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生物教學反思合集15篇

生物教學反思合集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物教學反思合集15篇

生物教學反思1

核心提示:一位成功的教育者説: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我覺得他説的很對,所謂課的第一錘也就是課的導入部分。我一直很重視課的導入,希望我的每節課的導入都...

一位成功的教育者説: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我覺得他説的很對,所謂課的第一錘也就是課的導入部分。我一直很重視課的導入,希望我的每節課的導入都很精彩,都能夠吸引學生們的眼球,達到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可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卻很難做到使我的每節課的導入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在我剛開始講課的時候,由於過於重視導入,結果事與願違,我的導入語內容過長,有時説着説着就與中心內容遊離了,違背了導入語的本旨——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學生們沒有學習的興趣,導致接下來新課的學習也枯燥無味。

有的時候我自認為我的導入還是成功的,如在講“練習測量”一節時,剛開始我就拿出了許多測量工具,學生們都覺得很新奇,所以興趣很高。我還儘量地使導入貼近學生們的生活實際,我讓他們測量他們手中生物課本的長寬高,學生們都很有興趣測量,很快就測量完了。就這樣很自然的導入了新課,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經過了這些日子的教學實踐,我積累了很多經驗,得到了很多感悟。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不一定非得老師用語言引入,當然如果老師要設計導語,那麼導語一定要有啟發性,吸引學生。導入還可以通過實物展示,學生們對直觀的事物最好奇了,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展示一些物品,學生們便會很專注,很捧老師的場。

還有一種導入方式就是設計一個小遊戲,寓教於樂,學生們不僅願意參與其中,而且對於老師而言還會贏得學生的歡迎喜愛。

還有就是導入的時間不能太長,否則本末倒置,會影響整個教學設計。我覺得導入的時間最多不要超過3分鐘。而且有時可以零導入

生物教學反思2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國中生物的教育對象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其教學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我是一名剛剛走上教師崗位的老師,對教材還不是很熟悉,特別是對知識的系統性還不是很瞭解。但是我知道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教材對於老師來説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不能作為教學的絕對依賴。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系統地進行研究,要知道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在以後的教學中,通把教材中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個一個專題,然後再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合理安排教學。

另一方面,通過日常聽課和學習,我也認識到自己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生物課堂是和生活緊密聯繫的一門學科,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出很多的結論,他本身就是一門研究自然的學科,所以要求我們生物老師要注意觀察身邊的各種現象,更重要的是也要培養學生這種能力。生物教學是靈活的,課堂上,學生應該是活躍的,我們要把握整個課堂,適當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多讓學生來用身邊的例子進行討論,自己得出結論。紮紮實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講清生物的各個概念、含義、特性等,充分利用課件、實物。

教學方法上,應儘量靈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根據課程結構設置內容特點、課型特徵以及學生的基礎、興趣情況和實際教學環境,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知識方法教育要靈活,在課堂上,應根據不同的課型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思維方法訓練要靈活,在解決生物問題過程中,引導學生,從不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問題,做到有目的對學生進行各種思維訓練。

綜上所述,是我進校短時間內的一些反思。今後我將從以上各方面入手,多向各位同仁學習,還要向學生學習。使自己的教學進行得有條不紊,自己各方面都能取得進步。

生物教學反思3

本週學習《水中生活的動物》,共計兩課時,反思一週來的教學,總結如下:

1、關於魚類適於水中生活的特點,教材精煉地概括為“魚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有兩個特點是致關重要的:一是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在教學中,除這兩個特點之外,為貫穿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我通過演示,指導學生觀察,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又拓展了魚的體形、體色、體表、側線等知識,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了魚適於水中生活的特點。

2、“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是模擬探究,學生初次接觸模擬探究,對其優缺點認識不夠,此處我先引導學生分析,然後開始探究活動。

影響實驗效果的幾個重要因素:一是橡皮筋扎得不牢,“魚”做得不結實,影響實驗效果;二是塑料板不夠穩固,需用釘書器多釘幾個釘;三是模擬魚游泳時用手輕輕按住“魚”的前部,手一定不能用力,否則影響“魚”向前遊動,以上幾個方面在教師演示時要強調要求,否則實驗效果大打折扣。

3、第二課時,我打破了以往的固定模式,將問題分成兩部分,分別討論和展示,效果很突出,今後教學中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適當對模式進行微調,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物教學反思4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

“教”力求使“學”產生一種能力。因此,在本課教學的着眼點應放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上,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自主合作學習並不是放任學生,讓他們自己漫無目的地學習。而是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參與”是發揮人的主體性的一種表現形式。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學習能力,我在教“食物鏈”這一內容時是這樣設計的:

先通過看圖上有哪些動植物,然後運用食物鏈的特點:想一想這些動植物間存在着哪些吃與被吃的關係?緊接着讓學生同桌討論並共同完成填表,不作統一要求,你能寫出幾條食物鏈就寫幾條。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興趣很高,討論得很熱烈,都想比別人寫得多。最後將多條食物鏈串聯在一起,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顯得很雜亂,很像網狀,很自然引出食物網的概念。學生在合作的同時既增長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自由地、獨立地對“有結構”的材料進行支配,通過觀察、操作、思考、研討等方式探尋科學現象和規律,獲得一種領悟,新概念,新理論的一種師生共同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在探究中體驗樂趣,獲得自信,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的世界觀,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

以上的設計得較合理的,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收到的效果也不錯,可在其他設計環節上還存在着不足之處。但願在課上遺憾少一點,驚喜多一些。

生物教學反思5

“網絡”是當今時代的代名詞,互聯網正以驚人的速度“飛入尋常百姓家”,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層面。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也已成為教育改革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我看到了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運用,看到了它對語文教學產生的深刻的影響,然而,信息技術和語文學科怎樣才能有機地整合呢?在此之前,我一直都是“霧裏看花”,而這一次執教了《海底世界》後,我頓時“豁然開朗”了一些。

一、“整合”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語文教學情境。

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是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產生強烈探求慾望的“敲門磚”。由於多媒體計算機可以提供豐富的圖像及聲音信息,這在創設與教學內容相一致的、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境上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可見,創設良好的情景是學習語文的必要條件。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識性的閲讀課文,它以生動的筆法,從光和聲兩方面描述了海底的景象,從動物、植物、礦物三方面介紹海底的物產,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這篇課文具有一般閲讀課文的共性,也有其個性。海底,對於學生來説,是個神祕的領域,海底裏的生物、礦物,學生更是聞所未聞。課文中所描寫的漆黑的深海星光閃爍,動物們在竊竊私語,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等,學生都不清楚。因此,學生理解課文的難度就很大。如果按照傳統教學,難免枯燥、抽象,學生肯定不感興趣。而運用現代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從互聯網上找到、截取並製成了具有生動、直觀的視頻錄象,播放海底裏奇形怪狀、色彩鮮豔、瑰麗無比的珊瑚和那些見也沒見過甚至是聽也沒聽説過的形態各異的魚兒,學生一定會不由自主地發出驚歎。利用視頻的播放創設情境,再通過形象的畫面理解自然過渡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樣學生的積極性會更容易被調動起來。(教學時我忽視了這一點,課始利用靜態的海面創設情景,學生的積極性不高,結束時播放視頻,學生的興趣才被激發。)

二、“整合”能有效突破知識難點,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海底世界》一文的重難點是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特點。三年級的學生還是處於思維、理解能力的培養階段,對這些概括性強的知識並不能深刻地理解。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就以突破這些教學難點為內容,把學生帶入神祕的海底,親耳聽聽奇妙的聲音,親眼看看豐富的物產,從而有效地突破難點。[

1、化虛為實,啟發學生對課文重點詞句的理解。

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學生對海面上“波濤洶湧”,海底卻依然“寧靜”不太理解,通過課件的演示,學生不僅理解了“波濤洶湧”一詞,而且也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到黑暗的海底卻有亮光這一奇異的景象,而後,教師配樂範讀,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以加深理解。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通過課件中動物聲音的播放,把課文中一行行獨立的詞句形象地連貫起來,生動再現,再通過朗讀去體會“竊竊私語”一詞,邊讀邊體會語言的生動。

2、化靜為動,強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領悟。

學生對第四自然段中舉例描寫的幾種動物:海蔘、梭子魚、烏賊、章魚、貝類的樣子、特點和活動方式都不是很熟悉,於是,我藉助課件演示了各種動物的活動方式,使它們栩栩如生,趣味盎然。這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當然,這一節課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如教學調控能力欠缺,評價方式單一,缺乏語言文字的訓練等,我將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不斷努力,在課程整合的道路上不斷探索!

生物教學反思6

本節課主要以草履蟲為例展開對單細胞生物結構、生活,以及它們與人類關係的學習。這節課與學生的生活聯繫緊密,課前我安排學生利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資源對單細胞生物的種類進行搜索,並歸納它們與人類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本節課主要是發揮學生的作用,先由學生介紹單細胞生物的種類以及地位,再由教師對草履蟲和眼蟲的形態結構進行引導學習,最後以小組展示的形式進行發言,探討單細胞生物對人類有利還讓有害的各種體現。這節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效果較好。

但是這節課中,觀察草履蟲的實驗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辦法開展,學生顯得有些許失望;如果能展開這個實驗,教學效果會更好。同時,這節課授課過程中個別學生的問題沒能現場作答,我自己的課外知識也需要不斷去學習和積累。

生物教學反思7

一、教學設計

(一)教學思想

本節課的設計緊貼課程標準強調的宗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結合探究實驗,使得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從感性過渡到理性;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習,通過自主學習完成對知識的初步認識和理解,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的重點指引和難點突破,幫助學生完成從對知識的初步認識和理解昇華到對知識的綜合理解和應用,從而真正轉化為能力和素養。

由於本節課的知識側重在理解水平,所以在課堂練習的選擇上也應側重於知識的應用,另外結合“問題—探究—發展”教學模式,在選題上應同時側重知識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

(二)學情分析

雖然這一屆高二的學生在國中使用的是人教版的舊教材,九年級和高一又沒有接觸到生物學,在本節課的生物學知識支撐上比較薄弱,不過對於生物學也有一定的瞭解,加上我所教的這個班的學生對學習生物學有着濃厚的興趣,所以能夠組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開展自主探究。

廣州市番禺區禺山高級中學在前年就開始推行“問題—探究—發展”的教學模式,高二的學生對於這種模式十分熟悉,具備施行“問題—探究—發展”教學模式的基礎。該模式在本節課的教學上具備很強的可操作性。

本節課主要從一個探究實驗入手,通過分析探究實驗,瞭解細胞呼吸的類型和產物,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然後上升到一個理性認識,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本課時強調對於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由於我校學生大多是農村孩子,對於農業生產的田間管理有着一定的感性認識,所以本節課的知識點能緊密結合學生的自身體驗和熟知的社會生活(諸如人體高強度運動後的肌肉痠痛、甜酒的釀製等),從而能夠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情景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究問題的主動性。

(三)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知識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本節課的重點有4個:

1.關於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實驗。

2.細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

3.細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聯繫和區別。

4.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

其中對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要學生感性瞭解不同呼吸類型的條件和產物,並熟知對比實驗在科學探究中的作用和設置條件。

知識結構: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通過自主學習理解細胞進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

②通過比較和討論理解細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和聯繫。

③通過綜合分析,學會應用細胞呼吸的原理。

2.能力目標。

①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②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判斷和利用能力。

③通過評價,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和評價能力。

④通過課堂練習,培養學生對於知識的應用能力、發散能力和遷移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通過對知識的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的主動性。

②通過對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對於自身的瞭解和對社會問題的關注。

(五)教學方法

目標教學;自主性學習;合作探究;評價學習。

(六)課前準備

兩組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實驗裝置(其中一組為演示組,另一組為實驗課上的學生的裝置)。

(七)教學流程

二、教學反思

遵照上述教學設計,我實施了這節課的教學活動,並取得了成功。主要表現為: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都很深入,學生之間的互動評價學習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但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也發現了存在的問題和一些應該注意的地方,如果能夠做好這些,課堂教學的效果會有進一步的提高。

(一)指導思想明確

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完成從對知識的初步理解深化到綜合理解和應用上,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真正地發揮主導作用,這樣就保證了課堂是學生的,學習是高效的,發展是實際的。

(二)課前準備充分,對教材、學生、教法和學法的分析客觀實際

這一點是保證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高效實施的前提,正是正確分析了學生的學習狀況、知識儲備、能力儲備,才能適當地進行分析探究和自主性學習。

(三)合理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

本節課使用的教學模式是“目標教學”“問題—探究—發展”教學以及“自主性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對多種模式的取長補短,優勢在於課堂活動的連續性和遞進性。

一開始的展示課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從大體上了解本節課的範圍和內容。

引導性問題不要求探討些什麼,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激發學生的興趣。

這節課具備分析探究實驗的任務,作用就是為了讓學生從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認識。

展示自主性學習的任務和要求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主要是限定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範圍、要求和任務,避免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出現盲目性,是保證自主性學習取得實效的措施。

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是課堂結構的主要部分,它主要是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獲取信息和理解歸納的能力。

基礎知識的回顧是教師為了檢查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效果而設立的,在本節課中我藉助了其他課程資源上的知識網絡組織基礎自測題。

在學生對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和掌握之後,通過教師的引導、提高和發展,幫助學生完成從對知識的瞭解深化到對知識的綜合理解和應用,轉化成能力;最後設置的課堂練習就是為了反饋前一環節(教師引導、提高和發展)的效果而佈置的`。

所以從整體上説,這種教學模式具備整體上的完整性和課堂教學活動的連續性、遞進性。

(四)恰當合理選取、精析經典例題,課堂、課外作業互補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只選用了一個例題(見附錄)進行評析,這個例題是關於釀製甜米酒的,農村的孩子大多數熟知這個過程,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極大地引起他們探討的興趣,而且能夠使得他們的知識學以致用,真正地為科學素養的培養服務。當然也並不是説這個題目就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所以在佈置課堂作業的時候,我注意了知識點的互補性。

雖然説課堂教學的實施比較成功,但是也存在一些地方需要進行改進,主要體現在:

1.探究實驗的分析最好能在這個課時之前就完成,如果留在這個課時內完成,會使課堂時間緊迫。所以到我佈置作業的時候,已經下課了。

2.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最好能分段實施,避免枯燥乏味,否則容易降低學生學習的熱情。

附錄:(例題)

閲讀下面關於甜米酒的釀製過程,回答問題:

步驟(1):將糯米煮熟;

步驟(2):用開水澆燙小口容器罐的內部後,留作釀製容器;

步驟(3):將煮熟的糯米和適量的酒粬(酵母菌)混勻後,放入釀製容器;

步驟(4):密封容器。

問題:

(1)為什麼要將糯米煮熟?

(2)為什麼要用開水澆燙容器?

(3)為什麼要在糯米的中間留出一個空間?

(4)為什麼要密封容器?

(5)在釀酒的過程中總是“先來水”,“後來酒”,為什麼?

生物教學反思8

生物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同時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以技術應用廣泛、知識創新快的特點,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和不斷的創新性。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反思,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成果。

1.紮實嚴謹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應當紮紮實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有時需要通過舉例、作圖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抽象生物要領的理解。對生物規律的講解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得出結論,同時要講清生物規律的適用條件和範圍及生物規律中各生物量之間的關係,必要時對其相關的概念規律要加以比較區別,消除學生對生物概念規律的模糊感。 在習題講析中,要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即啟發引導學生認真審題,挖掘隱含條件,抽象生物情境,提出規律列式求解,做出結論並加以討論等,做到解題過程步驟完整,推理嚴密。

2.聯繫實際

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繫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 在課堂講授中,教師應儘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實例,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習題的講析中,選例除了要注重習題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習題的實用性,以及滲透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性。

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教學,除了課本上必做的演示實驗外,教師應當善於觀察,挖掘生活實例中的生物原則,設計一些實驗裝置在課堂上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指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是重視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創新能力。學習指導就是要打破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形成科學的高效的學習習慣。例如在學習神經系統時,名詞多而抽象,可以把易混淆的名詞列出來,讓學生在組成和分佈上分析、比較它們的異同點。例如神經中樞和神經節、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中樞等。當學到“神經元”時教師可讓學生取一節有節的樹枝,那麼枝節就可比喻為細胞體,較細的可看為樹突,較粗的就可比喻為軸突。樹皮就可理解為髓鞘,那麼較粗的枝條和樹皮合起來就“組成”了一條神經纖維。像這樣在學習過程中把知識進行創造性地再加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4.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方案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置情境,鼓勵學生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這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後,可讓他們親自設計實驗。在實驗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都可讓他們去試一試。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和按書用做的感覺和效果是不太一樣的,通過這些過程,既能培養他們獨立且科學地思考問題的能力,又能培養他們觀察、實驗、思維、自學等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總之,許多的反思問題都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學反思對生物教師的成長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是生物教師實現自我發展有效途徑,也是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更會促使生物教師成長為更合格的教師。

生物教學反思9

我積累了一點點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它的教學確實不同於其他科目的教學,我想在這裏談談對生物教學方法的反思。

生物課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自然界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科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同時作為一門基礎科學。以技術應用廣泛。知識創新快的特點,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和不斷的創新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髮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牢牢把握“求實。進活。求新”的教學三原則,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生物課堂教學應聯繫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教學,除了課本上必做的演示實驗外,老師應當善於觀察。挖掘生物實例中的生物原則,設計一些實驗裝置在課堂上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學設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較強的預見性。

能設想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這就對教學計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進行思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①對象分析。只有全面瞭解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自我反思,才能科學地切合實際地確定教學的起點、深度和廣度。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覽教材,鳥瞰全局;其次,精讀教材,把握重點和難點;再次,泛讀教材,多涉獵。這樣才能對一些內容進行必要的刪減、調換和補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現的排列順序能否直接作為教學順序。在教學重、難點上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有否差異等。如在制定學期教學進度計劃時,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順序做適當的調整。如“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結合,“減數分裂”再與“遺傳的基本規律”結合,選修本的“光合作用”與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結合等。③教學組織,包括提問設計、組織形式,反饋策略。④總體評價。教學特色、教學效果、教學困惑與改進方案。這種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

課中反思,以下是我在以後的課堂中自己應該完善的地方。

應該多做練習,這樣能迅速把握重點、難點和常考點。每節課講完後可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把相關重點知識背下來。對平時不認真聽講、不做筆記本、不帶課本的同學及時補救。可以讓他們在自習課時抄筆記或課本,或者背課本。

及時對每章進行總結和測試,並及時評講,對於考差了的學生多給予鼓勵。

在每節課的最後幾分鐘時間,留給學生一些簡單的題目,藉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多舉例子讓學生更明白。比如講到“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時,課本上是這樣舉例的:如果草原上放養的牲畜太多,就會嚴重破壞草場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場就很難恢復原樣了。學生對於“太多”“過多”“十分”“非常”之類的程度詞能基本理解,但如果老師在講課時把這個例子改為:如果適合放牧1000只羊的草場,你放了20xx只將會怎麼樣?這樣學生就加深了理解和記憶。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本人還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課堂語言平緩,語言不夠生動,引導學生髮揮主體作用還不夠等等。

對於生物新課程標準的學習還不夠深入,在新課程的實踐中思考得還不夠多,不能及時將一些教學想法和問題記錄下來,進行反思。

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不斷學習、總結、反思才會有所創新,也就是能在課前對課堂教學發生的一切具有鮮明的預見性,在課後能將課中的教學行為和相關體驗上升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能根據各種教育現象適時作出適當的反映,從而體現和實踐自己的教學風格與教學特色。布魯巴赫指出:“反思性實踐是使教師在其職權範圍內,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成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創見的行家的工具”。

生物教學反思10

我作為今年剛調入洋浦實驗學校的新教師,對於新課改不甚瞭解。第一次面對新教材,第一次面對新課改,以前的老經驗有些顯得過時了,所以我從開學一直在努力學習有關理論。儘可能找時間去聽觀摩研討課,學習同事們的優點,吸取他們的長處,同時自己也上了兩堂研討課,得到了吳主任和夏組長的悉心指導,給我提了很多指導性的建議。在後來的教學中,我經常想起兩位名師的指導,盡最大的努力在自己的備課、授課中貫穿新課改的理念。比如在引入新課的環節上,我改變了過去單一提問複習的方式,做了一些改變。如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出現的現象入手,分析其發生的原因而引入新課,讓學生感到學有可用,或通過一個科學家對某項研究的艱難歷程引入新課,讓學生感到科學研究的樂趣與艱辛,或讓學生先做試驗,埋下伏筆,然後從分析試驗中的疑問入手,疑問解決了,新知識也掌握了。

我在教學中努力貫穿着這樣一個理念,就是讓學生多自學,獨立思考,然後輔以討論、交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資料,但資料後設置的問題,對我們的學生來説較難,所以我將原有的題目簡化,分解為更簡單的小問題,小問題解決了,大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對以後學生無論面對大學聯考,還是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的解決都大有裨益。

在實驗教學中,以往的做法是先講步驟,演示過程,學生依着做。這樣做,學生只是機械的重複,沒有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不能到達實驗的目的。我在這方面做了一點嘗試,實驗前只交代實驗要達到的目的及注意安全的問題,其餘的均由學生去學、去做,放手讓學生操作。當然,實驗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我及時地與學生溝通、探討,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實驗中存在的問題。這樣更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好的挖掘學生的靈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對於新課改,我只是一個學生,還在學習理論、摸索教學的過程中,有些疑惑,敬請指導:

1、“以讀代講、以練代講、以討論代講”能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嗎?

2、學生的層次不一,自學自讀、討論學習,能培養所有同學的自學能力嗎?

3、對教師和學生的評價,學校開始傾向過程性評價,社會、家長認可嗎?

生物教學反思11

這個學期,上國中一年級3班的生物課。因為今年起,會考要考生手了,期會考試我們也舉行了考試,現在考試已經結束,面對學生的一些讓人失望的試卷,我陷入了深思:為什麼會這樣?我絞盡腦汁,百思不得其解。所有的題,甚至是原題都一一做過了,有些題甚至還強調了很多遍,為什麼最後的結果還是不會?今後該如何做,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成績?基礎知識部分:通過試卷可以看出,基礎知識需要記得的,學生掌握的不好,也許學生基本上都是死記硬背的,且掌握的不紮實,缺少靈活性。錯字多。對策:今後的教學要注意把握全局,從細處入手,對出現錯誤的學生,在其糾正錯誤後要組織針對性的過關。指派組長檢查,引導學生自我訓練。

同時,我們要善於發現問題,讓學生有感悟,獲得一定的經驗。知識的運用、遷移部分:這是一個讓學生、老師頭痛的問題,學生的理解、分析運用知識的能力太差,有時明明能背下知識,但是卻不會運用,答不到點子上去,這是我一直以來最為苦惱的事情,在我看來都是非常簡單的問題,但是對學生卻是一頭霧水。如何克服這個困難,解決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

首先,我把學生進行了比較。除了學生自身能力和學習方法外,我找不出什麼其他的原因。其次想到自身的教學方法,長久以來,學生總習慣於先自己討論、交流後,教師再把答案組織成型,然後背下來,要是哪一次沒有組織,學生馬上抗議,不知道背什麼,有點無所適從的感覺,給人的感覺好像是雛鳥,張着嘴巴專等着人來喂。一旦考試遇到了稍微變樣的題型,馬上就傻眼了,不知道從何下手。今後注意開闊學生的視野,加強這方面的訓練,課堂上儘量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己組織成答案,以提高學習的能力。

學習態度是決定成績好差的前提條件,要想取得好的成績,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端正學習態度。

對試卷中做錯的題目,不能單純歸為粗心、馬虎所致,其實也有審題不嚴,能力不強方面的問題。

找到了真正的問題所在,也就找到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不斷髮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

成績不理想的背後,就是問題的暴露,自己必須找出問題所在,立即採取措施,加以補救,如果通過這一次的失敗,能換取下一次的成功,也該心滿意足了。相信只要通過師生不懈的努力,生物知識能力會有所提高。

生物教學反思12

相對於原有教材,20xxxx版新七上教科書的《單細胞生物》一節有如下改動:

1、增加了關於眼蟲的介紹,並作為該節的引入,提出了單細胞生物為何能夠獨立生活的問題。在課後練習中,對眼蟲的分類地位進行了開放性的討論。

2、草履蟲的結構示意圖進行了重新繪製。新圖更大,更清晰,更有立體感。該節的另一重點內容:對單細胞生物與人類關係的討論沒有變化。華附的董鳴鳴老師將怎樣實施教學呢?帶着這樣的疑問,我走進了華附七年級(1)班教室。

在課前,是學生自定主題的演講。這是董老師課堂的一個特色。一位男生演示了自己做的PPT:《蔦蘿》,也就是那種絲狀裂葉,開五角星型紅色花,俗稱“五角星花”的攀援花卉。該生由“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頭上紅軍帽的五角星引入,圖文並茂介紹了這種植物的生活史、特徵和相關文學作品,水平相當高。該活動需時約五分鐘。

隨後,董老師組織學生複習了多細胞動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口述),簡介了常見多細胞生物的名稱,然後介紹了草履蟲的細胞結構名稱與作用。在介紹完畢後,董老師要求學生在草稿紙(學生代表在黑板)繪製草履蟲結構圖並標註結構名稱,教師本人也同時在黑板上繪製。華附學生很厲害,過目不忘,普遍畫得很好。

接下來,師生討論兩個問題:

1、草履蟲怎樣生活。

2、草履蟲對環境有怎樣的影響。學生髮言很熱烈。最後,董老師播放了一段介紹各種原生動物的視頻。

課後,我與一起跟崗的趙惠蘭老師交換了意見。學生課前演講是個不錯的形式,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由於是輪流進行,每節課一人,並不會佔用學生過多的時間。但是如果學生演講主題能夠有一個範圍的限定,例如與本章或本單元的主題相關,是否會更有利於演講者和聽眾們當下的學習呢?

對於眼蟲,董老師的課堂上並沒有提及。雖然單細胞生物的身體結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我覺得還是應該圍繞眼蟲開展一些學習活動的。例如可以在講完草履蟲後,比較一下眼蟲和草履蟲結構上的異同,再推測一下眼蟲的生活方式,這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另外,在課堂上主要使用的是靜態圖片和文字敍述值得商榷。對於肉眼無法觀察的單細胞動物,學生並沒有相應的生活經驗,教師應提供儘可能多方面反映單細胞生物的直觀教學材料,例如模型、視頻,既能使學生有直觀的體驗,也為下一節在實驗室觀察草履蟲打下了一個基礎。

最後,草履蟲的應激性反映也是一個教學重點,在本節課堂上應該分配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討論。

當然,世上沒有最好的教學設計,只有最合適的,以上想法,也許只適合我自己的工作吧。

生物教學反思13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潛力,讓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導自我的教學,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新形勢下,我們每位教師都務必思索的現實問題。

教學反思一:

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為學生的用心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簡單愉悦、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靠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殷切地期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靠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生物的關鍵所在。

 教學反思二: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就應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期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反思,古語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而大進”。可見“質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學中,它更是培養學生洞察潛力,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起點,比如剛剛高一學生學習的呼吸作用知識,本部分知識與每個人的實際都很接近,也有很多問題值得思考,但目前我們學生的問題意識卻十分薄弱,學生課堂發現和提出問題的用心性隨着年級的升高,變得越來越低,這種現象確實值得我們深思。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具體表現:(1)不敢或不願提出問題。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雖有必須的問題意識,但怕所提問題太簡單或與課堂教學聯繫不大,被老師和同學認為知識淺薄,怕打斷老師的教學思路和計劃,被老師拒絕,所以學生的問題意識沒有表現出來,是潛在的狀態。對於教師來説,就是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其發揮作用。(2)不能提出問題或不善於提出問題由於受傳統教與學思想的影響,學生長

期處於被動理解知識的地位造成學生不善於思考,思維惰性大,問題意識淡漠或沒有,不能或不善於提出問題。針對以上狀況制定其策略:(1)溝通師生感情,營造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2)滲透事例教育,認識“問題”意識。(3)創設問題狀況,激發提問興趣。(4)開展評比活動,激發提問興趣。(5)強化活動課程,促進自主學習。

綜上所述,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首先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促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潛力的發展,但隨之也有一系列的問題出現,那就是課堂上組織教學出現了相應的難度,往往是易放難收,遇此狀況是讓其發展下去,還是把他們的熱情消滅在此,也是我一向在思考的問題。

 教學反思三:

教師的主角也應改變,即教師應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1)教師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合作者、與學生共同探究的對話者。傳統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學、互教互學。教師不僅僅傳授知識,更是與學生一齊分享對課程的理解。改變師生關係,透過交往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是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教師應放下尊嚴的架子,應從講台上走下來,應與學生成為朋友,要使學生在與教師的溝通與合作中學習,要使學生在學生與學生間的研討中學習,使他們真正感到學習過程是一種愉悦的感受過程,這種變化的實現其實是很難的。

(2)教師是學生課堂學習和發展的激勵者。要鼓勵學生選取適合自我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學習個性,幫忙學生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3)教師是生物課堂育人資源、學習資源的開發者。教師要善於發現、抓住、挖掘課堂中的教育資源,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學習習慣、探究潛力、創新潛力、生物實踐潛力的培養。

只有教師的主角發生了這些轉換,課堂才會真正成為師生共有的課堂、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陣地,學生才會真正成為生物課堂的主人。

教學反思四:

以探究、實踐為核心組織教學。脱離探究、實踐的生物教學不能適應將來新課標的要求,只有經過認真探究、親身實踐,學生的生物潛力才能得以切實提高。以探究、實踐為核心組織教學的基本策略是:(1)從一個實例(或現象)入手,使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分組進行探究。(2)每組學生認真分析實驗現象,對所提出的問題作出假設,然後提出可行性的設計方案。(3)方案的實施。各小組對設計方案進行分析或實驗,然後小組得出結論。(4)師生共同對各小組結論進行分析,最後探究出結果。在整個探究過程中,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但對於整個探究過程選題要量力而行,做到小而實,必須是先發散,後集中。如《生長素髮現》一節的教學,能夠窗台上的植物彎向光源生長,引導學生觀察現象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得出結論→交流結果。這樣以探究、實踐為核心,完全擯棄了老師的講解與分析,將學生推到了課堂主人的地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用心性、主動性,開發學生學習生物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潛力,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潛力。

總之,多樣性的活動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高效完成生物學科的學習任務,達成課堂課程目標。活動方式如探究活動、創新活動、實踐活動等。

生物教學反思14

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各種手段,創造觀察條件,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觀察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生命活動的過程永久地留在學生的記憶中。

我在國中生物“種子的萌發”這課教學中,除了通過演示講清楚種子萌發的條件外,還讓學生做個小實驗。我分別發給每一位學生一些油菜種子和小麥種子,讓他們回去找2個大些的瓶蓋子或小盤子,在瓶蓋或盤子上墊幾層皺紋紙,把小麥種子和油菜種子分別放在皺紋紙上,每天澆些水。由於10月份天氣暖和,過幾天種子就發芽了。我自己同時用兩個培養皿,墊上幾層皺紋紙,分別放上小麥種子和油菜種子,每天澆點水。

過幾天,種子先長出根,結合“種子的構造”來講,胚根先長成根,根就能吸收水分,還起固定植物的作用。並讓學生把萌發的種子帶到學校觀察。有些學生的種子萌發得較好,有些學生的種子萌發得較差,讓他們對照萌發條件找出原因,並記錄萌發的情況。再過幾天,種子又長出葉來,告訴學生這是胚芽發育而成,這時種子已長成一株小苗。對比小麥苗和油菜苗長出的葉和根都不一樣。等後面講到“根尖的構造”時,可通過培養皿的玻璃,看到皺紋紙下面長滿了白色的根,毛茸茸的根毛肉眼看得非常清楚,而且根尖頂端黃色發亮的根冠也看得很清楚,皺紋紙的上面長滿了綠油油的小苗。等到種子中營養用完了,小苗也停止生長而且葉片逐漸發黃,這時種子只剩空殼。在種子萌發過程中,學生可寫觀察記錄,種子第幾天發芽?根生長的情況,葉片生長的情況等。實驗做得好的學生最後可寫成一篇小論文。

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可系統地觀察到種子的萌發過程;可觀察到根尖,特別是根毛;單子葉植物與雙子葉植物的根系與葉片的不同;也理解了小麥種子的胚乳與油菜種子的子葉,供給胚發芽的營養。學生對實驗很有興趣,收穫也大,利用“種子的萌發”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生物教學反思15

在生物教學中,首先就是研究教材,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在以後的教學中,通把教材中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個一個專題,然後再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合理安排教學。

生物課堂是和生活緊密聯繫的一門學科,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出很多的結論,它本身就是一門研究自然的學科,所以要求生物老師要注意觀察身邊的各種現象,更重要的是也要培養學生這種能力。生物教學是靈活的,課堂上,學生應該是活躍的,我們要把握整個課堂,適當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多讓學生來用身邊的例子進行討論,自己得出結論。紮紮實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講清生物的各個概念、含義、特性等,充分利用課件、實物。

在教法上,應儘量靈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根據課程結構設置內容特點、課型特徵以及學生的基礎、興趣情況和實際教學環境,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知識方法教育要靈活,在課堂上,應根據不同的課型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思維方法訓練要靈活,在解決生物問題過程中,引導學生,從不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問題,做到有目的對學生進行各種思維訓練。

標籤: 反思 教學 生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ngwu/dw2y2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