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農業經濟管理 >

東北生態農業區劃分析論文

東北生態農業區劃分析論文

  1東北地區生態農業區域劃分指標體系的構建

東北生態農業區劃分析論文

1.1東北地區生態農業區域劃分原則

1.1.1生態關係原則。生態關係是生態系統中各生物組成成分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關係。生態農業系統是一個人工的生態系統,也有其特定的結構和功能,其中各個組成成分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人為設定的,人為設定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生態系統功能實現的程度,並最終影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發揮[11]。不同的生態條件下,採用的生態農業經營模式是不同的,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必然有所不同。在生產實踐中,經常採用增加食物鏈長度及數量的方法來提高農業生態系統對環境資源的利用率。因此,在進行生態農業分區時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域生態農業系統中的各種不同的生態關係。

1.1.2一致性原則。一致性原則要求在劃分出的農業區域內必須注意其內部各單元間的一致性,包括自然資源、農業生產結構及發展方向、社會經濟條件等。要求區域間差異最大化和區域內各單元差異最小化。當然,不存在完全相同的生態環境單元,一致性是指在“一定水平”上的相似,因此也稱為“相對一致性原則”。至於保持多大相似程度,則要根據區劃目的、分區對象、區域分異程度、分區等級體系等因素確定。

1.1.3綜合分析和主導因素相結合的原則。農業生態環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在進行區劃時必須全面考慮構成生態環境的各種要素及其綜合特徵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使用綜合性原則,目的是要保證所劃分出的區域是一種具有自身特點的綜合體。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再確定區域分異的主導因素。主導因素原則強調選取反映區域分異主導因素的主要指標作為確定區域劃分的主要根據。

1.1.4共扼性原則。這一原則要求劃分出的區域是連續的地域單元,不能有空間上存在於某區域之外,但又屬於該區的分區單元。

1.1.5保持行政區界的完整性。在許多自然地理區劃中,行政區劃作為一個“人為”的現象。是許多地理學家在進行研究時不予以考慮的。但在許多經濟現象的研究中,行政區劃往往佔有重要的位置。農業生產是在自然過程和人類社會雙重作用之下進行的,因此,在進行區劃時應該儘量保持行政界線的完整,便於正確的管理和規劃,避免產生糾紛。由於本文研究範圍較大,同時又考慮到絕大多數縣市生態環境條件存在明顯的差異,因而首先考慮保持縣級行政範圍的完整性[12]。

1.2東北地區生態農業區劃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以上原則,結合東北地區的實際情況,突出東北地區的氣候、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環境分異的特點、人類活動強烈程度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數據的可得性與可靠性,從自然條件、生態條件以及社會經濟條件等三方面設計東北地區生態農業區劃的評價指標體系。

  2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層次聚類分析法是聚類分析法中比較常用的一種重要方法,是對一組樣本或變量進行層層分類的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基本思想是,首先在聚類分析的.開始,每個樣本自成一類;然後,按照某種方法度量所有樣本之間的親疏程度,並把其中最親密或者最相似的樣本首先聚成一小類;接下來,度量剩餘的樣本和小類間的親疏程度,並將當前最親密的樣本或小類再聚成一類;再接下來,再度量剩餘的樣本和小類(或小類和小類)間的親疏程度,並將當前最親密的樣本或小類再聚成一類;如此反覆,直到所有樣本聚成一類為止。對樣本距離測度方法是採用歐氏距離(EuclideanDistance),即兩樣本(x,y)之間的距離是各樣本每個變量值之差的平方和的平方根(k個變量)。運用層次聚類分析方法進行東北地區生態農業區劃的具體路線如下:①根據東北地區平原、丘陵、山區分佈特徵,光、熱、水、土等自然資源不同組合以及農林牧副漁發展水平,較均勻地選擇了41個單元(縣、市)作為一級生態農業區劃分的代表樣點,在定性和定量基礎上,將樣本粗分為K類,計算每一類的聚類中心。②應用歐式距離模型:EUCLID(x,y)=∑(xi-yi)2。計算其他各縣市到聚類中心的距離,根據判別函數逐個將各縣市樣本歸入與其距離最近的聚類中心。③計算新類別的聚類中心,如果與原聚類中心相近,則聚類完成,否則回到第二步重新進行。計算結果最終形成東北地區二級生態農業現狀地域結構。

  3評價結果分析

3.1與穩定的農業分界線劃分的東北地區農業地域格局基本一致

東北地區比較穩定的農業分界線有:①東北、北部山區與半山區之間以及半山區與中部平原之間的分界線;②中部平原和西部半乾旱區之間的分界線;③三江平原分界線以及以熱量為主導因素南北分異的暖温帶、温帶和寒温帶的分界線[13]。由這幾條分界線可以把整個東北區域大致分為東部山區—半山區農業區、北部農業區、三江平原農業區、中部平原農業區、西部半乾旱農業區、南部農業區。其中北部生態區由大、小興安嶺地區和小興安嶺南部過渡區共同組成。這與由層次聚類法劃分的東北生態農業劃分基本一致。

3.2區域特色明顯

東部生態農業區主要指東北地區東部的長白山區,是山區、半山區林、糧、藥混作生態農業區。三江生態農業區主要是三江平原地區,是以農為主的農林綜合生態農業區。中部生態農業區主要是指東北平原主體區域,擁有自然肥力高,土層厚的黑土層,這為種植業的大規模經營創造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北部生態農業區是指黑龍江北部的大小興安嶺山區及部分周邊地區,為我國獨有的温寒帶冷涼濕潤或半濕潤林區氣候,是典型的冷涼生態農業區。南部生態農業區主要指遼東半島以及遼河三角洲等地區,是多雨漁、果、糧複合生態農業區。西部生態農業區主要包括黑龍江三省西部地區和蒙東地區,是半乾旱生態農業區。

  4結論與建議

東北的振興絕對是繞不過農業的復興。作為全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東北農業發展不僅要面臨來自生態、社會和經濟方面的嚴峻挑戰,而且還將經受日益嚴峻的國際競爭所帶來的壓力。只有充分發揮地域生態優勢,打破國際農業貿易綠色壁壘,實現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才能把東北地區建成我國最大的優質農產品基地,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這也是東北地區生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第一,發揮區域生態優勢,實施農業生態系統優化管理。東北地區土地、水、森林資源比較豐富,地貌和氣候差異比較大,導致區域生態環境多樣,具有突出的區域組合優勢,開展農業生態系統優化管理,運用生態農業、生態經濟、農業系統工程原理和方法,對東北區進行整體化及層層優化設計,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同時,使農、林、牧、副、漁協調發展,把自然、社會、經濟複合生態系統建立在和諧與穩定發展的基礎之上,對於東北地區生態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雖然東北地區農業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但卻存在着資源利用不合理的問題,嚴重製約着農業的發展,因而在深度和廣度上進一步開發農業自然資源潛力,發展集約、高效農業經營是東北生態農業的一個首要問題。建立起具有相當規模的專業化、區域化農產品生產帶[14]。

第三,在振興東北的歷史機遇面前,東北農業發展要破除省、市、縣等行政區劃的界限,把東北地區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考慮,合理安排,發揮各地區位優勢,整合農業資源,建設以品牌農業和綠色農業為標誌,以糧食、畜產品及其加工業為載體的現代農業,把東北地區建設成為國家糧食安全基地與綠色農畜牧業基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ngji/owwyn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