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古詩教學設計集合15篇

古詩教學設計集合15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聽説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敍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那麼你有真正瞭解過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古詩教學設計集合15篇

古詩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學會本課2個生字。理解詩句中的詞語,並説説詩句的意思。

3.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薰陶。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出示課題,導入新課。

1.齊讀課題。

2.思考:讀後你知道了什麼?(這課書要學習兩首古詩。)讀後你想到了什麼?(我們想到了過去學習的古詩、詩人的介紹……特別想知道“古詩兩首”指的是哪兩首?是誰寫的?詩的內容是什麼?詩人想表達什麼感情?)

3.師:這兩首古詩分別是明代、元代著名的詩歌。詩人分別是于謙和王冕。通過學習古詩,我們不僅要讀懂古詩的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以便能夠獨立學習更多的古詩,賞析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二、指導預習。

1.藉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洗硯池 千錘萬擊 焚燒 乾坤

2.朗讀古詩。

3.聯繫註釋,想想每句詩的意思,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或者劃下來。

4.分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關資料。

5.檢查預習。以讀準字音、質疑為重點。

三、學習《石灰吟》。

1.檢查預習效果及自學能力。

(1)指名讀。(讀後評讀)

(2)填空練習:《石灰吟》這首詩是(明代)詩人(于謙)所做。

2.教師點撥。

(1)知詩人,解詩題。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詩人于謙。于謙(1398—1457)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傳説這是于謙12歲時的作品。

(2)抓字眼,明詩意。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千錘萬鑿:形容開採石灰非常艱難。錘,錘打。鑿,開鑿。

若等閒: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經受千錘萬鑿才出深山,烈火燒煉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寫開採石灰巖的艱難困苦,表明石灰從出世時就經受考驗。第二句寫了石灰在燒製過程中要經過烈火的煅燒。面對嚴峻的考驗,卻能夠從容自若,處之泰然。“烈火焚燒”與“若等閒”,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身碎骨全不懼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

(3)想意境,悟詩情。

a.詩人寫的是石灰,石灰有什麼特點呢?(經過千錘萬鑿從深山裏開採出來的石頭,對烈火的焚燒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這首詩借石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詩人用什麼方法寫出這種深情厚誼呢?(詩中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方法,形象生動,語言也鏗鏘有力。)

d.朗讀全詩。

3.總結全詩:

(1)這首詩描寫了什麼?有什麼特點?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4.指導學生練習朗讀。

5、總結回憶古詩的學習方法:請大家回憶我們是怎樣學習《石灰吟》這首古詩的?(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

五、作業:

1.背誦《石灰吟》。

2.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後一首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知。

1.指名背誦《石灰吟》。

2.彙報自學預習的情況。

(1)強化學習古詩的方法。

(2)詢問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

二、學習《墨梅》

1.瞭解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畫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國元代著名畫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諸暨人(今浙江紹興)。

(3)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墨梅。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顧名思義,即為用水墨畫的梅花。)

(4)從題目上,你知道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知道了這首詩寫的是水墨畫的梅花。想知道這幅梅花圖是誰畫的?墨梅有什麼特點?詩人為什麼要寫《墨梅》這首詩?要表達自己什麼樣的感情?)

2.講解詩意。

(1)教師範讀。

(2)指名學生讀。

(3)學生藉助字典、辭典進行自學。(初步理解字在詩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師點撥前兩句: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洗硯池:畫家洗硯的水池。傳説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洗硯池邊練習書法,池水因此變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畫中將墨色分為幾種,如淡墨、濃墨、焦墨。這裏是説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跡。

c.理解詩句的意思。(我家洗硯池邊的這棵梅樹,朵朵花開顯出淡淡的墨痕。)

d.進一步理解。

這兩句詩寫了梅的什麼特點?(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從哪個詞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應該怎樣讀出來呢?(自由讀、指名讀、評讀)讀至此,產生疑問——難道梅只有這樣一個特點嗎?

e.教師點撥後兩句: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5)用學習前兩句的方法學習後兩句。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清氣:清香的氣味。這裏指純潔的人品,高尚的節操。

乾坤:天地,人間。

c.詩句的意思。(不圖人們誇讚它顏色的鮮豔,只求飄散的清香充滿天地。)

d.進一步理解:墨梅還有什麼特點?(清香的氣味)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點進行描寫?(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氣味。)作者這樣描寫,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這首題畫詩,是説作者畫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豔麗來討人稱讚,而要畫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發了作者高潔的志趣和情懷。)

詩人運用了什麼方法寫出梅花的特點,表現了詩人的情懷?(開頭兩句,由畫面上所畫的洗硯池寫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聯繫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後兩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語雙關,以物喻人,表明了詩人的人品與節操。)

3.朗讀全詩。

三、總結複習。

1.分組朗讀兩首古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用什麼樣的感情讀?(語調停頓、語速都應該以據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而定。)

(2)練習朗讀。(自由讀、指名讀、評讀。)

2.結合本課的學習,談談這兩首古詩的寫作特色。(這兩首詩的特點是語言質樸,明白如話,沒有華麗的詞藻和雕琢的痕跡,但表現力極強,表達了詩人發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詩意極濃。這樣的詩是達到了很高境界的詩。)

四、作業。

1.朗讀背誦古詩。

2.運用歸納的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選擇一首古詩,試着自學。

《墨梅》寫作背景

梅的創始,和文學有密切關係,先是北宋林和靖、蘇東坡等詩人熱情地歌頌梅花的丰神和風骨,使人們對梅花產生了無限珍愛的感情,“無聲之詩”的畫繼之而起,侮花也就成為畫壇上盛極一時的題材了。

當時對畫梅最有創造和貢獻的當推釋仲仁和揚補之。仲仁又名華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於窗紙上而得到啟發,創作了用濃濃淡淡的墨水暈染而成的所謂墨梅。

王冕正是接受了華光、揚、湯一派的傳統,孜孜不倦地學習梅花譜和梅花篇,在這基礎上,發揮了他的藝術才能。

王冕的墨梅,是和他的思想感情分不開的。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讚美墨梅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此詩最大的特點是託物言志。

詩先在一、二句描繪墨梅的形象,然後在三、四兩句寫墨梅的志願,一個外表雖然並不嬌妍,但內在氣質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形象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它不想用鮮豔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誇獎,只願散發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於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於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為生。“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孤芳自賞的品格。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讚譽梅花,實際上是讚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課前思考: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千錘萬擊:形容開採石灰非常艱難。錘,錘打。鑿,開鑿。

若等閒: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經受千錘萬擊才出深山,烈火燒煉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寫開採石灰巖的艱難困苦,表明石灰從出世時就經受考驗。第二句寫了石灰在燒製過程中要經過烈火的煅燒。面對嚴峻的考驗,卻能夠從容自若,處之泰然。“烈火焚燒”與“若等閒”,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

兩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身碎骨全不懼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

這兩首古詩的寫作特色。

這兩首詩的特點是語言質樸,明白如話,沒有華麗的詞藻和雕琢的痕跡,但表現力極強,表達了詩人發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詩意極濃。這樣的詩是達到了很高境界的詩。

課後反思:

墨梅是一首題畫詩,詩人抓住了墨梅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氣味進行描寫。這首題畫詩,是説作者畫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豔麗來討人稱讚,而要畫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發了作者高潔的志趣和情懷。開頭兩句,由畫面上所畫的洗硯池寫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聯繫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後兩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語雙關,以物喻人,表明了詩人的人品與節操。

由於學生對這首詩早已熟讀能誦,所以學習很輕鬆,同時還進行了拓展和積累。

課後反思:

如果説對於本篇課文的教學有什麼要説的,我覺得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講,兩節課就學這些太少。我們要補充一些典型的託物言志的詩,豐富學生的積累,而且要會靈活應用。

梅花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青松 陳毅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鬆高潔,待到雪化時。

竹石 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課後反思:

在網站上看見了關於詠物詩的內容,對自己很有啟發,和大家共享:

詠物詩的特點在於託物言志。古人很喜歡詠物,大自然的萬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的對象,都可以寄託詩人的感情。

鑑賞詠物詩,要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掌握。

①欣賞作者對於所詠之物特點的把握和刻畫,即意象分析。

古人説寫詠物詩要做到“不即不離”,就是説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滯於物),又要切合所詠之物的特點(曲盡其妙)。古人激賞林和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就是因為作者通過月下水邊的梅枝橫斜的側影,寫出它凜然冰清的神態品格。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

詠物詩既是託物言志,就要表達自己寄託的感情。陶淵明詠菊,抒寫自己悠然閒適、不慕富貴的心境;陸游詠梅,表明自己不媚於俗、堅守正義的氣節。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用心體味。

由於作者的經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對事物觀察的角度、認識的深淺不同,同一事物,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唐代有三位詩人都寫過詠蟬的詩,被誣入獄的駱賓王,發出的是“霧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患難人”的心聲;仕途蹇滯的李商隱,慨歎的是“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牢騷人”的遭際;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達的卻是“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的“高貴人”的志得意滿。他們都抓住了蟬鳴高遠的特點,卻都揉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達自己獨特的感情。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作者明確的寄託,但不管有沒有寄託,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或深或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隱含生活的道理。

③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詠物詩託物言志,在整體構思上經常用到擬人、比喻、雙關、借代等修辭手法。如於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一首比較淺易直白的託物言志的詠物詩,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對所詠之物外形特點的吟詠,也是對其神韻、品格的高度概括。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具體描寫上,詠物詩通常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如陸龜蒙《白蓮》:“素花多蒙別豔欺,此花端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就是用“月曉風清”的背景,寫出白蓮獨特的氣質、神韻來。

古詩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學會

本課6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2、聯繫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初步體會詩句中對伏句的特點。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藉助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間聚散兩依依的情誼,激發學生珍惜人間友誼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品味詩的內涵。

2、從平淡的描寫中領悟濃厚的情味。感受語言美和情境美。

教學用具: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用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示課題。

人與人之間存在着很多感情,其中友情是非常值得留戀的'。我國的古代詩人為了表現彼此之間的友情,留下許多千古名句,今天,我們就要學習兩首古詩,這兩位詩人用不同的筆法表達了朋友之間的濃厚情誼。讓我們一首一首來欣賞。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贈汪倫》

1、初讀古詩。

(1)自讀《贈汪倫》,要求讀準字音。

(2)標出停頓的符號,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3)檢查自讀情況。

a、指名讀古詩,相機正音。

b、指名標出停頓。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學習古詩的學習方法。

師:我們學習古詩一般可以分為四步進行。(1)釋詩題,(2)知詩人,(3)明詩意,(4)悟詩情。

3、用這四步方法自學《贈汪倫》。

交流。

(1)釋詩題。

贈:贈送。

(2)知詩人。

作者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李白。汪倫是他的朋友,這首詩是汪倫為李白送行時,李白送給汪倫的。

(3)明詩意。

a、交流難解的字詞。

欲:將要。聞:聽到。不及:比不上。踏歌:用腳步打着拍子唱歌。

b、朗讀詩句。

開火車讀。

齊讀。逐行朗讀,理解。

c、指名説説詩意。

李白我乘船要走的時候,忽然聽到岸上傳來腳

打節拍唱歌的聲音。即使那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

(4)悟詩情。

a、李白描寫自己要走了,汪倫來送行的一件事,從詩中的哪些語句你體會到他們二人比潭水還深的情誼?

b、如果你是李白,你看到這感人的情景,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歎與感激之情。你能來朗誦一下這首詩嗎?

指名朗讀,體會情感。

有感情地試背。

三、總結全詩

李白運用誇張的寫法,向我們表達了他與汪倫之間深厚的情誼。一個“忽”字既表現了詩人吃驚的心情,也緊緊抓住了我們讀者的心。全詩濃烈奔放,是李白的傳世名作,現在更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句話來表達朋友之間的濃情厚意。

再讀全詩。

第二課時

一、複習

1、齊背《贈汪倫》。

2、《贈汪倫》的作者李白運用誇張的手法,奔放的語言,抒發了自己與汪倫之間濃厚的情誼,而《過故人莊》這首詩的作者孟浩然則用細膩的語言,平淡的詞彙告訴了我們與人交友于平淡中見真情的真諦。

二、初讀古詩《過故人莊》

1、自讀,注意讀準字音。

2、劃出詩中不理解的詞語,準備交流。

3、指名讀詩,正音。

三、再讀古詩《過故人莊》

1、釋詩題。

“過”:訪問,“故人”:老朋友。

訪問村莊裏的老朋友。

2、知詩人。

簡介作者孟浩然。

3、明詩意。

(1)自讀,畫出難理解的詞語。

(2)交流。

具:準備。黍:煮飯的小米。郭:外城。

軒:窗子。話桑麻:閒談農家生活。就:親近。

(3)朗誦。

“開火車”朗讀。

齊讀。

逐行朗讀,逐行理解。

(4)指名試説詩意。

老朋友備辦了豐盛的飯菜,“我”接受邀請來到農家探望;只見綠樹將村舍環繞;青山在城牆外蜿蜒起伏;打開窗户對着屋旁的園地,舉着酒杯閒談農的生活;等到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我會乘菊花開時再來探望。

4、悟詩情。

(1)這首詩非常平淡,你是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與友人之間的感情的?

(2)你喜歡讀讀詩中的哪些句子,為什麼?

四、總結全詩

這首詩用詞清雅,彷彿拿出了一幅水墨畫放在了我們面前,畫中最濃的是友人間彼此惜別,不忍離去的畫面,讓我們再好好品味一下這優美的詩句。

訓練學生讀好古詩。

齊讀古詩。

古詩教學設計3

【課前透視】

1、本課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兩首古詩組成。兩首詩都是描寫春天的絕句,詩句意境優美,語言清新明麗。

2、《草》情景交融,重在詠物抒懷,是就榮枯生髮,極力表現草的頑強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動靜結合,人與景輝映成趣,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3、教學中要圖文結合,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誦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詩獨特的音韻美和節奏美,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積澱。

4、二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對這兩首古詩也不太陌生,教師要挖掘學生潛在的學習優勢,引導自讀自悟,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誦讀詩句,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感情。

【信息資料】

生字卡片、相關圖片、音樂磁帶、學生查找詩人的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切入舉偶

1、挖掘積累。

由學生課前積累的古詩展開背誦競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師: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長,春天的孩子興致高昂。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看看你們對春天有沒有新的發現。

(板書課題)。

先來學習《草》。

二、對話平台

1、自學:

⑴ 自讀古詩《草》,注意讀準字音。

⑵ 小組內互相檢查讀詩情況,教師糾正字音“榮”、“燒”。

2、感悟:

⑴ 自由讀古詩,思考:

自己哪裏讀懂了?哪些字詞還不懂?

⑵ 小組內互相交流討論不懂的地方,如:

(離離、歲、枯、榮等詞語的理解。)

⑶ 全班交流討論自己對古詩的感悟,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① “離離”可以讓學生看看插圖,説説草長得怎麼樣?從而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長得很茂盛。

② “歲”可問學生幾歲了,隨學生回答告訴學生從出生到現在幾年是幾歲,“一歲”就是一年。

③ 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畫面:

想想“枯”和“榮”應該分別是哪一幅圖描繪的景象。並讓學生説説草什麼時候是“枯”?什麼時候是“榮”?

④ “盡”可用簡筆畫的形式,讓學生説出火只能燒光草的葉和莖卻燒不完地下的草根。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自主品讀的基礎上交流學習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合作意識。

三、朗讀

1、自由讀:

你喜歡小草嗎?為什麼?

(喜歡小草那種生生不息,頑強的生命力。)

2、多種形式朗讀:

指名讀;

配樂讀;

競賽讀。

在充分地誦讀中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和節奏美。

四、背誦

1、情境背誦:

教師創設把《草》背給家人聽的情境,引導學生背誦。

(如“離離原上草”我怎麼聽不懂呢?怎麼不寫花,只寫草呢?……)

2、師生共同扮演媽媽、哥哥、爺爺等角色進行表演背誦。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情境表演背誦,既訓練了形義較難的字,又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利於培養語感,積累語言。

五、練習

1、填空:

離離______________,

一歲一____________。

野火______________,

春風______________。

籬落疏疏一徑深,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飛入菜花無處尋。

2、按要求分類。

未 追 店 枯 徐 燒 榮 菜 宿

獨體字:

左右結構:

上下結構:

上中下結構:

半包圍結構:

六、書寫

1、學習書寫“枯 、榮、燒”三個字。重點指導:

榮:草字頭的橫不能太長,禿寶蓋要寬,“木”字橫要短,撇捺伸展開。

燒:火字旁捺要變點;右上部不要寫成“戈”,第二筆斜鈎要有彎度;下

面的“兀”字橫要短,豎彎鈎的拐彎處要圓潤。

2、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評議展示。

【課後反思】

教學過程中,環節之間不夠緊扣,有些拖沓。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關注不夠,忽略了學生對古詩文的感悟。教學設計應作些更改。教案可如上。

第二課時 一、對話平台

1、回顧:

⑴ 背誦古詩〈草〉。

⑵ 引題,揭題,解題。今天我們還要再學一首描寫春天景色的小詩:《宿新市徐公店》。

宿:住宿。

新市:地名。

徐公店:姓徐的人開的店。

二、自學

1、學生自由讀古詩《宿新市徐公店》,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2、同桌互相讀,相互幫助。

三、交流

1、檢查自學情況。

2、正音:

宿:sù

疏:shū

3、指名讀,男女生讀,競賽讀,齊讀。

4、再讀課文,理解詩意。

⑴ 自由讀,邊讀邊想:

課文描寫的暮春時節的哪些景物,如果我們要給這首小詩配上一幅精美的插圖,應該畫些什麼?

⑵ 交流:

(逐句逐句)根據學生髮言,相機作畫:

籬落疏疏一徑深:畫上籬笆,要稀疏些,還要畫上一條小路,要狹長。

樹落花頭未成陰:畫上樹,枝葉不是很茂密,樹下也要畫上樹葉。

兒童急走追黃蝶:畫上兒童,要在跑的,正在追趕黃色的蝴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還要畫上很多很多的菜花。

師:從這裏可以看出是什麼季節的景色,為什麼?

(春季,油菜花。)

5、指導讀:

孩子在捉蝴蝶時是什麼心情?找不到時又是什麼心情?

(高興、喜悦,失望。)

引導學生結合插圖展開聯想,豐富語言積累,進一步體會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

四、背誦

同桌互背;

指名背;

挑戰背;

齊背。

五、拓展

1、把這首古詩編成一個小故事。

2、和同學交流自己蒐集到的白居易和楊萬里的其他詩作或其他詩人描寫的關於春天的古詩。

3、蒐集在《國小生必背古詩詞》中寫春季的詩,並試着背下來。

古詩是我國文化百花園裏的一棵奇葩,教師要激發學生背誦的興趣,培養課外積累的習慣,逐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六、寫字

習其它幾個生字,重點指導:

未——可以先複習一下“味”字,再指導書寫。上橫要短、下橫要長;撇捺要舒展。

宿——寶蓋不宜太寬。

【伴教錦囊】

一、詞語解釋

離離:草木長的得很茂盛的樣子。

枯:枯萎。

盡:完、全。

宿:投宿。

籬落:稀稀落落的樣子。

徑:小路。

尋:尋找。

二、相關鏈接

相傳《賦得古原草送別》是白居易十六歲時作的一首應考習作,按科舉考試規定,凡指定的試題,

題目前一定要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類似。《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

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三、閲讀在線

《春日》 《清明》

朱 熹 杜 牧

勝日尋芳泗水濱, 清明時節雨紛紛,

無邊光景一時新。 路上行人慾斷魂。

等閒識得東風面, 借問酒家何處有,

萬紫千紅總是春。 牧童遙指杏花村。

《詠柳》 《遊園不值》

賀知章 葉紹翁

碧玉粧成一樹高, 應憐屐齒印蒼苔,

萬條垂下綠絲絛。 小扣柴扉久不開。

不知細葉誰裁出? 春色滿園關不住,

二月春風似剪刀。 一枝紅杏出牆來。

【課後反思】

在教學《宿新市徐公店》時,我在指導學生理解詩意時,改掉了第一教時有講無悟的方法,而是利用為小詩作圖的機會,創設了一種情景,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自然而然的理解詩意。這種方法一點也不生硬,效果還不錯。

古詩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四個生字並正確書寫、運用。

2、體會詩人借不同景物抒發情懷的寫法。

3、感受詩人暗藏於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

【教學重難點與突破方法】

1、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人借景抒情的方法,感受詩情。

2、突破方法:

充分朗讀,討論。

【教學準備】

1、瞭解三位作者生平。

2、收集思鄉的古詩。

【教學程序】

一、學習《泊船瓜州》

1、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⑴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遠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這是人世間最美好、最真摯的情感。同學們,你們學過哪些與“月”有關的詩詞呢?生回憶,師總結:是呀,從古到今,月亮總是讓人情不自禁思念家鄉,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關於月亮的詩。

⑵ 揭示課題: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書課題。瞭解“泊”字字義,選擇正確讀音)

2、交流資料,瞭解詩人:

課前,你收集了詩人的哪些資料,請用簡潔的語言説一説。

3、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⑴ 指名讀詩,全班讀,注意讀準字音。

⑵ 自己多讀幾遍這首詩,結合課文註釋,想想詩句的意思,並從中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⑶ 四人小組討論詩句的意思,並説説你最欣賞詩中哪一句。

4、賞析詩句,感悟詩境:

⑴ 剛才同學們説得最多的就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詩(出示),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⑵ 請説説你為什麼喜歡?

⑶ 有同學説,這句詩寫出了江南生機盎然的春天的樣子。現在請和同桌互相説一説:在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景色呢?暢所欲言。

⑷ 同桌互讀,練説。

⑸ 指數名學生説。

⑹ 小結:

你們的回答真精彩!詩的魅力就在於能用簡短的同一個語句在不同的人的腦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畫面。

⑺ 請你用朗讀把你腦海中勾勒的畫面讀出來,小組內練讀,指名讀。

⑻ 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彷彿看見了草長鶯飛、滿目新綠的春天,仔細觀察書上的插圖,還能讓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⑼ 指名説,同學們理解得多豐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綠”讀出來吧。男女生賽讀。

⑽ 關於“綠”字還有一個故事,引導閲讀“資料袋”。瞭解王安石推敲用“綠”字的故事。

⑾ 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觸呢?

⑿ 小結:

是呀!一位如此優秀的詩人能為一個字修改十多次,我們在習作中難道不該反覆修改嗎?記住:文章是改出來的。

5、品評詩句,昇華情感:

⑴ 這麼美的春色,誰不流連忘返呢?詩人和我們一樣陶醉其間了嗎?

⑵ 詩人想幹什麼?家鄉在哪兒?引導學生從課題和詩句一、二行處理解。

⑶ 請你在教室的地圖上找找它們的位置吧。再好好讀古詩。

⑷ 學生上台指地名,然後簡介王安石把南京稱為故鄉的原因。

⑸ 你從哪裏讀出詩人急切地想回家鄉呢?

⑹ 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

⑺ 感情朗讀。

6、迴歸整體,深化體驗:

⑴ 漂泊在異鄉的遊子對家鄉是多麼的眷戀啊!讓我們一起來感情朗讀這首詩吧。

⑵ 練習背誦。

二、學習《秋思》《長相思》

1、回顧內容,談話入題:

古詩《泊船瓜洲》讓我們體會到了王安石借春風問明月,何時才能榮歸故里的千般惆悵?那麼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表達思鄉之情的呢?

2、初讀古詩,整體感受:

⑴ 讀一讀《秋思》和《長相思》,要求正確、流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詞。

⑵ 指幾名學生讀,正音。

⑶ 看看詩詞題目,你發現了什麼?

⑷ 同樣的思鄉之情,但表達卻不相同。和你的夥伴好好讀詩,看看詩人們是怎麼表達的?

⑸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任選一首讀。

3、品讀詩句,領悟感情:

⑴ 詩人那濃濃的鄉情,藏在哪些詩句中呢?讀,勾畫。

⑵ 指名答。

⑶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麼?

⑷ 學生同桌互相説一説,指名説。

⑸ 指導朗讀,讀出詩人惆悵滿懷的感覺。

⑹ 詩中詩人借什麼景物來抒發情感的呢?

⑺ 小組內交流:

説説下面那句詩的意思。

⑻ 引讀“意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提示:頭腦中想象情景)

⑼ 這一次又一次的想寫信、封信、拆信的過程,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詩人對家鄉的掛念。

⑽ 感情朗讀。

⑾ 王安石見月惆悵,張籍見秋風而感慨。那麼,納蘭性德又是如何將情藏於詩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嗎?

⑿ 小組內討論交流,各抒己見。

⒀ 全班交流,師引導體會“風一更……無此聲”。

4、入情入境,深情朗誦:

讀詩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畫面也就不同。我們在朗讀這些詩詞時,一定要想象畫面,要用心體會他們的感情。讓我們再一起朗誦這感人的詩詞吧。

【同伴互評】

設計者將三首古詩融為一體,第一首古詩精講,第二首略講,第三首古詞就基本上放手讓學生自己悟,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上的循序漸進。在詩文學習中,教師較好地抓住了以詩情為主的教學方式,沒有拘泥於以詩講詩,同時又注意了三首古詩的一貫性,讓學生體會到,鄉思的表達也各有不同的特點。如果在最後一部分加上一個三詩的對比,相信對錶達方式的感悟,學生會有更深的理解。

古詩教學設計5

學習目標

1.學會“浥”這個生字。

2.理解重點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品味語言,讀中悟情。掌握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學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讀,並能背誦。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相見時難別亦難”同學們,有人説離別是詩,有人説離別是歌,有人説離別是淚水。我們讀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我們讀過“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們讀過“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是啊,離別是岸上的踏歌聲,碧空盡的孤帆,離別是平明送客後孤獨的楚山。從這些千古流傳的送別佳句中,我們讀出的是古人那濃濃的友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送別詩。

二、指導讀詩《送元二使安西》

1.剛才已經有同學忍不住讀出來了,看看每個字都寫準確了沒有。特別是這個字念yì(注音)。

2.詩是一定要吟誦的,我請同學們來推選任意一個同學來讀一讀這首詩。

重點指導讀好詩題:送元二使安西

試與老師的朗讀比較 “元二”後有一個停頓。

3.我們學習一首古詩,除了會讀以外,還需要知道什麼?

(瞭解詩的意思;怎樣知道詩的意思?藉助註釋,聯繫上下詩句、結合背景資料等等)

4.現在請同學們藉助註釋,看看這首詩大概講的是什麼意思,然後在小組裏説説,在學習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記號。(瀏覽網頁,學生自學)

5.交流重點詞語的理解。理解了重點詞語,誰來試着自己的話説一説詩的大概意思?前兩句和和後兩句分別寫的是什麼?如果能用自己的語言連貫地描述就更好了!

6.理解了詩句的意思,誰再來讀讀這首詩。其它同學注意聽,特別注意他在讀詩句時,中間是怎麼停頓的,是不是讀得有節奏。(生朗讀)

三、反覆品讀,入境悟情

1.讀一讀古詩,詩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詩人和元二是好朋友?

(“故人”就是好朋友,知己的意思。“更”説明他們已經喝了許多杯,可能還要喝許多杯,可見他們的感情很深。“盡”就是他們都一飲而盡,只有好朋友之間才這樣。)

2.你們注意到“酒”了嗎?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知己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

(離別的酒。友誼的酒。 也是一杯祝福的酒。也是一杯連心的酒。)

3.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窗外哪些景物,使離別的愁緒會更濃?

(雨、客舍、柳)

4.真的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記不清説了多少遍祝福的話。此次分別,不知何時相見。時間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嗎?安西呀,你能離我近一些嗎?這可能嗎?安西有多遠?

5.師生交流

6.自古人生重離別。而此朋友遠去不遠千里,朋友之間怎不留戀,況且古人説: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7、學到這裏,你能體會到詩人和元二的情嗎?(板書:依依不捨)

四、教學《別董大》

1.別董大,別時的景是怎樣的?

(生答)誰再來讀讀這兩句詩:讀──”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2.你在讀的時候注意到這兩句詩中的哪些景物?

3.“黃雲、白日、北風、雁、雪”這幾種景物串起來勾畫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生談:淒涼、寒冷、空曠)

4.自由讀。

5.這是怎樣的悲壯而淒涼啊,此景次情,別董大,這別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詩中哪個字寫出了別時的心情?

6.為什麼而愁?(為眼前的環境而愁,為前途而愁)

7.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個“愁”字了得!此刻應是揮淚告別,應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適對董大説——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8.你就是董大,此時,你的心情怎樣?(隨機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積極情感。)

五、結課

離別是岸上的踏歌聲,是碧空盡的孤帆,是平明送客後孤獨的楚山。課後請同學們讀一讀這些送別詩,感受一下古人那濃濃的友情、親情。

古詩教學設計6

設計模式

從單篇精讀課型模型設計向羣文閲讀課型轉變,用羣文閲讀的方法嘗試詩歌教學。

設計理念

摒棄單篇精讀、摒棄老師閲讀、傳統按部就班學習,讓學生自己讀,自己去理解,質疑和發現,讓學生自己在閲讀中學習閲讀。

文本選擇

《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過零丁洋》

議題

愛國詩人的詩歌同他的生活道路密切相關,深入認識其作品思想意義、藝術特色和各個時期不同創作風格。

設計重點

1.通過閲讀古詩詞,感受詩歌魅力;

2.認識作者在不同時期創作的思想意義、藝術特點和創作風格;

3.在危難時期,中國士大夫階層流露出的愛國主義最強音!

設計準備

多媒體課件、背景音樂設計

展示課型:羣文閲讀課

單元主題:愛國

設計課時

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創設情境:欣賞歌曲《精忠報國》

雖然説,古人的“精忠報國”維護的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但是他們那種把維護國家利益與安全視為最高使命的愛國情結,卻滋養着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愈是危難時期,這種情感表達的就愈強烈、愈是令人感動。今天我們學習的四首古詩,正是在危難時期,中國士大夫階層流露出的愛國主義最強音!

二、主題明確

本堂課的主題是“愛國情懷”。本堂課的四首詩也都與愛國有關。

古詩詞的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讀出節奏和情感。(難點)

2.品味詩歌意境,把握詩歌主題。(重點)

3.分析鑑賞名句,背誦默寫課文。(重點)

4.比較四首詩歌的異同。

5.談談自己的誦讀體會。

三、初讀詩歌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歌,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感。同桌互相評價。

2.學生示範朗讀

根據同桌和小組推薦,找同學範讀,四首詩任意選擇。

3.音頻示範朗讀

4.結合範讀,自由朗讀,讀出節奏和情感。

四、質疑發現

四首詩都是表達愛國情感的,但各有什麼側重?即具體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分組討論。每組選一名代表發言,要找出依據。同學可以根據詩歌材料的寫作背景自由評價。老師歸納明確(老師僅示範《春望》,另外三篇學生自己做答):

《春望》通過一個“望”字,表達一個“憂”字。(抒發詩人觸景傷懷、憂國思家的痛苦心情。)

《泊秦淮》通過一個“猶”字,表達一個“憤”字。(抒發詩人對士風和時局的憂憤。)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通過一個“思”字,表達一個“願”字。(表達自己還願意為祖國收復失地國家統一而現身的強烈願望。)

《過零丁洋》通過一個“死”字,表達一個“忠”字!

五、合作探究

(一)這四首詩歌在課文中的編排順序能否顛倒?為什麼?

(1)學生回答(預設):杜甫和杜牧是唐代的。他們雖都生活在晚唐,但杜甫(712——770)又早於杜牧(803——852);陸游和文天祥都是南宋的,雖都生活在南宋時期,但陸游(1125——1210)又早於文天祥(1236——1283)。按作者所處的時期和寫作時間的先後安排的,因此不能顛倒。

(2)學生回答(預設):四首詩歌表達的愛國情感由淺入深,從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到對士風和時局腐朽的“憂憤”;從日思夜想為國家統一而重返沙場的強烈“願望”,到不受敵人威逼利誘而從容就義的對國家的赤膽“忠心”。愛國情感逐步昇華,愈來愈激昂,因此不能調換順序。

(二)學完四首詩,有何發現和收穫

1.找出這四首詩的相似之處:

(1)不論處於何朝何代,仁人志士的愛國情感是一脈相承的。

(2)他們都處於王朝的沒落時期,卻成就了不朽的詩篇。時代的不幸,是詩歌的大幸。時代的苦難,國家的衰敗,造就了文學藝術的繁榮昌盛。

(3)詩人因愛國,而和詩篇名垂青史。

1.你認為四首詩中最能體現詩人愛國深情的詞語或句子分別是什麼?為什麼?(老師只提供鑑賞名句的範例學生各抒己見,有理有據即可。)

預設答案:

1、《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因為: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表達了作者的憂國憂民的情感。

2.《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因為:【賣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國的悲和恨,隔着河還在唱着《玉樹後庭花》。《後庭花》乃亡國之音。南朝陳皇帝陳叔寶溺於聲色,作此曲與後宮美女尋歡作樂,終至亡國,所以後世以此曲為亡國之音。説“商女”不知亡國之恨而唱亡國之音,表面上是斥責“商女”,實際上另有所指,真正應該汗顏的是座中哪些點歌的人。】作者對國家的關切和憂慮,對世道的憤慨盡在其中。

3.《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因為:“僵卧孤村”表處境,“不自哀”表襟懷。“尚思”句直抒胸臆,言衞國壯志。直接表現其愛國思想情懷

4.《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因為: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他的民族氣節。

六、拓展延伸

杜甫、杜牧、陸游、文天祥,他們都是國家的脊樑,人民的驕傲。他們或以手中的一支纖纖弱管表達自己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或藉助夢境傾述自己重返沙場殺敵報國的渴望,或以死明志證明自己對祖國赤膽忠心。那麼,作為學生的你,打算怎麼做來表達你的愛國之情呢?情景創設:欣賞歌曲《我的中國心》

七、小結

讀過了一組仁人志士的愛國詩歌,相信同學們的心中也湧動着一股澎湃的愛國激情。那麼,從現在起就用這種激情用於學習,樹立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勤奮刻苦,踏實進取,努力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吧!

八、作業

1.收集整理愛國的詩詞名句、名人故事等。

2.背誦默寫四首詩。

(十五)板書設計

《春望》——望——憂

《泊秦淮》——猶——憤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思——願(憾)

《過零丁洋》——死——忠(義)

古詩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 認知:認識本課12個生字,會寫8個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這首古詩;瞭解古詩的大概內容,感受詩句的節奏美,體會詩的意境美,初步感受這種文化內涵。

2. 情感:通過教學實踐,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古詩的情感;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能夠體會詩人的情感,入境入情。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 引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想象畫面、繪畫等方法來體會詩文所描繪的意境。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誦讀古詩、背誦古詩,:認識12個生字,寫好8個生字。

教學難點:

感受詩的意境。

教學設計:

師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 創情境、激興趣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美、水美,風景如畫,名勝眾多。你們當中有誰曾和父母、親人一同去旅遊過?都去過哪兒?能談談你的感受嗎?

今天老師帶大家去感受一下廬山瀑布的壯美和山行的快樂吧!

揭示並板書課題。

二、讀古詩,學生字

(一)

1、學生自讀(投影:出示兩首詩的注音全文)要求: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順。

2、再讀,圈出生字詞,多讀幾遍。

3、開火車讀,同桌間互讀並糾錯。

4、去掉拼音讀,達到正確熟練。

(二)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

1、用卡片出示要求會讀的生字詞,反覆認讀。

2、卡片出示要求會寫的生字,指名反覆認讀,並試着組一組詞語。喚起學生已有喚起學生已有的經驗。努力激發學生興趣,充分調動學生情緒並蓄勢成“憤”的狀態。

通過反覆誦讀逐步達到正確熟練,為背誦打基礎

脱離語言環境,強化對生字的記憶

(三)指導背誦

1、教師引導:同學們,現在你們都能把兩首詩正確地讀下來了。就看誰最先把它們背下來了。

2、學生自由練習背誦,初步感受詩的節奏美。

3、檢查背誦情況。

三、想象詩境,瞭解古詩內容

(一)感受《望廬山瀑布》

1、師:這又是一首李白的詩,你們對李白有那些瞭解?

生:.暢談李白。

2、生齊讀課題。

師:通過讀題你知道了什麼?理解“望”字

師: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李白望到的廬山瀑布的樣子。(示插圖)

師介紹廬山、香爐峯以及瀑布

3、師:李白在詩中是怎樣誇廬山瀑布的呢?

生讀詩後小組內交流討論然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反覆吟誦古詩。

交流過程中師適時點撥

重點理解:紫煙 遙看 飛流 三千尺 疑

4、質疑問難

5、師:輕聲背誦古詩,邊背誦邊想象彷彿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

6、你能用自己的話也來誇一誇廬山瀑布嗎?

(二)進一步理解《山行》

1、示《山行》,引導學生説説用什麼方法來學習。2、 按自己的喜歡的方法來自學,教師巡視指導。3、 彙報。説説學懂了什麼,還有什麼地方不明白。

4、 師生合作解決問題。

5、細讀

(1) 學生自由練讀,想像畫面。

(2) 指名讀,讀後評價。

(3) 教師有感情地範讀,學生評點。

(4) 學生找學習夥伴一起練讀。

6、誦讀

(1) 出示掛圖,讓學生感受楓葉滿山的美麗情景。

(2) 挑戰讀。比一比誰讀得最有感情。

(3) 觀看插圖,練習背誦。

(4) 背誦展示。

四、書寫、識記生字

(一)自學八個生字,觀察每一個生字的字形,確定識記方法。

(二)小組內交流

1、交流識記方法

2、擴詞

(三)班內彙報

(四)指導書寫

1、引導學生觀察每個字的字形結構,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學生自己提出不好書寫的字,師生共同解決。

3、師生共同仿寫

4、點評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將詩背下來,在頭腦“自現”詩的意境實現初步感悟。

充分讓學生在進一步鞏固理解古詩基礎上背誦、積累。在誦讀中學生將自己的感情不知不覺潛入到詩所描繪的情景中去,有的學生搖頭晃腦,朗誦得有滋有味。

打通想象世界與經驗世界的聯繫。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嘗試讓學生自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有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的質量。

朗讀與評價相結合,提高閲讀多種形式的誦讀,促進學生積累,形成個性的體驗,進一步培養了語感。

這一環節的設計,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生字教學也要讓學生成為主動參與者。由學生自己想辦法記憶字形,他們會記得更牢固。同時,生字的正確、規範書寫是一項紮紮實實的基本功,對於低年級學生而言,從小應養成正確的書寫習慣。

古詩教學設計8

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四個生字並正確書寫、運用。

2.體會詩人借不同景物抒發情懷的寫法。

3.感受詩人暗藏於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

課前準備

1.瞭解王安石的生平。

2.瞭解唐朝詩人張籍、清朝納蘭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鄉的古詩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遠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這是人世間最美好、最真摯的情感。同學們,你們學過哪些與“月”有關的詩詞呢?

2.是呀,從古到今,月亮總是讓人情不自禁思念家鄉,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關於月亮的詩。

3.揭示課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書課題。瞭解“泊”字字義,選擇正確讀音。)

交流資料,瞭解詩人

課前,你收集了詩人的哪些資料,請用簡潔的語言説一説。

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讀詩,全班讀,注意讀準字音。

2.自己多讀幾遍這首詩,結合課文註釋,想想詩句的意思,並從中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3.四人小組討論詩句的意思,並説説你最欣賞詩中哪一句。

賞析詩句,感悟詩境

1.剛才同學們説得最多的就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詩(出示),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2.請説説你為什麼喜歡?

3.有同學説,這句詩寫出了江南生機盎然的春天的樣子。現在請和同桌互相説一説:在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景色呢?暢所欲言。

4.同桌互讀,練説。

5.指數名學生説。

6.小結:你們的回答真精彩!詩的魅力就在於能用簡短的同一個語句在不同的人的腦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畫面。

7.請你用朗讀把你腦海中勾勒的畫面讀出來。小組內練讀,指名讀。

8.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彷彿看見了草長鶯飛、滿目新綠的春天,仔細觀察書上的插圖,還能讓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説,同學們理解得多豐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綠”讀出來吧。男女生賽讀。

10.關於“綠”字還有一個故事,引導閲讀“資料袋”。瞭解王安石推敲用“綠”字的故事。

11.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觸呢?

12.小結:是呀!一位如此優秀的詩人能為一個字修改十多次,我們在習作中難道不該反覆修改嗎?記住:文章是改出來的。

品評詩句,昇華情感

1.這麼美的春色,誰不流連忘返呢?詩人和我們一樣陶醉其間了嗎?

2.詩人想幹什麼?家鄉在哪兒?引導學生從課題和詩句一、二行處理解。

3.請你在教室的地圖上找找它們的位置吧。再好好讀古詩。

4.學生上台指地名,然後簡介王安石把南京稱為故鄉的原因。

5.你從哪裏讀出詩人急切地想回家鄉呢?

6.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

7.感情朗讀。

迴歸整體,深化體驗

1.漂泊在異鄉的遊子對家鄉是多麼的眷戀啊!讓我們一起來感情朗讀這首詩吧。

2.練習背誦。

第二課時

回顧內容,談話入題

古詩《泊船瓜洲》讓我們體會到了王安石借春風問明月,何時才能榮歸故里的千般惆悵?那麼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表達思鄉之情的呢?

初讀古詩,整體感受

1.讀一讀《秋思》和《長相思》,要求正確、流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詞。

2.指幾名學生讀,正音。

3.看看詩詞題目,你發現了什麼?

4.同樣的思鄉之情,但表達卻不相同。和你的夥伴好好讀詩,看看詩人們是怎麼表達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任選一首讀。

品讀詩句,領悟感情

1.詩人那濃濃的鄉情,藏在哪些詩句中呢:讀,勾畫。

2.指名答。

3.“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麼?

4.學生同桌互相説一説,指名説。

5.指導朗讀,讀出詩人惆悵滿懷的感覺。

6.詩中詩人借什麼景物來抒發情感的呢?

7.小組內交流:説説下面那句詩的意思。

8.引讀“意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提示:頭腦中想象情景)

9.這一次又一次的想寫信、封信、拆信的過程,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詩人對家鄉的掛念。

10.感情朗讀。

11.王安石見月惆悵,張籍見秋風而感慨。那麼,納蘭性德又是如何將情藏於詩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嗎?

12.小組內討論交流,各抒己見。

13.全班交流,師引導體會“風一更……無此聲”。

入情入境,深情朗誦

讀詩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畫面也就不同。我們在朗讀這些詩詞時,一定要想象畫面,要用心體會他們的感情。讓我們再一起朗誦這感人的詩詞吧。

找尋規律,識記生字

1.找出本課四個生字,讀讀相關句子。

2.用你認為可行的辦法去記憶。

3.學生練寫。

古詩教學設計9

詩歌是語言的精華,古詩詞更是文學藝術的魁寶。好的詩詞意境深遠,幽香怡人,閲讀古詩詞讓我們體會到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用以陶冶情操,提高審美的能力和文化修養。《語文課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也是近年來古代詩詞鑑賞題在各地會考試卷中以不同形式紛紛出現,並奉行不衰的原因。古詩詞賞析是個極其廣泛的話題,會考詩詞複習第二課應該依據各地會考古詩詞鑑賞試題類型確定為景物描繪、意境體驗、作者情感三個方面,以景物描繪作為重點,以意境體驗作為難點,採用以重點突破難點的方式進行。

中國詩學一向重視“情”和“景”的關係,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表達,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託物言志。並且國中階段所選89首課內外古詩詞絕大部分選取自然景物,藉以寄託作者的情思。因此,複習重點放在了“景物的描繪與概括”上,也嘗試通過景物的分析尋找一條行之有效的詩歌鑑賞之路,以“景物分析”為重點帶動難點——“意境體驗”的突破。在整節複習課的過程中依照的宗旨是“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強調共性。

以“如何欣賞一幅畫”帶動學生欣賞古詩詞。學生第一遍閲讀詩詞,很少去直接的感受詩中具體景物特徵和詩人的思想情感,卻可以直接感受到詩人用文字描繪的景物的冷暖色調。因此,複習中把冷暖兩色調作為大背景讓學生初步感受詩歌,這也是簡化詩歌鑑賞的第一步。

冷暖色調的界定取決於詩人所選取的藉以抒發情懷的景物及其特徵 ,也是我們鑑賞古詩的重要環節。帶領學生由初步感知進入詩中更深一步。其中,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景物畫面是近年來會考試題中出題頻率較高的題型,其分值與20xx年熱點題型“給定語句自選角度欣賞”分值相當。複習中,列舉到王維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作範例,意在讓學生抓個體景物掌握形容詞在描繪畫面中的使用,列舉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意在讓學生在描繪畫面時注意季節詞,色彩詞及填加動態詞的適用,再以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作鞏固訓練。

會考試題中除對景物描繪的考查外,還涉及到畫面特點的概括能力的考查,這一環節的訓練仍建立在冷暖色調前提下進行規律性的歸納,尤其讓學生注意的是羣體景物組成的畫面特點。例如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特點概括: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濃煙就是格外醒目,因此稱之為“孤煙”,它寫出了景物的單調,而一個“直”又體現出它的勁拔和堅毅之美。“落日”給人以傷感,一個“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温暖,蒼茫的感受。整個畫面給人雄偉之感,詩中景物畫面特點即可概括為“雄渾壯闊的大漠黃昏落日圖”。教師給學生分析後,尤其讓學生注意的是概括畫面特點的語句的構成特點,輔之以其他詩詞的訓練,爭取讓學生充分掌握這種結構的語句概括形式。

按照常規訓練,景物及其特徵分析結束後應為作者情感的分析,借於上一複習環節中羣體景物特徵的概括與意境的體驗有密切的關係,而且學生在冷暖色調的分析中已有揣摩作者情感的潛在意識在感受着畫面,所以在設想中將“意境體驗”作為第三個複習環節。意境是詩歌賞析中最難以把握的 ,在以往中,往往將詩詞作以內容上的細緻劃分之後,再給學生傳授分析意境的方法,意境體驗上花費的時間多,學生對此理解卻如同霧裏看花。在本節複習中,此環節仍是難點,但不作為詳細部分,只需給學生一個深刻的印象,即畫面概括的羣體景物特徵即可作為意境去理解,等於給學生體驗意境的一個清晰的框架、概括的程式,加之以具體的詩詞作口頭練習即可。

在描繪畫面和概括畫面的重點訓練中,學生感受畫面已有潛在的情感意識,課堂第四個環節——“作者情感”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仍以冷暖色調為前提,以具體詩歌為例,歸納出冷暖色調下作者通常帶有的情感,如:愉悦、歡快、讚美、興奮、思念、惜別、悲涼、哀傷、惆悵等等。期間,劉禹錫的《揚州處逢席上見贈》、李白的《行路難》都屬於兩色調,學生體會其情感時也要從兩色調入手作為特例分析。這一環節的複習要強調會考試題中體會作者情感的簡答題的注意事項,如杜甫《望嶽》中作者的情感分析簡答為:“詩人看到泰山高遠幽深,神奇秀麗美景的興奮激動的心情。”

古詩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2、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瞭解古詩的大意,感受古詩的意境美,激發學生樂於積累古詩文的情趣。

一、提問引入,揭題、釋題。

1、這節古詩文吟誦課,老師先請小朋友來背首古詩《小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

2、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詩《宿新市徐公店》。

3、讀詩題,理解題意(板書課題)

宿:住宿,過夜新市:地名徐公店:姓徐的男子開的客店

宿新市徐公店的意思是(詩人在新市一個姓徐的人開的客店裏過夜)

4、楊萬里在這裏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景象呢?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二、初讀古詩。(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

1、自由讀詩,藉助拼音把字讀準,不會讀的字多讀幾遍。

2、小朋友讀得很認真,這裏有幾隻美麗的蝴蝶,想和你們交朋友,認識他們的小朋友就請站起來和它們打個招呼.(看課件)讀生字詞“住宿、徐公、籬落、樹陰、路徑、追黃蝶、深遠、疏疏”。

3、剛才讀字的時候,你發現哪些字音,很難讀準,請你帶同學讀一讀。(注意讀準翹舌音,後鼻音。)再全班齊讀.

3、剛才小朋友們生字詞讀得真好.現在我們把這些字寶寶送回詩中,請你們正確流利地把詩讀一讀。

4、指名讀,小朋友注意聽音是否讀準,再指名讀。

5、他們讀得真好,請你們照着他的樣子,讀給同桌聽。

6、哪位小朋友願意來讀給大家聽;齊讀。

三、逐句指導朗讀,感悟詩的意境美。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1、(出示課件)小朋友,請聽老師朗讀,一邊聽一邊想,通過這兩行詩,你看到了什麼?

2、學生聽後看圖回答(老師可用手勢帶學生回答)。聯繫學生的回答,解説詞語(籬落:就是圍園子的籬笆;疏疏:指圍籬笆的竹棍隔得很開。籬落疏疏就是講圍園子的籬笆很稀;小路,詩中的“一徑”指的就是一條小路;未成陰:指樹枝上綠葉剛剛長出來,還不茂盛,不能遮擋太陽。)

3、請你把看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話來説一説。

4、是呀,籬笆稀稀疏疏地圍着園子,旁邊有一條很長很長的小路伸向遠方。樹上的花兒已經落下來,枝頭長出了嫩綠嫩綠的新葉。這景色真美呀!誰能來把這種美讀出來呢。

5、指名讀,根據情況由老師或朗讀得好的同學帶讀;(疏疏,要讀得輕;深,要讀得慢來表現小路很長很長;未成陰,要重讀。)老師範讀,學生跟讀,自由朗讀;等下老師請男同學和女同學比比,看誰讀得更美。

6、過渡美麗的鄉村景色吸引了詩人楊萬里,忽然他眼前出現了更加有趣的畫面,想知道是什麼嗎?(邊出示課件)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1、學生回答。

是小孩子在追黃蝶(那他們是怎麼追的呢?)飛快地跑(是的,詩中“急走”就是飛快地跑的意思)

2、現在你就是那個小朋友,你喜歡的黃蝶就在不遠處,想抓到它嗎?(想)那就用你的朗讀來告訴我們吧!

3、指名讀。(根據讀的情況,指導學生讀這句詩時,要重讀“急”和“追”)

4、老師範讀,學生跟讀,男生站起來大聲朗讀,齊讀。

師:看得出你追黃蝶跑得很快。還有誰來我彷彿看到你就要追上黃蝶了。

5、小朋友捉住蝴蝶了嗎?(沒有)

6、你是從哪句詩中看出來的(飛入菜花無處尋。)

7、(看課件)為什麼會無處尋?(黃蝶和油菜花都是金黃色的,地裏到處是金燦燦的油菜花,黃蝶飛進花叢中躲起來,所以沒地方找到。)

8、看着小朋友在這美好的春天追趕着黃蝶,詩人楊萬里會是怎樣的心情呢!(高興)

9、是呀,詩人看到這麼美麗的景象,又看到了這些可愛的孩子,他也不由得高興起來,請你自己把這兩句多讀幾遍,讀出那種高興的心情來!

10、請想來讀的小朋友站起來讀,再四大組比賽讀。

點評:你們讀得真有趣呀!我聽了也高興起來。

四、誦讀古詩,表現古詩的意境。

1、過渡,老師忍不住想把整首詩讀給大家聽,(配樂朗讀)

2、老師讀得怎麼樣?(出示課件)誰來説一説?(有感情)是的,陳老師讀得有輕有重,還注意了停頓,你們想不想比老師還讀得好呢?請你們分小組學着老師的樣子一起練習感情地朗讀古詩。

(老師到各小組瞭解情況、並進行指導。)

3、現在誰來挑戰老師。指名學生朗讀,其餘學生認真聽。(老師先肯定學生的勇氣,再引導學生點評。注意詩的節奏、輕重,有感情地朗讀。)聽後再指名朗讀。

4、全班齊讀,老師點評。

5、古人經常用歌的方式把詩唱出來。老師也給這首詩譜上了曲子,你們想聽嗎?老師唱詩。

6、你們想學唱這首歌嗎?老師教唱詩歌。

7、指導背誦,看圖背誦,引背(籬落……樹頭……兒童……飛入……)

10、同桌互悲互聽,全班齊誦古詩。

五、激發樂於積累古詩文的情趣。

1、楊萬里是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他寫了很多廣為傳誦的古詩。今天我們還來欣賞他的另一首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描寫的是早晨,他在淨慈寺外看到的景色。

2、老師帶讀,學生自由誦讀,指名學生讀,齊讀。

3、今天小朋友都學得很認真,請你回家把我們今天學的這兩首古詩有感情地讀背給爸爸媽媽聽。

古詩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根據冀教版信息技術課程要求,文字處理是國小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應用技能。第一冊安排的第二個模塊就是以Word文字處理軟件為例,使學生在主題活動中,感受文字編排、圖文混排的作用,學會根據主題選擇適當的信息表達方式。《古詩配畫》是本模塊的第二個學習內容,主要是使學生學會在word文檔中插入圖片,根據詩詞內容合理安排圖片的位置,使文檔圖文並茂。本課利用信息技術與語文、藝術學科的整合,給學生營造一種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應用信息技術進行藝術創作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練習文字輸入,在Word文檔中輸入古詩。

(2)讓學生學會插入圖片和調整圖片大小。

(3)讓學生學會設置圖片的文字環繞方式。

2、能力目標

通過古詩配畫的製作過程,培養學生藝術欣賞能力和學生應用信息技術進行藝術創作的能力。

3、情感目標

使學生在藝術氛圍中陶冶情操,在作品創作過程中培養美感,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文本框中插入文字和文字效果的修飾。難點:設置文本框格式。教學準備:

微機室、教學PowerPoint課件

教學過程:

秉着“以學生為本,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創造”的指導思想,我將教學過程擬訂為“創設情境,激趣導入——引導探究,自主嘗試——集中答疑,演示轉播——交流評價,全課小結”四個環節進行,努力構建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在你學過的古詩中把你最喜歡一首背誦給大家聽好不好?

同學們掌握了這麼多首古詩,老師對你們真要刮目相看了。老師也有幾首喜歡的古詩,你們想知道嗎?幻燈片《古詩欣賞》。

同學們剛才看得非常投入,聽得也非常認真。看過之後你有什麼感受?那麼同學們,你們也可以把喜歡的古詩做出這樣的效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用WORD製作古詩配畫。

(二)引導探究,自主嘗試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個好朋友——學習小助手,她會幫助你來完成這節課的任務。師打開學習小助手簡單介紹。

接下來我們就按小組開始製作,如果在操作過程中有問題,可以打開桌面的學習小助手,點擊提示按鈕,他會告訴你怎樣去做。如果仍然解決不了的,我可以去幫你。現在同學們開始操作吧。師巡視答疑,個別輔導。(三)集中答疑,演示轉播

看來許多同學在操作過程中都遇到了同樣的困難,誰來説説你的困難?也有一些同學很順利的完成了操作,誰願意給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麼做的?那麼剛才都是誰遇到這樣的困難了,現在你會了嗎?給大家演示一下。請同學們繼續完成作品吧。(四)交流評價,全課小結

同學們們差不多都做完了,接下來我們相互交流一下,把你手中的小星星放到你最喜歡的作品旁邊,誰得到幾顆星就是幾星級設計師,五星級以上的設計師

老師會頒給他一個優秀設計獎。請星級最多的同學説説自己的設計思路。誰還想對他的作品説説你的感受呢?説説你喜歡哪些地方,覺得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

師:其實同學們的作品都很不錯,希望你們今後繼續努力學習相關的知識,將來成為真正的設計師。板書設計:

十七古詩配畫

輸入古詩挑選圖片插入圖片設置圖片的環繞方式

古詩教學設計12

如何在教學中挖掘瀰漫在古詩詞中濃郁的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感?筆者作了以下嘗試:

一、注重情景的創設,培植審美心境

設計好富有感染力的教學導語,是培植審美心境的第一步。而導語的情緒色彩應和詩詞的情感色彩聲氣暗通。

在教學《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告別了都市的高樓大廈、喧囂與繁華,今天我們將一同去感受美好的鄉間生活。緊接着,我用多媒體展示了一幅寧靜、閒適的鄉村風景圖,圖上雅緻、清新的田園生活 ,一下子深深吸引了學生。學生屏息凝視,從那專注的眼神看出他們已經沉浸在畫面所描繪的情景之中。靜觀片刻,我對大家説:來到鄉村有怎樣的感受 ?學生回答:我感到鄉村非常安靜,靜得能聽見小溪輕輕流淌的聲音。鄉村非常閒適,沒有都市的喧囂、緊張。鄉村生活非常靜謐,人們無憂無慮地生活。不難看出,學生已經完全進入了詩詞所描寫的意境。

古詩詞的教學由於作者寫作時間的特殊性,教者在教學中。首先應根據詩詞所表達的不同意境來設計不同的導語或情境,使學生很快與詩詞所描繪的意境產生一種和諧的心向。

二、多樣解詞方法,體會詞義的朦朧美

古詩詞語言精煉含蓄,能以有盡之言,傳無盡之意,同時古詩詞非常形象,意與境和諧統一。可是,在古詩詞教學中.有些教師一定要對每一個詞語都作確切的解釋,這樣做破壞了詩詞所描繪的意境,連有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受也被破壞了。

在《清平樂·村居》的教學中,學生不理解相媚好的意思,我就啟發學生看圖,並説:老兩口在幹什麼?學生回答:老兩口非常親熱,頭靠着頭,在説悄悄話呢 !老兩口面色紅潤,老婆婆還有些害羞呢,他們親熱地頭靠着頭,在説悄悄話呢!我接着説:是啊,三個字表達了這麼豐富的內容,特別是一個媚字 ,把老兩口的神態表情活靈活現地表達出來,給人美好的感受。這就是相媚好的意思。在理解翁媪時,我讓學生根據字形猜一猜是什麼意思,學生馬上就明白,翁上面是一個公字,可能是老公公,而媪字左邊是女所以可能是老婆婆。在理解無賴一詞時,我説:生活中我們常常把撒潑放刁,蠻不講理的人稱為無賴,這裏是這個意思嗎 ?可以看看圖,想一想。我覺得是小孩調皮可愛。我接着説:是的,這就是古今詞義的區別,此時的無賴讓人感受到孩童的天真可愛,這就是古詩詞用詞的魅力。

三、把握整體意境,體會詩詞的情境美

對古詩詞的學習不能停留在對詞句的理解上,還應該引導學生在懂得詞句意思的基礎上,把握詩詞的整體意境,進而總體品味其中藴含的感情,揭示的道理,從而得到薰陶,獲得教益。

在教學《清平樂·村居》時,學生對詞句的意思有了初步的瞭解後,我請同學們閉眼,聽老師有感情地吟誦。輕柔的音樂,加之老師聲情並茂的朗讀,學生完全沉醉到詞的意境之中了。於是,我問學生:來到村居,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學生説:我彷彿看到清清的小溪流向遠方,河塘裏面荷花競相開放。我彷彿看到小溪邊,一個頑皮的小孩正趴在地上,專心致志地剝蓮蓬呢。我彷彿看到岸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還聞到了泥土的芬芳。我彷彿看到大兒子和二兒子在辛勤地勞作呢 !我彷彿看到茅屋前,一對老夫妻有些醉意,正在説悄悄話呢!於是我追問:你聽到老兩口説些什麼嗎?同桌一個做老公公,一個做老婆婆試試,他們會説些什麼 ?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説:老頭子,你看我們的孩子多懂事啊,他們在辛勤地忙着農活,我倆可以安享晚年了。有的同學説:老太婆,謝謝你,給我生了這麼懂事的孩子,我們不愁吃,不愁穿,只希望早點抱孫子哦 !

在《清平樂·村居》的教學中,筆者在把學生帶人意境之後問道:假如此刻你到了鄉村,你最想做什麼呢?學生説:我最想像小孩一樣,躺在草地上剝蓮蓬吃,多悠閒。我最想靜靜地躺在草地上,看天上的白雲,聞青草的芳香。我還想騎在牛背上,瀟灑地吹着短笛,讓笛聲在田野中迴響。我最想在小溪邊垂釣,那多舒服。我也想到地裏去耕耘,享受勞動的快樂。由於充分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儲備,把學生帶入了生活場景之中去想象一個個生動的畫面,所以在學習這首詞時,學生始終處於鄉村生活的情景之中,勾起了他們對詞中生活的無限嚮往,表達出的情感也真切而樸實。

古詩教學設計13

教材分析:

這首古詩是清代文人高鼎所作,從題目可知許的內容為詩人在鄉村的所見所感,是一首風箏詩,描寫了春光明媚,麗日和風,兒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鮮空氣,快樂的放風箏的情景,詩歌就像一幅畫美麗的通俗畫。

教學理念:

以讀為主,以評價促發展,在讀與評價相結合中感悟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從而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全面提高語文素養中發展學生的個性。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瞭解生字組成詞語的大意。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能聯繫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大意,在朗讀、感悟中想像

詩中描繪的情景。

情感目標:

藉助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農村兒童生活的情趣,激發熱愛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詩篇的語言美,情景美,達到熟讀成誦,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播放課件,初識意境。

師:今天老師先請同學們欣賞一段優美的樂曲,同時觀賞老師為你們作的畫,好嗎?

(師放古箏樂,按詩句描繪的景物順序展現畫面)

1、整幅詩課文插圖

2、草長鶯飛

3、拂堤楊柳

4、水澤散發的霧氣

5、兒童歡樂放風箏

6、迴歸整幅詩文插圖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説説你看到了什麼景緻?

生:我看見了翠綠的草地。

生:我看見了黃鶯在飛舞。

生:我看見柳條在隨風飛舞(擺動)

生:我看煙霧,不是水霧。

生:我看小朋友在放風箏。

生:……

師: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我國清朝詩人,高鼎坐在他居住的草堂內看到此情此景,僅用了四句話就寫下了這千古傳頌的《村居》課件演示古詩內容,板書課題。

二、初讀詩文,感知意境。

1、釋題:在鄉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於描寫自然景物。

2、聽錄音讀。

3、自由讀,要讀準生字的音,讀通句子,讀後檢查。

4、出示生字卡片。

師:怎樣記住這些生字寶寶。

生:舊字加偏旁,寸加木字旁變成鄉村的村。

生:順口溜,一木一寸交朋友合在一起叫山村。

生:……

5、指導書寫,生描紅、臨寫。

6、指導朗讀、正音。

三、細讀詩文,感受意境。

1、師:請同學邊讀邊觀看畫面,哪些詞的意思自己理解,還有哪些不懂的詞語,分別做上記號。

2、師:請同學們分小組交流,在組內提不懂之處,依靠大家的力量解決問題。

春煙:春天水澤草木蒸發的霧氣,拂堤:柳枝很長,下垂着,像撫摸着堤岸。

紙鶯:風箏。

3、師:根據你對詩文的理解,能説一説詩文的大意嗎?

生:敍述詩意(大概詩意)

(早春二月,正是青草生長,黃鶯飛舞的時候,拂堤岸的楊柳,就像陶醉在迷人的春色裏一樣,孩子們放學後,早早地回到家裏,趕忙趁着春風放起風箏來)

四、吟誦詩文,品評意境。

師:請同學們帶着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同桌間互讀詩文。

生:練讀,相互糾正。

師:請你推薦一名同學到前面來讀給大家聽。

生:吟誦詩文。

師:誰能再評一評,通過他的吟誦,你感受到了什麼?有什麼建議嗎?

生:評價。

(1) 他晃着頭,我感受到柳樹在風中搖擺很美、

(2) 他的笑得再開心些,就更能體現孩子們放風箏時的興奮心情。

師:那你能來試着讀一讀嗎?

生:有感情的吟誦。

師:誰來給他評一評。

生:他讀的聲音很響亮,要是把醉春煙讀得慢一些會更好。

師:你的意思是把醉春煙這幾個字讀的聲音再拉長一些(師範讀前兩行話)是這樣嗎?

生:是的。

師:從老師的讀你感受到了什麼?

生:我感受到柳樹在飛舞,整座山村到處是霧氣……

師:誰願意來試着再來讀一讀。

生:試讀,同桌比讀、男女賽讀。

五、賞讀詩文,進入意境。

師:放古箏樂曲,吟誦古詩,生閉眼想像畫面。

師:同學們此時此刻,在你的頭腦中呈現出了怎樣的畫面。

生:我看見風箏飛得很高,美極了。

生:我彷彿聽見黃鶯在歌唱。

生:我聽見小朋友在歡笑。

生:……

六、欣賞畫畫,昇華意境。

1、回放課件,生齊誦詩文。

2、詩人寫出了我們兒童生活的樂趣,你喜歡這首詩嗎?

看畫面,練背誦。

七、拓展作業,張揚個性。

1、把《村居》這首詩描寫的內容編成一個小故事,講給同學聽。

2、為古詩配畫。

3、吟唱詩。

以上任選一題

板書:

村居

草鶯飛 醉春煙 兒童學

拂堤楊柳 早春 竟放紙鶯

古詩教學設計14

一、設計理念

1、古詩教學重在反覆的吟誦,由於這兩首詩課前學生都已經會讀了,所以課中我着重讓生吟,吟得有滋有味。2、我們班是小班化教學,課中對詩的理解我讓學生在小組中互相幫助解決(低段詩的教學對意思並沒有強調,而且這樣還可以真正發揮小組的作用提高孩子的合作、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3、分散寫字是寫好字的關鍵,因此我把生字分開兩課時來學習,而且有比較的學習“黃、童”。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反覆吟誦詩歌。

難點: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

 三、教具準備:掛圖、小詩人頭飾、生字卡片、輕音樂、簡筆畫

第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課題

a)逐幅出示簡筆畫圖,讓生用背過的古詩句來猜一猜

例:“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b)師小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字的確是非常的了得,竟然短短地幾個字就能把一幅畫表達得淋漓盡致,你們覺得有趣嗎?這節課,我們也來學學古詩吧!

Su jiàn

c)出示課題:“所見”(1)教學“所”準平舌音並進行生字開花。(2)理解題意。

導語:袁枚在鄉間到底看到了什麼美景呢?請小朋友閉上眼睛。

(二)、初讀古詩,體會意境

1、出示掛圖(師:這就是袁枚的所見),誰來説説袁枚看到了什麼?

導語:那你知道袁枚是怎麼向我們介紹這幅美景圖嗎?

2、自由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至少5遍。

3、小組合作讀,注意互相正音。

4、齊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和句子。

(三)、再讀感悟,想象詩歌畫面

導語:剛才小朋友找出了一些不懂的詞句該怎麼辦呢?生討論得出須自己解決。

1、自由讀,小組合作談談自己學懂了哪些,解決不懂的地方(可藉助掛圖來理解。)

2、生談談通過小組學習學到了什麼,師相機指導,重點抓住:“意欲捕鳴蟬”理解這是一幅描寫夏天的古詩。

3、生看掛圖,師簡述詩意

4、指導朗讀(師範讀→小組合作朗讀→小組競賽讀,評評爭取從不同角度理解→自由讀→齊讀→配樂讀)

5、生帶上小詩人的頭飾配樂讀。

6、想想詩中的牧童捉到蟬了嗎?

(四)、小詩人背誦會

1、準備階段2、小組選代表背3、齊背

(五)、指導書寫“詩、林、閉”

1、觀察“詩、林、閉”在田字格的位置。

2、師範寫並講注意點

3、生書寫,互相評價

4、師反饋。

第二課時

一、複習生字

1、看口型猜生字遊戲“所、枚、蟬、閉、立、捕”

2、有感情地背誦“所見”,引出今天再來學習一首夏天的古詩“小池”,説説用什麼方法記住“池”

二、初讀感知,理解詩歌大意

1、自由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至少5遍。

2、小組合作讀,注意互相正音。

3、齊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和句子。

3、自由讀,小組合作談談自己學懂了哪些,解決不懂的地方(可藉助掛圖來理解。)

4、師簡述古詩意思

三、再讀感悟,體會詩歌韻味

d)配樂自由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生對古詩讀起來朗朗上口。)

e)説説覺得這首古詩哪裏寫的最美?你能用簡單的幾筆把它畫下來嗎?

f)生作畫。

四、學習生字

g)出示帶拼音的生字認讀

h)小組合作,認記字形

五、指導書寫“童、黃、立”

5、觀察“童、黃”的異同點

6、師範寫並講注意點

7、生書寫,互相評價

8、師反饋。

 六、課外拓展1、找找背背描寫夏天的古詩。2、找找夏天的有關圖片

古詩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一)、認識“釣、蓬、稚、側、莓、苔、招、蕭、促、籬”,會寫“垂、客、借、落、挑、應”。

(二)、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三)、指導學生了解詩意,體會詩的意境,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二、重點難點

重點:識字寫字;朗讀課文。

難點:體會詩的意境。

三、教學時間

四、教學過程

本課的學習內容是《小兒垂釣》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師導語:同學們,我們中華民族歷來被稱為“詩詞國度”。從小到大我們學了許多詩詞,從這些優秀的詩詞中,我們領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麗,感悟到人物的悲歡離合。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富有童趣的古詩。

(學生齊讀課題,老師板書課題)

2、釋題:

教師:看到這個題目,你知道了什麼?

你搜集到關於詩人的哪些資料?(師生交流,介紹詩人:胡令能,唐代詩人,早年曾是一個手工匠。年輕時揹着工具箱從事磨鏡、修釘門鎖等手工。人稱“胡釘鉸”,詩卻寫得很好。他寫的詩通俗易懂,充滿生活氣息,被稱為“胡釘鉸詩”,後隱居莆田,他留下的詩傳送至今僅剩四首。)

(本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即培養了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還能通過了解胡令能的經歷,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感知,認寫生字

1、師示圖:從圖上你看到了什麼?猜一猜可能發生了什麼事情?(從課文的插圖入手,即豐富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表達能力,也有助於下一步學習詩句。)

2、自由讀詩句,用筆畫出不會讀的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

3、出示生字:釣、蓬、稚、側、莓、苔、招

多種方式認識生字:

(1)自由大聲讀.

(2)給字組詞,開火車組詞領讀。

( 3 )説一説,你用什麼辦法記住這些字,比如:加減識字法、聯想識字法、形聲結合識漢字。

(4)書空“垂、借、應”,描紅並且練習寫一遍。

垂:注意該字的筆順,看準哪一橫最長再寫。

(本部分設計得翔實,充分體現低年級以識字寫字為重點的設計意圖。)

(三)、再讀詩句,感悟詩意

1.同桌合作讀詩句,把詩句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內討論交流展示讀;找學生比賽讀;看誰讀得流利。

3.交流理解:你讀懂了哪些字詞?還有哪些字詞不明白。

4.全班交流通過小組學習或查工具書,師生共同交流理解不懂的字詞。

側坐:身體歪斜着坐。

莓苔:莓,指某些果實很小,聚生在球形花托上的植物。苔:苔蘚,生長在陰濕地方,呈墨綠色。莓苔泛指生長在河邊的草叢。

映:詩中指遮蔽。

遙:遠遠地。

(根據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語文課程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本環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自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

5、解決重點問題,理解全詩內容

(1)這首詩描寫了小孩兒的哪些方面?(描寫了小孩兒的樣子和釣魚時的姿勢)

(2)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小孩兒?(天真可愛,做事情十分認真、專心)

6、用自己的話説説詩的內容

7、指導朗讀,讀出小孩兒釣魚時的認真可愛

(本環節通過教師的指導,提升了學生對詩文的理解感悟。)

(四)、引導背誦,情感深化

(1)教師播放音樂,學生伴隨着音樂有感情地背誦。

(2)學生根據詩意,想像畫面背誦。(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啟發學生自己去誦讀、思考、領會,掌握閲讀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讀古詩的能力。)

五、佈置作業:背誦全詩,根據詩意,給詩畫一幅畫。

板書設計:

小兒垂釣

樣子 蓬頭稚子學垂綸,

姿勢 側坐莓苔草映身。 專心致志

神態 路人借問遙招手,

表現 怕得魚驚不應人。

標籤: 古詩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p3jvr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