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通用15篇)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通用15篇)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

第一,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並且隨着這種情緒體驗的深化,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教師可通過生動有趣的生物演示實驗或是設計簡單的學生實驗,講述生動的生物學史,列舉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學現象等,多種方式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解釋生物現象、探索新問題的求知慾。當學生產生了疑問,有了解問題的需要後,再讓他們自學教材,他們才能專心研讀,使自學獲得好的效果。例如,筆者在講“環境對生物生活的影響”一節時,先課前讓學生分組捉鼠婦,分發一系列的討論題給他們,如“一般在什麼地方容易捉到”“什麼會影響他們的生活”“你怎麼跟別人驗證你的結論是對呢?”等問題,通過這樣的一個探究實驗設置了疑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地導入了下一環節。

第二,讓學生學習自主學習

教師分發自學提綱,即分解後的學習目標,由學生按自學提綱,個體獨自閲讀教材,或四個人一組小組討論的形式,有時用老師將學習目標用問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掌握。教師作巡迴點撥,對自學中出現的問題,誘發啟導,但不能包辦代替,主要在於瞭解自學情況。比如在介紹《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影響》這一節時,可簡單地將目標呈現給學生:

(1)舉例説出一些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2)舉例説出一些生物影響環境的例子

(3)生物適應並影響環境,認同保護生物的觀點。

接着採用學生依據要求:4人一組小組討論5分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舉出許多例子,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及時糾錯與講解,注意引導學生緊扣討論題目來進行討論。對個別學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問題,教師應肯定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深度,指導他們在課外去閲讀有關書籍,以防討論漫無邊際,影響教學進度。當然,也要注意保證討論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估計學生討論沒有餘力時,再予以指導、啟發和補充,切忌匆忙討論,倉促結束。接着,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針對普遍性的問題,結合教材的重點、難點(因為通常重點、難點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學解決的)以及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

第三,通過反饋瞭解學生

目標教學是通過教學信息的反饋來實現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根據檢測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定預定的教學目標。檢測的形式一般採用提問形式或書面練習檢測,當然儘量可多用一些書面檢測,這樣涉及的學生比較多,效果更為有效。在每一個知識點講解完畢,可適當選擇一些“小、精、活”的練習加以檢驗,以確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並根據檢測中暴露的問題,有針對性進行小組或個別輔導,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師比較全面地瞭解了教學中反饋的信息,實現了對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控制,這樣有利於鞏固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第四,通過總結保證教學質量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目標教學中必須保證實施小結這一環節。這樣有利學生把各個小目標達到整合,最終實現總目標,有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並且有利於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知識的再現與提取。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2

在上水中生活的動物這節課時,我按照課前設計,首先進行了新課的引入,從七年級所學的生物課入手,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已經學習過那些生物種類?除此以外,生物圈中還有什麼生物?然後得出我們本學期要學習的內容——《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然後讓學生看本冊書的目錄,瞭解本學期要學習的內容,順便簡單介紹了一下要學習的知識,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本環節達到了我的預期要求。

對於《生物圈中的動物》這一內容引入,我採取的是:讓學生説出已知動物的種類——150多萬種。

然後引導:動物種類那麼多,我們應該怎樣學習呢?時間可是不夠呀!學生自己想到:應該給動物分類,然後選擇代表動物來學習。自然考慮到分類學習,非常好。

那應該怎麼分類呢?你有沒有好的方法?孩子們各抒己見,紛紛出謀劃策,説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説:“可以分為食肉的和食草的”;有的學生説:“海水的和淡水的”;還有的説:“脊椎和無脊椎”;更有甚者説:“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呵呵!看來孩子們的生物學知識還真的不少!

意見發表完了,我一個一個進行了總結和引導:

1、大家説有食肉和食草動物,那麼有沒有既食肉有吃草的動物呢?這是根據什麼分的類呢?第一個分類方法就出來了:根據動物的食性,可以把動物分成肉食、草食和雜食動物。

2、脊椎和無脊椎是根據什麼分的類別?還有爬行動物、兩棲動物按什麼分的類別?學生很快想到是形態、結構、生理特徵,因此,第二種分類方法也有了。順便強調了脊椎和無脊椎動物的最大區別和脊椎動物的五大類別。

3、海水和淡水動物也是一種分類方法?是根據什麼分的類呢?有沒有別的種類?呵呵!學生也想到了是生活環境,最後把動物分成了三類:水生動物,陸生動物、空中飛行的動物。

這些內容,讓學生耳目一新:原來還有那麼多知識是課本上沒有的,不但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領域,還立刻吸引了學生的興趣,也為今後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接下來,我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那些動物可以生活在水中?按照特徵分類他們屬於哪一類?

通過學生自學課本的一些內容,總結自己的學習結果;然後互助兩人之間互相詢問,完善答案,不懂的問題四人小組討論解決。然後我進行了提問,效果非常好!孩子們很高興,樂於表現自我,展示自我,課堂氣氛也非常活躍。

不知不覺,一節課就這樣結束了,學生的興趣也高了。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3

新課程教學改革已推行好多年了,廣大教師立足實際,鋭意改革,不斷提高適應新課程標準下的教育教學(此文來自)水平。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在教學中還存在着一些誤區和困惑,值得我們去思考。

  一、探究的問題越多越好嗎?

在教學過程中哪些知識不需要探究,哪些知識需要探究,需要探究的問題到底設置幾個算是合理等問題,在教學中值得我們去反思。我們發現有些教師幾乎探究了整整一節課的內容,對於一些學生看書就知道的問題也在探究,對於過難的內容還想探究。那麼哪些內容不是我們要探究的?哪些問題又值得我們去探究呢?有人説過“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知識就值得我們去探究,如果跳得老高都夠不到的就沒有探究的價值了。也許有人會説,一節課探究的問題少了那還算是新課改嗎?這種狀況在聽評課時時常也會聽到,這或許就是我們對探究過程的認識誤區。因此,我感覺探究什麼問題,探究多少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空間而決定,絕不能千篇一律。事實證明:探究的問題設置的合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探究的次數設置的合理,符合學生的承受能力,就能會不斷地促進學生認知能力,提高對知識的理解掌握。通過探究過程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和延續,並能在生產實踐中的得到加以運用的問題,都應是我們重點探究的問題。

  二、探究性學習是重過程輕結果嗎?

傳統教學中,往往注重的是學習的結果和結論,影響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探究性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展示學生的獨特個性,發散思維及創新能力的過程。因此,生物課程標準把“倡導探究性學習”作為重要的課程理念之一。而有的教師認為,探究性學習應注重過程,淡化結果。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時常會發現學生的探究活動看似開展的有聲有色,但是好多學生對探究活動的目的、原理不甚瞭解,對探究活動的結果缺乏正確的判斷和科學的認識。例如,臨沂市有一“會考”題(當時還沒出現學業水平考試一詞),要求學生繪畫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隨光照強度變化的曲線圖解,評分標準中有一條是這樣規定的:學生圖解畫錯了,但是如按照錯的圖解解釋對了,也就是能“自圓其説”,同樣給予相應的分值。本人認為這種評價方式明顯的是注重了過程而輕視了結果,違背了客觀存在的事實和規律,容易給學生產生一種錯覺,不利於培養學生客觀嚴謹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也許有人會説,提供給學生的探究活動,在科學上已有定論,學生開展的探究活動只要注重過程而不必在意結果,這種觀點看似注重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忽視了學習方法與學習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繫,把探究過程和探究結果割裂開來,正如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知識的積累和沉澱一樣,科學探究也離不開理論假設的指導,對探究方案的設計要科學合理,目的就是驗證實驗的結果正確與否,讓學生明辨是非,最後得出科學正確的結論,從而少走彎路。由此可見,探究活動既尊重過程又尊重結論,過程與結果相結合,才是對探究性學習的正確理解。近幾年臨沂市學業水平考試注重開放性題目的考查,目的是提大學聯考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以此促進教師的創新教學。但應注意的是,設置什麼樣開放性的題目值得我們探究,我認為以上這則“會考”題目就不適合作為開放性的問題來考查。

  三、課講得越少越好嗎?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自主活動,有些教師誤認為講課越少越好,(有的甚至説一節課不能超過五分鐘的講解)大部分時間由學生自讀理解。但是有些內容要求較高,而且是很難理解把握的,例如“基因對性狀的控制”一節課,如果教師不去引導學生去分析透徹,單憑學生看書消化,恐怕學生對這樣的知識很難理解。因此,我認為講多講少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的知識應該有所區別,對於那些閲讀性瞭解的內容,就交給學生自己好了,例如“生物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及衞生保健”等內容,就可以更多地讓學生自己去閲讀,教師只需要在學生閲讀完後檢查其效果,將部分內容講解,起到畫龍點睛即可。而對要求高難度大的知識,要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真正理解知識的目的。

各位老師,教學的改革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學,更好的服務於學生,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多種技能,只要我們把行動落實到實際教學中,有責任心使命感,我們的教育教學(此文來自)水平就會不斷的邁向新的台階。以上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粗淺的認識,不當之處,請老師們批評指正。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4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科普説明文。文章介紹了生物物種的遷移對人類造成危害,對其他物種以及物種多樣性構成極大威脅的事實,説明物種一旦離開它原有的生存壞境,在一個沒有天敵的新的壞境裏生存就會給生態壞境帶來危害,他們就成了生物入侵者,從而把人類帶入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本文采用邏輯順序來介紹生物入侵者以及他們帶來的危害,運用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的説明方法使文章脈絡清晰、條理清楚,同時又使用擬人手法使文章的語言生動有趣、活潑自然,增強了可讀性。

本文為自讀課文,指導學生自讀本文,除了理清説明順序、掌握説明方法外,還應該學習運用文中介紹的有關生物污染的知識,提高防範意識,加強生態保護,瞭解當地自然風景的價值,積極抵抗外來生物的侵入。能使學生明白“關注生態壞境,就是關心人類自己”。

學習本文時,我主要是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如在學生讀完課文後,讓學生自己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或自己不理解的問題,並把這些問題總結出來,一一出現在黑板上(從易到難的順序)。然後進行分組討論,組內先解決問題。討論結束後,從前到後依次來解決。學生們的發言都很積極,且基本都能回答正確。只有到後來兩個較難一點的問題:

1、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

2、為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大部分學生就不太理解了,這時我只稍稍點撥了一下,如1:問學生生物在沒有人干預的情況下它的遷移是怎樣的?生回答説是緩慢的,空間跨度小。我又問學生生物在有人干預的時候是怎樣的?生説空間跨度非常大,是我們無法想象到的。我又問學生在生物遷移過程中我們必須重視什麼?學生異口同聲的説是人為干預。此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

在如2:我直接問學生生物如果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的話,會怎樣?生説就會大量繁衍。我接着問大量繁衍的結果是?生説給當地帶來極大地危害:破壞當地生物鏈的平衡狀態;帶來極大地經濟損失。學生一下豁然開朗,第2個問題也輕鬆解決了。

因此,從本文的教學中,我學到了一些閲讀教學提問的技巧:

一、那就是如果遇到較難理解和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們不防試着把這個大的問題或難理解的問題,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問題或是一個一個的簡單的問題,一個一個的去解決,最後便會輕輕鬆鬆的把這個大的或是很難的問題就徹底解決掉了。

二、有時候我們在學習課文時完全可以把它交給我們的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提出一些與本文相關的問題,也或是自己不懂的。先學生自己解決,不會的老師再去説。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此方法是我在本文教學過程中領悟到的,效果非常好。我將會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摸索。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5

陸地生活的動物

這堂課我採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論為指導,採用了“資源利用——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模式,以信息技術為基礎進行教學,通過學生調查、資料收集、小組討論和自主學習,實現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養成教育。

圍繞“陸地生活的動物對陸地環境的適應”這同一主題,我確立不同學習小組,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如圖書館、報刊、雜誌以及網絡資源,尋找與主題相關的信息與資源。同時,各個小組還配合超市、動物園等本土資源的社會調查,分別製成自己的學習成果,小組間互相進行展示、比較和評比,最後,所有的學生對所有的成果進行一定的討論和分析,發表意見,互相交流。這個過程不僅使得部分同學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維的流暢表達能力得以訓練,而且對於所有的學生來説,通過部分同學的展示,都可以獲得大量的信息,達到對大量知識的內化。在這個過程的學習中,學生也不再是隻有單純的聽、看,沒有實際動手操作的機會,他們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各種媒介提供的資源環境,開闊思路,極大的擴充了知識量。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6

給我的課題是《生物是怎樣呼吸的》,教學目標不難,只要學生掌握人的呼吸系統、呼吸運動以及人體內氣體是如何進行交換的。但是,教學過程該如何設計?這是我在備課時苦苦思考的問題,呼吸系統好辦,弄個圖片也就沒問題了,但是呼吸運動如何體驗出肌肉的運動?膈肌如何運動?肋間肌如何運動?這個別説學生,就是我自己也體驗不出來,怎麼辦?最後決定,體驗結合視頻、FLASH,體驗不到就讓學生看,總沒問題吧。

一堂課總算有驚無險地過去了,雙方老師也都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見。這裏要感謝我們學校科學組的所有老師,在試講時,謝謝你們提出的寶貴意見,正因為有了你們的無私支持才有了我那堂課的成功。

尤其,在我“肋間內肌、肋間外肌運動是相反的”這個理論如何跟學生説清楚,學生又如何理解問題上搞不清楚搞時,我們可愛的俞老師提出了一個建議:可以把我們的手模擬肋間肌,手背皮膚模擬肋間外肌,手心皮膚模擬肋間內肌,然後我們用力捏緊手背皮膚(肋間外肌收縮)感受手心皮膚會拉緊(肋間內肌舒張)。這個活動真的非常貼切,問題一下就迎刃而解了。謝謝!

在課堂上還出現了一段小插曲,當課即將結束時,我説:“好,我們來總結一下。”心裏也在雀躍着“耶,快結束了,沒問題!”結果,人家説不要太得意忘形啊,小心樂極生悲,結果就在我認為“沒問題”時,一隻“小黑手”伸向了我,“老師,我還有個問題!”總目葵葵之下,我又不能視而不見,只能很“親切”地説:“哦?有問題,好啊,説出來聽聽!”於是他很不客氣地提出了他的問題:“老師,你説當我們呼氣時,我們會覺得很輕鬆,因為我們的肌肉在舒張,那麼,有時當我呼氣到呼不出來還要繼續呼時我也會覺得很累啊,那麼這時我們的肌肉到底是舒張還是收縮的?”然後我的汗就下來了。“哦…………這個問題提得好,大家聽清楚了嗎?那我們大家一起來思考、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我一邊重複問題,為自己爭取寶貴的思考時間,一邊“快點想啊,要出洋相了,如果丟臉可不是一個人的事,關係學校的面子啊……”當時心理壓力大咧……好在大腦沒給我罷工,我靈機一動:“大家玩過彈簧吧?(玩過)拉長彈簧要用力嗎?(要)這就像我們吸氣要用力收縮肌肉一樣,然後我們鬆手,要用力嗎?(不要)這就像我們呼氣時很輕鬆舒張肌肉一樣,但是如果我們還要繼續呼氣就要再繼續壓縮彈簧了,對不對?(好像是的哦!)要用力嗎?(要)所以,我們呼氣到呼不出來時還要繼續呼氣時,要用力嗎?(要)所以肌肉應該怎麼樣?(收縮)”搞定!然後我問那個提問的學生,這個答案你滿意嗎?他還挺老頭老腦的:“馬馬虎虎吧!”

呼……他馬馬虎虎,我腿都快軟了!所以,通過這件事,我真的覺得做老師難啊,做科學老師尤其難(希望不要引起公憤哦!),真的是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都要懂,不僅要懂,而且要精通,不然學生一個古靈精怪的問題就要把你考倒了。唉,看來我的專業知識還有待加強啊!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7

這節課的重點是通過同學的探究活動總結出鳥類適於飛行生活的特點。在進行授課的時候,我首先讓同學們分組討論制定相關的觀察計劃,然後通過展示出不同鳥類的圖片,引導學生探究鳥類的體形、翼、肌肉、骨骼特點等方面是如何與其飛翔生活相適應的,培養了學生探究合作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認為在教學方法方面的成功之處是,以《飛得更高》這首歌曲導入,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處理“觀察與思考”這部分內容時,注重引導學生主動、獨立去完成探究活動,並利用多媒體教學,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這節課的不足就是沒有通過練習題及時鞏固已學知識,沒能達到教學目標。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認為課堂上儘量鼓勵學生大膽去想象、思考,大膽質疑,不要害怕控制不了局面,教師要想辦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教師必須適時地啟發引導,讓整個課堂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8

  知識點:

1.列舉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概述它們之間的關係。

2.對我國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和獨特性有初步的認識。

3.説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之間的關係

2、理解基因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採用的策略:通過分小組討論,填寫學案的方式,導學生學習生物種類的多樣性;通過分析正反兩個案例學習生物基因的多樣性;利用多媒體輔助讓學生自學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最後通過完成學案歸納三者的關係。

  教學反思:

1.學習“生物種類的多樣性”:課前佈置學生尋找相關生物多樣性的圖片,做成PPT在堂上播放,讓學生有了感性的認識,再通過讓學生閲讀課文90頁中資料分析,小組討論完成學案內容,讓學生自主的學習和了解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其中老師要引導學生關注中國生物種類多樣性的特點。由於網上資源豐富,所以圖片的查找並不困難,同時PPT的`展示是學生慨歎生物無奇不有,對種類的多樣性有了直觀的認識,為接下來的數字分析做了很好的鋪墊。

2.學習“基因的多樣性”:通過讓學生小組討論分析一正一反兩個案例(美國大豆與中國大豆的故事、動物園的華南虎生下兩隻眼睛是瞎的小虎),説明基因多樣性的重要意義,以及基因多樣性減少所帶來的危害,使學生有一些感性的認識。然後,教師再指出基因的多樣性包括:種內基因的多樣性和種間基因的多樣性,進而歸納出生物種類的多樣性的實質是基因的多樣性。由於有兩個活生生的案例,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容易了。

3.學習“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由於這個內容比較簡單,通過電腦播放相關圖片,學生可結合課文內容自學,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空間。

4.學習三者的關係:通過學案上的填空題,引導學生思考,然後歸納總結。如果不給題目,學生往往會覺得無從下手,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9

一、重視課本基礎知識複習:

以課本為基礎的基礎知識複習時,注重知識的全面性,穩紮穩打,把基礎知識打牢實,俗話説: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因此,在複習時注意把零散的知識串聯起來,使學生在腦海中把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繫形成清晰的網絡,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印象會更深,能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重點難點複習:

突破重點、攻破難點是複習的重要策略,因此,在複習過程中要集中精力和時間加以學習理解和掌握,對知識的要點通過優化設計、強化訓練、總結規律和要點,使學生容易記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題型複習:

我精心選擇題目,然後組建成試卷,試卷的題型、題量和難易度,和學情調查的題目基本接近,在訓練時嚴格控制時間,30分鐘的題目要求15分鐘必須做完,然後同位交換批改,這樣學生的責任心有了,成績提高也就快了。經過一個星期的訓練,學生的生物成績確實有所長進。

四、利用圖表進行復習:

生物教材中的圖表較多,因而在進行復習時,應重視對圖表的複習,重視學生看圖分析的能力,同時在複習時利用簡筆畫的形式對重點圖形進行復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查漏補缺:

針對複習的內容每次列出幾道題,要求學生快速獨立完成。然後通過學生的答題情況,瞭解他們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不足提出要求,當堂消化。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0

本課是八年級第三單元第三節《神經調節》的第三課時。在這節課中我認為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要把握課本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係,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本課是圍繞“什麼是反射”、“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的類型”展開的。如何生動形象地使學生了解反射是本節教學的難點之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我以活動為主,結合PPT課件,穿插了兩個直觀的視頻,共設計了兩個遊戲、兩次實驗、一次討論,學生的參與面廣,興致高。我以遊戲“反口令”開頭,引出“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那麼神經系統調節的基本方式是什麼呢?接着,我讓學生進行實驗“膝跳反射”,通過實驗分析讓學生知道什麼是反射。這就解決了本課的第一個知識點。那這樣的反射是如何產生的呢?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閲讀課本,找出反射弧的組成。在此設計了角色扮演的遊戲,讓學生開火車説出反射弧的各個組成以及功能,並結合視頻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所有的反射是否一樣呢?學生再次進行“膝跳反射”的實驗,探究大腦能否控制反射的發生,由此引出反射的類型------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然後,讓學生自己討論舉例各種反射,通過全班同學的判斷區分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

這節課還有一些值得改進的地方,例如我在向學生簡單介紹了“膝跳反射”、“縮手反射”以及“駕駛員看見紅燈剎車”之後就直接讓學生到課本上找出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的特點。這樣顯得有些倉促。今後,我還要在活化教材、鑽研教材上下功夫。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1

本節課緊緊圍繞課前設計的三個活動展開教學,其中又以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哺乳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為重點。利用學生已掌握的爬行動物、鳥類的生殖特點引出哺乳動物與之生殖的不同——胎生哺乳,再讓學生説出一些常見的哺乳動物都是為下一個環節——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打下伏筆。在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及與人類的關係教學內容中,我的教學方法是利用學生已有經驗發揮學生主體性,通過觀察、對比,由外而內、由整體到局部探究出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哺乳動物與人類的關係。這一環節中還注重到知識的進一步整合,緊密結合教材內容,通過觀察、提問、閲讀教材、教師小結讓學生理解哺乳動物的這些主要特徵對哺乳動物生存的重要性;哺乳動物對人類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辯證的理解哺乳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生物教學活動中我一向比較注意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中一方面教師的教學過程設計要滲透這一理念,另一方面教師要設計好課堂提問掌握好提問技巧。在這一節課中,我設計三個活動就是想激發學生興趣,要求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我的教學中,從教學過程來看基本達到教學設想。課堂提問方面,我儘量從學生已有的生物認知知識入手,由淺入深的設計問題,對於比較難點的問題先給學生一定的提示再引導學生回答,一般情況下等學生回答完畢歸納小結時,我會讓學生通過教材內容閲讀理順知識加深理解。比如“體表被毛對哺乳動物的生存有什麼意義?”,讓學生聯繫人穿毛衣保暖,學生就很快回答出體表被毛有利哺乳動物保持體温,適應複雜環境。對於“胎生哺乳為什麼有利與哺乳動物提高成活率?”是一個有挑戰的問題,在點學生回答後,我在小結時就是通過學生閲讀教材相關內容來代替。

本課在教學中也有一些自己今後教學中要注意改進的地方。一是教學語言要進一步精煉達意,避免無謂的重複,避免一些“口頭禪”。二是課堂提問的問題要力求循序漸進。對於過於簡單的學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問題不如不問。太難的問題要設好台階一步步來。三是講的還是有點太多,學生思考作業的時間少了一些。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2

1.採用多媒體手段導入

這種方式主要是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錄像或影片,甚至聽一段解説等等,由此創設一定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熱情,在一種和諧、愉悦的氛圍中轉入正題。

2.借教具導

授課前,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教具,諸如:掛圖、模型、實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圖畫等,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對於不熟悉的教具,馬上就會提出疑問:“這是什麼東西呀?”由此,教師可以很自然地導入新課。

3.通過設問導入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使貯存在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由靜息狀態轉變成動作狀態(即活躍狀態),減少新知識輸入的阻抗,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創造一定的“心智緊張度”。例如,在講授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時,教師設問:“為什麼我們家裏陽台上種植的花卉總是朝着光源方向彎曲生長呢?”在學生初步討論之後,教師進一步設問:“為什麼生長素與這種現象有關呢?”通過設問,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對新知識強烈渴求,這樣就為教學活動的展開創造了前提條件。

4.通過練習導入

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練習,讓學生在課前訓練,注意練習中要包含上節課所學的知識,也要穿插一些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這樣,在師生共同解題時,學生就可以發現自己所欠缺的知識點,上課時便會集中精力聽講,教師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引出新課內容。

當然,新課的導入方式很多,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如師生問候、教師直接板書、講故事、講新聞、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甚至一句無聲的體態語言,等等,都有值得借鑑之處。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3

本節是繼細菌之後的一節內容,本節聯繫生活也較緊密本節的難點是如何真正的讓學生認識真菌的結構,通過自己的觀察讓學生自己説出真菌的結構,自己推測去真菌的營養方式。

因為前面學過細菌的結構和營養方式,對比教學更有利於學生觀察和掌握真菌的結構並推測營養方式。比如老師可以出示細菌的模式圖在屏幕上,讓學生找和真菌細胞結構的共同結構和最大的不同,學生容易注意到細胞核的有無上來,我試驗過不對比教學的班級很少能注意到真菌是有細胞核,只是機械的記憶了細胞的基本結構,腦海中無法留下痕跡。

為了能讓學生了解孢子的的具體形態,一定要提前一週給學生準備好發黴的橘子皮和饅頭讓學生通過對比了解青黴和麴黴的顏色和孢子排列方式。通過觀察,學生對青黴和麴黴的顏色的區別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麴黴,發黴的饅頭片顏色多種多樣,有黑色、黃色、紅色、綠色等。

本節的孢子和上節的芽孢很容易混淆,老師能放在一起進一步的對比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4

《傳染病及其預防》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多,如果處理不好的話,一節課是講不完內容的。因此,在設計本節課時,我認真鑽研課程標準和教材,精心設設計了這堂課。在課堂教學中,我在一節課內順利地完成了教學目標,而且教學效果顯著。

  我認為本節課亮點有以下幾點:

1、以一段有關非典視頻導入新課,學生看得真確,聽得明白,在回答問題時,很快引出傳染病這個話題。

2、在學習傳染病流行的環節時,我安排學生表演了一段有關流感傳播的情景劇,激起了學生探討問題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處於學習主體地位,在集體學習中展露了自己的才華,通過對情景劇和相關圖片的分析,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傳染病流行的三個環節的知識。

3、利用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展示預防傳染病的一般措施的圖片,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並結合生活實際,從理性上掌握了預防傳染病的知識。

4、利用艾滋病這個典型範例,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是:

1、“病原體”和“傳染源”這兩個容易弄混的名詞沒多花時間讓學生徹底弄懂。

2、有些問題提出後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多,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的熱情。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5

本節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產生運動的結構基礎,另一方面是介紹運動是如何在骨、關節、肌肉的配合下產生的。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很難理解,需要教師運用直觀道具輔助教學。為此在介紹產生運動的結構基礎時,使用直觀材料——關節和骨骼標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很好地認識各個結構,尤其是關節的結構,通過開展討論,學生經思考得出結論,關節使動物的運動靈活。

“在運動產生的過程”的教學中,通過學生自學,讓同學演示運動是如何在肌肉、骨、關節的配合下產生的,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演示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的模型只做了一組肌肉有關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的知識,對學生認識動物的本質特徵非常重要,教材在前面雖然已經對動物的運動方式進行了介紹,但並未涉及運動的結構基礎,教師在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以便學生對動物運動的本質有更深入的理解。

關於運動系統與其它系統的關係,通過學生上體育課的感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理解運動的產生是在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配合下產生的。

本節課有一些不足之處,讓學生表現的機會較少。如道具演示不夠直觀,討論太多,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對材料加以選擇,以達到科學、準確地演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ngwu/dw20m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