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學案設計2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學案設計2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學案設計1

【學習目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學案設計2篇

1.瞭解有關《論語》的常識,瞭解孔子的教學思想和風格。

2.關注文言詞語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閲讀能力。

3.瞭解孔子的教育觀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為規範。

【學習重點】

1.瞭解和掌握如、夫、則、爾、以、而等詞語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2.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的性格和志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學習難點】

1.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的性格和志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瞭解孔子評判學生的標準,學會聯繫孔子的政治思想。

【學習過程】

知識鏈接:

(一)辨析下列加黑加橫線的詞的含義:

以①以吾一日長乎爾因為方①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方形

②毋吾以也通“已”認為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土地縱橫

③則何以哉用、做③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禮儀、禮

④以俟君子就,連詞,表順承④方欲行,轉視積薪後,狼洞其中剛

①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如果、假如①吾與點爾贊同

如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與②唯求則非邦也與

同“歟”語氣助詞

③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至於③遂與外人隔絕和

④宗廟之事,如會同或者④往借,不與給

(二)下列句子中加黑加橫線的詞有什麼特殊用法(詞類活用)?

①端章甫:

②鼓瑟希:

③風乎舞雩:

④可使足民:

(三)下列句子與現代漢語的句子有什麼不同。

①毋吾以也

②不吾知也

④何以哉

⑤④求,爾何如?

⑥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⑦⑥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⑦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四)翻譯下列語句:

①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②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⑧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⑨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答案:

(二)①端章甫名詞活用為動詞②鼓瑟希名詞活用為動詞

③風乎舞雩名詞活用為動詞

④可使足民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使動用法

(三)①毋吾以也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②不吾知也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省略句

③則何以哉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④求,爾何如?省略句賓語前置

⑤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介賓短語後置

⑥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省略句

⑦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定語後置

(四)翻譯句子

①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至於禮樂教化的事情,就只好等待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去做了。

②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諸侯會盟、共同朝見天子的大典,我願穿着禮服,戴着禮帽,做一個小司儀。

③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鏗的一聲結束,放下瑟站起來。

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暮春時節,春天的夾衣都穿上了,約五六個成年(行過冠禮)人,六七個少年人,一起到沂水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唱着歌回來。

【學習小結】

知人論世

初讀課文

【學習過程】

一、合作探究研讀剖析

1.簡析孔子對三人述志的態度。

對子路:贊成他的治國志向,但認為他談話的內容和態度不夠謙虛,這屬於“其言不禮”。

對冉有:沒有正面加以評論,但可以看出是滿意的。

對公西華:認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擔任更重要的工作。

小結:“因材施教”是被人所公認的科學的教育原則,在這方面儒家創始人孔子給我們做出了榜樣,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範例。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達了孔子的思想、態度。

2.孔子為什麼要“與點”呢?

首先結合孔子的思想來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張“禮治”,即以禮治理國家。針對子路“率爾”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針對冉有“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當時不語,在回答曾皙的詢問時,反問“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國家,既然如此,禮樂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針對公西華“願為小相”的觀點,孔子的惋惜之情溢於言表“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只有曾皙真正瞭解老師的意圖,結合“國情”,既陳述了自己的具體治國措施,又靈活地將老師的“禮治”思想體現出來。

3.結合課文中的言、行、神態描寫,具體分析孔子的形象。

課文中的孔子是一個既熱情而又嚴格的老師。開始便用“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的勸導打消弟子們的思想顧慮,態度謙和、親切,接着引用學生平時發牢騷的話,既激發他們發言,又作了一點含蓄的批評(因為孔子主張“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見他了解學生,注意引導;再如,他雖對子路的“不讓”有所不滿,但為使弟子能暢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沒有加以評論;曾皙因與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沒有立刻説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沒有加以責備,仍耐心地誘導、熱情地鼓勵。述志後,對曾皙的問題,孔子不厭其煩地答問析疑。

課文中的孔子既是一個有抱負,也是一個苦悶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來是問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樣施展自己的抱負,曾皙卻答非所問,講了一通投身自然懷抱、恬然自適的樂趣,離開了政治。孔子“喟然”而歎,對曾皙所説的深表讚許。這表現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導方面是積極用世的,他周遊列國,希望按其“仁”的觀點對當時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卻四處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時候,他的內心有過苦悶,他的“喟然”之歎,便形象地表現出這種苦悶。所以,課文中的孔子,較之那個掛着“大成至聖文宣王”招牌的孔聖人,更為可信動人。

【達標檢測】

(一)基礎知識題部分:

1)讀準下列加下劃線字的讀音。

①千乘之國②願為小相焉③舍瑟而作

2)為下列各組句子中的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1).居①坐②處於③住④住處⑤處在某種地位或某地方⑥佔,佔據⑦積蓄,儲存⑧平日,平時⑨用於“有頃”“久之”“頃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時間,意義較虛,相當於“過了……”

A.居則曰,“不吾知也!”(⑧)B.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⑤)C.年且九十,面山而居(③)D.居十日,扁鵲復見(⑨)

E.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左,魯直居右(①)

F.囤積居奇(⑦)

(2).異①不同②奇特,與眾不同③奇怪,驚奇

a.異乎三子者之撰(①)b..漁人甚異之(③)

c.永州之野產異蛇(②)d.覽物這情,得無異乎(①)

e.父異焉(③)f.異曲同工(①)

(3).安①安穩,安定,安全②安逸,安樂,安全③安心④安撫撫慰⑤安置,安放⑥什麼,什麼地方⑦怎麼

a.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⑦)

b.然後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②)

c.竟不得半畝方塘為安身立命之地(⑤)

d.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⑦)

(4).知①知道②知覺,感覺③見解,知識④瞭解⑤交好,交往⑥主持⑦zhì通“智”。

a.居則曰:“不吾知也。”(④)

b.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⑥)

c.不知木蘭是女郎(①)

d.君子博學而日參省首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⑦)

e.人不知而不愠(④)

f.孰為汝多知乎(③)

(二)課內語段閲讀題

閲讀文段,完成文後問題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卻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1.給下列詞語注音:

①子路率爾而對曰

②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

③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2.下列四句中有關加下劃線字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D)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侍奉

B.居則曰閒居

C.如或知爾瞭解

D.以吾一日長乎爾成長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下劃線字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是(B)

A.以吾一日長乎爾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B.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C.如或知爾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如或知爾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4.翻譯句子

①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譯文: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夾在大國之間,有別國軍隊來侵略它,接連下來,又有飢餓。

②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譯文:平日裏説:“沒有人瞭解我。”如果有人瞭解你,那你打算做什麼事情呢?【學法指導】

注意探究總結方法規律。

小組成員各抒己見,組長做好總結提升,形成小組意見,再在班內交流。

仍未解決的問題一定寫下來,通過各種途徑解決。

【學習小結】

寫下自己的收穫,在一點一滴中體會自己成功的快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學案設計2

【學習目的要求】

1、瞭解《論語》和孔子的思想。

2、學習運用人物語言和行動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學習整理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及特殊句式的特點。

【學習重點難點】

1、明文章大意,歸納整理文言知識點。

2、品文中人物的對話、動作,理解志向和性格的一致性。

3、思孔子“禮治”的政治理想,分析孔子評判學生的標準。

一、知識儲備

(一)孔子與《論語》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魯定公時,曾任魯國大司寇,後來私人辦學,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稱為聖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入仕”。傳説晚年整理“六經”(《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漢代以後,孔子學説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他又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響深遠。

2、《論語》: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的言行,由其門人及再傳弟子輯錄。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有關儒家思想的首要經典,後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度;在某些章節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闢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後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

(二)瞭解孔子的有關思想主張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饗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範等。

2、在經濟方面,孔子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孔子説:“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孔子説:‘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孔子説:“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在他看來,“天”是宇宙萬物無言的主宰者。孔子認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説話做事的。他説:“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温、良、恭、儉、讓”等。

(三)背景補充:

孔子一生,積極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導方面。他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周遊列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他的主張在各國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齊,逐乎宋衞,困於陳蔡之間”(《史記?孔子世家》),卻“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但由於到處碰壁,有時也流露出消極情緒,特別是晚年回魯國後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本文所記之事當在孔子晚年,四弟子中公西華最年幼,比孔子小42歲。據資料,當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與孔子的年齡分別是51、39、31、18、60歲,這一順序就體現了孔子“長幼有序”的思想。他們中有的年紀很大了還在讀書,這是為了“獨善其身”,“修身”。孔子主張“入仕”,要求讀書人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而實現自我價值,他還主張讀書人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並説“學而優則仕”,主張“仁政”,主張“以禮治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1ojq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