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5篇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5篇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

本節課注重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也注重的是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培養,也注意倡導新型的師生關係,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權威者,而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合作者,整節課老師都非常和藹,融入學生中間,課堂氣氛輕鬆、和諧、融洽,師生間猶如朋友,充分體現了師生關係是“平等關係。而且本節課的整體設計邏輯性很強,且每個環節採取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主要優點表現在以下幾點:

1、課下自學探究調查

2、多媒體影像資料放寬了學生的視野

3、開展討論交流活動實現了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

4、分組合作培養了自信心和集體主義感

5、支離破碎的環境喚起學生的疼惜與良知

6、學生暢所欲言為環保獻計獻策

不足之處:

1、適當時機應該闡明本節的課標和教材要求,由於此環節教學沒有體現,導致認識不清、概念模糊,甚至引起誤解。以後切記!

2、教師要充分體現自身的指導作用不夠。

3、明知學生答題會耽誤時間不能有效調控。

4、時間沒有把握好,課只充分完成前半節任務。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2

本單元教材內容主要圍繞生物同環境的關係組織教學,這章內容主要講了二者之間的四層關係:即生物依賴於環境、環境影響着生物的生存、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但從前幾節課題來看本節課題顯得和《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似乎矛盾,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怎麼生物又能適應環境呢?在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時,我並未有所深刻的思考,只是就教材中提到的: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自然界中的一種普遍現象。

在閲讀本節教學參考時提到這樣一句話: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是暫時的適應而不是永久的適應。因此在教學時,我就這句話給學生做了板書和強調。在理解二者關係時沒有認真思考,這點做的很差勁,這説明自己在對教材的深入研讀還不夠深入。但本節課在教學中,也有做得較好的地方,就是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上處理的比較好。

在教學中,我運用達爾文的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意義引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達爾文提到:“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我給學生講到:當今的社會競爭十分激烈,大家未來面對就業問題也是如此。我們怎樣才能成為競爭中的強者?從眼前出發,從我們的學習着手。在現在各科任老師的教學方法下,你們怎樣快速適應教學環境,適應不同老師的教學方法,同時學會思考,學會調試自己的情緒,快速適應學習環境,使自己的學習得以穩步提升。本節在教育學生情感方面做得較好。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3

核心提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在科學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這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句話。我們都知道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卻常常沒、、、、、、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在科學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這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句話。我們都知道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卻常常沒有意識到,有時我們的行為實際上是限制了學生。同樣是上這節課,探究實驗的每一個步驟,我們經常是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來探究,在探究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在積極動手、動腦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體驗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留給他們的課後探究問題也再一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究的熱情。通過這次教學,我深有體會,在備課過程中,只有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思維特點和便於操作的教學方法、實驗方法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

每次上課,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這堂課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課前我意識到一節課時間不夠用,卻沒有相應的安排調課換成二節連堂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選擇並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由於本課是本書安排的第一個探究活動,安排學生課堂上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有利於學生鞏固對探究的一般過程的理解,同時,這也是課堂反饋的一個極好形式。利用學生捕捉鼠婦的體驗,從生活經驗出發,加強了實踐經驗與書本知識的聯繫,變“書中學”為“做中學”,拓寬了通往生活的路徑,搭建了經驗共享的平台,在步步探究中展現了獲得結論的過程。在教師相應的引領下,學生們經歷了發現與探究、批判與質疑、合作與交流、結論與提升的過程,因而他們始終都處在情感共鳴、意見交換、思想碰撞、經驗共享的狀態中,實現了學生是知識的構建者和“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願望,在積極參與中獲得生動活潑的主動發展。

這節課讓學生多舉生活中常見的實例,能很好的理解生物對環境的影響。並抓住機會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4

過去的課堂教學,我習慣於"講授",面對所有的問題更多使用講授法去解決,不能更好地關注學生的感受,主體與主導關係不清;而學生也習慣以"聽"為主的學習方式。久而久之,天真爛漫的孩童逐漸"僵化""老成",隨之而來的是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泯滅。本學期教學嘗試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師生位置轉換,從過去的"權威"位置,轉換成組織者、引導員,似乎像旅遊團中的導遊,帶領學生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去感受發現和創造後的愉悦。

本次課的教學先安排學生"給生物找個家"的探究活動,主要是為了調動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活動),自己總結得出結論:生物與環境是相適應的。提高資料分析和探究活動,得出生物能夠影響環境。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又是對教師教學過程的重新審視。

希望通過長期的努力,使生物課堂教學營造寬鬆、活躍、愉快、平等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學生、教師良好的溝通,使學生直接或間接體驗到科學的魅力。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5

在本節課中,始終貫竄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教學引入由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知識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圖片資料展示,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和思維活動,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列舉大量有關的實例和各自收集的相關資料,培養了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在探究實驗中,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合作探究,動手動腦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在教師的引導下,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主動參與新知識的學習和探索過程,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合作學習,讓每一位同學都有參與學習的機會。通過歸納總結,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在對“生物適應環境”的處理中,學生不僅例舉了生物的形態結構對環境的適應,還例舉了生物的生理和行為對環境的適應,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這部分佔用時間較多,後面的內容處理起來較緊張。我採用代表發言和資料整理相結合,課後把整理的資料辦成“生物趣聞樂園”板報,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現自己的機會,達到較好的效果。

在進行知識的遷移和開拓創新的教學中,學生也會提供許多信息和資料,若把握不好,也會超時,並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全校搞一個“人與生物和諧共存”的倡議,這不僅鍛鍊了他們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的素質。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初步學會探究的一般過程,通過探究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提高合作學習的能力;

(2)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探究方法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引領者、組織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指導教學,創設情景,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

(2)教學過程包括課前充分準備,課題的選擇,實驗方案的設計、實施,記錄結果,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的成果展示、彙報、提高,課後實驗探究的延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的分工合作,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責任感與團隊精神;

(2)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設計思路〗

1、設計理念

在新課程“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指導下,教師要以引領者、促進者、合作者的角色為學生實驗、探究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從而凸顯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使他們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真正的張揚與提升,學生不僅將成為學習和教育的主人,而且還將成為生活的主人,成為獨立的、積極參與社會和有責任感的人,從而真正實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目的。

2、設計思路與意圖

課前,學生自願分成8個探究實驗小組,組員有分工,共同商定本組的探究課題並收集相關的資料、信息,研究設計完成實驗探究,做好記錄,以備課堂上彙報展示。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注意協調,將能力稍差的學生平均安排在各小組。

課堂上分三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是設計一個小演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設懸念,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同時點明課題。

第二個環節是以小組為單位的探究成果展示彙報,其他組同學認真聆聽、積極思考、勇於質疑,形成一種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氛圍。在學生們互動、展示、交流、質疑的過程中,使實驗設計得到進一步完善與創新,增強學生們的合作意識與創新精神,敢於質疑、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教師以引領者、合作者的身份適當點撥,調控時間的進程。

最後一個環節是以學生自主閲讀,歸納整理最後一部分教學內容“生物因素的影響”這樣學生能更全面地理解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整個教學的重心放在第二環節上,讓學生在展示交流中增強自信,在實驗探究中培養能力,在提問質疑中有所創新,真正實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目的。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二十八中原是齊齊哈爾市熱點校之一。生物實驗室是學生們進行實驗探究的空間,兩個微機室為學生上網查詢、下載資料提供了方便,電子備課室是教師經常光顧的場所。這些都為新課程的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生絕大部分來自城市,機關、幹部、知識分子家庭的學生相對較多,所以相關資料多,如《十萬個為什麼?》《少年百科全書》等,也有條件在家裏上網,查詢、下載資料、信息、圖片等。學生通過國小自然常識的學習和生活經驗的積累,知道在温暖潮濕的環境中食物容易長毛髮黴;也見過橘子皮、麪包上長的黴菌。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心強,動手能力稍差,但勇於回答問題,好表現自己。這些都為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奠定了基礎。

〖教學過程〗

在同學們企盼的目光中,老師捧着魚缸走上講台。同學們帶着滿腦子的問號看着老師從魚缸中往外取水。隨着水越來越少,魚幾乎遊不動了,學生越看越着急。這時老師將水又都重新倒回魚缸中,魚兒又歡快地游來游去了。學生們也鬆了口氣。

師:從剛才的現象中,你們悟出了什麼道理?

生1:魚兒離不開水。

生2:環境的改變影響生物的生存。

師:對。這也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課題。環境中影響生物的形態、生理、分佈的因素叫生態因素。那麼大家分析一下,影響魚的生態因素有哪些?哪些屬於生物因素?哪些又屬於非生物因素呢?

生1:水草、魚蟲、人。

生2:水、温度、氧氣、陽光。

師:好,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來探究非生物因素對黴菌生活的影響。雖然課前我們都以實驗小組為單位進行了分工,但在彙報之前還有幾個問題需要請大家幫助明確:

1、日常生活中見沒見過發黴?

學生不假思索地説:見過。

2、在哪兒見過?學生們爭着搶着發言。

生1:饅頭放時間長了就會長黴。

生2:我在家裏倉房中的舊皮鞋上見過黴菌。

生3:放久了的橘子皮上愛長黴菌,我見過。

生4:我家的牆角上長了一片很難看的黴菌。

3、什麼時候,什麼環境中物品容易長黴菌?

生1:夏天,尤其是下雨天。

生2:在温暖、潮濕的環境中,即使是冬天也會長毛髮黴。

4、誰知道影響黴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生1:水、空氣。

生2:還有陽光、温度、濕度。

師:哪一組同學願意彙報你們的探究成果與大家共同分享呢?

彙報結束後,其他組成員可針對他們的實驗設計或結果進行質疑、評價。

第一小組率先登場,組長張揚利用實物投影邊展示邊講解。我們組的研究課題是:探究空氣對黴菌生活的影響。作出假設:空氣影響黴菌的生活。實驗材料:兩塊鮮饅頭。具體做法是:將饅頭分別裝在兩個塑料袋中,一個有通氣孔,另一個隔絕空氣。再把兩個裝置放在廚房的窗台上,進行觀察記錄。前三天,每天作一次觀察記錄,兩袋中都沒有什麼變化。第四天,通氣袋中饅頭上長出了白毛狀物(黴菌)。第五六天白色變成綠、黃、黑色斑塊。最後連成一片黑了。而真空袋中的饅頭都七八天了,也沒什麼變化。根據分析結果,我們得出結論:空氣影響黴菌的生活。

同學們聽得認真、仔細。

張亮:請問你們實驗設計的變量是什麼?

記錄員劉鵬自信地答道:空氣。

鄧林同學:我想請教個問題:你們是怎樣將塑料袋做成真空的?

計時員高萌萌説:這並不難,首先用蠟將塑料袋口封住,然後用注射器將袋內空氣抽空,最後再用透明膠帶將針孔封上就行了。

王宇瑩若有所思地問:放在真空袋中的饅頭多久也不會長黴或壞掉嗎?

這個問題問得第一組同學措手不及,有的同學説會長黴或壞掉,有的説不會。其他組的同學也參與到爭論中來,這時老師對提出問題的同學投以讚許的目光,並沒有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而是將球又重新拋給了學生:開動腦筋,再想想辦法,看誰的想法最有創意。有人説上網查,有人説問專家,這時王菲説:超市裏的許多密封很嚴的食品袋上都標有保質期,如果時間過長,食品就會變質,但會不會長黴我不知道。不如讓第一組同學接着將實驗做下去。劉偉紅搶着説:讓事實説話吧!大家都認為這個提議最好。王菲同學話音剛落,教室裏就響起熱烈的掌聲。

第四組同學説,我們與第一組同學的課題、實驗設計及結果都相同。只不過我們選擇的實驗材料是米飯。其他的就不多説了。

第三組王琳同學代表小組做彙報發言。我們的課題是:濕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假設是:濕度會影響黴菌的生活。實驗材料是用烘乾的饅頭片和潮濕的饅頭片。實驗過程是這樣設計的:將幹饅頭片和潮饅頭片分別放在透明塑料袋中,紮緊口。再將裝幹饅頭片的裝置放到温暖的廚房裏,另一套裝置放在比室温低6℃的冰箱裏,結果三四天過去了。兩個塑料袋中都沒有出現我們預期的結果。誰能幫助我們分析一下,問題出在哪裏?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裏立即沸騰起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展開了熱烈討論。最後一致認為:這個探究實驗的變量應該只有一個――濕度。所以兩個裝置都應該放在温暖的環境中,這樣也有了對照實驗。就在第三組同學情緒低落時,老師不失時機地説,有一句話要送給你們: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們注重的是探究過程,而不只是結果,相信你們在大家的共同幫助下,實驗設計會更加完善。你們一定會將探究進行到底。

第七組同學代表王輝發言:我們選擇的課題是:温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作出的假設與選擇的實驗材料、方案設計都與教材上是一致的,雖然大家會誤會我們照本宣科沒有新意,但我們在記錄實驗現象時搞了點創新:我們認為利用表格和文字來記錄這個實驗現象不形象也不生動,所以我們採用照彩色照片的方法來做記錄,實驗材料每有一點變化就照一組照片。請看這是我們組記錄員劉紅的傑作。同學們在搶着看照片的同時沒忘了報以讚揚的掌聲。

師:由於時間關係,實驗方案與彙報的小組相似的,我們課下抽時間再來探討。下面大家把書翻到第16頁,快速閲讀16頁至17頁的課文,思考從書上的文字和圖片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生:這部分內容介紹了有關生物因素的知識。

生:同種生物間的影響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相互鬥爭。

生:不同種生物間,或是互惠互利,或是捕食關係。

師:在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對環境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適應。

師:通過本節課的《《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第一課時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學習,根據我們所做的實驗探索共同歸納一下:

1、實驗法應包括哪幾個步驟?

2、進行實驗設計時最關鍵的是要注意什麼?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體會與收穫?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然後選代表發言。

生1:我們認為我們所做的實驗包括以下幾個步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並記錄,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生2:我們組認為實驗設計時應注意的是,實驗的變量應該只有一個,而且要設置對照實驗。

生3:我們同意前兩組同學的觀點,下面我談談我們的感想: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不但掌握了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而且在實驗中鍛鍊了能力,同時體會到了合作探究的樂趣。

師:同學們談得都非常好,通過實驗探究掌握了方法,那麼我們就可以繼續對神祕的生命世界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希望同學們繼續探究食品種類不同對黴菌的生活有沒有影響,這也是我們的課外探究課題。

〖教學反思〗

課程改革與新教材的運用,為老師提供了一個提升自我的平台,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節課是學生進入國中學習新教材的第一堂探究實驗課,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合作探究的方法,體驗探究的過程而不是隻重探究的結果。所以,課前學生自願分組,自主選擇探究課題,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並記錄實驗結果。課堂上以組為單位彙報展示探究成果,同時其他組同學傾聽、互相交流,探討更加完善、創新的實驗設計。在這一過程中,老師的角色是:少發言,多參與,少講解,多指導,多觀看,多與學生合作。所以課堂氣氛融洽,輕鬆愉快,學生樂意上這樣的探究實驗課。

同時注意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關注每一位學生,是對學生個性的張揚及精神世界給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如學生自願分組時,老師不過多參與意見,但注意做好將能力稍差,又不愛動手,不愛表現的學生分散到各個小組的協調工作,讓他們在與同伴的交往、合作、探究中培養自信,增強能力。

由於班額大,課堂上真正將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確實是件難事,所以教學中難免有一些設計不周之處,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要加以改進不斷完善。

〖教學點評〗

本節課是新教材中的第一節探究實驗課。探究實驗對學生來説是一種複雜的、主動的學習方式,有其特殊的學習條件、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對教師而言,在組織教學時,要注意考慮全局、審時度勢和精心組織,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會資源。高老師在課的引入時就注意了全局性,演示實驗使學生悟出環境的改變會影響生物的生存,進而引入主題。由於課前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自願分組,主動設計並實施實驗,所以學生很輕鬆就總結出探究實驗的步驟。學生的彙報體現出高老師給學生足夠的探究空間和活動空間,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時也給了學生了解自身能力的機會。學生真實地記錄了觀察到的、有價值的現象、數據,學生面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敢於大膽地猜測分析,敢於面對困難,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

探究活動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探究過程中出現的不確定因素很多,高老師在學生探究過程中及時適度地具體指導,對於學生明確探究目標,準確到位地完成每一探究步驟,達到較高的探究水平,奠定了基礎。

學生的疑問:放在真空袋中的饅頭多久也不會長黴或壞掉嗎?高老師在教學中的處理使我們看到,她早已認識到,一個問題、一次挑戰、嘗試新事物的一個願望,都是推動學生優化設計活動方案的動力。“開動腦筋,再想想辦法,看誰的想法最有創意”“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食物在温暖潮濕的環境中容易長毛髮黴,那麼我們大家能否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食品的種類對黴菌的生活有沒有影響?”她用這些話語讓學生明確:探究實驗只是一種學習方法,而學習是一段旅程,對知識的探求永無止境,而這段旅程可以從任何時候開始;探究實驗也許不會得到完全的答案,只要不放棄,不斷地探究下去,不斷積累知識,到那時我們就會成才。看似簡單的教學無處不滲透着教師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建議:由於班額大,不可能每一組(每一位學生)都闡述自己的觀點,學生可以把自己的觀點或疑問記錄在成長筆記(檔案袋)中,便於教師瞭解學生和改進教學。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7

教後記新版生物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是把舊版兩節的內容合二為一,部分內容有縮減,但學習目標沒變,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課本上的途徑的探究以及在實際教學中的實踐,讓學生已形成了良好的動手意識和實驗操作能力的學習。學生能力自覺動手主動尋找實驗材料。學生動手操作對生物學知識有了更深的認識,增強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學生的勞動觀念增強了。

雖然如此,實踐中還是面臨着很大的困惑。在實驗課教學中,雖然我們十分重視“動手”的訓練;但由於教學進度等原因,有時也只限於教學生學會教材中給定的一種方法,或者驗證一個已知的事實。這樣,一堂實驗課下來,學生只有把前人做過的實驗依樣畫葫蘆地重複一遍,收穫很小。這種模式顯然與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

其次就是在新課程實施中面臨着硬件“跟不上”的現象。由於經費緊張,學校的生物儀器裝備還停在不年的普實的驗收標準上,特別是新課程中的創新實驗的儀器更是缺口更大。教學設備的陳舊,老化無法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無法進行必要的演示實驗,學生無法動手實驗研究,探索。

再加上課堂實驗又受時間,空間,人數,器材等限制,學生的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機會大為減少,學生的創新意識難以培養,主動探究能力也沒有得到有效的提高,這將成為我們下一步研究的新的課題。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8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是構建良好的教學氣氛,使學生自覺地學習,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師對新課內容的巧妙導入,問題提出的策略,探究實驗的設計,知識檢測的方法,都能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

以下談談我自己在《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一節教學中所採用的,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的方法。

一、課題導入

本節課所要講的新知識是,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三節《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和適應》課題到導入,我採用了圖片切入即複習了第二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又導出了本節課的課題,以及利用多媒體效果進入教學主題的方式。

展示長頸鹿生活圖片:讓學生討論以下兩個問題1、長頸鹿生存在複雜的自然環境中,會受到哪些生態因素的影響?2、按照生物進化理論,什麼樣類型的個體能生存下來?引出學生的思考,看到了長頸鹿學生就會思考長頸鹿的生存需要受到哪些條件因素的影響?在他們的頭腦中會自然而然的回想起在第二節中的重點“影響生物的環境因素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光、温度、水、空氣等非生物因素,另一類是與其相關的生物因素”以及相關內容。這樣一個思維情境的創設,會吸引了每一位同學,使學生的注意力不僅能快速的集中到課堂來又能引出在自然環境中,各種因素影響生物,生物在生存發展中不斷適應環境,也影響和改變這環境這一主題。

點題,採用課件展示四張圖片:“沙漠中的駱駝”、“荒漠中的駱駝刺”、“寒冷海域海豹的皮下脂肪”以及“旗形樹”,通過對背景的描述讓學生能夠認同生物的生活需要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如果沒有適應那麼生物很難生存下去。從而導引出本節第一部分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利用多媒體導入教學,圖片鮮明,環境真實,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了對新知識的強烈渴望。

我在問題情境的創設上,設計了明顯的清晰分層教學。我所給出的圖片和示例全部都是把植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動物對環境的適應全部分開描述,並恰當的引入“擬態”、“保護色”以及“警戒色”等概念來加以説明。從而使學生能清晰理解到無論是植物或動物只要是生物要想生存就必須適應周圍的環境的變化這一理論,並引出了生物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這一結論。利用分層問題的創設,調動了全班同學的積極性,每一位同學都有問題可思考,無論是學習優秀的學生還是學習有困難學生,都能產生相應的學習效果。

二、探究活動的設計

在肯定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的同時,試問學生“那麼生物對環境會產生出影響來嗎?”從而引出第二個主題,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和探究實驗: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在大屏幕中給出“裸地”、“草地”和“茂密灌木叢”的圖片讓學生對三者的植被覆蓋情況加以對比。並要求學生在瞭解和閲讀教材20頁內容的同時對以下四個問題加以解答。

1、為什麼選擇測量以上三種的空氣濕度,它能説明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

2、裸地、草地、茂密灌叢濕度又有什麼區別?你能假設嗎?

3、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水坑,測量時乾濕計能直接放在旁邊嗎?測灌木時,能直接放在地上嗎?

4、每次測量是否應多測幾次,如:在裸地分3次測濕度,然後計算出平均值作為測量數值?

請學生分析,完成以上的分層思考題。

利用給出的相對濕度和時間之間的分析圖,為學生創設一個參與觀察探究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有自己去分析去探究,並在探究問題的設計上也設計了分層,問題由簡單到複雜,鼓勵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提問,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參與探究,都有事可幹。對複雜問題的探究我設計以小組的形式完成,為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創設了平台,同時也會提升了學生參與教學的深度。並將清晰地動植物分層説明貫徹到底。

三、教學檢測擴展知識

一般的教學往往要採取課後檢測來檢查學生對所學新知識的掌握程度,在這節課的引導中我也沒有例外但我採取了把具體化的題隱藏起來,而只讓學生去選擇所選擇題目的編號的方式,因為這樣的選題方式很像電視中的《開心辭典》或者《幸運52》這樣學生的興趣就被調動了起來,課堂變的十分活躍。

而在這節課的設想上我還希望除了以檢測題的形式考察外,還希望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理論運用實際的檢測情境。比如將一株生長狀況很差的盆栽花卉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為我的花卉設計一個拯救方案,並談談方案設計的依據,全班討論看那一方案快速可行。這一檢測情境的創設給學生一個將理論知識用於實踐的機會。這樣不僅檢測了學生對當堂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還鍛鍊了他們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面對美麗的花卉即將死亡這一事實,每一位學生都會情不自禁的憐惜它,都想改變它的生活狀況,所以方案設計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都會非常高,表現了對這件事的極大興趣。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理解到環境如何影響生物,又可以使學生清晰的意識到生物要想生活就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如果不能適應環境自然就會被環境所淘汰。但由於時間的關係在課堂教學中並沒有完成這一體驗過程對此我深表遺憾。由於本檢測過程即是檢測過程又是學生的一個積極的參與學習的過程。所以總的來説,其實教學後的課後檢測有沒有效果,還需要有心的教師認真的設計創設情境來達到最為理想的效果。

每一節課,每一個教學環節都需要教師用心的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用創設的精彩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讓他們能積極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在學習中產生樂趣和興趣,這也許才是一節讓教師沒有遺憾的教學經歷。而我也會為了這一目標而會不懈努力。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9

“學生的能量是巨大的”。在本章節的教學中,我無時無刻不體會到這一點。經過我們多年的教育、媒體輿論多年的宣傳,再加上北京學生關心大事的傳統,學生在環保教育中投入的熱情是很讓人鼓舞的。每一個學生都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都能侃侃而談,講出很多環境保護的故事和措施來。這使得課堂的討論很活躍。

但是我在教學中仍然有很多缺憾:

首先,很多學生缺乏精確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問題的分析往往只憑借感覺。這使得調查報告很不深入,甚至根本不能説明問題。更有一些同學是由於懶惰,所以完全憑藉猜測拼湊的報告。這就需要教師審查小組的調查提綱,幫助小組完善提綱,還要想方設法激勵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小組分工合理落實。

第二,只會坐而言,不願起而行。有的同學在訂立環保公約的時候説的頭頭是道,但是卻缺乏行動。建議課任教師應該聯繫班主任,在班級訂立環保公約應該得到班主任的支持,隔一段時間應該組織自我評價和集體評議。這是培養學生品德的一個好機會,所有的教師都有責任。

第三,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工程。轉變人們的思想是環保的關鍵。為了使環境保護的觀念深入人心,需要爭取學校的支持。一來要形成全校的宣傳輿論,二來可以提供必要的硬件設施(如環保共約宣傳欄),三來應該將環保工作和優秀集體、優秀個人的評選結合起來,四來可以為學生創造參與環保行動的機會。

環境保護是百年大計,任何一個真正關心國家、社會前途命運勝過關心自己的人必然關心環境問題。一個真誠的教師可以感染無數學生。讓我們滿懷熱情,講好這一課,影響更多的人,這是我們教師能為環保事業貢獻的最大的力量。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0

國中生物科學的教育對象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他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材,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因此我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應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這是一節實驗探究課,更應充分體現這一目的。聽取了李老師和方老師的課深受啟發,以下是我的幾點認識:

1、如運用多媒體展示,會使學生更加直觀的體會各種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2、運用導學提綱可以讓學生更加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來。我們要真正的實施起來。

3、探究實驗是這一節的重點,關鍵讓學生學會制定方法步驟的思路,對於結果與結論在實驗後可以很自然的得出。有國小科學中探究實驗的基礎,完全可以採用小組合作的方法,通過交流確定實驗方案。

4、學生討論計劃及實施計劃的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捕捉課堂上的信息隨機解決問題不僅關注學習好的學生,更要關注學習差的學生;不僅關注學習活動,更要關注學習狀態。

5、在交流過程中,要強化師生之間互動,要善於激發學生不要壓抑學生,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個體之間的交流。

6、課堂上,教師的板書、板畫、肢體語言也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起來,還要有情感的投入。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1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在科學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這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句話。我們都知道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卻常常沒有意識到,有時我們的行為實際上是限制了學生。同樣是上這節課,探究實驗的每一個步驟,我們經常是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來探究,比如:老師不讓學生來提出問題,自己直接給出問題,生怕學生胡思亂想,五花八門的問題讓自己下不了台(其實老師回答不出問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坦白説出學生反而覺得你坦誠,更喜歡你,不讓學生提問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再比如,在設計探究方案時常常擔心學生丟三拉四而乾脆給出實驗的具體步驟,在學生實施探究方案時又擔心學生計時不準,而常常由老師統一計時,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手腳。而這次上課,我放得很開,從提出問題到作出假設,從設計探究方案到實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學生自己思考出來的,我只是起了一個積極的引導作用,在學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項時把需要交代的`問題交代清楚以確保實驗的準確性。學生們在小組內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積極思考、提問、表達、動手,很好的完成了這個探究活動,並且在實驗後的分析處理數據的過程中也能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表現出很好的實際應用能力。在探究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在積極動手、動腦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體驗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留給他們的課後探究問題也再一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究的熱情。

通過這次教學,我深有體會,在備課過程中,只有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思維特點和便於操作的教學方法、實驗方法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

每次上課,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這堂課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課前我意識到一節課時間不夠用,卻沒有相應的安排調課換成二節連堂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選擇並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由於本課是本書安排的第一個探究活動,安排學生課堂上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有利於學生鞏固對探究的一般過程的理解,同時,這也是課堂反饋的一個極好形式。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2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對蚯蚓的身體特徵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植物如何適應生存環境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新課程標準》“生命科學”中“生物與環境”這部分的一個重要內容。為以後學習“生物的多樣性”提供知識的鋪墊。

在本課中,教材作出了這樣的安排,首先提出問題:植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環境,動物也是這樣嗎?接着引導學生猜想蚯蚓喜歡生存的環境。然後引導學生設計對比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並指導學生做探究實驗,記錄觀察結果,根據記錄數據進行合理解釋,形成自己的觀點。最後引導學生觀察其他動物及生存環境的圖片,討論動物是怎樣適應環境的,並列舉其它事例。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上冊《蚯蚓》一課中,已經學習了蚯蚓的身體結構及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節課是學生對蚯蚓認識的進一步延伸,是認識動物選擇環境的一個知識突破點。同時學生對於科學實驗有着異乎尋常的熱情,因此,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實驗,教學的設計和課堂組織就至關重要。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通過實驗,瞭解蚯蚓需要潮濕、黑暗的生活環境。並瞭解所有動物生活都

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認識環境對動物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認識並掌握對比實驗的方法。能夠利用對比實驗來研究蚯蚓對環境的選

擇,並把這一實驗方法用於以後的科學學習和研究中去。

2、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和“實驗——收集數據——合理解釋”的實驗過程,並培養科學探究的意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自然事物是相互聯繫的,培養學生愛護生命、善待生命的道德品質。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運用對比實驗研究、認識蚯蚓需要的生活環境。

教學難點是:設計對比實驗並應用對比實驗研究蚯蚓對環境進行選擇的過程。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3

七年級學生思想活躍、好奇心強,合作意識淡薄,但學習熱情高,對本節內容瞭解不夠,但是對於統計數據的方法(如: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等)在國小有所接觸,只是運用得少,從沒接觸過乾濕計,不知如何使用。大部分學生有室內養花等經驗常識。

我們的探究結果是:裸地一天內的温度和濕度變化最明顯,中午濕度最小;草地、灌叢的濕度較大,灌叢的濕度大於草地的濕度;草地、灌叢中午濕度較大。中午裸地温度高於草地温度高於灌叢温度。我們的探究結論是:植物影響空氣的温度和濕度。

同學們對她的彙報報以熱烈的掌聲。她謙虛地説:“同學們對我們的探究有何問題,請批評指正。”思維敏捷的孟月説:“你們調查的是植物對空氣的影響,為什麼還要測量裸地温度和濕度?”王曉貞説:“這是與草地和灌叢作對比。”於是我趁機指出科學研究應有對照實驗,才能保證結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實驗前應確定變量而且保證變量只有一個。你們組是如何保證變量只有一個呢?”“出發前我們共同對錶,定好測量時間、間隔時間和次數。”“不同的組所測的數據不太一樣,那麼以誰為準呢?”孫子豪問。這時我沒有説話,而是用鼓勵的目光看着同學們。活潑的張明朗説:“每一個組的數據都可能有誤差,應該計算小組的平均值,這樣誤差會小些。”他的觀點得到同學們的認可。我乘機引導“那麼全班的測量結果呢?”於是各小組紛紛彙報數據,並很快計算出全班的平均值,並得出結論。“同學們如實記錄實驗結果、分析處理數據是科學工作者必須有的科學態度。處理的方法很多,同學們用圖表、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等進行處理,老師要祝賀你們又掌握了一項本領。為什麼草地、灌叢中午的濕度大於早晚?哪位同學能解答?”同學們爭先恐後地發表觀點。於天樂説:“是因為植物會吐水。”“因為植物會吸收光。”同學們爭論不休。於是一場討論又開始了。經過老師的引領和激烈的爭論最後形成結論,即植物通過蒸騰作用由葉子散失水分,中午温度高,水分散失快,空氣中含水量多,所以空氣濕度大。

我接着又真誠地説:“同學們,於天慧是一個非常善於觀察的學生,讓我們來聽一聽他們小組的論點。”於天慧等來到講台前,她説:“我們測量的結果與前幾個組大體相同,但是在我們測量探究的時候發生一件事,請同學們幫我分析一下原因。上週六我組準備到市一中校園測量,我們剛出教學樓,一陣大風颳來,塵土飛揚,夾雜着紙屑。頓時校園內一片灰暗。我們趕緊捂着嘴跑到了學校對面的市第一中學,那裏卻是另一種景象――幾乎沒有風,而且空氣讓人覺得很舒服。而我們自己的校園呢,校門前風沙卷着廢紙、廢塑料袋打着旋,我們往返兩次對比兩處的場景。我校與市一中只一道之隔,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異呢?誰能幫我們分析一下?”同學們躍躍欲試,高舉小手,有的甚至站起急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希望於天慧能叫到他。我沒有阻止。這時榮宇迫不及待地自己站起就説:“那是因為我校校園內沒有植物,而一中校園內四周都是植物。”於天慧高興地説:“你説對了。那麼如何解決呢?”孟繁志説:“多植樹,多種花草。”“你的建議很好。”“我組除測量乾濕度外,因以上原因又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我校與一中的植被差異:

通過調查我們進一步瞭解到植被除增加空氣濕度外,還可防風,綠化環境。為此我們設計了未來校園的綠化方案。”於是他們把未來校園模型抬到台前,並描繪未來的校園,重在突出環保理念(綠草地、隔音牆、體育館、生物園等),並體現了中華民族龍的精神(龍頭噴泉)。同學們為他們的執著精神所感動。我也激動地擁抱了這些可愛的孩子們。

第6組的代表樑雪來到台前説:“我同意以上各小組的觀點。我組的測量數據就可以證明。我們的題目是測量室內空氣濕度和温度與植物的關係。我們分別測量了不同居室的温度和濕度,結果如下:

所以我們的結論是植物能增加空氣的濕度。我建議居室內應放些植物。”張強突然站起來説:“我不同意你們的觀點,據我所知居室內養花並不好,花與人爭奪氧氣。”這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反對,有的贊成。那麼究竟好不好呢?我靈機一動,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通過巡視發現學生對植物是吸氧還是放氧搞不清楚,於是適時點撥,最後終於達成共識,認為白天卧室內可以放植物,因為植物不僅能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而且還能增加空氣濕度;晚間不放植物是因為植物晚間只進行呼吸,與人爭奪氧氣。心靈的交融、智慧的碰撞拉近了師生關係,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我激動地説:“我祝賀你們學會了思考,學會了交流,懂得尊重他人,並能堅持自己的觀點,你們逐漸成熟了。”“老師,我還有不同的觀點,我認為植物不僅能影響空氣的濕度,還有許多作用。”“那好,你來説一説吧。”“我在少兒百科全書中看到圓柏這種植物能分泌殺菌素,能淨化空氣。”張文軒的觀點又啟發了更多人的思維……

〖小結

同學們又將自己收集的資料與小組同學討論、交流和分享。然後歸納出植物能維持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吸收灰塵、殺滅細菌、阻降噪音等。學生通過親自測量、質疑、討論,認同了生物影響環境的觀點。最後通過開放式作業(常聽人説:齊市一年刮兩次風,一次刮6個月,你如何認識?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留下了進一步探究的空間。

〖教學反思

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設計並實施了本節教學,使我對探究式教學及對學生都有了新的認識。我的感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三點。

第一,教師的教學理念決定着教學方式,而教學方式又決定學生的學習方式,要真正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必須徹底更新觀念,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使自己成為幫助者、指導者。教學就是使學生更好地生活。

第二,不要低估學生的潛能,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可塑性極強,而平等、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是學生潛能發揮的前提。應給他們充分的空間和時間,積極參與學習和探究活動,讓他們進入社會、接觸自然、感悟人生,從而學會學習,學會生活。

第三,在使用教材上應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應多層次開發教學資源,本節課開發和挖掘了學生生活資源(居室內空氣與植物的關係)、社會資源(本市及我校氣候乾燥現象及解決辦法)及教學資源中潛藏的人文資源等,尤其是課堂上新生成的資源更是可貴。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交流、研討促進了學生的思維,形成了許多新的觀點,並從不同的層面探究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處理測量數據。極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教學的空間,使學生增長科學知識的過程也成為人格健全、發展和塑造的過程。

〖教學點評

一、課程資源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

“生活中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説是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本教學設計課程資源是豐富且具有開放性的,它以其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和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等特點,給學生多方面信息刺激,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探究。教者從探究“測量不同植被環境的空氣温度和濕度”入手,深入挖掘和整合教材的基本課程資源,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家庭背景和知識積累――家裏養花與空氣濕度的關係、對第一中學和本校四十二中植被的調查、感受和建議等基礎性的課程資源,特別是教師注重捕捉在互動質疑中生成的問題、觀點和方法――草叢和灌叢中午的濕度為什麼大於早晚的濕度、有誤差時怎麼辦、實驗變量的設計、數據統計的方法和同一風力下的兩種環境等等新生成的課程資源及挖掘潛在的人文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從書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兩個世界的交匯,使學生成為課程資源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這樣做不僅有利於“植物與環境相互影響”的意義構建,形成解決“校園風沙乾燥”“室內乾燥”等實際問題的心向和能力,而且還可以激發聯想、生成創意――合理化的建議等,更使他們深深地意識到自己學習的責任和價值。在探究第一中學校園植被對空氣的温度和濕度的影響時,卻發現“成旋渦的風沙校園”,這個問題促使學生參與探究,實地進行對比觀察、交流討論、尋找解決的辦法,這無不説明孩子們學習的責任和已形成的環境意識,這不就是學生人生價值的實現嗎!這定會增強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使學習不再是枯燥無味必須完成的義務,而是一種樂在其中的有趣的探究了。可見,教師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幫助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在社會大環境中學習和探索,在愉悦的體驗中增長知識,發展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環保道德價值觀。

二、科學探究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生命科學教育要引導學生親歷科學,這成為本教學設計的突出特點。案例中石老師引領孩子們親歷探究的過程,而不是在意其結論,她關注的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嘗試操作將有可能形成哪些探究的意識,獲得哪些探究的方法,體驗哪些情感,提升哪些價值觀。這樣學生在探究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問所解均在討論與交流、批判與質疑、經驗與享受中展現出來,不時碰撞出思想火花――居室和校園環境問題、中午草叢和灌叢的濕度等問題的發現、辨析及解決……這樣的一個“過程”經歷,不僅會使他們感受和理解“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知識的產生與發展,掌握探究“測量不同環境的植被對空氣濕度和温度的影響”的方法和策略,而且又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這樣的探究、體驗使學生的學習進入到了生命領域,沒有孩子們親自去嫩江公園、第一中學等地的探究,沒有開發與孩子們生活實際相聯繫的課程資源,又怎麼能撥動情感的琴絃,引起心靈的共鳴,感受探究與創造的快樂呢?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4

本節課將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中的第二節和第三節巧妙結合,學生很容易理解生物與環境(包括生物環境與非生物環境)是相互影響的這一教學重點。首先環境影響生物這個觀點是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所體會的,我在課程的開始先向同學們出示兔子在青草地當中的圖片,然後提出一個非專業性的問題:兔子生活在草原上都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同學們回答很踴躍“狼”“虎”“青草”“陽光”“水”等等,我把同學們的答案作了總結,像“狼”“虎”“青草”這些影響生物生活的生物稱之為生物因素;像“陽光”“水”這些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稱之為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與非生物因素統稱為環境。

“環境”是一個比較不容易解釋的概念,而且按照同學們之前的理解環境僅僅是空氣,水之類的非生物因素而已。在這節課中我並沒有直接去解釋環境這一概念,而是將同學們觀察,思考的現象總結出什麼是環境,這樣安排既有利於學生形成生物與環境是不可分割的這一生物學觀點又為第四節《生態系統》的教學做了一個鋪墊。

瞭解了“環境”這一概念之後,再提出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並且生物能夠適應生存環境這兩個觀點同學們容易接受也理解的有深度。並且同學們能夠舉出一些很具體的生物與環境相適應並互相影響的例子,比如“駱駝的睫毛比較長適合在沙漠中行走而不被風沙迷住眼睛”“仙人掌的葉片退化成刺更有利於節約水分”等等。

通過課後練習的反饋來看,同學們對這堂課的掌握很好但是根據教學內容應該可以找到更加精彩的視頻作為這節課的總結讓他們能積極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在學習中產生樂趣和興趣。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5

一、教學的成功之處

1、本節課有效的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體現新課程教學理念,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並且自我創新大膽設計的探究實驗,也讓學生得到良好的鍛鍊。

2、新課開始利用視頻《從外太空看美麗的地球》讓學生感受到地球的美麗,讓學生有了保護地球的願望。新課結束用一首環保公益歌曲《為未來吶喊》讓學生深感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3、學生通過教師提供的材料,正確的設計並完成模擬酸雨對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影響實驗,幫助學生認識到酸雨對環境造成不利的影響。能夠再一次體驗探究實驗的基本過程,掌握探究的方法,多為學生提供探究的因素,讓學生體驗知識探究的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對生命科學的感悟。深刻的認識到環境污染問題危害的嚴重性,解決了本課教學中學生設計實驗的重點和難點。模擬實驗操作上並沒有什麼困難。通過教師分析,學生能夠清楚地觀察到模擬酸雨中的種子萌發的情況,學生交流的非常好。這樣有一定的視覺衝擊,能極大激發學生興趣。

二、教學的不足之處

通過教學回顧,梳理,感覺到存在一些不盡人意地方。

1、教學上的時間控制應加以注意,特別是實驗課的時間。今後要在這方面多研究方法。

2、實驗中模擬酸雨的ph值選擇上不太嚴謹,我選擇了一組ph=3,而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

3、這節課既是對學生探究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參與生物學學習的意願的檢驗。從我們的實踐上看,部分同學不願意思考,遇到問題不願意努力解決。如何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是我們應該很好的研究的課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ngwu/12rgn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