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三國文化徵文9篇

三國文化徵文9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徵文吧,徵文一般都具有精彩的開頭,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你寫徵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國文化徵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國文化徵文9篇
三國文化徵文1

暑假裏的一天,我和爸爸興致勃勃地去三國文化廣場遊玩。

一路上,綠樹成蔭,鮮花盛開,爭奇鬥豔。綠毯似的草地上還有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木質亭子,亭子下面還有一條條長凳子,供遊人們歇息。

很快我們就來到了三國文化廣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三個金屬做成的大臉譜,大約四米多高,白臉的是忠厚仁義的是劉備,紅臉的是英勇善戰的關羽,黑臉的是豪爽正直的張飛,它們雕刻得栩栩如生。

從三國文化廣場往東,沿着一條小石子鋪成的小路向前走,我們就來到了兒童樂園。兒童樂園理鑲嵌着五禽戲圖案,十二生肖轉圖,還雕刻着一幅大理石做成的棋盤,草地上每隔一段就有幾個五顏六色的“小蘑菇”,爸爸説那是音響。

從兒童樂園下了台階,便來到了人工湖。湖面像面明亮的大鏡子,微波盪漾,陽光照射在湖面上,閃閃發光。湖水清澈見底,湖中的魚兒有的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有的你追我趕,熱鬧極了。湖面上有幾條美麗的小船,遊人在船上悠閒地觀賞四處的景緻。湖中央雕刻着一隻展翅欲飛的火鳳凰。湖的四周種着一排垂柳,微風一吹,柳枝隨風搖擺,就像位翩翩起舞的少女。

三國文化廣場真美啊!直到天色已晚,我和爸爸戀戀不捨的離開了三國文化廣場。

三國文化徵文2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説,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説到:“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着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説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説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鼈。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

總的來説,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文化徵文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讀完一本厚厚的《三國演義》,我才真正體會到了“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個歷史人物的.舞台,把重多人物刻畫地淋漓盡致,使我不得掩卷長思。

先來談談曹操,大多數人認為他很奸詐,也有人總結了一句話:“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挾天子以令諸侯”體現了他做事周到的特點。“寧我負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負我”是曹操的人生哲學。但曹操也有優秀的一面,他求賢若渴,看重人才,無貴賤之分,打破了當時書香門第、貴族子弟才能做官的規矩。

與曹操相同的人物是劉備,在現在的社會上,人們都打趣的説劉備是“哭來的江山”,劉備膽小,當年他與曹操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説了這樣一句話:“今天下英雄,惟操與使君耳。”可把劉備嚇出了一身冷汗。劉備講仁義,愛戴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關羽、張飛、趙雲都在他帳下聽令。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今。”這就是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再現了赤壁之戰的戰火紛飛,也為三國鼎立定下了基礎,立下了汗馬功勞,而曹操也差點在赤壁之戰中丟了性命。

一個國君要想建立一個好的帝國需要一個輔佐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好大臣,這就是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事實也證明,諸葛亮不是一個草包,他一展英才,空城記、草船借箭充分驗證了這一點。而“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看出了諸葛亮的忠心耿耿。

光有“識”可不行,還需要有“膽”,就像趙雲,幾乎百戰百勝,無戰不勝,他也稱“趙子龍”,他其時也為曹操效過力,但後來歸了劉。雖説一代天驕是成吉思汗,但子龍也可以做了。

我們世紀少年應該具有諸葛亮的“識”,趙子龍的“膽”,這就是膽識。《三國演義》有三絕:義絕、奸絕、智絕。恰恰,關羽見證了義絕,曹操見證了奸絕,諸葛亮見證了智絕。讀了這本,《三國演義》,我獲益匪淺。三國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啊!

三國文化徵文4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通俗演義》,又名《三國志演義》,是我國第一部回體章小説,也是我國最優秀的歷史長篇小説。它是根據史書記載、民間傳説、話本、戲曲等材料,由元朝末年羅貫中加工而寫成的。《三國演義》以取捨精當的選材構思、引入人勝的故事情節、維妙維肖的人物刻畫,影響後代文學藝術。但是,《三國演義》宣揚了封建的“仁政、”“英雄”史觀、“天命、”“鬼神”等唯心的先驗論和封建道德等。

《三國演義》講述的是從漢靈帝元年(184)黃巾軍起義,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間,魏、吳、蜀、三國滅亡,晉武帝一統中國的故事。廣泛地反映了三國時期社會的黑暗和動盪,揭露了封建統治者殘暴醜惡的本性,表現了人民羣眾在動亂年代的災難和痛苦,以及人民羣眾反對戰爭分裂要求和平統一的強烈願望。它主要刻畫了三個人物:損人利己、狡詐陰險的——曹操;忠誠厚道、謙恭待人的——劉備;打擊豪強、任人惟賢的——諸葛亮。

讀完後,我體會到了諸葛亮的待人和氣、愛動腦筋;體會到了劉備的重友情、只人善用;體會到了曹操雖然狡詐陰險,但他也有沒人能比得過的雄才大略、和他本身就具有的機警過人。

讀完後,我從“空城計”一典故中知道了遇到了困難不要慌張,要冷靜,做什麼事都不要大意;從“七擒孟獲”一故事中明白瞭如果要讓一個人心服口服,就必須做出讓他服你的事,但我們也不要向孟獲一樣被別人“七擒七縱。”

説三國,好象其實也就那麼一回兒事,但又好象又是這麼一回兒事,也好象什麼也不是一樣。説三國,可真是“累”呀!

三國文化徵文5

他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使青龍偃月刀,胯下赤兔馬,威風凜凜。説到這兒,大家都應該知道他的大名了吧?沒錯,這位相貌堂堂的將軍便是關羽。

關羽,字雲長,河東解良人。他武藝絕倫,虎牢關一役,英勇無比。他的刀,斬殺敵將無數,如同惡魔一般纏繞在魏吳將士的心中。他的英勇早在世人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人有云:斬將奪旗乃軍之本分。觀其一生,戰功卓著,完美地詮釋了一個優秀的武將要具備的基本條件:膽識過人、智勇雙全。明知是鴻門宴,仍單刀赴會,不帶一兵一卒,視吳國君臣如無物。用自己的智勇水淹七軍,斬了魏將龐德,擒了于禁,使魏兵聞風喪膽。他更是忠義兩全,儘管曹操待他不薄,但他仍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尋找兄長。

如果你認為關羽為將僅止於智勇雙全,那你就錯了。他沒有張飛的蠻壯,沒有馬超的高傲,沒有黃忠的血勇,沒有趙雲的武力,但他勇武,他忠義,他智慧……他有的更多的是英雄的正氣與王者的道義,他更多的是對天下萬民的忠義,他更多的是堅定不移的信念……

但是,世間沒有常勝的將軍,正因為關羽威名遠揚,使他驕傲輕敵,誤中敵人奸計,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最終落得被殺的下場,灑盡了一行英雄淚。我不得不為他惋惜。

縱觀關羽一生,馳騁沙場,殺敵無數,但終因輕敵,壯志未酬身先死。但我仍欣賞他的作風,尊重他。關羽,真正的大丈夫!

三國人傑多如天上之繁星,可是真的能發光久遠者不多,關羽則是最為炫麗亮眼的一顆。

三國文化徵文6

《劉皇叔三顧茅廬》主要講:徐庶臨死前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深信諸葛亮是一個賢才。劉備、張飛、關羽三人第一次去找諸葛亮,小童説先生從早上就出去了,不知去了哪裏,什麼時候回來;第二次,三人冒雪而行,小童説先生在堂上唸書,到了堂上,先生的弟弟諸葛均告訴劉備他二哥諸葛亮被朋友邀去遊玩,於是劉備留了一封書信給諸葛亮;第三次去了諸葛亮正在午休,三人便在外面等待,諸葛亮醒了,馬上接見了劉備,跟他講解了天下大勢,劉備不僅瞭解了天下大勢,還得到了諸葛亮這個人才。

這篇文章讓我得到的啟發是: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可以放棄,有時可能就是這一個放棄,讓你失去了成功的機會,我們要像劉備一樣,無論失敗多少次都不可以放棄,有時可能只要你再試一次,就可以成功。所以我們要像劉備一樣,三顧茅廬。其實劉備除了有耐心,成功的關鍵在於得民心,也就是禮賢下土,善於用人

走進三國,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讓我認識了許多戰爭中的人物,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這本書。《三國演義》會陪伴我一生!

三國文化徵文7

一段歷史,一種文明,總可以追尋出一些起源,一個發源地。而三國文化中 —— 劉備、曹操、孫權這三位重要的人物裏,由於民間諸多樸素、美好的傳説,加之羅貫中筆下的演義,劉備已然是最受人們同情,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

今天,在這條路上,一座小城中最普通的農田包圍的路上,我們一行人正將三國文化踩得更實、更真切。儘管涿州這個地方遠離四川,但它卻又與“蜀鄉”有太大的聯繫。一提到“蜀”,人們最多是想到 —— 四川、蜀國、劉關張。是的,這裏是劉備的家鄉,是張飛世居的土地,是關羽遇到兩位英才的地方。這裏更是他們結義之地,三國文化的發源地。“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的故事想必大家也已經耳熟能詳。

當年,劉關張結義於涿郡桃園,招募五百鄉勇,又妙遇張世平,蘇雙這樣的大商,贈與良馬、繽鐵、金銀,而後投奔劉焉,艱苦創業。憑着“初出便將威力展”的勇氣和才智,逐漸興旺。見徐庶,遇水鏡,得諸葛等等,勵精圖治,成就了一番事業。雖然劉備匡扶漢室的心願未了遺恨而去;關羽敗走麥城;張飛則是伐吳未克身先死,身在閬中,頭在雲陽。但他們留給後世的,卻依然是忠心,勇毅。

就這樣思索着,不知不覺間三義宮的形象竟展現在了我的眼前。三位義士的廟宇,顯得那樣古樸,寧靜。可能由於心中的敬畏,這廟宇竟也顯得雄壯了一些。不大的廣場上,一尊後人為他們修築的忠義鼎正對於廟門,只此這些——總之,一片祥和,一片的與世無爭。再向鼎前面看去,同樣正對廟門的是一條農田間的阡陌,人、田、廟三者和諧在了一起。這一座廟宇也好,宮殿也好,已是這裏農人生活的一部分了。

不知修建者為何把廟建在這裏,或許這與樓桑的華蓋有關,或許這是劉關張三人曾走過的地方,如果真是這樣,我們便是將他們走過的地方再次依依踏實與重温。腳步中不僅有方位的變化,更有紙片的文化的遺影。這廟宇是這樣古樸,就像它正對的農田一樣,它也與小城現有的一些文化相符合。它的氣息與這裏的人們,與這座小城的呼吸融為一體,儘管這裏沒有三位英雄的遺體,卻遺留了他們的英魂。

不論怎樣,一向憂國憂民從民間底層走出的漢昭烈帝,見到這一幅景象也該安息了吧!他生前沒有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沒有讓他的子民真正過上沒有徵戰的生活,而現在他的家鄉已經和平繁榮,祥和安定,他已應安息了。他同自己的二位兄弟,向着那些正在農田裏勞作的農人們,又會想些什麼呢?

三國文化徵文8

稱許昌為“古都”,實在名副其實。這裏是全世界炎黃子孫的尋根問祖之地。有的歷史,因為太久遠而消散於無形,只成了書裏的符號;有的人物因深埋於地下而被人遺忘。但直到如今,三國的歷史典故仍會被人們反覆提及。而一部120回的三國,就有51回發生在許昌,172處提到許昌。 許昌地處中原腹地,是華夏文明的搖籃,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古遺蹟、遺址眾多。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踏上許昌這片土地,便如走進了三國故事裏。魏都賓館、建安大道、魏武帝廣場……在這裏,三國餘韻濃抹,俯首皆是三國故事,歷史傳説。“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

春秋樓----彩塑的是關羽的坐像,關公傍燭拈髯觀書,形態逼真。看到那已燃不起來的燭光,我想起了民間傳説,關羽要夜讀《春秋》,二位皇嫂要做針線,曹操卻派人只給他們送去一根蠟燭,企圖亂其禮數。關羽大義凜然,抽出寶劍,把蠟燭劈為兩半,分開使用。從此,關羽“劍劈蠟燭”的故事就傳為佳話。清代乾隆年間,許昌州官曾題詩讚頌關羽美德:秉燭中宵暫避嫌,宅分兩院亦從權。依曹不久仍歸漢,留得英風在潁川。

然而讓我震撼的,是“關羽詩竹碑”。關羽在曹營,一心想着劉備,就畫了一幅竹子圖,掛在春秋樓內,表示他的忠貞。乍看,一株株的竹子,臨風搖曳,再看,竹葉的交叉疏密,都像是着意安排的,仔細看,飄灑的竹葉竟組成了一個個的文字,順着竹勢念下去,是一首五言詩:“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謝。”有人説,當時的曹操未看出此詩,我想足智多謀的曹操肯定看出來了,人們只看到了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忠義,卻沒有看到曹操愛惜人才的博大胸懷。

在許昌,三國遺蹟很多,需要你親自觸摸。

三國文化徵文9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由顏如玉。”書是智慧的結晶,是知識的海洋。書能夠傳遞知識,開拓視野。在書的世界裏,我自由飛翔,好書伴我成長,影響我的一生。——題記

在學習生涯中,我結識了不少好書,它們陪伴我不斷前進。其中有一本好書讓我如此着迷,細細品味,它就是——《三國演義》。“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段慷慨激昂的開篇詞,將我深深地吸引進去,迷上了它,一發不可收拾。俗話説:“看《三國演義》,替古人擔憂。”是啊,情節吸引力如此強,使我不得不為它哭泣,為它大笑。

當我讀到“桃園三結義”時,我彷彿感受到了兄弟情誼。一張招兵買馬的榜文,將三位素不相識的好漢緊緊的聯繫到一起,結成了生死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聲,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他們志趣相投,按年齡大小,拜劉備為大哥,關羽為二哥,張飛為三弟。正是因為他們的重情誼,講義氣,才演義了一段段美好的歷史;當我讀到“三顧茅廬”時,我似乎體會到了劉備的求賢若渴,他希望有仁人志士能夠輔佐他走上成功的道路。劉備三次到草廬請諸葛亮,兩次的不遇並沒有是他打消念頭,而是用仰慕高賢的誠意請出了諸葛亮,鑄就了他的成功。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明察天下大勢,出山之後,在政治、外交、軍事鬥爭中創造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當曹操率領百萬大軍南下時,情況十分危急,諸葛亮出使東吳,他用自己的伶牙俐齒,舌戰羣儒,對答如流,使東吳的謀士個個面面相覷,無話可説。他力排眾敵,説服孫權,聯合抗曹。“好,實在是好極了!”我不由地拍手稱讚。“孔明大擺空城計”“草船借箭”“死諸葛嚇退活仲達”等名篇已家喻户曉,流芳千古。“佩服,吾甘拜下風。”我讚歎道。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為人奸詐,自幼放蕩不羈,但很有才華,足智多謀,善於隨機應變。他領導的官渡之戰,以少勝多,足以顯示了他的能幹。他重視人才,赤腳喜迎東吳謀士許攸,對關羽的厚愛……愛惜人才,使他一步步走向成功。

讀《三國演義》,我收穫了累累碩果。在書中,我看到了“劉皇叔白帝城託孤”的信任,感受了關羽千里走單騎的義氣,體會了趙雲單騎救後主的忠心耿耿……讀《三國演義》,我在羅貫中筆下的三國自由飛翔,瞭解歷史,開拓了視野,豐富了我的生活。我愛讀書,書是我人生的伴侶。與書相擁的歲月,內心不再孤單。因為好書伴我行!

標籤: 徵文 三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w275j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