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農業 >

農曆七月初七

農曆七月初七

農曆七月初七

農曆七月初七

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的七夕節。七夕源於漢代,盛行於唐宋,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曆史,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

中國農曆七月初七俗稱乞巧節、七夕節、女兒節。此外,它還有很多別稱: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有此稱,也稱重七)、香日(俗稱這天牛郎織女相會,織女要梳粧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也稱女兒節、少女節)、蘭夜(農曆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姑娘、婦女們重視和喜愛的日子。

民俗專家表示,自古以來,七夕節一直就是國人十分喜愛的重要節日之一。傳説牛郎織女每年都會在農曆七月初七夜,即“七夕”相會。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始於漢代,七夕節當從漢代形成。七夕有很多節日習俗,如乞巧、曬書、曬衣、拜月、聽悄悄話、儲水等。

在中國,不管什麼節日都離不開吃,七夕也不例外。在我國,七夕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為各種瓜果和各式麪點,各地風俗不一。七夕晚上,人們一面欣賞璀璨的星空,假想牛郎織女鵲橋會的場景,一面吃着各種巧食,為的就是乞巧心智和財智,同時希望自己的婚姻、家庭美滿幸福。

民俗專家認為,種種趣味盎然的七夕習俗,給我國的民間節日增添了豐富多樣的色彩。

七夕源於古人對“七”的崇拜

農曆七月初七,古人為何選擇這一天作為節日呢?是巧合嗎?

牛郎織女傳説中最初沒有“七夕相會”這一情節,但“七夕相會”是傳説的精美之筆。古人選擇七月初七絕非偶然,是人們對“七”有一種神祕感情,也與數字崇拜有關。古人對“七”的崇拜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文化現象。

據《太平御覽》記載:“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麋為珍。”“七月七日為良日”,故把它作為慶賀秋收的吉慶日子。漢魏時把這一天作為集會遊樂的日子。這一天還是天宮神仙們聚會的.日子。《續齊諧記》載“七月七,織女渡河,諸仙悉還宮”。但更多的是把這一天視為相愛之人會面的美好日子。以後牛郎織女的相會期,被王母親自指定為“七夕”,實際是人們對“七”,更是對“七七”所包含美好意藴的希望。

直到今日,七夕節仍是我國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尤其是為年輕人所喜愛,但遺憾的是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只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説和民間故事廣為流傳。

七夕節是唯一一個以女性為主角的傳統節日

七夕又稱乞巧節,是一個極富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唯一一個以女性為主角的傳統節日。“七夕乞巧”,就是指在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趁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時候,年輕女子們向心靈手巧的織女乞求一雙巧手和一副巧藝,求她傳授給自己紡紗、織布、縫衣的手藝。

關於“乞巧”的起源,東晉葛洪在《西京雜記》中寫道:“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褸,人俱習之。”這是目前我們在古代文獻中所看到的,關於“乞巧”的最早記載。

乞巧節是女子的節日。古時候,人們對一年一度的乞巧習俗很重視,各種內容和形式也很有趣。乞巧的方式,歷朝歷代花樣不斷翻新,不同地方的風俗習慣也各有不同。“卜巧”之俗,就是卜問女子將來是笨還是巧。流傳最廣的當數“對月穿針”“穿針乞巧”,也叫“賽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代。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此外,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還有“投針驗巧”“喜蛛應巧”“巧菜”等。

標籤: 初七 農曆 七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nongye/g12w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