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科技 >

科技創新論文(精選15篇)

科技創新論文(精選15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説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説理文章。那麼,怎麼去寫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技創新論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技創新論文(精選15篇)

科技創新論文1

【摘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既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特點,同時也是科學技術發展必然結果。科學技術一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已成為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本文從科技管理創新的必要性以及政府科技管理部門應該注意的方面。談論了科技管理創新。

【關鍵詞】科學技術 創新 管理

一、科技管理創新的必要性

科學技術管理工作是支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神經中樞”。科技管理創新有助於在科技活動的目標、組織、領導和控制等方面,形成全新的管理理念。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強弱,取決於科技工作進行的怎麼樣。科技創新是民族文化精髓的科學精神,使得科技應用應用到實處,科技成果又為知識和理論找到實踐的依據,也為新技術的應用開闢了新途徑。科技管理創新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也是知識經濟發展的需要,所以科技創新使得科學技術在促進經濟增長中越來越顯示出主導作用,是新技術、新發明、新成果的先驅,它能夠很大意義上推動新興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建立科技管理創新體系科技管理創新是國家創新體系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由其自身的位置和管理職能決定的。

二、政府科技管理部門應該注意的方面

作為政府科技管理部門。在就如何加強管理創新的實際操作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以人為本。任何社會行為都離不開人類,所以人永遠是科技管理的重心所在。人是科技活動中最活躍、最關鍵、最寶貴的因素。每種成果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因此,如何更好地管理和領導參與科技活動的人,是我們政府科技管理部門首先應該考慮的問題。不斷激發參與從科技活動的人的科技創新能力,集成他們的智慧,開展有序而富有成效的科研活動,從而實現科研目標和產生科技創新成果。在實際操作中。除了要考慮共同目標和利益。還要考慮個體和羣體之間的利益可能不相同的事實。從而使每個人的智慧和創造都能夠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將小的力量彙集到一起。在我們的管理工作中,必須將培養出一流的人才作為工作的重點,為培養一流的人才創建環境和條件。制定能夠留住和吸引一流人才的特殊政策和措施放在重要位置,讓培養的人才能夠安心為我所用,形成良性循環和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如果在某一研究領域的世界一流人才都在此,也就標誌着我們的研究水平處在世界前沿。堅持以人為本,就是通過管理創新最大限度地調動、發揮、保護好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研究單位的改制。一個好的科技管理者除了要思維敏捷,還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遵循科技發展規律。鼓勵被管理對象科技人員和科技事業進行科技創新。並促進相應取得的科技成果的轉化。科技事業的創新方面只有取得了重大突破,社會經濟也才會有大的發展。科技的創新不僅有技術方面的創新,也是科技管理上的創新問題。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不能老是效仿國外的,要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進行科技的創新。原有的國有企業可以改製為股份制公司,讓機構能夠變成直接去面對社會,讓社會進行優勝劣汰,使得研究所能夠使自身成為一個“優化”面向市場的主體。技術的創新不僅僅是實驗室,國有大企業也要參與進來,建立以技術創新為主的博士後流動站,要致力於對科研開發和開拓市場營銷人員的激勵、建立風險投資機制。

(3)審時度勢,宏觀調控。國家管理部門在科技發展目標和任務上要加強國家的宏觀控制。管理部門必須要能夠形成有效機制去突破一些關鍵因素。有效地轉變政府職能。在管理體系上為我國科技實現跨越式發展創造條件。以便能夠集中力量。建立和完善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從而更好去實現對科技活動的宏觀控制和微觀調節。管理者必須認清我國的基本國情。能夠用於開展科技活動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國家現有的科技、經濟基礎條件都很有限,不能跟發達國家相比。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審時度勢,及時、準確地調整和確定國家科技發展的目標和任務。根據國際科技發展趨勢和國家需要,不可跟風走,國家急需的項目要作為重點去進行研究。管理部門可以針對國家一些重點發展領域。通過組建獨立的國家研究中心或重點實驗室,把不同的行業結合起來,加強對跨學科跨領域以及新興學科的發展規律的研究以組建成重大專項課題攻關組,那優秀的人才彙集到一起,發揮每個人的才能。開展研究開發活動以滿足國際前沿和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加強對科研活動的'不同階段的界定和研究,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以有限的經費和人力資源獲得最大的收益。

(4)堅持制創新。所謂的體制就是資源如何進行配置,所以只有好的體制,資源配置優化、合理,創新才能順利進行,創新成果才可以順利轉化。假如體制不好,那麼資源無法或不能優化配置,創新也無從談起。我國自從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以來,面向市場,以市場為導向去配置資源,大大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所以科研單位在體制創新上,必須堅持。要堅定不移地全面推行科研“招標課題制”,該思路已被證明是非常可行的。通過招標、招聘制,進行人才的優勝劣汰,同時也能夠為科技人員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使得不正之風,開後門現象從人們眼前消失。同時獎勵制度也要不斷完善,人員的職稱晉升、級別評定、各種獎勵都要根據這個人的實際貢獻,不能走關係,送禮。設立崗位津貼並拉開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使少數有作為、貢獻大的科技人才能夠有較好的科研條件並較大幅度提高生活待遇。推動科研創新。

三、結束語

隨着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各個科學都出現了分支,新學科不斷湧現,學科和學科之間的滲透也在逐漸地加強,科技活動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科學技術為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何吸引企業更多地參與高技術研發,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如何構建科技管理的創新體系,探討創新內容,以及在創新中應把握的原則以及其內在發展規律。仍然是當今乃至今後一個重要發展的內容和主要研究對象。只有本着科學、客觀的態度,不斷對科技活動發展的客觀規律進行探索和創新。建立適應科技發展的需要的科技管理體系,從而有效地促進我國科技的發展。

科技創新論文2

一、讓高中生具有創新的意識

在新課改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非常重要。因為學生的一切行為和表現都源於學生的意識。在傳統教育教學環境下,過於強調學生的服從和被動接受,在教學中總是強迫學生死記硬背。這樣的教學氛圍和教學方式方法剝奪學生的創新意識。一旦學生表現出一定的創新意識就會被當成擾亂教學而被評判教育。所以,傳統教學環境不具有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土壤。近幾年來實施的教學改革試圖改變這一現狀。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在教學中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的束縛,積極主動地採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方法,鼓勵學生培養創新意識,並對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行長時間訓練,讓學生無時無刻都保持創新意識思考問題。

二、讓高中生具有創新性觀察力

高中生對事物的觀察是他們認識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積累和表達的前提。學生如何觀察和觀察時的`取向直接影響觀察結果和能力培養傾向性。學生在觀察時是否具有創新性是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也是學生是否具有創新意識的表現。培養創新性觀察能力,在語文這門學科中顯得尤為突出和重要。由於語文學習中常常需要觀察多種現象,有的瞬息即逝,因此要求學生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同時觀察中教師提倡師生平等,允許學生提出與教師相反的想法和問題,鼓勵學生偏離教師思維軌道的有價值的思維活動。讓學生敢於質疑,不管是書本上的或教師得出的結論,還是觀察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讓高中生具有創新思維能力

創新性思維能力是思維的高級形式。創新思維潛能人皆有之,只是在表現程度上有所不同,學生的創新性思維需要教師培養,教師要在實際教學中善於發現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教師應該讓學生知道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思考,解決自己以前未能解決的問題,就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表現。教師對學生開展創新思維能力培養要結合學科特點和實際教學,以問題為抓手,創設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問題,使課堂充滿積極的創新氣氛,逐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對於問題的解決教師要鼓勵學生表達不同解決方案,這本身就是對學生創新精神的肯定,在這樣的環境下,經歷一段時間的創新思維鍛鍊,一定能使高中生具有較強的創新思維能力。

四、讓高中生具有創新性學習能力

對於學生的學習來説,掌握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至效果,更關係學生能力培養的方方面面。如果學習方法對路,則學生的受益將和努力程度成正比。重視創新性學習方法和策略,訓練獨立獲取知識的技能、技巧。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教法研究,更要注重學法探討。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技能的過程,還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過程。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滲透創新教育,是每一位高中語文教師必須做到的事。學生學習方法的取捨和掌握需要教師的引導和規範。所以,教師備課時,首先應從教材實際出發抓住特點,在考慮教法的同時,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學法,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其次,教師上課時,教給學法。通過教師課堂上有目的的示範引導,幫助學生較快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是時代賦予教育教學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廣大高中語文教師要結合本學科實際,對學生開展創新教育,為社會輸送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科技創新論文3

農業科技創新與金融相結合是未來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現代農業所藴含的產業化、科技化、信息化、金融化發展的潛力所在。王秀芳、王建忠與王斌合著的《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運行與制度創新》一書作為河北省社科基金資助項目的科研成果,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於20xx年10月出版。該書主要包括以下3個內容:一是在對我國風險投資發展現狀分析基礎上,探究其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在微觀基礎和宏觀環境下探尋最適合我國的發展模式;二是以河北省為實證研究對象與華東五省進行差異比較,並構建影響因素模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從需求主體、供給主體、外部環境3個方面尋求解決辦法;三是通過分析內部運行機制、重視引導基金建立和中介組織建設的重要性,加強外部制度保障這3個層次4個方面,探尋適合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的新制度。該書基於探求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的本質並尋找其理論支撐,在結合外部宏觀環境後進行案例研究,提出發展路徑選擇。兼具理論與實踐性,既延伸了理論研究的深度,又為風險投資提供有效的決策指導。

一、制約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的主要因素

農業科技創新存在創新主體結構差異性大、創新能力弱、成果轉換率差等問題,但更重要的是缺乏支撐以農業科技創新為目標的資金來源,除企業自身原始資本積累外,只依靠政府投入的資本也是遠遠不夠的,風險投資日益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之一。1.農業科技創新具有矛盾性。一方面,基礎性的農業科技創新研究具有明顯的公益性、社會性特徵,但與此同時也具有較高的市場價值,且這些有益於全社會的技術必須由政府主導進行大規模推廣。這將會導致越來越少的人進行這種社會性、公益性的科研,風險投資管理者也將不會對這類研究進行投資。另一方面,農業的科技創新受農業本身特性影響,具有周期長、風險高的特徵,而投資公司更願意選擇投資週期短、風險低的項目進行投入,這使農業科技創新更加艱難。2.農業產業整體科研創新能力低下。20xx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6%,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40%,同發達國家差距較大。由於農業產業不同於其他產業,其投資回報週期長且回報率不穩定,所以農業產業科研投入相對較少,這也導致農業產業和其他產業相比發展緩慢。3.農業科技風險投資中介組織專業性差。農業科技風險投資已經日益成為風險投資者選擇的一種新型投資形式。農業科技風險投資與其他風險投資一樣,需要在技術可實施的'基礎上,測算經濟的可行性、財務的可接受性及未來該項農業科技成果所帶來的最大收益率。就目前情況來看,其缺少農業科技項目的信息庫,這導致項目的選擇成本非常高,制約了風險投資者將資本向農業產業轉移。而農業科技成果本身的價值及帶來的收益也沒有專業權威的機構來測算,沒有統一的標準度量。4.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缺少良好的制度運行環境。一方面,雖然我國一直在不斷完善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的政策和制度,但是至今未有一套可以引導鼓勵風險投資者(或企業)將資本優先向農業科技投入的文件,也並未專門對農業科技風險投資進行立法。另一方面,部分風險投資者(或企業)存在投機心理,作為獨立的經濟人,利益最大化是決策所要實現的首要條件,而忽略了其社會屬性,只關注短期利益,不看長期發展,失去了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的最初意義。

二、制度創新視角下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的新模式

該書分別分析了政府和市場背景下的農業發展模式及其發揮的不同作用,並探尋最適合當下實踐發展的新型投資模式的制度保障。1.理論依據。公共產品理論認為,公共產品具有社會性和公共性,農業科技創新及其成果均屬於公共產品;發展經濟理論認為,農業經濟活動的發展將會帶來巨大的外部收益率,即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的健康發展將有益於政治的穩定;金融發展理論認為,涉及農村的金融發展一定需要政府制度的保護。通過結合以上3個理論,進一步説明了新型投資模式的合理性。2.目標模式。作者在全面分析現存的政府主導下和市場背景下的兩種投資發展模式的優劣勢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後,提出政府機構和市場主體相互扶持、共同發展,即“政府引導+政策性中介服務機構+風險資本+農業科技企業”這種新型發展模式。在政府引導的基礎上與農業科技企業進行合作,並構建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進行相關項目的篩選、信息的提供、成果價值的測算等。作者把整個風險投資流程進行詳細梳理後,基於理論的支撐提出了此發展模式。

三、基於實證研究的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發展路徑

1.河北省農業風險投資發展的實證分析。通過對河北省農業科技企業引入風險投資意願的影響因素分析,進一步構建影響因素模糊綜合評價體系,得出以下結論:提高本身的科研質量會有利於企業被投資者選中;資金規模是影響風險投資機構決策的最大影響因素;投資者最看重的仍舊是項目的先進性和技術性。2.為實現新型模式的路徑選擇。首先,加快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的立法,為從事投資活動提供法律保障;其次,要通過規範市場來完善風險退出機制,同時通過財政補貼和税收優惠鼓勵風險投資者(或企業)進行農業方面的風險投資,引導資金流動;而且要設立專門的中介組織解決信息不對稱、信息獲取成本高等問題;最後,要完善涉及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的政府採購制度,減少技術與市場脱節的不確定性,以此促進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的不斷髮展,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水平。

科技創新論文4

GPS起算數據精度分析

摘要:本文介紹GPS應用於測繪領域的發展情況和測量的原理,概括的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和GPS系統的特點。並且論述了五種起算點座標誤差分析檢驗方法。重點通過研究GPS起算數據對其精度影響,找出提高起算數據的方法,發現起算點中的粗差或相對精度較低的點並進行適當處理,以確保GPS最終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為工程實踐提出指導性建議

關鍵詞:GPS;起算數據;精度分析;誤差分析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 A

1前言

由於我國的國家控制點佈設的時間較久,使國家的控制點破壞較多,所以引起這些己知點的座標有時可能存在較大的誤差。而GPS的起算數據直接影響其精度,所以要通過約束平差計算找到誤差較大的起算點並將其剔除,從而來提高平差精度。

本文通過對GPS起算點、起算數據精度的研究,從中找到提高GPS測量精度的方法。

2GPS控制網起算點分析

2.1起算點的影響因素

起算點主要包含點位本身精度和點位的分佈兩種因素。起算數據的數量在GPS控制網中也尤為重要, GPS聯測的起算點一般應以3個以上為宜,並應均勻分佈在測區周圍。

起算數據的擬合檢驗法

1)GPS網三維無約束平差

即GPS基線的起點到終點的座標差,對每一條基線向量均可列出三個觀測方程以及對應的方差陣、協因數陣和權陣。

(1)

按最小二乘法可得到WGS-84座標系統下的座標。

2)起算數據的擬合

設有m個起算點,在54座標系統或地方座標系統下的座標為

(2)

對應的`GPS網中的WGS-84座標系統下的座標為

(3)

根據正形投影原理,然後按最小二乘法計算各座標改正數VX和VY,進而可計算擬合座標中誤差。

根據VX和VY的值的大小可以判斷起算點的質量,如果某點的VX或VY較大,則説明該點可能有問題。

3GPS起算數據對其精度影響

3.1起算數據誤差對殘差的影晌

殘差的計算公式為: 或 假設上述待平差的網除有獨立網的幾何條件(無約束)外,還有非獨立網的附合條件(約束),此時上式的閉合差可為。其中,表示無約束平差的閉合差向量,表示約束平差的閉合差向量。

實踐中,如基線向量不存在粗差,一般無約束平差內符合精度良好,同時 為了分析起算數據誤差對殘差的影響,我們假設,則有

(4)

上式反映了起算數據誤差對殘差的影響規律。

3.2起算點精度對GPS基線的影響

實驗數據分析計算

現選取了某GPS控制網中的2條基線(D001-D002和D001-D003)作為研究對象,用軟件TGO進行基線解算,解算時人為的將固定點座標分量分別加入一定的誤差,採用以下6種方案作比較:

方案1:將起算點的經緯度和大地高分別加入誤差+1.0″(N,E),15 m (H);

方案2:將起算點的經緯度和大地高分別加入誤差+3.0″(N,E),30 m (H);

方案3:將起算點的經緯度和大地高分別加入誤差+5.0″(N,E),60 m (H);

方案4:將起算點的經緯度和大地高分別加入誤差+10.0″(N,E),90 m (H);

方案5:將起算點的經緯度和大地高分別加入誤差+15.0″(N,E),120 m (H);

方案6:將起算點的經緯度和大地高分別加入誤差+20.0″(N,E),150 m (H)。

經過軟件數據處理可知:方案1的偏差最小,方案6的偏差最大。因此,起算點座標誤差越大,對基線向量解算結果影響也越大。

3.3起算點對高程精度的影響

以長武某個工程為例,需要在測區佈設四等GPS控制網,座標系採用北京54座標系統,中央子午線,高程系統採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由於當地國家點遭到嚴重破壞,只能在測區的一側找到3個GPS控制點,且分佈不均勻。

本次實驗採用中海達數據處理軟件HDS20xx進行處理基線,為了檢驗起算數據的精度,進行如下數據處理:

1) 進行自由網平差;

2) 用控制點S002-S003-S007進行約束平差;

3) 用控制點S003-S007進行平差;

表 1三種方法高程比較表

通過數據分析我們發現用2個起算數據和用3個起算數據分別進行高程擬合時,距離已知控制點越遠高程變化量越大。同一個點兩種方法高程擬合最大變化量是1.13m,而最大中誤差只有0.035m,此時的中誤差已不能代表它的實際精度。

由於只有3個起算數據,沒有多餘的起算數據判定具體哪個起算數據的高程有問題來剔除粗差點,然而可以通過高程擬合變化規律和理論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當只有3個起算數據時,我們可以對起算數據高程精度進行檢驗。高程擬合時,我們可以先進行自由網平差,再進行約束平差,若兩種方法高程擬合成果變化量很小,則説明起算數據高程之間匹配較好;若差值變化量很大,則説明起算數據的高程精度匹配精度不高。因為自由網平差的高程成果相當於提供一個高程基準面,而約束平差相當於重新定義一個高程基準面,它們高程成果理論是一個固定的差值,若差值變化量較大,則説明起算數據之間高程精度匹配不高。

參考文獻

[1] 王慧南. GPS導航原理與應用[M].第一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xx.

[2] 寧津生等.測繪學概論[M].第一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xx.

[3] 徐紹銓等測量原理及應用[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xx.

[4] 周建鄭等測量定位技術[M].北京:化學出版社,20xx.

[5] 李天文原理及應用[M].第一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xx.

科技創新論文5

機械電子俗稱機電一體化,是裝備製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機械電子是機械設計製造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它被廣泛應用於各類機電產品的研發、設計和製造工作。機械電子行業主要包括髮展電子信息產業、機械和機電融合先進製造業、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和發展優勢特色裝備產業等行業,機械電子產品已經滲透到我們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1、機械電子行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我國的機械電子行業發展至今,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隨着經濟轉型升級的深入,機械電子行業的發展面臨諸多現實問題與瓶頸:

(1)機械電子行業自動化水平不高。目前我國的機電產品還是以傳統機電產品為主,自動化、智能化水平都不高,其中成套設備也較少。

(2)新技術研發進展緩慢。對於新技術的研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一些科技附加值高的產品市場佔有率較低,而市場覆蓋率大的名牌產品則往往存在技術含量不高等問題。同時,機械電子行業技術水平不高還表現在科技成果的市場轉化率較低。

(3)企業研發投入少。由於目前我國機械電子行業的大部分企業還處於產業鏈最低端,以簡單模仿和複製為主,產品附加值較低,由此造成企業利潤水平也較低,因而對產品研發投入也較少。

(4)技術應用水平低。一些關鍵技術如智能化技術、網絡化技術以及集成化技術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都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着明顯的差距。

(5)機械電子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力度不夠。利用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改造不足,研發、營銷以及管理等各方面人才匱乏。

2、促進機械電子行業科技創新的舉措

如何解決以上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切實推進我國機械電子行業良性發展,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2.1科技創新以企業為主體

在傳統的機械電子行業科技創新體系中,政府往往佔據主導地位。但是,隨着經濟體制的轉變和民營經濟的繁榮,政府應轉變職能,通過激勵創新等手段推動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今天,中國在建設市場經濟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成f就,企業作為最重要的經濟貢獻力量逐漸成長為國家經濟增長的主體。但是,企業尚未隨着其經濟貢獻的增加而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特別是在機械電子行業中,很多企業科技研發和引進投入較低,導致企業技術儲備不足,缺乏核心技術,技術力量的不足成為機械電子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阻礙。

機械電子企業如何發揮自身的主管能動性,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筆者認為主要可從三個方面做起:一是加大科技研發投入。資金是科技創新的基礎,所有新技術在研發階段都需投入大量的科研經費,這就對企業的利潤分配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家成熟的機械電子企業應在做好市場調研和財務分析的基礎上,善於把一部分利潤投入到科技創新中,從而增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二是加大人員培訓力度。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對於企業的科技創新工作也一樣,優秀的科技人才是進行技術創新的基礎,因此,企業的員工培訓應以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為首要目標。三是建立產學研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所謂產學研結合即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相互配合,企業發揮資金和設備優勢,科研院所發揮科研優勢,從而形成集研究、開發與生產為一體的現代科技創新體系。

2.2扶持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是科技創新的源泉,因此,對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加以扶持與推進大企業技術創新同樣重要。在行業中扶持和培養大量的創新型中小企業是機械電子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然而,由於我國目前機械電子行業中的中小企業創新體制還不夠完善,存在着諸如小企業科技創新缺乏資金來源,小企業科研技術薄弱等問題,這些都嚴重阻礙了機械電子也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成長和發展。

通常我們認為相對與那些大型機械電子生產企業來説,小企業更具科技創新的動力,主要因為:一是中小企業有着較低的沉沒成本。所謂沉沒成本就是一家企業在面臨轉產或者關閉時所必須付出的絕對成本。因為中小企業生產規模較小,因此,更容易根據市場需要而調整生產,這就形成了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動機。二是中小企業往往在某個領域掌握高深的技能,這就為中小企業後續的技術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撐。三是中小企業為較大生產集團提供零部件和技術服務。在我國的機械電子行業,很多中小企業是大型公司的供應商,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技術與市場第18卷第8期20xx年也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整個行業的科技水平。因此,我們應把提高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作為整個機械電子行業實現科技創新和跨越式發展的突破口。

2.3保護知識產權

所謂知識產權是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是實現科技創新促進電子機械行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作為無形資產的一種,知識產權在創造價值時其自身的價值也在不斷增加,如果不對知識產權加以有效保護,導致新的科技成果一經發明出來就遭到仿製,就會造成企業缺乏動力去進行技術研發。特別對於機械電子產業來説,企業進行新技術研發的成本較高,研發週期也較長,只有完善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適合機械電子行業特點的知識產權制度,才能加快企業以技術創新促發展的步伐。保護知識產權,可從幾方面做起1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嚴格專利行政執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行為。2加強企業的知識產權培訓工作,提高企業自我保護能力。3加強知識產權宣傳和教育工作,在全社會形成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氛圍。4機械電子行業協會設立知識產權專業部門,切實擔當起促進行業知識產權的重任。

2.4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所謂科技成果轉化率就是進行後續開發應用直至形成新產品的科技成果佔所有科技成果的比率。一個行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高低往往決定了它的科技水平以及技術研發的成效。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在機械電子行業的發展過程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是推動行業實現從質的發展到量的飛躍的重要手段。科技成果轉化主要有兩種形式:直接轉化和間接轉化。直接轉化的手段主要有:工科院校與企業進行合作研發科研院所向企業輸送機械電子人才鼓勵科研人員創業。2間接轉化。間接轉化主要指通過一月按時發放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預結工資,並加快計量、結算進度,在計量、結算完成後及時補發勞動者工資。所有工資發放必須有完整、詳細、準確的`工資表格,並經有關人員審核批准。工資必須以現金髮放,由本企業勞資管理人員監督、財務人員直接發放到勞動者本人手中,由勞動者本人簽字並按手印確認。對於極個別需代領的情況,必須出具被代領者的書面委託並經有關人員審批同意,且只能由本企業和被代領者共同信任的人代領。所有員工(包括分包企業員工領取工資時,除了簽字和按手印,還要對每個人拍攝影像資料,收集保留齊全有效的工資發放證據,減少不必要的勞資糾紛隱患。對於擬退場的勞動者,因已不需再顧及與工地的後續合作,經常會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有時還會找出一些所謂的“證據”。對這些提出不合理要求的勞動者,在結算和發放其退場工資時,應當主動邀請社區工作站或者街道勞動站提前介入監督。這樣,在保證這些勞動者能夠足額領到自己應得工資的同時,又能依法維護企業的正當利益,把不必要的勞資糾紛扼殺在萌芽狀態。

2.5加強產業融合

科技創新也體現在產業間的融合。經驗表明,科技創新更多的發生於交叉學科和科技集成,機械電子產業是機械專業與電子專業的結合,因此,推動機械電子行業科技創新更應加強本行業與其它行業的融合,培養機械電子行業的交叉和科技集成能力。

相對與傳統行業來説,機械電子行業與計算機領域的結合度更緊密,而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決定了機械電子行業亦應加快科技創新的步伐。很多機械電子企業反映,由於計算機行業發展太快了,因此,很多新產品、新技術研發出來,不是硬件落伍了,就是應用軟件跟不上軟件工業的發展了。如果在研發新技術的初始階段進行調研,瞭解相關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新技術應用,從而在進行機械電子產品研發時把技術研發與相銜接行業的最新發展充分融合,就能有效避免上述問題,提高產業間的融合度,從而增強企業研發的效能。

3、結語

一個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力往往在於其是否擁有核心技術,對企業來説不斷進行科技創新是制勝的關鍵。目前我國的機械電子行業中大部分企業的科技水平較低,創新能力較弱,因此,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對於機械電子生產企業來説,只有積極主動地進行科技創新,才能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擴大市場份額,從而增加企業盈利。科技創新是企業快速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機械電子行業實現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

科技創新論文6

摘要:編輯加工是整個編輯工作流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提高文稿質量,使之在內容上能準確、簡明地報道研究成果和傳播科技信息,在表達上能符合論文撰寫和編排規範,從而達到發排稿的要求所不可缺少的工作步驟。編輯加工是對編輯業務素質的全面檢驗,保留作者原創風格,注意調整文章結構、突出重點,對段落、語句的錘鍊,注意參考文獻的勘誤,注重自身文學水平的培養等方面進行了思考和總結。

關鍵詞:編輯加工;業務素質;原創風格;文章結構;思考和實踐

編輯加工是指編輯人員對決定採用的文稿進行進一步審讀、修改、整理等一系列的工作[1]。編輯加工是整個編輯工作流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提高文稿質量,使之在內容上能準確、簡明地報道研究成果和傳播科技信息,在表達上能符合論文撰寫和編排規範,從而達到發排稿的要求所不可缺少的工作步驟。編輯加工是編輯的基本功之一,但如何系統地、規範地加工科技論文,編出水平、編出特色、編出風格是值得深入探討和思考的。

一、編輯加工是對編輯業務素質的全面檢驗

編輯加工工作無疑是一項獨立運用創造性思維的腦力勞動。一項好的研究成果,用一篇好的學術論文來表述,可以相得益彰,然而,有了好的研究成果,並不等於就能寫出好的論文;好的學術論文必須由作者,有時也有編輯的參與,對科研成果進行科學的、重在“實質上的”再創造。大多數作者的原稿,即便是審稿後經作者修改過的稿件,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表達上都存在一些問題。編輯人員通過自己創造性的勞動,把一篇篇比較粗糙的文稿,加工整理成符合出版要求的一種藝術品,奉獻給讀者,它們就能在學術交流和經濟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科技論文編輯加工包括內容、技術、文字三方面[1]。內容的加工要注意政治性問題的處理和審查,如違反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問題及法律法規和我國領土主權問題、涉外問題、民族等;也要考慮到法律性問題即是否有侵犯他人著作權的問題,同時要注意文稿的科學性問題,如材料是否正確,是否存在數據錯誤,圖標設計是否合理,定義、判斷、論證是否符合邏輯規則,論述是否片面,結論是否矛盾和保密性問題等。技術的加工包含了插圖、表格、數式、量和單位、字母等方面的內容。文字加工包含了文章篇章結構的審視和調整、病語病句的修改、錯別字的糾正,以及標點符號的訂正等一系列的語言文字加工。編輯人員要研究其中的規律和特點,樹立嚴謹認真、高度負責的工作態度,仔細認真的工作作風,廣泛而紮實的學科知識,較高的業務素質,形成行之有效的編輯加工程序,有側重點地勘誤,確保科研成果的準確發佈,不斷從編輯加工實踐中總結經驗和教訓,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優秀的編輯業務素質,使得加工後的文稿題名確切鮮明,摘要準確合體,關鍵詞準確,正文結構合理、論點明確、論據充分、邏輯嚴密、文字精練,圖標科學、規範,名詞術語、符號、計量單位、參考文獻等符合標準和規範要求。

二、科技論文編輯在編輯文稿過程中應正確處理“文責自負”與“編輯把關”的關係,同時應儘量保留作者原創風格

《著作權法》規定,編輯“可以對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刪節。對內容的修正,應當經作者許可”。在實際編輯加工過程中編輯應正確處理“文責自負”與“編輯把關”的關係,不能以“文責自負”為託詞不認真加工,也不能以“把關”為由對文稿隨意進行不負責任的修改。科技論文與文學性作品不同,具有嚴謹、準確的風格。在編輯加工的過程中,一般編輯往往很難把握住“可改可不改的地方堅決不改”的原則[2]。遇到原創寫作中有不符合我們自身寫作表達習慣的地方,或是不符合科技論文寫作風格的時候,應尊重作者的勞動和寫作風格,不能從編輯自己的愛好和習慣出發,按自己的想法去改動論文中並無重大過錯的地方,這樣不僅破壞了作者的原創風格,而且還破壞了論文中藴含的作者獨特語感和表達習慣,使得整篇論文變得平淡無味,可讀性極差。同時,一定要保持謹慎的態度,對自己不懂的問題要請教作者或有關專家,不是十分有把握的問題,要翻資料、查工具書,找到根據後才決定是否要修改,修改之處一定要核對、改好。特別是避免把本來對的地方改錯了,也不要使錯的地方修改後還是錯的。編輯加工修改的意義在於為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交流掃清障礙,使原創論文更具有條理性、科學性和可讀性,而不應該盲目地抓住精練、嚴謹的原則,忽視了保留作者原創風格的重要性。作為科技期刊的編輯人員,應該正視其重要性和意義,避免對論文原創風格的破壞。

三、注意調整文章結構,突出重點

科技論文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載體。雖然不同論文其表達方式不盡相同,但優秀論文的結構層次必須佈局合理,圍繞文章主題深入展開,層次清楚,邏輯性強,突出重點,整篇文章系統嚴密,渾然一體,良好的結構層次是優秀論文的必要條件[3]。科技論文的結構層次的要求包括:

首先要圍繞主題。主題是文章的基本觀點或中心論點,它是文章的中心,要求正確、新穎、深刻、集中。如果論點不清晰,應該幫助作者理清思路,明確要闡述的主旨。其次要符合層次規律的要求。科技文章的突出特點之一是以樸實無華的語言去直述其理,以邏輯性強的客觀敍述去揭示事物的內在聯繫。層次規律要求科技文章的層次結構要遵循研究工作的`規律以及客觀事物或研究對象的發展規律,所以材料(包括事實、數據和被實踐證明的東西)必須充分、真實、準確。再次要銜接自然,符合邏輯,完整統一。總的説就是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事實、數據、計算、語言準確,內容豐富,文字簡練,調理清楚[1]。

四、重視對論文中段落、語句、詞類的錘鍊

整體把握僅僅是編輯過程的初步階段,一篇經過編輯的優秀論文,應該符合精練、簡潔的基本原則,這就充分依靠對具體的段落、語句的細緻加工。科技文章中,語法語句的錯誤比較多,主要原因往往是科技寫作人員認為不值得花力氣去關注語法語句的錯誤,而許多科技文章的寫作人員掌握了不止一種外語,受外語的影響比較大,將外語的説法和漢語的説法混淆在一起,影響了自己語言的規範性。

五、注意參考文獻的勘誤

參考文獻是在學術研究過程中,為撰寫或編輯論文或著作而引用的有關文獻信息資源,是對某一著作或論文的整體參考或借鑑。著錄參考文獻可以反映作者的科學態度和論文具有真實的、廣泛的科學根據,也反映了該論文的起點和深度[1]。著錄參考文獻一般只著錄最必要最新的正式出版物的文獻,同時要採用標準化的著錄格式。

六、注重自身文學水平的培養

對科技文稿編輯加工質量的優劣,取決於編輯人員自身寫作水平的高低。科技論文語言修改,並非提倡脱離內容的需要,去孤立地雕琢文詞,追求華麗。主要是在三方面下功夫:一是表達清楚而簡練。用最少的文字説明儘可能多的問題,是一篇高質量論文必不可少的條件,必須把哆嗦、重複之處,改成簡潔、精練的文字;二是文字表達的準確性。要把似是而非的話改為準確的文字;三是語言的可讀性。把拗口的改為流暢,把刻板的改為生動,把隱晦的改為明快。一個編輯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才能夠更好地編輯出優秀的科技論文。

參考文獻:

[1]李昌興.科技論文的規範表達:寫作與編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

[2]張東濤,葉勝義,吳育嬌,張秀玉.科技論文編輯保留作者原創風格的重要性[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誌,20xx,20(4):75-77.

[3]肖麗.科技論文的結構層次及編輯加工[J].漣鋼科技與管理,20xx,(12):46-48.

科技創新論文7

一學術氛圍淡薄

大學生創新動力來源於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多數原因是年輕好勝和不甘人後,如果普通高校有意識地引領學生參加學術活動去鍛鍊自我,開發他們的創新熱情,則會顯著提升學生的創新素質,ShenTsui-lien認為導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創意設計對於激發學生的創新動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與國外的名校相比,我們的高校在塑造學生創新能力方面所做的工作亟待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動力和熱情不會憑空產生,若普通高校的學術氛圍原本就淡薄,加之缺乏宣傳與教育的引領,就會營造一個安逸的校園生活環境,無法產生創新熱情。

二知識儲備量薄弱

1.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缺乏發散思維

在創新思維的開發上,我國相對發達國家起步較晚,從發展良好的外國高校來看,除了整個社會的創新氛圍之外,關鍵還在於創新教育模式,他們在課程設置、教師教學等方面已經逐漸形成了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體系。我國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接受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缺陷就是忽略了學生的創造性,扼殺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發散思維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培養出來的,傳統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學生進入高校之後依然保留着過去的學習方式,因而普通高校也更難開發他們的發散思維。

2.知識儲備陳舊更加難以創新

隨着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新事物、新知識都在急劇增長,同時陳舊過時的知識也越來越多。知識有助於人們更好地改造世界是因為知識具有價值,所謂知識陳舊本質上就是知識價值的減少或喪失,若放任陳舊的知識充斥學生的頭腦,不及時更新,他們的思想就會停滯不前,難以創新。當前教育模式下,知識儲備陳舊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因為書本知識的更新換代遠不及信息時代新事物的傳播速度,知識儲備原本薄弱的學生對於書本的盲目崇拜也導致知識更新的過程更加艱難。

3.知識儲備薄弱對創新勇氣的影響

從心理角度講,知識儲備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在某一領域的自信心,這種自信心能使人產生懷疑的勇氣,這種勇氣讓人突破陳舊的觀念而催生出新的想法,在自信與勇氣的推動下,新的想法才會得以實踐,而這種勇氣就是創新的勇氣。在當前高校嚴進寬出的模式下,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相對薄弱,這種薄弱的知識儲備直接帶來的影響就是學生對於創新的不自信。從心理上學生覺得自己不具備創新的能力,也無法產生創新的勇氣。

三學校資金與設備缺乏

學生創新是在對已有知識技能的熟練掌握基礎之上的。在普通高校中,由於學校資金與設備的缺乏,學生接觸一些先進設備的機會相對較少,對專業領域內一些前沿的事物缺乏領會,在這種基礎上創新活動的開展會相對較難。現今的學生接觸的高科技比過去任何一代人都多,同時他們也更容易被新的高科技所吸引。缺乏資金與設備的高校在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時,除了本身科技項目的範圍受到侷限之外,對於學生的吸引力也大打折扣,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參加活動的興趣。

科技創新論文8

杭州市餘杭高新農業示範中心自20xx年10月開園以來,經過近三年的發展已初具規模,成為浙江省農業人才創業園、浙江省農業科技園區。20xx年2月份被授予杭州市首家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作為餘杭區現代農業園區的領頭雁,餘杭都市農業的示範窗口,這一切成績的取得正是中心與高等院校、高等科研院所開展形式多樣廣泛的合作、積極引進高科技農業項目、高科技農業人才、積極培育一批走產學研路子的科技型農業企業等強化科技依託的一系列舉措所產生的良好結果。

1發展背景與現狀

餘杭區區委、區政府於20xx年5月提出建立杭州市餘杭高新農業示範中心,20xx年6月批准正式掛牌成立。當時主要基於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我國加入WTO以後,餘杭農業如何適應國際競爭,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建立農業開發區為此探索路子。二是餘杭撤市建區以後,如何實現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農業轉變,為此探索路子。三是“創業在杭州”,餘杭如何面向農業高科技人才搭建一個創業平台,引入、孵化、示範、推廣農業高新技術項目及其產品,加速餘杭農業的科技進步,提高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競爭力,從而推進餘杭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建設。目前,杭州市餘杭高新農業示範中心首期3.2km2面積已基本開發完畢,基礎設施建設已達到“六通一平”水平;重點開發了名優小水果種子種苗開發、特種蔬菜引種示範推廣、彩色苗木的引進、無土草坪研發、果蔬農產品深加工等項一系列高新農業產業;建立了較強的科技依託體系,中心先後與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科技合作關係,並從相關單位聘請了一批知名專家為園區科技顧問,入區的農業科技企業自身都擁有一支基礎好、專業結構合理的科研人才隊伍,並且在其崗位發揮了積極作用。

2主要所做工作

2.1科學論證,正確定位

根據農業發展趨勢、專家意見和餘杭的實際,園區定位為集科技型、生態化、觀賞型於一體的現代化農業園區。園區發展方向定為農業科技研發推廣中心、都市型效益農業的示範基地,農產品深加工的重要載體、外向型農業的展示窗口、休閒觀光農業的勝地。

2.2創新運作理念,規範合理運作

中心採用“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的市場化運作的模式,運作機制的創新有效地促進了資金、人才、土地等資源的合理配置,使農業高科技的引進、創新始終與市場緊密聯繫在一起,真正做到產品按市場定位、效益優先。

2.3注重基礎建設,提供硬件保證

20xx年3月中心全面啟動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累積投入各類建設資金8500多萬元,目前中心已完成了十大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六通一平”。高標準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入區企業或項目的快速啟動、產品快速佔領市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4加強科技聯姻,實現強強聯合

中心需要科技項目和科技人才,而高等院校需要科研成果的輻射基地,通過產學研結合等多種形式的合作,能夠達到雙方共贏目的。自開園至今,中心先後與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等單位進行合作。同時區政府在資金上向入園企業傾斜,安排了專項資金用於產學研合作項目開發,並且出台相應的扶持政策。例如,中心與浙江大學簽訂了農業科技合作協議書,租地33.3hm2畝創建了“浙江大學農業專家創業園”,組建了以5位教授出資的“杭州格林森園藝科技有限公司”,有效地輻射推廣了大量園藝科研成果,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5組建農企孵化器,增強企業凝聚力

建立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能有效地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和培養創新農業人才。通過利用孵化器平台可以有效地向上級有關部門支持,加大對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公共服務條件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風險資本對在孵企業股權投資;加大對農業科技企業在孵企業的金融力度;加強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及在孵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加快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人才建設;支持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及在孵企業開展國內外合作與交流。

2.6培訓推廣一起抓,促進成果輻射、推廣

中心經過三年的建設,建立較為完善的應用科技培訓和高新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一是建立了科技培訓服務區;二是聘請了一批理論和實踐經驗豐富的老師,能夠深入淺出地進行培訓當前農業生產所需的實用技術,培育了一大批熟練掌握實用農業技術的農民技術員,從而真正使農業技術推廣到企業各個生產基地和廣大農村;三是培訓內容力求實用,農民最實惠的,中心安排的培訓內容都是農民聽時就能用的和生產緊密相聯繫的。

3下一步發展思路與對策

杭州市餘杭高新農業示範中心獨特的`區位優勢、日趨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投資環境、高效率的運作模式,杭州市餘杭高新農業示範逐漸被社會各界看好。經過三年的發展已初具雛形,但離其發展目標:全國有影響、有江南特色、全省一流的現代化園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離區委區政府下達給園區的初期任務:到20xx餘杭高新農業示範中心要實現觀光收入100萬元、農業產值1億元、農產品加工值10億元,離這個初期目標也有一定的距離。在今後的發展中,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多加努力:

3.1加強“雙招雙引”工作

把高科技農業企業的引進作為招商引資的重中之重,着眼於“高、新、外、大”的農業高科技項目;多渠道、全方位、寬視野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和招才引智活動,把高等農業科研機構、高級農業科技人才、高新農業科技項目引入園區,形成一個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局面。

3.2進一步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單位合作

在鞏固現有合作成果的同時還應引進如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中國科學院等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通過與它們的全方位合作,建立一個較為全面、權威的外部智力支持體系。

3.3做強做大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強化孵化功能

加強企業交流合作,加快其成果轉化。園區將加大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硬件建設,建設一定規模的科技綜合樓,解決種養殖高科技農業企業實驗場地不足的問題;建設一定規模的專家樓,使整個園區的孵化、產業、生活服務區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

3.4加強農業科技培訓體系和高新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

中心將根據現代農業科技培訓體系和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需要,成立專門班子負責設計詳細的運轉規劃,建立由政府、企業以及其它風險基金組成的培訓基金組織,協調企業與科研院所、企業與農民的關係、保證農業科技培訓體系和現代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按照產學研、企業與農户相結合的基礎上正常運轉,達到農業產業化、技術高新化、質量標準化的現代農業發展目標,實現農業跨越式發展。

加大園區生態化建設力度,做到現代農業生產與科普、觀光旅遊相結合。目前,園區已形成了蔬菜瓜果、花卉綠化、果樹種苗、農產品深加工的生產格局,已初步具備發展農業觀光旅遊的條件。在今後的幾年裏,園區將在現有的基礎上將加大園區生態化建設,成立專門的旅遊接待服務中心,逐步完善導遊介紹、生態停車場的建設、圖片展示、餐飲茶點、會場服務、農產品旅遊銷售等服務項目建設。

科技創新論文9

一、基本情況

(一)農業科技創新載體建設情況

1、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情況

目前,我市共有農業龍頭企業35家,其中泰州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5家(省級6家、泰州市級19家),省農業科技型企業2家。據統計,列入泰州市考核的19家農業龍頭企業20xx年實現銷售42.6億元,利税2.05億元,共投入科技開發經費0.52億元,掛靠科研院校8家,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12項,開發新產品43個,申請專利85件。

2、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情況

到目前為止,全市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50家,其中省“四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7家,泰州市“五好”農民專業合作組織6家,省科技型農業合作社2家。據統計,全市150家農業專業合作社20xx年實現銷售8.6億元,利税0.96億元。

3、農業科技示範園(基地)建設情況

至20xx年底,我市共有5個泰州市級農業科技示範園和30個靖江市級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由於這些示範園(基地)都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市場信息靈,科技意識強,推動了我市以企業為主體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構建。近三年,這些示範園(基地)共投入科技經費0.36億元,掛靠科研院校10家,引進新品種46個,實施科技開發項目30項,開發新產品18個。

(二)農業科技服務活動情況

1、農業科技超市建設情況

經省科技廳批准,建立了靖江市紅芽香沙芋科技超市分店和便利店,半年來,按照科技超市“六有”標準,設計刷新了店面形象,設立了成果展示(技術培訓)室、科技特派員工作室、農資服務室、產品儲藏室,常年聘請了省市科技特派員12人,創建了香沙芋銷售及科技服務網站,加快了紅芽香沙芋的品牌建設;舉辦“香沙芋集中温室育苗”等技術培訓8場次,培訓農民300多人次,今年新增香沙芋種植户1000多户,擴大種植面積5000畝。科技超市的建設,推動了我市香沙芋特色產業的發展。

2、各類農業科技服務活動情況

(1)農業技術承包活動開展情況

從1990年至今,我局與農委每年聯合開展農業技術承包活動,市裏每年拿出專項資金用於獎勵參與承包的農技人員,使這項活動得以持續20年正常開展。據統計,“十一五”期間,共組織700人次農技人員,簽訂承包合同365份,承包種植業560萬畝次,養殖業1200多萬頭(只),水面6萬畝次,為農民增收1.5億元,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

(2)農業科技信息採集、發佈活動開展情況

從1999年起,根據企業及農户技術需求,我局組織有關農技人員及農業龍頭企業人員到省內外相關科研院校,採集最新農業新品種、新技術信息,經篩選彙編成冊、製作光盤後,由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進行信息發佈。據統計,“十一五”期間,共發佈最新科技信息460多條,組織市、鎮、村專題發佈會25場,此項活動深受企業和農民歡迎。

二、現狀分析

(一)科技載體持續創新需要多方支撐

目前,我市共2個省農業科技型企業,2個省科技型農業專業合作社,這4個企業是我市特種水產養殖、肉製品加工、香沙芋種植、鵪鶉養殖加工等四個特色產業的'龍頭企業,目前已掛靠8個科研院校,初步建立了長江特水養殖、肉製品加工兩個科技創新平台,近三年實施國家級星火計劃1項、省農業三項工程等省級項目6項,市級科技項目12項,這些企業已成為我市農業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但需要政策(視同省高新技術企業)、資金(各級各類科技項目資金)、人才(引進高層次人才)支撐,才能持續發揮龍頭帶動作用。

(二)科技服務活動需要長效化、制度化

開展農技承包活動,有利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有利於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有利於調動農技人員積極性,但這種承包是無償的,工作開展依賴於政府資金的獎勵,今後將逐步探索市場化有償服務機制,使這項活動長效化開展;農業科技信息發佈,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確實起到了較好的作用,這項工作今後一要形式多樣化,二要跟蹤管理,三要提高成效,使這項工作制度化開展;要不斷探索多形式、多層次的科技服務活動。

三、發展目標

“十二五”期間,我市農業科技工作,要從保障農產品安全,促進農民增收,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圍繞資源特點,重點發展沿江休閒觀光農業、糧食物流、肉製品加工等三大特色產業,構建長江特水養殖、肉製品加工產業、生祠高效農業、糧食產業等四個技術創新平台;圍繞科技載體建設,培育省級農業科技示範園1個、省農業科技型企業3家、省科技型農業專業合作社4家,泰州市農業科技示範園5個、工程中心3個,靖江市農業科技示範基地30個。

四、工作措施

(一)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制訂激勵政策,營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氛圍,鼓勵企業增加科技投入、引進高層次人才、轉化新成果、開發新產品;鼓勵企業建立(參與)技術創新聯盟,創建工程技術中心。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二)推進產學研合作向縱深發展

根據企業技術需求,幫助企業掛靠科研院校,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幫助已掛靠企業,由單一合作向全面合作、由短期合作向長期合作、由一般合作向深度合作發展,切實推進我市產學研合作向縱深發展。

(三)加快科技投入體系建設

依法爭取財政科技三項費用足額撥付,不斷提高科技三項費用總量,集中支持重點項目,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社會化科技投入體系,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科技創新活動,不斷增加我市科技投入。

(四)提高科技服務成效和能力

為企業(農民)提供項目諮詢、論證、申報立項、難題攻關等科技服務,不斷提高服務成效;探索新型科技服務模式,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農業科技服務活動,不斷提高服務水平。

科技創新論文10

1傳統實驗的侷限性及設計性實驗的特點

傳統實驗教學偏重於驗證性實驗,實驗項目常常是按教學大綱要求設定的本學科的經典實驗,實驗項目之間相對孤立、缺乏內在的有機結合;實驗材料、用具及方法等是實驗指導中預設的,學生缺少自主設計實驗的空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得很好發揮;實驗結果只要求學生獲得驗證性實驗的合理數據、完成實驗報告,教師和學生即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這些實驗課程對鞏固理論知識、鍛鍊學生的基本動手能力有很大幫助,但這種教條式的教學模式不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設計性實驗則是指根據給定的實驗方向、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準備實驗儀器和藥品,獨立進行實驗操作,並得出實驗結果的探索性實驗。由於設計性實驗的主體是學生,整個實驗過程由學生獨立設計和操作,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由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基礎知識並查閲相應資料自行解決,因此設計性實驗突出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發揮了學生的開創性思維,體現了整個實驗過程的開放性和創新性。

2設計性實驗對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必要性

2.1獨立設計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設計性實驗的整個過程是在相對寬鬆、自主學習的環境中進行,擺脱了傳統實驗固定方法和步驟的束縛,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依靠自身的能力設計新的實施方案,進行新的操作嘗試。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充分調動自己所學的相關知識,整合相關的實踐操作技術,使實驗形成一個可實施的系統實體。從設計到實施,學生要對自己的每一步操作及整個實驗結果負責。在完全自主的過程中,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思維和操作,激發其新的思維方式,嘗試新的實驗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2.2設計性實驗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實踐中得以鍛鍊和昇華

設計性實驗是實驗的高級形式,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遇到一些障礙,這樣有利於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使其創新思維在問題的發現和解決中得以鍛鍊。若學生在實驗中得到了滿意的結果,能使其產生巨大的成就感,進而激發更深層次的創新理念,使創新思維在實踐中得以進一步昇華,激發學生更強大的學習和創新興趣。

3設計性實驗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

3.1實驗選題與前期準備

在設計性實驗題目選擇上,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水平選擇難易適當的題目。選題的合適與否關係到能否達到預期的實驗目的及實驗教學各環節的順利進行。課題面選擇過小或過於簡單便失去了設計性實驗的意義,難以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反之,課題選擇過大或實驗指標過高,超出學生的能力範圍,使學生喪失信心,也得不到相應的效果。選題應根據教學大綱,兼顧學科發展現狀與趨勢,以學生掌握的基本知識為基礎,可適當高於所學知識,有利於學生將已學過的知識系統化和實用化,有利於啟發學生探究和創新性思維。根據指導教師設定的實驗題目,學生在前期準備中,應熟悉相關學科的知識,掌握基礎的實驗操作,熟悉相關的儀器設備,詳細瞭解實驗試劑的性能和作用機理。實驗中要用到的複雜的儀器設備要詳細閲讀説明書,並請教相關操作人員,做到對儀器能夠熟練無誤的使用;實驗中要用到的試劑,應先了解其性能,做到安全第一,並確保正確使用;實驗用具應以最大限度降低實驗誤差為前提,選擇合適的用具。

3.2查閲文獻

學生根據既定的實驗題目,查閲教材及相關專業書籍,登錄學校網站查閲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等相關的資料和文獻。在文獻的查閲中應多角度多方位的瞭解,保證查閲文獻的新穎性,注意閲讀外文文獻,從中洞察國際上新的研究動向,瞭解新的實驗方法並借鑑;在文獻檢索中,要求學生注意檢索的方法,提高檢索效率,確保不漏掉有價值的文獻。關鍵性的文獻對實驗幫助很大,學生可從中借鑑先進的方法和技術,以利於下一步方案設計和實施。

3.3設計實驗方案

此階段要求學生對查閲的文獻資料進行歸納總結,確定最佳方案。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從實驗原理、目的、操作方法步驟、實驗材料、所需儀器、用具及數量、藥品及用量、預期結果、注意事項等做詳細計劃,並將過程以書面形式交於老師,共同研究探討其可行性並及時修正。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設計中大膽思考、不要侷限於固定的思維模式,大膽創新。

3.4設計性實驗的實施

學生根據自己提出的實驗方案,準備實驗用具、配製藥品和調試儀器、熟悉操作過程,進行預實驗,在準備和預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反常現象和問題,由學生自己思考,自行解決,並不斷地修改和完善設計方案。在實驗中教師只起指導的作用,一般不直接回答和解決學生的問題。設計方案的實施過程是學生把理論和實踐結合進一步創新的過程,遇到的問題要分析、思考、判斷,反覆實踐才能解決,這使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3.5實驗方法、過程和結果的總結與討論

實驗完成後,組織學生對實驗方法、實驗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及實驗結果進行討論、交流和總結。對於較先進及取得理想實驗結果的方法,請相關設計人進行講解,分享其設計心得,操作技巧加以推崇,以增強其創新自豪感;對於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找出癥結所在,以便以後加以改進。通過對實驗的總結,加深學生對實驗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同時教師對主動嘗試有難度題目的、有創新設計和新思路的、遇到問題能積極動腦想辦法解決的同學給與鼓勵和表揚,激發其進一步創新的積極性。

3.6撰寫實驗論文

實驗論文的撰寫是學生對整個實驗的書面總結及梳理。這一階段學生已完成了實驗操作過程,有了相應的結果,通過整理數據,分析結果,總結實驗過程,討論影響實驗的關鍵因素,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科研論文的基本格式,撰寫實驗論文。通過論文的撰寫,使學生對實驗進一步思索,使其對實驗有一個從“理論—實踐—理論”的質的昇華,激發更深層次的創新思維。同時寫論文的過程也使他們基本掌握實驗型論文的寫作模式,為本科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做準備,而且在導師的指導下能獨立開展科學研究。其中質量較高的論文,可向相關期刊投稿,這一活動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4設計性實驗對創新能力培養的建議

4.1注重實驗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的掌握

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能盲目進行。能力的培養是知識的積澱與轉化、是知識的昇華和運用。沒有知識的積累就談不上能力,沒有基礎就談不上提高。因而在學生進行設計性實驗時,一定不要打下牢固的基礎知識後在開展。

4.2注重學生全面培養

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決不只是依靠多開一些設計性實驗來完成的過程,它是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一個教學理念轉變的工程,是長期形成的過程,因而必須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融入到所有實驗過程中,讓每一個實驗能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中發光,提高每一個實驗在創新能力培養中的效能。每一個實驗項目不是一成不變的,從中找出可探討的內容,從而提高了每一個實驗的價值效益。

5結束語

設計性實驗是較高層次的實驗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整個實驗過程中強化了學生的自主探索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在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創新,重在訓練思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是一種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教學形式,同時設計性實驗對教師的素質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學生在實驗過程的創新思維和想法對教師以後的工作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是一種教學相長的良好方式。因此設計性實驗值得推廣和應用。

作者:孫海燕 單位:河南科技學院

科技創新論文11

1水利科技成果數量顯著增加,成果轉化需進一步加強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節約型、可持續發展型社會的關鍵時期,科技成果轉化需符合當前經濟增長方式的新要求。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看待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真正把科技創新的成果轉化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現實生產力。近幾年來我國每年獲得省部級鑑定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加,然而科技成果轉化商品率不高,轉化後獲得規模經濟效益的比例也較低。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低於發達國家40%左右的水平,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率也僅為20%~30%。鑑於目前的科研經費主渠道還是國家財政撥款,水利科技成果大多由科研機構完成,科研大多難以面向市場,如何使大量的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為市場產品,使其在水利事業的發展中發揮先導、支撐和保障作用,仍是我們急需研究解決的重要問題,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世界發達國家的科學研究大多以市場為導向,課題的設置、研究過程與生產緊密聯繫,隨着市場競爭的加劇,迫使企業對技術研究和開發成果不斷提出新要求;在科技成果轉化中,政府宏觀調控政策法規的制定,科技成果管理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都有較好的經驗和做法。

2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的啟示

2.1適應市場需求,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高效市場化的西方國家,市場力量始終是科技成果產生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動力。在美國,科技投資中的70%投向應用研究和新產品開發,多數高新技術成果在進行轉化時都是根據市場需求來決定,市場需求是高技術產業化發展的基本驅動力,科技成果轉化主要靠市場機制,市場引導科研嚮應用研究傾斜。在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經濟蕭條到迅速崛起,成為世界上主要的經濟強國之一,其主要原因就是積極地開發技術市場,以市場的迫切需求快速實現研究成果的商品型轉化。

2.2建立多方合作機制,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

科研成果產業化過程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僅僅依靠科研單位不可能完成。當某些科研項目涉及多學科、跨多個領域時,研究人員須打破部門界限,與相關行業企業和領域建立合作關係,聯合攻關,共同促進研究成果的轉化。在美國,為了加強跨學科、高技術領域和生產的研究與開發,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在許多大學設立大學—工業合作研究中心,80年代又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在日本,生產企業與研究機構建立科研項目的共同研究制度和委託研究制度。如日立、日本電氣、富士通公司和東京大學的合作,是由企業的研究人員與科研機構合作進行集成電路和中央演算裝置等生產過程中相關項目的研究開發。企業亦可提供經費委託大學或科研機構進行研究。由於企業具有資金優勢,科研單位與企業保持合作關係,在企業的支持下發揮科研機構人才、實驗設備、儀器等優勢,有利於加速研究成果的轉化。

2.3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和促進成果轉化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成果的轉化不是一個放任自流的過程,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有效管理應發揮主導作用。政府主要是通過法律手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採取經濟手段創造政策環境,主要包括政府採購、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以及保持政府較高的研究與發展資金投入等。在德國,政府在科技進步及成果產業化過程中的作用尤為突出。政府主要通過加強科技立法對科技成果轉化實施宏觀調控,先後制定了《科學技術法》《專利法》以及《德國經濟穩定與增長促進法》等一系列促進科技進步以及成果轉化和應用的法律法規,同時成立德國技術轉移中心,該中心為全國性非盈利公共組織,主要從事技術交易、諮詢和技術信息服務。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科技強國,很大程度得益於政府在科技發展中的作用。美國政府一直十分重視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直接或間接地促進科技發展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在法律體系方面的政策扶持有效地推動了科技的發展和成果的推廣轉化。美國頒佈的《聯邦技術轉移法案》授權聯邦科研機構與州政府及企業的科研機構開展科研合作研究,鼓勵高新技術的國際合作。美國國會通過的《技術創新法》指出,聯邦政府對國家投入的研究與成果的轉化負有責任,要求政府部門推動聯邦政府支持的高新技術向地方政府和企業轉移,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在法律政策上的支持,為科技成果的順利轉化提供了保障。

2.4建立面向社會的科技成果轉化

服務組織機構科技中介組織是開展技術擴散、成果轉化、科技評估、創新資源配置和管理諮詢等專業化的服務機構,科技中介服務組織在技術成果與市場之間架起橋樑,溝通政府與創新主體的聯繫。在英國,劍橋大學建立的工業聯絡辦公室,一方面為高校教師和研究人員的科研成果尋找市場,另一方面將企業的需求和經營動態介紹給學校的科研人員。同時,英國政府還在各地成立專業俱樂部,增加高校教師與企業界人士相互接觸的機會,為他們交流信息和合作提供場所,大學直接接受企業的資助,開發的應用科研成果轉化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在德國,建立了最大技術轉移中心——史太白技術轉移中心,該機構為民間機構,主要職能是專家諮詢和評估、研究和開發、國際技術轉移、人力培訓等。史太白技術轉移中心有一大批各個領域的專家,可以針對各類科研成果提供諮詢和評估,按照規定收取一定費用,也可以直接向企業提供第一手高新技術信息。多年來,世界發達國家在科研成果管理機構、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人才隊伍的建設,以及利用法律手段建立健全知識產權制度並通過國際條約在全球範圍內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等方面都有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們借鑑。為加快發展水利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20xx年12月,水利部頒佈實施了《關於加強水利科技創新的若干意見》,並選擇了一批防洪抗旱減災、水資源分配和高效利用、水環境和水生態等高精尖的重點項目組織實

3加快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的途徑施

同時建立了以水利科技推廣、技術產權交易為主體的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據統計,從20xx年至20xx年,水利行業技術重點推廣指導項目增加了1倍以上,大量水利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取得了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但還應看到,目前仍有大量的創新成果處於科研成果階段,沒有得到推廣轉化,大約有70%左右的科技成果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成果轉化週期長,水利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水利科技成果多但相關水利專利少等問題依然存在。主要表現在科研與市場需求對接仍顯不足、水利科技成果轉化投入不足、研究成果應用性不強、研發部門缺乏科技成果經營人才、企業缺乏對科技成果資源利用的主動性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結合經濟發達國家的經驗和做法,加快水利科技成果轉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應進一步增加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的投入

隨着水利科研資金投入的增加,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我國水利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的資金投入應堅持以政府扶持為引導、以企業和社會投入為主的.多部門多層次的資金投入方式。當前的水利科技成果轉化推廣資金雖然有所增加,但仍顯不足,國家要增加對水利科研成果推廣的資金投入,強化制定相關政策與法規,組織對成果的評價和評估,形成成果轉化的平台;鼓勵社會企業和相關單位增強競爭意識,加大與科研院所的聯繫,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產品的投入,打破行業和地方保護,提高自身產品的國內外競爭能力;制定多元化、多渠道增加資金來源的相關政策,按照共同受益的原則,鼓勵企業和單位投入更多資金,促進和加速水利科技成果轉化。

(2)建立水利科技成果信息與市場需求一體化的綜合信息平台

科研機構不瞭解市場技術需求,企業不清楚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是否適用,這種狀況會極大地制約科技成果的轉化。目前水利部門的科技成果信息發佈平台已逐步建立,每年各級水利部門都會召開水利科技新技術推介會,並要求有需求的企業參會,對加大水利科技成果的轉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如何更好地發揮信息發佈平台的作用,使其更好地面向基層、面向企業、面向市場,需要搭建更加完善的、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信息一體化的綜合信息平台,讓需求方與供給方都有表達想法和展示成果的平台,讓研究者真正做到對開發的水利科技成果的市場應用價值有客觀的瞭解,使水利科技成果信息與市場需求信息密切關聯、處於同一平台之上,是水利科技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提高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重要環節。

(3)促進政府和產學研結合,完善水利技術創新機制

世界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的經驗和做法表明,政府部門與產學研一體化是科技發展和加快成果轉化的主要途徑,是提高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政府部門和產學研合作關係中,各方的作用應有明確定位。政府部門主要是完善相應的合作環境,包括法規、政策、市場等方面,同時也給予一定的資源投入以推動和促進合作,合作的主角是產學研。高校擁有大量的基礎研究人才,理論知識更新快,應增加基礎性科研項目的研究;科研機構與市場接觸較多,也有相當的理論知識,適合應用性研發。企業應配合科研機構進行新技術試製以及科技成果全面的產業化。調研結果表明,隨着市場產品競爭的不斷加劇,企業與科研機構或高校開展合作的期望非常高,大部分企業很希望加強與科研機構或高校的合作,以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產品競爭力。科技推广部門應建立水利成果轉化推廣的新機制,進一步完善水利科技推廣成果轉化的投入、考評獎勵辦法和相關政策,營造更好的政策環境,激發社會和企業的內在動力。要建立新時期產學研的聯合開發研究和生產的新模式,為進一步促進科研和成果轉化提供條件、奠定基礎。

(4)完善水利科技成果轉化中介服務機構

強化服務意識。科技推廣轉化服務機構是政府為連接高校、科研院所與新技術成果需求企業和市場建設的橋樑,也是促進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環節。水利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的主要職能應包括成果評價、技術交易、技術諮詢等多方面。應改變目前服務機構覆蓋面小、技術力量不足、服務基層水利技術推廣手段落後現狀,強化服務機構的市場意識和服務意識,建立完善的服務網絡,以現代信息技術為載體,開通科研與生產聯繫渠道。要提高機構的服務手段,使水利中介服務機構具有一定規模,在行業內有較高的知名度和權威性。要建立水利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基層人員隊伍,加大對基層水利技術推廣人員的培訓力度,加強技術經紀人隊伍建設,引進懂水利技術、懂市場和經營服務的高層次中介人才,為技術的供需雙方提供可靠的中介服務,保證雙方的有效合作和權益。同時,服務機構要加強對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的宏觀管理和指導,做好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的頂層設計,協調處理好水利成果轉化服務機構與水利技術供需雙方的關係,引導水利成果轉化市場向正確的方向發展,把對經濟社會發展效益最大的水利新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科技創新論文12

摘要:本文通過深入武威市農機企業、農機專業合作社及農機大户等組織,就全市農機科技創新工作現狀、存在的問題及下一步發展對策進行研究分析,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農機化;科技創新

“十二五”時期,甘肅省武威市農機部門認真貫徹實施科技進步法和甘肅省科技進步條例等法律法規,大力支持和引導農機企業、推廣機構、各種生產經營組織及廣大羣眾積極開展新機具研發、新技術推廣應用等科技活動,使一批先進技術和機械裝備投入農業生產,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邁進,促進了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1農機化科技創新情況

1.1深入開展科技創新宣傳

武威市高度重視農機化科技創新工作,始終把農機化新機具研發和技術推廣納入農機化全局去部署和考核,不斷提高和增強農機創新意識和能力。以《科技進步法》、《甘肅省科技進步條例》和《專利法》為重點宣傳培訓內容,在春耕、夏收和秋翻等重要農時季節,要求有關技術人員積極宣傳,增強羣眾創新意識和積極性。同時,以農機企業為主體,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提高了廣大羣眾的認識度。

1.2開展協同創新,加快成果轉化

鼓勵市、縣(區)農機推廣機構加強與企業合作,共同開展本地共性技術研究與開發。圍繞武威市“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農業主體模式,發揮科技人員與企業各自的優勢,研發和推廣了一批先進農機具,有力地促進了農機化發展。“十二五”期間,武威市推廣機構與當地農機企業合作,開發了深鬆整地機、玉米(甜高粱)青貯機、玉米起壟覆膜機及馬鈴薯種植機(收穫機)等新特機具,這些機具的推廣應用,有效降低了農民勞動強度,提高了機械化水平。近5年來,僅武威市農機化服務中心與企業合作開發的新產品就有20餘件,其中申報專利達13件。帶動全市申報的專利近50餘項。

1.3完善人才支持體系和工作機制

近年來,針對農機企業技術人才缺乏的狀況,武威市農機系統不斷探索和完善科技特派員工作機制,制訂工作實施辦法,提高服務質量,有力地推動了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增強了綜合實力。武威市農機化服務中心與本市近15家企業建立了長期協作關係,圍繞地方產業化發展的實際問題,研發新型機具。該中心抽調12名專業技術人員為企業開展技術服務,近5年來協助企業爭取國家、省創新基金等科技項目10多項,獲省農牧漁業豐收1等獎1項、市科技進步1等獎1項、省職工創新3等獎1項、市科技發明1等獎1項,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2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十二五”時期,儘管武威市農機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創新型社會建設的總體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2.1思想認識不足

農機科技推廣人員、農機企業及專業合作社等業內人員對科技創新驅動的意識不強,沒有真正認識到技術創新的強大動力,缺乏經常性和自覺創新的實際行動。近年來,雖然申報了一些專利成果,很大程度上與市縣專利申報的政策支持和項目爭取有關,並沒有真正認識到未來知識產權對行業發展,尤其是企業的發展有深遠影響。這種思想認識上的不足,需要全社會和各行各業共同努力提高,樹立“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意識。

2.2科技經費投入不足

由於地方經濟基礎薄弱,對農機創新和產業化發展的經費支持力度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機創新活動的開展,成果轉化率偏低。近年來,武威市農機企業圍繞地方產業化發展開發了許多新型機具,投入了較多的人力和財力,這些都是社會公益性共性技術,對促進全市農業發展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和前瞻性作用,但是經費來源基本由企業自負,項目支持和財政投入很少。2.3科研人才不足從農機化發展階段看,武威市農機化已進入中級階段,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正處在加快發展、改善結構、質量提高和領域拓寬的重要階段。農機科技創新面臨新挑戰,農機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人才缺乏已經成為明顯的制約瓶頸。許多企業都在開發新產品、新工藝,但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導致生產設備不能及時更新,成果不能及時轉化,智能化、信息化技術得不到及時應用。許多農機企業缺乏計算機輔助設計人員,雖然購置了數控設備,但只能外聘技術人員操作。

2.4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偏低

從近年來農機創新成果來看,實用新型專利成果較多、發明專利成果較少;局部結構創新多、整機創新少;產業化程度高的成果較少。這種特點與當前農機化發展的實際密切相關。一是農業結構變化很快,農業機械由種植業配套機具向設施農牧業、林果業及畜牧業等機械轉換。二是現有動力機械即拖拉機種類有了很大變化,大中功率拖拉機擁有量大幅上升,導致配套農機具需求量上升。這些變化深刻地影響了農機裝備結構的改善,也為農機創新創造了有利條件。

3意見與建議

3.1完善人才支撐體系

加大人才引進力度,使一批專業技術人才充實到企業去,發揮他們的專業優勢,彌補企業短板。同時繼續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充分發揮推广部門的'專業技術人才的作用,為企業增添力量。要建立優秀人才專項基金,盡力提高重要人才的經濟待遇,同時督促各企業把技術入股和科技人員持股、技術開發獎勵作為企業發展的最大潛力。

3.2切實形成全社會重視科技進步的良好氛圍要制訂好武威市近期和中長期科技進步規劃。要把科技進步工作納入地方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任期目標責任制,真正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統籌主導、部門負責實施和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

3.3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

要按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進一步加大財政對科技的引導性資金投入,並建立財政性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對有限的財政資金實行集中統一管理與使用,集中有限財力做科技創新的大項目、好項目,並加強跟蹤服務與監管。要積極爭取國家和本省的高科技項目和扶持資金,大力引進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和市場競爭力強的高新技術投資項目。

科技創新論文13

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能力的推動,當前我國的林業科技創新能力較低,對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制約。分析了林業科技創新的重要特徵,並對可持續發展林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進行了研究。

1林業科技創新的重要特徵

1.1科技創新動力源較單一

所謂的科技創新動力源指的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以及對科技創新的適合投入、科技創新的需求渠道等。科技創新動力源能夠推動科技創新。林業發展的需要是林業科技創新服務的基礎,林業產業必須向社會提供有形的產品、無形的產品以及環境產品。由於公益性林業主要是提供非經濟性產品,因此經營者不能在社會交換中得到科技投入的補償,這就會導致經營者失去科技創新的動力源。針對這種情況,國家一般會採取一些政府行為對非經濟產品的科技創新進行一定的補償。政府會在非經濟產品的生產上加大投入,國家成為了科技創新成果的供給者和需求者。因此,這也就導致了林業具有比較單一的科技創新動力源。

1.2林業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具有一定的限定性

在對林業科技的創新成果進行應用時,往往具有一定的限定性,這是由於受到氣候因素、地貌因素和地勢因素的影響,森林分佈的垂直帶譜在不同的經度和緯度上也是不同的[1]。由於森林地域的分佈規律導致了我國林業生產活動的地域性特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業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預約工業技術和通用技術的科技創新成果相比,在市場需求上對林業科技成果進行了一定範圍的限定。

1.3應用林業科技創新成果具有特殊性

林業經營者通過購買和開發先進技術的方式來研發新產品、培育森林資源,將森林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從而對科技方面的投入進行補償。然而在實際情況中林業經營者不具有較高的科技創新投入積極性,這是由於其不能從市場上對科技方面的投入得到完全的補償,因此必須依賴於相應的扶持。經營者對扶持的預期也會對其應用林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行為造成影響。此外,對林業科技成果的應用還會受到森林採伐制度問題、資源管理體制問題、林權問題等問題的影響。

2影響我國林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因素

我國的林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遠低於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對我國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對我國林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建設造成影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2.1沒有充分重視林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性

無論是林業經營者還是管理者和決策者都沒有對林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重視,認為林業發展的關鍵並不在於科技的創新,而是“靠天吃飯”。因此對林業科技投入、應用和研究開發未予以足夠的投入,造成了我國的林業科技創新能力較低[2]。

2.2我國對林業科技創新的整體投入偏低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整體科技投入水平較低,而其中林業在整體科技投入中所佔的比例又較低,而林業的科技創新具有比較單一的科技創新動力源,對政府扶持行為的依賴程度較高,由於缺少足夠的資金投入,造成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整體偏低。

2.3不合理的科技經費結構制約了林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

我國的林業科研體制的主體主要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而不是企業,這就很容易導致企業生產和科研活動出現脱節的情況,導致林業科技創新出現供求錯位。不合理的科技經費結構決定了國家是科技經費的主要投入者,而企業很少對科技創新進行投入。這種傳統的體制也造成了林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低、科研成果數量少的問題,嚴重製約了我國林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當前我國迫切需要對現有的科技體制進行改革,然而在改革的過程中也面臨着科技資源擴散不暢、儲備不足、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在林業方面表現為林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水平仍然較低,國家強制性的弱化科研體制並減少投入則可能會迎來新的問題。

3可持續發展林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對策

3.1轉變思想,提高認識

我國具有比較有限的林地資源,而我國當前的林地和林木浪費現象比較嚴重,為了促進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滿足人類對林產品的需要,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進行改善,必須重視林業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3]。無論是林業的經營者,還是林業的管理者和決策者都必須改變傳統的“靠天吃飯”的錯誤觀念,認識到科技創新能力對於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只有先從思想層面上重視林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建設,才能夠扭轉我國林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林業科技人員素質低、質量少的情況,加大對林業科技的投入,以長遠目光來看待我國的林業發展。

3.2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公益性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基地

國家應建立起公益性的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基地,不斷加大對林業的科技投入,將高等院校和公益性科研機構作為推動林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主體。公益性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比較適合進行林業基礎性研究以及林業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研究,這2類研究機構的研究經費主要是來自於國際組織援助的合作研究項目以及政府的公共財政科研專項經費撥款。鑑於當前我國對於林業科技創新開發投入的不足,必須在提高科技投入總量的基礎上調整不合理的科技投入結構,提高林業科技投入的比例。

3.3改革創新,推動生產經營企業和科技開發型企業的研究

要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林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建設,就必須從體制層面進行改革和創新,推動生產經營企業和科技開發型企業的研究。要將實際經驗、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的成果結合起來,應用到林業企業的生產中去,建立起新的服務、系統和工藝[4]。對企業的技術創新造成阻礙的因素主要有體制不順、信息缺乏、人才缺乏和資金缺乏4個方面,而要排除這些障礙,激發我國林業企業的科技創新動力就必須從體制層面上進行改革,破除體制約束,建立起企業主動創新的機制,改變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被動局面。國有林區應該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和經營管理體制。

3.4培養、吸引和留住林業科技創新人才

國有林區在進行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過程中面臨着人才匱乏的困境,對此應該建立完善的分配機制和激勵機制,在激勵、利益分配、創新環境和社會環境等方面制定相應的傾斜政策,以更好地培養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為人才提供更好的科技創新動力和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5-7]。

4結語

要實現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推動林業科技的自主創新,不斷提高我國林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建立起完善的林業科技創新發展體系,認真研究當前對林業科技創新能力造成制約的因素,並以林業科技創新的重要特徵為依據,不斷提高林業科技創新能力,並採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林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率,真正將林業科技創新的成果落到實處,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我國的林業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做出應有的貢獻,走出一條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科技創新論文14

全球氣候變暖加劇,極端天氣逐年增加,嚴重威脅人類生命財產安全。我們無法“避災”,卻可以“減災”。現階段正是陝西省進行小康社會建設、實現“三個陝西”新徵程的關鍵時期,加強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加強設施、隊伍和能力建O,推動氣象科技創新步伐,使氣象現代化更好的融入到陝西省社會經濟發展中來,儘快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1 加強氣象現代化建設主要任務

1.1 完善觀測網站佈局

為更好實現觀測自動化,提升觀測數據的綜合水平,陝西氣象部門利用科學合理的方法構建綜合氣象觀測系統,主要提供旅遊、交通、電力、城市大氣環境等專業的氣象觀測,使陝西省的氣象觀測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1.2 構建氣象防災減災體系

為了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禦體系,陝西省氣象部門建立起了多部門聯動、多環節進行結合的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平台,使得陝西省的氣象災害防禦水平得到明顯增強。

1.3 提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水平

隨着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陝西省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目前已經逐步形成了連續性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和監測網絡。充分發揮出人工影響天氣在嚴重空氣污染事件、人工增雨/消雹、森林火災等的作用。

1.4 充分利用氣候資源

隨着全球氣候變暖現象不斷加劇,各種極端災害性事件出現的頻率逐年增加,其造成的危害也越發嚴重。相關部門開始對氣候變化對糧食、經濟、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加強評估研究。在綜合治理渭河的同時,還開始着手進行山區民眾的遷移工作。

1.5 增強氣象業務支撐力

將主要的科技資源用到解決關鍵業務核心技術上的研發上,增強科技氣象業務的支撐能力。始終將建設氣象人才體系作為各級政府部門人才發展規劃的重點工作。

1.6 提升基層氣象部門服務能力

相關部門始終以基層氣象台站業務保障水平和工作生活條件為基礎,對基礎配套設施不斷完善,改善台站探測環境,建設與陝西氣象現代化發展適應的'氣象系統。

2 陝西省氣象現代化建設成績

2.1 共同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

在政府等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目前陝西省的氣象現代化工作正在有序進行。在陝西省**下發的《關於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意見》一文中指出了,各級政府根據本市情況出台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意見,助推氣象科技創新步伐,取得良好效果。

2.2 現代化氣象服務接地氣

目前,陝西省氣象局在氣象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如完成45個示範縣氣象為農服務、18箇中央財政服務“三農”專項縣、300多次的田間調查等,這些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還構建了三級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並向各個鎮及村工作站進行拓寬,使得氣象防災減災體系不斷得到完善。當前,陝西省大部分鄉鎮都頒發了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和氣象災害應急認證管理辦法。

2.3 火車頭牽引駛向現代化

陝西省連續開展幾年的“火車頭計劃”,已經涉及到11個研究領域,其中包括有100多個立項科研和90多個關鍵科研問題;省、市兩級政府進行合作,建立起了60多支創新團隊,僅科研人才將近500人,研究氣候變化對經濟林果業造成的影響是當前急需要研究。陝西省氣象部門分別在華山、秦嶺太白等地建成氣象觀測系統,有利於對秦巴山區降水機理的研究;也為山區地區研究霧、霾等的形成提供依據。確立“以項目建設提升現代化核心支撐”方案,與9個市政府簽署局市合作協議,確定合作項目30個,項目建設幾乎覆蓋所有重點領域。

3 加強氣象現代化助推氣象科技創新步伐的保障措施

3.1 構建和氣象法規和標準體系

對於陝西省氣象部門來説,應對陝西省氣象法規體系加強建設,完善氣象法律法規,促進氣象活動法律制度全覆蓋。加快推進各級氣象部門現代化建設,有利推動氣象科技創新工作早日實現,提升氣象社會管理水平。

3.2 加強組織領導

陝西省**各級政府部門應對加強建設現代化組織領導能力,使政府領導、各部門齊抓共管的管理體系不斷得到完善。

3.3 完善氣象科技創新機制

完善氣象科技創新機制及運行機制,藉助多方科技資源,發揮國家氣象科技創新體系作用。建設陝西省開放式管理機制,加大科技資金投入,加強國內外科技合作,促進創新文化和氣象人才體系建設。

科技創新論文15

摘要:從理解科技創新,成立科技創新小組,教師指導學生科技創新的途徑,參加科技創新活動助力學生學力提升等方面論述教師指導學生科技創新的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科技創新的興趣,提升學習能力,引領學生走上科技創新之路,培養科技創新人才。

關鍵詞:科技創新;物理知識;實踐探索

1.理解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作品是學生應用學科知識解決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而形成的成果,是學生智慧和能力的體現。在生活中,應激發學生科技探索的興趣,教師指導學生用智慧的大腦和靈巧的雙手製作和改進作品,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最終產出滿意的科技創新成果。

2.成立科技創新小組

教師把對科技感興趣的學生組織起來成立科技創新小組,在教師指導下,一起研究、討論,開展科技活動。

2.1培養髮現問題的眼睛。

生活、生產中存在各種效率低的繁重的體力勞作。人們都傾向於用便捷、高效的方法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如週末用手清洗一家子的衣物,耗時耗力,常常使人腰痠腿痛。有人發明了洗衣機,從單缸到雙缸,再到全自動(洗衣甩幹一體),不斷改進,解放了人工勞作。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髮現生活中的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2.2學會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

學以致用,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學習了液體傳遞壓強、槓桿原理、滑輪等知識,人們設計製造出挖掘機、裝載機、吊車等。應引導學生先模仿、再改進,最終實現創新。立足原創,自己製作,融合自己的創新元素。學生的科技創新作品一般植根於家庭生活和他們能接觸到的生產設備。

3.教師指導學生科技創新的途徑

3.1教學過程中滲透。

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教師引導學生髮現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如:電動機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家庭中哪些電器用到了電動機?電流具有熱效應,電能轉化為熱能,那麼生活中哪些用具應用了電流的熱效應?這些都是需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和探索的.領域。

3.2提醒學生觀看電視上的科技節目。

央視科教頻道(CCTV10)的“我愛發明”節目經常播放普通百姓發明的科技作品,學生收看後會對其有啟發和激勵作用。央視節目“是真的嗎”,其中很多內容都與科技有關,多數問題當場就會得到實驗驗證,學生收看後受益匪淺,可能產生設計製作科技作品的靈感。央視科教頻道(CCTV10)的“走進科學”節目介紹我國專業技術人員的研發成果,可以激勵青少年瞭解科技,致力創新。

3.3網上遠程指導。

建立科技創新小組QQ羣(或微信羣),在QQ羣裏有教師答疑、解惑,指導學生開展科技作品製作。利用溝通工具使師生交流問題更快捷、方便,某位同學上傳解決不了的問題,其他同學可以幫助解決,老師可以提出建議。

3.4開設“物理實驗拓展”校本課程。

開設“物理實驗拓展”校本課程。在物理實驗室,利用校本課時間,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物理知識製作學具,鞏固所學物理知識,提升學力,為科技創新奠定基礎。如利用“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量與所受拉力成正比”製作彈簧秤;利用“物體振動發聲”製作笛子、二胡;利用“大氣壓的作用”製作活塞式抽水機;利用“浮沉條件”製作浮力秤、電動小船;利用“滑輪、電動機”知識製作升降式電梯、自動升降晾衣杆;利用“機械能轉化為電能”製作水力發電機;利用“液體傳遞壓強”製作液壓挖掘機等。

3.5積極疏導。

學生在科技創新活動中不可避免會遇到挫折,產生畏難情緒。如某個部件做得不滿意,安裝不到位,調試不成功等。此時教師需協助學生查找原因,耐心指導,鼓勵學生戰勝困難,提升能力。3.6家長助力。青少年科技創新需從其興趣愛好出發,吸納學有餘力的學生參與。購買材料、製作工具、時間保障等要得到學生家長的大力支持。家長可助力學生科技製作,提出建議並提供必要的協助。

4.參加科技創新活動,助力學生學力提升

科技創新小組共12名同學,參加天津市第30屆、31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5項科技作品獲得市級二等獎;2項科技作品獲得區級一等獎,6項科技作品獲得區級二等獎,2項科技作品獲得區級三等獎(第五、六屆濱海新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同時,在20xx年會考時,科技創新小組的12名同學中,物理95分以上8人,最高分97分,最低分86分。可以看出,科技創新實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習積極性明顯提升。

標籤: 論文 精選 創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keji/33ewm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