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學案設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學案設計

【學習目的要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學案設計

1、瞭解《論語》和孔子的思想。

2、學習運用人物語言和行動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學習整理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及特殊句式的特點。

【學習重點難點】

1、明文章大意,歸納整理文言知識點。

2、品文中人物的對話、動作,理解志向和性格的一致性。

3、思孔子“禮治”的政治理想,分析孔子評判學生的標準。

一、知識儲備

(一)孔子與《論語》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魯定公時,曾任魯國大司寇,後來私人辦學,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稱為聖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入仕”。傳説晚年整理“六經”(《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漢代以後,孔子學説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他又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響深遠。

2、《論語》: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的言行,由其門人及再傳弟子輯錄。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有關儒家思想的首要經典,後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度;在某些章節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闢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後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

(二)瞭解孔子的有關思想主張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饗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範等。

2、在經濟方面,孔子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孔子説:“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孔子説:‘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孔子説:“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在他看來,“天”是宇宙萬物無言的主宰者。孔子認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説話做事的。他説:“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温、良、恭、儉、讓”等。

(三)背景補充:

孔子一生,積極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導方面。他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周遊列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他的主張在各國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齊,逐乎宋衞,困於陳蔡之間”(《史記?孔子世家》),卻“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但由於到處碰壁,有時也流露出消極情緒,特別是晚年回魯國後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本文所記之事當在孔子晚年,四弟子中公西華最年幼,比孔子小42歲。據資料,當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與孔子的年齡分別是51、39、31、18、60歲,這一順序就體現了孔子“長幼有序”的思想。他們中有的年紀很大了還在讀書,這是為了“獨善其身”,“修身”。孔子主張“入仕”,要求讀書人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而實現自我價值,他還主張讀書人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並説“學而優則仕”,主張“仁政”,主張“以禮治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ymg2v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