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合集15篇)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合集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合集15篇)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

一、教學分析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級生物上冊第二章 瞭解生物圈第一節的內容。它位於國中生物教材體系起始階段,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係。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為下一節學習“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是國中生物的第二節,學生對生物學還不甚瞭解,所以這節課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對學生形成正確的生物學觀點,從整體上認識生物與環境的關係,都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根據《課標》要求,我確立以下三維目標:

1.舉例説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對生物生存的影響,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係,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2.通過實驗探究“影響鼠婦分佈的環境因素”,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及設計實驗的能力和合作意識。

3.培養學生培養學生愛護大自然、保護生態平衡的情感。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舉例説明生物與環境的關係

我力求通過設計多個探究性活動,讓學生體會、感悟生物與環境的關係。

教學難點為:探究影響鼠婦分佈的環境因素

由於本活動是國中生物課的第一個探究性實驗,教師要告知學生探究的一般過程,幫助學生設計探究方案,引導學生嘗試控制實驗變量和設置對照試驗,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三、教學方法

為了實現目標,本節課教師的教以情境啟導為主,學生的學以活動探究為主。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我熱情洋溢地對學生説: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件小禮物——《晏子使楚》的視頻片段,你們想看嗎?

視頻導入落點在:使學生認識 “生物的'生長受一定因素的影響”,結合圖片讓學生進一步感知“生物的生長與環境有關”。不僅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還為後面的活動探究創設了情境。

(二)活動探究,感悟新知

活動一:生物生存依賴一定的環境

通過精問啟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去思考,自己去感悟“生物的生存要依賴一定的環境”,然後再去自己尋找有哪些因素。在此基礎上,學生理解生態因素的概念和分類就水到渠成了。

活動二:非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生活

首先具體指導學生實驗探究“影響鼠婦分佈的環境因素”。指導過程如下:

如果不一致,我們應該怎麼做?

啟發學生明確,應重新作出假設、設計方案等再次實驗探究。

教科書中的第一個探究實驗,無疑是好奇心極強的國中生愛上生物學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理由,同時也是激發學生探索慾望的最佳契機。本活動力求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師具體指導學生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同時嘗試控制實驗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學生親身經歷了這個實驗,先操作,再體會感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來獲得知識。

活動完成後,我組織學生討論:你打算將鼠婦如何處理?

引導學生認識應該把鼠婦放回大自然,用實際行動愛護動物。

對活動的總結還包括對本次實驗過程的歸納總結,教師有意識地點出進行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至理性認識。

那麼除了光、水分外,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還有哪些呢?學生邊看資料邊感悟,再請一名學生歸納:

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光、温度、空氣、水分、土壤等

沒有生命的物體,稱為非生物因素。

活動三: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的生活

在影響生物生活的因素中,是否還存在一些有生命的因素呢?

我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觀看圖片。

學生交流明確:生物間的共生關係、競爭關糸、合作關係、捕食關係會極大程度地影響生物的生活,生物因素指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活動四: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會影響生物的生活,每一種生物必須依賴

一定的環境,那麼生物只能被動地受生態因素的影響嗎?

讓學生觀察四組圖片,感悟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必須

適應環境,同時,生物的活動也影響着環境。

通過實例讓學生去感悟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影響。在活動中始終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再展示一組人類對環境破壞的圖片。

讓學生去感受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特別是人類對環境的破壞,讓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直面學生,讓學生在心靈深處產生震撼,強烈意識到環保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講環保意識深植學生心中。

教學環節(三)梳理總結,形成系統

先由學生自我盤點這節課的收穫,然後師生共同回顧,梳理板書:

讓學生在掌握“環境影響生物”、“生物適應並影響環境”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得到“生物與環境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係”這一基本觀點,實現知識樹的建構。

教學環節(四)練習鞏固,拓展遷移

1.據圖找出與水稻生長有關的生態因素。

2.材料分析:

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並將以前因好奇心產生的學習興趣轉化為一種理性的學習責任,鞭策學生去探索生物世界的奧祕。

3.課外探究:

複習鞏固實驗探究的一般過程,逐漸形成理性認識。

五、優化思考

1.本課活動設計避免了過於注重形式而忽略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忽略生物學觀點的形成。遵循實踐—體驗—感悟—建立概念原理—形成生物學觀點的認知規律。

2.本課探究性實驗的過程始終注意對學生進行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對探究技能和方法的訓練。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請多多指教,謝謝!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2

預習提示

1. 影響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 、 和 。

2. 實驗方案的設計一般設計 個變量。

3. 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説明了什麼對生物的生活有影響?你知道哪些例子可以證明生物因素對生物的生活有影響?

教學目標

①舉例説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②舉例説出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繫。

③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④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並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教學重點

①説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②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教學難點

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並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引導學生根據經驗舉出影響生物生存的例子,並通過分析,幫助或引導學生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學生根據經驗舉例並做出分析,從而歸納出結論。)

二、 探究的一般過程

可直接以鼠婦為例來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從而幫助其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各小組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各自收集鼠婦為背景,分析、討論、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三、 制定實驗方案及設計實驗方案時的注意事項

教師通過引導,各小組制定實驗方案,並利用在相互討論中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懂得設計實驗時控制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的重要性。(各組討論並制定方案,根據方案中出現的問題引出變量和對照實驗。)

充分放權,讓學生自學,但注意把握學生對變量和對照實驗的.理解。(學生自學,互相答疑,從而讓學生懂得什麼是變量和對照實驗。)

四、 實驗探究

班額適中的,可在班級中由各組同學按方案進行。若班額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組自己選擇實驗地。(教師巡迴指導。教師可在巡迴指導中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後面的結果交流。)

五、 結果交流

非生物因素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生物因素

空氣

温度

水分

捕食關係

競爭關係

合作關係

各小組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報告,並與其他組進行交流。有代表性的小組展示報告並與其他同學交流。(教師引導同學從各組的報告中發現問題,吸取經驗。教師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交流,並引導其他同學發現問題,吸取經驗。

六、板書設計

七、課堂測試

1. 在研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實驗中所用鼠婦的數量是( )

A. 一隻 B. 兩隻 C. 三隻 D.十隻以上

2.探究的一般過程是從 開始的,然後可根據自己的 和 嘗試對這一問題的答案作出 。

鞏固練習

1.“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造成這一差異的環境因素是 ( )

A.光 B.水 C.温度 D.濕度

2.海洋中綠藻多分佈於上層,褐藻在中下層,紅藻則分佈於底層。影響海洋

中藻類分佈的主要環境因素是 ( )

A. 鹽度 B.温度 C.陽光 D.水分

3.大魚吃小魚所包含的生物因素是 ( )

A.捕食 B.競爭 C.種內鬥爭 D.捕食或種內鬥爭

反饋測試答案:1.D 2.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知識 生活經驗 假設

鞏固練習答案:1 2 3.D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3

教材分析

《生物入侵者》選自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是一篇關於生態問題的説明文。生態問題是當今世界環境問題的中心議題。這篇課文向我們説明什麼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的生態現象高度警覺。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獲得一定的生態知識,還能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這篇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我們可以從中學習説明文的寫作方法。學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紹關於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可能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知識的事理性説明文,但學生對這類事理性説明文並不熟悉。本文介紹生物入侵的知識很有條理,語言形象、生動、典雅,貼近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學生對外敵入侵比較熟悉,而沒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故可以從熟悉的外敵入侵導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從掌握閲讀説明文的方法及説明順序入手,可以更好地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的生態現象高度警覺,提高環保意識。

教學目標

1.閲讀課文,瞭解本文説明的主要內容。

2.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

3.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

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為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課前準備

1.蒐集生物人侵的相關資料,要求寫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稱、原產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蒐集一種生物入侵者的資料)

2.藉助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1.學生齊讀詩歌《不第後賦菊》,猜花名。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師:“我花開後百花殺”一句,把菊花獨立寒秋、傲然綻放的高潔展示得淋漓盡致。“沖天的香陣”早已彌散在歷史的天空,在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我花開後百花殺”的情形卻再現於現代的都市。請聽今日新聞。)

2.新聞報道:《黃花開後百花殺》----加拿大一枝黃花驚現長沙。

二、字詞積累

棲息(qī)藩籬(fān)歸咎(jiù)厄運(a)

醖釀(yùnniàng)五彩斑斕(bānlán)嘯聚山林(xiào)

束手無策(shù)物競天擇(jìng)無動於衷(zhōng)

三、整體感知

認真閲讀課文,獲取相關信息:

1.通過閲讀,你獲得了哪些關於生物入侵者的知識?

2.作者按什麼思路來告訴我們這些知識的?

明確“生物入侵者”的含義。

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稱為“生物入侵者”。

開篇:假設情境,引出話題,什麼叫“生物入侵者”。

第2-4段:具體介紹“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

第5段:“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徑和增多的原因。

第6-7段:生物學和生態學界的兩種不同態度。

第8段:世界各國都在採取相應的措施。

四、(板書)邏輯順序

結合説明方法品味語言:

1.本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説明方法?找出來並説説它們的表達效果。

2.品味説明文語言的特點。

明確:

列數字:

①例如:“從二戰至今,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已有9種被棕樹蛇趕盡殺絕,僅存的兩種鳥類的數量也在與日俱減,隨時有絕種的危險。”這個數字的變化清楚地説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危害,體現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②“僅在美國,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兩千多億美元”,這個數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對人類危害之大,體現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此外副詞的恰當選用也增強了文章的'準確性,如“僅”“就”等詞。

舉例子:是為了支撐觀點,使之更具有説服力。

①舉出蒲公英和山間溪水中的魚蝦的繁殖時間和空間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為了證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自然界中的生態平衡並沒有受到太大破壞”這種説法。

②舉出歐洲斑貝、亞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紅螞蟻對北美洲的入侵。

舉出棕樹蛇幾乎滅絕關島鳥類的例子。

舉出新鮮水果和蔬菜、跨國寵物的例子。

舉美國眾議院通過加強對可能夾帶外來物種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門監控議案的例子。

打比方:使説明更形象、更生動、更能吸引讀者。

“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義,它告訴人們這一類“入侵者”的行為,會給人類與自然帶來危害;

②把登陸北美的歐洲斑貝比成“偷渡者”,它們在不知不覺中登上北美大陸,並悄悄給人類造成危害;

(強調:生物入侵對大多數人來説比較陌生。作者採用打比方的説明方法,使語言更生動形象,增強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淺出,達到推廣科普知識的目的。此外還有詞語的運用也有類似效果。如“嘯聚山林”等,體現説明文語言的生動性。)

五、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

2.為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教師點撥:

1.生物種類的自然繁衍和遷移,是非常緩慢的,並受空間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這種遷移是由於人類的跨地域活動造成的,那造成的後果是不堪設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時,應充分考慮“人為干預”。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那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某一地區的物種都是當地生物鏈的一環,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一種平衡狀態。如果由於人為的干預打破了這種平衡,等於破壞了生物鏈的平衡狀態,就可能產生兩種後果:一種是經過一個較長時期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另一種就是產生“生物入侵者”,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帶來危害。

六、拓展延伸: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嗎?你在生活中發現過生物入侵的現象嗎?

學生先介紹收集的生物入侵的例子,教師可補充介紹生物入侵的例子:

1.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氣候明顯乾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

2.地中海果蠅。

3.斑貝危害觸目驚心

4.食人鯧在中國

看來,時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隨時入侵的可能,我國對“生物入侵者”採取了嚴格的防範措施。

七、課堂小結

一枝黃花有可能讓湖南的省城“盡帶黃金甲”,薇甘菊將吞掉伶仃島,水葫蘆欲死雲南滇池,

飛機草要霸佔西雙版納,大米草在毀掉海邊灘塗??據統計,我國已有外來雜草107種,外來害蟲32種,病原菌23種,每年造成農林業經濟損失達574億之多。

以前提到環保,人們頭腦中閃現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濁水橫流、亂砍濫伐等情景。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又一嚴峻課題。保護環境的警鐘再次有我們耳畔敲響。希望同學們繼續對這一現象予以關注,為抵禦和防治生物入侵貢獻我們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八、佈置作業

1.收集有關“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組織一次以“話説生物入侵者”為題的討論會。

(既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又可以鍛鍊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應動員同學人人蔘與,個個發言。)

2.以“對‘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為干預”為辯題,組織一次小型的辯論會。

基本觀點:

(1)人類不應該過多地干預生物物種的遷移過程,失衡是暫時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終會得以實現。

(2)人類必須干預“生物入侵者”,如果聽任其發展,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會受到嚴重破壞,人類社會將會有巨大的經濟損失。

板書設計

生物入侵者

梅濤

説明順序:邏輯順序

説明方法: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

説明文的語言特點:準確性、生動性

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養學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視基礎教學方針,結合本課特點,我為本堂課制定了幾個學習目標:1.閲讀課文,瞭解本文説明的主要內容。2.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3.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在教學時,由學生根據事例給“生物入侵者”定義入手,學生初讀課文積累詞語並瞭解文章大意,在具體分析文章內容時,注意體現教師組織者、指導者的作用,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深入掌握説明文章的寫作説明順序及説明方法。在此環節,採用小組討論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習的主動性,並通過此環節,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提高環保意識。

授課後,我認為此堂課基本實現了預定的學習目標,學生參與面較廣,調動了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輕鬆、民主、和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學習課文內容時,讓學生把三、四自然段連讀後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會更好;分析説明順序後,品味説明文的語言特點應該當做重中之重講透。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4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學習瞭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瞭解細菌的生殖方式和營養方式;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

2.通過觀察細菌形態和對問題的分析、比較,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通過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繼續樹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是相互聯繫、互相影響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細菌與人類的關係,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並自覺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重點、難點分析

1.細菌結構特點及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因為:

(1)通過學習細菌細胞結構特點,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相同點及顯著區別,明白為什麼把細菌從植物中劃分出來。

(2)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為重點之二。腐生細菌等微生物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起着重要作用,維持着生態系統中物質轉化的動態平衡和自淨作用。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為學習高中生物學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礎。

(3)細菌與人類的關係為重點之三。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客觀事物。瞭解細菌與人類的密切關係表現在有利與有害兩個方面,從而糾正許多人誤以為細菌都是有害的錯誤觀念。

2.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及瞭解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1)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是本章的難點之一。細菌在自然界中分佈廣泛,數量極大,與人類關係密切,但因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觀察到,特別是有些地區的學校缺少相應的教學設備,如顯微鏡、顯微投影儀、錄像設備和微機等,所以教師難以進行直觀教學。

(2)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學的難點之二。因為七年級學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識很少,也沒有接觸生態系統的概念以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知識,因而講透細菌在促進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作用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如:你們見過細菌嗎?聽説過細菌嗎?能否描述出細菌的樣子?在學生議論後請學生回答問題。

由此引入新課,教師接着指出:細菌分佈廣泛,無論是空氣、水、土壤還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細菌生活。但它是單細胞生物,個體十分微小,所以我們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們就要了解一下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2)關於細菌形態的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教學。①用高倍顯微鏡演示細菌的三種形態;如果有教學設備的學校最好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用高倍顯微鏡進行觀察。②可以用顯微投影儀投影放大細菌的三種形態。③播放細菌顯微結構和亞顯微結構的錄像片段。④以上設備都沒有,教師可讓學生參看書中的顯微照片及插圖,同時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邊講邊畫出細菌三種形態的示意圖。接着教師總結出細菌的形態:單細胞個體,從形態上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類。

(3)細菌的結構特點,該教學內容由於學生沒有學過有關知識,可用講述法。首先課前要準備好細菌結構的模式圖。如果沒有,教師可參照書上有莢膜的細菌結構示意圖畫一個。對照圖來講述細菌結構特點時,注意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注意強調:細菌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是細菌細胞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重要區別,所以細菌不屬於植物範圍。另外,有些細菌具有特殊結構如:①有的細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動。②有的細菌在細胞壁外有莢膜、具有保護作用。

關於芽孢,教師應該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細菌總的特徵,不是所有細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該菌種的休眠狀態,稱休眠體。注意説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細菌的繁殖方式,一個細菌只能生成一個芽孢,在適宜條件下,一個芽孢萌發形成一個菌體。芽孢對惡劣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壁很厚滲透性差,含水量極少。殺滅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壓蒸氣滅菌法。一般情況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師可以補充講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環境保護中的應用價值,例如:有些芽孢桿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時,產生晶體內含物,稱副芽孢體。蘇雲金桿菌和日本甲蟲桿菌等產生的副芽孢體對某些昆蟲有強烈毒性,因此有些國家用蘇雲金桿菌等細菌作為殺蟲劑又稱生物農藥,既能消滅害蟲又不污染環境。

2.細菌生命活動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生殖過程中要強調分裂生殖是單細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點是簡單、快速,屬於無性生殖。在講述生殖過程中,教師可參考教參中的示意圖邊講邊畫。

(2)細菌的營養方式的講述可用談話法。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①植物是怎樣製造有機物獲得營養物質的?②植物製造有機物的條件是什麼?③細菌不含葉綠素,它怎樣獲得營養?經討論後,教師做必要的總結。這樣學生就可以推論出細菌與植物的營養方式有本質的不同。接着引出異養的概念以及腐生細菌與寄生細菌的概念。強調腐生和寄生細菌的區別:腐生是從已死的或腐爛的動植物組織中獲得有機物;寄生是從活的動植物體內或體表來吸取有機物來生活。

3.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

(1)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本內容教師可運用講述與談話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生物都有着誕生、生長髮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過程,這是生物的生命活動規律。生物體死亡後是否永遠保留在地球上?為什麼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讓學生回答,誰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細菌的具體作用需要教師來講述。下面教師可畫簡圖讓學生連線填充説明三者之間的關係。

為加深學生了解腐生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作用,可佈置課外小實驗,讓學生完成:

用一個廣口瓶裏面放些土,把小昆蟲的屍體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蓋。上面做好標記,過一段時間挖出來觀察,看看有何變化。

(2)在講述細菌與人類的關係之前,先讓學生討論,①細菌對人類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現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現在何處?而後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補充,要強調多數細菌對人類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數種類。糾正細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認識,培養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分析客觀事物的能力。由於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講完課後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及時反饋。並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上的問題。佈置學生看課外讀物的內容。

4.本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細菌的應用價值越來越高,範圍很廣,特別是近些年來在環境保護、分子遺傳學、基因工程、製藥業等等在講課時可以滲透這方面的信息。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5

實驗目的

綠色植物是有機物的生產者。嘗試探究綠色植物進行光和作用的場所。

背景資料

學生已經瞭解了綠色植物可以通過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知識。那麼光合作用究竟在綠色植物的哪一個器官中進行,具體場所在哪裏,植物體的結構特點和功能又是怎樣相互適應的,學生可以通過探究實驗來得到結論,同時也為後面學習“光合作用的實質”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運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原理。

2.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重點難點

重點: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難點: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實驗關鍵

運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原理,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實驗器材

銀邊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燒杯、小燒杯、酒精燈、培養皿、石棉、鑷子、火柴、三腳架。

教學過程

1.導入

師:首先讓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下展示他們自己課前各種葉片;然後我展示海桐葉和松針這兩種不同形態的葉子,並且提問:“常見的是哪一種葉型,為什麼?”引導學生觀察、對比、思考,之後得出“闊葉表面積大能充分吸收陽光,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結論。

2.實驗:探究光和作用的場所

師:多數葉片寬闊、扁平,是葉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那麼葉片內部有哪些結構特點是適於進行光合作用的呢?”

學生們躍躍欲試,有的學生想撕開葉子,看看裏面究竟有什麼東西。我則讓他們首先看書,大致瞭解觀察葉片內部結構的實驗方法和步驟;然後認真地看我在實物投影儀下做一遍演示實驗。教師需要一邊做一邊強調徒手切片實驗操作的要點,以及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屏幕上打出觀察思考的要求:“識別葉片的幾個部分,觀察各個部分的細胞有什麼特點,思考它們分別有什麼功能?”

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教師巡迴指導。並且把學生做得好的葉片橫切標本,通過數碼顯微鏡放大後,向全班同學展示。

教師引導學生對照插圖或者屏幕,識別菠菜葉片的三部分結構。

師:實驗材料是銀邊天竺葵或彩葉草。因為它們的葉片中有一部分不含葉綠體(銀邊天竺葵葉片的邊緣、彩葉草葉片的中央及靠葉柄的部分都不含葉綠體),所以按照課本中的實驗步驟,在滴加碘液處理後,不含葉綠體的部分不會變藍。由於該實驗與上個實驗一的實驗步驟基本相同(只少了夾葉片遮光處理),因此這個實驗請同學們親自動手實驗。

師:好,今天大家按小組繼續將昨天的實驗按實驗步驟3、4、5進行操作,小組各成員間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時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實驗。

師:為什麼銀邊天竺葵葉片的邊緣和中央部分的顏色不相同?

師:如果將銀邊天竺葵的葉片用酒精脱色和碘液處理後,葉片的顏色會發生什麼變化?

3.課堂

師:通過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麼結論?

生:結論,綠色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是有機物的“加工廠”。

作業佈置

完成實驗手冊。

板書設計

探究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結論,綠色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是有機物的“加工廠”。

教後反思

1.教師給予較多的指導,否則學生因為生活經驗不多,不能很順利地找到實驗材料。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6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使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使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但是如何觀察卻不知道,所以教師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明確如何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植物細胞,並歸納總結出植物細胞結構功能,從而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和歸納整合能力,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繪圖技能。

(二)、教學目標:

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規定,以及新的課程理念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學會製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製作的臨時裝片;認識並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初步學會繪製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能力目標】瞭解出臨時裝片製作過程以及注意事項;瞭解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情感目標】通過製作臨時裝片,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重點、難點:

1、重點:製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依據:學生初次接觸細胞實驗,不會使用實驗工具進行裝片觀察,而且學生也從未看到過細胞。

2、難點:成功地製作臨時裝片。依據:能否歸納總結出植物細胞結構並繪製出植物細胞結構圖的.前提。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狀況分析:

通過上一節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了使用顯微鏡的技能,這時要滿足他們觀察微小細胞的願望,引導他們進行主動探究學習,同時由於學生沒有看到過細胞,因此在觀察臨時裝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製作較好的臨時裝片。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1)、複習上節課內容,創設情境導入。

(2)、講授新課:如何製作臨時裝片。

(3)、繪製植物細胞結構圖

(4)、練習。

(5)、小結。

三、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多媒體、實驗探究、設疑質疑法相結合。

2、教學手段:本節課以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為主,並採用複習、展示導入、教師演示與輔導為輔的教學手段。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與情境導入:

1、顯微鏡的結構由哪幾部分組成?

2、顯微鏡的使用分哪幾個步驟?

3、觀察老師準備好的玻片標本,挑起學生觀察微小細胞的慾望。

二)製作臨時裝片

1、多媒體演示臨時裝片的製作步驟:

(1)準備:

擦:必須將載玻片、蓋玻片擦拭乾淨,目的是避免雜質出現於視野中。

滴:滴加清水時應適量:過多,水會溢出;過少,製片容易產生氣泡。

(2)製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鱗莖葉內表皮,不要將葉肉一起帶下來。

展:充分將取下的洋葱表皮展開,避免重疊。

蓋:蓋蓋玻片一側先接觸水滴邊緣,然後將另一側緩緩放下。(防止氣泡產生)。

(3)染色:

滴: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稀碘液時適量:多了,會溢出來污染實驗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紙應有另一側吸引,使稀碘液均勻擴散到蓋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複習鞏固記憶步驟。直到能在腦中回放出各步為止。

2、學生練習製作臨時裝片(學生練習,老師指導,學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自主取材,多做幾組)

3、學生觀察自制的臨時裝片(學生觀察,老師指導)。

三)學生動手製作,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

師生互動:植物細胞由哪幾部分組成?各部分分別具有什麼樣的功能?

讓學生明確:

(1)細胞壁:保護和支持作用

(2)細胞膜:保護、控制物質的進出。

(3)葉綠體:含有葉綠素,是植物細胞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部位。

(4)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5)細胞質:內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細胞液。

師生互動:討論:如何給細胞下定義?

明確: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知道,地球上的生物雖然種類繁多,但是基本結構是一樣的。它們一般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的各種結構協調配合,共同完成細胞的生命活動。

四)技能訓練:繪植物細胞結構圖

強調繪圖要領:

1、真實;

2、規矩:大小、位置、點線結構(明暗要用鉛筆點上細點來表示,較暗處點較密)要規矩;

3、完整:名稱標註齊全。

五、課堂小結:

1、學生小結臨時裝片的製作步驟;

2、植物細胞的結構。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7

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綠色植物共分四大類羣: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

第一節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

一、藻類植物

1、結構: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沒有根、莖、葉的分化。這種結構是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2、生活環境: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數生活在陸地上的陰濕處。

3、常見的藻類植物:衣藻(單細胞)、水綿(多細胞)、鹿角菜、馬尾藻、石蓴、紫菜、海帶、裙帶菜、石花菜等。

4、作用:做魚類餌料、可供食用、可供藥用等。

二、苔蘚植物

1、結構:一般具有莖和葉。莖中沒有導管,葉中沒有葉脈,根非常簡單,稱為假根。所以植株一般都很矮小。沒有輸導組織。

2、生活環境:大多生活在潮濕的陸地環境中。

3、作用: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蕨類植物

1、結構:根、莖、葉中都有運輸物質的管道,具有專門的輸導組織。植株比苔蘚植物高大。

2、生活環境:野生的蕨類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濕環境中。

3、繁殖:苔蘚、蕨類靠孢子繁殖後代。不結種子。

4、常見的蕨類植物:腎蕨、江南星蕨、卷柏、貫眾、胎生狗脊、滿江紅等。

5、作用:卷柏、貫眾等可供藥用。滿江紅是一種優良的綠肥和飼料。煤的.形成。

第二節種子植物

一、定義:能夠結種子並由種子發育成的植物叫種子植物。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種子的結構:

菜豆種子的結構:

玉米種子的結構:

菜豆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不同點

菜豆種子有種皮和胚子葉兩片、沒有胚乳

玉米種子有種皮和胚子葉一片,有胚乳

歸納:1、種皮的作用:保護種子內部結構。

2、胚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胚發育成新植株。

3、子葉或胚乳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所以種子生命力比孢子強得多,壽命長。

4、能產生種子是種子植物更能適應陸地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

5、澱粉遇碘變成藍色,胚乳遇碘變藍,説明胚乳裏含有澱粉。

三、裸子植物

1、定義:種子是裸露的植物叫種子植物。松球果不是果實。

2、常見的裸子植物:油松、雪松、雲杉、銀杏、蘇鐵、側柏等。

四、被子植物

1、定義:種子外面有果皮,種子被包在果實之中的植物叫被子植物。

2、果實的結構:果實由果皮和種子組成。

3、常見的被子植物:刺槐、毛白楊、檳榔、玉米、小麥、水稻、牡丹、菊、玫瑰等

4、果實保護種子。果實有一些適於傳播的特點。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瞭解生物的基本特徵。

過程與方法: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逐漸培養學生觀察、口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學生成為既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能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的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並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過程與方法: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

生物的錄像、有關生物與非生物的圖片、 教學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請你列舉出一片農田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並説明你的理由與大家共亨。

二、觀察與思考:

1、請你聯繫實際,仔細觀察P3生石花與鐘乳石兩幅圖,分析它們是生物還是非生物。請將你的所有理由寫下來與大家交流。

2、試分析下列現象分別屬於哪些生命現象?

(1)人需要蔬菜、瓜果、、肉、糧食等食物;

(2)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

(3)虎、狼、豹要吃小動物。

(4)植物需要陽光、空氣、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

(5)生石花能開出黃色的花朵。

(6)鯨在呼氣時產生霧狀水柱等。

(7)機器人可以演奏出優美動聽的音樂。

(8)小動物、人通過出汗、排尿等形式將廢物排出;

(9)含羞草受到刺激後會合攏葉片;

(10)狗看到骨頭會流口水;

(11)地衣能生長在巖石上,併產生一種酸性物質將巖石分解變為土壤

(12)對於植物來講,如果澆水不均勻,植物的根會向着有水的地方生長。

(13) 有的植物用種子繁殖,比如小麥、玉米。有的用莖繁殖;比如月季。

(14)植物通過落葉帶走廢物等。

(15)一粒種子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等。

(16)一棵參天大樹,其最基本的結構單位是細胞。

3、填表:區別生物與非生物(即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徵)

6、小結生物的共同特徵:

要求讓學生當堂記憶,比一比誰記得到快些與更牢靠些。

三、技能訓練

1、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P7課文與插圖,找出不同點與相同點。

A. 松鼠不斷尋找食物吃B. 鐘乳石由小變大C. 小狗排尿D. 人暈車嘔吐?

(6).鯨浮出水面時,在頭部往往會形成巨大的霧狀水柱,這是鯨( )時產生的。

A. 吸氣 B. 取食 C. 呼氣 D. 呼吸 ?

(7).貓媽媽生小貓,小貓能長大,長大了的貓能再生小貓,這一過程説明貓具有( )特徵。

A. 生長、發育和繁殖 B. 生長 C. 發育 D. 繁殖

(8).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都要不斷從外界獲取_______,同時不斷地排出體內的______,這是_____現象;能夠由小______;個體成熟後______後代;能夠對各種刺激作出有_______的反應,生物所表現出的這些生命現象就是生物的基本特徵。

(9). 在生物大家族中,除了植物、______、______外,還有細菌、_______等。

(10). 現在被人們認識的生物有_______多萬種,而且還有許多未知種類,它們的形態、大小和生活習性______,但又存在着_______。

3、課外完成課文P8作業第1,2,3題。

教學後記:

本節課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書本上舉出的生物的特徵之外,還有沒有別的特徵這一問題來讓學生討論,所以很多學生對生物的特徵包括哪幾方面瞭解得不夠深入。

教學反思:

這節課可以先安排課後練習鐘乳石是否生物來激起學生的興趣,同學們就書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徵進行討論和舉例(主要是舉例)讓學生更深入地瞭解生物的特徵。深入瞭解了書本的六個特徵後,再活躍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對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有一個總的認識,再引導他們舉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沒有的特徵。對於學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徵應該逐一分析,並讓學生舉出反例子來論證其觀點,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徵,真正分清楚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然後再由學生來解答鐘乳石是否生物,讓他們用剛學的知識解答一開始可以理解錯的問題。

教學後記:

初(97)班班沒有説明細節,學生不明確調查的意義和方法,把抓昆蟲等作為調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蟲成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務。還應強調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98)班事前説好了各種注意事項,強調了紀律,所以每個人都能完成好這次調查活動。

教學反思:

在户外活動前要多強調各種規章制度,考慮問題要面面俱到,,不然學生不瞭解活動的規則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9

教學目標:

1.説明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的原因。

2.舉例説出水對植物分佈的影響。

3.嘗試解讀數據的方法。

能力目標

通過解讀實驗數據的嘗試,學會數據的解讀、座標圖形的識別甚至自己製作座標圖形。

情感目標

通過水對植物分佈的影響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生物依賴於環境,進而認識到我們美麗的地球大家園必須依靠包括自己在內的`全人類來共同呵護和建設,才會更美麗。

教學重點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水影響植物的分佈。

教學難點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解讀實驗數據。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小組討論

1、植物的生活為什麼需要水?書本P107並補充。

2、書本P108資料分析:

(1)為什麼沙漠上有大面積的不毛之地?沙漠中什麼樣的地方會有較多的植物生長?

(2)錫林郭勒和長白山氣温相似,植被類型卻不同,這是為什麼?

(3)除了水,影響植物分佈的因素還有什麼?

這些問題在書本上都有答案,但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去找出來,還是比較難的,所以可以利用小組競賽的形式開展。

學生彙報討論題答案

對於學生的因答給予,並適時讓學生做筆記。

1、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沙漠地區降雨量少,植物無法生長。降雨量較多,地下水較多的地方植物生長。

2、長白山降雨量多,足夠水供植物生長。

3、水不是影響植物分佈的唯一因素,還有温度,土壤的肥沃度…

分析數據

分析表格,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的含水量有很大差異,這些問題如果教師單純説出來比較單調,讓學生從表格中找出結論這樣更深刻理解

學會根據數據繪製條型圖

根據小麥的不同時期繪製條型圖,讓學生學會分析

練習:

1、下列説法錯誤的是: ( )

A、植物體根、莖、葉、花、果實、種子中都含有水分

B、植物體吸收水分,有利於植物體進行光合作用

C、大多數的生物體內都含有水分,但少數生物體內不含有水分

D、植物體吸收水分,有利於植物體吸收無機鹽

教學後記:

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少,本來打算合併到其他課上,但考慮到後面有繪製條型圖和分析,這些問題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應給他們詳細講解,所以把這節課的重心放在後面的條型圖分析和繪製上。前面的內容通過學生小組討論和生活經驗也能得到,需要補充的是學生對生物圈中的水資源如何保護,水和植物,動物和人類有什麼直接的關係?試着讓學生自己談談這些問題之間的關係,讓學生髮自內心珍惜水資源。後面的練習題很重要,把本課的知識和之間學習過的知識聯繫起來,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鞏固舊知識,學生也不會覺得難。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為下一節“生態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後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國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七年級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説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和難點的確立: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並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功的喜悦體現於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五、學習方法: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並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導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有兩個好處,

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繫;

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雲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繫展開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呈現配有介説詞的圖片,如:烏賊的墨囊;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尺蠖的擬態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對於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後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

1、有做事的過程;

2、有明確的目標;

3、有明確的結果;

4、使用語言傳達信息

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

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對於國中學生來説,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於結果涉及到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濕度有影響,有利於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麼益處?

b、為什麼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着環境。

第三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並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們的興趣。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穫,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重要!

(三)、作業練習:

1、 在一個繁殖季節裏,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鳥類只產幾個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嗎?這是不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 山羊絨又細又柔軟,組成的產品十分昂貴。山羊比綿羊好養,它連草根都啃食。於是一些牧區大量飼養山羊,這對環境會有什麼影響?

這是兩道開放性題,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煅煉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使學有所用。

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就是這樣安排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 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1

學習目的

1、植物的營養器官.根系.根尖瞭解根尖的結構與功能及生長變化規律。

2、描述直根系與鬚根系的形態特徵。

3、理解葉芽的各部分與枝條的各部分之間的發育關係。

重點

根、莖、葉的結構與功能。

難點

理解根尖和芽的變化動態。

學習方法

討論法,探究活動法。

學習過程

課前預習:

根的發生和生長:

1、胚根向地下根系

生長系

2、根系的分佈還受到環境中等因素的影響

自主學習

活動1、觀察根尖的結構

討論:

1.培養根尖需要滿足哪些基本條件?

2.你會用什麼方法觀測根尖生長速度?你有什麼辦法測知根尖生長最快的部位?

3.根毛是由哪部分細胞形成的?根毛的數量.形態和結構有什麼特點?可能與根的'哪種功能相適應?

4.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的哪部分?這部分細胞來自哪裏?

活動2:解剖觀察芽的結構

討論:

1.根據你對芽的觀察,嘗試説明芽是枝條的雛形.

2.你所解剖和觀察的芽是否與葉芽的形態結構完全相同?

活動3:葉和莖的發生和生長

胚芽發育而成:。

葉芽的結構: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2

第一節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教學目標①闡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②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

重點和難點①探究綠葉能否在光下製造澱粉。②確保實驗順利進行,對實驗的結果進行深入的分析。一、實驗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方案一: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案,4人小組在實驗小組長帶領下做實驗。方案二:各實驗小組組內交流課前設計的實驗方案,然後討論、完善,最後確定本組的實驗方案,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實驗。方案三: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個大組,每個大組仍以4人為一實驗小組,在老師指導下實驗。

指導學生實驗,並提示注意事項。

參與小組討論,對學生的大膽設計予以肯定,並進行適

當啟發、引導,巡視指導學生實驗。

二、分析實驗結果

方案一:各實驗小組就老師出示的討論提綱討論分析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方案二:各實驗小組先組內分析實驗成功與否的`原因,然後各組公佈自己實驗的過程,產生的結果,再組間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方案三:4個大組各派代表公佈自己的實驗過程、結果。然後①前二組間進行對比,後二組間進行對比,看看同一種實驗材料,實驗過程不同,其結果是否一樣,並分析原因,②第2組和第4組進行對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實驗材料,實驗過程相同,其結果是否一樣,並分析原因。啟發學生找到產生不同結果的原因,引導學生思考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總結出“綠色植物在光下都能製造有機物”這一結論。

三、光和作用的意義

方案一: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看書自學,瞭解光合作用意義。方案二:在老師提示下,根據日常生活舉例説明光合作用的意義。指導學生看書,引導學生作出概括。分析學生舉出的例子,引導學生作出概括。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3

教學目標:

1、描述種子的結構。

2、描述植物種子萌發的過程。

教學重點:

1、描述種子的結構。

2、探究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

教學難點:

1、探究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的活動。

2、描述種子萌發的過程。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播放課件:種子的萌發和幼苗生長。

同學們,根據你們現有的知識,你們知道絕大多數綠色開花植物用哪一種器官進行繁殖?

(種子)

師:對。利用種子繁殖後代首先種子需要萌發,本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植物種子的萌發》。

CAI展示課題第一節植物種子的萌發同時板書第一節植物種子的萌發

師:老師在課前為同學們收集了一些植物的種子(黃豆、綠豆、花生、芸豆、蓮子、玉米、鬆。)。下面請同學們看看你認識它們嗎?

利用實物投影展示或者CAI展示圖片。

學生觀察,並且説出展示植物種子的名稱。

師:對,很好。看了這麼多植物的種子,同學們有什麼想法嗎?

生:不同植物的種子,大小不一樣、形狀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等等。

師:那麼你們又有什麼問題想問嗎?

生: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結構是否一樣呢?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結種子呢?……

師:同學們提的問題都非常好,但因時間關係,我們就先來探究其中的一些問題,其餘的問題,大家可以課後繼續探究。剛才有同學問:不同植物的種子,結構是否一樣?同學們先別忙着回答我,我希望你們通過實驗探究後再回答。

二、種子的結構

師:老師這裏準備了一些浸泡過24小時的種子,請同學們四人一組解剖觀察,並且結合以下問題以及課本插圖5-1,將你們解剖好的植物種子粘帖在發給你們小組的`紙上!並且將種子各部分名稱標上去。然後請幾組同學上講台在實物投影儀上講述種子的結構。

學生準備觀察

師:觀察植物種子,我們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

師:觀察方法:由表及裏,先觀察外部形態,再觀察內部結構。

師:解剖觀察植物種子時請你注意以下問題?

1、你觀察的植物種子凹陷處的名稱及種子的內部結構名稱?

2、胚根、胚芽、胚軸、子葉合稱作什麼?

3、你觀察的植物種子子葉有什麼特點?為什麼?

4、對於種子本身而言,這些營養物質有什麼作用呢?

學生解剖觀察(5min)

請學生上講台講述(選擇幾種不同類型的種子)

師:跟大家講得一樣,大豆以及其他豆類種子結構就是

CAI展示大豆種子的結構。

師:我們認識了幾種豆類種子的結構,那有沒有和豆類種子結構不一樣的植物種呢?

學生思考

請同學們觀察玉米種子的結構,看看它與大豆種子結構有無不同?

CAI展示玉米種子結構圖

學生觀察講述

CAI展示大豆種子與玉米種子的異同。

師:1、假如我把剛才的植物種子都煮熟了再種下去,會不會萌發呢?

2、把大米粒種下去會不會萌發?為什麼?

學生討論回答:

CAI展示: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是: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二、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

師:大多數種子成熟後,只要遇到適宜的外界條件就會萌發。那麼種子萌發需要哪些外界條件呢?你能否根據你的生活經驗來猜測呢?

板書二、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

學生猜測

對於光和土壤兩個條件,學生如果説出來,沒有人反駁,可以用種子萌發是埋在土壤裏,以及農村浸稻種來啟發學生這兩個不是必要的環境因素。

CAI展示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

師:假如讓你來設計實驗驗證這些環境條件是否是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你該如何設計。

請同學們以四人為一組參照大屏幕上的來設計一個探究實驗,並且指定一人寫在發給你的紙上。再上講台講述你們的方法。

學生設計(5min),教師巡迴指導。

請同學們上講台講述。

師:剛才同學們講述了種子萌發需要一種條件的實驗方法,那其他條件或者多個條件綜合起來是不是相類似的?我們可以在以後繼續探討。

種子萌發的條件我們已經瞭解,那種子是如何萌發的?你們瞭解嗎?

CAI播放視頻《種子萌發的過程》

學生觀看

CAI展示問題

1、種子的哪一部分結構先發育?

2、胚在萌發過程中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學生根據觀看內容,回答。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感受最深、體會最深的是什麼?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4

教學目標:1.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闡明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和自身條件。2.結合生活經驗及實驗觀察嘗試着描述種子萌發的大致過程。3.運用對照實驗法設計井完成對“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的探究,學會控制實驗條件,檢驗不同的環境因素對種子萌發的影響,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4.嘗試用抽樣檢測的方法測定種子的發芽率。

重點難點:1.種子萌發環境條件的探究實驗中設置對照實驗的訓練及實驗現象的分析。2.抽樣檢測時正確的取樣方法。

教學設計

一、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問題的提出

方案一:描述課前培養的菜豆種子萌發成幼苗的過程,4人小組合作,結合生活經驗,提出探究的問題:在哪種環境條件下種子才能萌發?方案二:觀看種子萌發過程的錄像(或CAI課件),4人小組合作,自主性學習,提出探究的問題:在哪種環境條件下種子才能萌發?引導學生進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並確定問題。播放錄像(或CAI課件),創設問題的情景,啟發學生提出問題。2.作出假設方案一:4人小組合作,閲讀並參照課本上提供的資料,結合生活經驗,作出假設:種子的萌發可能需要適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有的組還提出陽光、土壤、肥料等),並思考如何檢驗假設。

方案二:觀察教師的實驗演示,聯繫生活實際,通過合作學習,大膽作出假設。

指導看書,鼓勵學生作出假設,設疑:哪些是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呢?引導學生對多種假設進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演示、啟發學生調動經驗儲備,進行大膽假設。3.制定計劃方案一: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案,4人小組合作制定探究計劃,在小組內討論並修訂計劃。明確操作步驟,做好實驗分工,確定組長,討論內容記錄員,實驗主操作人,觀察記錄員。然後小組之間進行交流,進一步修訂、完善實驗探究計劃。推測實驗結果。方案二: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案,圍繞教師的指導提綱,4人小組合作制定探究計劃。明確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做好實驗分工,確定組長,討論內容記錄員,實驗主操作人,觀察記錄員。推測實驗結果。方案三:全班分成4個大組,分別針對不同因素(水、空氣、温度、土壤等)設計實驗方案,探討它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每個大組又以4人為1小組在自己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推出最佳方案,並用簡圖和文字書面表達出實驗設計思路。4.實驗探究以實驗小組為單位,課下實驗探究,定時觀察,認真記錄種子萌發的情況。提出注意事項,督促、檢查,隨時抽查,適時給予評價,

5.得出結論:

環境條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方案一:各小組代表描述種子萌發實驗的現象和結果。方案二:觀察錄像,相互交流説出實驗探究的結果。指導學生學會科學的觀察,並進行描述。

6.表達和交流:

方案一:各小組交流探究的過程,並進行分析、討論、反思,撰寫探究的報告。方案二:組間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並進行評比。評出:最佳方案、創意、假設、選材、觀察、報告獎等7.本探究實驗成功的關鍵進一步領會“控制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的意義,樹立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設置對照組實驗條件的重要性。二、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1.探究: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方案一:根據課本的要求,自主性學習抽樣檢測的方法,課上實驗操作,課下觀察記錄。方案二:看書自學抽樣檢測的方法,合作交流,課下進行實驗操作及觀察記錄。方案三:事先做了這個實驗的生物課外小組同學在課堂上描述實驗的過程,展示實驗的現象和結果,並提出實驗(重點是抽樣)的要求。2.探究的結果:交流測定種子發芽率的實驗步驟、現象及計算出種子的發芽率。強調發芽率的計算方法。

3.種子萌發自身

條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儲藏豐富的營養,渡過休眠期

方案一:結合測定種子發芽率的實驗結果及種子的結構,聯繫生活實際,組間交流,分析出種子萌發的內在條件。

方案二:觀察CAI課件(完整的種子、無胚的種子、子葉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種子萌發情況),結合測定發芽率的實驗結果,大膽猜測、表達和交流,得出結論。

方案三:演示並觀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條件適宜時的萌發狀況,並分析原因。提示、指導學生進行鍼對性的觀察、分析對比不同情況下種子萌發的情況,互相交流,得出結論。

三、種子的萌發過程:胚根→根胚軸→一連接根和莖的那段胚芽→莖和葉

方案一:結合實驗觀察,自學看書,小組之間交流,描述萌發的過程,互相補充。

方案二:觀察動態展示菜豆種子萌發長出根、莖葉的過程的CAI課件,並描述歸納。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5

教材分析

本節是生物與環境這一章的第一課,認識了環境,對學生的後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有重要的意義。教師還可以通過收集其他的資料,讓學生對生物生存 的環境有個系統的認識。

指導思想

依據《生物課程標準》的理念,主要從以下進行教學設計:

1.觀察是科學 探究一種基本方法,是發現問題,認識事物的起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

2.在觀察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愛護一草一木的環保意識。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能舉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環境事實,並嘗 試對生物生存的環境進行歸類。

2. 能力目標

學會觀察,初步具有收集和有利用課內外的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進行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生物生存離不開環境,關愛生物,從保護生物生存環境開始。

重點難點

重點:分析、描述生物生存的環境並歸類。

難點:對學生觀察能力、 收集資料的能力的培養。

本節關鍵

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引導和培養。

教學方法

圖片分析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

企鵝,珊瑚蟲,雪蓮的資料和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師: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對生物學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現在我們開始正式進入這門科目的學習。首先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生活在哪裏?

師:不瞭解嗎?是因為“身在廬山”吧?從太空遙看地球,地球是一顆披着藍色“面紗”的美麗行星。然而,地球上真正美妙動人之處,卻是藍色面紗下絢麗多彩的生物圈,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園。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 下生物生存的環境。

2.學案之一:觀察生物生存的環境

師:我們常聽説 “魚兒離不開水”,是説魚兒要生活在中。那麼其 他是生物呢,我們來分析一下幾幅彩圖。

師:看過影片《帝企鵝日記》的人,都驚歎帝企鵝的美麗,黑色的背部,白肚皮,頸下一抹温暖的鵝黃,泛着迷人的光澤。

師:那麼企鵝生活的環境怎麼樣?

生:寒冷……

生:惡劣……

師:法國導演呂克亞蓋展現的《帝企鵝日記》,帝企鵝的生存環境是惡劣的,甚至近於殘酷:產後重返大海的雌企鵝,會在覓食中被海豹吃掉, 再也見不到自己未來的寶寶 ;千辛萬苦孵化出來的幼雛,眼睜睜被凍死在雄企鵝的腳下;終於可以滿地跑了,小企鵝卻轉瞬間成了鷹隼的盤中物;當未來的希望徹底破滅時,悲痛欲絕的企鵝媽媽會發瘋似的去搶別家企鵝的 寶寶……

師:大家有誰知道海底有沒有花園的?

生:可能有

師:是什麼呢?

師:珊瑚就是海底的花園。看看彩圖,多麼漂亮的珊瑚,有的像盛開的花朵,有的像鹿角,構成了海 底的花園。那麼珊瑚是植物還是動物?

生:動物。

師:大家的課外知識很豐富啊 。

師:珊瑚蟲是無脊椎動物,屬於腔腸動物門。我們平常看到的珊瑚, 是珊瑚早死亡後鈣化形成的 ,大量珊瑚蟲不斷繁殖、死亡,屍體鈣化 堆,最終生成珊瑚礁。目前,全世界已查明的隸屬珊瑚綱的動物 有6100餘種,主要分佈在熱帶海域。在青島水族館中飼養的珊瑚蟲有鈕釦珊瑚、大榔頭珊瑚、柳珊瑚、草菇珊瑚、氣泡珊瑚、粉絲珊瑚、水螅珊瑚、太陽花珊瑚、柳珊瑚、草菇珊瑚、氣泡珊瑚、粉絲珊瑚、水螅珊、太陽花珊瑚、石芝珊瑚、寶石花珊瑚、千手佛珊瑚和腦一同瑚。

師:大家觀察一下它們生活的`環境怎麼樣?

生:珊瑚蟲是一種非常嬌氣的海洋動物,它對生活環境有着嚴格的選擇性。珊瑚蟲生存的水温不 能低於18℃,不能高於36 ℃;水質要清澈透明,以保證光照充足。青島市水族館於1995年開始試驗引進珊瑚蟲,當時只引進了腦珊瑚和太陽花珊瑚,由於水池小以及水流、水質、水温、光照等原因沒有試養成功。但是水族館的工作人員並未放棄,在不斷地摸索和總結經驗後,逐漸掌握了珊瑚蟲的習性,於1997年開始正式大量引進珊瑚蟲。

師:珊瑚雖然美麗,它 畢竟對環境的要求也苛刻了一些。我們來看一種其實並不是很美麗的花,但我認為它很美— —雪蓮。

師:雪蓮為菊科草本,是西藏雪山三寶之一(其他兩寶是雪雞和雪豹)。雪蓮生長在海拔4800米一5800米高原的 碎石之間。雪蓮種子在0℃發芽,3-5攝氏度生長,幼苗能經受—21℃嚴寒。雪蓮雖要5 年才能開花,但實際生 長天數只有8個月。這在生物學上是相當獨特的。雪蓮非常耐寒,它葉上長有眾多的“小空室”,白天吸收太陽熱量,夜晚用於自我保温,能使結冰點降低。雪蓮形態嬌豔,它根黑、葉綠、苞白。雪蓮秋天開花,花蕊呈紫紅色絨球狀。雪蓮是西藏特有的藥材,味辛、微苦、性大熱。用它製作的藥品或藥酒,對治療婦科病、肺寒咳嗽、 男子陽萎、腎虛腰痛等病很有療效。

師:看看書上的圖,那個小動物叫什麼麼?

生:西瓜蟲。

生:潮蟲。

生:鼠婦。

師:同學們的説法都是對的,它有三個名稱,這涉及到我們生物學的分類知識,以後我們將會學到。現在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它們的生活環境。

生:潮濕、温暖、有遮蔽的地方……

師:素有“沙漠之舟”的駱駝生活在……?

生:乾旱的沙漠。

師:亞洲象的生活環境?

生:熱帶地區、海拔1000米以下的溝谷河邊竹林闊葉混交林中。

3.學案之二:觀察校園植物的生物生存的環境

師:我們可以在課後繼續觀察一下生物生存的環境,比如我們校園植物的生活環境。

師:請同學們觀察並記錄這些生物生存的環境,可以參考前面的表格,也可自己設計一張表格。

4.課堂小結

師:總之,自然界的生物形形色 色,種類繁多,分佈廣泛。不管是幽深的海洋、好漢的沙漠、遼闊的天空,還是冰凍的極地、烈日炎炎的赤道,甚至在土壤中,都存在着千姿百態的生命 。

作業佈置

完成觀察校園植物的生物生存的環境,並記錄。

板書設計

第一章 生物與環境

第一節 生物生存的環境

1.上有各種不同的環境,幾乎到處都有生物的存在。每一種生物都必須從生活的環境中獲取所需的食物、水、 和其他物質,以滿足維持生存、生長和繁殖後代的需要。

2.生物生存的環境

3.察校園植 物的生物生存的環境

教後反思

1.對圖片的觀察不夠,要引導 學生觀察的方法和鍛鍊學生觀察的能力。

2.教師應該提示學生的觀察角度,尋找更佳的觀察角度以有利於教學、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3.圖片的深度挖掘是教學的能力。

4.教師應努力學習這些“小常識”性的知識,這樣才能應對新課程,減少工作的繁重,同時,在課堂上不至於被學生問倒。日常是生物學知識尤其應該注意,大意不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ngwu/n59ew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