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素質教育視野的生物教學改革

素質教育視野的生物教學改革

生物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科,生物課程的學習能夠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良好的動手能力也是學好生物的基礎。生物的理論學習和動手能力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生物學科的這種特性,給我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索能力提供了絕好的機會。然而,在我們當前的生物教學中,理論學習重視得多,動手能力培養得少;理論學習抓得好,學生動手能力則相對較弱。這樣的結果是動手能力的短板又反過來給理論學習設置了障礙,限制了生物理論學習的昇華。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索能力,應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多方面進行革新。

素質教育視野的生物教學改革

一、教學理念需要進行轉變

隨着時代的進步和教育理念的革新,生物教學也迎來了新一輪改革。新的形勢在體現學生綜合素質方面有較大的提高,要求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培養全面型、高素質的學生。而生物課程理念和內容的更新,也需要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要由應試教育的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法,轉變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的獲取知識。由此,教師要從三個方面來轉變教學理念:

(一)要着重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

知識傳授不僅僅要授人以魚,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漁。因此,我們在生物教學中,要善於利用青少年喜歡觀察新事物的天性,運用各種機會和手段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各種生命現象,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教師在教學中,要誘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鼓勵學生敢於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在《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教學中,就有學生提出:“苔蘚植物由於沒有根,莖中沒有導管。植株一般都很矮小,它們必須生活在潮濕的陸地環境中。可是蕨類植物的根、莖、葉中都有專門的輸導組織,因此植株較高大,為什麼也需要生活在潮濕陸地環境中呢?”由此,教師應鼓勵學生髮現並提出與原有知識相矛盾的問題,要求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培養創新精神。教師還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充分想象。如學習《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的基因知識後,可提出:“能否利用轉基因技術來改造水稻(或其它生物)的根系?”讓學生進行探究。這樣的教學,給教師創造性地教、學生創造性地學留有較充分的空間。可以説,在教學中只有使學生養成樂於思考的良好習慣,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探究者、創新者。

(二)要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

教學中,要將教師的以教為主轉移到學生的以學為主的軌道上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即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教學時可先把本節課要自學討論的問題通過多媒體展示在屏幕上,讓學生帶着問題自主學習教材,查閲相關資料及其他信息資源。之後,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和探索。當然,這些問題教師事先都要精心設計,充分體現學習目標。如《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可設計目標為:綠色開花植物有哪些器官?植物體的器官由什麼組織構成?與人體的組織有何不同?植物的組織是怎樣形成的?請用表解的形式表示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及相關的信息資料,再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疑難問題,教師要及時幫助,進行解難釋疑。這樣,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和諧的進行。可以説,轉變學習方式,能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主動獲得知識的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提高學習質量的關鍵。要真正形成尊重和發展個性差異的自覺理念和意識,讓學生富有特色地思考、積極主動地參與。隨着感知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他們能夠注意到、接觸到比以前多得多但同時又不太懂得的新事物,這將大大激發好奇心,促使他們從事以前沒有玩過的遊戲,嘗試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情,從中得到歡樂,產生濃厚興趣。當學生對某事物有興趣時,就樂於觀察,記得也牢,就愛探索、愛思考。 "

(三)要結合實際生活,調動學習積極性

如在《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的教學時,讓學生説一説所知道的有關病毒的情況,並且説出是從哪兒得到這些知識的。課堂氣氛活躍,學習興趣得到充分的調動,大家都很樂意把所知道的與同學交流。教師提出“病毒有哪些種類?”“病毒的結構與由細胞構成的生物的結構有什麼區別?”“病毒是怎樣生活的?”“病毒與人類有什麼關係?”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帶着問題自主學習、分組討論、交流和解決問題,享受學習的快樂。義務教育國中教科書中增設了許多生動易做又能吸引學生去觀察、操作、思維的“看一看、想一想”、“動動腦”、“小實驗”、“你知道嗎”、“課外讀”和“動動手”等欄目,為生物教學進行探究學習創造了有利條件。教師可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想方設法設置一些問題情境,向學生提出具有探討性的研究課題。如學習《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後,提出“酸雨會影響生物的生活嗎?”讓學生去查資料,促使學生養成主動探究生物科學的習慣。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可以説,培養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一種最有效的方法,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能讓學生從“要我學”轉到“我要學”上來。

二、新型觀念指導下的生物教學

那麼,在實際的生物教學中,我們如何在新型教學觀念的指導下來調動學生學習知識的激情和興趣,發揮非智力因素在學生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呢?

(一)要挖掘生物知識中的趣味性

生物知識具有一定的嚴密性、科學性、內在的邏輯性和趣味性等,教師應充分挖掘這些特性,從教材本身來吸引學生,使學生產生興趣,努力思考問題,起到積極組織教學的作用。關於生物知識的嚴密性、科學性以及內在的邏輯性,這通過教材或教師將知識消化後精心設計的教案本身,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體現。因此,在教學中更應該注重其趣味性和直觀性等其它特性的體現。

(二)要適當利用感性知識

適時地利用感性知識,是師生之間在生物知識上產生“共鳴”的最有效的方法。學生在自己的生活經歷中或多或少地在自己記憶的倉庫中貯入一定量的有關生物方面的感性知識,特別是來自農村的學生,在這方面的知識更多。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適時地將教材內容與有關感性知識聯繫起來,通過列舉事例等方法,喚醒學生沉睡的記憶,使他們的感性知識與教師所講授的理性知識之間因授擊而產生“共鳴”。例如:在講到根的滲透吸水原理時,可以向學生提問:“為什麼給農作物上的肥多了會產生燒苗現象?為什麼我們吃飯不能偏食、挑食?”等等。這樣,會使學生激發出更大的學習興趣和信心。然而,在學生記憶的倉庫中熟悉的感性材料畢竟是有限的,因為有許多生物或生命現象,學生從來就沒有感受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光靠語言的描述,將顯得蒼白無力。一個沒有見過地衣或文昌魚的學生,無論你怎樣描述,他們都是不會感興趣的,當然注意力也不會保持長久。這就需要將標本、模型、掛圖等體現生物知識的直觀教具呈現給學生。一方面,幫助學生建立感性知識;另一方面,鼓勵學生採集和製作標本、模型,製作投影片,儘可能地發揮直觀教具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三)要用激情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

如同湯姆索亞全心投入地刷油漆才能換取小朋友的興趣一樣,教師如果對所講授的知識沒有深刻的情緒體驗,沒有激情的參與,而只有將所授知識平鋪直敍,十分冷靜地展示給學生,即使再有趣的教材內容也不會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活躍課堂氣氛的目的。教師在備課時,應通過對教材的理解,融會貫通,把書本知識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由於對知識的消化、吸收和對真理的追求,便會產生強烈而深刻的情緒體驗。這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再以高昂的熱情,深刻的情緒體驗去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從而形成課堂上師生情緒的和諧,達到為教學服務的目的。事實證明,富有激情的講述要比照授課本更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情趣和對真理追求的熱望。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要不斷創新教學觀念,並在此基礎上融合生物知識的趣味、思考的樂趣、情緒體驗這三方面的作用,充分激發學生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培養其創新精神和探索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ngwu/kkw2p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