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熱】生物教學反思

【熱】生物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生物教學反思

生物教學反思1

在國中生物科學的教學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緊緊抓住三部分

一、國中生物科學的教育對象是面向全體同學的,他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材,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同學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也就是説,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全面、基礎、科學素養教育,從這一觀點出發,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從我接觸同學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同學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同學基本素質為中心思想。在課堂教學的準備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例如在講生態環境時做關於生物圈二號計劃的專題講座,在拒絕毒品時會讓同學觀看中國拒絕毒品的宣傳片等。總之,豐富同學知識、提高同學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教學理念的中心。

二、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説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賴。我認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處去看才能覺得清澈見底,也就是説,要站在一個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為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同學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同學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學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個一個專題,然後再根據同學的具體學情合理安排教學進度。並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很多的活動,例如一些課堂小遊戲、調查、競賽等等,讓同學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三、提高同學的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探究式活動。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同學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正確的,相反,對於生物學科來説,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後的科學探究中發現是錯誤的。在教學中,同學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通過科學探究發現的,因此,我認為教學並不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同學。相反,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是將同學置身於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通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律。同時也鼓勵同學對老師、對書本提出質疑,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證實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於同學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為老師要給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顆創造心是最可貴的。並且作為老師,要給同學提供一個適合創造的平台,例如,我可以通過演講比賽、寫保護動物的倡議書、辦手抄報、知識競賽等方式,鼓勵同學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們在這些活動中的一些創新,我相信,在這樣一個輕鬆、愉快又充滿鼓勵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同學,無論在知識、能力、創新各方面都將會是最優秀的。

生物教學反思2

生物學七年級(下)課本中的第四章第三節心臟,這節知識點多,聯繫複雜。學生學習時困難重重。在利用直觀教具等教學手段加深學生理解的同時,我和學生一起找規律,並編成順口溜,以此指導學生記憶,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心臟四腔,右手對左腔,左手對右腔,房在上,室在下,上下相通有瓣膜。左室壁厚送全身,右室壁薄送肺近。心室射血去動脈,靜脈血液迴心房。左室送血,右房回;右室送血,左房回。肺體循環心連心,血液氧量不一樣。

生物教學反思3

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髮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

一、求實、抓基礎,聯繫實際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切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有時要通過舉例、作圖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抽象生物要領的理解。對生物規律的講解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得出結論,同時要講清生物規律的適用條件和範圍及生物規律中各生物量之間的關係,必要時對其相關的概念規律要加以比較區別,消除學生對生物概念規律的模糊感。

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繫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在課堂講授中,教師應儘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實例,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習題的講析中,選例除了要注重習題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習題的實用性,以及滲透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性。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教學,除了課本上必做的演示實驗外,教師應當善於觀察,挖掘生活實例中的生物原則,設計一些實驗裝置在課堂上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方法科學、靈活多變

教師在課堂講授中,應根據課程結構設置內容特點、課型特徵以及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知識方法教育要靈活,在課堂上,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課型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思維方法訓練要靈活。在解決生物問題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問題,做到一題多思,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一解,教師應當有目的對學生進行各種思維訓練。

三、轉變觀念,創新教育

“求實、求活、求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有機的統一體。二者相輔相承,層層遞進,求實是基礎,求活是關鍵,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備紮實嚴謹的基礎知識,才能轉變成靈活的思維方法,最終表現出獨特的創新能力。

新一輪的教育課程改革頒佈了國中課程的課程標準,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教學的新要求,就國中生物新教材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問題進行探討。

在新課程形勢下要求:一個稱職的國中生物教師,決不能“教書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共進。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學習的習慣。可是,如果生物教師對於教學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時吸收他們的研究成果,自己對教學又不做認真思考,“上課時,只是就事論事地將基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下課後要他們死記,而不鼓勵他們思考分析”,那麼,又怎能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生物問題的空間呢?那麼,教師首先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新課程下生物的教學反思對於教師生物專業發展有很大的作用。當代國內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師即研究者”。教學反思中的“反思”,從本質上來説,就是教師的一種經常的、貫穿始終的對教學活動中各種現象進行檢查、分析、反饋、調節,使整個教學活動、教學為日趨優化的過程。這無疑會促進教師關注自己的教學行為,深入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

總之,雖然新課程下關於生物教師教學反思的研究,目前還是個新課題。許多的反思問題都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學反思對生物教師的成長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是生物教師實現自我發展有效途徑,也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更會促使生物教師成長為新時期研究型、複合型教師。

生物教學反思4

本節課是在新課標精神的指引下,而開展一系列活動的。

因此,一開始我就讓學生以組為單位參與討論如何進行校園生物調查,為調查活動制定具體的調查方案,培養學生的思考問題和設計方案的能力。學生明白了調查方案及注意事項後,就開始實地調查、記錄、交流、收集資料,讓學生做科學,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然後對調查內容進行整理、統計,使同學們更好地領會如何去認識和研究生物。最後,通過兩節課的設計調查方案、實地調查、彙報、整理統計等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出調查的一般方法,突出調查是一項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本節課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主動探索式的學習,也很好地培養了他們的'分工合作精神。同時,也試圖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全面提高每位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的新理念。

本節的教學應注意幾個問題。

第一、調查活動一定要落在實處,小組內事先設計好調查表是非常重要的,這有利於學生按錶行事,避免盲目。

第二、調查評價可分兩方面。

一是小組內互評,讓學生根據調查表的認真態度評分。

二是教師應給調查報告做出評價等級和評語。

生物教學反思5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在生物課的教學中,使每節課設計都能面向全體學生,着眼於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提出全體學生通過努力都應達到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有較大的靈活性,以適應不同學校的條件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

以下結合《輸送血液的泵-心臟》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中反映出來的一些情況具體總結一下國中生物教學的體會: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是人教社出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觀察心臟的結構和肺循環、體循環的途徑這部分知識是教學的重點。它既是對前面所學的血液,血管等知識的深化,又是聯繫消化、呼吸、排泄等章節的關鍵。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需要經過循環系統運送到身體的各種組織、器官,人體所產生的廢物也通過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等的協調活動排出體外,因此本章內容起到了聯繫各部分知識的作用。

1、給學生機會,自己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去探究。

對於血液循環途徑的知識,學生以前從沒接觸過,因此是較為抽象和陌生的問題。如何化抽象為具體,增加學生在這方面知識的感性認識是教學的關鍵。在學習過程中,我先引導學生複習了上節所學習的心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的知識,再讓學生認真觀察血液循環圖解,思考討論了“觀察與思考”中的兩個討論題。在充分的思考、討論、交流、表達中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出物質運輸的途徑,通過他們自己討論,繪出循環的路線,增強學生的合作能力,並且用已有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學生的能力、知識儲備有差異,因此允許他們合作討論,取長補短,避免知識信息的孤立,使全體學生都有參與討論點的機會,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

2、讓學生有展示自我的機會。

通過小組的討論,每個組都能得參與的機會。

生物教學反思6

國中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探究為基礎的學科,在國中生物科學的教學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緊緊抓住三部分:

一、國中生物的教育對象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他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也就是説,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全面、基礎、科學素養教育,從這一觀點出發,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從我接觸學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中心思想。在課堂教學的準備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例如在講拒絕毒品時會讓學生觀看中國拒絕毒品的宣傳片等。總之,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教學理念的核心。

二、作為教師,教材是必須要全面瞭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説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賴。作為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學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

個一個專題,然後再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合理安排教學進度。並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很多的活動,例如一些課堂小遊戲、調查、生物競賽等等,讓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三、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探究式活動。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學生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正確的,相反,對於生物學科來説,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後的科學探究中發現是錯誤的。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通過科學探究發現的,因此,我認為教學並不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學生。相反,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身於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通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律。同時也鼓勵學生對老師、對書本提出質疑,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證實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於學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為老師要給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顆創造心是最可貴的。並且作為老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創造的平台,例如,我可以通過演講比賽、寫保護動物的倡議書、辦手抄報、知識競賽等方式,鼓勵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們在這些活動中的一些創新,我相信,在這樣一個輕鬆、愉快又充滿鼓勵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無論在知識、能力、創新各方面都將會是最優秀的。

生物教學反思7

1、採用多媒體手段導入。

這種方式主要是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錄像或影片,甚至聽一段解説等等,由此創設一定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熱情,在一種和諧、愉悦的氛圍中轉入正題。

2、借教具導入。

授課前,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教具,諸如:掛圖、模型、實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圖畫等,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對於不熟悉的教具,馬上就會提出疑問:“這是什麼東西呀?”由此,教師可以很自然地導入新課。

3、通過設問導入。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使貯存在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由靜息狀態轉變成動作狀態(即活躍狀態),減少新知識輸入的阻抗,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創造一定的“心智緊張度”。例如,在講授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時,教師設問:“為什麼我們家裏陽台上種植的花卉總是朝着光源方向彎曲生長呢?”在學生初步討論之後,教師進一步設問:“為什麼生長素與這種現象有關呢?”通過設問,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對新知識強烈渴求,這樣就為教學活動的展開創造了前提條件。

4、通過練習導入。

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練習,讓學生在課前訓練,注意練習中要包含上節課所學的知識,也要穿插一些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這樣,在師生共同解題時,學生就可以發現自己所欠缺的知識點,上課時便會集中精力聽講,教師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引出新課內容。

當然,新課的導入方式很多,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如師生問候、教師直接板書、講故事、講新聞、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甚至一句無聲的體態語言,等等,都有值得借鑑之處。

總之,任何一種的導入方式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努力去創造一個愉悦、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做到願學、善學、樂學。

生物教學反思8

《表裏的生物》一文,敍述了作者小時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經歷。他認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聽到父親的懷錶發出清脆的聲音,就認為裏面也一定有一個小生物。他充滿了好奇,可是父親不許他動,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親打開表蓋讓他看,並説這擺來擺去的小東西是蠍子尾巴,他信以為真,見人就説父親有一個小蠍子在表裏。文章敍述質樸,就像與人傾心交談自己童年的一件難忘的趣事,所以教師授課時儘量營造這種親切的氛圍,讓學生津津有味地學,興致勃勃地説。

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為本、以講助讀”,我認為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得多,提問得多,大力提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在想象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終追求的教學境界。

生物教學反思9

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各種手段,創造觀察條件,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觀察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生命活動的過程永久地留在學生的記憶中。

我在國中生物“種子的萌發”這課教學中,除了通過演示講清楚種子萌發的條件外,還讓學生做個小實驗。我分別發給每一位學生一些油菜種子和小麥種子,讓他們回去找2個大些的瓶蓋子或小盤子,在瓶蓋或盤子上墊幾層皺紋紙,把小麥種子和油菜種子分別放在皺紋紙上,每天澆些水。由於10月份天氣暖和,過幾天種子就發芽了。我自己同時用兩個培養皿,墊上幾層皺紋紙,分別放上小麥種子和油菜種子,每天澆點水。

過幾天,種子先長出根,結合“種子的構造”來講,胚根先長成根,根就能吸收水分,還起固定植物的作用。並讓學生把萌發的種子帶到學校觀察。有些學生的種子萌發得較好,有些學生的種子萌發得較差,讓他們對照萌發條件找出原因,並記錄萌發的情況。再過幾天,種子又長出葉來,告訴學生這是胚芽發育而成,這時種子已長成一株小苗。對比小麥苗和油菜苗長出的葉和根都不一樣。等後面講到“根尖的構造”時,可通過培養皿的玻璃,看到皺紋紙下面長滿了白色的根,毛茸茸的根毛肉眼看得非常清楚,而且根尖頂端黃色發亮的根冠也看得很清楚,皺紋紙的上面長滿了綠油油的小苗。等到種子中營養用完了,小苗也停止生長而且葉片逐漸發黃,這時種子只剩空殼。在種子萌發過程中,學生可寫觀察記錄,種子第幾天發芽?根生長的情況,葉片生長的情況等。實驗做得好的學生最後可寫成一篇小論文。

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可系統地觀察到種子的萌發過程;可觀察到根尖,特別是根毛;單子葉植物與雙子葉植物的根系與葉片的不同;也理解了小麥種子的胚乳與油菜種子的子葉,供給胚發芽的營養。學生對實驗很有興趣,收穫也大,利用“種子的萌發”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生物教學反思10

好的情境引入可以承上啟下、牽引全局,對課堂教學成功與否起着關鍵作用,高中生物教學反思。

反思一:多一份實在,少一份形式。

情境的創設在教學中確實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它必須要與教學內容相關,不能搞形式主義。如,人教版高中〈生物〉“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教學情境創設,教師問:“你見過蛋白質嗎?你知道蛋白質有什麼作用?如果你想合成蛋白質,你認為首先應做哪些方面的工作,以免走彎路?”學生列舉了生活中的蛋白質以及蛋白質的作用,關於最後一問,學生答到需要知道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種類和數目以及排列順序。過渡:“同學們知道氨基酸嗎?氨基酸是如何形成蛋白質?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在講完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後,組織學生討論人類研究蛋白質有什麼意義?前後呼應,並適當進行情感價值觀教育。

這樣情境創設能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繫在一起。關鍵是教師提出的問題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讓學生説出本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反思二:多一份創意,少一份隨意

情境創設來源於現實生活,但需要高度濃縮和提煉,克服創設的隨意性,必要時可以適當進行加工處理,更能符合課堂教學實際需要,實現教學目標,教學反思《高中生物教學反思》。如“細胞分化”的教學,以德國某體操運動員和她白血病兒子的真實故事導入。

教師問:“關於白血病,你瞭解多少?正常人體內的白細胞是如何產生的?”通過對此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歸納出細胞分化的概念。

教師問:“剛才我們討論了正常的白細胞產生,患者體內異常的白細胞即癌細胞是怎樣產生的?”讓學生帶着問題閲讀教材並組織學生討論相關內容,如癌細胞的產生、致癌因素、癌細胞的特徵以及預防癌症的措施。

過渡:“對於患者目前有哪些治療方案?”

學生答到:“化療和放療以及移植造血幹細胞。”

教師問:“放化療方案有什麼缺陷?”組織學生討論。

過渡:“在藥物方面,科學家試圖尋找副作用小的一些抗癌藥物如紫杉醇。”並提供紫杉醇的資料,

教師問:“如何大量繁殖紅豆衫滿足紫杉醇的用藥需求?”此問的意圖引出植物克隆,並落實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過渡:“剛才同學提出第二個方案移植造血幹細胞。什麼是幹細胞,體內除了幹細胞以外,還有其他的幹細胞嗎?”播放幹細胞視頻,組織學生畫概念圖歸納幹細胞類型。

再現情境:醫生希望給該運動員的兒子移植造血幹細胞,但配型失敗了。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什麼方法可以獲得治療患者所需的造血幹細胞?組織學生討論方案。此問的意圖引出動物克隆,並落實動物細胞的全能性。

教師總結:“剛才討論了治療白血病的一些方案,但有些方案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無法實現,所以現在還有許多患者處在生死邊緣,我們應該為他們做些什麼?”組織學生討論,並適時激發學生對患者感同身受的真摯情感。

生物教學反思11

在本學期中,我逐步嘗試將“目標導向教學”理論應用於我的國中生物教學課堂中。我認為,“目標教學”簡單來説就是師生在課堂中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依據簡單、可操作的一系列教學目標,最終絕大多數學生到達預定教學目標為終點的教學管理過程。

“目標教學”的大框架是“導標——導學——導練——導評——導結”五段式,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不分對象地、機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將其應用於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去來説。比如説,導標這一過程也許在高中生能夠很容易讓學生跟着教學所呈現的目標去學習,在練習、講評中檢驗三維目標是否達標,但是在國中生物教學,我發現這樣的效果並不是太明顯。國中生在學習方面有以下幾方面的的學習特點:

(1)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都比較弱,而學習依靠性強,尤其是七年級學生表現更明顯;

(2)思維特點上起主導的還是形象思維,隨着年級的上升抽象思維迅速發展

(3)學習上容易對教師生動形象的事例介紹感興趣,對嚴密的理論分析和邏輯推理厭煩。

因此,有一部分學生看到分解的許多小目標後,容易產生視覺疲勞,有時還會感到厭煩,就開始慢慢走神、不感興趣,因此在學習動機不強的狀況下,試想一下練習的效果會怎樣,達標效果也不言而喻了。針對國中生這些特點,我覺得目標導向教學在國中生物中可採用這幾個環節,即“引趣——嘗試——反饋——總結”。

第一,引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並且隨着這種情緒體驗的深化,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教師可透過生動搞笑的生物演示實驗或是設計簡單的學生實驗,講述生動的生物學史,列舉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學現象等,多種方式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解釋生物現象、探索新問題的求知慾。當學生產生了疑問,有了解問題的需要後,再讓他們自學教材,他們才能專心研讀,使自學獲得好的效果。例如,筆者在講“環境對生物生活的影響”一節時,先課前讓學生分組捉鼠婦,分發一系列的討論題給他們,如“一般在什麼地方容易捉到”“什麼會影響他們的生活”“你怎樣跟別人驗證你的結論是對呢?”等問題,透過這樣的一個探究實驗設置了疑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地導入了下一環節。

第二,嘗試——讓學生學習自學

教師分發自學提綱,即分解後的學習目標,由學生按自學提綱,個體獨自閲讀教材,或四個人一組小組討論的形式,有時用老師將學習目標用問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掌握。教師作巡迴點撥,對自學中出現的問題,誘發啟導,但不能包辦代替,主要在於瞭解自學狀況。

比如在介紹《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影響》這一節時,可簡單地將目標呈現給學生:

(1)舉例説出一些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2)舉例説出一些生物影響環境的例子

(3)生物適應並影響環境,認同保護生物的觀點。

之後採用學生依據要求:4人一組小組討論5分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舉出許多例子,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及時糾錯與講解,注意引導學生緊扣討論題目來進行討論。對個別學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問題,教師應肯定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深度,指導他們在課外去閲讀有關書籍,以防討論漫無邊際,影響教學進度。當然,也要注意保證討論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估計學生討論沒有餘力時,再予以指導、啟發和補充,切忌匆忙討論,倉促結束。之後,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針對普遍性的問題,結合教材的重點、難點(因為通常重點、難點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學解決的)以及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

第三,反饋——儘可能瞭解學生

目標教學是透過教學信息的反饋來實現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狀況,並根據檢測的狀況採取相應的措施,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定預定的教學目標。檢測的形式一般採用提問形式或書面練習檢測,當然儘量可多用一些書面檢測,這樣涉及的學生比較多,效果更為有效。在每一個知識點講解完畢,可適當選取一些“小、精、活”的練習加以檢驗,以確定學生掌握知識的狀況,並根據檢測中暴露的問題,有針對性進行小組或個別輔導,使絕大多數學生到達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師比較全面地瞭解了教學中反饋的信息,實現了對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控制,這樣有利於鞏固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第四,總結——化零為整以保證教學質量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目標教學中務必保證實施小結這一環節。這樣有利學生把各個小目標到達整合,最終實現總目標,有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並且有利於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知識的再現與提取。

生物教學反思12

《表裏的生物》一文,是我國詩人、學者馮至寫的一篇文章。文章語言平實易懂,透露着童趣,符合孩子的需求,很適合學生閲讀體會。文章主要講了小時候“我”認為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物,所以對父親會發聲的表極為好奇,並相信了父親説的表裏有個小蠍子的故事。作者通過這個故事表現了童年的“我”對事物有着強烈的好奇心,也讓讀者感受到“我”是一個善於觀察、愛思考的孩子。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是個體尋求知識的動力,也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徵。

本課教學我還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為本、以講助讀”,我認為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想象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終追求的教學境界。

遺憾之處:

1、學習第一自然段中的並列句式時,教學中,我覺得學生能夠很容易領會,沒有帶領學生加以引導,部分學生對並列句式根本不理解,因此對教學效果略有影響。

2、教學調控不夠靈活有效,教學機智有待提高。今後在這方面要加強學習

生物教學反思13

在生物教學中新課改所倡導的實驗探究式學習,起點高(情境高於教材)而落點低(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礎理論直接或間接源於教材),既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方法和思維,還能讓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對學生而言,實驗過程中問題的解決不僅是一個知識輸出的再現過程,更是一個知識信息重組和整合的獲得性過程。以課內外學生實驗、探究性學習與教師的過程式教學引導為依託實施本節教學,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地位,思維活躍,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對前人做過的實驗,學生經過探究,能從中發現問題,並能很好地把握實驗要點;學生在實驗中表現出的熱情、機敏以及鍥而不捨的精神感染了為師者,這一切都是灌輸式教學所無法體驗到的。一節課下來,感覺時間過得太快,探究過程顯得緊迫;對於教師如何更好適應角色轉變,成為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促進者,而不是越俎代皰,將學生的探索研究引向既定結論,教師應提供信息、啟發思維、補充知識、引導質疑、探究和創新,使學生自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這一點還有待進一步磨鍊和提高。

生物教學反思14

1、紮實基礎,培養生物學素養

歷年生物學試題雖然注重能力的考查,但也關注基礎知識,對這些知識不能只是死記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科學的記憶,特別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素養。由於會考對能力的要求仍然是以知識為立足點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很好把握教學內容和難易程度。我們的學生不論是在一模、二模,還是在會考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都是基礎知識不牢固,而近年來的會考生物又十分重視對基礎知識的考查,很多學生認為非選擇題答起來很困難,其實有的題目就是書上的原話,所以迴歸課本,找出每一節的關鍵詞,找出教材完整的陳述觀點並加強理解和記憶非常重要。這就要求我們不論是在新課教學還是在複習教學中都要精心指導學生理解教材,讓學生在讀懂教材的基礎上,“學會思考”“學會表達”,指導學生用概念圖、表解、綱要等直觀圖示構建知識體系,為形成基本能力夯實基礎,做到心中有書。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善於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開發課程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科學素養。

2、強調探究,加強實驗教學

課本實驗是考查的一個重點,不僅考查實驗的基礎原理,還考查實驗過程及實驗過程中的錯誤分析等。新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重視生物科學實驗。在今後,要特別關注實驗考查內容,對於課本實驗要認真地去做,並且要認真分析實驗可能出現的錯誤及原因。實驗教學重要的不是得到實驗的結果,而是學生在參與實驗的過程中,掌握實驗的技巧、技能,體會科學探究的思維和過程,從而對實驗進行拓展與應用,所以教師要加強探究式的實驗教學,指導學生設計實驗、改進實驗。

3、突出重點,開展研究性學習

教學中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採用啟發式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而不能以傳統的教學方法來傳授新課程內容。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法,也是現行中學生物學教材中突出體現的一種學習方法,它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掌握科學探索的方法,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當然,研究性能力的提高不是在考試前做幾道題目就能解決的,而應體現在平時的複習中,強化學生的研究意識,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這些應貫穿於學生學習的全過程。

4、聯繫實際,關注熱點問題

當今科學、生產、社會的重要內容、熱點問題無疑也影響到了會考。會考考試説明中特別提到“重視理論聯繫實際,關注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聯繫生產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研究考綱,提高複習的有效性,同時要關注熱點問題,注意聯繫實際進行理解記憶,這樣既能提高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培養了應用知識的能力。

生物教學反思15

國中生物學科是第一次作為會考科目,因此,如何引導學生對生物科的複習是擺在我們全體生物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我們從如何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不斷地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這三個方面去探討國中生物學的複習方法,並結合教學中可能遇到的情況提出備考時應注意的問題。

一、我們的複習工作是這樣進行的:

第一階段:緊密聯繫課標,確立學習目標,加強雙基教學。

本階段主要是基礎知識導學及綜合性的系統複習。我們以填空、流程圖、圖表提綱的形式呈現書本知識,學生依照這些提示認真看書複習,教師在整個複習過程中只是一個指導者、點撥者。在這個複習階段我們主要注重雙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幫學生構建好知識體系和知識網絡。

第二階段:精選試題,自我檢測。

把基礎知識換成選擇題、或讀圖、或資料分析的形式來檢測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理解和應用程度。在此階段我們結合知識點精選試題,講解的時候舉一反三,不搞題海戰術。通過課堂教學反饋和進行試卷分析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複習方向。

第三階段:分塊、專題複習,加強綜合能力。

本階段我們是將相關知識點綜合在一起,抓住複習的重點、難點、考試命題的側重點,高頻點,加以突破。

第四階段:熟悉會考題路,確定應試策略。

全面演練知識、技巧、方法,強化記憶,形成全方位、多角度解題的能力。獲得會考有效信息,自我心理調整,確定應試對策。

雖然我們對會考複習花費了很多心血,一模、二模成績也很好,但是很多同學在會考中並沒有去發揮好。我想是因為會考之前的複習是提高學生成績的關鍵時期,各科都進入了緊張的複習階段,由於學生模擬考試考得還不錯,學生這時也處於一種“疲勞”狀態,到會考前他們反而沒有了學習的熱情,沒有“要考試”了得緊迫意識。所以如何在學生“疲勞”的狀態下提高課堂效率,是我們有待解決的問題。

二、我想有一下的具體措施:

1、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説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賴。我認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處去看才能覺得清澈見底,也就是説,要站在一個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在教學中,把教材中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安排揉合成一個一個專題,然後再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合理安排教學進度。並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很多的活動,例如一些課堂小遊戲、調查、競賽等等,讓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2、人在壓抑、恐懼、緊張的心理狀態下是很難有所創新的。如果在課堂上充分尊重信任每一位同學,鼓勵他們大膽地發表意見,凡是學生正確的解答我們都給予鼓勵和讚賞,注意多鼓勵學生。學生在這種輕鬆的狀態下,不會產生厭倦情緒,釋放出了巨大的學習潛能,每節課的任務都能較好的完成。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演講、討論、辯論的方式,引導他們去交流切磋,相互學習,讓學生在討論中發現知識,在實驗中發現和認識規律,將知識潛移默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成功感、自豪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複習的目的和任務,在於幫助學生對國中階段所學的知識加以整理總結,進而鞏固提高,並能運用。然而在複習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能記住知識點,卻不會應用知識點。很直白的練習題會做,但碰到稍有變化的題目就會束手無策。怎樣幫助學生避免死記硬背,提高靈活應對考試的能力呢?在完成了一輪系統複習後,可佈置學生出一份綜合試卷,並根據學生出試卷的態度、試題質量等給予評分等方法。複習也是教學中的一個環節,如果教師能夠力求改變刻板機械的複習方法,為學生創造一個可以自主參與、充分展示的空間,想必學生也能逐漸做到會複習,複習好,使所學知識不再停留於課本,而是變為己有,受益終身。

三、存在的問題

1、教師方面:學生由於生活經驗、腦力程度存在差異,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時不能全面把握學生的學習程度,因此對學生的照顧有時不夠到位。照顧大多數學生時,優生沒事幹的情況也存在。在討論過程中,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關注不多,致使這部分學生成績不夠理想。

2、學生方面:由於受社會大氣候的影響,有些學生對學習不夠重視,上課懈怠,不集中精力學習。教師鼓勵學生多提問題時,有些學生表現不積極,或者不敢發言,教師應該多找他們談心,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由於學生自身的惰性,不少學生慣於聽教師講解,懶於思考,這也使得新課程改革精神的貫徹多少會發生困難。

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不斷學習、總結、反思才會有所創新,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不斷努力,以適應學校對教師發展的要求。

標籤: 反思 教學 生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ngwu/g5jew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