味,享受語文的發現之樂,那才是語文教學的真諦所在。

國小科學的教師教學反思3

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方式之一,反思活動應當從哪裏入手?這無疑是決定反思活動成效的重要問題。在此,筆者希望藉助下面的案例來談談反思活動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切入點──教學活動中的問題,而許多時候,這些問題又是通過學生的學習效果暴露出來的。因此,我們在教學活動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而且還要深刻分析影響師生課堂行為的內在原因,並針對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夠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加以改進。那麼,隨着反思活動的不斷進行,自身的專業素養就會不斷得以提升,同時自我反思能力也將不斷得以提高,良好的反思習慣也將逐步養成。

下面是在教學《白天與黑夜》一課時的幾個教學片段:

片段一:在導入環節,教師通過大屏幕向學生出示了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現的錄像資料,讓學生進行觀察。在接下來進行班級交流活動時,有學生回答説:“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傍晚在西方落下。”

片段二:在探究新知環節,授課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猜測白天與黑夜的形成的原因,結果同學們在自轉還是公轉的問題上各執一詞,議論紛紛。

為此,授課教師讓兩位同學分別代表太陽和地球,來模擬演示地球圍繞太陽運動時的情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指導作為“地球”的學生要按照自西向東的公轉與自轉方向“運動”,而沒有對運動方向進行必要的解釋説明。當然,通過模擬演示活動同學們一致認為是地球自轉的原因最終導致了地球上白天與黑夜現象的交替出現。就是説,演示活動在達到了短期目標的同時,也為以後學生錯誤的出現埋下了引線。

片段三:在探究新知環節,授課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模擬實驗時,仍然沒有對地球的運動方向作出必要的解釋説明,只是強調一點:手電筒要儘可能做到與地球儀處於同一高度,並做到照亮半個“地球”。也就是説,學生對於地球運動方向的操作完全處於一種自發的狀態。這無疑又使得學生在錯誤的道路上滑行得更遠。

片段四: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活動,一致認為地球上白天與黑夜交替變化的原因是地球自轉的`結果。接下來,授課教師開始着手解決地球運動方向的問題,儘管通過種種努力告訴學生,地球公轉和自轉的方向都是自西向東的。然而,當同學們按照老師的要求在地球儀上用箭頭表示地球的自轉方向時,有許多同學都出現了錯誤。

學生不能按照要求在地球儀上正確地用箭頭表示出地球的自轉方向,這便是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也是我們進行教學反思的切入點。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呢?回顧案例中提及的幾個教學片段,那麼學生在地球儀上標明方向時出現錯誤的原因,也就顯而易見了──對於地球自轉方向的教學活動安排為時過晚。或者説,在教師正式講解這一知識點之前,學生已經接觸到了,甚至還以錯誤的方式保存到自己的頭腦當中。

就是説,應該在學生剛剛接觸到地球自轉這一問題的時候,或是稍微提前一段時間,比如在導入新課環節,當學生回答出太陽的東昇西落之後,教師就應當採用適當的方式讓他們知道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那麼,學生在後來猜測白天與黑夜成因時的模擬演示活動,以及後來的自主探究的模擬實驗過程中,自然也都能夠按照“地球”正確的運動方向──自西向東來進行相關的演示與操作活動。那麼,最後讓學生在地球儀上用箭頭表示地球的自轉方向時,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輕而易舉的事情了。

學生之所以出現了錯誤,或者是因為他們對於地球的自轉方向沒有進行更為深入的思考,或者是因為他們在先前的模擬演示或是模擬實驗活動中已經進行了錯誤的操作,由此而形成的錯誤經驗對他們後續的學習活動產生了誤導。

不僅如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模擬演示地球圍繞太陽的運動時,也應當採用適當的方式告訴他們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西向東的。否則,學生的演示活動就有可能出現錯誤,或者即使是演示的同學動作正確,但並不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而且還會使其他那些觀看的學生對於地球運動方向的理解產生錯誤。這樣,也就必然增加了他們以後學習活動的困難。

這一案例帶給我們的啟示至少有以下兩點:

第一,在教學活動過程中,作為教師,既應當關注學科教學內容本身所具有的知識體系,又應當關注學生的知識經驗、思維特點和認識規律,並做到能夠根據學生各方面的具體情況及時恰當地調整教學內容,以保證課堂學習活動的有效進行。

第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包括聽課老師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表現,特別是學生的思維出現了斷層,或是學生對某一問題的理解出現了偏差,我們便應當探究出現這一問題的潛在原因是什麼,弄清了其中的原因,那麼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也就能夠做到有效避免,自然就會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應當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這也是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意義所在。

國小科學的教師教學反思4

這是我來到錦城國小的第一次公開課,知道有同行專家來聽課,感覺也比較緊張,雖然也上了不少公開課,也算是有自己的風格吧,比較清楚自己的思路和特點,但看到錄像機還是不由得緊張。原本課前我反覆看了教材,也看了整章的內容,因為這是聲音這一章的第一節,它對後面的學習有很重要的意義。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裏,聲音對於學生來説好像是很熟悉的東西,但有沒有學生真正思考過關於聲音的問題呢?有沒有思考過他們經常聽到的聲音有什麼不同?我們為什麼能聽到聲音呢?為了瞭解學生關於聲音的認識情況和引發學生關於聲音問題的思考,教科書設計了這一節內容,學生可以通過傾聽聲音,動手實驗,從中真切地感受到聲音的不同,並進行真實的.描述。這一課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討論他們已有的聲音知識的機會,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將產生更多關於聲音的問題,為後面幾課對聲音問題的深入研究做好鋪墊,並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索慾望。

課前我也仔細的做了構想,對整個流程把握了一下,我的初步構想就是讓學生傾聽感受聲音的繽紛多彩,能對聲音進行簡單的分類,哪些是人類活動發出的聲音,哪些是自然界發出的聲音,並讓學生通過動手做實驗,讓學生明白聲音的產生依附於物體,離開了物體聲音是不存在的,並且知道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夠產生聲音,不同的物體產生的聲音是不同的。然後讓學生通過音樂感受聲音的大小變化,高低變化,激發學生探究聲音的慾望。總結本節課的收穫後,有一個問題:關於聲音你還有哪些想要研究的問題?意在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以後更好的學習做好鋪墊,但根據學生的反應,並沒有做到激發他們強烈的探究慾望,和我的預想有很大的差別,我原以為學生會問出很多很有意思的問題,可是卻很少有問題,這是我認為本節課很失敗的地方。最後環節,我設計了:如果我們聽不到聲音,你會怎麼樣?意在對學生進行感恩的教育,基本達到了我的要求。總體來説,我個人對這節課基本滿意,只是時間安排的還不夠好,前面用的時間較長,後面呢有些倉促,而且在小結的時候過渡不是很自然,另外就是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

在以後的工作,看來還應該在備課方面多做些努力,多思考。

國小科學的教師教學反思5

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探究是滿足兒童求知慾的重要手段,對於保護兒童珍貴的好奇心至關重要。學生可以從中獲得巨大的滿足感、興奮感和自信心,並煥發出內在的生命活力。如果在進入學校後就宣佈禁止兒童開展探究活動,不僅違背兒童的天性,而且不利於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兒童進入學校以後,不僅不應禁止他們探究,而且應該對他們的探究提供支持、鼓勵和幫助(包括適時地提供工具,在必要的時候教給他們更有效地開展探究的過程與方法等),以引導他們最終能夠找到他們感興趣的那些現象和問題的解釋或答案。

(2)探究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第斯多惠就曾説過,要給予兒童真知,更要引導他們主動尋求真知。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教人以漁。引導學生自主獲取知識或信息,對於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終身學習亦具有重要意義。

(3)探究過程本身不僅可以使兒童的思維受到最好的鍛鍊,有利於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而且是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培養的主要途徑。這對於兒童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十分關鍵。從中習得的科學過程與方法,對於兒童參與生活中與科學相關的問題解決與決策,是個重要的基礎(與科學知識同樣重要)。從廣泛遷移的角度來説:,學會科學推理是大大提高孩子的智慧(思考力、明智的判斷能力、批判性思維以及創造力)的'最有效方法,這對於他們謀求進一步的生存與發展,,獲得生活質量的提高至關重要。

(4)由於探究過程需要探究者綜合運用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經驗,這對於增進和加深對已有知識的理解,將其融會貫通,十分關鍵。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會:在一個新的探究情境中,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獲得了新的理解,產生出新的意義,正所謂“温故知新”。

(5)探究過程中需要學生們合作、交流和各種協調一致的嘗試,這些合作與交流的實踐和經驗,可以幫助兒童學習按照一定規則開展討論(而不是爭吵)的藝術,學會準確地與他人交流: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想法,善待批評以審視自己的觀點,獲得更正確的認識,學會相互接納、讚賞、分享、互助,等等。這種客觀開放精神的形成並非易事,要靠長久的教育才能得到。而上述這一切,是我們幾十年追求的科學與民主這一國民精神的基石。這種思維與存在方式應當從孩童時代抓起,否則就只能產生出一批批盲從、獨斷、不寬容的人,他們在理智上必然缺乏獨立性、自主性、批判性。

(6)在親歷探究過程中,學生經歷挫折與失敗、曲折與迂迴、成功與興奮,這其中的許多感受和體驗是他們理解科學的本質、理解科學精神的意義與價值的基礎。即使在有些探究中,學生走了彎路,甚至沒有找到問題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於教師直接給出解釋,但此時學生對答案的渴求正好可以成為教師講授的一個很好的前奏和準備。而且,學生仍可以從這一親歷過程中學到不少東西。

國小科學的教師教學反思6

4月中旬,我有幸參與了縣上的送教下鄉活動。本次活動的主會場在中心國小舉行,而看課活動的主要形式——同課異構,更是讓我們基層教師從中獲益匪淺。通過我鎮的教師和縣上的名師同上一節課,讓我們看到了名師的風采,從她們身上學到了備課、上課的技能,同時也深深的體會到了我們和名師之間的差距。

看課中,自己的感受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我們的課堂為什麼效率低”“我們的課堂能不能達到較高的層次”一直縈繞這我,而這些思考,也一直伴隨我回到了單位。可能是第一節看的是數學吧,所以縣上王老師和我鎮的張老師同上的數學三年級下冊《比一比》給我留下的印象較深,感悟也叫頗多。為了更好的説明上面的兩個問題,以及今後我們的課堂應當怎樣去做,接下來就如何提高國小數學課堂實效性談一談自己不成熟的見解。

怎樣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提高我們的備課上課能力呢?

一、直面學生的數學現實——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即:多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設計教學。找準教學的起點、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捕捉教學的生長點。使教學目標切合實際。

解決策略

1、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確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課前調研

2、數學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基礎上。 ——抓準切入點

3、教學實際要關注讓學生親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親歷過程

二、創設良好的數學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

根據國小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及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對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這個學習情境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有挑戰性的。

解決策略:

1、有思維價值的數學活動情境

2、美麗的童話情境

3、思維認知衝突的問題情境

4、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的學習情境

5、源於數學知識本身的問題情境

三、選用合適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親歷數學化的過程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必須使學生有機會真正經歷“數學化”。因此,應採用多種教與學的方式,讓學生在獨立思考、探究學習、合作交流中學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在親歷數學化過程中嘗試多種體驗。

解決策略:

1、想辦法讓學生對探究合作學習產生需要。

2、營造探究、合作學習的人際氛圍,鼓勵獨立思考、交流、質疑、共同討論,激發探究合作學習的熱情。

3、探究學習良好情境,有明確的探究目標,有具有挑戰性、具有價值的探究合作學習的問題。

4、在“組內異質、組際同質”分組原則基礎上,實行動態編排小組,打破組內長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則處於從屬地位狀況,讓每個同學都有機會樹立形象,給每個人提供發展進步、改變自我的機會。

四、抓好雙基、適度訓練——促進數學知識的內化

抓住數學概念的本質教學是數學教育永恆的話題。注重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無疑要對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給予重視。數學概念是支撐數學大廈的根基,數學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廈的保證。因此,知識必須到位,能力必須訓練。抓好雙基義不容辭。當然,“數學雙基的要求應該與時俱進地調整和豐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礎,形成“花崗石的基礎上蓋茅草房”的局面。沒有基礎的創新是空想,沒有創新的基礎是盲目的。我們應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融合於教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數學思維訓練的過程之中。”

解決策略:

1、給數學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數學基礎知識定好位,打好樁。

2、根據數學知識的縱向發展,幫助學生將它連成“知識鏈”;通過橫向溝通,幫助學生將它連成“知識網絡”;再經過數學思想方法的提煉,形成立體的知識模塊。

五、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捕捉巧用教學資源——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學生髮展

課堂教學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組織、有步驟、有計劃的一項複雜的心理活動和智力活動過程。提高它的實效性必須有教師課前的周密策劃,即準確把握教材、全面瞭解學生,有效開發資源。教學預設是教師發揮組織、引領作用的重要保證。

課堂教學活動是面對着不同個性的生命體,它又該是充滿活力的生成的過程。教學活動正是“靜態預設”在課堂中“動態生成”的過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於這高質量的精心預設。所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既要精心預設又要注重生成。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實施中,寬容接納來自學生的生成,機智篩選課堂生成,從而達到巧妙運用生成促進學生髮展的目的。

解決策略:

1、精心預設——準確把握教全面瞭解學生

有效開發資源適時準確評價

2、關注生成——寬容地接納生成理智地認識生成

機智地篩選生成巧妙地運用生成

以上是我對如何提高數學課堂實效性的笨拙見解,我想,如果教師在備課和上課中如果能夠做到“教學風格樸實一點;基訓練紮實一點;教學容量厚實一點;學生思維活躍一點;教學方式靈活一點”那麼我們學校的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也會“高”!而我們的教師也會“名”!

國小科學的教師教學反思7

為了減少實驗的偶然性,我們做實驗時要多放幾粒種子。

種子發芽需要什麼條件的對比實驗要做到實驗的公平性其實很難的,有些是我們沒有辦法完成的,但我們可以藉助網絡,查找科學家們的實驗現象和結果,聽他們説説理由,這也是一個獲取知識的一個最佳途徑。

植物要健康生長需要陽光,植物需要光合作用,知道了嗎?

蚯蚓喜歡陰暗潮濕的'地方,但要記住是潮濕哦,如果下雨,泥土太濕了,蚯蚓呼吸就有困難,他會鑽出泥土,所以雨後,我們可以看到不少蚯蚓在水泥地上亂爬,太陽出來,它們回不去了,曬成蚯蚓幹了,哈哈!

課堂時間有限,所以每次時間控制在5分鐘,這個時間不能明顯發現蚯蚓喜歡的環境,不時去做請多一點時間哦!

沙塵暴時我們該怎麼做呢?

1、及時關閉門窗,必要時可用膠條對門窗進行密封。

2、外出時要戴口罩,用紗巾矇住頭,以免沙塵侵害眼睛和呼吸道而造成損傷。應特別注意交通安全。

3、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應減速慢行,密切注意路況,謹慎駕駛。

4、妥善安置易受沙塵暴損壞的室外物品。

專家提示

發生強沙塵暴天氣時不宜出門,尤其是老人、兒童及患有呼吸道過敏性疾病的人。

平時要做好防風防沙的各項準備。

國小科學的教師教學反思8

根據《國小科學課程規範》的基本要求,本課優秀教案力求體現小朋友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在滿足小朋友發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創設條件讓他們能直接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讓小朋友們在“做中學”,在大量的親歷活動中,讓同學能夠認識巖石的多種特徵,並在過程中體會並學會科學觀察、研究的一般方法。這節課中,我認為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情境,調動同學原有知識。

一開課我給同學展示了來自長白山區的各種各樣的奇石,激起同學對巖石的興趣。問同學原來對巖石有什麼瞭解?充沛調動同學原有的知識,體現了科學知識的學習是在同學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同學活動主動建構的。

二、引導同學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

在科學教學中,我們不只僅要讓同學進行科學探究,還要教會同學如何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因此,當我指導同學觀察一塊巖石的時候提問:“你打算從哪些方面去觀察巖石?”讓同學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充沛發表自身的意見。在觀察前,還出示的觀察要求,提出:有目的的觀察才會觀察得更仔細。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去提高同學的學習能力。在同學實驗的過程中,給同學提供足夠的工具資料,大量的時間進行認識巖石的特徵,並隨時作好記錄,我參與到了整個同學探究過程中,引導同學去發現、去探究,協助他們解決碰到的困難,體現了科學教學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三、重視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與評價。

同學以小組為單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活動,體現了新課程提倡的的合作學習的方法。在交流討論巖石的特徵時,引導同學對相互之間實驗情況、記錄進行交流、相互補充、完善、評價,完善對巖石的基本特徵的認識。並且讓同學和時參與評價,和時進行自我反思,以便學會更加細緻、準確的進行觀察。同學通過這樣的實驗,不只僅認識了巖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認識事物的方法,經歷了研究問題的全過程,培養了同學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

缺乏之處:

一、時間佈置不夠合理

由於這節課的容量比較大,課後有些拖堂,合理的佈置時間也是我今後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科學探究不能走過場,只有保證同學充沛探究的時間,才幹讓他們真正認識到事物的特徵,親歷探究的全過程,假如把“給巖石分類”的活動放到第二課時,讓鬚生在本節課中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究巖石的基本特徵,這樣也許會讓同學更有收穫。

二、沒有和時抓住課堂的閃光點

課堂有一個細節,我沒有處置好。在讓同學觀察完巖石的特徵,並請同學彙報觀察結果時,我讓同學注意聽聽他人的發言,並對照自身的觀察記錄,修改自身的記錄表,在同學修改完自身的記錄表後,我問同學對於自身剛才觀察的那塊石頭,有什麼新的發現?有同學很快舉起了手,但是我由於擔心後面的活動時間不夠,沒有給機會讓小朋友説説自身的新發現,而是匆匆把這一環節過了。課後想想,這是多麼遺憾的一件事情,同學學習的積極性無形被我打擊了,課堂上最閃光的地方沒有讓我抓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w0yqm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