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生物教學反思【薦】

生物教學反思【薦】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生物教學反思【薦】

生物教學反思1

在鳥的生殖與發育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複習了前面學過的與鳥有關的知識,也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分析了鳥與我們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通過實驗又進一步瞭解了卵的結構,繼而又學習了有關鳥類的生殖和發育,同學們注意在課餘時間對這些小精靈獻上一份愛心,用你的實際行動去關愛它們。

生物學科的教學是培養學生生物學素養的重要場所,是讓學生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實驗技能的課堂。所以在課堂上我設計了讓學生觀察卵(雞蛋)結構的內容,非常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教學效果顯著,學生有興趣學習。教師要及時要求學生用生物學知識科學地描述鳥卵(雞蛋)結構並認識其功能,理解結構並是與其功能相適應的,加強科學知識的教學與運用,是生物課的一個主要內容。

我認為學生要掌握的知識量不是很多,但要從這些知識中去領悟去思考鳥與人的關係,並深化這種關係在學生中的影響,傳達人的愛心,保護鳥類保護環境,使我們的學生成為優秀的那一類人才。

生物教學反思2

我們每一位生物教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適應新課標的要求。生物新課標要求我們制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三個維度——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一、知識性目標的反思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制定知識目標。紮紮實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知識的學習筆者大多是利用問題激發學生的互動學習。例如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利用,圍繞三個問題導入:

1、什麼是呼吸,請説出你身邊的呼吸現象?

2、人或動物在呼吸時,吸進的氣體與呼出的氣體在成分上有什麼不同?

3、植物有沒呼吸?等問題展開互動交流討論。有位學生提出應該用什麼方法來證明氧氣或二氧化碳的存在?教學內容就這樣自然的延續。

二、技能性目標的反思

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繫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儘量列舉身邊的生活、生產中的實例,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要求的分組實驗有具備條件,一個個都要開展,實驗過程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七年級開展的用顯微鏡觀察人血塗片實驗,發現學生動手能力很強,出乎意料,對實驗也非常感興趣,當場給以表揚。當然對學生的肯定對幫助學生確立自信也是很有幫助。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反思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必須有機地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去,並有意識地貫穿於教學過程中,使其成為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在學習七年級植物標本的採集過程中,“同學們植物標本可幫助我們認識多種多樣的植物,在科學研究中也佔有重要的作用。那麼我們該為植物做些什麼呢?”“請我們大家一起來愛護花草樹木,以後不會再出現有的同學踐踏學校的草坪這現象。”學生也意識要愛護一草一木。

推薦聽了國中生物學科的優質課之後,受益匪淺。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髮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反思在學習反思中不斷前進。

一、注重理論聯繫實際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切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有時要通過舉例、作圖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抽象生物要領的理解。對生物規律的講解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得出結論,同時要講清生物規律的適用條件和範圍及生物規律中各生物量之間的關係,必要時對其相關的概念規律要加以比較區別,消除學生對生物概念規律的模糊感。

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繫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在課堂講授中,教師應儘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實例,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習題的講析中,選例除了要注重習題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習題的實用性,以及滲透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性。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教學,除了課本上必做的演示實驗外,教師應當善於觀察,挖掘生活實例中的生物原則,設計一些實驗裝置在課堂上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注重方法引導

教師在課堂講授中,應根據課程結構設置內容特點、課型特徵以及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知識方法教育要靈活,在課堂上,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課型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思維方法訓練要靈活。在解決生物問題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問題,做到一題多思,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一解,教師應當有目的對學生進行各種思維訓練。

三、轉變觀念創新教育

在教學裏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學生之間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有的對教材講述的內容已經非常熟悉有的則很陌生有的則完全不感興趣在這樣的課堂上要關注全體學生的感受很不容易的一般的情況下對知識比較淵博的部分學生邀請他們發言可以使這部分學生能夠保持關注。但有時也會出現相反的情況因為學生的很多認識模糊不清的他雖然知道但講不明白甚至有錯誤反而引起其他同學的反感於我儘量把同樣的知識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比如本節課講“化石年代順序”時用的標圖比賽的方式通過同學的動手活動使已經具有這部分知識的同學積極參加競賽對這部分知識比較陌生的同學可以通過觀摩來學習知識我也經常會精心引進一些相關的課外知識,既保持了新鮮感又達到了同樣的教授知識和訓練技能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統一,二者相輔相承,層層遞進,求實是基礎,求活是關鍵,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備紮實嚴謹的基礎知識,才能轉變成靈活的思維方法,最終表現出獨特的創新能力。

生物教學反思3

核心提示:一位成功的教育者説: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我覺得他説的很對,所謂課的第一錘也就是課的導入部分。我一直很重視課的導入,希望我的每節課的導入都。.。

一位成功的教育者説: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我覺得他説的很對,所謂課的第一錘也就是課的導入部分。我一直很重視課的導入,希望我的每節課的導入都很精彩,都能夠吸引學生們的眼球,達到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可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卻很難做到使我的每節課的導入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在我剛開始講課的時候,由於過於重視導入,結果事與願違,我的導入語內容過長,有時説着説着就與中心內容遊離了,違背了導入語的本旨——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學生們沒有學習的興趣,導致接下來新課的學習也枯燥無味。

有的時候我自認為我的導入還是成功的,如在講“練習測量”一節時,剛開始我就拿出了許多測量工具,學生們都覺得很新奇,所以興趣很高。我還儘量地使導入貼近學生們的生活實際,我讓他們測量他們手中生物課本的長寬高,學生們都很有興趣測量,很快就測量完了。就這樣很自然的導入了新課,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經過了這些日子的教學實踐,我積累了很多經驗,得到了很多感悟。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不一定非得老師用語言引入,當然如果老師要設計導語,那麼導語一定要有啟發性,吸引學生。導入還可以通過實物展示,學生們對直觀的事物最好奇了,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展示一些物品,學生們便會很專注,很捧老師的場。

還有一種導入方式就是設計一個小遊戲,寓教於樂,學生們不僅願意參與其中,而且對於老師而言還會贏得學生的歡迎喜愛。

還有就是導入的時間不能太長,否則本末倒置,會影響整個教學設計。我覺得導入的時間最多不要超過3分鐘。而且有時可以零導入

生物教學反思4

自從工作以來,一直都是文科理科一起帶。生物對文科的學生來説,並不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因為不是大學聯考科目,僅僅通過會考就可以。由於這個原因,學生普遍對生物這門課程不重視,大部分學生上課不聽講、開小差。對於教師來説,卻不能放任,總想方設法讓學生聽課、使學生對自己的課程產生興趣,確實是一件較難辦的事。經過在實驗中學的幾個月,我有了一些體會:

首先,師生關係要融洽。

大部分學生自控能力較差但自尊心很強,所以有些事情老師應該以一個理解的態度去談,而不是劈頭蓋臉一頓訓斥。談好了固然皆大歡喜,談不好也不會故意不聽課給你搗亂。還要多與學生溝通、聊聊,學生感到這個老師不錯,上課認真聽課的人數也就會多了。

其次,教學內容難度要適中。

文科班的學生,理科科目的基礎較差,根本無法跟理科班的學生相比。如果教學內容太難,那麼,他們對你這門課剛提起的一點點興趣,就會因為什麼都聽不懂而消失殆盡。於是,上課時睡覺、講話、開小差的現象隨之而發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要求不能太高,要特別注重學生的實際水平,根他們的接受能力來講解教學內容。

第三,語言儘量通俗易懂,多舉些實例。

生物課程與其他課程有些不同,雖然也是些理論知識,但與日常生活聯繫比較緊密。所以,基於這一點,我在課堂教學中,把書本中一些專業化的語言、術語,用比較通俗的語句加以解釋,儘量使學生都能夠聽明白、聽懂。再則,我也比較注意收集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在課堂中傳遞給學生,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二來使學生理解掌握書本的內容。比如講到脂肪不容易被分解供能的地方時,隨帶説一下增肥容易減肥難的原因,就會吸引很多的學生聽課,同時一些知識也就掌握了。現在很多文科班的學生給我的評價就是“講課很有意思”。當然還要注意在有意思的基礎上別忘了傳授知識的根本。

當然,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還存在着很多問題:教學中有很多枯燥的知識學生是聽不進去的,而由於知識的積累不夠,沒有辦法開展開來,這就需要我多查一些生物學上的知識資料等,不斷豐富自己;還有就是課外話題的開展注意範圍與時間,教學任務是必須要完成的,不能因小失大,這需要自己控制,嚴格把關。總之,我會努力,理科成績要上,文科照樣帶起。

生物教學反思5

通過一個多月的生物的教學和學習,我感觸頗多。

這一冊生物書是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版本,裏面寫出了詳細的每節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明確目標,有助於自主學習時進行自我評價,並且還有精要的文字闡述,並配以精美的圖和圖羣,使知識簡約化,生動化,有助於學生把握知識的重點,理解複雜的概念和理論。在系統的學完每一節後,每一節後面還有評價系統——自我評價,利於學生在學完後進行自我評價。同時還有思維拓展部分是供學有餘力的學生做的。有興趣的學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選做這部分習題。

同時,在每節中還有相應的活動系統,讓學生主動去參與探究,觀察,實驗,調查,討論,論壇和遊戲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有助於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拓展系統的課外探究是供學有餘力的學生在課後完成的。課外閲讀是供有興趣的學生課後閲讀的。通過課外閲讀,可以瞭解更多的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

總之,這本書在編寫上具有幾大塊組成,有這許許多多的優點,供學生學習利用,同時還有許多實驗可以供學生學習,和動手操作。

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具有正確蒐集,處理,利用信息的能力,遠比掌握具體的知識更重要。因此,此教科書中的每節課不是急於把結論告訴我們,而是通過一定的活動讓學生自主的學習。教科書提倡的學習方法是先了解有關的基礎知識,再開展探究、實驗、觀察,討論閲讀遊戲等活動,並通過協作和交流,最後得出結論。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就會不斷提高,這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事情。同時,這本書參考了世界許多國家最新的中學生物教科書,汲取了其中的精華,版式更加新潁,欄目更加活潑,圖片更加精美,而文字簡潔精練,淺顯易懂,這一定能激發他們對生物學的濃厚興趣。久而久之,當他們忘情的暢遊在生物學知識的海洋中時,他們就會逐步的汲取到作為未來社會公民應該掌握的生物學知識。

21世紀是一個生物學更加迅猛發展的和更加深刻影響人類的社會的各個領域的世紀。20世紀末,一隻還在媽媽身邊吃奶的小羊多利忽然成為科學家,政治家和平民百姓關注的焦點。他們可能會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一隻小羊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大的反響?諸如此類的問題,學生會感到新奇和神祕迷惑,本教科書將會引導他們面對這些生物學及其與社會關係方面的,激發他們饒有興趣的參與討論與實踐。久而久之,他們將會逐漸學會如何參與社會決策,形成作為未來公民應該具有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長期的傳統教學模式,已使學生形成一個觀點:“提問”是教師的事,學生的事只是跟着都是的問題“答”,因此要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首先要使其轉變觀念,“提問”不僅僅是教師的事,更是學生自己的事,學生可以問教師、問課本、還可以問專家、問教授、問權威,可以當面問,可以寫信問,還可以打電話甚至上網問。教師在課堂上也要轉變觀念,要營造平等、民主的教學氣氛,鼓勵學生提問,不要怕被問住,對課堂內外學生提出的有價值、有創意的問題予以表揚鼓勵,對過簡單的問題不要取笑,進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對過難的、過深的問題也予以肯定和尊重,幫助學生查找答案或詢問專家儘量解決。轉變觀念,營造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是激發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的動機,能引發學生努力思考,發現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逐步強化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展現學生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激勵學生廣開思路,探索求異,通過啟發式教學,精心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強烈意識,引發積極的思維活動。剛開始時要積極引導,提供思路,讓學生在教師的因勢利導下,掌握“提問”的思路和方向,提出思考性問題。可以在生產和生活中找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如為什麼靠近路燈的樹葉秋天比遠離路燈處的晚變黃、晚落?而在有路燈的道路旁邊種植的水稻反而減產甚至顆粒無收呢?運動會上,同樣進行1500米長跑,經常鍛鍛鍊的運動員和不經常鍛鍊的感受一樣嗎?為什麼會感到肌肉痠痛?這類問題學生在生活上都有體驗,既可以培養學生對周圍生活觀察思考的能力,又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認識了學習的重要性以及生物科學的實用價值。

讓學生親自參與一些簡單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如學校校園綠化及改進、校園白色污染的調查及防治,讓學生從實際出發,根據本地具體情況,依據所學知識,自己設置問題,帶着這些問題去體驗生物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價值,這樣既可以培養和強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興趣,又可以使他們感受到生物世界的無窮奧祕和課題的樂趣,還能增強學生學習的慾望,強化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

綜上所述,學生“提問”意識的培養,首先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育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培養學生“提問”意識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促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和發展,培養出新型的創新人才。

生物教學反思6

七年級學生思想活躍、好奇心強,合作意識淡薄,但學習熱情高,對本節內容瞭解不夠,但是對於統計數據的方法(如: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等)在國小有所接觸,只是運用得少,從沒接觸過乾濕計,不知如何使用。大部分學生有室內養花等經驗常識。

我們的探究結果是:裸地一天內的温度和濕度變化最明顯,中午濕度最小;草地、灌叢的濕度較大,灌叢的濕度大於草地的濕度;草地、灌叢中午濕度較大。中午裸地温度高於草地温度高於灌叢温度。我們的探究結論是:植物影響空氣的温度和濕度。

同學們對她的彙報報以熱烈的掌聲。她謙虛地説:“同學們對我們的探究有何問題,請批評指正。”思維敏捷的孟月説:“你們調查的是植物對空氣的影響,為什麼還要測量裸地温度和濕度?”王曉貞説:“這是與草地和灌叢作對比。”於是我趁機指出科學研究應有對照實驗,才能保證結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實驗前應確定變量而且保證變量只有一個。你們組是如何保證變量只有一個呢?”“出發前我們共同對錶,定好測量時間、間隔時間和次數。”“不同的組所測的數據不太一樣,那麼以誰為準呢?”孫子豪問。這時我沒有説話,而是用鼓勵的目光看着同學們。活潑的張明朗説:“每一個組的數據都可能有誤差,應該計算小組的平均值,這樣誤差會小些。”他的觀點得到同學們的認可。我乘機引導“那麼全班的測量結果呢?”於是各小組紛紛彙報數據,並很快計算出全班的平均值,並得出結論。“同學們如實記錄實驗結果、分析處理數據是科學工作者必須有的科學態度。處理的方法很多,同學們用圖表、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等進行處理,老師要祝賀你們又掌握了一項本領。為什麼草地、灌叢中午的濕度大於早晚?哪位同學能解答?”同學們爭先恐後地發表觀點。於天樂説:“是因為植物會吐水。”“因為植物會吸收光。”同學們爭論不休。於是一場討論又開始了。經過老師的引領和激烈的爭論最後形成結論,即植物通過蒸騰作用由葉子散失水分,中午温度高,水分散失快,空氣中含水量多,所以空氣濕度大。

我接着又真誠地説:“同學們,於天慧是一個非常善於觀察的學生,讓我們來聽一聽他們小組的論點。”於天慧等來到講台前,她説:“我們測量的結果與前幾個組大體相同,但是在我們測量探究的時候發生一件事,請同學們幫我分析一下原因。上週六我組準備到市一中校園測量,我們剛出教學樓,一陣大風颳來,塵土飛揚,夾雜着紙屑。頓時校園內一片灰暗。我們趕緊捂着嘴跑到了學校對面的市第一中學,那裏卻是另一種景象――幾乎沒有風,而且空氣讓人覺得很舒服。而我們自己的校園呢,校門前風沙卷着廢紙、廢塑料袋打着旋,我們往返兩次對比兩處的場景。我校與市一中只一道之隔,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異呢?誰能幫我們分析一下?”同學們躍躍欲試,高舉小手,有的甚至站起急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希望於天慧能叫到他。我沒有阻止。這時榮宇迫不及待地自己站起就説:“那是因為我校校園內沒有植物,而一中校園內四周都是植物。”於天慧高興地説:“你説對了。那麼如何解決呢?”孟繁志説:“多植樹,多種花草。”“你的建議很好。”“我組除測量乾濕度外,因以上原因又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我校與一中的植被差異:

通過調查我們進一步瞭解到植被除增加空氣濕度外,還可防風,綠化環境。為此我們設計了未來校園的綠化方案。”於是他們把未來校園模型抬到台前,並描繪未來的校園,重在突出環保理念(綠草地、隔音牆、體育館、生物園等),並體現了中華民族龍的精神(龍頭噴泉)。同學們為他們的執著精神所感動。我也激動地擁抱了這些可愛的孩子們。

第6組的代表樑雪來到台前説:“我同意以上各小組的觀點。我組的測量數據就可以證明。我們的題目是測量室內空氣濕度和温度與植物的關係。我們分別測量了不同居室的温度和濕度,結果如下:

所以我們的結論是植物能增加空氣的濕度。我建議居室內應放些植物。”張強突然站起來説:“我不同意你們的觀點,據我所知居室內養花並不好,花與人爭奪氧氣。”這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反對,有的贊成。那麼究竟好不好呢?我靈機一動,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通過巡視發現學生對植物是吸氧還是放氧搞不清楚,於是適時點撥,最後終於達成共識,認為白天卧室內可以放植物,因為植物不僅能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而且還能增加空氣濕度;晚間不放植物是因為植物晚間只進行呼吸,與人爭奪氧氣。心靈的交融、智慧的碰撞拉近了師生關係,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我激動地説:“我祝賀你們學會了思考,學會了交流,懂得尊重他人,並能堅持自己的觀點,你們逐漸成熟了。”“老師,我還有不同的觀點,我認為植物不僅能影響空氣的濕度,還有許多作用。”“那好,你來説一説吧。”“我在少兒百科全書中看到圓柏這種植物能分泌殺菌素,能淨化空氣。”張文軒的觀點又啟發了更多人的思維……

〖小結

同學們又將自己收集的資料與小組同學討論、交流和分享。然後歸納出植物能維持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吸收灰塵、殺滅細菌、阻降噪音等。學生通過親自測量、質疑、討論,認同了生物影響環境的觀點。最後通過開放式作業(常聽人説:齊市一年刮兩次風,一次刮6個月,你如何認識?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留下了進一步探究的空間。

〖教學反思

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設計並實施了本節教學,使我對探究式教學及對學生都有了新的認識。我的感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三點。

第一,教師的教學理念決定着教學方式,而教學方式又決定學生的學習方式,要真正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必須徹底更新觀念,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使自己成為幫助者、指導者。教學就是使學生更好地生活。

第二,不要低估學生的潛能,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可塑性極強,而平等、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是學生潛能發揮的前提。應給他們充分的空間和時間,積極參與學習和探究活動,讓他們進入社會、接觸自然、感悟人生,從而學會學習,學會生活。

第三,在使用教材上應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應多層次開發教學資源,本節課開發和挖掘了學生生活資源(居室內空氣與植物的關係)、社會資源(本市及我校氣候乾燥現象及解決辦法)及教學資源中潛藏的人文資源等,尤其是課堂上新生成的資源更是可貴。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交流、研討促進了學生的思維,形成了許多新的觀點,並從不同的層面探究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處理測量數據。極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教學的空間,使學生增長科學知識的過程也成為人格健全、發展和塑造的過程。

〖教學點評

一、課程資源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

“生活中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説是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本教學設計課程資源是豐富且具有開放性的,它以其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和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等特點,給學生多方面信息刺激,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探究。教者從探究“測量不同植被環境的空氣温度和濕度”入手,深入挖掘和整合教材的基本課程資源,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家庭背景和知識積累――家裏養花與空氣濕度的關係、對第一中學和本校四十二中植被的調查、感受和建議等基礎性的課程資源,特別是教師注重捕捉在互動質疑中生成的問題、觀點和方法――草叢和灌叢中午的濕度為什麼大於早晚的濕度、有誤差時怎麼辦、實驗變量的設計、數據統計的方法和同一風力下的兩種環境等等新生成的課程資源及挖掘潛在的人文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從書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兩個世界的交匯,使學生成為課程資源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這樣做不僅有利於“植物與環境相互影響”的意義構建,形成解決“校園風沙乾燥”“室內乾燥”等實際問題的心向和能力,而且還可以激發聯想、生成創意――合理化的建議等,更使他們深深地意識到自己學習的責任和價值。在探究第一中學校園植被對空氣的温度和濕度的影響時,卻發現“成旋渦的風沙校園”,這個問題促使學生參與探究,實地進行對比觀察、交流討論、尋找解決的辦法,這無不説明孩子們學習的責任和已形成的環境意識,這不就是學生人生價值的實現嗎!這定會增強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使學習不再是枯燥無味必須完成的義務,而是一種樂在其中的有趣的探究了。可見,教師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幫助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在社會大環境中學習和探索,在愉悦的體驗中增長知識,發展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環保道德價值觀。

二、科學探究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生命科學教育要引導學生親歷科學,這成為本教學設計的突出特點。案例中石老師引領孩子們親歷探究的過程,而不是在意其結論,她關注的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嘗試操作將有可能形成哪些探究的意識,獲得哪些探究的方法,體驗哪些情感,提升哪些價值觀。這樣學生在探究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問所解均在討論與交流、批判與質疑、經驗與享受中展現出來,不時碰撞出思想火花――居室和校園環境問題、中午草叢和灌叢的濕度等問題的發現、辨析及解決……這樣的一個“過程”經歷,不僅會使他們感受和理解“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知識的產生與發展,掌握探究“測量不同環境的植被對空氣濕度和温度的影響”的方法和策略,而且又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這樣的探究、體驗使學生的學習進入到了生命領域,沒有孩子們親自去嫩江公園、第一中學等地的探究,沒有開發與孩子們生活實際相聯繫的課程資源,又怎麼能撥動情感的琴絃,引起心靈的共鳴,感受探究與創造的快樂呢?

生物教學反思7

本節教學過程中,主要圍繞兩個主題進行:一是單細胞生物的結構和生活,二是單細胞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其中第一主題又是第二主題進行的基礎。

環節點評:

第一主題以探究草履蟲的外形和運動為起點,調動了學生對單細胞生物的研究熱情。在這一環節中,同學們不但觀察了草履蟲的獨特外形,還發現了草履蟲大多時候都是身體旋轉前進,凹陷的口溝迎向水流,只有在遇到障礙物的時候才會後退,調整方向後再次前進。為了能清楚的看到草履蟲,實驗中我們用到了棉花纖維。棉花纖維的用量很關鍵,太多了會影響視野,草履蟲在棉花纖維間若隱若現;太少了又難以起到阻礙作用。有學生髮現如果取到的草履蟲培養液恰巧存在有機物團的話,就會吸引很多草履蟲前來取食,這樣即使不放棉花纖維,草履蟲也會“乖乖”聚集在一團,很容易觀察研究。個別學生甚至還利用照相機等器材拍到了草履蟲的活動情景。所以在後續班級的實驗中,我改變了取表層培養液的方法,而是將培養液搖晃均勻,這樣在取培養液的時候也能取到底部的沉積物,便於學生在觀察時能看到取食中的草履蟲,大大提高了實驗效果。

在分析單細胞生物特點時,學生對於生物類羣的認知已達到三界分類(植物、動物、菌類)的水準,但具體哪

些形態結構特點屬於植物,哪些是動物,哪些是菌類則仍停留在感性認識,並不系統和準確,所以本節課中有必要明確一下生物的形態結構分類標準(具體內容見教學設計),幫助學生體會各種類別生物在細胞層次上的不同和由此決定的基本生活方式的差異,從而發現單細胞生物在結構和生活方式上的多樣性,並以此為基礎,在程度較高的班級引出五界分類,提高認知程度,是一次積極有效的嘗試。

第二主題單細胞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在課前查閲單細胞生物的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學生已經對很多種類的單細胞生物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有所瞭解,所以這部分是對資料的抽提和昇華,從生物的結構特點和生活方式推導出它們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各班學生中均有人能指出單細胞生物中既有衣藻這樣的生產者,也有草履蟲這樣的消費者,亦有酵母菌這樣的分解者;既能起着積極作用,也能釀成生態災難(赤潮等)。在不強調與人類關係的前提下,同學們更能全面的分析單細胞生物的生態作用。

探究性:

1、自主探究

本節教學中,我們做了幾點嘗試,如單細胞生物的相關資料在課前準備環節完成,既能產生相關思考,又能為課堂上留下更多的交流討論時間;教材觀察草履蟲實驗要求加棉花,這節課則則由學生自己決定是否使用;允許學生使用照相機等電子器材,留下自己認為有可取點的照片及視頻資料,第二課時在班級中分享,温故知新。

2、模擬探究

在五界分類的內容上,不直接給出標準,而是以書上眼蟲等單細胞生物為例,分析它們的結構和生活的特性,不同於以往對於植物和動物的認知,從而提出原生生物的概念;在對大腸桿菌的'分析過程中,引出細菌和真菌的不同,提出原核生物的概念;這部分內容通過模擬新概念的產生過程,引導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一些思路,使學習更貼近科學研究。

生物教學反思8

改變一生的五句話(教師必看)

第一句話是:優秀是一種習慣。

這句話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説的。如果説優秀是一種習慣,那麼懶惰也是一種習慣。人出生的時候,除了脾氣會因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東西基本都是後天形成的,是家庭影響和教育的結果。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積月累養成的習慣。我們有的人形成了很好的習慣,有的人形成了很壞的習慣。所以我們從現在起就要把優秀變成一種習慣,使我們的優秀行為習以為常,變成我們的第二天性。讓我們習慣性地去創造性思考,習慣性地去認真做事情,習慣性地對別人友好,習慣性地欣賞大自然。

註解:要會“裝”,要持續的、不間斷的“裝”,裝久了就成了真的了,就成了習慣了,比如準時到會,每次都按時到會,你裝裝看,你裝30年看看,裝的時間長了就形成了習慣。

第二句話是:生命是一種過程。

事情的結果儘管重要,但是做事情的過程更加重要,因為結果好了我們會更加快樂,但過程使我們的生命充實。人的生命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死亡,我們不能因此説我們的生命沒有意義。世界上很少有永恆。大學生談戀愛,每天都在信誓旦旦地説我會愛你一輩子,這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統計數據表明,大學生談戀愛的100對裏有90對最後會分手,最後結婚了的還有一半會離婚。你説愛情能永恆嗎?所以最真實的説法是:“我今天,此時此刻正在真心地愛着你。”明天也許你會失戀,失戀後我們會體驗到失戀的痛苦。這種體驗也是豐富你生命的一個過程。

註解:生命本身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是你自己賦予你的生命一種你希望實現的意義,因此享受生命的過程就是一種意義所在。

第三句話是: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並不一定是直線。

在人與人的關係以及做事情的過程中,我們很難直截了當就把事情做好。我們有時需要等待,有時需要合作,有時需要技巧。我們做事情會碰到很多困難和障礙,有時候我們並不一定要硬挺、硬衝,我們可以選擇有困難繞過去,有障礙繞過去,也許這樣做事情更加順利。大家想一想,我們和別人説話還得想想哪句話更好聽呢。尤其在中國這個比較複雜的社會中,大家要學會想辦法諒解別人,要讓人覺得你這個人很成熟,很不錯,你才能把事情做成。

註解:如果你在考數學試題,一定要答兩點之間直線段最短,如果你在走路,從A到B,明明可以直接過去,但所以人都不走,你最好別走,因為有陷阱。在中國辦事情,直線性思維在很多地方要碰壁,這是中國特色的中國處事智慧。

第四句話是: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我在滑雪的時候,最大的體會就是停不下來。我剛開始學滑雪時沒有請教練,看着別人滑雪,覺得很容易,不就是從山頂滑到山下嗎?於是我穿上滑雪板,哧溜一下就滑下去了,結果我從山頂滑到山下,實際上是滾到山下,摔了很多個跟斗。我發現根本就不知道怎麼停止、怎麼保持平衡。最後我反覆練習怎麼在雪地上、斜坡上停下來。練了一個星期,

生物教學反思9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新形勢下,我們每位教師都必須思索的現實問題。

教學反思一:夯實基礎,注重學科內的知識聯繫,形成知識網絡。

近幾年來大學聯考試題加強能力測試,但不是説我們可以忽視和放鬆基本知識的教學,恰恰相反,生物學的基本概念、規律和原理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離開了知識的積累,能力是很難形成的。

在基礎知識的複習中教師要注重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的主體知識,注重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繫,要引導學生及時歸納總結,構建生物學知識的網絡體系。在複習課中,不少教師喜歡用括號的形式把知識點的有關內容括起來,認為這就是知識網絡,我認為那只是概括了一個知識點的內涵,是某個知識點或某方面知識的具體化而已。要把它擴展為一個知識網,應該是以一個知識點為中心儘量聯繫與此有關的知識點,並使它們有機地連成一體。例如,光合作用是一個知識點,它的內涵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條件、場所、意義和過程、反應式等。把光合作用與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與呼吸作用、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水分代謝及礦質代謝(從光合作用的原料、酶的組成、ATP的組成等方面看)等知識有機地聯繫起來才是一個知識網。這個網還可以進一步擴展與農業生產中作物增產、社會熱點問題(如温室效應)等聯繫起來。

教學反思二:教學過程的反思。

新課標提倡;“探究式學習”。體現在加強對學生探究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應用知識能力的訓練;加強了對學生收集信息能力的要求;知識總量減少並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術的內容。這種探究式學習模式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有較高研究能力,有豐富的教學設計方案和知識儲備,能隨時調控學生的學習障礙,對學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確的評價。例如,在分析“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內容時,教材中並沒有指明細菌是如何轉化的,轉化的機制是什麼。因此,教師備課時,在指明“該實驗設計的原理,成功的關鍵之處”的基礎上,應設計下列探究問題:R型菌轉化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殺死”的S型菌復活了,還是被“殺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種活性物質使得R型菌轉變成S型菌呢?如果是後者,該活性物質又是什麼呢?該活性物質又是如何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的呢?教師在備課分析教材時,只有把這些探究問題設計出來,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運籌帷幄。

生物教學反思10

根據教學實踐,對國中生物教學做如下反思:

1、教師的提問很重要,通過有效的提問能夠達到對新舊知識的銜接,在教學過程中較好的問題設計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所以在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定要預先設計好問題方案做到在不同環節中設置難易適度的問題。

2、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關注學生學習狀況而且要注重學生的思想動態。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更多的是關注優秀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忽略學困生的表現,導致這部分學生更強烈的逆反表現從而使師生間出現矛盾,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照顧全面用不同手段來激發他們,千萬不要讓他們覺得老師忽略了他們。

3、要突出學生的主題地位從注重教法向注重學法方面轉化,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來,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溝通與合作。要做到突出學生主體教師就必須給自己很好的定位,我們在頻繁的考試中可能已經背離了我們的教育目標,用簡單的分數來衡量一個學生從而把他們看作學習的機器弱化了對他們的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的教育,所以我們首先放下“鞭子”融入他們,讓自己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聆聽者、協調者、啟發者,切實實現有重知識向重培養學生能力方面轉化(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探究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實驗設計能力等等)並要善於捕捉課堂上的信息隨機生成出來。

4、要重視探究實驗的教學,其關鍵是要教給學生進行探究實驗的方法步驟思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於結果或者結論無須多研究。

5、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學會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説,凡是適應新課程理念的又與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相聯繫的內容教師教師都要去挖掘都要去教,讓學生達到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即所謂的學以至用。學生也會在不斷的利用生物知識去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習興趣倍增。

6、利用好多種教學手段,課堂教學除了利用好多媒體以外,教師的板書、板畫、肢體語言也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起來,另外教師的講課要有情感的投入。

7、教師要經常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辦法,在不斷的積累中才會進步。

8、國中生正處於思維的活躍和叛逆時期,所以要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要善於激發學生不要壓抑學生,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個體之間的交流。可以説沒有交流,教學就無從談起。因為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分享智慧與情感的過程,在溝通中,師生雙方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經驗,交流情感與理念,求得新發現,實現教學相長,共同發展。”説到底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課堂上絕對不允許就知識論知識,要教會學生學習----也就是説要把獲取知識的方法教給學生。

生物教學反思11

彈指間時光流逝,我又送走了一屆畢業剩,高三生物教學反思。回首過去一年的教學,有喜有憂,有可取之處,亦有不足的地方。

我所教的班級有150,也有平行班152。針對各班學生的特點,我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自認為在以下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研究課標考綱,分析大學聯考趨勢,把握大學聯考動態

20xx是新課程大學聯考。研究新課程標準及湖南省命題思路非常重要。在複習中我以新課標為依據,集中精力,重點突破核心和主幹知識。這樣,在複習中就具有裏很強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緊扣教材,夯實基礎,全面培養學生能力

高三的課堂教學既要源於教材,又要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拓展和深化。從往年的大學聯考看,不管試題怎麼變化,但考查的內容仍是書中基礎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以教材為依據,抓住教材知識的主線,對知識進行梳理和歸類。對教輔資料則以合理應用,並再三強調學生不可陷入資料的提海而不顧教材的複習。

三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高三複習可以説是一個枯燥無味的過程。如果按照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學生可能走兩個極端:一心走入高校大門而刻苦學習以苦為樂的學生;對前途感到迷茫對課堂教學感到厭煩而自暴自棄的學生。這樣的教學方法是不受學生歡迎的。因此,我在教學中採取多種教學方法來活躍課堂氣氛,給學生充分的發揮空間。

四通過專題複習,培養了學生學科內綜合能力

專題教學是培養學生學科內綜合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針對各班學生基礎不同的特點,我主要進行了以下專題訓練:選擇題專題。選擇題是平行班學生得分的關鍵,進行這項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得分效率。圖表曲線專題。圖表曲線考查學生圖文轉換能力,是學生的弱項。遺傳變異專題。遺傳變異既是大學聯考的重點,也是大學聯考的難點,更是學生的難點。實驗專題。包括實驗題型的歸納講解和生物學實驗設計的講解和分析及題型訓練。

五調整學生複習心態,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大學聯考是實力加心態加機遇的一次綜合大演練。具備健康向上勇於進取自信自強的積極心態是搞好複習的重要保證,也是大學聯考成功的關鍵。高三學生面臨巨大的升學壓力和竟爭壓力,心理極其脆弱。如果教師處理不當,會對複習帶來不利影響。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給予及時的表揚和肯定。要給學生更多的關愛和耐心,不能因為一次考試失誤就打擊漫罵。

生物教學反思12

國中生物科學的教育對象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他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材,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因此我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應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這是一節實驗探究課,更應充分體現這一目的。聽取了李老師和方老師的課深受啟發,以下是我的幾點認識:

1、如運用多媒體展示,會使學生更加直觀的體會各種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2、運用導學提綱可以讓學生更加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來。我們要真正的實施起來。

3、探究實驗是這一節的重點,關鍵讓學生學會制定方法步驟的思路,對於結果與結論在實驗後可以很自然的得出。有國小科學中探究實驗的基礎,完全可以採用小組合作的方法,通過交流確定實驗方案。

4、學生討論計劃及實施計劃的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捕捉課堂上的信息隨機解決問題不僅關注學習好的學生,更要關注學習差的學生;不僅關注學習活動,更要關注學習狀態。

5、在交流過程中,要強化師生之間互動,要善於激發學生不要壓抑學生,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個體之間的交流。

6、課堂上,教師的板書、板畫、肢體語言也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起來,還要有情感的投入。

生物教學反思13

一、高三複習切忌脱離課本。

學生總覺得課本沒什麼好讀的,課本上的他都懂,認為整天泡在參考書和練習冊裏做題、解題,就行了。如果沒有真正的領悟到自然科學的概念,做了成百上千道題,再做類似的題仍然是錯的。教科書是最精練和全面的,對它要讀熟、吃透。把教材上的知識全吃透了,做題就會融會貫通、得心應手。我們的學生往往不會讀書,教師應指導學生帶着問題讀,這樣才會有收穫和心得。當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嚐到讀書的甜頭後,他們會自覺地讀。

二、認真理解生物學的各個概念、定律。

學生們對概念記憶還算清楚,但對其內涵的理解往往比較模糊,也不願下功夫去研究。因此,學生做題裏面的錯誤一般都是概念的理解錯誤,或者理解錯了,或者概念模糊,這樣造成的錯誤是大量的,而且這些錯誤如果不去發現,不去真正的搞懂它,會錯很多次,而自己還不知道怎麼錯的,所以要弄清楚概念.錯了一道題,要知道到底錯在什麼地方?只有這樣才能把概念搞清楚。

三、精選精練,不搞題海戰術。

有的學生手裏有大量的參考書,好的教學輔導書一本足夠,練習冊一本足夠。做題之前一定精選具有代表性的、經典的題型或內容,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要對主幹知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並靈活運用。”每次考試後有的學生就急於知道答案,把正確答案記在卷子相應的位置就完事大吉了。其實重要的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讓學生分析自己做的題的對錯在什麼地方,把知識點深挖、吃透。學生做過的試卷就是複習重點,尤其是以前做錯的題,不應該羞於拿出來,實際是學生積累的一筆財富。

四、重點突出,全面複習,不能“押寶”。

複習要把握複習主幹知識,但不能忽略小節。給學生猜測考哪部分內容是不可取的,這樣可能會限制學生的複習內容,出現知識死角。

五、加強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大學聯考年年考實驗題,但是考的知識點,考的方式、角度是不同的。複習必須全面,從實驗的目的、原理、實驗材料、處理、觀察記錄結果、現象分析、得出結論都要認真分析。指導複習時,首先要對所有教材實驗進行分類複習,找出其中的異同點,並總結規律、指導方法。同時還要對手頭的有關實驗資料進行研究,從中找出實驗考查的規律、方法,並注意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

六、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

把題拿給學生之前,自己應先認真做一下,多聽聽學生的“答案”,有無道理,是否恰當,有沒有新意,不能認為跟“答案”一樣的才算對,。學生的思維活躍、創造力強,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應該多鼓勵學生、欣賞學生。這樣才能教學相長,是教師自己得到提高。

一年來,有精彩,有收穫,也有不足方面,主要表現有:(1)教學內容沒有完全落實。平常講的內容,學生掌握不夠,也反映我校學生的素質。(2) 分層教學抓學生做的不夠到位,差生嚴重拖後腿。(3) 部分學生仍喜歡用口語表述,不習慣用書面語言準確表達。

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不斷學習、總結、反思,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不斷努力,不斷地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

生物組 王勤軍

生物教學反思14

1、“光合作用”教學設計體現了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強化“提出目標—à提供可供選擇的實驗材料—à學生設計實驗—à實驗結果分析—à結論”的訓練: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並選擇合適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技巧;注重相關學科間的知識聯繫;親自體驗科學思維方式、態度;提高了學生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

2、教學設計中“學生自學—à學生設計實驗—à學生觀察CAI演示的光合作用過程—à伴CAI學生分步討論具體過程—à學生對比光、暗反應的區別與聯繫—à總結”,學生在認知過程中輔之以CAI宏觀地再現葉綠體的亞顯微結構,動靜結合地描述全過程,學生對知識掌握準確、記憶清晰、理解深刻、分析透徹。

3、整個教學過程實現了五個轉變:

(1)教師角色的轉變:講授者—à指導者

(2)學生地位的轉變:被動的接受者—à主動參與的學習主體

(3)媒體作用的轉變:演示工具—à學生的認知工具

(4)教學過程的轉變:設疑、分析、講授—à學生髮現、探索、構建知識、培養能力

(5)教學模式的轉變:教師講授式—à自主型與探究型的結合

這五大轉變努力讓學生參與概念和原理的建立過程、生物知識結構的構建過程及生物問題的解決過程,充分體現了過程性、主體性、發展性的教學思想。

4。學生閲讀課文、文中彩圖,思考並回答教師提出問題效果好。如光合作用發現過程等讓學生自己閲讀課文,比單純教師講效果好、課堂氣氛熱烈、同學情緒高漲。

5。不足之處:課件的交互性不夠,如能設計出提供基本素材,而學生能自由設計實驗,效果一定會更好。

生物教學反思15

本節的教學從學生身邊的事物開始,如向學生提問:教室裏有哪些生物?那些非生物?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學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清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在於是否具有生命。但同學們會把一些動畫片上出現的卡通動物做當作生物,此時我就告訴同學們卡通動物是電腦作品而不是真實存在的,從而,幫助學生走出誤區。

至於什麼是生命,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徵,我在課上讓學生觀察了我課前準備的一些植物和動物的圖片,並且讓學生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回答生物的共同特徵,學生的回答不夠全面和確切,但我仍給予了及時的鼓勵,目的是鼓勵學生敢説,在觀察之後我讓學生討論生物的基本特徵,然後我與學生一起對照課本上的描述比較學生歸納的特徵,並引導學生認真、細緻的觀察,在與學生一起討論時,我還讓學生據了很多生活中的實例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本節課以討論為主,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氣氛熱烈,同學們對知識的學習也非常成功。

標籤: 反思 教學 生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ngwu/v7n5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