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實用的衚衕文化教案3篇

實用的衚衕文化教案3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衚衕文化教案3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的衚衕文化教案3篇

衚衕文化教案 篇1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的能力

2、讓學生體會作者流露在字裏行間的細膩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對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品讀

2、概括要點方法的概括

三、教學設想

實施發現引導式教學;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於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

本文的教學時數為一課時。

四、教學步驟

1、導入

有人説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今天我們所學課文涉及到的是一種相對古老的建築衚衕。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壇寂寞了四十

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給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序文《衚衕文化》。讓我們慢慢品讀課文,就象欣賞美妙的音樂一樣去感受它內在的文

化氣息吧!

2、解題

讀題,要求學生調動已有經驗,充分發揮想象,説説題目告訴了你些什麼內容?

明確:衚衕:小弄(long)堂

(點出了寫作對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衚衕三千六,無名衚衕賽牛毛

文化:比較下面兩個句子中文化的含義

*現在這社會,沒文化是不行的。(知識)

*北京大學有很濃的文化氛圍。(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科學等)

屏示衚衕與文化的關係:

當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時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轉移到曾經共存的物品和環境中。過一段時間人們就從這器物和環境中瞭解感受與認識昔日生活形態和精神了。這樣,器物與環境更發生了質變。

馮驥才《文化眼光》

3、速讀課文,概括段落要點

圈點每段要點(運用跳讀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師生總結概況要點方法(見板書)

根據要點理總體思路(運用已學過的第二單元閲讀方法

理清思路)

*(第5段)過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點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

前後兩部分符合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衚衕文化在衚衕這種特定環境中形成的。

概括北京胡同及衚衕文化的特點(方正封閉)

對文中幾個極富表現力的詞進行揣摩:

*寫北京人易於滿足的六句話,尤其一個嘿字

*睡不着眯着

師生概括語言特點(見板書)

4、思考:

根據課文倒數第二段的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這句話,思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明確:

態度很複雜既喜歡又否定,結合文章第二部分內容分析。作者畢竟在北京胡同裏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對衚衕及衚衕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認識到了這是歷史的必然。

屏示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過去的總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在無可奈何之中,總有新的希望在生長。

汪曾祺《日子就這麼過來了》

5、推薦好書:

為擴大學生閲讀量,瞭解中國的居住文化,瞭解汪曾祺,瞭解其樸素語言裏包含的豐富內涵,介紹下列好書。

屏示:

《中國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濟大學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老頭汪曾祺》(江彬等著人民大學出版社)

《悠閒的生活藝術》(汪曾祺等著貴州人民出版社)

6、佈置作業: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時間,寫下了內涵豐富的《衚衕文化》。從你居住的環境入手,自擬題目,寫一篇短文,但要寫出你對環境的思考,如《農居文化》、《高樓文化》等。

衚衕文化教案 篇2

師:同學們,你們讀《衚衕文化》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是什麼,與其他文章比較覺得語言上有什麼不同呢?

眾生:(沉默)

師:我們讀一段感受一下,好不?請大家讀第一段。

生:(讀第一段)。

師:有什麼感覺?

生:有,感到語言樸實、親切,老頭子與老婆婆牀上對話的方位詞特有趣味。

師:同學們,這樣樸實的語言能反映百姓最真實的生活。大家在寫作文時,常感到無話可寫,總認為,作文的語言是很“高雅”的。是的,作文“行動”本身就是高雅的,但它的“高”不是高不可攀的“高”,作文的內容都是生活化的。這篇文章給我們很好的啟示,本文沒有寫“驚天動地的事”,文章中兩老頭子牀上的話都寫了,這樣看來,“寫作文就是”。

生:(齊聲)寫生活。

師:我昨天給大家發了一篇閲讀的文章,叫做《汪曾祺……》。

生:(齊聲)《……喚起青年對語言的熱愛》。

師: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也希望喚起同學們的對語文的——。

生:(齊聲)熱愛!

師:也希望喚起大家對語文老師的——

生:(齊聲)熱愛!

師:(笑)我沒有這麼説哦!

生:(齊聲)笑。

師:同學們,在你們看來,文章中哪一些語言最能體現北京文化的特點,哪一些語言最能體現北京人的特點。我們班有五個組。看哪一個組能夠比較好地體會到課文的語言特色。過一會兒,你們推出一個代表你們組水平的同學發表看法。你們需要幾分鐘時間?

生:三分鐘。

師:三分鐘夠了嗎?好吧,現在開始。

生:(讀書,討論)。

師:三分鐘時間到了,可以了嗎?

生:不可以。

師:噢?還需要延長時間嗎?

生:需要。

師:我就估摸着,三分鐘時間你們搞不掂。再延長2分鐘好嗎?

生:好。

師:就再加2分鐘時間吧,請繼續。

生:(讀書,熱烈討論)。

師:時間到了,再不給你們時間了。研究出的水平就是你們的水平了噢,哪一個先來發言?

生:(指第5組)從那一組開始?

師:為什麼?

生:我們講“風格”,所以讓他們開始。(眾生笑)

師:你們要這樣的“風格”還是要講“人格”?(笑)

生:我們要“風采”。

師:好!哪一個組先表現“風采”?

生:我先來(很多學生舉手)。

師:好,第2組,第4組,第3組。只有你二個組了,你們要抽籤,還是講“風格”?

生:(第5組舉手)

師:(指第5組)好,就你們組先來。

生:我覺得74頁上寫到《八月驕陽》裏“文化革命”的一段對話很有意味,表現北京人不管閒事,其中“您多餘操這份兒心,糧店還賣不賣棒子麪?”“賣!”“還是的。有棒子麪就行。”還有下面的句子“忍着吧——窮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表現了北京市民的“忍”的精神。

師:好,很有水平的發言,下面的組就有壓力了。

師:噢,兩位同學站起來了,原來各有招數啊,請。你們要不要模仿一下?大家説要不要?

生:(齊聲)要!

生:我們模仿74頁所引小説裏面的對話。

生:(模仿對話)

師:怎麼樣?

生:(齊)鼓掌。

師:我很激動,我們班真是人才輩出啊!

師:能不能説説你們這樣讀的依據?

生:他們愛嘮嗑不愛出頭,且覺得他們會説話,很貧嘴的。

師:給他們掌聲(眾生鼓掌)

師:下一個組。

生:我覺得這篇文章語言有三個特點。

師:做總結啊?

眾生:(笑)

生:第一是通俗,第二用了老百姓的語言,口語化,第三是還有高雅的語言。

眾生:(感歎)哇——

師:請用文中例句説明。

生:文章開頭説“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通俗地説明了北京城的特點。下面北京人的“東去……西去”這樣的話,就是口語化的。還有第七段的文字都也很口語化。第三,有的語言很高雅。如74頁:“西陽殘照,衰草離披……”這樣的語言很高雅。

師:噢,真是一個比一個精彩啊!

生:(齊)(熱烈的掌聲)

師:下一個組。

生:(沉默)。

師:大膽説,你們沒有壓力!説説看法而已。

生:我讀一段話:“窮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師:能不能讀出感情來?或者你的組有沒有人幫你讀出來?

生:(齊聲)讀啊。

生:(沉默)

師:噢,我們就不難為你了。我們也該給掌聲。

生:(鼓掌)。

師:下一位。

生:(模仿語調讀)“我們樓裏有一個小夥子……北京人,真有你的”。

師:(指前面那個組與剛才這位同學)你們二位雖然相距遙遠,卻心有靈犀啊(生笑),你把他們沒有完成的任務,很好地完成了,給大家帶來了真切的語言感受,鼓掌!

生:(熱烈的掌聲)

師: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老師的想法?

生:想啊。

師:你們猜,我會同意哪些組的發言?

生:(議論)

師:我感覺啊,韓彗豐同學很像一位語言的鑑賞家啊,假使我要能夠理解到這種程度,也要花很長一段時間。

(多媒體屏示字幕:1、樸素親切2、簡潔,口語化3、典雅別緻)

同學們不要看你的説法與我的不太一樣就焦急,我看同學們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即使大學聯考答題,對你們的答案,老師也不會扣分了。同學們的討論已經把很多主要意思都表達清楚了。

我在這裏補充一點,關於語言的簡潔,既體現在引敍的材料的典型性上,如表現北京人的方任意識,用二位老人牀頭對話“東去”“西去”的對白,如果是斜街,則一定會表明叫“斜街”等,還表現在全篇文章裏多用短句,使文章顯得簡潔。關於語言的“高雅”,我更正為“典雅”,正象韓彗豐同學所找的依據“西風殘照……”一段,四字一句,語言流暢,語氣貫通,古樸典雅,充分表現出作家的古典文學修養。

請看這些句子的出處

屏示: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唐李白《憶秦娥》)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唐白居易《琵琶行》)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唐劉禹錫《烏衣巷》)

同學們,汪曾祺先生用樸素簡潔的文筆表達了他對衚衕文化的留戀與對衚衕文化走向衰亡的理性認識。那麼,我們的同學如何看衚衕文化呢,它與取而代之的“高樓文化”比較,你更喜歡什麼?或者你有什麼看法呢?做一個小調查,你認為“衚衕文化”與“高樓文化”比較,哪一種更優一些?

生:(舉手)

師:好,因為第三、四組認同衚衕文化的多一些,我就給全班劃分為二個“派別”,就是“衚衕派”和“高樓派”吧。(生笑)作者這樣看衚衕文化,對照課文,想一下,衚衕文化與高樓文化,哪一個更有優勢,各自有什麼弱勢,給你們3分鐘時間準備,怎麼樣?

生:好(看書討論3分鐘)。

師:衚衕文化,有代表發言嗎?

生1:衚衕文化有優勢,很熱鬧,人的距離近,大家能夠不約而同地會鳥,喝酒,下棋。

師:“高樓”注意聽人家的發言,以利於反駁啊。

生1:那二位對那一段打小姑娘的事情的態度,就是住了“高樓”的緣故,所以不管閒事了。

師:噢,他們如果住了衚衕就不會是這樣的態度了,是嗎?

生2:還有,衚衕裏沒有車水馬龍,遠離了熱鬧。

師:噢,你説的是環境安靜。

生2:衚衕有很典雅的感覺。

師:高樓派?

生3:剛才他們説的不管閒事的二位老人原是住在衚衕的,與高樓無關。

生2:不是,他們中有團結,文明的精神傳統,我們還要這種傳統,而且要發場。

生4:“我是高樓派,首先,高樓是科技發達的象徵,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生(齊聲):哇——(歡呼鼓掌)

師:你説高樓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發言好有高度啊!

生4:住高樓的人思想就應該進步一些。

師:那你認為,住高樓的人就應該管一管打小姑娘的事,住衚衕的人就可以不管。所以,住衚衕的人就説,讓他道歉沒有理由,那同一個事例怎麼證明相反的觀點?

生5:(舉手)

師:請。

生5:我覺得,這是不同的生產力背景下發生的事。

生(齊呼)哇!

師:你又開拓了一個新的思路啊。

生6:我認為高樓文化是衚衕文化發展過來的。

師:你是哪一派的?

生6:中間派的。

生:(齊笑)

生6:高樓文化是歷史走過來形成的。並不代表高樓文化好。衚衕文化使人與人之間有一堵牆,課文裏説到,鄰里之間,過往不多;高樓文化有一點進化,二者各有優缺點。即高樓使人們之間的牆越來越厚,鄰里之間交往更少了。這二者都不很好。但這些是人造成的,不是環境造成的。

師:你認為,不論什麼文化,關鍵在人,是嗎?

生6:是的。

師:你看問題似乎站得得更高一些!

生7:這二種文化都畫地為牢。衚衕畫出的是四合院,書中説他們各人自掃門前雪,而高樓則切分為每一户人家。我也認為這是歷史發展成這樣了。人們之間隔膜深了。按照“天下為公”的説法,我不認為高樓好,我不希望有這樣的文化,還是自然一些好。我想穴居也好,人與人之間沒有那麼多提防,夜裏睡覺可以不用關門;用現在流行的睡袋也好。如果硬要選擇,我選擇穴居文化了。

師:很有“老莊”風格啊。

生7:我希望過小國寡民的生活,希望人們有交往也有能獨立的空間,人要少一些。人多麻煩多。

師:你是國家未來的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的很好人選啊。(眾生笑,鼓掌)

師:同學們發言有理有據,條分縷析。請接着來。

生8:剛才王典的説法太理論化,不可能實現的。

生9:我是中間派的。我贊同孫楓的觀點,有人曾説,在城市這所用鋼筋混凝土灌注的人性的沙漠上,我感到十分的孤獨和無助。但高樓為什麼代替了衚衕?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衚衕裏的人很清閒,年老的搖一把蒲扇,年青人無所事事去會鳥,生活節奏緩慢,不合現代生活的節拍,所以被高樓取代了。但進步的文化也是雙面劍,至於為什麼,我目前也説清楚了。

生:(鼓掌)(舉手)

師:這麼多人要發言,我該叫誰呢?請你!

生10:我代表衚衕文化的,我首先反駁王典的觀點,她説的那種夜晚打開門睡覺的生活是不現實的。衚衕文化具有歷史意義,是傳統文化,不會完全被取代,一定會得到一定的發揚。

生11:我是衚衕派。如果説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請大家看一看課文73頁的第一段。

師:特別注意,我們聽,她講話的依據是從課文中來的,很好。

生11:北京人也“處街坊”,看得出來,北京人講究獨門獨院也講究“處街坊”,這與現代人相似,現代人講究交往,也保持個人的獨立自由空間。現在高樓大廈裏的人,人們心理的隔膜更大了。剛才有同學説過,混凝土已經使人際之間的距離更大了,我們應該感謝衚衕文化,它使我們既保持一定距離又不會使人們之間的距離更加拉大,現代高樓裏的人,鄰里已經完全是陌路人,見了面也不説話。

師:在你看來,衚衕文化並不是那麼隔膜的,它有適度的交往,又使人們保持了適度個人空間,就算今天的高樓文化也是衚衕文化發展而來的,是嗎?

生11:是的,還有,今天的高樓裏的人有一定交往,也是從衚衕裏繼承下來的,所以,我們應該感謝衚衕文化。

師:汪曾祺先生説:“再見吧,衚衕。”,那麼,你的意思呢,則是“你好,衚衕。”對嗎?

生:是的。

師:好,請坐下。

生:(鼓掌)

師:還有嗎,有請“衚衕派”

生:(不滿地)又是衚衕啊

師:好好,我改正,待會兒,多請你們“高樓”發言

生12:衚衕文化還有適用價值,如課文裏説到有上馬石、栓馬樁等,它們的歷史價值還在,為後人提供了考查的依據。

師:好,有請這邊

生13:我讚賞高樓文化,從74頁17段看出,衚衕走向衰敗沒落,如果外國遊客來看到殘破的景象,就認為中國還沒有發展起來,影響中國的形象。

師:哦,她是站在國際交往的角度來看衚衕的,發展高樓就可以讓外國人看見中國的發展,如廣州的中信大廈多麼驕傲地矗立在中國的大地上啊?

眾生:(掌聲)

生7:我先想反駁一下麥家輝的觀點,我自己也沒有説完整,大家覺得衚衕已經不適合現在了,已經Toold.

師:她是英語科代,説話要用英語才能較好地表達啊!

眾生:(笑)

生7:大家看看物理書,知道物質小到原子,大到宇宙,看似兩極但都是可以統一的,同樣,我説的穴居文化,不是過鑽木取火的生活,我討論的是理想,我們現在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我相信隨着生產力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心理會更適應物質生活更豐富的將來,人們可以夜不閉户地生活。

師:運用了鄧小平的初級階段理論來論證啊!

生14:為什麼高樓這麼多,我們學習的地方也是高樓?這是現實存在,衚衕總會走向沒落。

生15:我比較支持衚衕文化。對衚衕有很親切的感覺。

師:你住過衚衕嗎?

生15:住過類似衚衕的院子。高樓只是人口與時代發展而形成的,我們住高樓只是因為人多了,如果建衚衕要佔用更多的土地。

師:你是從國土資源部部長的角度來考慮的。

眾生:笑

生16:外國人不會因為看到衚衕就説中國落後,這可能還是他們喜觀看的特色建築。

師:你是從旅遊局長的角度看的。是啊,北京有一個旅遊項目就叫“到衚衕去!”很買座噢!

眾生:(掌聲)

師:有請繼續。

生9:我説高樓是衚衕發展的結果,我又傾向於衚衕文化,書上説:“偶有剃頭刀子的‘喚頭’之類”,這些在高樓裏是見不到的;還有,課文説,北京人容易滿足,高樓是從衚衕發展來的,不好説誰優誰劣,至於高樓的“隔絕”狀況是不會長久的,古話説:“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人本性是趨於交往的。

師:你是説人的社會性會使得人們將自然打破高樓的封閉。好,現在每個派別給一次發言機會

生2:衚衕是我們的特色,民族特色,它不會消失,高樓文化雖然發展了,但衚衕還會保留下來。

師:請高樓派

生17:我想請問許佳俊同學,如果廣州有衚衕,你住哪兒呢

師:回答啊

生15:廣州有很多城中村,類似於衚衕的

生18:我告訴你,這些村已經被改造了,被高樓取代了。

生19:這是發展的結果。

師:是啊,難道你到學校學習不是為了發展嗎?

眾生:(熱烈的掌聲)

師:啊呀(指生19),被他抓住“尾巴”了呀!

眾生:大笑

生17:還有,高樓文化是追求現代化生活的結果,衚衕文化是歷史的見證物。

眾生:(鼓掌)

師:請中間派

生7:有人説我的觀點太理想化了,其實沒有理解我的意思

師:那我問你,王典同學,白雲山上有個洞,你去住嗎?你怎麼回答?

眾生:(笑)

生7:如果我的一切都那麼現實,那我還有什麼理想的追求呢。

師:你看,我問她,她反問我了,這就是語言運用的藝術。

眾生:(鼓掌)

生:是的,我不能住山洞,我要上學,要考大學。雖然我不能住深山洞,但我不能丟掉理想。當年有人想象今天有電腦,有高樓時,當時他旁邊的人也許會覺得他的想法荒唐可笑,但理想是前進的動力。

眾生:(鼓掌)

師:同學們的辯論非常精彩,發言彬彬有禮,顯示了應有的辯論風采。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論證了自己的觀點。大家從兩種文化的歷史淵源、文化價值、現實發展、未來展望等方面結合自己的認識與理解做了充分的交流和熱烈的探討,有的同學還表現出了一定的辯論藝術水準。不論怎樣,我聽了大家的發言是很受啟發,很有收穫。大家以後在辯論時注意兩點:一是發言要有比較可靠的依據,二是注意不要被別人的意見牽着走,避免走進對方話語的圈套。請同學們課後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充實一下內容,以“你好,文化”為題,寫一篇作文。下課。

作家汪曾祺説,讀小品文是悠閒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氣息的健康的休息。他的《衚衕文化》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筆者學着他的“文化休息”,在教學設計中努力體現“快樂語文”:在快樂中增長見識,瞭解衚衕的特點及衚衕文化的內涵;在快樂中體驗情感,感受北京市民散淡、平和、自足與作者懷舊、感傷、理智超脱的情懷;在快樂中品味語言,體會京味語言醇厚活潑的魅力;在快樂中拓展開來,由遠及近,從北京的衚衕文化聯繫到家鄉的地域文化——中央電視台多次報道過的江山市廿八都鎮的“飛地文化”。在初步介紹後將此確立為班級的研究性學習課題,讓各個研究小組討論申報子課題。

一、序曲

上課鈴聲過後,我打開多媒體,屏幕上映出古樸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熱烈、韻味醇厚的京腔歌曲《故鄉是北京》在京韻大鼓的伴奏下裊裊而起。

(多媒體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圍,創設情境,能彌補傳統語文教學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書之不足。)

學生馬上進入了情境,聽得如痴如醉。

我恰到好處地按下鼠標,音樂戛然而止。

“看大家的表情,都被這畫面和歌曲深深地吸引住了。感覺怎麼樣?”我微笑着問學生。

“太美了!”“太好聽了!”還有人打趣道:“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引得鬨堂大笑。

“知道這是哪裏嗎?”

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北京!”

我順勢導入:“對,北京。古樸典雅的北京胡同,韻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讓我們感受到了北京文化綿綿的魅力。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一位文化老人寫的京味小品文《衚衕文化》。”我邊説邊在衚衕背景圖上即時打上字幕“衚衕文化”。(不以事先做好的示人,以增強現場感,體現多媒體教學的互動、隨機。)

然後問學生:“這位老人是誰呢?”

“汪曾祺。”

“對,是汪曾祺老先生。”我點擊鼠標,屏幕上亮出了汪曾祺和藹的笑臉及其簡介。

“汪曾祺是江蘇高郵人,但他長期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市民之中,加上他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鍾,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別有京味兒。他主張‘文化休息’,認為讀小品文是悠閒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氣息的健康的休息。因此,我們這節課也好好地體現一下‘快樂語文’。米盧不是有‘快樂足球’嗎?我們也該有‘快樂語文’,在快樂中增長見識,體驗情感,品味語言。怎麼樣?”

學生興趣倍增:“好!”

我高聲道:“那就讓我們走進北京胡同,感受衚衕文化。”

二、增長見識

1.揭題切入。

切入課文的方式很多,此處採用“揭題法”——從揭示標題“衚衕文化”的內涵入手,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同時,從“文眼”所在的第5段切入,也使講課順序有了變化。

我點擊鼠標,屏幕上再次出現“衚衕文化”主頁。

“各位能不能告訴我什麼是‘衚衕文化’?請引用書上的一句話回答。”

學生在課前就對課文進行了預習,所以很容易讀出了第5段中的句子:“我們通常説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衚衕文化。”

“對。反過來説,衚衕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話到此處,我又把學生往定語“衚衕”二字上引:“那作者為什麼用‘衚衕’做定語,而不用諸如‘草原’‘水鄉’之類的定語呢?請再引用本段的話回答。”

學生馬上齊讀起來:“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

於是自然地轉到了第1~4段的內容:衚衕。本文的文脈是先“衚衕”,而後“文化”。

2.衚衕。

本文所在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為了落實這八個字,我這樣問學生:“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北京胡同的哪些內容呢?請大家引用1~4段中的'關鍵句回答。”

“第1段——”

“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

“所以北京人的什麼意識很強?”

“方位意識很強。”

“老太太嫌老頭子擠着她了,怎麼説?”

“你往南邊去一點。”學生齊讀後忍不住笑起來。

“要是我們睡覺遇上這類事,會怎麼説?”

“往裏面靠一點。”“移過去一點。”

看他們比較出來了,我於是笑道:“看來我們的語言模糊多了,方位意識差多了。”雖然沒有通讀串講,只找了段中的一句話展開,可我發現效果倒很好。

衚衕文化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內容要點,體會作者由對衚衕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內藴,《衚衕文化》教學設計[推薦]。

2.學習作者用平時樸素的語言敍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4.培養學生一種全新思維方式,即善於透過現象看到事物隱含的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

1.總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用簡要的語言從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通過對具體的詞語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過對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體會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媒體設計]

北京胡同的相關照片、圖片、投影儀、錄音機、膠片、磁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要點]首先簡要介紹作者及其作品風格,之後以資料的形式讓學生對"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有一個初步的理解,最後以自讀練習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概括重點,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意圖。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説起衚衕,我們並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視無睹了,不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往來於衚衕之中的經驗是有的。但對於衚衕中藴含的文化內涵卻不大注意。北京的衚衕獨具特色,一般人習以為常,有一位作家卻能以獨到的眼光,憑深厚的文化底藴,審視北京的衚衕,發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藴,認為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汪曾祺的《衚衕文化》。

二、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職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經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其人有"短篇聖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説《受戒》《大淖記事》等。

三、《衚衕文化》概説

汪先生的《衚衕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衚衕文化》序。"這是一篇匠心獨運,充分顯示作者個性風格的小品文,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衚衕文化》教學設計[推薦]》。

作者把這普普通通的衚衕,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不清的衚衕中凝聚浸透着獨有的衚衕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裏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從中也流露出作者對衚衕文化懷舊傷感的感情。

四、有關"文化"的概念(使用投影儀)

1.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

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

--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從廣義來説,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的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

來説,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辭海》

五、自讀練習

1.北京的衚衕有何特點?(出示圖片或照片或投影儀)

明確:(提示學生用找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方法尋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寬窄、網絡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識極強;從"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等但都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從"寬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階層不同;就"網絡"來説,也體現了生活方便、安靜這一特點。

2.衚衕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明確:"封閉""滿足""袖手""忍安"。

3.讓學生回答在衚衕文化的眾多特點裏,他喜歡哪一點,不喜歡哪一點,為什麼?

4.作者是如何從"衚衕"裏發現"文化"意藴的?

明確:作者通過介紹評論北京的衚衕來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從而揭示衚衕文化的豐富內涵。共15個自然段,文章開始從方正的衚衕寫起,寫了衚衕名稱的來源,衚衕的寬窄,衚衕的作用,並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談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説明了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接着引用、舉例將其具體化: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文化、居民們似乎都承襲了祖宗安土重遷傳統,蝸舍再破也不捨得"挪窩兒";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獨門獨院,但也講究處街坊,婚喪嫁娶隨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卻也浸透着衚衕文化的特點;由於北京市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易滿足;北京人愛瞧熱鬧,但不愛管閒事;並用事例説明其文化精義是"忍",即所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5.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描寫中,包含了什麼感情?

明確:作者對衚衕,對衚衕中的市民生活,對衚衕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懷舊、留意略帶傷感的情感。

標籤: 教案 衚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5g39j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