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滕王閣的文化詠歎散文

滕王閣的文化詠歎散文

或許是王勃的鋒芒,我們幾乎不記得了唐宋散文大家韓愈先生也曾為滕王閣貢獻過精彩的文字。韓愈是個胖子,文章也寫得厚重,雖然王勃的華麗之辭在先,文起八代之衰的韓先生並不擲筆避諱,這是大師的精神,他在宜春任袁州刺史之時,為滕王閣的重修寫記文,以追憶開篇,雲:“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

滕王閣的文化詠歎散文

好閣無好運,多舛的一千三百年的記憶,毀與修之間,折騰了二十九次,值得一提的是,一九二七年處死滕王閣縱火犯的竟是文化巨匠郭沫若。我實在想不出在地球上還有哪個建築像滕王閣這樣屢屢遭殃地仆倒,又屢屢咬着牙關站起。不知王勃是否嘴快把人傑地靈説得太早,我曾牽強地説重修之人傑也,再建之地靈也。一個民族的玩劣和倔強在樓閣的命運中對峙,彷彿映照出這塊土地上興衰榮辱,我們眼前的滕王閣雖只有二十年的落成史,卻依然臨江長吟着古風

長長的歲月裏,委託秋風迎送來來往往的客,登高閣以弔古,傾肺腑以抒懷。在飛軒累榭,迴廊並抱之地,他們或飲或品,或歌或舞,或賞或吟,不斷地給滕王閣累加文化的積澱。它反覆地重建使滕王閣的風格也在反覆的變化,宋元朝的滕王閣,我們還能從流傳下來的圖畫中能見到它的風骨,唐閣的`富麗甚至興廢最多的清閣不少模樣只能在詩文去回想,但文人們的雅集使西江第一樓充滿了人文的氣質。

如今的滕王閣展現給我們的是宋式古閣的俊美,在這裏不得不説起讓我們敬仰的粱啟超的公子樑思成先生,他對中華民族的貢獻隨着城市現代化的進程無疑將進一步得以顯現。他的妻子著名詩人林徽因是讓徐志摩、金嶽霖、沈從文等眾多泰斗傾心的才女,尤其林徽因在徐志摩和樑思成之間,鄭重地選擇了後者為自己所倚靠的終身伴侶。樑先生是求真務實之人,為古建築的保護和修繕嘔心瀝血,一九四二年五月,樑思成路過江西,根據天籟閣舊藏宋畫底本,參照唐代營造法式,繪製了《重建滕王閣草圖》,原來準備在抗日戰爭勝利後重建,誰知一等就是四十餘年。當我舉頭仰視滕王新閣“層台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的雄勢之時,不免一聲感歎,樑先生的草圖依然發揮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可惜他沒有眼福看見,他的妻子也無法為新閣詠歎。

有唐以來,從白居易、杜牧,到歐陽修、王安石、朱熹、辛棄疾、文天祥,至唐伯虎、李東陽、朱彝尊、曾國藩都感懷於滕王閣,滕王閣集結了來自不同王朝的一個個擲地有聲的名字,這個充滿文化人格的精英團隊讓我們折服和肅目。雖説《馬當神風送滕王閣》中的王勃依然是獨佔魁首,但有幾首詩,我依是愛不釋手,如唐詩人李涉的《重登滕王閣》:

滕王閣上唱伊州,二十年前向此遊;

半是半非君莫問,西山長在水長流。

我曾偶爾翻閲到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之後,在閣上設宴慶功時所作一首五言,儘管有些粗糙,卻有布衣天子的王者之氣:“雪壓竹枝頭,雖低不着泥;明朝紅日出,依舊與雲齊。”

滕王閣是我生活的這個城市的文化脊骨,也是符號,在濕漉漉的江南巍聳着。遠行人遙見了滕王閣,心就踏實了,因為知道家就在前方。不能沒有它,否則找不到讓我們自信的文化依據,甚至彷彿會喪失一種文化的知覺。

標籤: 滕王閣 詠歎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n6k25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