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農業經濟管理 >

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產業化協同推進的思考與建議論文

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產業化協同推進的思考與建議論文

  1 引言

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產業化協同推進的思考與建議論文

所謂協同,就是系統中諸多子系統的相互協調、合作或同步的聯合作用與集體行為,協同是系統整體性、相關性的內在表現。人類歷史發展證明,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結果,而農業產業化的過程就是農業工業化的過程,發展工業本身包括農業產業化;以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促進農民增收,農業產業化進程將明顯加快,城鎮化趨勢亦將日漸突出。因此,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產業化存在一定的關聯性,本文試圖從協同理論出發探討“三化”協同推進的對策建議。

  2 “三化”之間的相互關係

2.1 工業化與城鎮化的相互關係

工業化與城鎮化之間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係,具體體現為:一是工業化與城鎮化相互依存,共同發展;二是工業化是城鎮化發展的基本動力,城鎮化是工業發展的基本土壤;三是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加速器,城鎮化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四是工業化以城鎮化為基礎,城鎮化反作用於工業化;五是工業化是近現代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城鎮化是近現代社會發展的主旋律。

2.2 工業化與農業產業化的相互關係

國民經濟的工業化,實質上是指國民經濟由以傳統的農業經濟為主向工業經濟為主轉化的過程,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走向商品經濟交換的社會大生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工業部門得到迅速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農業經過工業技術的改造逐步轉變為國民經濟中的一個新興產業部門。因此,農業產業化與工業化之間關係密切,其中農業產業化的本質是農業的工業化,為工業化提供發展的基礎和空間;工業化是農業產業化的載體,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對農業產業化具有帶動作用。

2.3 城鎮化與農業產業化的相互關係

城鎮化是農業產業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標誌,是實現農村工業現代化的載體和農業現代化的“催化劑”。城鎮化的發展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着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水平。沒有城鎮化,就不可能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城鎮化服務於農業產業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將不斷提高,同時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由農業向非農業轉移,為農村產業化提供“動力”。農業產業化發展引起生產基地集約化,推動了農業人口向城鎮人口轉化。在產業化生產中,生產採取大規模、機械化、集約化方式,並且要求人員素質高、經營管理規範化。這一方面排斥了低素質勞動力,實現了生產資料集約化使用;另一方面,它促使富餘勞動力在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之後湧入城鎮尋找就業門路,並逐步轉化為城鎮常住人口,從而推動了城鎮的形成。

  3 湖南“三化”的現狀與問題

3.1 “三化”所處的宏觀環境

隨着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湖南省“三化”建設已初見成效,“三化”協同推進所需的物質條件日益成熟,宏觀環境亦逐漸具備。一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為進一步協同推進“三化”建設準備了初始的物質基礎;二是就業結構不斷優化。2002年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由1980年的77.0:14.1:9.9變為19.2:40:40.5,就業結構的變動趨勢,符合“三化” 演進的一般規律;三是“三化”進程邁出新的步伐。2003年完成工業增加值1 455億元,增長12.6%,十大標誌性工程企業增加值增長22.9%。高新技術產品產值950億元,增長27.7%。農業產業化穩步推進。省市龍頭企業發展到300多家,國家和省級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85億元,利潤13億元。產生結構進一步優化,十大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加快,區域化佈局、專業化分工、規模化生產的趨勢開始顯現,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

3.2 “三化”發展現狀

(1)工業化步入中期階段,工業經濟作用力不斷增強。2002年,湖南省國民生產總值為4 340.94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由1978年的4.06%上升到4.24%;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33.2%。2002年,湖南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709.23億元,增長16.1%,比上年度高出2.3個百分點,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9.22%,成為工業發展的骨幹力量。1978年到2002年湖南省工業部門從業人數由260.6萬人上升到584.48萬人,淨增323.88萬人,成為了吸納城鄉勞動力的主力軍,推動了湖南省城鎮化進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使湖南省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實現了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大跨越。

(2)農業產業化初現端倪,多元化經營逐步形成。一是經營的區域化、專業化、規模化日益明顯。湖南省各地瞄準市場變化,依託資源優勢和傳統技術,進一步優化了農業區域佈局,形成了與當地實際緊密結合的特色農業。二是龍頭企業的支柱和帶動作用增強,產供銷一體化進程加快。2002年,湖南省年產值超過5 000萬元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40家,連接基地、帶動農户規模不斷擴大。60家國家和省級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80億元,利税11.7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10.4%和8.3%。湖南省517家市州及以上龍頭企業共連接基地近200萬hm2,輻射連接農產500萬户,直接帶動農户300萬户,收購省內農產品原值18.64億元,佔湖南省農業總產值的14%。三是農產品市場體系不斷完善,商品率逐步提高。湖南省現有年交易額在1億元以上的農副產品市場49個,現貨成交金額150多億元。計劃經濟條件下農產品營銷的單一模式正在被打破,新的市場網絡正在形成。2002年,湖南省農產品商品率達到61%。農業產業化的興起和推進,使農業與工業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發展。

(3)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對經濟發展的集聚作用更加突出。到2002年底,湖南省市鎮人口為2 121.12萬人,城市化率達到32%,較2000年提高2.25%,年均增幅為1.125%,比1978年到2000年的年均增幅高出0.295%,城鎮化進程表現出明顯加快的趨勢。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明確了以產業為支撐,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的發展思路,吸納就業能力有所增強。2002年,國有企業下崗人數較上年減少14.4%,鎮從業人員增長3.5%,吸納農村轉移就業人員655萬人,增長13%,對一、二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隨着城鎮化的迅速推進,城鎮對湖南省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凸現出米。

3.3 “三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工業化水平滯後。總體看,湖南省工業化水平至少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3~5年,落後東部發達地區10年以上,甚至落後於中部地區的整體水平。2002年湖南省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低於全國水平11.66%。人均GDP較全國水平低17.65%,大體相當於全國1999年水平。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相當於全國1992年水平。工業化水平不高,規模偏小,使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失去了賴以支撐的產業基礎和技術保證,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它們的發展。

(2)城鎮化進程落後於全國。2002年湖南省城市化率同全國的差距擴大到了7.1%,比遼寧低23%,比黑龍江低20%,比江蘇低12.7%。城鎮化水平滯後對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的制約,直接表現在湖南省農村剩餘勞動力主要向外省城市地區轉移,大規模開展工業化、農業產業化所需的人力、物力難以集聚,也影響了消費需求的擴大,從而形成了市場瓶頸。據統計,湖南省農村勞動力60%轉移在沿海發達地區,20%轉移在中西部其他省份,只有20%轉移在本省城鎮。

(3)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湖南省參加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農户不到8%,與龍頭企業有直接聯繫的農產也不到30%,真正的訂單農業還不到35%,大量的農產仍然徘徊在“產業化”大門之外,獨自承擔生產和市場風險。龍頭企業尚處於發展初期,規模小,產權及產品結構都很單一,無法帶領更大範圍農業和更多農民進入國際國內大市場,無法帶動農業產業化向縱深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深加工、精加工是工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湖南省農業初級產品與加工品的產值比例僅為1:0.7,而我國平均水平為1:0.8,發達國家則為1:5左右。農業產業化滯後,使工業化遭遇了農村市場需求不足與農業有效供給不足並存的矛盾,同時也不利於勞動力轉移,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鎮化步伐。

  4 “三化”協同推進的對策建議

4.1 開放式系統的建立

開放性是系統有序演化及推進的必要條件。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推進的過程中,經濟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城鎮與農村之間、新型工業與新型農業之間都應該進行有效地協調與反饋,通過系統之間的互動不斷交換能量與信息。具體對策建議為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實施興工強農戰略,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同時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4.2 遠離平衡態

只有非平衡態才可能是有序結構之源,只有遠離平衡態才可能形成有序結構之源。平衡或穩定狀態通常難以促進系統的發展,“三化”同樣需要藉助於外界對系統施加約束來實現。具體建議為:以結構調整為重點,增強產業集聚度,擴充提升非農產業,重點扶持優勢企業和龍頭產品;注重改革改制。對現有國有工業企業,全部進行以產權制度改革為重點的改組改制,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通過基礎設施的完善與城市品位的優化,帶動招商引資,既為城市化融資鋪路,又推動工業化進程。

4.3 尋找適宜的相變參量

相變參量是協同支配原理的力量源泉,當該參量達到一定閾值時才可能發生相變。對於“三化”推進的過程而言,創新機制始終是主旋律。因此,“三化”的協同推進必須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紐帶,以產業化為主線,突出優化環境、建設中介、創新機制、招商引智四個重點,狠抓基地建設,才可能形成“三化”進程的持久推動力。

參考文獻

1 陳柳欽.論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的協調發展[J].上海合作經濟,2004(10)

2 王志雄.傳統農村工業化面臨挑戰及其對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

3 劉明國,王宏彬.對我國“農業產業化”的反思[J].農村經濟,2004(12)

4 黨新益,姚遠穩定.改革與發展的協同效應[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4,(4)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ngji/kmwo7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