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農業 >

《管子牧民》讀後感

《管子牧民》讀後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管子牧民》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管子牧民》讀後感

還在上中學時,語文老師講到了"管鮑之交"的典故時,給我們生動的講述了春秋齊國管仲和鮑叔牙,還有齊國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傳奇故事。對那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印象尤其深刻。後來學到文言文《隆中對》,"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當時覺得管仲一定很了不起,諸葛亮居然對他評價那麼高。

管子出生於公元前719年,比孔子一百六十多年,與孔子相比,管子更像是個實幹家,管子在齊國國君初亡、全國陷於一片混亂的狀況下,受命於危難之中,三年時間便使齊國民富國強,使其國君成為春秋第一霸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執政四十餘年而成大業。《管子》一書藴含了管仲全部的經濟政治哲學思想,既是治國平天下的實踐經驗,也是國家管理的理論總結,被稱為"儒道法思想的先驅",也被梁啟超譽為"中國之最大的政治家".

如今再讀《管子》,一邊感歎其博大精深,一邊欽佩其中藴含的道理。他的治國思想,深邃但簡明,且有許多可以指導企業管理的部分,尤其是其中的"民本"理念。下面以《管子?牧民》篇為例,淺談一二。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意思是凡是國家必須致力於四時農事,確保糧食貯備,國家財力充足,遠方的人們就能自動遷來,荒地開發得好,本國的人民就能安心留住。糧食富裕,人們就知道禮節;衣食豐足,人們就懂得榮辱。這是管仲的"民本思想",是其核心理念是順應民心。對國家百姓是這樣,對企業員工也是這樣,企業一定要重視員工的.生活和心理需求,尤其是活躍在在第一線的基層員工。按照馬斯洛的學説,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可以分解為五個層次,第一層是生存需求,第二層是安全需求,第三層是情感和歸屬的需求,第四層是受人尊重的需求,第五層是自我實現的需求。管仲的思想早就啟示了這一心理規律,在他看來,治國排第一位的工作是務在於滿足百姓生存需求。那麼企業經營的第一需求,也是必須滿足員工的基本需求,企業必須能夠有足夠的市場空間和足夠的盈利能力,才能留住和招攬各種人才,員工相對福利待遇好,才能夠認同和傳承並創造優秀的企業。都説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是人才,企業應該怎樣具備什麼樣的人才觀,企業應該怎樣招攬人才?從《管子》中,我們能找到答案。

標籤: 讀後感 管子 牧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nongye/jkke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