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中國文化説明文3篇

中國文化説明文3篇

相信大家都寫過作文吧,尤其是作為主要學習作文類別之一的説明文,説明文是以説明為主要表達方式,其他表達方式(如敍述、議論、描寫等)恰當配合的一類文種。如何寫説明文才能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文化説明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中國文化説明文3篇

中國文化説明文1

中國的戲曲可謂流芳千古,歷史悠久了,而且中國戲曲的種類繁多,全國許多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劇種,而且每一個地方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地方文化風情。不信?我們今天就一起走進戲曲文化瑰寶,享受它獨特的美吧!

中國現有的戲曲劇種大約是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更是驚人:可以以萬數計!我們知道許多劇種很多劇種都是有其獨特的演變過程,我們知道的比較有名的劇種:如京劇,越劇,吉劇等等。而且中國的戲曲與西方的戲劇不同,它有自以獨特的審美觀念與表演體系,現在就為大家介紹一些吧:“生”是除大花臉與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統稱,裏外又分“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統稱,分: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淨”是指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淨”又分以唱工及以工為主的花臉;“醜”扮演喜劇角色。

怎樣?看了之後是不是覺得有趣呢?其實還有很多呢!我國戲曲主要戲曲有:崑劇,京劇,黃梅戲這三派。二京劇又分:梅派,程派,苟派,尚派,這四派。而且我們在電視上可以看到這京劇人物臉譜是十分微妙的,在演員的臉上塗上某種顏色以象徵此人的性格與品質。角色和命運是京劇一大特點,它的作用是幫助觀眾理解劇情。簡單講,紅臉含有褒義,代表英勇;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兇詐;金臉和銀臉是神祕,代表神妖。而臉譜起源於上古時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許多地方戲中都保存了這一點。

看了上面的介紹感覺不錯吧!中國的戲曲文化就是這麼精彩,要一點一點講十天十夜都説不完呢!希望未來的我們能繼續發揚它哦!

中國文化説明文2

中國的書法藝術與京劇、武術、鍼灸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四大國粹。在華夏五千年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漢字的書寫逐漸升華為一門藝術,這在世界各種文字的發展史上不能不説是一個奇蹟。

中國書法藝術與中國文化相表裏,與中華民族精神成一體。中國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貴和尚中。這種強調整體和諧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樣性的統一,主張以廣闊的胸襟、海納百川的氣概,兼容幷包,使社會達到“太和”的理想境界。書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諧,但這種和諧不是簡單的線條均衡分割,而是通過參差錯落、救差補缺、調輕配重、濃淡相間等藝術手段的運用,達到的一種總體平衡,即中國文化“和為貴”的價值觀,通過書法藝術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體現。

儒道互補、剛柔相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又一基本內容。儒家倡導剛健有為、自強不息,《論語》用“任重而道遠”來勉勵“弘毅”的“士”;《老子》主張“致虛極,守靜篤”,引導士人以清靜無為從喧囂的塵世中得到解脱,成為儒家思想的補充。中國書法藝術對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的追求,毫無疑問受儒道兩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響。當然,書法藝術中對陽剛與陰柔的表現,不是二者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備之,有所側重。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書法,由於晉代士人的價值取向,崇尚高邁俊逸的精神風格,灑脱清遠的精神氣度,其書法藝術總體上以陰柔為基調,含蓄藴藉,寓俊宕之骨於清逸之氣,柔中帶剛;反之,清代又由於漢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鬱憤懣之情結,特別是金石之學昌盛,使書家從中獲取一種強勁的動力,以釋抑鬱之懷。

先秦哲學中,道家的虛無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深遠。書法藝術中注重對空白的經營,強調在無墨處施展才華,計白當黑,正是這一觀點的具體體現。在書法藝術中,一紙之上,着墨處為黑,無墨處為白;有墨處為實,無墨處為虛;有墨處為字,無墨處亦為字;有字處固要,無字處尤要。白為黑之憑,黑為白之藉,黑白之間,相輔相成;虛為實所參,實為虛所映,虛實之際,互為所繫。老子的對立統一思想,被書法藝術中計白當黑之實踐體現得淋漓盡致。

書為心畫。就個體而言,書法作品中的筆墨線條,是書者情感的傾訴,心性的抒發,懷抱的展示:《蘭亭序》可見王右軍之飄逸,《祭侄稿》可睹顏魯公之悲憤。就整體而言,自古至今的書法珍品,憑藉着千姿百態的線條構建,共同聚集着對中國文化的陳述,對民族精神的彰顯。

中國書法藝術對中國文化的詮釋深刻而周詳,對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博雅而細膩。我們從對中國書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國文化中富有生機的精華,更看到了書法藝術中所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選自《中國書法報》,有刪節)

1.下列對於中國書法藝術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書法藝術是文字發展史上的奇蹟,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中國四大國粹之一。B.中國書法藝術追求總體平衡,反映了中國文化和諧統一的思想。C.中國書法藝術不是線條藝術,而是綜合運用位置、色調、黑白等手段的藝術。D.中國書法藝術周詳地詮釋了中國文化,藴含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2.下列對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化的詮釋,正確的一項是 ( )A.通過對書法藝術的鑑賞,我們能夠感受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和“清靜無為”的中國文化思想。B.書法藝術對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的表現,體現了書法藝術或受儒家思想影響,或受道家思想影響。C.晉人書法藝術受儒家思想和民族心理的影響,總體上以陰柔為基礎,含蓄藴藉,寓俊宕之骨於清俊之氣,柔中帶剛。D.清代由於漢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鬱憤懣之情結,使得書家從金石之學中獲取一種柔中帶剛的動力,以釋抑鬱之懷。3.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貴和尚中。這種強調整體和諧的思想與中國書法的中和之美構成了一里一表的關係。B.我們對自古至今留存的書法珍品加以研究,發現每一幅作品都是憑藉它千姿百態的線條構建聚集着中國文化的陳述。C.中國書法藝術注重對空白的經營,強調計白當黑,在無墨處施展才華,這正是道家虛無思想對書法藝術影響的體現。D.《蘭亭序》體現王右軍的飄逸,《祭侄稿》表現顏魯公的悲憤,可見,中國書法藝術藉助筆墨線條,傾訴情感,抒發心性。

答案:

1.C

2.A

3.B 答案解析: 1.(“不是線條藝術”錯誤)

2.(B原文中是“陽剛與陰柔的表現,不是二者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備之,有所側重”;C“儒家思想”應為道家思想;D“使得”關係不當,“柔中帶剛”與原文“強勁”不符)

3.(並非每幅作品,而是“就整體而言”)

中國文化説明文3

俗話説得好,“民,以食為天”。食,大若天地。我們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從食物中獲取的,大地萬物的生靈全部都要靠食物來補充能量,獲取營養,維持生命。再看這部《閒話中國人》,開頭第一炮便是在大談“飲食”。中國的飲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歷史,可算得上是傳統文化了。由此可看出,飲食文化在中國文化中所佔地位之重。

外國人重於情趣,中國人則重於飲食。中國人既然能以食為天,則“悠悠萬事,唯此為大”,世界上還有比天大的嗎?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中國人甚至認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認為不管任何事都能用“吃”來解決。這就是現代中國人對千百萬年前的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飲食文化的認識,這也是書中所説的“泛食主義”。説到這“泛食主義”,它也包含在飲食文化內,只不過是口語上通過文字來表達的。就像是説人就叫“人口”;謀生就叫“餬口”;職業和工作就叫“飯碗”。幹什麼工作就吃什麼飯,就像書中所説的:“修鞋補鍋是吃手藝飯;説書賣唱是吃開口飯;當教書匠是吃粉筆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兒。”總而言之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切都與“吃”扯得上邊。飲食,説白了也就是吃飯。但通過對這本書的閲讀,我終於深刻的瞭解了中國人的“吃飯”文化。

何為“吃飯”文化,我想這也只能在中國才尋找得出答案。在中國人看來,食物乃生命之源。因此給人食物,請人吃飯,是一種很重的禮儀;而接受他人的食物,則是受了很大的恩惠,必須加以回報。這,便是中國文化中“吃飯”文化的基本準則。但在這一來一往,你一席我一頓的過程中,這“吃飯”文化漸漸的變了味兒。中國人隨着時代的發展而日漸豐滿的腰包也閒不住了,開始流行起“請客吃飯”,而“吃飯”文化的基本準則也漸漸成為中國人請客吃飯的正當理由。大家也習慣起這新一代的“吃飯”文化。像這逢年過節,紅白喜事,老人做壽誕,小孩過生日,誰家不請,哪個不吃?如果升了職位,漲了工資,搬了新居,走出國門,三朋四友七大姑八大姨也都會堂而皇之地要求你請客吃飯。有人來了要“接風”,送人走了要“餞行”,有事要“撮一撮”,沒事也要“聚一聚”。用書上的話總結:中國人恐怕是世界上最愛請客吃飯的民族。

這飲食飲食,説完了“食”,接着得説“飲”了。

既然説到“飲”,那麼“茶”,便是不折不扣的中國文化。

中國人愛喝茶,西方人愛喝酒。“西人飲酒而取其汁,國人飲茶乃取其氣”,這是書上的原話。西方人喝酒是為了身體,中國人品茶則是為了意境。自古以來,茶就是文人雅士所熱衷的“至清至雅之物”,它也往往用於陪襯一些山水美景,文雅之趣。所以,這喝茶不叫“喝茶”,得叫“品茶”,從這品茶中還能品出人生哲理,事物的啟迪,從而自古產生那麼多的偉大詩人來“頌”茶。就連這品茶中,還品出了茶術之道。

不單“食”能請,這“茶”也能請。比如這“吃早茶”,則是如今商場上用來談生意的辦法之一。吃早茶不過於排場,但也不過於寒酸,幾疊小食,一杯清茶,既能解決早餐問題,也可以享受其中的一點“意境”。它也確實比請客吃飯少了一點銅臭味,少了一點利益和關係。

柴米油鹽醬醋茶,廚房中的繁雜瑣事,生活中的切切察察;悠悠上下五千年,時代中的巨大變遷,歷史中的中國文化。這本書可謂籠萬物於形內,把生活中最繁雜卻又最簡單的事與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使人讀完此書,必定能領悟到中國文化中飲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深遠影響。

標籤: 説明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qvj4l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