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農業經濟管理 >

農牧結合循環農業園區規劃建設論文

農牧結合循環農業園區規劃建設論文

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杜邦公司在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循環經濟”一詞的基礎上提出了循環經濟3R原則,運用生態規律改造經濟社會運行的方式,大力提倡物質資源使用的“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被看作是一種把經濟與環境融為一體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1]。將循環經濟理論應用於我國農業實踐中,首創“循環型農業(或循環農業)”這一概念,為農業長效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循環型農業是運用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循環經濟理論與生態工程學的方法,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術的基礎上,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及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系統物質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嚴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質的投入和農業廢棄物的產生,最大程度地減輕環境污染,使農業生產經濟活動真正納入農業生態系統循環中,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2]。多年來,全國各地都在積極研究和制訂相應的循環農業發展規劃,浙江省農業廳2011年8月印發《浙江省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明確浙江省將加強農業資源永續利用,加快推行農業生態化,全面實施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工程。温州市泰順縣積極對接相關政策,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確立了“發展綠色產業,建設生態大縣”的戰略目標。就此,温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在泰順縣一鳴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構建的現代奶牛養殖示範基地的基礎上,規劃設計以農牧結合為特色的現代循環農業園區並進行建設實踐。

農牧結合循環農業園區規劃建設論文

1農牧結合循環農業園區建設與規劃設計

1.1基地概況

温州泰順一鳴生態農莊位於浙江省温州市泰順縣雅陽鎮的柳峯社區高場村高場坪,規劃總面積為333hm2,一期規劃80hm2,園區所在地海拔千米以上山峯179座,是生態奶牛養殖的極好區域,擁有高品質有機奶生產的優越條件。園區除了劃入村莊和農用設施地上的現已利用的約5.3hm2奶牛設施養殖外,旱地和水田佔了較大的比例,約佔60%,這為一鳴生態農莊構建以農牧結合循環農業奠定了資源基礎。林地主要位於園區東南側邊緣,約佔30%,生態環境較好。2007年,一鳴生態農莊以現代農業為發展目標,建設奶牛生態養殖小區污水處理沼氣工程,配合設施養殖、生物肥料等,已形成一套小型循環體系。但因園區位處温州一級水源保護區珊溪庫區內,急需產業轉型升級,引入秸稈利用、高效種植、休閒觀光等,通過科學合理匹配資源和廢棄物質高效利用來構建農牧結合循環農業園區產業鏈,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綜合效益。

1.2指導思想與建設規劃設計

1.2.1指導思想。園區建設以農業生態系統、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等理論為指導思想,遵循3R原則,將園區的生產功能與景觀、休閒功能相結合,實現生產、生活和生態協調發展,為地方農業持續穩定增收提供保障[4-5]。一鳴生態農莊以柳峯社區高場村、墩頭村為中心,以“規模、生態、集約、循環”為養殖理念,積極推廣“能源生態利用型”、“生物發酵零排放型”養殖模式,依託現有養殖規模,做好奶牛產業提升,並結合休閒觀光、教科研、電子營銷等發展農牧結合循環農業,實現畜牧業與環境、種植業協調發展。

1.2.2建設規劃與主要內容。綜合考慮泰順縣雅陽鎮的自然條件、旅遊資源特徵及園區產業現狀,依據項目條件分析、規劃指導思想、規劃原則、規劃依據和規劃目標,確保“生態循環、科研教育、休閒觀光”三大功能,確定園區“一心二帶”的功能佈局,包括奶牛養殖中心、牛場牧草種植帶與農業觀光休閒帶,這“一心二帶”共同組成了園區農牧結合生態循環產業鏈,在此基礎上建設8個功能區:奶牛生產區、奶牛管理區、奶牛生活區、病牛隔離治療與糞污處理區、生態牧草種植科普示範區、入口景觀區、特色苗木種植區、親牛茶果採摘區。(1)生態循環建設。一鳴生態農莊以規模化奶牛養殖為主體,以糞污綜合利用為紐帶,通過牧草、水果、茶葉種植和有機肥生產,建立農牧結合循環利用模式。

(2)科研教育建設。依託現有生產優勢進行科研教育建設,提升與發展奶牛產業。改變奶牛混養形式,對荷斯坦奶牛和娟珊奶牛進行分區管理研究;建設集遊客服務休息、奶牛文化展示、科普教育、特色奶產品展銷、管理辦公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教科研大樓;利用科普觀光木棧道深入牧草參觀、觸摸,並在每種不同的牧草前放置説明牌,解説不同牧草的形態特徵、生長習性、分佈範圍及飼料價值等。

(3)休閒觀光建設。利用園區東南側邊緣山地種植桃李文化林、櫻花林、松樹林、紅楓林、茶園和果林,在豐富園區景觀的同時,提供遊客採摘互動;對不同牧草進行配置,營造大地藝術景觀並定期舉辦牧草文化節;規劃一系列與牛親密接觸的體驗區。通過以上三大功能的規劃建設,農牧結合循環農業園區實現了生態循環多功能聯動。利用循環經濟理論,實現畜牧業由單向式資源利用轉向循環梯級利用,同時適當開發生態觀光旅遊,通過科技運用和旅遊開發,拓展和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推進農業生產清潔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2園區循環體系構建的相關參數

2.1優質有機肥(沼液)營養元素和牧草種植

循環農業要求循環利用物質,通過還田處理奶牛排泄物是傳統的農牧結合的循環農業形式,要實現這一良性循環,關鍵的一個問題是養殖量、奶牛排泄物的產生量、氮磷鉀的產生量和種植面積之間的匹配。還田的養分必須與農作物吸收的數量相符,土壤才不會累積氮,也不會使氮流失污染環境[6]。泰順一鳴生態農莊計劃奶牛存欄2000頭,根據一鳴生態農莊科研人員測算。其中80%的牛糞,即32t牛糞經初步清理收集後,堆肥生產固體顆粒肥料用於售賣。剩餘20%(8t)牛糞、牛尿、污水排入沼氣處理系統生產沼氣、沼渣、沼液。通過沼氣工程發酵處理後,沼液的N、P含量分別為0.08%、0.0025%。根據生產實際,奶牛場每天產沼液114t,年產沼液41610t,年提供氮肥33.3t、磷肥1t。為滿足奶牛場整年的.牧草供應,牧草種植安排如下:當年10月前後套播黑麥草與紫花苜蓿,翌年2月左右收割第一茬,4月底最後一茬收割後,整地開始種植青飼玉米。園區種植牧草的氮磷需求量。牧草一年種植2季,第一季黑麥草與紫花苜蓿套播,共計31hm2。其中黑麥草播種面積為15.5hm2,氮肥需求量為3.72t,磷肥需求量為1.86t;紫花苜蓿播種面積為15.5hm2,氮肥需求量為1.798t,磷肥需求量為1.783t。第二季播種青飼玉米麪積為31hm2,氮肥需求量為6.5t,磷肥需求量為1.86t。合計一年氮肥需求量為12.028t,磷肥需求量為5.503t,按氮肥需求量計算,能夠消納沼液15029.58t。除此之外,果園、茶園合計19.3hm2,按1hm2消納沼液37.5t/a計算,消納沼液723.75t,年消納沼液共計15753.33t。剩餘25856.67t沼液近期可供周邊約98.54hm2青飼玉米田澆灌,農户可節約肥料6.9萬元,直接帶動周邊經濟效益。遠期可供園區二期253hm2使用。

2.2降水量、沼液灌溉量與牧草耗水量

在土壤-植物-大氣系統中,水分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子,它不僅是系統的構成成分,而且是傳輸的對象。水分作為一種溶劑和生命的介質,直接影響着作物的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形成。作物耗水量是作物生物學特性和環境條件統一的結果,是氣候適應性的反映[7]。耗水規律是作物合理灌溉、產量預測和灌溉工程設計的基礎,在園區規劃建設時綜合考慮降水量與沼液灌溉量是否會超過牧草的耗水量從而引發“澇”的情況[8]。根據一鳴生態農莊牧草種植安排,5月初開始種植青飼玉米(按種植時間,可算為春玉米)。單株春玉米的總耗水量100kg/株(其中蒸騰耗水量為60kg/株),只要土壤水分不出現長期乾旱,土壤水分狀況不會對單株玉米耗水量產生大的影響。春玉米一般52500株/hm2,那麼整體(31hm2)種植青飼玉米耗水量為162050t。種植密度對單株玉米需水量產生重大影響,當玉米種植密度由5.0×104株/hm2增至10.0×104株/hm2時,總耗水量僅增加13.18%,而單株耗水量減少了44.48%。那麼由此可知,當春玉米的種植密度從52500株/hm2增加至100005株/hm2時,總耗水量為183408t。根據泰順縣雅陽鎮柳峯社區2010~2013年氣象報告(2010年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均為最多,月降水量為414.3mm,年降水量為2308.1mm),青飼玉米耗水量遠遠超過降水量與沼液灌溉量總和,只要合理規劃設計園區地形,就不會出現“澇”的情況。

3農牧結合循環農業園區生態效益分析與思考

3.1生態效益分析

一鳴生態農莊在發展畜牧業方面,立足創新,推行清潔生產,提高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走新型產業化之路,探索低投入、高效率的成功模式。“牧草及作物秸稈-青貯氨化-奶牛養殖-糞便-沼液-飼料原料/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循環鏈以畜牧養殖為龍頭,從糧食生產到飼料加工、農產品加工,又通過實施沼氣工程將奶牛糞便加工成優質有機肥,使大量奶牛糞便得到無公害處理,既生產新的能源和資源,又減少了污染,同時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提供了肥源,帶動了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

3.2建議與思考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努力建設美麗鄉村,搞好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和土壤環境治理,發展鄉村旅遊和休閒農業。2014年浙江省委書記、生態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3.2建議與思考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努力建設美麗鄉村,搞好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和土壤環境治理,發展鄉村旅遊和休閒農業。2014年浙江省委書記、生態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長夏寶龍在生態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第十一次全體會議中強調,要堅持環境整治和生態建設並舉,要堅持保護環境和轉型升級並行。一鳴生態農莊位於温州一級水源保護區珊溪庫區內,轉變傳統畜牧養殖方式,實施農牧結合循環農業模式的策略,有利於園區進行系統、科學的規劃建設,有利於現代循環農業園區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同步發展,是發展可持續農業的重要途徑。目前在農牧結合循環農業園區規劃建設方面仍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3.2.1結合實際,規劃建設。依照園區自身產業基礎,綜合考慮功能定位、項目特色、市場潛力等因素,凝練園區發展理念。深入思考探討園區循環體系建設基礎,真正落實園區規劃建設。

3.2.2優化資源,深化技術。根據園區內畜牧糞便、現有土地等資源,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同時將畜牧養殖、廢棄物處理、作物種植栽培等緊密結合起來,形成良性循環產業鏈,實現產業延伸。園區還應加強科企聯動,依靠相關科研單位進行基礎性研究,突破和解決關鍵技術,實現技術和信息共享。

3.2.3推進產業,打造品牌。結合循環農業園區建設,實施品牌戰略,打造地域品牌、區域品牌,強力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整體認證,努力提高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比重,發揮循環農業園區示範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ngji/j6w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