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農業 >

【精】《蘇霍姆林斯基》讀書心得

【精】《蘇霍姆林斯基》讀書心得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霍姆林斯基》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蘇霍姆林斯基》讀書心得

《蘇霍姆林斯基》讀書心得1

暑假裏,我拜讀了《走進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教師的典範,做人的榜樣,世界教育大師。他的“盡義務”、“給予”、“給別人帶來快樂”的“奉獻”思想,他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優秀人才”、“培養真正的人“、”我把心給了孩子們“等思想讓我在暑假裏時時反思自己兩年教書生活裏的點點滴滴。他經歷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記錄、總結自己的教育實踐,形成了豐厚的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經驗。通過遍遍閲讀,我一次次受到了這位教育大師的精神洗禮,接下來從以下兩方面進行闡述。

一、人是財富

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優秀人才,“如果讓每個人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那麼任何人都可以達到全面發展的最高階段——不僅在創造物質財富方面,而且在創造精神財富方面,成為一個無與倫比的優秀人才“。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接受並將無私的愛奉獻給每個孩子,所有的.孩子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愛因斯坦。

我認為,在當今的大環境下,做到真正意義的“愛學生”,不摻雜任何雜念,這真的是一種教育理想。坦誠的説,我覺得我沒做到。我經常因為學生不良行為屢教不改而費解進而怒火沖天,經常因為學生一道題“百講不得其解”而憤怒。雖然多數時候我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大發雷霆,不去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但做到這樣是遠遠不夠的,不傷害他們和發自內心的愛他們,就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這兩種心理狀態所表現出來的直接行為哪怕是一個眼神都是完全不同的。我真的會因為這些而對他們有條件反射的不喜歡。因為學習不好的孩子往往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協調,經常會做出讓人憤怒的事情。我覺得這樣真的不應該,其實這種憤怒正是對發展中的孩子不能正確對待的表現。每個孩子每天都是新的,因為他們每天都在變化,正在成長的孩子很容易被改變。“我們也曾經是孩子”這麼淺顯的道理,當我面對孩子的時候往往被拋在了腦後。這就是與真正的“好教師”的最大差距。自己真的還需要深刻的反思與“修煉”。

二、遊戲與休息篇

遊戲在兒童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遊戲既能給兒童帶來快樂,也能展現出兒童的創造才能。沒有遊戲,兒童就沒有完滿的智力發展。孩子們在遊戲中邁上認識階梯的第一級,他們的智力生活受着美、故事、音樂、幻想、創作和遊戲的鼓舞。凡是激動了他們情感並因美而吸引了他們的,都深深地印在了記憶中。關於休息,一天中的幾個小時的休息時間是一個人精神生活最為複雜的時間。使學生在學習和體力勞動以外的幾小時,充滿着活躍的、令人振奮的思想以及深厚的道德情感、智力情感和審美情感。兒童在休息時間的精神興趣越濃厚,那麼學習、上課時的腦力勞動便越能吸引他。而現在的兒童,每天滿滿的輔導班生活充斥着孩子們的生活,只能説現在的孩子離休息與遊戲越來越遠了。

此書的開頭,“一個好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時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恩呢該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值得我們每個年輕教師去領悟。

《蘇霍姆林斯基》讀書心得2

三月份,我認真學習了《蘇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長談話》——第一次談話關於教師教師創造性勞動的幾個基本問題,通過學習,對我的教學思想和對教育的理解促動很大,現將感受總結如下: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好校長,那你首先就得努力成為一個好教師,一個好的教學專家和好的教育者。他對教育事業的無私奉獻精神,他對教師和學生的研究和服務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蘇霍姆林斯基每天堅持走進教室,觀察思考老師們的課堂勞動,給予他們切實的幫助。他還親自指導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經常跟學生們談話、接觸。

他對學困生的教育也特別值得我們教師學習。我們教師通常將造成學困生的原因歸咎於他們的智力低下,或是父母從小溺愛放縱,教育方法有問題。解決的辦法無非是有針對性地多補課,引導他們多讀相關的教科書。蘇霍姆林斯基卻認為“難教兒童並不是智力上有障礙,而是他們的觀察能力出現了問題”。他反對強迫難教兒童學會一定數量的教材,而要教他們去觀察世界,發展他們的智能。方法轉變了,這些孩子多年產生的對教科書和補課的畏懼便會煙消雲散,課業負擔和心理壓力隨之減輕。利用兒童的好奇心去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會有事半功倍之效。

要領導好教育和教學過程,就是要精通教育和教學的科學、技巧和藝術。想成為一個好校長,首先就得努力成為一個好教師,一個好的教學專家和好的教育者,還要日益深入地鑽研教育和教學過程的微妙細節,不斷地開闢塑造人的靈魂這門藝術的`新境界。其次是隻有當教育和教學工作中的那些最重要的問題能在實踐中不斷得到解決時,才能徹底改進學校工作,提高學生知識質量和完善道德教育。第三就是不斷滋養自己思想的源泉,而這種源泉就是課堂,我們必須大最地聽課和分析課,才能對教師的教育學和教學法修養,對他的精神財富、視野和興趣作出正確的結論。其次,蘇霍姆林斯基對如何發揮領導的作用的認識很值得推崇。“領導學校工作的祕訣之一,就在於喚起教師探索和分析自己工作的興趣。”喚起這種興趣,首先是樹立一種精神,“精神”是學校中最寶貴的財富,在學校裏,沒有比教師的精神狀態更重要的事情了!而對於一位校長的“工作”來説,沒有什麼比“喚起”更重要的事情了。在本次談話中,他還明確的得出了:“我認為校長的使命就在於使每個教師都成為善於思考、勤於鑽研的研究者。領導學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

通過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學理論學習,使我對不斷加強學校改革的更堅定了信念,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只有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素質,才能提升學校的品位。

《蘇霍姆林斯基》讀書心得3

大師曰:“不隨意識記是減輕腦力勞動的一條極其重要的途徑。不隨意識記的效果,取決於學生在認識某一理論問題的過程中所完成的是什麼樣的腦力勞動。兒童不通過專門記誦而獲得的知識越多,那麼他在記誦那些非經記誦就不能識記的東西時就越容易記住。不隨意識記是智力發展的極為重要的條件,它能把腦力解放出來用於思考,用於深入地理解事實和現象的本質。不隨意識記可以預防最大的弊病之一——死記硬背。”

蘇霍姆林斯基談的這些,對於我們從事教學的第一線的老師來説非常有指導意義。他告訴我們什麼是隨意識記和不隨意識記。隨意識記,又稱有意記憶,是指事先有預定目的',並經過一定意志努力的識記,它具有主動性特點,適宜完成系統性和針對性的識記任務,是學習活動最主要依靠的識記類型。不隨意識記,又稱無意識記,是指事先沒有預定目的,也沒有經過任何意志努力的識記,這類記憶是數量最多的。它的特點是不易疲勞,但有很大的被動性、偶然性和片斷性。

反思自己的教學生涯,我在教學中採用的“隨意識記比不隨意識記”多,常常給學生布置去讀背課文,記憶詞語的解釋等等。現在,我應該多讓孩子們學會不隨意識記。比如,生字的教學,我會交給孩子們記憶生字的方法:做動作,猜謎語,換偏旁,加一加,減一減等,教會孩子從故事中去理解詞語,從圖畫中去記憶課文的內容……為了防止死記硬背,就要加大不隨意識記的比例。對要求識記的知識,一要理解,二要思考,三要趣味化,四要擴大智力背景。

我會記住大師那智慧的光芒:“所謂學習知識,首先意味着要善於運用知識。”杜絕讓學生死記硬背。

《蘇霍姆林斯基》讀書心得4

教師,是一個擁有美譽的稱號,亦為神聖之職業。“師者,傳道受業解惑者也”,韓愈《師説》只是對教師的一個角色進行了闡述。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教師不僅是疑難知識的解答者,同時也是學生心靈智慧的啟發與開動者。也許只是課堂上你一句讚許的話語,一個鼓勵的眼神,哪怕只是小小的一個手勢,只要出於真心,在他們的心裏都將會引起一陣不小的波瀾,可能,下一次他們面對你的時候會用最天真,最純真的眼神望着你,那裏麪包含着一個孩子對於你所有的敬仰與愛戴。

我們都説,一個老師最難做到的就是去真正瞭解孩子的內心,也就是真正的知曉他們的內心在想些什麼。這項工作難就難在這是一個探索人內心世界的工作。人的心,複雜而廣闊,加上外部事物的繁瑣,教師很難去了解一個孩子。很多時候,我們不自覺地便成了知識的灌輸者和空洞知識的.傳播者,以至於我們與孩子的內心世界越走越遠,最後,我們都為彼此設立了兩座毫不相干甚至互相對立的孤島,孤島上住着氣憤學生不懂事的教師和無奈老師不理解自己而自暴自棄的學生。為此,蘇霍姆林斯基親切卻又不失嚴厲的告訴每一個教師:請你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因為,只有心靈方能直達心靈,知識的傳授也不能脱離心靈的軌道。

現在細細想來,最為一名教師的我真的很少去走進孩子的心靈,真的很少去了解孩子到底真正需要什麼。很少去思考他們到底喜歡一個什麼樣的老師,很少去探索一個孩子複雜卻又簡單的內心世界。可能真的在很多時候,我們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我們忘記了一個小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的。作為教育的傳播者,或許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以心靈的純真去塑造另一批純真的心靈,以自己心靈的包容與愛去影響另一批心靈。當兩個心靈碰撞,那種震天撼地的力量即使沒有聲音沒有形態,但卻比世間任何一種東西都有力量,都有價值。

最為一名新教師,我要走的路還很長,要面對的學生還會有很多,很多,但是,我會以一顆純真的心靈去與孩子接觸,以自己的一顆心靈,爭取去影響更多的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讀書心得5

昨天晚上開始看蘇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這本書由蘇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構成:一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它涉及的是國小兒童階段的樂學生活;二是公民的誕生——它涉及的是中心少年階段的和諧發展;三是《給兒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學青年階段的成才修養。

開始捧着這本厚厚的著作,草草一翻——這麼厚,密密麻麻麼的純文字,甚至連一丁點插圖都沒有,説實話,在印象中,這類理論名著是很難“啃”的,心底是缺乏底氣的。但是,讀了朱永新老師和李鎮西老師的書後,還是迫切希望讀一讀蘇霍姆林斯基,於是,還是靜悄悄地開始了閲讀。讀得越投入,底氣竟逐漸遞增——沒有想象中的難懂。嘿嘿,讀過《譯者的話》,讀過《成長的三個階段——編者序》,在開始讀《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的時候,我已經愛上了這本厚厚的印象中的“理論”書了。蘇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孩子們以及他的家長們迎面走來,帶給了我無盡的思考。

在《我的學生們的家長》這一章節,蘇第一句話説的就是“要想很好地瞭解孩子,就要很好地瞭解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及祖父母等。接下來他用了整整12頁的篇幅介紹了他即將要一起學習生活的孩子。面對那一羣在戰爭中留下很深傷痕,留下了至今尚未痊癒的創傷的孩子,蘇霍姆林斯基仔還沒正式和他們接觸之前早已經把所以情況都熟記在心。想想自己,和孩子們一起都快整整一年了,自認為愛孩子,自認為在努力瞭解孩子,但是我真正瞭解哪個孩子的家庭呢。只知道孩子表現差強人意的時候埋怨家長為了生意不顧孩子。蘇霍姆林斯基烤慮的是他是否有足夠的仁慈和熱情温暖他們的心。對於我的孩子,單純得多,可愛得多,問題少得多之又多,只要多一些微笑,多一點信任,多一絲讚許就足以温暖每一顆稚嫩可愛的童心。但是我居然做得如此蒼白。家庭作業家長沒簽字,有錯的時候,心裏多少還是有點埋怨家長沒負責;孩子吵嘴了,鬧架了,心裏忍不住地要生氣,衝他們吼……或許,我把更多的微笑給了乖巧懂事的孩子。此刻,我再次強烈感受到那些存在這樣、那樣不足的孩子更需要我的仁慈和熱情。現在的通訊如此發達,家長的意識比之以前要進步得多,要了解孩子的所有情況應該是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情,關鍵在於我的行動。對,我需要的是行之有效的行動。蘇霍姆林斯基給我的行動注入了一支強行鍼。

孩子應當生活在美、遊戲、童話、音樂、圖畫、幻想、創作的世界裏。當我們要教會他閲讀和書寫的時候,就應當讓他置身於這種世界。而且,孩子在踏上認識階梯第一階時的感受如何,心境怎樣,決定着他日後整個認識的道路。一想到這一級台階正在成為許多幼兒的絆腳石時,簡直覺得可怕。

我開始同孩子們進行到詞語源頭去的“旅行”:讓孩子們看到美的世界,並竭力使他們從心底裏感受到詞語的樂音。我力求做到使詞對於孩子不光是事物和現象的標記,而是還包含情感色彩——它的芳香和細微差異。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們像聽美妙的旋律那樣聆聽詞語,要讓詞語美和詞語表達的那部分世界的美能引起對字母的興趣,也就是對錶達人的言語聲音的那些花紋的興趣。

我們到詞語源頭去“旅行”時總是帶着畫冊和畫筆。下面就是我們最初的一次“旅行”。我確定的目的是讓孩子看看“牧場”這個詞的美和它的細膩色彩。我們站在垂向池塘的一棵柳樹下面。遠處是陽光燦爛的一片牧場。我對孩子們講:“你們看,我們面前多美。草地上有蝴蝶飛舞,蜜蜂在嗡嗡唱。遠處的牛羣像玩具一樣。牧場看上去像一條淡綠色的河流,而樹木就像是深綠色的`河岸。牛羣在河裏洗澡。看,這初秋季節開出了多麼漂亮的花。咱們細聽聽牧場上的音樂:聽見小飛蟲的嗡嗡響和蟈蟈的歌唱了嗎?”

教書育人,乃師之天職。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其中“道”,不僅是指為學之道,還可理解為思想品德教育,讓學生明白做人處世之理。新的《義務教育法》也把德育放在首位,可見德育之重要性。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説的:“要成為孩子們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還有另一段話:“學生對教師的信賴,師生之間的互相信任,孩子在教師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範,這些都是基本的,同時也是最複雜、罪明智的教育規則,教師掌握了他們就能成為真正的精神導師。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這一就是人性,就是對孩子們的愛,父母的親暱温存同睿智的嚴厲和嚴格要求結合的那種愛。”這些都告訴我們教育的過程其實是以其不斷髮展的形式呈現於三部曲中。而我們在自己的任教生涯當中要遵循一個準則“與人為真,與人為善,與人為美”。真”,真誠也。它是師生溝通交流的基礎,只有敞開心扉,傾聽心聲,才能感化心靈。這就需要教師在做思想工作時應以“真”待生。讓他們覺得你可親可近,沒有任何距離感。“善”,和氣也。它是師生溝通交流的方式。用一顆善良仁愛的心去對待一切不良行為。正確評價學生的最佳方式,不應簡單粗暴,而要呵護他們的自尊心,讓他們欽佩你,從而信服你。“美”,美好也,即一種細膩的情感和情感修養的美。它是師生溝通交流的媒介。更能使學生積極地看待人生展望未來。即使在現實中存在缺陷與不足,但並不能掩蓋美好的事物,因為美在心靈,即一種內在美,讓他們懂得悟美,掘棄醜陋的思想。

閲讀蘇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諧發展的博大思想,聯繫今天的學校實踐,有許多問題應引起我們反思。我們的教師尤其應開展教育經典著作的學習研究,這是教師思想成長和轉變觀念的基本條件,是學校革新的重要道路。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僅要胸懷“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憧憬,堅守着“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着,還應企盼着“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這也許就是教育工作應達到的一種真、善、美和諧統一的境界,其實這需要我們從平常工作的點點滴滴中才能得到體會。

隨着孩子們識字水平的提高,書本越來越多地進入他們的精神生活。我們建立了一個小小的畫書圖書室。遺憾的是沒能在書店裏找到好的圖畫書,因此不得不由我自己來畫和寫。我畫的第一本圖書是關於嚴冬爺爺、狠毒的後母、善良的繼女和懶惰的女兒的烏克蘭民間故事。這本書畫成之後篇幅也不算小——共有三十多頁,每一頁都有一幅畫和幾句話(有時只一句)。到1952年春,多數孩子都能流暢地閲讀了。我們坐在草地上,有個孩子翻開圖畫書,讀了起來??這不單是讀詞,還用它們造句。這是創作。孩子讀故事的時候就如同進入了畫上所畫的那個境界。他讀的語調錶達了情感和願望的細微差異:嚴冬爺爺的善良、後母的狠毒、繼女的勤勞和熱情以及女兒的懶惰和冷酷。孩子們被他們所讀的東西深深激動着:他們憎恨邪惡,為善良的勝利而歡欣鼓舞。

有意思的是,孩子們幾十次地讀一個故事,竟然總能興趣盎然地聽它。

我想起了教師們的憂慮:孩子們朗讀起來為何如此單調,呆板?為何在孩子的朗讀中很少能聽出情感色彩?這是因為在很多情況下朗讀脱離了孩子的精神生活,脱離了他的思想、情感和觀念。使孩子激動的是一些事,而他朗讀的卻是另一些事。只有當語言觸動了孩子內心深處時,朗讀才能豐富他的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讀書心得6

10月是讀書月,在上級部門的引導下,我們系統全面的通讀了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專著,感觸頗深。

要實施素質教育,首先必須提高教師素質。教師的素質如何才能提高,教師的觀念如何才能轉變,或者説,和時代相通的先進教育理念、民主平等的師生觀念從哪裏來?廣大教師要多讀書讀好書——讀書就是最好的辦法。通過閲讀教育專著,我獲益匪淺,認為閲讀教育專著是教師接受繼續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是幫助教師提高的有效途徑。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蘇聯近二十年來在國內外享有盛名而且影響極大的一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十七歲國中畢業後,就當農村國小教師,二十九歲起擔任一個農村完全中學的校長,直到五十二歲去世,始終沒有脱離學校的實際工作。在並不算長的一生中,這位有心人立志教育改革,潛心科學研究,寫出了四十多本書和六百多篇論文,理論上自成體系。蘇聯中央級和地方級的出版社,分別為他出版了兩套多卷本的教育文集。他在蘇聯教育界的地位,不亞於過去的馬卡連柯,而他的教育實踐和理論成就,甚至比馬卡連科還更豐富,更有現實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專著,像一面鏡子,字裏行間真誠地表述着作者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着。因為它充滿了精氣神,這種東西瀰漫在課堂上,會把學生的心緊緊抓牢;這種東西存在於教師心靈深處,使它充滿了善意,充滿了真誠,充滿了生命的靈氣。蘇霍姆林斯基用真誠的筆調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來説,一點也不顯過時。在今天教育的問題是具有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或消失。

教師要多讀書,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讀書可以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蘇霍姆林斯基説:“學校應當成為書籍的王國。”“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江河。”愛好讀書應該是教師的職業素養和習慣。如同軍人喜愛武器、孩子喜愛玩具一樣,教師的第一至愛應該是書籍,只讀教材和教參兩本書的'教師無論如何不能稱之為優秀教師。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

通過學習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專著,從中悟出生動真實的道理,通過這些去更好地指導我們去教學。像這樣有價值、有意義的書籍今後還要多看、常看、反覆看。為了我們的工作更加有意義,我們有這個必要去學習書本上的精華。不斷地反思自己,總結自身不足等原因。作為老師,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去點燃學生心靈中“想成為一個好學生”的火花,愛護好這點火花,使他能熊熊燃燒起來。

這是一次讀書的交流,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更是一次心靈的交流。我將帶着這份收穫,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學中,為教育的明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蘇霍姆林斯基》讀書心得7

暑假期間,我讀了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教育選集。在書中,他從多角度談了教師、家庭、社會對學生成長的多方面影響。既有對成功做法的讚揚鼓勵,也有對學校和社會錯誤行為的嚴厲批判。

讀了這本書,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斷衝擊着我的頭腦,讓我的思想在不斷的撞擊中反覆錘鍊,去腐存新。在讀書時,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對照書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行為,在不斷的對比與學習中,我常常為蘇霍姆林斯基為了學生成長不惜餘力的精神而感動,也為自己在教育活動中對學生的毛躁與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讀完全書後,我對蘇霍姆林斯基談到的這幾方面內容深有體會:

一、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

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立志從教,並取得了如此偉大的成就得益於他的啟蒙教師安娜·薩莫伊洛英娜。這位女教師在教育工作中,不僅是孩子們的老師,也是孩子們親密的夥伴。她講課時學生們都有濃厚的興趣,所教的知識常被學生銘刻在記憶之中。她常帶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去,引導學生思考許多問題,學習了不少東西,明白了許多道理……這使幼小的蘇霍姆林斯基不僅愛上了書本,愛上了同伴,愛上了大自然,而且他更尊敬這位老師。他嚮往着自己的知識能同老師一樣淵博,嚮往能象老師一樣。從這時起,蘇霍姆林斯基逐步樹立了從事教師這一神聖職業的志向。因此在七年制學校畢業時,他毅然決定報考師範院校,後來一步一個腳印,從一個普通的教師成長為一名偉大的教育家。教師是學生的良師益友,是學生健康成長直接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教師良好的師德修養對學生的影響、發展作用極大。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相結合,對他們的'教育做到“愛心、耐心、恆心”,直到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為止。

二、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

蘇霍姆林斯基在《寄語後來人》一文中,對後輩的教育同行們寄予了無限厚望,他把自己對教育未來的期望整理成八條教育遺囑,對影響學生髮展的各個方面都進行了細緻地囑咐。其中有一條,蘇霍姆林斯基特別講到要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他説,要當作最寶貴的珍寶一般,保護兒童的信賴這朵最嬌柔的鮮花。它是很容易折損,憔悴和被不信賴的毒汁毒死的。作為一名教師,很少有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作為學生的家長,也極少有人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時,儘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點也不比大人小。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讓他經常具有作為智力勞動者的自尊感,作為公民的自尊感,作為自己父母兒女的自尊感,作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績而變得美好起來的個人的自尊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穫。

三、反思造就了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實踐中也曾有過這樣的失誤。那時,他剛參加工作,一個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於過分活潑、頑皮,在一次玩耍中無意把教室裏放着的一盆全班十分珍愛的玫瑰花給碰斷了。對此,蘇霍姆林斯基大聲斥責了這個學生,並竭力使這個闖禍的孩子觸及靈魂,吸取教訓。事後班上孩子們又拿來了三盆這樣的花,蘇霍姆林斯基讓孩子們用心輪留看護,唯獨斯捷帕沒有獲准參加這項集體活動。不久這個學生變得話少了,也不那麼淘氣了。年輕的蘇霍姆林斯基當時想,這倒也好,説明自己的申斥對這個學生起了作用。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責這位學生的幾周之後的一天發生了。這天放學後,蘇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還留在教室裏,斯捷帕也在這裏,他準備把作業做完回家。當發現教室裏只有老師和他倆人時,斯捷帕便覺得很窘,急忙準備回家。蘇霍姆林斯基沒有注意到這種情況,無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採花。這時斯捷帕表情迅速變化,先苦笑了一下;接着眼淚直滾了下來,隨後在蘇霍姆林斯基面前跑着回家了……這件事對蘇霍姆林斯基觸動很大。此時,他才明白了,這孩子對於責罰,心裏是多麼難受。他開始意識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覺地對孩子的一種疏遠,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為孩子弄斷花枝是無意的,而且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願意做些好事來補償自己的過失,而自己卻粗暴地拒絕了他這種意願。對這種真誠的、兒童般的懊悔,報之於發泄怒氣的教育影響,這無疑是對孩子的當頭一棒。

此後,蘇霍姆林斯基吸取了這一教訓,在以後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責罰。通常,他對由於無知而做出不良行為後果的兒童,採取寬恕態度。他認為,寬恕能觸及學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把教育失誤,變成教育財富。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自己,造就自己,完善自己。這正是做教師的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讓反思成為教師成長中的好習慣。

讀了這本書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時時不忘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發展的空間,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才。

《蘇霍姆林斯基》讀書心得8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選集。這是一部論文集,涉及內容很廣,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論文,也有勞動教育、情感教育、語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論文;有論述學校教育的論文,也有論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各種教育有機結合的論文。可以説,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結晶。在書中,他從多角度談了教師、家庭、社會對學生成長的多方面影響,既有對成功做法的讚揚鼓勵,也有對學校和社會錯誤行為的嚴厲批判。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從17歲即開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巴甫雷什中學》《公民的誕生》《失去的一天》和《給女兒的信》《學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兒的一封信》《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專著都收在《蘇霍姆林斯基選集》裏。

蘇霍姆林斯基在該選集中從多角度論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養共產主義建設者”、“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個觀點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而培養這種人需要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即應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在一起,使這幾個方面的教育呈現現個統一的完整的過程”。關於德育,他明確指出,“和諧全面發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別強調要使學生具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認為“精神空虛是人的最可怕的災難”。要求教師和家長尊重兒童的人格,全面關心兒童。他説:“如果有人問我,生活中什麼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豫的回答説‘愛孩子’。”他提出了“要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的主張,並努力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讓學校的牆壁也説話”。他同時指出愛不等於無原則的溺愛,應該用嚴格的紀律和道德規範去要求兒童,並注重通過集體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是啊,我們的學生是一本豐富的書,是一個多彩的世界,是一具活潑的生命體,每個人的成長都是獨一無二的,作為教師必須愛他的學生,相信他的學生,尊重他的學生,把學生真正當成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發揮學生巨大的學習潛能,培養他們無限的創新能力。

讀了這部專著,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斷衝擊着我的頭腦,讓我的思想在不斷的撞擊中反覆錘鍊,去腐存新。在讀書時,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對照書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行為,在不斷的對比與學習中,我常常為蘇霍姆林斯基為了學生成長不惜餘力的精神而感動。他對學生充滿了無限的愛,而他的這愛,來自於他的人格的魅力;來自於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堅毅的奮鬥精神;來自於虛懷若谷,刻苦學習,頑強拼搏,不斷求實、不斷創新的精神;來自於勇攀科學高峯,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不斷否定自己,超越自己,在教學中實踐活動中不斷充實、完善和發展自我的頑強毅力。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我作為一名教師所學習所要做的也是豐富多彩的。教育之路漫漫而修遠,讓我們懷揣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解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相信經過我們不懈地努力,教育的明天更美好!

《蘇霍姆林斯基》讀書心得9

大學期間,在教育學等理論課程的學習中,經常會聽到前蘇聯“百科全書式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對他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等書名早已熟爛於心,卻未曾仔細地閲讀過,當時的我覺得這肯定又是一些枯燥的理論和抽象的教條。而今我踏上了工作崗位,反過來再閲讀這些教育著作,卻深有體會,也能更好的與實際相結合。暑假期間我閲讀了李鎮西老師的《追隨蘇霍姆林斯基》,跟隨着他,我一次次的地走進了蘇霍姆林斯基,走進他的生平,走進他的教育思想,原來他的教育學理論寫得這樣平易而富有魅力。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心中,是沒有一個差學生,沒有一個教不會的學生的,每個孩子的心靈都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田地,而教師的責任就是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的每一個幼苗,讓他們茁壯的成長。蘇霍姆林斯基尊重、信任學生,尤其注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並指出他們是脆弱的,要小心地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要培養自尊心,只能用温柔細緻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允許採用粗暴的、強有力的憑意志的手段的的。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聰明才智在於,是孩子們把教師的意圖當做自己的意圖提出來並加以實施,一個真正的教育能手永遠也不會是孩子感到自己是一個發號施令的人。在他的眼裏,上課、評分不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活動領域,真正的教育者意味着奉獻—奉獻愛心,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讀着大師的話,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作為幼兒園的教師,面對的學生羣體是特殊的,因為3~6歲之間的幼兒個性心理特徵尚未完全形成,而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尤其是屢教不改的情況下,我選擇了在集體面前去批評他,現在想想,孩子們的`自尊心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工作中,我經常會陷入這樣的苦惱:為啥我用心地對待每個學生,但對學生起到的效果卻是很小的,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答案:愛並不能代表一切,而應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來愛學生,用心呵護學生的心靈。

在第二輯又見卡婭中,通過李鎮西老師的記錄,我看到了許多國內外專家對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介紹,由此可見他的教育思想在全球都得到了有效地傳播和實踐。而卡婭寫給學生們的回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教育大家的女兒,她對父親思想的傳承,對學生誠摯的愛感動着我。在信中、他用父親的“需要—困難—美好”六個字詮釋了對生活、對學習、學校和教師的看法,而作者李鎮西老師,也正如信中所言,為了這無悔無愧的一生,他追隨着蘇霍姆林斯基,用心靈來滋養學生,以為讓更多的學生得到幸福的一生而努力執着。

李鎮西老師用樸實的文字,記錄着自己追隨蘇霍姆林斯基的過程,每一輯都給人以震撼。從他的一字一詞中,我們能感受到李老師就像一位狂熱的追隨者,我們和他一起感受着這個過程的幸福,李鎮西老師真不愧是“中國式的蘇霍姆林斯基”。他將書中所得運用在實踐中,並用生命在做教育,在追隨着蘇霍姆林斯基。平凡的文字,鮮活的生命,讓我愛上這本教育理論書籍,也讓我開始結合自己的實際,反思我的教學實踐。讓我們一起同李鎮西老師追隨蘇霍姆林斯基,懷着一顆純淨樸素的心,從事純淨樸素的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讀書心得10

這個寒假讀了《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一書,在閲讀中我被深深觸動了,文中沒有空泛的説教,沒有死板的提供教學模式,只有一句句平淡卻深入的話語,讓我看到了作者全面豐富的生活積累。為此我想去了解一下閆學老師。在對閆學老師的介紹裏我看到來自家長的一句評價是:“我們家孩子上閆老師的課都不想下課。”對於我這樣一個新教師,我真的很難想做到這樣一個目標需要多少的付出。閆老師在書中自序寫到:“當一種教育能夠讓孩子如此熱愛生活,熱愛這個世界,這種教育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教育,也是真正的教育。

當一個教師能夠幫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發現生活的美,感受到世界的永恆,這樣的教師就是真正的教師,也是最優秀的教師。我想從事這樣的教育,想做這樣的教師。”

本來我對教師的定義還停留在將書本上的知識和自己所知生動易懂的讓孩子明白,讓孩子能主動去學習,去熱愛學習。並希望做一個讓所有孩子都喜歡的老師。看到閆老師對教育,對優秀教師的定義才覺得我還沒真正走出教室,再從一個高點走進教室,踏足深層次的教育事業。

來説説書中“讓學生喜愛你的學科”這個觀點。其中談到“蘇步青先生在回顧自己的求學生涯時,談到了教他數學的.一位中學老師。正是這位楊老師,把當時本來喜歡文史的蘇步青引上了數學研究之路。據蘇步青先生回憶,楊老師的數學課十分吸引人,給學生看了不少他從日本帶回來的數學雜誌,講解那些雜誌的數學知識和習題,這些把年輕的蘇步青深深吸引住了,他對數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幾乎把所有能夠抽出來的時間都用來鑽研數學了。從此,蘇步青走上了數學研究之路,直至後來成為一位著名的數學大師。”我認為大多數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不是本身俱來的,只有提起學生對你的學科的興趣,才能讓學生充滿熱情的學好。不管是自身具有巨大感化力的教育精神還是教學實力充足到令學生欽佩,作為教師想做到在教室中的成功必須有本事讓學生愛上自己所教的學科。每一個優秀教師都非常關注學生是否喜愛自己的學科,並且想方設法讓學生愛上自己的學科。以前作為一個學生,一直覺得遇到一個讓我喜歡又敬佩老師是一種幸福,更是一種幸運。文中也談到一個令蘇霍姆林斯基感到擔憂的一個現象是那些門門成績優秀卻麼有一門喜愛的學科的學生,這種學生缺乏腦力勞動的歡樂,會抑制學生長久的發展。

課堂除了教學還需要管理,有時花費的精力和時間會遠遠超過在教學方面所花費的。特別對於一些十來歲的孩子,想要管理還更是難上加難。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你向自己的學生提出一條戒律,就應當同時提出十條鼓勵——鼓勵他們從事積極的活動。”與孩子在各方面接觸的時候要始終關心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一味的“不許”“禁止”,不僅磨滅了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變得孤獨,使他對周圍世界失去人應有的情感反應,更可能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最終適得其反。不要讓孩子感到教師在禁止他什麼,換個想法通過更多的鼓勵讓孩子在積極活動中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做,悉心的對孩子善意引導。在教學管理中,懲罰都是儘量不可取的,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儘量放棄懲罰的方式,通過話語的技巧和一些活動,讓孩子自己建立一個是非觀。教育不應該抹滅孩子的天性,需要依靠對孩子無限的信任和真誠的鼓勵來喚醒人性中的真善美。

閆老師説“如果你不愛孩子,不愛教育,不愛教師這個職業,做教師就太苦了。”閆老師不止愛孩子,熱愛教育,而且不停的吸收着他人的知識,有着自己獨特的理解並加以利用,從她的書中就可以看出她對教育事業所付出的心血。對孩子,對教育的熱愛才能成就一個不平凡的閆學。閆老師對教育的熱情應該是所有教師的榜樣,我會以其為目標,瞭解孩子,融入孩子羣,在平凡中默默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民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讀書心得11

這個寒假,我在學校提供給每位老師的閲讀書中,精心挑選了閆學老師所著的《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這本書,這本書是閆老師在十幾年閲讀蘇霍姆林斯基作品、深入研究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思想的基礎上,結合蘇霍姆林斯基在自己工作中的實際影響所完成的一部書,看過此書後,覺得受益匪淺。其中,對《教學是教育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這篇文章,感受頗深。

在這篇文章中閆老師引用蘇霍姆林斯基對教學的論述,“教學,這只不過是廣義概念的教育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教育中沒有主要次要之分,猶如在構成美麗花朵的許多花瓣之中沒有主要花瓣一樣。”閆老師用這句話引起我們每位教育者的深思: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在短視與功利行為氾濫的教育行為中,我們教育者在行使教育職責時最重要的任務和使命該是什麼?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生涯中,他首先關注的不是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是學生的心靈,他把保護孩子免受苦難的煎熬看成是教師最重要的使命。他認為成年人偶爾説出的一句話,或者一次偶然的沉默,都會像鋒利的刀子一樣傷害孩子。因此,閆老師認為“小心翼翼地保護這些柔弱的心靈是教育中最複雜、最重要的任務。只有這樣,教育這朵花才能開放得鮮活美麗,也只有這樣,教育中的那片花瓣_____教學,才能鮮活美麗”,這些發人深省的語句表達她對當今教育教學一些短視與功利行為的看法,更表達她的期望,那就是教育應該有超乎功利的追求,那就是要教育學生做一個真正的人。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不僅要面對那些成績優異的學生,更會面對那些由於各種原因而學習困難的學生,我們要做的絕不僅僅是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也不僅僅是教會他們生存,我們還有更高的目標,那就是教育不僅要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麪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和自尊。所以我們必須時常反思自己的行為:我們究竟有沒有關注到孩子的心靈,我們所做的一切究竟能不能幫助孩子樹立生活的信念,讓他體驗到生活的歡樂和作為人的尊嚴?

想到這些,不禁使我想到我的`學生小健,小健是有着高高的個頭,憂鬱的大眼睛男孩。剛升入國中時,我看到他的成績單都驚呆了,他不但科科不及格,甚至有的學科居然得個位數,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學生,真不知該如何進行教育。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犧牲很多個人時間,為他無償補習,但收效甚微,他不但成績總是倒數第一,勞動也不積極,對待班級的各種活動更是冷漠,所以,同學們慢慢的開始疏遠他,有時候有人還會嘲弄他,我在給他又補習,又經常談話都不見效後,也有些泄氣,覺得他簡直是無藥可醫,甚至都有想放棄教育他的想法。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他在修自己的桌椅時神情的那份專注、自信,動作的一招一式,有條不紊與課堂上呆若木雞的他有天壤之別,於是,我靈機一動,決定聘請他為班級的備品維護員,讓他有機會發揮這個特長。我還特意帶他到學校後勤韓老師處,學習修理桌椅的各種方法,他學的很用心,還會不時的向韓老師提出問題。從那以後,班級的備品一有損壞總會被他及時修理好。同學們看到他手藝高超,桌椅出現問題、甚至一些常用的小物品出現問題,都會求他幫忙,他總會熱情的相助,於是,他和同學們的關係越來越融洽,他那憂鬱的眼神變得明朗起來。我趁熱打鐵又提供給他很多參與活動的機會,他一改之前的冷漠,熱情的參與到班級的各項活動。於是運動會上有他快速吹氣球無繩系氣球的身影,班級搬家時,有他打理班級物品裝箱打包的身影,跳繩比賽場上,有他靈活跳動的身影。

同學們通過活動發現他身上更多的優點,他通過各項活動展示了自己,獲得了本該屬於孩子的快樂,獲得了同學們的認可與尊重,贏得了自尊。最可喜的是不但他的生活改變了,他的學習成績竟然也略有提高,八年級上學期的期末考試,他終於扔掉倒數第一的交椅,當他開心的向我彙報這一消息時,我也是感到由衷的高興和欣慰。因為如果當初我只以學習成績論成敗,那麼就不會有今天這個陽光男孩小健。

正因為有以上的經歷,所以當我讀到閆老師寫的《教學是教育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時,引起我內心強烈的共鳴,內心也更堅定了教育的信念——孩子不是學習機器,作為教育者有責任把孩子當作“人”來對待,教學重要,但它只是教育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育人更重要,關注學生心靈的成長,教育出一個心理健康,積極面對生活,對他人,對社會有價值的真正的人,我認為這也可以成為一名教師引以自豪的事。

《蘇霍姆林斯基》讀書心得12

我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收穫頗多,尤其是在我的工作經歷中,有這樣的一種感覺:在各種瑣碎的事情上耗費大量的精力,不注意工作中的積累和反思,一旦到了寫案例或論文時,就要搜腸刮肚尋找素材。為什麼會這樣呢?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通過閲讀《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後,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教師應做一個勤寫教育日記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寫《給教師的建議》時已經寫了32年的從教日記,他在書中寫到:“我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那種連續記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師日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老師,都有他自己的體系、自己的教育學修養。” “我想再一次提醒校長要有一個記事簿。只要你是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工作的,你就要尊重這個記事簿和尊重自己,把它一年又一年地記錄和保存下去。這實際上是一種教育日記,同時也是你對一個較長時期的教學和教育過程進行概括性分析的準備工作。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個事實,你都把它記入記事簿裏。積累事實,善於從具體事物中看出共性的東西──這是一種智力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就必然會有那麼一個時刻,你會頓然醒悟,那長久躲閃着你的真理的實質,會突然在你面前打開。”正因為蘇霍姆林斯基是一個真正的教育日記的實踐者,所以他道出的話語才真實、貼切。

蘇霍姆林斯基的'話道出了寫教育日記的意義和作用,即有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學習、積累和反思,教育日記在這三個方面都可以起到作用:

1、幫助教師的專業學習。教育日記中記載的教育理論、讀書心得、名家經驗、名言警句等都能作為教師學習成長的工具。

2、幫助教師積累資料。俗話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每天都要做很多的事情,也都有值得記憶的東西。只有勤於動筆,我們才能戰勝遺忘,才能為自己留下更多的有價值的回憶。為什麼有的人提筆無話,就是因為平時沒有積累。

3、幫助教師的自我反思。一個人對教育的理解決定了他的教育工作的質量,而一個人對一件事物的理解需要思考,思考可以幫助一個人形成思想。教育日記,給自己一個思考的時間。一個人在工作中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時失敗和挫折經過反思更能變成一種財富。 “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每日看似平凡、單調、重複的工作中就藴藏着某些重要的教育現象或教育規律,如果善於積累和反思,那就可以成為我們工作創新之源泉,成為推動工作的加速器。此外,我們也可以在教育日記中傾訴自己的苦悶和彷徨,緩解工作中的壓力,以更輕鬆的心態開始新的一天。

教育日記的內容包羅萬象,只要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生的現象和規律都可以做記錄,如教育教學中現象的描述、事件的經過、數據的記載、規律的總結、方法的創新、成敗的體驗。具體而言,可以做以下分類:

1、記錄一些名言警句。名言警句既可以作為我們寫文章時的論據,又可以豐富我們的談話,提高教師説話的品位。只要自己看到“於我心有慼慼焉”的句子,或一段,或幾行,或三言五語,不在乎多少,在乎這句話的分量,有價值的,就記錄下來。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留心,逢得必記。

2、記錄成功的教育事例。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會有一些成功的事例,一些閃光的東西。記下自己成功的案例,包括對“問題學生”一次成功的轉化、一堂成功的課、一次有意義有效果的家訪、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機的捕捉,一次成功的主題班會活動等等,這是自己最寶貴的財富。當我們再次遇到相同的情境時,那成功的經驗就立刻浮現在眼前了,從而使自己的工作遊刃有餘。

3、記下失敗的事例。我們每天的工作都有收穫,也都有過失,或大或小。我認為失敗的事情,更應該一記,因為它更能幫助一個人進步。在日記中是有勇氣講述自己的失敗的,敍述事件的經過,分析失敗的原因,為自己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再次遇到這一問題打好預防針,是非常有好處的。

4、記教育的理論和理念。教師實踐活動離不開理論的指導。我們固然懂得一些基本的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但是,教育實踐活動是處於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這就要求我們要及時學習、補充、更新自己的知識,關注本學科或德育工作的前言理論和理念。特別是教育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領悟的,也不是一次兩次培訓就能解決的。有些話聽起來也是比較好理解的,可是具體地落實到每一天的工作中,落實到每一堂課上,那就不容易,我們需要通過教育活動來論證並實踐一個優秀的教育理論。

5、記下和學生的交流。我們的工作對象是學生,蘇霍姆林斯基在本書的第一條建議中就寫下這麼一句話:“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師生之間建立民主、和諧、互信的關係十分重要,師生的交流也就必不可少。當然,我們每天要面對不同的學生説許多的話,也沒有必要一一記下,應選取典型的、感人的材料進行記錄。

6、記錄自己的觀察、實驗、感想、反思。如針對某個“問題學生”,可以建立動態觀察材料;針對班級中自習課學生經常講話的現象,實施不同的解決方案並分析不同方案的效果;針對某種教育現象可以記錄自己的感想和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讀書心得13

近期重新讀《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一書,我一邊讀書一邊慎重的反省自己,以致內心波濤起伏。時而興奮,時而滿意,時而慚愧,時而內疚。尤其是讀到教師的公正 一文時,讓我覺得作為老師是否應該認真審視一下自己的工作是否做到了公平公正。記得有一次剛接手一個新班級,其他科任老師就給我介紹了各班的情況,尤其是學困生的情況。以致每節課我都會多看這些學生幾眼,眼裏充滿了愧疚與迷惑:小小年紀就在無形中被別人分成了三六九等,這是他們的錯嗎?我該怎麼做呢?想着這些孩子上課不聽講、課後不做作業,我心中非常懊惱。但我想得更多的是不管他們表現如何,他們仍是我的學生,我必須一視同仁。這也許就是公正在驅使着我必須做一個公正的教師。

教師公正是教育公正的核心內容,是一條至關重要的職業道德範疇。公正是人類的的始終追求,在社會教育關係中實現公正,是歷來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們竭力倡導的,從大教育家孔子主張有教無類的教育公正思想算起,已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關係,尊重學生是教育獲得成功的基矗只有平等地對待學生,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係,打開教育的通道。教師對每位學生的態度要保持一致,不能以自己的好惡感情、偏袒、庇護一部分學生,鄙視、冷淡另一部分學生,要一視同仁,批評和表揚要恰到好處。學生的情況是多種多樣的,個性有不同,能力有差異,智力有高低,品行有上下,家庭情況有差距。愛聽話懂事的孩子,愛聰明伶俐的學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作為一名教師,如果單憑自己的感情行事,就是一種狹隘的偏愛,一種不公正的`做法。教師感情的傾斜,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心理傾斜。學生不一定都會明白地用語言來表達對老師的意見,然而他們心裏的感受是非常清楚的。你即使採取一次不公平的措施,也會毀掉你長期建立起來的公平聲譽哪怕你是無心的。教師或許不曾想到,學生被自己偏愛也常常會引來許多麻煩,如被同學們孤立等等。從另一角度説,由於老師的偏愛,有些幸運的機會可以輕易到手,使這些寵兒不必再艱苦奮鬥,這不是好事。

教師必須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體會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都能抬起頭來,挺起胸來,成為集體的主人。把師愛平分給班裏的每一位學生,這是教師從教的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也是教師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的重要內容。教師的公正、無私、善良、正直,能使學生在與教師的交往中體驗到公正的合理性,從而成為他們成長的健康心理的基礎,有利於影響和激勵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培養優秀品質,有利於得到學生的信賴和尊敬。形成健康的教育活動局面,有利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反之,教師的偏私與不公,必然使學生失去公平感,造成感情的壓抑和心理的不平衡,挫傷學生學習與要求上進的積極性,從而影響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對學校的信任,甚至對社會的信任,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

《蘇霍姆林斯基》讀書心得14

孩子們不應當把我視為老師,而且應當把我視為一個普通人,他們同這個人即使在教室以外也有很多共同的樂趣,只要求掌握知識,並打上分數——不,這是不夠的,這樣做只會產生隔閡。教育好學生的祕訣在於尊重他,指責的越多,缺點説得越多,教師的話越會失去價值……”

每次想到這句話的時候,我都在反思我的課堂,反思我在課堂中的言行,它也時刻提醒我怎樣做一個讓學生信任、尊重的老師。

“教育要切實以學生為中心”這是我們做教師的最熟悉不過的話了,但是真正落實起來,我們跟蘇霍姆林斯基還有很大一段差距。反覆咀嚼、品味蘇霍姆林斯基的精彩語段和教育事例,讓我們的教育更加充滿人性、充滿藝術、充滿技巧、充滿激情。

在讀這本書和我的長期工作中,我不斷認識到,作為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要勤於發現、善於發現。應多動腦子,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善於捕捉自己的靈感,並能全身心的投入。以“發現”的眼光去與孩子接觸、交流,必然會對孩子產生積極地影響,激發學生的樂趣。因此我總是想成為讓學生喜歡自己課堂的老師。課堂教學除了傳授一定的知識,還要啟發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啟發他們努力跳出課堂的範圍去閲讀、研究和思考。這就在於老師的教育素質,以前自己對看書沒有多大的興趣,讀完這本書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條。只有這樣,課堂才不會成為現成真理的灌輸與接受的地方,才會成為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實現心靈自由交流的地方。總覺得自己平時上課缺少一種東西,那就是激情。我覺得要在今後的課堂上,讓課堂成為自己表現得舞台,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説的:“他們的教育技巧的最主要的特徵就是表現自我,即把自己的精神財富展示在學生面前”。

我們縱觀蘇霍姆林斯基的一生,他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怎樣對孩子們的教育上了,其執着和頑強的毅力,讓我們不得不佩服。當年自己進入教育這一行業時,也曾滿懷信心、雄心勃勃……可隨着時間的推移、挫折的打擊,使我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這本書的出現,讓我對自己的過去有了一個反思,有了對教育新的感悟,那就是要讓孩子擁有良好健康的心態,對學生負責的老師。我認為教師的責任感,體現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體現在平時工作的細節之中。對學生負責,就要關心學生的學習,關心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在校的一言一行,一點一滴,發現問題,及時耐心地進行教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對學生在校的每一天負責,對學生的一生負責。

蘇霍姆林斯基有這樣一段話:孩子們所喜歡的是那種本人就喜歡孩子、離開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們交往是一種幸福和快樂的人。這也就是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個愛學生、讓學生喜歡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喜歡自己,首先自己必須先愛學生。課堂上,把自己的關注面擴大,關注每一位孩子在課堂上的種種表現,及時地表揚好的,指正差的,讓每位學生充分利用課堂上的四十五分鐘,學到更多新知識。課餘時間,不能吝嗇自己的關心和愛心,蹲下身子來多與孩子們聊聊天,當我們始終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一個孩子,我們就會以最博大的愛與理解去對待孩子,“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要全面的瞭解學生,對他們做細緻入微的觀察,指導他們的一言一行,從而成為一名真正的教師。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可以讓我們進步,也可以讓我們明理,書籍是我們的良師益友。作為教師這一職業,應該多與書籍打交道,更應該多讀有關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並且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不斷地學有所獲,才能更好地服務於學生的成長,才能更好地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

在一次次地閲讀蘇氏語錄時,都會被他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所感染,作為我們教師,只有日益深入地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細節,只有不斷地將學習過程融入到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之中,才能成為真正的教師,才能成為學生所信賴、尊重的教師。

放假在家中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有很多的點點滴滴讓人感受頗深。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它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到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真讓我獲益匪淺。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讀那些教育專著,從而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上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

許多老師經過多年的教學,認為自己對所教內容已爛熟於心,沒必要再認真努力地學什麼新東西。這是非常錯誤的觀點,一、因為知識越豐富,講起課來就越內容生動有趣、海闊天空,而學生的思維就是適應生動有趣、海闊天空的;二、是知識是需要時時更新的,老的東西總會被淘汰的;三、就是教師在不斷學習中親身體驗學習過程能更加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在制定學習計劃,實施教學過程中更容易作出符合實際的對策。總之教師永遠沒有理由停止學習或放鬆學習,而學習就正是在不斷的閲讀中實現。

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所以讓我們所有的老師都來熱愛讀書吧!我們要堅持不懈地讀書,讀教育名家的書,吸納各家思想之所長,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服務,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蘇霍姆林斯基》讀書心得15

一個孩子就是一棵小草——一顆等待陽光照射,雨露滋潤的小草,而父母恰似那温暖的陽光,班主任則是那滋潤萬物的雨露,給孩子以循循善誘和尊尊教導。《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這本書帶給我很多的啟示,它讓我明白榜樣的力量真的無比強大;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必須注意方法和場合,既要顧及家長的面子,又得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它是為着接受一切好的`東西而敞開的。如果教師誘導兒童學習好榜樣,鼓勵仿效一切好的行為,那麼,兒童身上的所有缺點就會沒有痛苦和創傷地、不覺得難受地逐漸消失。”我們都知道“身教重於言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個道理。那麼,班主任就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教育學生。平時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做學問的態度;耐心細緻輔導學生的精神;積極向上、與人為善的生活方式等等,這些不用教師自己表達就能起到很好的感染學生的作用。能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教育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也表示:“要儘可能少請家長們到學校來對孩子進行道德訓斥,而因儘可能多地讓孩子同父母在精神上交往,這種交往能給母親和父親帶來歡樂。”教師動輒把家長請到學校“告狀”,這種做法無形中既傷害了孩子,又失去了家長的信任。孩子現在需要的不是打罵,而是幫助。如果,家長和教師能一起來幫助學生,那我相信這個孩子一定是幸福的。

班主任工作的繁瑣、複雜、瑣碎,在繁雜而勞累的班主任工作中《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引領着我得到更多的收穫和啟發,從而經常審視和反思自己的工作。蘇霍姆林斯基在遺囑中説:“用知識哺育自己。”作為教師的我們,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實力,才能切切實實地幫助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nongye/5l10y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