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農業 >

憫農的教案15篇

憫農的教案1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憫農的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憫農的教案15篇

憫農的教案1

憫農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註釋:

禾:穀類植物的統稱。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稱。

譯文: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學會“禾、日、午、下、土、中”這6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認識“汗、誰、知、盤、粒、辛、苦”的讀音。

2、理解每行詩的意思和全詩內容,練習用自己的話説説全詩的內容。

(二)能力教學點:通過學習古詩,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學習生字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會看圖,培養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使學生懂得農民勞動的艱辛,知道糧食來之不易。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愛惜糧食。實踐和創新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重點:理解古詩內容,學習生字。

難點:會用自己的話説説這首詩的意思。

解決辦法:教師要通過範讀,領讀,指導學生讀好古詩,結合看圖,體會詩意。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學習生字時,先讓學生自學,然後進行猜字、搶讀、找朋友的遊戲。

五、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藉助拼音讀熟課文,理解字、詞意思,瞭解課文的大致內容,並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練習背誦。

2、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分析字形、學習生字,並練習默寫古詩。

(二)整體感知

這篇課文是一首古詩,全詩共4行,兩句,有兩幅插圖,第一句講農民頭頂烈日,在田間辛勤勞動,第二句講作者看到農民辛苦勞動後的感想:糧食來之不易,粒粒飽含着農民的艱辛勞動之苦。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啟發談話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吃的糧食是怎麼來的嗎?農民伯伯種地可辛苦了,每一粒糧食都飽含着他們的心血和汗水,下面大家就跟着老師一起去看看農民伯伯是怎樣種田的。

(板書課題:4憫農)

(二)初讀古詩,大致瞭解圖意。

1、出示投影1

圖上畫了什麼?你想到了什麼?

2、出示投影2

圖上畫的什麼人?在做什麼?

3、藉助拼音讓學生讀準每個生字的音,把全詩讀正確,讀熟。

4、使用生字卡,蓋上音節,檢查學生對字音掌握的情況。

讀詩時,下面幾個字,指導讀準

誰,翹舌音,讀shu0

知,讀“zh9”,不讀“z9”

5、指名讀古詩,教師予以指導評價

6、教師範讀,指導讀

(三)理解古詩內容

1、學習第一句

(1)指導學生仔細看圖,農民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做什麼?他怎麼樣了?

(2)結合句子理解“日當午”“滴”、“禾下土”

(3)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句的意思(炎熱的夏天,中午最熱的時候,農民頂着烈日給禾苗鋤草。農民累得全身是汗,汗水一滴一滴地滴到禾苗下的泥土裏)

(4)通過學習這兩句,你想到了什麼?體會農民勞動辛苦的情景。

2、學習第二句

(1)過渡語。看到了這樣的情景,作者想到了什麼?

(2)齊讀第二句,體會“盤、餐、粒粒、皆”這些詞語的意思。

盤——碗裏

餐——飯

粒粒——每一粒

皆——都

(3)想象第二句話的意思,並用自己的話説一説。

(誰知道碗裏的飯,每一粒都是農民辛苦的汗水換來的)

3、用自己的語言説説整首詩的意思

4、指導朗讀,讀準字音和停頓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5、引申、擴展:學習了這首古詩,你懂得了什麼?

6、小結。糧食來之不易,我們要尊重勞動人民,珍惜糧食。

(四)指導背誦:出示憫農(二)讀一讀

教學反思

《憫農》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感歎詩。這首詩寫出了烈日下農民辛苦勞動的情景,在現代也賦予了新的意義,一切收穫都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成果。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特別是現在提倡節約型社會,珍惜勞動成果、節約社會資源更是每個人的責任。這首詩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説早熟記於心,甚至達到倒背如流。對於這樣的古詩又如何進行教學呢?我想嘗試新的教學模式,以達到吸引學生的目的。以下就是我的幾點創新:

一、獨特引入,貫穿線索

語文課程是一門語言學科。語文教學我認為應從孩子們熟悉的語言故事入手,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所以我在教學開篇就引入了孩子們熟悉的動畫人物“賣火柴的小女孩”,孩子們眼前一亮,我隨即導入了和食物有關的課題《憫農》。然後以這一線索激勵學生為小女孩努力掙得食物,完成了“朗讀課文”“認讀詞語”“認識生字”等教學環節,學習效果較好。

二、遊戲滲透,興趣濃厚

在朗讀課文環節,我變換多種朗讀方式,如“自讀”、“同桌兩人共用一本書讀課文”、“指名讀”、“黃金搭檔讀”等。

在認讀詞語環節,我加入了“小老師”進行指導,學生積極性很高,小老師也得到了一次提升鍛鍊的機會。

在認識生字環節,我重點滲透了“遊戲識字”,如:“快速反應站立讀”“擺長龍”“找朋友、找影子”“碰碰車”“打撲克牌”“收麥子”等,又用“開火車”的方式進行了學習效果檢測。學生們非常喜歡這種教學模式,真正體現了新課改下的“在玩中學,在學中樂”。

三、運用視頻,突破難點

在理解古詩含義時,有一定難度,我給學生播放了“小豬吃米飯”的視頻,讓後發問“你喜歡小豬嗎?”,通過學生的回答,我適時地講解了古詩的含義,學生理解的很清楚。然後播放了《洪都拉斯飢餓兒童》的視頻,學生看後吃驚的表情讓我至今記憶猶新,我及時引導學生説説自己此時的想法,學生説了很多令我感動的話,也深刻的認識到了“珍惜糧食”的重要性,深化了本課主題。在評選出“表演小明星”後,我以視頻“絢爛煙花”加以表揚,在歡快聲中結束了本課教學,學生感覺意猶未盡。

四、看圖表演,加深認識

我請學生欣賞圖片,並根據圖片內容在小組內挑選人員,上講台進行表演,表演時老師負責攝像,學生積極性很高,都把自己的狀態表現出來,都想成為今天的“小明星”。我適時引導“要想成為小明星,平時應該怎麼做呢?”學生都能説出“要愛惜糧食”,我以總結的方式再次給孩子們強調“愛惜糧食,杜絕浪費!”。在此環節學生不僅需要自己組織語言,同時還要設計動作,這一過程更好的讓學生認識到現在提倡節約型社會,珍惜勞動成果、節約社會資源更是每個人的責任。

五、不足之處:

1、在欣賞圖片表演環節,由於前面環節進行的不緊湊,時間不夠用了,我只好以老師指導的方式,引導學生説一説圖片內容,告訴大家“這樣做對嗎?”“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未能進行完整表演,這是本節課的一大遺憾。

2、本節課開始時,我已告訴大家要評選出今天的“小明星”,可是未能進行完整表演,評選環節我只是以口頭表達的方式表揚,沒有在“絢爛煙花”的音樂聲中進行頒獎活動,這又是一處遺憾。

也許,每次上完課多多少少都會有些遺憾,沒有遺憾就沒有下一次的亮點,更不會在反思中一次次成長、進步,期待自己今後在課堂上的精彩表現!

憫農的教案2

活動目標:

1、在説説、念念、玩玩、唱唱中初步瞭解古詩《憫農》的含義及意境,並能大膽地隨樂吟誦。

2、感受古詩中所表達的情感,知道糧食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的,懂得愛惜糧食。

活動準備:

古詩、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師幼共念《大饅頭,哪裏來》

師:孩子們,大大的饅頭是從哪裏來的?白白的麪粉哪裏來?黃黃的小麥哪裏來?

師:農民伯伯種地辛苦嗎?那兒歌裏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二、變換方式誦讀古詩

1、觀察圖片理解詩意

師:老師這裏有幾幅圖,請你們仔細看一看,畫面上有些什麼?

師:你看到了什麼?(幼兒自主回答)

師:農民伯伯在幹什麼呢?農民伯伯在莊稼地裏怎麼勞動的?我們一起來學一學。

師:天氣怎麼樣?你從哪裏看出來?

師:誰知道盤子裏的香噴噴的白米飯哪裏來的?

師:秋天到了,農民伯伯辛苦種的糧食都豐收了。你想對農民伯伯説些什麼?

2、欣賞古詩體會意境

師:我們的唐代大詩人李紳寫下了一首很好聽的古詩《憫農》,就藏在這幾幅畫裏,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師:剛才你都聽到了哪些好聽的詩句?

3、多種形式熟悉詩句

師:我們一起看着圖試着來念一念。

師:會了嗎?接下來我領誦第一句,你們接下面幾句,題目我們一起説。

師:你們唸的真好聽,下面我來請一位小詩人來領誦,誰願意自告奮勇?

師:你們真像小詩人,下面,我們換種方式來試試看。楊老師念第一句,你們接第二句,楊老師念第三句,你們接第四句,我們輪流念,好嗎?

師:接下來,我們男孩和女孩來PK下,看看誰唸的又清楚又好聽,好嗎?誰先來?男女小詩人們表演的旗鼓相當,為你們精彩的朗誦鼓掌。

師:接下來我們玩個開火車的遊戲,四個小朋友一組,每組誦讀一句古詩,看看哪一組朗誦得又清楚又好聽。

4、撿米粒遊戲有節奏誦讀

師:秋天,農民伯伯種的糧食豐收了,可是在收割的時候地上掉了好多的米粒,怎麼辦?那請你們看一看、聽一聽,我是怎麼撿的?(教師示範有節奏邊撿米粒邊念古詩)

師:我是怎麼撿米粒的?讓我們跟着熟悉的音樂一起來試一試吧!

師:這邊有好多米粒,我們一起幫助農民伯伯撿米粒吧!天快黑了,我們得加快速度撿哦(速度放快)

三、吟唱古詩情感昇華

師:這麼好聽的古詩還可以?我們一起來聽一聽。你可以跟着這段熟悉的音樂配上我們新學的古詩一起輕聲地唱一唱(幼兒跟着音樂一起哼唱)

師:看來有的小朋友已經會唱了,那我們一起來唱一唱吧!這次可以加上好看的動作哦!(吟唱古詩)

師:你們唱得很動聽,那我們集體來表演這首古詩,給後面的客人老師演一演,跟着音樂可以加上好看的動作哦。

附:《大饅頭,哪裏來?》

大大的饅頭哪裏來?白白的麪粉做出來。

白白的麪粉哪裏來?黃黃的小麥磨出來。

黃黃的小麥哪裏來?農民伯伯種出來。

農民伯伯勞動忙,大家都要愛惜糧。

古詩《憫農》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的教案3

活動目標:

1、理解古詩的內容,能按古詩的韻律、節奏朗誦,體驗詩中所表達的情感。2懂得糧食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的,來之不易,萌發幼兒熱愛農民的情感。活動準備:古詩掛圖,小朋友的書。

活動過程

一、分組引導幼兒討論

1白米飯從哪裏來的?2是怎麼來的?容易嗎?

二、教師朗誦古詩,解釋詩意。

1、“鋤禾日當午”中的“鋤”是鋤草的意思;“禾”是指莊稼。“日當午”指到了中午,太陽當頭照。

2、“汗滴禾下土”是農民的汗水一滴滴地到禾苗下面的土裏。形容農民勞動很辛苦。

3、“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中“盤”指碗,“餐”指糧食,“皆”是都的意思,誰知道碗裏的飯,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種出來的。

三指導幼兒朗誦:1韻律節奏為:每一句的前兩字相連,後三字相連,中間略停頓。2重音字為:日、午、土、餐、粒粒。辛苦。

四.結合學古詩,帶幼兒去田間觀察農民勞動的情景,從而幫助幼兒自然而然地習得古詩。

五、教育幼兒從小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

憫農的教案4

活動目標:

1。在會朗誦基礎上,理解詩的大意和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2。理解詩中“辛苦”一詞,並能用語言表達一句話。

3。懂得糧食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的,來之不易,要愛惜糧食。

活動準備:

古詩、圖片

活動難點:

1。理解詩的大意和所表達的情感。

2。學會運用辛苦一詞。

活動過程:

一、幼兒念兒歌《大饅頭,哪裏來》,引出主題。

師:“老師這裏有一首兒歌,想請我們小朋友來聽聽,豎起耳朵聽仔細了哦!”

1。師:我的兒歌唸完了,請你來説説看“大饅頭是從哪裏來的?”(白白的麪粉做出來)白白的麪粉哪裏來?(黃黃的小麥磨出來)黃黃小麥哪裏來?(農民伯伯種出來)

2。農民伯伯種出來容易嗎?(不容易)

附:大饅頭,哪裏來?

大大饅頭哪裏來?白白麪粉做出來。

白白麪粉哪裏來?黃黃小麥磨出來。

黃黃小麥哪裏來?農民伯伯種出來。

農民伯伯勞動忙,大家都要愛惜糧。

二、朗誦古詩,解釋詩意。(重點)

師:還記得《憫農》這首古詩嗎?請我們小朋友來念一念。先聽沃老師來念一遍,聽聽我是怎樣來念的。

1。指導幼兒朗誦韻律節奏及重讀音(日、午、土、餐、粒粒、辛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出示憫農的圖片。

師:沃老師這裏有一張農民伯伯鋤地的圖片,你能看着圖片説説古詩中“鋤禾日當午”的意思嗎?鋤禾日當午”:“鋤”指鋤草的動作,“禾”指莊稼,“日當午”指到了中午太陽當頭照。中午太陽當頭照的時候,農民在地裏鬆土、鋤草。“汗滴禾下土”:農民的汗水一滴滴都滴在禾苗下面的土裏,形容農民勞動很辛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盤”指碗,“餐”指糧食,“皆”都的意思。有誰知道碗裏的飯,一粒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

3。師:這整首古詩的意思是:當太陽最熱的時候,有一位農民伯伯還在田裏鋤草,他的汗一滴滴掉到土裏。可是有誰知道我們碗裏的飯,都是農民伯伯一粒粒辛苦勞動出來的。

三、學習詞彙“辛苦”,來説一句話。(難點)

師:古詩裏有個詞語“辛苦”,你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嗎?(很累,很忙)

例如:爸爸工作很辛苦。媽媽幹家務辛等。

師:哪除了農民伯伯,和老師辛苦之外,在你身邊還有誰也很辛苦呢?(請個別幼兒説説)

幼:爸爸上班很辛苦,媽媽做飯很辛苦,爺爺奶奶送我們上幼兒園很辛苦。(再次出示阿姨打掃衞生的照片及幼兒吃飯的照片)師:小朋友知不知道我們幼兒園除了老師還有誰很辛苦啊?比如:(保育員阿姨每天給我打掃衞生很辛苦,還有給我們做飯的廚師阿姨很辛苦)。

四、老師小結。

我們應該怎麼做呀?教育幼兒要從小愛惜糧食,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我們要愛惜糧食,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廚房阿姨辛苦把飯菜燒好,阿姨每天給我們打掃衞生,我們要愛惜糧食,把飯菜都吃完,而且要保持地面桌面乾淨……)

憫農的教案5

設計意圖: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適合小班幼兒朗讀和背誦,本首古詩讀背並不難,關鍵是要從中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懂得從小要愛惜糧食。為此,在設計時圍繞一個“辛苦”,從談話引出古詩,看圖瞭解“辛苦”,讀詩句感受“辛苦”,到情景中演繹“辛苦”。從而把幼兒並不容易體會到的“辛苦”突破了。

活動目標:

1.指導幼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激發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

2.通過誦讀,讓幼兒感受農民勞動辛苦,糧食來之不易。

3.滲透愛惜糧食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培養讀詩興趣,感受農民勞動辛苦,懂得糧食來之不易。 教學難點:

感受詩的節奏美,韻律美,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活動準備:

1.古詩憫農圖一張,小朋友吃飯圖一張(做成幻燈片)

2.古詩《憫農》朗讀視頻

3.適量的米和麪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課題

1、提問:寶寶們每天肚子餓了,都吃什麼呀?引導幼兒説出米飯和饅頭等;

2、出示米和麪,讓幼兒觀察和體驗,區分米和麪。然後提問:

(1)、香噴噴的米飯和饅頭是用什麼做的?(米和麪)

(2)、糧食是從哪裏來的?鼓勵幼兒大膽發言

(3)、教師總結: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我們要愛惜糧食,珍惜每一粒米。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詩《憫農》。

二、學習古詩《憫農》,感受古詩特點,理解古詩內容。

1.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後説説圖片上的內容。

2.幫助幼兒理解古詩所表達的意思。

3.教師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解釋古詩的含義,中午的太陽,紅紅的照在地上,農民在地裏鬆土除草,汗水一點一點落在禾苗下面的土地裏,可有誰知道碗裏的飯呀,顆顆粒粒都是農民辛辛苦苦的勞動得來的。

4.播放古詩朗讀視頻,讓幼兒完整欣賞一遍,感受古詩的節奏美和韻律美。

5.出示古詩圖片,讓幼兒看着圖片,跟着教師朗讀古詩。

6.指導幼兒有感情的、完整的朗讀古詩。

三、背誦古詩,情景表演

1、請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背誦古詩。

2、集體背誦。指導幼兒進行情景表演

四、課堂小結

1.教育幼兒從小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

2.我們應該如何做才算愛惜糧食?(讓幼兒説説吃飯時的常規。)

憫農的教案6

【活動目標】

1、在初步瞭解詩意的基礎上學習有表情地朗誦古詩。

2、嘗試用配樂誦讀、歌唱等方式學習古詩,激發吟唱古詩的樂趣。

3、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要愛惜糧食。

【活動準備】

ppt課件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課題。

1、師:小朋友,你們今天早飯都吃些啥呀?

師:那你們知道你們早上吃的饅頭、粥都是用什麼做出來的呢?(老師根據幼兒的回答繼續提問,直至幼兒答不出)

師:告訴你們吧,它們都是農民伯伯種出來的。瞧!農民伯伯來了。

2、(出示農民鋤地的圖片):農民伯伯在幹什麼呀?

3、師:古時候有一個小朋友叫李紳,他看到農民伯伯這麼辛苦的勞動就寫下了一首古詩,名字叫《憫農》,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二、學習古詩,初步理解詩意。

1、(出示視頻)完整欣賞古詩一遍。

2、師:這首古詩名字叫什麼?(出示ppt1)

3、師:那這首古詩講的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逐句講解並學念古詩。

(出示Ppt2):圖上有誰?他在幹什麼?小朋友看,掛在天空中紅紅的是什麼呀?那

你們知道什麼時候的太陽最紅最熱?

老師小結:中午的太陽火辣辣的照着大地,農民伯伯還在田裏鋤草鬆土。

齊念第一句詩句,並學做農民伯伯除草的動作。

(出示Ppt3):你們看農民伯伯的臉上都流出了什麼?汗水一滴滴都滴到哪裏?

老師小結:太陽火辣辣的照着,一會兒工夫農民伯伯的臉上就流出了汗,一滴一滴滴到了在禾苗下面的土裏,農民伯伯辛苦不辛苦?

齊念第二句詩句,並學做農民伯伯(jy135幼兒教育 www.jy135.com)擦汗的動作。

(出示Ppt4):這是什麼?誰知道我們每天吃的飯是從哪裏來的?

齊念第三、四句詩句,並學每天吃飯的動作和牢記在心的動作。。

4、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完整的念一念,(完整朗誦兩遍)

5、師:小朋友念得真不錯,如果配上音樂來念一念會怎麼樣呢。(配樂朗誦兩遍)

6、師:小朋友念得真棒,都像一個個小詩人了。下面我們再把剛才的動作加上去念一念。(加上動作配樂朗誦兩遍)

7、師:剛才我發現有幾個小朋友朗誦非常好,我們請他們上來表演,(個別幼兒表演)

三、引用《月亮婆婆喜歡我》的曲調學習用歌唱古詩,萌發喜歡古詩的情感。

1、師:老師還把這首好聽的古詩編成了一首好聽的歌曲,一起來聽聽。(老師示範唱)

2、幼兒學習歌唱《憫農》。

四、教育幼兒要從小愛惜糧食,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師:小朋友,我們學了這首古詩後,知道每天吃的飯是從哪裏來的?農民伯伯這麼辛苦的勞動,那我們小朋友吃飯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

(出示圖片):小朋友看,這兩個小朋友在幹什麼?你喜歡哪個小朋友?為什麼?

五、結束。

師:小朋友我們一起去把今天學的這首古詩念給後面的客人老師聽聽。

憫農的教案7

背景

在討論食物的營養時,我們提出了“糧食有營養嗎?”給幼兒討論,在討論中很多幼兒瞭解了糧食均為穀類,能幫助我們長身體、長力氣,是必不可少的食物,逐漸改變了認為糧食僅供吃飽沒有什麼營養的錯誤看法。秋季到周邊農家樂的勞動,更使幼兒增加了許多直觀體驗,此時,我們不失時機地將一首古詩《憫農》教給幼兒,古詩寥寥數語的詩句,再現了農民辛勤勞作的情境,深得幼兒喜愛。

但是,要畫出農民在烈日下彎腰耕作的形象,對習慣於表現直立造型的幼兒具有很大的挑戰。過去,我們採用教師示範講解的方式進行教學,其結果是幼兒只會畫出和教師相同的圖像。這種重複圖像的畫法,不但不可能形成幼兒自己的圖式,反而會妨礙幼兒獨立思考解決疑問的能力。為此,我們一方面藉助幼兒對農民耕作的直觀體驗和對古詩的興趣,另一方面又為幼兒提供了許多欣賞材料,給幼兒更多富有美感的直觀感受。在討論中,採取觀察不同的人物造型,在分辨誰拾到了稻穗誰沒有拾到的基礎上糾錯的方法,讓幼兒用自己的圖像進行表。在這個活動中,我們並不要求幼兒畫得合理,而是鼓勵幼兒自主地創造。

目標:

1、大膽表現農民收割的辛勞,表達個人對古詩《憫農》的感受。

2、嘗試打破已有直立人物的造型習慣,初步把握低頭彎腰的人物動態。

準備:

1、欣賞作品:書法作品、優秀繪畫作品。

2、比較辨別人物動態畫面數張。

3、印有稻穗的長條紙、打印的古詩《憫農》、勾線筆、白紙。

過程:

一、吟誦古詩,再現經驗

1.出示書法作品,吟誦古詩。

2.談論這首古詩的意思,逐句解釋。

3.農民除了種大米還種些什麼?(教師協助歸類——糧食、水果和蔬菜)瞭解我們經常吃的水果、蔬菜和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種出來的。

二、欣賞藝術作品

1.欣賞畫面一(拾穗者):收割的時候,農民怎樣在田野的勞動?發現農民整天在田地裏,低着頭彎着腰不停地勞動,不丟棄一顆糧食,多辛苦啊1

2.欣賞畫面二(田問兒童):畫面上的小朋友也在田野裏,他們在幹什麼?他們是怎樣拾土豆的呢?小妹妹在幹什麼?瞭解小妹妹年紀小,不能幹這樣累的活,所以哥哥姐姐就讓她幫着捧卜豆。

三、比較、判別——從四張相似的動作中判別IE確與錯誤,説出原因,設法糾正。

1、四個小朋友第一次到農村學做小農民,從動作上分辨誰幹得好。

2、對不會幹農活的小朋友用另一種顏色的筆進行糾錯。

四、操作表現

1、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一本畫古詩《憫農》的書,瞭解老師已經把古詩打印在每一頁上,由小朋友來畫低頭彎腰地辛佔勞動的農民。

2、四位幼兒為一組,各用勾線筆將農民勞作的情境畫在白紙上,並適當塗色。

3、依次粘貼在圖畫書的內頁上。

五、觀賞誦讀

1、觀賞每個小組的圖畫書,找一找哪幾個小組的小朋友最勤勞。

2、用自制的圖畫書頌讀佔詩。

延伸:

開展慶豐收的運動遊戲,學唱歌《憫農》。

糾錯——兒童主動學習的好方法

美術教學活動離不開美術技能的學習,美術教學活動時常會出現教師不教幼兒則學不會畫,教師教了幼J乙又學死了的兩難境地,如何來解決這一矛盾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我結合美術教學活動為古詩《憫農》畫插圖,嘗試採取“糾錯”這一教學方法,獲得了一些新的認識。

《憫農》是一首幼兒較易理解的古詩,但是在表現農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中,必須把握低頭彎腰的動態,這對習慣表現直立人物動態的幼兒來説有較大的挑戰。我在教學時採用了糾錯的方法,通過觀賞、分辨、解釋、糾正等步驟,引導幼兒自己來發現錯誤糾正錯誤,自如地表現個人的感受。

一、觀賞

選擇眾多農民勞作的實景照片和《拾穗者》和《拾土豆》兩幅欣賞作品,引導幼兒通過欣賞強化印象,發現問題:

在觀賞實景照片,重現生活情景以後,首先出示了一幅米勒的作品《拾穗者》,這是一幅非常經典的藝術作品,畫面生動地表現了農民們在烈日下收割糧食的情境,激發了幼兒對農民勞動的敬佩之情,體會到農民伯伯每天在田裏長時間低着頭彎着腰的辛苦,也強化了他們對彎腰這一動作的直覺印象。

接着又拿出第二幅畫:《三個拾土豆的孩子》一。農村的孩子們也在幫助成人幹活。在欣賞中提出:三個小朋友都在拾土豆嗎,引導幼兒從人物彎腰和直腰兩種不同的姿態中發現哥哥姐姐在忙着拾土豆,小妹妹年紀小,只能幫着捧3=-豆,將動作和內容建立密切聯繫,進一步體會動作的意義。

二、分辨

在活動前,從幼兒日常作品中尋找表現彎腰的畫面,發現一般都會出現以下圖像:

1、身體垂直,腿彎曲,雙手距離地面很遠(尚未擺脱畫直立人的習慣)。

2、身體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動物一般(尚未把握身體的傾斜與四肢彎曲)。

3、身體傾斜,腿從身後像管子一樣彎曲到地上(尚未把握人物動作時各部位活動的特點)。

我們將這些錯誤圖像和許多其他正確圖像放在一起,提出“這些第一次到田間的小朋友,他們都能拾到稻穗嗎’’的疑問,引導幼兒一一對應地比較和判斷,找出錯誤圖像。有了比較,就降低了找出錯誤圖像的難度,也使他們發現表現彎腰動作同樣可以創造無限豐富的圖像。

三、解釋

在請幼兒談論錯誤的原因時,卻發現幼兒有着與成人完全不同的解釋:

1、身體垂直,腿彎曲,雙手距離地面很遠。

幼兒的解釋:這是蹲着,沒有彎腰,他一根麥穗也沒拾着,倒馬上要摔跤了。

2、身體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動物一般。

幼兒的解釋:這是動物,添上耳朵和尾巴就可以畫成小花貓、小狗,還有……,小動物怎麼能當農民呢?

3.身體傾斜,腿從身後像管子一樣彎曲到地上。

幼兒的解釋: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是殘疾人啊?

從以上解釋中不難看出幼兒與成人不同的視點和思維方式,成人總是善於從具體事物中尋找抽象的規律(例如:關節活動的特點),幼兒則是用直覺生活經驗解釋一切。由此領悟到以前在討論後教師慣用的簡短總結,自以為很清晰,實際上時常不自覺的拉大了和幼兒的距離,只有讓幼兒自己去發現問題、解釋問題,才會讓幼兒信服。

四、糾錯

發現和解釋錯誤以後,糾正錯誤就成了幼兒最關注的問題,於是,我們發動幼兒一起來想辦法,由幼兒説方法教師操作,對以上三張錯誤作品逐一進行修改,幫助三位朋友一起參加勞動:

1、將“身體垂直,腿彎曲,雙手距離地面很遠”修改為把身體垂直改為向下傾斜。

2、將“身體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動物一般”修改為四肢彎曲或傾斜。

3、將“身體傾斜,腿從身後像管子一樣彎曲到地上”修改為表現雙腿的前後位置,並找出“找到身下的衣角畫雙腿”的辦法。

師生的共同修改,使幼兒發現即便錯誤的圖像,也不是全盤皆錯,只要局部稍加修改,就能創造出另一個圖像。也使我們發現,在操作討論時,多聽取幼兒的意見(而不是勉強幼兒順從自己的做法),哪怕有些看法並不十分合理,只要有可取之處,教師也應加以考慮,努力創造平等對話的氛圍,才能瞭解幼兒的所思所想,因勢利導。

縱觀幼兒的繪畫過程,面對這一極有挑戰的嘗試,竟然沒有一位幼兒束手無策。幼兒筆下的拾穗者也立刻鮮活起來了,不再是千篇一律。幼兒作品中創造的眾多拾稻穗的圖像,雖然並不像成人那樣結構合理,卻多了幾分大膽與自信,同時保持了兒童的稚拙。我體會到把主動權交給幼兒以後,他們所表現的驚人創造力,相信幼兒在今後觀賞、比較、判斷和糾錯中會越來越有自己的新發現。

憫農的教案8

活動目標:

1、在會朗誦基礎上,理解詩的大意和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2、理解詩中“辛苦”一詞,並能説一句話,發展幼兒詞彙的運用能力。

3、懂得糧食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的,來之不易,萌發幼兒熱愛農民的情感。

活動準備:

1、古詩掛圖、小米粒的頭飾若干。

2、兒歌:《撿米粒》小小一粒米呀,來得不容易,小小一粒米呀,別把它看不起,農民伯伯早出晚歸,忙着種田地,小小一粒米呀,來得不容易。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引出主題。

1、圖片上有誰?在做什麼?

2、當時的天氣怎麼樣?

二、朗誦古詩,解釋詩意。

1、指導幼兒朗誦韻律節奏及重讀音(日、午、土、餐、粒粒、辛苦)。

2、當太陽最熱的時候,有一位農民伯伯還在田裏鋤草,他的汗一滴滴掉到土裏。唉,誰知道我們碗裏的飯,都是農民伯伯一粒粒辛苦勞動出來的。

3、“鋤禾日當午”:“鋤”指鋤草的動作,“禾”指莊稼,“日當午”指到了中午太陽當頭照。中午太陽當頭照的時候,農民在地裏鬆土、鋤草。“汗滴禾下土”:農民的`汗水一滴滴都滴在禾苗下面的土裏,形容農民勞動很辛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盤”指碗,“餐”指糧食,“皆”都的意思。誰知道碗裏的飯,一粒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

4、學習詞彙“辛苦”,來説一句話。例如:爸爸工作很辛苦。(出示圖片)媽媽幹家務辛苦等。

5、爸爸、媽媽、農民伯伯這麼辛苦,我們應該怎麼做呀?教育幼兒要從小愛惜糧食,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三、遊戲:(撿米粒)教育幼兒日常中要愛惜糧食。

活動反思:

在活動中我給幼兒提供了一個想説、敢説、有話説的環境,幼兒在與環境、老師、同伴的互動中自主的、自在的發展,同時在進行此活動時我對教材內容全面、透徹的分析,從文學性、知識性、科學性等多方面分析 ,抓重、難點進行教學,這樣就能較好的發揮作品的功能。

憫農的教案9

教學目標

★掌握本課的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詩歌。

★培養學生自學古詩的能力,賞析詩歌的語言特點。

★瞭解古代勞動人民悲慘生活,教育學生尊敬勞動人民,尊敬勞動成果。

教學重難點

嘗試自讀,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對勞動人民深切的同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聯繫舊知導入

1、複習《憫農(一)》

2、板書課題,學習“憫”字。

(設計意圖:《憫農》是一首組詩,聯繫舊知有利於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憫”字的學習意在培養高年級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和習慣。)

二、初讀求節奏

1、誰來給大家流利地讀讀古詩?

2、古詩文是有韻律的,自己試着有節奏地讀一讀。

3、配樂範讀古詩。

(初讀環節通過流利讀、節奏讀、配樂讀這三個坡度地讀,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三、品讀悟情感

1、請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有哪些學習古詩的好辦法。

2、根據學生的需要提供註釋。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試着讀懂詩句的意思。

4、交流彙報

(1)交流一、二行詩

① 指名讀,交流詩句的意思。

②賞析詩句的語言特點,我們還知道哪些含有數字誇張的詩句?

③語言訓練:仔細觀察圖,説説從春種到秋收需要經歷一個什麼樣的過程? ④男、女生輪讀這兩行詩。

(2)交流三、四行詩

① 交流詩句的意思

②這兩行詩運用了什麼手法來寫?我們還知道哪些含有對比的詩句?

③創設情境對話:糧食都到哪兒去?

④觀察圖,瞭解時代背景。

⑤語言訓練:被活活餓死的農民,臨死前會説什麼? 我們發出了怎樣的感慨?

⑥有感情地朗讀這兩行詩。

(在學生讀懂詩句意思的基礎上,引入時代背景、鏈接相同寫法的詩句,意在引導學生感悟詩歌語言特點,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詩句表達的情感。語言訓練的設計旨在幫助學生與文本對話、激發情感。)

四、小結

1、師小結

2、佈置作業

憫農的教案10

活動目標:

1、在會朗誦基礎上,理解詩的大意和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2、懂得糧食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的,來之不易,要愛惜別人的勞動成果,萌 發幼兒熱愛農民的情感。

3、理解“辛苦”一詞,並能用語言表達一句話。

活動準備:

掛圖四幅、視頻朗讀古詩、小孩用餐照片、。

活動過程:

一、幼兒複習古詩引出主題。

師 :我們已經學過好幾首古詩了,小朋友還記得嗎?

幼:記得。

師:哪我們一起來朗讀一遍吧,《春曉》、《詠鵝》、《七步》。

師:小朋友真棒,都已經記得這麼多的古詩了,今天啊羅老師還想交小朋友一首 古詩你們想不想學啊?

幼:想。

師:好,在我們學古詩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羅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什麼?(出示掛圖) 師:小朋友請看掛在天空中紅紅的是什麼?

幼:太陽。

師:哪小朋友知不知道什麼時候的太陽最紅、最熱呢?比如早晨、中午、還是晚上。 幼:中午

師:對了,中午的太陽是最紅最熱的。曬得禾苗都彎下了腰。(出示第二幅圖)

憫農的教案11

活動目標:

1、學習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瞭解農民勞作的艱辛,指導糧食來之不易。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各種米飯的圖片(白米飯、南瓜飯、菠蘿飯等)

經驗準備:幼兒在家長的帶領下參觀家鄉的風景名勝,對其有初步的瞭解。

活動過程:

1、出示各種米飯的圖片,引入活動,激發幼兒的興趣。

討論:我們每天都要吃飯,你指導我們吃的米飯是從哪裏來的嗎?

2、引導幼兒瞭解農民種田勞作的艱辛

引導幼兒自由説説,你見過農民伯伯種地嗎?他們是如何種田的?請你學一學。農民伯伯勞作這麼辛苦,你有什麼想法。

3、引導幼兒學習有感情的朗誦詩歌,理解詩歌表達的內容。

(1)引導幼兒傾聽詩歌朗讀《憫農》,欣賞理解古詩。

(2)討論理解古詩的含義。

(3)學習詞語辛苦,並用辛苦説一句話。

(4)引導幼兒學習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初步感受古詩的韻味美。

4、通過討論表達對農民的敬意,懂得愛惜糧食,不浪費糧食。

小結:《憫農》這首詩歌描寫出農民勞作的艱辛,提醒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一粒粒米粉,不要浪費。

憫農的教案12

【教學設想】

能用自己的話説清楚古詩的意思。會背誦課文。體會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糧食來之不易,初步養成尊重勞動、愛惜糧食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習慣。

【教學過程】

1.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我們吃的米飯哪裏來的?

看課文插圖。你們看,我們吃的米飯就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勞動出來的。(出示課題《鋤禾》)

2.教學“鋤禾”。禾:禾苗,各種作物的幼苗。(插圖上畫的是玉米苗。)

鋤:翹舌音。不要讀成“cú”,左中右結構,鋤頭的鋤,課文中指的是動作。

誰能説説“鋤禾”的意思?(課文中指農民除草、鬆土)。

農民為什麼要為禾苗除草、鬆土呢?請小朋友們自由讀讀這首古詩,結合觀察插圖,想想這首古詩告訴我們什麼,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講讀詩句,學習字詞,理解內容。

(1)看圖。農民伯伯是在什麼時候鋤禾的?你從哪裏看出來?

讀一讀“鋤禾日當午”。理解“日當午”的意思:太陽當頭照,正是中午的時間。

看看圖,自由説説,想想“鋤禾日當午”的意思。

(中午,烈日當頭照。農民伯伯卻在地裏給禾苗除草、鬆土。)

(2)仔細看圖,你從哪裏看出農民伯伯很辛苦?(他熱的滿臉通紅,口乾舌燥,汗水不斷的從臉上一滴一滴的淌下來,滴到禾苗地下的泥土裏。)

讀一讀“汗滴禾下土”,講講“汗滴禾下土”的意思。(農民伯伯熱得汗水一滴一滴,不斷地滴到土裏)

(3)農民種糧這麼辛苦,你想到了什麼?(學生自由説説自己的想法。)

讀一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誰知盤中餐”:有誰知道這碗裏的飯是從哪裏來的?

讀一讀“粒粒皆辛苦”教學“粒”“皆”“辛苦”

誰能説説“粒粒皆辛苦”的意思: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

(4)朗讀課文。

(5)用自己的話説説整首詩的意思。

4.用生字卡片鞏固、複習字詞。

5.用自己的話講講整首古詩的意思。

(1)同桌一個讀詩,一個釋詩。在交換。

(2)指名講講整首詩的意思。(説清楚,説通順。)

6.指導朗讀。

7.讀了這首詩你懂得了什麼?

(農民種糧很辛苦,糧食來之不易,我們要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愛惜糧食。)

8.平時你是怎麼愛惜糧食的?(正面教育學生,表揚學生中愛惜糧食的好人好事。)

9.背誦課文。(形式多樣)

10.總結談話。

這首詩講了農民伯伯種糧食很辛苦,糧食來之不易。所以我們要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愛惜糧食。

憫農的教案13

〔解題〕

《憫農》是南宋大詩人楊萬里寫的一首七言絕句。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中進士,歷任縣丞、國子博士、常州知州、祕書少監等職。楊萬里在南宋詩壇上,與陸游、范成大、尤袤合稱“中興四大家”,在文學史上引人注目。楊萬里一生寫詩逾兩萬首,現存四千餘首。

本詩詩題中的“憫農”,“憫”是可憐的意思,“憫農”即可憐農民。本詩是楊萬里寫的反映農民生活的詩。詩人描述了農民的不幸遭遇:由於天氣不好,農作物沒有好收成,只能準備忍飢挨餓過殘冬了。全詩滲透出詩人對農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結構分析〕

全詩共4句,可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第1、2句),描述田地裏農作物長勢不好的情景。農作物長勢不好的原因是氣候不好,風不調,雨不順,又過早下了霜。

第二層(第3、4句),寫在歉收之年,農民只能忍飢挨餓了。先寫因歉收必定受飢寒,再寫今年是閏年,又多了一個月,受飢寒的時間也更長了。

〔語意理解〕

“稻雲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着霜。”

“稻”,稻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狹長,花白色或綠色。子實叫稻穀,碾去殼後叫大米。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不雨”,不下雨,指天旱。無論水稻還是旱稻,雨水不充足是難以生長的。如果夏天時節,雨水不足,稻便難以成熟。“不多黃”,稻穗黃的不多,説明成熟的不多,自然收到的稻穀也不會多。“蕎麥”,子實磨成粉供食用。蕎麥也是一種農作物。“空花”,不結果實的花。“早着霜”,早早地被秋霜打了。這兩句的意思是:老天有云卻無雨,田裏的稻子黃的很少,豐收希望不大了。而蕎麥只是開了不結果實的空花,並且已經早早地被霜打了,收成更是沒有什麼希望的。這兩句詩,勾畫出遭災圖景,為後兩句表現農民的疾苦與憂愁打下基礎。

“已分忍飢度殘歲,更堪歲裏閏添長。”

“分”,是料定、早知道的意思。“已分”,就是已經料到。“歲”,即“年”。“殘歲”,就是一年中剩下的時間。“堪”,是忍受的意思,本詩句的“堪”是“不堪”“何堪”之意。“閏”,指閏年,農曆有閏月的一年叫閏年。每3年一閏,5年兩閏,19年7閏,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叫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後就稱閏某月。有閏月這一年為13個月,即383天或384天。本詩指農曆的閏年。“添長”,增加了一個月,這一年變得更長。這兩句的意思是:農民已經料定自己必定要忍飢挨餓去度過殘冬了,然而,更為不幸的是今年又是閏年,更無法忍受延長了的艱難歲月。

〔寫作特點〕

1.展現正直詩人的憂民之心。

楊萬里是一個剛正廉潔和愛國的儒者。他自詡“誰言月餐雲客,中有憂時致主心”。因此,他的詩雖多從自然景物吸收題材,但他也寫下不少表現憂國憂民情感的詩,本詩與他的《插秧歌》《竹枝詞》等都對農民的痛苦深表同情。本詩先寫年成不濟,穀物歉收,繼而用農民的語言道出歉收之年,只能忍飢挨餓。詩人為強化“憫農”之情,又設定這一年是“閏年”,天數長,因而痛苦更甚。“已分忍飢度殘歲”“更堪歲裏閏添長”,字裏行間滲透出詩人的憂民之情。

2.於平淡中見新奇。

詩中沒有寫重大事件,也無慷慨的憤世嫉俗的語句,只寫一個極為平凡的農村現象:雨水不調,莊稼歉收,農民生活會更苦。寫莊稼歉收,也只貌似平淡地寫稻子不黃,蕎麥空花。但細一讀,就能體會到詩人愁苦的情緒及對統治者不關心農民的憤懣不平,使人彷彿看到詩人正望着歉收的莊稼歎息。

3.活潑自然的語言。

楊萬里繼承了民歌的樸實之風,以及白居易、張籍和杜荀鶴等人的語言傳統,寫詩時力求語言淺近,並大量吸收俚語謠諺入詩。給當時詩壇注入了新鮮的空氣。本詩除第3句的“分”,第4句的“堪”稍生澀外,其他都平白如話。

憫農的教案14

活動日標

初步理解古詩的內容,感受語言的精練及節奏之美。

能夠仔細觀察畫面內容,理解詩歌寓意。

感受農民種糧的辛苦與不易,知道要愛惜糧食,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活動準備

有關古詩《憫農》的圖片或視頻短片。

活動過程

出不圖片或視頻短片,欣賞古詩。

鼓勵幼兒觀察畫面人物的動作、表情及背景,並與同伴交流。

欣賞古詩。

①老師朗誦古詩,幼兒欣賞。

②老師:這首古詩名字叫什麼?

老師鼓勵幼兒針對古詩提出問題,進一步理解古詩內容。

老師:聽了這首古詩,你已經知道了什麼?還有什麼不理解的?

引導幼兒理解古詩的內容。(中午太陽當頭照的時候,農民伯伯還在 地裏鬆土,鋤草。農民伯伯的汗水一滴滴都滴在種禾苗的土裏,他們很辛苦。知 道嗎?我們吃的這些糧食,一粒粒都是農民伯伯辛苦勞動得來的。)

瞭解古詩語言精練。

老師:你們來數數這首古詩一共有多少個字?這麼少的字能表達這麼多的意思,古詩的語言是很精練的。

學習朗誦古詩。

老師打拍子,幼兒跟着節奏朗誦,語速稍慢,體驗詩歌的韻律美。

幼兒進一步感知詩歌的寓意。

老師:朗誦這首古詩時,你有什麼想法?

老師:農民這麼辛苦,我們要怎樣愛惜他們的勞動成果呢?

附:古詩《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的教案15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學會尊重家民伯伯和他們的勞動成果

2、學習古詩《憫農》

活動準備:

米飯、饅頭、花捲等幼兒常見的食物;農民伯伯和他們的勞動成果

基本過程:

一、導入活動

教師通過出示多種食物的圖片引出活動的主題

出示圖片後,教師請幼兒説出它們的名字?

二、關鍵步驟

1、教師請幼兒觀看農民耕種的FLASH的動漫,告訴幼兒糧食是農民辛苦種出來的。

2、教師大志地、有韻律地朗誦古詩《憫農》

3、幼兒學習朗誦古詩《憫農》

三、結束活動

師生共同朗誦古詩,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1、區域活動:泥塑區

在泥塑區投放採泥,指導幼兒學習團、搓、壓、捏的技能,練習製作好吃的麪食

2、其他活動:比比誰最節約糧食

製作一張大表格,寫上小朋友的名字,誰吃的最乾淨就給誰蓋上小印章

活動反思:

1、孩子對哪些活動最感興趣?為什麼?

2、你認為這個活動的成功之處是什麼?

3、你認為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該如何改進?

憫農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標籤: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nongye/wde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