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推薦】高中生物教案

【推薦】高中生物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推薦】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1

鞏固夯實基礎

一、商業中心

1.形成:以公共活動中心或居民密集點為中心自發形成的。

2.特點:商品多、流通快、人口多。

3.作用

(1)城市發展的重要標誌。

(2)是地區和城市經濟發展的.物資集散中心和服務中心。

(3)是組織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國內與國外商品流通的樞紐。

4.組織形式

商業街

商業小區:由多種營業點組成,建在住宅區內

二、商業網點

1.形成:自然條件是形成和發展的必要前提。如山區、平原由於自然條件不同、產品品種不同,產生分工,導致商品流通,出現商業網點。

2.密度:經濟發達、人口多、交通便利,則密度大。山區的商業網點少於平原。

3.效益

擴展閲讀

高中總複習第一輪 地理 第二部分第2單元 第二節 城市化

第二節城市化

鞏固夯實基礎

一、城市化及城市化進程

1.城市化

(1)含義:一般是人口向城市集聚和鄉村轉變成城市地區的過程。

(2)標誌: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增加、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2.城市化進程

(1)18世紀中葉以前,低水平緩慢增長。

(2)18世紀中葉產業革命以後,加速發展。

(3)20世紀以來,特別是二戰後,空前發展。

二、國家差異

1.發達國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2.發展中國家:起步晚,水平低,發展快,城市發展不合理。

三、城市化問題及其解決途徑

1.城市化過程產生的問題

(1)環境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2)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

(3)失業人口增多,社會秩序混亂;

(4)貧困人口增多及老年人問題;

(5)內城衰落。

高中生物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説明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意義;簡述穩態的調節機制。

2、關注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係。

3、嘗試解釋生物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意義。

三、課時安排2

四、教學過程

1、〔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討論後回答,老師提示。

〔生答師提示〕1、提示:血漿生化指標指的是血漿中各種化學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機體多種代謝產物的含量。健康機體的生化指標一般都處於正常範圍內。當機體某項生理功能出現障礙時,勢必影響其代謝產物的含量,因此血漿的生化指標可以反映機體的健康狀況,並可以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 例如,正常情況下,轉氨酶主要分佈在各種組織的細胞內,以心臟和肝臟的活性最高,在血漿中的活性很低。當某種原因使細胞膜通透性增高時,或因組織壞死細胞破裂後,可有大量轉氨酶進入血漿,引起血漿中轉氨酶活性升高。

2、提示:這説明(1)內環境中各種化學成分的含量不是恆定不變的,而是在一定範圍內波動,內環境的穩定是一種動態的相對穩定; (2)不同個體存在一定差異。

3、提示:(1)肌酐含量超標,肌酐是有毒的代謝廢物,積累過多會影響健康。這表明腎臟的排泄功能有障礙。 (2)葡萄糖含量超標,血糖含量過高可併發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併症等。 (3)甘油三脂超標,可引起高脂血症,易併發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

〔問題〕以 “本節聚焦”的問題,再次提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

一、內環境的動態變化

Homeostasis: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叫做穩態。

二、對穩態調節機制的認識

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

〔學生互動〕學生思考與討論,師提示。

1、提示:絕大多數人都有過發高燒的經歷,可以讓同學先談談自己發高燒時的感受。

正常的體温是體內細胞進行各種生化反應最適宜的温度。在發高燒的狀態下,由於內環境發生一系列變化,導致體內的各種反應出現紊亂,於是機體功能發生異常。發熱時的主要症狀大部分集中在中樞神經系統,病人感覺不適、頭疼、頭暈、嗜睡等,同時常有食慾不振、厭食、噁心的表現。發熱時機體處於一種明顯的分解代謝過旺的狀態,持續高熱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負荷加重,有可能誘發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組織損傷。孕婦發熱可能導致胎兒發育障礙,是一個重要的致畸因子。對於6個月至4歲的幼兒來説,持續高熱容易發生驚厥,相當數量的患兒由此造成腦損傷,如智力落後,甚至癲癇,因此應注意及時採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藥物來退燒降温。

2、提示:內環境滲透壓會變小。當內環境滲透壓變小時,內環境中的水將較多地通過滲透作用進入細胞內,造成細胞吸水腫脹,進一步導致細胞代謝和功能紊亂。嚴重時會出現疲倦、周身不適、表情淡漠、噁心、食慾減退、皮下組織腫脹等症狀。

3、提示:因為高原空氣稀薄,大氣壓和氧分壓低,易造成體內缺氧。這説明外界環境的變化勢必影響內環境的穩態。若外界環境變化不甚劇烈,並且機體代償機制良好,內環境的波動較小,仍能維持穩態;若外界環境變化劇烈,機體代償機制不好,內環境穩態將受到破壞,就會影響身體健康。

〔社會聯繫〕生思考,師提示。

〔講解〕夏天時,空調房間與室外的温差較大,如果經常進出空調房間,就會出現咳嗽、頭痛、流鼻涕等感冒症狀。如果在温度較低的空調房間呆的時間過長,就會引起關節痠痛或頸僵背硬、腰沉臀重、肢痛足麻、頭暈腦脹等。如果呆得太久,由於空氣不好,容易使人頭暈目眩。這些症狀就是空調綜合徵,俗稱空調病。空調病的主要表現為:感冒、過敏、風濕痛、黏膜乾燥、緊張、煩躁、注意力難以集中、頭痛,等等。據分析,空調對人的影響主要在於:空調風使人體表面水分蒸發量加大,毛孔收縮,不能正常排汗,也會引起內分泌的紊亂;空調房間裏,氣流方向經常變換,氣流速度增加,空氣熱量不斷變動等因素干擾了人體的嗅覺,削弱了人體對空氣中病菌、過敏原和異味的反應;房間內濕度太低,會對眼、鼻等處的黏膜產生不利作用,導致黏膜病;室內空氣與外界幾乎隔絕,乾燥而又温度適宜,空氣中有害細菌含量快速上升。

〔板書〕三、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意義

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活的必要條件。

〔實驗並討論〕生看或做實驗,思考,師提示。

1、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後pH的變化更像緩衝液。

2、提示:緩衝液加入少量酸鹼後,pH變化不明顯。原因是磷酸緩衝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當加入少量NaOH時,可以中和OH-;Na2HPO4溶液呈鹼性,當加入少量HCl時,可以中和H+。水溶液則不同,因而加入酸鹼後,pH變化明顯。

3、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緩衝對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們能夠對酸鹼度的變化起緩衝作用。此外,機體還可以通過對生理活動進行調節來維持pH穩定。例如,當機體劇烈運動時,肌肉中會產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乳酸進入血液後,可與血液中的碳酸氫鈉發生作用,生成乳酸鈉和碳酸。碳酸是一種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血液中的C02增多會刺激呼吸中樞,使呼吸運動增強,增加通氣量,從而將C02排出體外,所以對血液的pH影響不大。當乳酸鈉進入血液後,與血液中的碳酸發生作用,形成碳酸氫鹽,過多的碳酸氫鹽可以由腎臟排出。這樣由於血液中緩衝物質的調節作用,以及機體的調節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鹼度維持相對穩定。

【關於人體血液pH值緩衝作用原理】

人體血液不會因為進入少量酸性和鹼性的物質而使其pH值超出7.35~7.45之間,原因是血液中含有緩衝物質,如H2C0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在此結合有關生化知識對H2C03/NaHCO3在維持血液 pH值穩態中所起的作用加以説明。

它們的電離如下:H2C03一→H+ + HC03- (1) (雙向,可逆);NaHC03一→Na++ HC03- (2);由於(2)式完全電離,有大量的HC03- 存在,對(1)式電離產生同離子效應,使HC03-和H+ 結合成H2C03 ,也就是説(2)式的結果抑制了(1)式H2C03的電離,因此血液中存在大量的H2C03和HC03- ,而H+濃度很小。

當血液中進入少量酸(例如乳酸、磷酸等)時,由於血液中存在大量HC03-,能和進入的`酸中的H+結合成電離度很小的H2C03,使血液中氫離子濃度幾乎沒有升高,因此血液pH值並不明顯降低。

當血液中進入少量鹼時,此時血液中的H+與進入鹼中的OH- 結合成難電離的H20,當血液中的H+稍有降低時,血液中存在的H2C03,就立即電離出H+來補充血液中減少的H+,使血液pH值並不明顯升高。

正是因為H2C03和HC03- 的大量存在才會使血液的pH值不會因為少量鹼、酸的進入而造成明顯升降。

〔小結〕略(黑體字部分)。

〔作業〕練習一二題。

1.D。 2.C。 3.D。

4.提示:因為人體各種生命活動是以細胞代謝為基礎的,細胞代謝本質上是細胞內各種生化反應的總和。內環境為這些生化反應的進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和條件。當內環境穩態保持正常時,細胞的代謝活動能正常進行;當內環境穩態失調時,細胞代謝活動就會受影響。因此內環境穩態是人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拓展題

提示:當動物進食高濃度的糖溶液後,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進入血液,導致血糖濃度暫時升高。血糖濃度的升高會刺激機體加速分泌胰島素,同時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在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調節下,血糖濃度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具體調節機制可參考第2章有關血糖平衡調節的內容。

自我檢測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檢測

1、判斷

(1)×;(2)√;(3)×;(4)√。

2、選擇

(1)D;(2)D;(3)D。

3、畫概念圖

二、知識遷移

(1)水是良好的溶劑,為各種生化反應提供溶液環境;水是體內物質運輸的載體;水在體温調節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應的反應物;水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等。

(2)説明健康的人體具有維持體內水平衡的能力。

三、技能應用

(1)否。

(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來源於食物中的糖類物質,也可來源於其他物質在體內的轉化。

四、思維拓展

提示: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統,主要由氧源(氣瓶)和供氣調壓組件、水昇華器和水冷卻循環裝置、空氣淨化組件、通風組件、通信設備、應急供氧分系統、控制組件和電源、報警分系統、遙測分系統等組成。它能夠為航天員提供呼吸用氧,並控制服裝內的壓力和温度,清除航天服內C02、臭味、濕氣和微量污染等。這套生命保障系統與壓力服(給宇航員提供正常大氣壓)一起,在人體周圍創造適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型氣候環境,有利於宇航員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態。

高中生物教案3

實驗一: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必一18頁)實驗二: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必一26頁)

實驗三: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必一47頁)

實驗四: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必一61頁)

實驗五: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必一78頁)

實驗六:影響酶活性的條件(必一83頁)

實驗七: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必一97頁)

實驗八: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必一115頁)

實驗九: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固定裝片(必二21頁)

實驗十:探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必三51頁)實驗十一:用樣方法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羣密度

(必三61頁)

實驗十二: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羣數量的變化(必三68頁)

實驗十三:土壤中小動物類羣豐富度的研究(必三75頁)

玻片:

原色觀察:染色觀察:

高中生物教案4

必修一緒論

許多科學家認為,可以把生物學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①19世紀以及更早的時期,是以形態描述為主的生物科學時期;②20世紀的前半個世紀,主要是實驗生物學時期;③20世紀50~60年代以來,由於DNA雙螺旋的發現與中心法則的建立,開始進入了精細定性與定量的生物學時期。

隨着生物學的發展,生物學的分支學科變的更多,如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物理學、化學、數學、計算機等的手段和方法用於生物學使其不斷分化出新的分支學科,另一方面,這些學科又相互滲透而走向融合,似乎並不是界限分明。

至今為止大家所接觸到生物學一般都是描述性的知識,認為它是一門記憶的學科。如,記住某些動植物名稱,觀察生物的特徵,知道他們的分類等,因此,有一點我非常希望你們這學期能記住的,就是生物學並不是一大堆事實的混亂集合,它有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有邏輯的連貫性。達爾文進化論是一種邏輯,適用於宇宙中所有星球及生命系統。

高中階段有三本必修:《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微觀和宏觀)

《分子與細胞》中以細胞作為一切有機體進行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這一概念為出發點,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細胞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1925年,美國細胞生物學家WILSON就提出:一切生命的關鍵問題都要到細胞中去尋找。

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細胞的結構

細胞的功能(物質、能量、信息)細胞的發展

必修一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會闡明一系列客觀事實、法則來解釋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組織形式。如果掌握了這些分子和遺傳定律,就能從原理上理解許多生物圈裏的生命過程,還能應用於解決在激烈的自然界遇到的新問題。並不着重特定的某些生物(如人),理解細胞的這些事實、原理適用於地球表面的所有物種。生化和分子規律20、30億年前已經形成,並被保留和傳承,幾乎沒變過。這種強烈的保守性意味着,我們可以知道地球早期生物進化的原理。

當我們掌握課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本法則和規律,將其應用於各種特定的問題:1)癌細胞是如何異常生長2)病毒如何繁殖3)免疫系統如何作用4)神經系統如何作用

5)幹細胞的未來醫學的影響

本學期之後期望大家認同的是,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生命的物質性;生命系統的開放性;細胞的發生、發展和消亡,形成生物體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一的觀點,從而具有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用開放的觀點審查自然現象和社會事務,具有普遍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生物學——這是一個極速發展的領域,它之所以極速發展是1953年WATSON和CRICK

對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通過高中生物的學習,我們期望達到的目的是,能讓學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學素養,以此來促進對世界、社會的認知及良好的情感、價值觀的形成。

一、生物學研究方法(一)觀察

(二)假説和實驗(三)模型實驗

二、生命的重要屬性

什麼是生物?什麼是生命?(1)具有生命的物體稱之為生物。

(2)什麼是生命,目前尚無一致公認的定義。但我們可以將生命描述為生物體存在的狀態,而生物體具有以下特徵:第一,化學成分的同一性;第二,嚴整有序的結構;第三,新陳代謝;第四,應激性和運動;第五,穩態;

第六,生長髮育和繁殖;第七,遺傳和變異;第八,適應

多種細胞:

自來水裝在塑料桶裏放半個月變成綠色,這是原核生物藍藻等大量繁殖;橘子放在陰濕的角落長綠毛,是真菌;

動物肌細胞呈梭形,匯成肌組織,煮熟的瘦肉可撕成很細的條狀肉鬆;吃梨時感覺有“砂”,是石細胞。

第1、2、1)2)3、病毒:

1)、生活方式:寄生於活細胞內2)、結構:無細胞結構蛋白質外殼

遺傳物質(DNA或RNA)

3)、增殖:吸附→注入→合成→組裝→釋放4)、危害:破壞細胞

5)、分類:植物病毒

小結:單細胞生物的生命活動靠單個細胞完成;多動物病毒細胞生物的生命活動由每個細胞共同參與完成;病

毒的什麼活動必須在細胞內完成。

細菌病毒

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除了?

依據遺傳物質DNA病毒:噬菌體、HIV生物個體表現的生命活動歸根結底是每個

細胞正常生命活動的表現。RNA病毒:SARS病毒朊病毒:只有蛋白質類病毒:只有RNA

除了病毒,所有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

實例4.(1)生活方式?

結構?

你知道哪些病毒?

學習目標二、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前言】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系統都有它的邊界,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成分組成,系統

*相關信息都有它自身的調控規律和發展消亡的規律。

(1)在生物學研究中,提出了生命系統的概念,它包含生命系統: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

哪些層次?每個層次都可看作一個獨立的系統,同時又相互包個體→生物圈

含,構成更大的系統。

(2)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圖1-1生命系【易錯提醒】

(1)區分種羣與類羣,舉例:統的結構層次

池塘裏的所有魚;

池塘裏的所有鯽魚

(2)説説草履蟲、松樹、人包含的生命結構的層次:

所在的層次:

(3)組成細胞的一個分子或原子也是系統嗎?是生

命系統嗎?

課題:第二節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情景導入】

展示:不同的細胞圖片第一課時

【問題導入】

問題探討:(1)四幅圖中分別是什麼細胞?

一、細胞多樣性和統一性的體現(2)它們有哪些相同點?

哪些不同點?1、多樣性(不同點)

種類、結構功能、形態大小等學習目標一、觀察細胞

【學科思維】2、統一性(相同點)

1、結構和功能相適應

相似的結構:細胞膜、細胞質、遺傳物質

2、知識不是靜態的,是動態的,是發展變化的

化學組成:

增殖方式:

學習目標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能源物質:(1)在光學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動植物細胞的細

胞核,但所有的細胞都有細胞核嗎?

(2)閲讀課本9頁,瞭解原核生物

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特別提醒】

根本區別:有無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1、表述:“無細胞核”、“無成型的細胞核”、“無核膜”

2、帶“藻”字的不一定是藍藻。

1

藍藻:髮菜、藍球藻、顫藻、念珠藻

1)

DNA

分子藻類植物:黑藻、水綿圖1-3

“菌”子前面有球、杆、2)、細胞壁成分:肽聚糖(細菌)、黏肽(藍藻)3、細菌:一類單細胞生物。

螺旋的都是細菌

3)、細胞器:只有核糖體4)、分裂方式:二分裂5)大小:較小(1~10UM)6)、原核生物:細菌、藍藻2

圖1-4細菌

細胞模式圖

圖1-5藍藻細胞模式圖

1)、細胞核:有核膜和核仁,DNA與蛋白質結合成2)、細胞壁成分:纖維素和果膠(植物);

殼多糖(幾丁質-真菌)

3)、細胞器:多種4)、分裂方式:

5)大小:較大(20~30UM)6)、真核生物:動物、植物、真菌

高中生物教案5

【學海導航】

1.知識方面

(1)舉例説明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熟練製作臨時裝片和操作顯微觀察。

2.能力方面

(1)嘗試從生活現象中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2)學習進行探究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步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1)參與課堂討論與交流。

(2)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基礎整理】

一、被動運輸:

1.概念:物質進出細胞,

的擴散。

2.類型

(1)自由擴散

①特點:物質通過簡單 進出細胞。

②實例:水、 、 、 、乙醇、苯等。

(2)協助擴散

①特點:進出細胞的物質,藉助

的擴散。

②實例:葡萄糖進入 。

二、主動運輸

1.運輸方向:由 一側運輸到 一側。

2.所需條件

(1)需要細胞膜上相應 的協助。

(2)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 。

3.意義:保證了活細胞能夠按照生命活動需要,主動選擇吸收所需要的 ,排出 和對細胞有害的物質。

三、列表比較自由擴散、協助擴散與主動運輸的區別:

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 被動運輸 主動運輸

自由擴散 協助擴散

運輸方向 ___濃度

→___濃度 ___濃度→___濃度 ___濃度→

___濃度

是否需要載體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 氧氣、CO2、水、

甘油、乙醇等 葡萄糖通過紅細胞 葡萄糖、氨基酸通過小腸上皮細胞膜;離子通過細胞膜等

補充:大分子的跨膜運輸

1. :物質以囊泡包裹的形式通過細胞膜,從細胞外進入細胞內的過程。如人體的白細胞能吞噬入侵的細菌,細胞啐片及衰老的紅細胞等。

2. :物質以囊泡的形式通過細胞膜,從細胞內排到細胞外的過程。如分泌蛋白的分泌等。

3.實現胞吞和胞吐依賴於細胞膜具有 ,這一生命活動過程所需的ATP主要通過細胞內線粒體進行的有氧呼吸提供。

【跟蹤訓練】

1.下列跨膜運輸的生理活動,屬於主動運輸的是( )

A.酒精進入胃黏膜細胞

B.二氧化碳由靜脈血進入肺泡內

C.原尿中的葡萄糖進入腎小管上皮細胞 D.水分子出入細胞

2.水稻吸收Si4+多,番茄吸收Ca2+多,原因是()

A.土壤中Si4+和Ca2+的多少

B.細胞液中Si4+和Ca2+的多少

C.細胞提供的能量多少

D.細胞膜上載體種類和數量不同

3.大腸桿菌在生長時,細胞內鉀離子的質量分數是培養液的3000倍。如果在培養液中加入不影響細胞呼吸作用的藥物,大腸桿菌細胞內鉀離子的量分數立即下降,這種藥物的作用是( )

A.破壞了線粒體的`結構

B.抑制了細胞內呼吸酶的活性

C.破壞了細胞內的遺傳物質 D.抑制了細胞膜上載體的活性

4.若用呼吸酶抑制劑處理小腸絨毛上皮,則會明顯影響其細胞吸收的物質是( )

A.氧氣 B.脂肪酸、水

C.葡萄糖、水 D.鉀離子、氨基酸

5.主動運輸和協助擴散的相同點是 ( )

A.都需要消耗ATPB.都順濃度梯度進行

C.都需要藉助載體 D.都能按生命活動需要吸收物質

6.新生兒小腸上皮細胞通過消耗能量,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這兩種物質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是( )

A.胞吞、主動運輸

B.主動運輸、主動運輸

C.被動運輸、主動運輸

D.主動運輸、被動運輸

7.下列關於主動運輸意義的論述,不合理的是()

A.使細胞吸收營養物質和排出廢物時擺

脱了濃度的限制

B.使細胞可以主動地選擇吸收營養物質和排出廢物。

C.使細胞吸收所有營養物質大大加快

D.主動運輸對於活細胞完成各項生命活動有重要意義。

8.圖A、B、C表示的是物質運輸的三種方式,

以下説法中錯誤的是( )

A.圖A是自由擴散

B.圖B運輸速度的限制因素是能量

C.圖C是主動運輸

D.圖C細胞內物質濃度不斷升高,説明該物質進行逆濃度運輸

9.在哺乳動物體內,葡萄糖進出紅細胞的跨膜運輸方式為 ( )

A.自由擴散 B.協助擴散

C.被動運輸 D.主動運輸

10.下列物質出入細胞膜的方式中需要載體的是

A.水分子進入根毛細胞 B.O2進入肺泡

C.K+ 被吸收進入小腸絨毛 D.CO2進入毛細血管

11.對於以主動運輸方式進入細胞的物質來説,下列哪一項是該物質進入細胞的必要條件:

A.必須是動物細胞

B.細胞必須提供能量

C.細胞的該物質的濃度一定比細胞內高

D.細胞必須有大液泡

12.輪藻細胞中的鉀離子濃度是它生存的水環境的63倍,這與輪藻細胞的哪種結構或生理作用是無關的 ( )

A.細胞膜上的載體 B.細胞質中的線粒體

C. 細胞膜的被動運輸

D. 細胞膜的主動運輸

13.下列物質進出細胞的過程與線粒體密切相關的是( )

①酒精被胃黏膜吸收 ②細胞與內環境進行氣體交換 ③腎小管壁上皮細胞吸收原尿中的Na+ ④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吸收氨基酸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下列物質中以相同方式通過細胞膜的是( )

A.甘油和二氧化碳 B.氨離子和水

C.氨基酸和水 D.葡萄糖和糖元

15.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中,自由擴散區別於協助擴散的是( )

A.由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

B.需要載體

C.由低濃度向高濃度擴散

D.不需要載體

16.小腸上皮細胞含有大量的線粒體,與這一結構特徵相適應的細胞膜功能( )

A.自由擴散 B.協助擴散

C.主動運輸 D.滲透作用

17.透析型人工腎起關鍵作用的是人工合成的血液透析膜,其作用是能把病人血液中的代謝廢物透析掉,這是模擬了生物膜的( )

A.流動性特點 B.選擇功能

C.選擇透過功能 D.主動運輸

18.若對離體的心肌細胞施用某種毒素,可使心肌細胞對Ca2+吸收量明顯減少,而對K+吸收則不受影響。這種毒素的作用是( )

A.抑制呼吸酶的活性 B.抑制Ca2+載體的活動

C.改變了細胞膜的結構 D.改變了細胞膜兩側的Ca2+濃度

19.在法囊藻的細胞液中,各種離子濃度的分析表明,細胞液中的成分很不相同,如圖所示,陰影部分代表法囊藻的離子濃度,未塗陰影部分代表海水中的離子的濃度。

(1)K+和Cl-在細胞內積累,而Na+等在細胞液中的含量低於海水中的含量,這表明

(2)K+和Cl-進入細胞的轉運方向是 ,這種吸收方式叫 ,這種吸收需要的兩個基本條件是 和 。

(3)Na+和Ca+進入細胞的轉運方向是 ,它們的吸收方式屬於 。

(4)法囊藻細胞液中各種離子濃度與海水中各種離子濃度不成比例,其結構基礎是 。

20.物質進入細胞都要穿過細胞膜,不同物質穿過細胞膜的方式不同。如圖所示,為一定範圍內,細胞膜外物質進入細胞膜內的三種不同情況。

(1)據圖指出A、B、C所示物質運輸方式:A是 ,B是 ,C是 。

(2)上述三種運輸方式中,哪一種加入呼吸酶抑制劑後曲線會發生變化?為什麼?

(3)乙醇、CO2和氨基酸進入細胞的方式分別是 、 、 。

21.下圖是物質出入細胞的三種方式的模式圖(黑點代表物質分子),據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與甲相比,丙方式的不同之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與丙相比,乙方式的不同之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對於活細胞完成各項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的物質運輸方式是___________。

22.人工膜(在特定條件下人工形成的磷脂雙分子層如下圖)常被用於膜的透性的研究。科學家用人工膜實驗發現:K+很不容易透過,如果在人工膜上加少量的纈氨黴素(一種短肽),K+便可以通過膜,由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

(1)纈氨黴素在此處的功能相當於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Na+做同樣的實驗,纈氨黴素不能協助Na+通過膜,説明:_______________。

(3)K+能夠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部,將若干細胞放入不同濃度的K+溶液中,l小時後,分別測量這些細胞內K+的濃度,並據此做出曲線圖(圖5),K+通過細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___,判斷的依據是___________。從A點開始,細胞內的K+濃度不再增加,原因是K+的運輸與細胞膜上的___________有關。

第3節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基礎整理】

一、1. 順濃度梯度2.(1)①擴散作用

②氧氣、CO2、甘油、

(2)①載體蛋白 ②紅細胞

二、主動運輸

1.低濃度 高濃度

2.(1)載體蛋白 (2)能量

3.營養物質,代謝廢物

三、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 被動運輸 主動運輸

自由擴散 協助擴散

運輸方向 高濃度→低濃度 高濃度→低濃度 低濃度→

高濃度

是否需要載體 否 是 是

是否消耗能量 否 否 是

代表例子 氧氣、CO2、水、

甘油、乙醇等 葡萄糖通過紅細胞 葡萄糖、氨基酸通過小腸上皮細胞膜;離子通過細胞膜等

補充: 1.胞吞 2.胞吐3.一定的流動性

【跟蹤訓練】

1.C 2.D 3.D 4.D 5.C 6.A

7.C 8.B 9.B 10.C 11.B 12.C

13.B 14.A 15.B 16.C 17.C 18.B

19.(1)細胞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具有選擇性

(2)從低濃度到高濃度 主動運輸 載體 能量 (3)從高濃度到低濃度 主動運輸

(4)細胞膜的載體種類和數量不同

20. (1)自由擴散 協助擴散 主動運輸 (2)主動運輸(C),因為主動運輸需細胞呼吸提供能量

(3)自由擴散 自由擴散 主動運輸

21.(1)需要載體 (2)需要消耗能量

(3)主動運輸(乙)

22.(1)K+的載體

(2)纈氨黴素不能作為Na+的載體

(3)主動運輸 離子由低濃度向高濃度運輸

高中生物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氨基酸脱水縮合的過程。

2.通過學習氨基酸脱水縮合的過程,提高有關蛋白質相關計算的能力。

3.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關注蛋白質研究的新進展。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氨基酸脱水縮合的過程。

難點:氨基酸脱水縮合的過程及相關計算。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複習導入,提問:

之前我們學習過了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氨基酸,如果把氨基酸比喻成珍珠的話,那麼這些“珍珠”是如何穿成串兒,成為“珍珠項鍊”蛋白質的呢?如果告訴你氨基是具有鹼性的,而羧基是具有酸性的,那麼大膽猜測一下會發生什麼?(酸鹼中和。)帶着這樣的思考,接下來共同學習一下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二)新課講授

1.蛋白質的結構層次

過渡:蛋白質是生物大分子,所謂大分子就是相較無機物來説分子量大百倍或千倍以上的分子。比如牛胰島素的相對分子質量為5700,人的血紅蛋白相對分子質量為64500等。

提問:那麼小小的氨基酸是如何組成那麼大的蛋白質的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本,説一説從氨基酸到蛋白質大致有哪些結構層次。(經歷了二肽→三肽→多肽,通過盤曲、摺疊形成了具有空間結構的.蛋白質。)

過渡:這種氨基酸和氨基酸的連接方式稱為脱水縮合。

2.脱水縮合過程

組織學生自學課本,説出脱水縮合的含義: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連接,同時脱去一分子的水,這種結合方式叫做脱水縮合。此時重點強調肽鍵的含義及寫法。

活動(角色扮演):請4位同學分別扮演一種氨基酸,如果每位的右手代表氨基,左手代表羧基,然後站成一排,相鄰的同學手牽手,牽手的部分可以稱作什麼?(肽鍵。)

問題:

怎樣才能更高地還原脱水縮合過程?(每人右手拿着NH和H的卡片,左手拿着CH和OH的卡片,一個同學和另一個同學左右手相連的時候,拿掉H和OH的卡片。)

其他同學觀察,4位同學站成一排,會形成幾個肽鍵?脱去幾分子水?(3;3。)

如果是5位同學呢?(4;4)6位同學呢?(5;5。)

繼續提問:那麼n個氨基酸形成一個肽鏈時,脱掉幾個水分子?形成幾個肽鍵?如果n個氨基酸形成m條肽鏈呢?(n-1;n-1;n-m;n-m。)

(三)鞏固提高

提出啟發性問題:如果4位同學站的不是一排,是一個圈,結果跟之前的有什麼區別?(形成環肽,形成4個肽鍵,脱去4個水。)組織學生進行表演,其他同學點評,總結結論。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作業:如果同學們在進行角色扮演時,改變站位、人數、人員等等,結果又是如何?形成的蛋白質是一樣的麼?請同學們課下進行活動,並且探究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下節課進行分享。

四、板書設計

中公講師解析

高中生物教案7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酶的作用和本質》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第一部分內容。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着——蛋白質》這一節關於蛋白質的功能中提到:“細胞內的化學反應離不開酶的催化作用,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這為過渡到本節內容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着許多化學反應,統稱為細胞代謝,它離不開酶的催化。《酶的作用和本質》是第一課時的內容,它將是理解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知識的基礎。本節從細胞代謝的概念入手,通過分析“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的實驗,引出酶在細胞代謝中通過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發揮催化作用,並以此實驗為依託,進行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的學習。學習控制變量法,不僅有方法論意義,而且在科學研究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價值。通過科學家對發酵現象和酶研究的相關資料分析,探索酶的本質。這些資料告訴我們,酶的研究經歷了近70年的漫長過程,經過眾多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才揭示了酶的本質。這不只是向人們講述了一段科學發展史,更重要的是把科學家的獻身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呈現給我們,給我們以啟迪和教益。

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一些與酶有關的生活必須品,比如加酶洗衣粉、多酶片、含酶牙膏等,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學生對酶的認識有限,不知道為什麼加酶洗衣粉比普通洗衣粉去污力更強;為什麼多酶片可以促進消化……所以我們應該讓學生更多的瞭解酶,瞭解酶的作用和本質,使酶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更多姿彩。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酶的作用和本質

(2)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應用

確立依據:酶的作用和本質是本節的核心內容,因此確定為教學重點。教材以“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為依託,介紹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如對照原則、單一變量原則。這一科學方法將貫穿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部分的始終,因此將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確定為本節的第二教學重點,同時也是教學難點之一。

2.教學難點

(1)酶的作用機理是顯著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2)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應用

確立依據:活化能是本節新接觸到的一個概念,學生在理解了該概念以後,就要用這一概念理解酶的作用原理,這部分內容陌生而抽象,所以把它確立為另一個教學難點。

三、教學目標

在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標準中,對本節提出的具體要求是Ⅱ級要求,即“理解所列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繫和區別,並能在較複雜的情境中綜合運用其進行分析、判斷、推理和評價”。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説出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和酶的化學本質; (2)瞭解科學家研究酶的化學本質的歷程;

(3)根據本節內容的學習對生活中所遇到的相關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根據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通過學習設計實驗和親自進行實驗,使學生學會設置自變量,觀察因變量的變化,來設計對照組和實驗組。進而初步學會控制變量法,在實驗中學

會操作,觀察現象、分析現象,經過推理得出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科學家對酶本質的探索歷程的學習,認識科學是在不斷地探索與爭論中前進的,感受科學的嚴謹性,學習科學家們追求真理,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

(2)認識科學實驗的價值,養成科學猜測的習慣。 四、教學方法

這一節我採用的是探究式教學法,酶的本質放手讓學生閲讀“資料分析”,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出酶的較完整定義,以此促進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提供給學生實驗基本流程,分組探究分析“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的實驗,並找出變量學會控制變量,同時引入活化能的概念,再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探討,引導學生自己得出酶的作用及作用機理;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高中生物教案8

一、教材分析

學生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有機化學知識這是本節教學內容的最大瓶頸,而氨基酸的結構和蛋白質的形成又屬於微觀知識,比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學時應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動畫、故事、遊戲和形象的比喻,不僅增加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並且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説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3)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能力方面

(1)通過自主對比觀察幾種氨基酸的結構,思考討論後得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培養觀察分析能力。

(2)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獲取形象的、信息內容的同時,培養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蛋白質的功能。

(2)氨基酸的結構及其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難點:

(1)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四、教法學法及媒體選擇

1、教法及媒體選擇

根據新課程理念,針對本節內容,我主要採取探究式教學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動畫和圖片創設情境,層層遞進,解決教學難點。

2、學法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選擇良好的學法關鍵在於找到教法與學法的結合點,實現教、學的統一。與探究式教學法相對應,我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使他們能用觀察法、分析法、比較推理法得出結論,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讓學生能由宏觀進入微觀再回到宏觀,形成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五、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

播放電影《蜘蛛俠》的片段,

問:

電影中的主人公是誰?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麼?

展示:

⑴黑寡婦蜘蛛的圖片,黑寡婦蜘蛛因為它蛛絲中的“蛛絲蛋白”,使得他的蛛絲的強度異常的高。

⑵熒光水母的圖片

問:

這是什麼生物?為什麼它們能發出美麗的熒光?

問:

從這些畫面中我們應該不難發現這些神奇的生命現象是由誰來承擔的?

引出今天這節課的主題。

展示:

一些食物(肉、蛋、乳等)

問:

為什麼我們經常説這些食物的營養價值很高?

問:

蛋白質對人體很重要,那麼人體中的蛋白質又能承擔怎樣的生命活動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體中去進行一次旅行?

創設情景:

三維透明人體場景。

⑴觀看人體骨骼肌的三維動畫,並問:構建肌肉的主要結構物質是什麼?這又説明蛋白質可以具有怎樣的功能?

⑵接着讓學生觀察在人體中可以發生的4個生命活動的場景,並問:在這樣的4個場景中分別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又各自具有怎樣的功能呢?

⑶總結:

蛋白質在生物體中承擔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質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過渡:

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蛋白質們能夠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着某種必然的聯繫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掀開它的神祕面紗吧!研究表明蛋白質的結構是複雜的',可是這種複雜的分子卻是由一些結構簡單的氨基酸分子作為基本單位所構成。所以認識蛋白質的結構,首先就必須瞭解氨基酸的結構

創設情景:

利用比喻,講述“4個氫兄弟”和“兩個強大勢力集團”的鬥爭故事,讓學生了解,“化學鍵”、“羧基”、“氨基”這些基團和它們的一些書寫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這種氨基酸的,為後面認識構成生物體蛋白質、氨基酸的結構,以及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打下鋪墊。

過渡:

氨基酸會不會只有甘氨酸一種呢?告訴學生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問:

比一比這4種氨基酸,從4個“鄰居”的角度來看,有幾個“鄰居”相同?幾個“鄰居”不同?

提問:

其實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這一規律,能否根據這一規律將約20種氨基酸用一個結構通式表示出來?

活動:

邀請兩位學生主動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學生嘗試在紙上書寫。

請學生評價演板的兩位同學嘗試寫出的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教師最後總結,並針對錯誤進行説明。

提問:

⑴觀察結構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結構上只是什麼不同?那麼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麼?

⑵觀察結構通式,氨基酸們都擁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麼蛋白質呢?

⑶再來觀察結構通式,和剛才的4種氨基酸,問道:如果説從氨基和羧基的角度來看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結構特點。(學生思考同時,引導學生從氨基和羧基的數量;氨基與羧基的連接方式兩個方面考慮)

總結:

對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進行總結,並指出只有同時滿足共同結構特點的氨基酸才是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否則不是。

過渡:

現在我們知道了氨基酸的結構,但是由氨基酸作為基本單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質的呢?指出是“相互連接”。

活動:

請一位同學到前台來,和我做同樣的一種姿勢伸展雙臂,兩腿併攏,讓學通過今天課的內容進行聯想,可以想到什麼?問:我和這位同學連接起來時最簡單的方式是什麼?再問:那麼氨基酸在相互連接時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創設情景:觀看flash動畫(蛋白質的形成)

提問:

⑴描述氨基酸分子間是如何“相互連接”的?

⑵有沒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總結出“肽鍵”

⑶雖然和手牽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沒有不同的地方?總結出這種“相互連接”稱為“脱水縮合”

⑷這是不是一種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⑸二肽還能繼續進行“脱水縮合”嗎?

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三肽”,“多肽”,“肽鏈”,以及一條“肽鏈”中“肽鍵數”,“脱去的水分子數”,和“氨基酸數”之間存在的數量關係。

總結:

氨基酸形成蛋白質大致經過了哪幾個階段?

過渡:

展示一些常見蛋白質的結構圖片,指出這些蛋白質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並指蛋白質的種類有1010—1012可是構成這些蛋白質的氨基酸只有約20種。

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數量如此多的蛋白質分子呢?

活動:

講學生分成每6人一組,請其中一組的同學到台上來扮演氨基酸,其它組相互同學討論,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多樣性,請2組學生代表發表蛋白質分子多樣的原因。

評價並總結:

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思考:

為什麼蛋白質能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

小結、結課:

在今天的這節課裏,我們不僅獲取蛋白質的基礎知識,而且大家應該感受到蛋白質對生命的意義:生命世界是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離開了蛋白質,這一切還存在嗎?不過蛋白質是生命的主要承擔者,可它們是生命活動“操縱者”嗎?它們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化合物呢?這個問題就留給下節課吧!

高中生物教案9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識記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形態結構特點。

(2)知道沼蝦、河蟹的經濟意義以及園蛛、蜈蚣與人類的關係。

(3)識記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

2.能力方面

通過比較沼蝦和蟹的形態結構,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通過對四種動物的學習,使學生歸納出節肢動物的特徵,培養的分析問題。綜合問題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學習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係,使樹立如何合理地利用動物資,保護環境的意識,認識自然界中節肢動物的多樣性,增強保護有益動物,防除有害動物的觀念。

重點難點

本的重點是四種節肢動物的形態結構及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難點是對代表動物的學習,最終歸納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幾種代表動物在外部形態上有很大的差別,它們卻都屬於節肢動物,這是學生難以理解的,也缺少辦法找到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只有在明確它們各自的特點的同時,才能逐步找出它們共同的特點,進而歸納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

教具準備

蝗蟲、沼蝦、河蟹(雌、雄)、園蛛、蜈蚣的活體和掛圖、實物投影。(除河蟹外,其他分別放在不同的培養皿中)。

教時安排

1時。

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設計思路:

實物導入設疑啟動引出題

觀察沼蝦、河蟹、園蛛、蜈蚣識記其形態結構的特點,列表歸納比較

展示蝗蟲、沼蝦、園蛛、蜈蚣的掛圖,歸納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

舉例説明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2、教學過程説明:

(1)導言的設計。

表揚上節學生製作的昆蟲標本,不但種類全、而且質量好。請學生觀察通過實物投影(投影儀)展示出的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活體標本(投影片)或掛圖。問:這些動物也是昆蟲嗎?不是,這些是其他節肢動物。這樣就把本開頭前幾幅圖移到此處講解,既節省了第一節的時間。又解決了本節的導言。

(2)關於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形態結構特點,根據蝗蟲內容,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表格。教師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指導,邊歸納。每個動物的各部分的形態結構特點,然後教師再比較每個動物各部分的結構的不同點。最後再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這樣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判斷特性。同時教會一種學習方法,教師做學法指導,教會學法比傳授知識更重要,“會學”比“學會”更有價值。

關於沼蝦的教學,對於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往往感到和自己平時吃到的蝦不一樣,因為平時吃到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對蝦,而沼蝦(青蝦)是生活在淡水中的,這一點要向學生講清楚。教師在實物投影上出示沼蝦的活體或標本或者用沼蝦的掛圖,在大屏幕上出示觀察提綱:沼蝦的身體分幾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結構特點?沼蝦生活在水中,一般它應該用什麼呼吸?怎樣才能找到它的呼吸器官?雌沼蝦的卵直接產在水裏嗎?學生觀察實驗桌上的沼蝦,回答以上問題,同時教師在實物投影上指導,師生共同完成板書上的表格。關於蟹的教學,用河蟹、海蟹都可以,城市和農村的都有感性認識,只用一隻蟹在實物投影上演示即可,但應説明是河蟹還是海蟹。

關於園蛛的教學,可以指導學生在採集園蛛標本時,注意留心觀察園蛛吐絲、結網和捕食昆蟲的情況,並寫出觀察報告,在堂上彙報自己的觀察報告,不當之處,教師應給予糾正。通過彙報,教師問:蜘蛛都結網嗎?蜘蛛很像昆蟲,但它是昆蟲嗎?教師在實物投影上出示活的園蛛,弄清園蛛的形態結構,師生歸納完成板書表格,重點講解園蛛的紡績器的結構,園蛛是怎樣結網捕蟲的?對農業生產有什麼益處?教師可以讓進行下列計算:有人統計每666.7平方米(即1畝)稻田內約有蜘蛛3萬至8萬隻,如果按每個蜘蛛每天消滅5~8只農業害蟲計算,那麼每666.7平方米稻田的蜘蛛每天大約能消滅多少隻農業害蟲?由此可見蜘蛛可以防治農業害蟲,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污染,這就是防治的意義。上確有其人——威靈頓將軍,由於連打敗仗躺在茅草屋內很沮喪,看到蜘蛛一次又一次的結網,從失敗到成功,自己終於很受啟發振作起,打了一次大勝仗。也可以把這段小安排在講解園蛛時作為導言。這樣可以吸引的注意力,培養學習學的興趣。同時讓對蜘蛛比較感興趣,有很多關於蜘蛛的趣聞,可以後閲讀。

關於蜈蚣的教學,教師出示蜈蚣的標本和觀察提綱,師生整合,完成板書表格。教師引導比較一下,每種動物的每一個部分有什麼不同點,並用彩色粉筆畫出不同點。把蝗蟲、沼蝦、園蛛、蜈蚣的活體在實物投影儀上同時展示出(或者把四種代表動物的掛圖展示出),摸一摸標本,它們的身體表面有什麼?看一看,它們的身體是否都分部?身體是否由體節構成的?足和觸角是不是分節的?想一想;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是什麼?完成板書。

最後讓學生討論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節肢動物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使認識到節肢動物是自然界中最大的動物類羣,與人類的關係密切)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瞭解節肢動物,合理地利用節肢動物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服務是我們學習本內容的最終目的。

高中生物教案10

一、細胞核

1.細胞核的存在

除了維管植物的篩管細胞和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外,真核細胞都有細胞核。

2.細胞核的結構

(1)核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上有核孔是DNA和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出入細胞核的通道。

(2)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3)核仁:由染色體片段構成,與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4)核基質。

3.染色質和染色體之間的關係

染色質是粗或細的絲狀物,細胞分裂時,染色質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體,兩者是同種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形式。

4.細胞核的功能

細胞核控制着細胞的代謝和遺傳,是細胞的“控制中心”。

趣味思考:把變形蟲的細胞核和細胞質分離,然後單獨培養,結果都不能成活;把另一種變形蟲的細胞核移植到該變形蟲的去核的細胞質中,繼續培養,變形蟲能夠分裂增殖,説明了什麼?

提示:説明細胞必須保持完整性才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也説明了細胞核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二、原核細胞

1.原核細胞結構

(1)擬核:沒有由核膜包被的細胞核,也沒有染色體,但有一個環狀DNA分子,位於無明顯邊界的區域——擬核。

(2)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沒有真核細胞中的其他複雜細胞器。

(3)細胞壁:由肽聚糖組成,起着保護並維持細胞形狀的作用。

(4)其他:莢膜、鞭毛。

2.種類:細菌、藍藻(藍細菌)等。

3.生理:能進行細胞呼吸,細胞膜是細胞呼吸的場所;藍細菌能進行光合作用,場所是細胞膜內摺疊,上面有光合色素。

核心解讀

1.分析染色質和染色體的關係

染色質是細胞核中能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染色體和染色質是同一種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不同時期”指細胞分裂間期、細胞分裂期或不再進行分裂的細胞所處的時期。其關係可歸納如下:

特別提醒

染色質是遺傳物質DNA的主要載體,它只存在於真核細胞的細胞核中。在真核細胞的細胞質中(線粒體、葉綠體內)遺傳物質僅單獨以DNA分子的形式存在,沒有蛋白質與它結合形成染色質(體)。在原核細胞內遺傳物質以DNA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説,原核細胞內沒有染色體。

2.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判別

特別提醒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本質區別是核膜的有無;原核細胞的唯一細胞器是核糖體。

題例領悟

題型一 細胞核是代謝與遺傳的控制中心

【例題1】 下圖所示為再生能力很強的原生動物喇叭蟲,將之切成①②③三截,能再生成喇叭蟲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②和③

解析:本題考查對細胞核功能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細胞核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②中含有細胞核,細胞核中含有一個喇叭蟲再生的全部遺傳信息。

答案:B

反思感悟

細胞核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是遺傳物質貯存和複製的場所,細胞必須保持完整性才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

題型二 細胞核的遺傳功能

【例題2】 科學家對單細胞傘藻的幼體嫁接,將甲傘的傘柄嫁接到乙的假根上,長出了乙的.傘帽。下列有關評價合理的是( )

A.該實驗證明了細胞核是遺傳的調控中心ks5u

B.該實驗證明了細胞核是代謝的調控中心

C.欲證明細胞核的功能,需同時進行對照實驗

D.第一次新長出的傘帽與乙的傘帽特徵完全相同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評價實驗能力,在證明或探究某一結論或現象時,通過設置對照可以使結論更準確、更具可靠性,也更符合科學性

答案:C

反思感悟

細胞核是遺傳物質貯存和複製的場所,是遺傳信息庫,控制着生物的性狀表現。

【例題3】 下列結構中的遺傳物質,能形成染色體的是…ā 。

A.葉綠體、線粒體中的DNA

B.受精卵細胞核內的DNA

C.細菌、藍藻體內的DNA

D.病毒體內的DNA或RNA

解析:染色體僅存在於細胞核中,是真核生物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線粒體、葉綠體以及原核細胞中的DNA都是裸露的,不與蛋白質結合,不形成染色體。

答案:B

反思感悟

DNA的主要載體是染色體,其次還有線粒體和葉綠體。

題型四 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區別

【例題4】 識圖作答(題中[ ]內填寫圖中指示結構的數字)。

(1)上圖是_______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做出此判斷的依據是此細胞具有[ ]_______、[ ]_______、[ ]_______等結構。

(2)根尖分生區細胞不具有的結構是[ ]_______和[ ]_______。

(3)上圖中的動物細胞也含有的細胞器是___________。

解析:該細胞的顯著特點是有細胞壁、葉綠體、中央大液泡,所以據此判斷它是高等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根尖分生區細胞是幼嫩細胞,所以不含中央大液泡,且也不含葉綠體。動物細胞除了不具有葉綠體和中央液泡外,其他細胞器都含有。

答案:(1)高等植物 ③ 細胞壁 ④ 葉綠體 ⑤ご笠號蕁。2)⑤ 大液泡 ④ 葉綠體 (3)核糖體、高爾基體、內質網和線粒體

反思感悟

動植物細胞的判斷思路:

①有細胞壁的細胞是植物細胞,沒有細胞壁的細胞是動物細胞。

②有葉綠體的細胞是植物細胞,沒有葉綠體的細胞不一定是動物細胞,如植物的根細胞不進行光合作用,沒有葉綠體。

③有大液泡的細胞是植物細胞,沒有大液泡的細胞不一定是動物細胞,植物的未成熟細胞也沒有大液泡。

隨堂訓練

1.從母羊甲的體細胞中取出細胞核,注入到母羊乙去掉細胞核的卵細胞中,融合後的細胞經卵裂形成早期胚胎,再植入另一隻母羊丙的子宮內,生出的小羊大多數性狀( )

A.難以預測 B.像甲 C.像乙 D.像丙

解析: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控制着生物體主要遺傳性狀,因為遺傳物質DNA主要分佈在細胞核中,在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內也含有少量DNA。

答案:B

2.下圖示科學家進行的蠑螈受精卵橫縊實驗。你認為該圖最能説明( )

A.細胞質控制着細胞的代謝

B.細胞核控制着細胞的代謝

C.細胞質是細胞遺傳的控制中心

D.細胞核是細胞遺傳的控制中心

解析:由圖中信息知道,受精卵分裂過程中,只有含細胞核的細胞才能分裂發育成胚胎,説明細胞核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答案:D

3.細胞核行使遺傳功能的重要結構是( )

A.核膜 B.核仁 C.染色質 D.核孔

解析: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遺傳物質DNA主要在細胞核中的染色質上,細胞核行使遺傳功能的重要結構是染色質。

答案:C

4.下列有關染色體和染色質的敍述,不正確的是( )

A.染色體和染色質是同一物質

B.染色體和染色質的成分是一樣的

C.染色體和染色質的形態是不同的

D.染色體和染色質的成分是有較大區別的

解析:染色質和染色體的主要成分都是DNA和蛋白質,它們之間的不同不過是同一物質在間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態表現而已。

答案:D

高中生物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初步瞭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係

瞭解中國合成牛胰島素事件。

【技能】;培養分析分析資料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瞭解中國是首個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機物的國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瞭解分子生物學的成果,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目標;

閲讀訪談,學習科學家們實事求是、艱苦鑽研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激發學生對高中生物的興趣是本課的重點。

教學過程:

(一)以概述《細胞與分子》模塊作為引入。

師:比較國中階段所學習的生物知識特點,大家拿到課本可能會想,國中的時候不是已經學過細胞了嗎?為什麼高中還要再學呢?國中的生物知識着重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的大概情況,而且因為學生沒有相關的化學知識和足夠的空間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識在國中階段是沒有辦法説明白的。就拿細胞結構來説吧,國中的時候,老師只能讓學生知道動物細胞是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構成,至於細胞為什麼是有生命的,細胞是怎麼樣生活的,都沒有辦法説得清楚。只有在同學們在九年級、高一學習了化學的基礎知識後我們才可以對生命進一步的學習。學習科學就是這樣,當你掌握的知識越多時候,反而覺得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就更多。

這個學期開設的《分子與細胞》模塊,將為我們在化學分子的層面上,解釋細胞的結構以及生命活動。解答在國中階段沒有辦法解開的謎團,也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事件以及科學家訪談錄

師:要了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係,我們先來看一個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傑出成果。(展示出我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背景資料)。

學生閲讀背景資料和閲讀課文中的訪談錄,以問題引導: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生物學上有什麼重大的意義?從訪談錄中,你認為造就了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麼?閲讀完了這些資料,你覺得對於你學習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麼啟發呢?

(三)簡單介紹高中生物的教材、學習方法和意義

1.教材分為必修3個模塊、選修3個模塊。必修: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簡述三者之間知識結構上的關係;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點:需要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增加了探究活動(什麼是探

究活動、探究活動的流程:發現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作出結論)、模型製作等,這些都要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

2.學習生物學的意義:生物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相關領域的成果,各個學科之間的邊

界已經模糊,而出現了多學科的交叉;學習生物學不僅僅是知識的互動,更加是能力培養和思維方式不斷完善的過程。

第一章走進細胞第1節從生物圈到細胞(2課時)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舉例説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上。

説出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情感態度】: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教學重難點: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是重點;説出生命系統的層次是難點

三、教學用具:ppt幻燈片

四、課前準備:讓學生收集關於冠裝病毒相關的資料。

教學反思:第2節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2課時)

一、教學目標:

【知識】:瞭解細胞學説的發展過程

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細胞形態多樣性與功能多樣性的關係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比較

【技能】: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

製作臨時裝片

觀察不同細胞的差異

【情感態度】:認同科學探索是一個曲折漸進的過程

認識水華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禁採髮菜的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細胞的多樣性,特別是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

是本課的重點。而瞭解細胞學説的建立過程是本課的難點。

三、教學用具:實驗材料、顯微鏡、ppt幻燈片。

課前準備:準備好實驗的材料(選取多少種細胞?)。

高中生物教案12

一、設計思路

在教學中我以新課標為依據,不拘泥於教材,創造性地重組教材,優化課堂教學。本節的主幹知識是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的過程,這是一個微觀的分子水平上的過程,學生缺乏直觀經驗,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動畫和物理模型模擬等,使這一內容直觀化;側枝內容是RNA的種類及遺傳密碼的概念、種類、特點等。這部分內容涉及的物質種類也比較多繁雜,我將它們置於本節課之前和之後分別講解。

二、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開篇,是本章學習的基礎,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要用2課時。由於課時調整,我在上完DNA結構後直接跳躍講述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的內容,課程標準中與本節教學相對應的要求是:概述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學生能夠把握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繫,能夠與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進行解釋、推斷、區分和擴展等。因此,本節教學主要是對轉錄和翻譯過程的描述,而且讓學生理解轉錄和翻譯的物質結構基礎以及二者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要達到理解層次的目標,需要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觀點思考和討論相關的問題,需要運用有關DNA和RNA結構的知識,以及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進行分析;“為什麼是三個鹼基編碼一個氨基酸呢?”需要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進行分析。本節教材的另一特點是插圖多而且複雜。插圖包括結構示意圖、化學組成區別圖、轉錄過程流程圖、翻譯過程流程圖和一個mRNA分子上的多個核糖體同時合成多條肽鏈示意圖等。能否處理好教材中的插圖,是本節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2、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DNA分子結構後,已經能夠建構DNA的分子模型,並掌握了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同時對DNA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進一步探知有關DNA的其他問題,學習的慾望強烈,但是學生往往會陷入學習時明白,學完了就糊塗的困惑中。因此在每節課前都有一個複習舊知識的環節,達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概述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

(2)能運用數學方法,分析鹼基與氨基酸的對應關係,理解密碼的簡併性。

2、能力目標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識圖能力,分析歸納和推理判斷的能力。讓學生能利用文字、圖表、圖解等形式,闡述轉錄和翻譯的概念、原理和過程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用生物學觀點認識和分析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過程

(2)教學難點

遺傳信息的翻譯過程。

五、教學策略與手段

基於以上分析,在整體上我決定,一方面從學習目標的任務入手進行教學設計,主要完成什麼是轉錄?怎麼轉錄?什麼是翻譯?怎麼翻譯?這四個問題。另一方面調整課堂結構,不再利用傳統的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的教學敍事程序,而是採用從整體到局部,先了解全貌再深究細節的程序;在策略上,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入手,設置問題串,層層設疑,激發並保持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在教法上,採用多媒體課件、模型模擬等形式,把抽象、複雜、微觀的過程動態化、形象化、宏觀化。這樣有利於突出重點、分解難點,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感悟和理解,又能節省時間。但教材中的八幅圖表不能放棄不用,否則就會忽視了學生的識圖、辯圖和析圖能力的培養;在學法指導上,採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六、教學過程

高中生物教案13

實驗原理

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存在於細胞質中,葉綠體呈 色、 形,高倍顯微鏡下清晰可見。

實驗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觀察葉綠體形態和分佈。

實驗程序

觀察細胞質的流動

實驗原理

活細胞中的細胞質處於不斷流動的狀態,用 的運動作為標記可觀察細胞質的流動。

實驗目的

1、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通過顯微鏡的實際觀察的實際觀察,理解細胞質流動是一種生命現象。

實驗程序

光照、室温條件下水中培養黑藻

取一片幼嫩的小葉

臨時裝片:清水+小葉+蓋玻片

低倍觀察葉片細胞

高倍觀察葉綠體的流動及流動方向

注意事項:

1、細胞質的流動受細胞的代謝狀況和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增進細胞代謝作用的因素,如適宜的光照、温度、PH值、生長素等,都可以促進細胞質的流動。反之,不利的環境變化和某些化學藥品,如麻醉劑等,則可抑制細胞質的流動。

2、在做此實驗時,如果發現細胞質不流動,或者流動很慢,應立即採取措施,加速其細胞質的流動。其方法有三種:一是進行光照,即在陽光或燈光下放置15~20分鐘;二是提高盛放黑藻的水温,可加入熱水將水温調至25℃左右;三是切傷一小部分葉片。

自我評價試題

1、普通光學顯微鏡是生物學實驗中最常用的儀器之一,試回答下列關於顯微鏡使用中的有關問題:

(1)一細胞或物體被顯微鏡放大50倍,這時“被放大50倍”是指該細胞或生物體的.( )

A、體積 B、表面積 C、像的面積 D、長度或寬度

(2)當顯微鏡的目鏡為10×,物鏡為10×時,視野範圍內看到一行相連的8個細胞,若目鏡不變,物鏡換成40×時,則在視野中可看到這行細胞中的--------------------( )

A、2個 B、4個 C、16個 D、32個

(3)用4台顯微鏡觀察黑藻細胞。在相同環境中, 若視野的明暗程度相仿,反光鏡的選用一致,則:顯微鏡的光圈最大的一台是( );目鏡和物鏡均最短的一台是( );觀察到的細胞數目最多的一台是-------------------------------------------------------------( )

A、目鏡15×和物鏡45× B、目鏡15×和物鏡10×

C、目鏡5×和物鏡10× D、目鏡5×和物鏡45×

2、選擇蘚類作為觀察葉綠體材料的原因與下列哪項無關---------------------------------( )

A、製片簡單 B、葉綠體清楚 C、葉子薄而小 D、細胞質流動速度快

3、用高倍鏡觀察比用低倍鏡觀察到的細胞數目、大小和視野的明暗情況依次為---( )

A、多、大、亮 B、少、小、暗 C、多、小、暗 D、少、大、暗

4、觀察細胞質流動時,觀察的最佳部位是---------------------------------------------------( )

A、葉的邊緣細胞 B、靠近葉脈部位的細胞 C、葉片表皮細胞 D、保衞細胞

5、把葉綠體作為細胞質流動的標誌是因為--------------------------------------------------( )

A、葉綠體在不同強度光照射下會以不同面向着光源

B、如果沒有標誌物,細胞質的流動難以觀察

C、只有葉綠體等顆粒可以移動,細胞質基質不流動

D、細胞基質是流動的,細胞器是不運動的

6、張小攀同學在觀察變形蟲臨時裝片時,發現視野中有一較大的變形蟲,但在圖象上有一小片污物,影響對變形蟲的觀察。

(1)在不調換目鏡和物鏡的情況下,她應如何判斷污物在何處?寫出操操作步驟。

(2)如果確認污物在裝片內部,在既不允許重新制作裝片又不能揭開蓋玻片的情況下,如何清除污物或使污物與變形蟲分開?

自我評價試題答案:

1、(1)D (2)A (3)A、B、C 2、D 3、D 4、B 5、B

6、(1)先輕輕移動裝片,觀察污物是否隨着移動,如果隨着移動,則污物在裝片表面或內部;如果移動裝片,污物不動,一般在鏡頭上,可先轉動目鏡,看污物是否轉動,如果污物隨着轉動,説明污物在目鏡上,否則可能在物鏡上。

(2)用吸水紙在一側吸引內部液體,使污物與變形蟲分開。

高中生物教案14

一、考題回顧

高中生物《細胞核的功能》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出示上屆學生製作的真核細胞三維結構模型。設問:

1.你能認出它們中的哪些結構?

2.這些細胞器相互合作,如同工廠的各個車間和部門,這些細胞器如何確保合作無間呢?

學生根據模型識別細胞器,並經討論回答:需要一個控制中心。順勢導入新課。

(二)合作探究,資料分析

結合國中所學知識初步認識細胞核的重要性。

過渡:對於細胞核的認識必須要通過實驗來證明,不能靠猜測,科學家是如何認識細胞核的功能呢?

資料1:美西螈核移植實驗

問:(1)美西螈的體色由什麼決定?説明了什麼結論?(提供細胞核的美西螈決定,生物膚色由細胞核決定。)

(2)回顧國中克隆羊多莉的產生過程,生物性狀由誰控制?(是由細胞核控制的。)

動畫展示資料2:蠑螈受精卵橫縊實驗

問:(1)分隔後蠑螈受精卵的兩半有什麼不同?出現的不同結果説明什麼問題?(一半有核,一半無核的;有核的一半能分裂,無核的一半則停止分裂;細胞核與細胞分裂有關。)

(2)這個實驗結論的得出是體現了實驗的什麼原則?(單一變量原則。)

圖片展示資料3:變形蟲去核及核移植實驗

問:(1)如果讓你設計實驗探究細胞核的功能,該如何設計實驗?(介紹變形蟲去核和核移植實驗。)

(2)該實驗的結果説明了什麼結論?對照實驗完善嗎?(細胞核是細胞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

視頻展示資料4:傘藻嫁接與核移植實驗

問:(1)切去帽後長出來的新帽的形狀是由柄決定的?還是由假根決定的?(假根。)

(2)該實驗能否説明傘帽的形狀由細胞核控制?(能。)

(三)歸納總結

師生共同總結:

資料1和資料4主要體現了生物性狀的遺傳由細胞核控制。

資料2和資料3主要體現了細胞代謝是由細胞核控制的。

最後,學生總結細胞核的功能:細胞核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四)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

提出問題:結構決定功能,細胞核具有怎樣的結構才能具有這樣的功能呢?引出下節課對細胞核結構的學習。

【板書設計】略

【答辯題目解析】

1.在教材中這節課提到了製作真核細胞的模型,請問是哪種類型的模型?你能再列舉一些例子嗎?

【參考答案】

教材中嘗試製作的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屬於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的概念是指以實物或圖畫形式直觀地表達認識對象特徵的模型。比如:製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減數分裂中染色體變化的模型、血糖調節的模型等都是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操作簡便,形象並且可以多次重複加深印象;而且物理模型建構的同時訓練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另外,生物教學中所涉及的模型還有概念模型和數學模型。)

2.簡單説説染色體和染色質的異同點。

【參考答案】

染色質是細胞核內能被鹼性染料染色的物質,它與染色體是在細胞週期不同階段相互轉變的形態結構。染色質指間期細胞內由DNA、組蛋白、非組蛋白及少量RNA組成的線性複合結構,是間期細胞遺傳物質的存在形式。染色體是指細胞在有絲分裂或減數分裂過程中,由染色質凝聚而成的棒狀結構。二者之間的區別不是在化學組成上,而是在構型上,反映出它們處於細胞週期的不同階段。

高中生物教案15

一、教材依據: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分子與細胞,第二章第三節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教學設計思想:

新課標倡導科學探究的科學理念,這一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以學生為本,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能自主地學習。本教學設計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強調科學結論出現在探究之後,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表達和交流等探究式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讓學生親歷思考和探究過程,學生不僅獲取了知識,還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問題探討”,激發學習興趣→實驗觀察,觀察並區分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讓學生觀察“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結構、“DNA和RNA在化學組成上的區別”圖以及四種脱氧核苷酸形成DNA雙螺旋結構動畫和四種核糖核苷酸形成RNA動畫,採用觀察――提出問題――討論――解決問題的問題式探究模式使學生認識核酸的種類、結構特點及其功能。

三、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目標:説出核酸的種類,簡述核酸的結構和功能

能力目標:

1、以特定的染色劑染色,觀察並區分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

2、學會分析和解釋實驗中產生的現象,並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形成客觀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養成一絲不苟的科學探究精神。

2、通過探究活動體驗到合作學習和小組團結協作的力量。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是核酸的結構和功能,

教學難點是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

五、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大燒杯、小燒杯、温度計、滴管、消毒牙籤、載玻片、蓋玻片、鐵架台、石棉網,火柴,酒精燈,吸水紙,顯微鏡,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質量分數為8%的鹽酸,吡羅紅甲基綠染色劑A液20ml,B液80ml。學生準備:查閲資料及互聯網蒐集DNA和RNA的有關材料。

六、教學過程簡述:

定向激趣,引入課題: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一段配音:指紋鑑定一直是探案破案的一個有力手段,但有些場合犯罪分子可能未留下任何指紋,或有些物品上的指紋難以取樣,而且一些犯罪老手往往在作案時小心避免留下指紋,這些都使利用指紋鑑定判案斷案顯得無能為力。DNA指紋鑑定不但能夠克服這些困難,而且還具有其他許多優越性。世界上首次利用DNA指紋圖成功地進行偵破的案件是英國的一起殺害少女案。由於作案者的狡猾,當時英國警察無計可施。後來在發案現場獲得了一些作案者的痕跡,通過對5000人的DNA指紋圖進行普查之後,很快將殺人犯繩之以法。

提問:

1、為什麼DNA能夠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你還能説出DNA鑑定技術在其他方面的應用嗎?

3、如果得到了DNA方面的.證據,是否還需要其他證據?

學生回憶國中知識,聯繫生活,思考、交流回答。評價學生的回答,引入學習內容: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

主動探究,獲取知識:

提問:

1、你知道生物體內的核酸有幾種?它們在細胞中是如何分佈的?

2、如何觀察核酸在細胞中的分佈?針對問題,引導學生閲讀教材及相關實驗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實驗。

上課之前就給學生分好組,兩人一組進行實驗操作,兩位同學需要進行的是:討論,明確實驗原理、目的及方案,觀察、分析、記錄實驗結果。小組合作完成實驗後,選派代表就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小結,主動獲得結論:核酸包括兩類,一類是脱氧核糖核酸,簡稱DNA,一類是核糖核酸,簡稱RNA。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佈在細胞核中,RNA主要分佈在細胞質中。

學生在得出實驗結論後提出新的問題引導學生作深入思考:第一次分離出核酸是1868年,瑞士的科學家米舍爾從外科繃帶上膿細胞的核中分離出一種有機物,它有很強的酸性,所以叫核酸。米舍爾分離的是哪種核酸?DNA只存在於細胞核中嗎?RNA只存在於細胞質中嗎?

原核細胞中的DNA是如何分佈的?學生在思考後給出答案:米舍爾發現的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主要存在於細胞核中,細胞質的線粒體和葉綠體中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存在於細胞質中,在細胞核中也有少量的RNA。

給學生機會,參與學習過程,有利於對知識的感知和對科學研究方法的領悟,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共同探索,建構知識:組織學生閲讀教材並討論:

1、核酸同蛋白質一樣,也是生物大分子物質,那麼,核酸由哪些元素組成?組成它的基本單位是什麼?

2、DNA和RNA的化學組成有何異同?

3、組成核酸的鹼基、五碳糖、核苷酸各有幾種?

4、DNA和RNA的空間結構是什麼?

投影“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結構、“DNA和RNA在化學組成上的區別”圖以及四種脱氧核苷酸形成DNA雙螺旋結構動

畫和四種核糖核苷酸形成RNA動畫。引導學生閲讀教材,觀察圖示,啟發學生思考、討論。讓有代表性的學生表達核酸的結構特點及功能。傾聽、總結學生的討論結果,用列表比較的形式,説明核酸的種類、結構特點與功能。

在學生討論總結的基礎上投影DNA、RNA結構異同比較的表格:

比較項目

DNA

RNA

結構

大多為雙鏈、個別單鏈

大多單鏈、少數雙鏈

基本單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含氮鹼基

A、G、C、T

A、G、C、U

存在部位

主要在細胞核內

主要在細胞質內

相同點

都是核酸,基本單位都是核苷酸――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鹼基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繼續深入思考:

1、本節的課題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核酸我們已經知道是什麼,那麼遺傳信息是什麼?

2、遺傳信息具有多樣性的原因是什麼?

組織學生討論,得出結論:DNA中脱氧核苷酸(或鹼基對)的排列順序就代表遺傳信息。遺傳信息具有多樣性是因為DNA分子具有多樣性,DNA分子具有多樣性的原因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具有多樣性。

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HIV、SARS的結構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引導學生思考HIV和SARS的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是什麼?

歸納總結,形成思維:最後讓學生總結兩個問題:

1、你體會到了哪些科學研究的態度或方法?

2、你認識到了哪些科學基本知識?

從上面探討分析中,學生對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已有了一個基本認識,對於知識的總結可以採用學生回答,最後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的方法,使學生形成知識體系。

學以致用,形成思維: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應用,適當地組織一些練習,既可以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也符合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認識規律。練習題的設置(略)

標籤: 高中生物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ngwu/3wl93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