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信息技術 >

信息技術課反思(實用17篇)

信息技術課反思(實用17篇)

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麼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術課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信息技術課反思(實用17篇)

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1

隨着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IT產業的未來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認可,因而針對於中學生的信息技術教育越發顯得重要。在信息技術課中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不知道怎麼去學,或者是以前基礎不好對信息技術的學習不感興趣,有的學生消化不了,還有部分學生根本聽不懂你在講什麼,老師很不好把握分寸。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必須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探索適合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來挖掘學生潛力,提高學生自身素質,尤其是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經過一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在信息技術教學上有了一定的'進步,以下是我的幾點反思:

一、活用教學形式,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來自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興趣越大,則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學生對計算機早已有着濃厚的興趣與神祕感,渴望更深層次的瞭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隨心所欲地操作計算機,在計算機上作動畫,上網聊天等等。信息技術課正好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二、直觀教學,加深記憶。

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固有特徵,採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介紹鍵盤時,我提問“空格鍵、上檔鍵和Backspace鍵有什麼特徵?”讓學生討論。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空格鍵上沒有任何一個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輸入空格。同樣抓住上檔鍵上有向上的箭頭,其主要作用是來輸入上檔字母。還抓住Backspace鍵有向左的箭頭,其作用是刪除光標前面的字母,相當於咱們平時用橡皮擦寫錯的字。用這樣的方法,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記憶。

三、優選教法,提高教學效率

1、精心設計課件,提高教學效率。

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內容豐富而不繁雜,教學過程緊張但不忙亂。

2、學生自主探究,教師有效指導

學生自主探究後,可以找表現突出的同學到講台操作演示,其他學生觀察並找出問題,最後老師點評。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並使學生在查錯糾錯中掌握操作方法。

3、大量運用比喻,使知識形象化,簡單化

計算機教學中的一些概念和名詞術語很難被學生接受,適當應用一些形象生動的比喻,不僅有助於提高學生聽課的興趣,還能達到幫助理解和記憶的目的。

利用下課前五到十分鐘,通過演示讓全班共同來欣賞完成的比較好的同學的作品,讓學生來評價作品的優點所在。孩子們發言積極,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審美能力提高,更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總之,要上好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只要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必須使用易於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能力,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2

本學期我擔任國小五、六年級的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和技巧。國小信息技術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學會計算機的使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幾點反思。

一、從遊戲入門,自覺學習。

國小生對遊戲特別感興趣,而計算機正具有玩遊戲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可以把計算機新課的學習寓於遊戲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技能。例如:學習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老師一開始直接講指法要點或指法擺放要求,學生不但很累,而且不願意學,更加不能強迫其學習了。我的教學過程中就採取了遊戲的引入方法,先讓學生玩《金山打字遊戲》,比賽誰的成績好或者與老師比賽,學生在英文測試,中文測試等實踐中發現,要取得好的成績就必須認真練習指法,於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夠打得又對又快。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再解釋指法,學生就會學習的很認真,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們再玩這個遊戲就感到輕鬆自如,可以促使學生自覺的學習計算機知識了。

二、我認為好的教學需要緊扣教材抓重點,突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學習目標教學,及時反饋檢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並讓學生演示講解,及時檢查學習效果,同時又對知識點有鞏固提高的過程。信息技術知識點很多很細,有的還很抽象,由於學校每週只開一節信息課,所以有時會出現上個星期上完等了一個星期又忘了的情況,這就要求每節課結束之後,及時進行課堂練習,來鞏固提高。每一單元的學習結束後,組織小測驗,檢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並串聯起期末考試。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很重視對學生的課堂評價,及時打出成績告訴學生,同時給予鼓勵,這樣學生也有成就感。

在教學中,我們要始終貫徹信息素質教育的思想,使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過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的主動學習的習慣,使學生能更有效地主動去獲取、處理、分析和利用信息,從而不斷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總之,要上好國小信息技術課這門課程,必須使用易於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只有把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運用到實踐中去,才能形成良好的信息技術素養。

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3

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課程,它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必須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探索適合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教與學的新策略和新模式來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素質,尤其是其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0xx-2006第一學期的工作結束了,結合本學期的工作實際,我針對自己在教學行為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進行評價和反思,寫出如下反思報告,以利於在以後的教學中有所幫助。

一、把信息技術教育提高到培養學生未來的生存能力的高度。

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計算機作為信息時代的主要載體和工具,在教育中擔負起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所謂計算機能力,是指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能自行開關機器、能用畫圖軟件進行畫圖、能獨立進行Windows的操作、能用字處理軟件作一些文字編輯的能力,能利用因特網獲取信息的能力等。將計算機能力提高到學生未來生存能力的高度,有深刻的社會原因,這與現在常常提到“功能性文盲”有關。“功能性文盲”最初的含義是指未能獲得讀、寫及計算能力的人,他們無法與同時代的人溝通,儘管他們可能上過學,並獲得過文憑。當今的信息社會,讀、寫及計算能力有了巨大的擴展,“功能性文盲”的標準也有了更為廣泛的涵蓋面。

“讀”的含義在發生變化,不僅要讀印刷的文本,而且隨着全球網絡化的到來,如何有效、快捷地閲讀網上豐富的信息資源成了一個現代人必備的才能。

“寫”的含義在發生變化。寫也不僅是指以往的用筆書寫,它還包括藉助計算機的“寫”。更為重要的是,還需要將自己的思想或需求在網上書寫,通過網絡和其他人甚至全世界的人交流,以便獲取最廣泛的幫助和支持。

“算”不僅僅侷限於過去的做算術。計算機的出現,使算內涵和外延極大的擴展。很好的把握計算機的計算方法,能大量節約精力和提高效率。

我們有義務讓學生認識到,信息技術能力的缺乏,將導致成為新的“功能性文盲”,如果自己成為“功能性文盲”,將有可能出現如下的尷尬局面:在用途越來越廣泛的諮詢系統的電子觸摸屏幕前無從下手;手持信用卡卻在ATM自動取款機前取不出錢來;在家庭的自動化器具面前不知如何使用;在浩如煙海的INTERNET信息中找不到急需的信息等等,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明確信息技術的重要性。

二、加強教學方法的改進:

教師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只有積極調動學生,能夠讓他們主動參與,思維得到開發,這就的教學才會讓學生感受到輕鬆的學習氛圍。

1、自學是掌握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學好信息技術課程的基礎。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特別是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更是日新月異,以至於一些以前已經學過計算機的人還要從頭學起。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教學生學一成不變的東西,那麼也許學生還沒有畢業,那些東西就早已過時了。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學習方法,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獲取信息,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逐步掌握千變萬化的信息技術,才能適應信息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

2、幾年來,計算機組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模式的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以“任務”為驅動,採用類似於科學研究的探究方法來進行知識、能力傳授的教學方式,它讓學生就某一“學習問題”自覺地、主動的進行探究學習。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於是教師從講授者逐步轉變為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究者和創造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是互動的。教師設計了合理的任務、環環相扣的教學過程,推動學生髮揮主體作用、主動地去完成各項任務;而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就會發現並解決更多的問題,當問題無法解決時,就會求助於他人、求助於教師,此時,教師為學生所推動,可以深入發揮其主導作用。主導推動主體,主體促進主導,直至完成整個教學。在這個過程中,任務作為重要的載體,被教師、學生運用,推動整個課堂教學的進行;因為學生、教師的推動,任務的本身也會發生一些事先不可預知的變化,可能發生更為深層次的拓展。

3、“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與傳統的學科教學有一定的交叉性、繼承性、綜合性,是具有相對獨立特點的教學類型。從理想的狀態來講,整合型課程十分有利於學生在多方面的全面提高,是課程改革的趨勢。

計算機組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根據實際需要,設計綜合化的教學內容,將其他學科的一些內容整合進來,在信息技術課堂上不僅講信息技術,而且涉及多學科知識,將各類學習看作信息技術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組織教學時,把這些相關的知識聯繫起來進行教學,促進和實現多學科知識之間的真正聯合,從而形成了一種綜合化的教學模式,有助於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例如在講解軟件時,讓學生利用數學知識來求Excel中的內容。

這類課型其優勢在於:首先,知識之間的聯繫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所感興趣的問題,只有他看到某一要學習的知識與他所熟悉的或喜歡的知識有關聯時,那麼在他面前的知識就立即變得開闊起來,學習興趣就會提高,從而形成突破口,會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其次,整合課型促進了多方面教學目標的實現,有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生的能力是在實踐過程中得到培養和提高的。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每實踐一步,都要經過自己大腦的思考和自己的親自操作,學生還要根據具體情況隨時修正和調整自己的計劃、行動和方法,學生能力的培養,也就落實在這些實踐過程之中。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和方法。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設計學生進行研究的全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親自體驗獲取、傳輸、處理、發佈和應用信息的全過程,同時體驗創新;在指導學生交流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交流作品,還要讓學生交流完成作品的過程和方法;在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評價時,不僅要看學生完成任務的結果,更要重視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和方法。總之教師要從多方入手,使學生在研究學習的過程中增長才幹,學會創新。

1、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使學生具有創造的源泉

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學生才具有創造的基礎,才有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聯想,從而發揮出學生的潛能。

“創設情景”可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身臨其境”更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如,五一勞動節到了,讓學生設計慶祝自己父母節日的圖片;學校要召開運動會,讓學生設計本班啦啦隊的標語牌以及設計運動會成績統計表;學校要召開辯論會,讓學生製作自己的演示文稿配合演講等等。大量的實踐告訴我們,學生有創造的源泉,又有創造的激情可以充分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挖掘出他們的創作潛能。學生的能力也會在創作實踐中得到培養和提高。

2、創設研究性、協作性、主動性學習方式的環境,讓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增長才幹,學會創新

研究性學習、協作性學習、主動性學習是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有效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信息處理能力、創新精神以及協作精神的培養。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創設研究性、協作性、主動性學習方式的環境。

開展基於主題研究式的信息技術教學活動,是創設研究性、協作性、主動性學習方式環境的一個好方法。創設一個主題,讓學生圍繞這個主題進行研究,完成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全過程。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通過積極探索和交流,完成對某個主題的瞭解、認識,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研究、探索、找到方法、得出結論或規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協作精神。

教學中不僅要創設主題,還要設計符合學生情況和學習環境的任務。而且主題和任務要有實際意義,要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和學習生活。例如,“環境保護”

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也是全社會都關注的主題。針對這個主題,教師可設計以下不同的任務:製作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電子板報;製作“環保專刊”或有關環保的演示文稿,介紹和宣傳環保知識;通過實地考察和調查研究提出環保建議和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方案;製作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網站等。

四、多鼓勵學生,學會欣賞學生

做為一個好老師,應該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人格,而且還要學會去讚賞學生。高二的學生雖然經過了一年的學習,但在上機操作過程中,難免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這就要求教師耐心加以指導,如果總是大聲斥責學生,甚至羞辱嘲笑學生,學生往往產生恐懼心理,厭學心理。所以上信息技術課時,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氣氛,對學生的進步要及時表揚和鼓勵,這樣不但真正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水平,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創設良好情景,注重情趣培養

興趣是學生基於自己的學習需要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認識傾向,它在學生的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學習《Flash動作補間動畫》一課,大家都懷有一種畏懼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動畫是如何“動”起來的,更想切身體會一下操作計算機的樂趣。學習任何事情的'最合適的動機是當興致高、心裏想做的時候。我抓住這一契機先提出這樣一些問題:“你知道動畫是如何製作的嗎?”、“用Flash這個軟件又如何製作動畫效果呢?”,接着我向學生展示了課外活動小組中學生做得一些Flash動畫,通過觀看,這時學生學習興趣倍增,教學氣氛活躍,從而順利進入了新課的學習。在現有的教學條件下,不斷進行教學研究,在教學理論指導下,採用多種有效教學方法,激發興趣,如果師生的教學雙邊活動是愉快的、積極的,學生獲取知識的時刻也是最佳的。

六、精心處理教材,分層次教學

首先要將教材研究透選徹,要將學生了解清楚。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教學了。要注意精講多練,精選內容,對容易的知識點的講解可粗略一些,讓學生探究學習;對難度較大的內容要想辦法化難為易,可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教師邊講解邊演示;學生邊聽講邊操作,實行手把手教學。其次,要讓學生多動手,學生對動手操作非常感興趣,要給他們百分之七十的時間練習。再次,本學期主要講授了Flash動畫的使用,學生學習和掌握的程度不一樣,所以布臵操作任務時不要“一刀切”,對基礎好的學生,除完成基本操作任務外,可布臵較高層次的額外任務,讓他們去完成,這樣既節省老師的教學時間,也給學生更多的練習機會使他們獲得更多的知識技能。

七、教學方法多樣化,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信息技術課一般採用“任務驅動”模式教學,開始先由教師確定學習任務,然後教師講解、演示,同時可以採用網絡教學,通過網絡和自制的學習網站,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手段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幫助交流共同提高。在此基礎上,再由教師點撥關鍵點、演示重點內容。有時,讓學生上台操作,邊操作邊做解釋,教師適當補充,這樣的效果也很好。

八、與其他學科整合,提高學生利用計算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當今計算機網絡的龐大資源庫和對信息的基本操作是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讓學生認識計算機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培養學生學習和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培養學生用現代化的工具和方法去處理信息的意識;各學科的考核越來越重視與社會實際問題的結合,讓學生初步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絡,加深學習效果,根據所學的知識在論壇中與網友討論各種問題,進行交流、討論、齊心協力一起解決問題,如各學科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為學生提供一些關於某知識點內容的參考網站,在信息技術課上應注重引導學生通過瀏覽和學習這些網站內容,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與其他學生、各種專家、教師等交流,擴大了課程資源範圍,拓展了學生自身獲得知識的渠道,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這一方面這學期我做的還很不夠,以後在這方面要多與其他教師多交流,加強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這一功能。

九、教學評價一般在教學過程中使用較多,特別是在學生自由創作過程中

教師對於學生的活動給予恰當的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意識,促進學生更主動地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掌握教學內容,達到良好教學效果。也使學生更客觀地評價別人的作品。讓不同水平的同學在活動中都能有所發揮和創新。本學期我在這方面做得也不足,往往是布臵完任務,就去指導學生操作,而沒能及時給完成任務的學生評價。

信息技術教學最根本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讓學生具備一定的信息能力解決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問題,適應社會的需求。在思想意識上明確了信息技術教學目的是信息技術教學成敗的關鍵,提高學習興趣是必要的手段,培養信息技術素養是根本。我們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非常重要,以這個目的指導我們備課、上課,指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和顯著的成績。

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4

通過九年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感慨良多,其中一點就是在多數學生眼中電腦就等同於聊天和遊戲,因此上課時學生總會在下面交頭接耳,甚至還有同學偷偷的玩遊戲。課堂是教育教學最關鍵的一環,對於這樣的課堂現象,我們該去如何處理呢?要真正達到課堂教學的理想效果,還要首先維持好課堂紀律。怎樣認識信息技術新課程的課堂現象,用什麼方法來有效地維持課堂紀律呢?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現在我對此談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一、多鼓勵學生,學會欣賞學生

一切為了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每一位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而且還要學會去讚賞學生。學生剛剛接觸計算機,在上機操作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這就要求教師耐心加以指導,如果總是大聲斥責學生,甚至羞辱嘲笑學生,學生往往產生恐懼心理,厭學心理。所以上信息技術課時,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氣氛下,這樣不但真正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水平,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精心處理教材,分層次教學

高中學生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有時顯得比較浮躁、缺乏耐心。在整整一節課的時間內,總要求他們安安靜靜、規規矩矩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做是很困難的。那麼,如何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值得我們思考。我認為首先要研究教材,精選內容,對容易的知識點的講解可粗略一些,讓學生自學也未嘗不可;對難度較大的內容要想辦法化難為易,教師加強隨堂指導,使學生聽明白,做正確。其次,要讓學生多動手。學生對動手操作非常感興趣。如果整一堂課只講理論不讓他們動手,他們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因此要合理安排時間,讓學生多動手,這樣才能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在上機內容的選擇上,也要注意難易結合,有時候採用同樣的練習,基礎好的學生由於認為太簡單在操作的時候就粗心大意,而基礎差的學生有時又認為太難做不出來,這樣“一刀切”常常效果不佳。這時候佈置不同的任務,就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完成基本任務,另外佈置較高層次的額外任務,讓基礎好的學生去完成,這樣既節省老師的教學時間,也給學生更多的練習機會和知識技能。

三、教學方法多樣化,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如果總是採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在短時間內可能效果不錯,但長期下來,學生便會慢慢地失去興趣。信息技術課一般採用“任務驅動”模式教學,開始先由教師確定學習任務,然後教師講解、演示或學生自己看書學習,注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鼓勵好生輔導差生。在此基礎上,再由教師點撥關鍵點、演示重點內容。有時,讓學生上台操作,邊操作邊做解釋,教師適當補充,這樣的效果很好。另外,將書本中的例題和練習相結合,提出典型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討論,然後由小組派代表上台來講解和演示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加強團隊合作精神和實踐經驗。

四、精講多練

對於學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內容,教師少講,甚至不講,讓學生自學,這樣也可以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而對於一些較難的知識要有針對性地講解,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突破難點,讓學生掌握要領。此外,要讓學生儘可能多地參加實踐操作,從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生實際操作時,教師加強巡迴輔導,及時解決學生髮現的問題。

五、加強課堂教學的互動

師生互動,學生的互動在課堂上要得到體現。互動可以在小組合作中體現,小組合作實際上是一種優、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優生髮揮特長,施展才能,差生盡其所能,學有所得。這實現了學生資源的共享利用。這種互動能夠調動優、差生的積極性,將會明顯的改善課堂紀律。

六、努力提升教師自身的魅力

改善課堂紀律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素質。作為一個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才能達到良好的課堂紀律與顯著的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5

什麼樣的信息技術課是一節好課呢?比如:飯店的飯好吃,但我們身體好不是因為吃了一頓飯店的飯才好的,最主要的是靠我們自己家裏的家常飯。所以一節好課不是去市裏講的'優質課才是好課,那只是做秀課,最重要的是應該在平時上好每一節課。一節好課除了要備好課標,備好教材之外,要注意新課的導入,重視興趣的培養,運用好任務驅動、情景設置等辦法,最好採用分段教學(小步教學)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是互聯網,其用户端已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可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可以説幾乎涉及到了信息技術的方方面面,它是一種聚合性、系統性的創新應用與發展。

物聯網給我們描繪出的是一個充滿智能化、物物相連、天羅地網式的世界,預測10年內物聯網有可能進行大規模的普及,這一技術將會發展成為一個上萬億元規模的高科技世界,其產業要比互聯網大30倍速。

最近兩年在學校新課改理念下,自己也嘗試走着課改之路。今天學習了課程,才真正認識到我們信息技術課改勢在必行,我更加堅信了只有我們的高信息技術課改成功才能直接影響到我們其他學科整合的成功。

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6

本週學習的內容是對WINDOWS98的窗口進行學習,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對窗口進行移動以及改變窗口的大小的設置。這課的學習重點是讓學生對WINDOWS98操作系統進行基本操作,動手學會對窗口進行操作,在電腦上能夠熟悉和熟練的移動窗口、打開窗口並且對窗口進行設置。

在學生學習窗口時,由於書上教授的概念比較的抽象,術語文字較多,所以針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我採用演示法及打比喻的方法來進行教學,根據學生喜歡玩的'特性特制定了遊戲。如在講到控制按鈕裏面三個按鈕時,採用小組記憶式遊戲,最大化、最小化及關閉三個按鈕必須記住圖標也要知道其作用。但是由於學校的條件限制,在給學生講授理論時,好多學生聽不清楚,在具體的演示操作中,好多電腦更本不受老師主機的控制。所以這些同學就自己玩遊戲,影響了其他同學的得聽講。所以學生在做理論知識時,對於有些題目並不是非常的情楚,如有一道題問哪個不是窗口的基本要素,許多學生對這道題目看得不是非常清楚,其答案是滾動欄,沒有這種説法,所以在訂正此題時,讓學生在書上查找其正確答案,得出有滾動條並非滾動欄,學生根據錯誤修改答案,從而瞭解窗口的知識。

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7

隨着信息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信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擔任信息技術課程教師以來,始終堅持“二十一世紀的人才,必須懂英語、會電腦”、“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堅信計算機知識的學習已成為學生必不可少的課程組成部分,這不僅對培養跨世紀的人才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對提高我們民族的素質也有着深遠的意義。信息技術課與其它國小課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國小信息技術課程主要是讓學生初步學會計算機的使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有獲得、處理、使用信息資料的能力。

信息技術課程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必須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探索適合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教與學的新策略和新模式來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素質,尤其是其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方法:

一、活用教學形式,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來自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興趣越大,則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學生對計算機早已有着濃厚的興趣與神祕感,渴望更深層次的瞭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隨心所欲地操作計算機,在計算機上作動畫,上網聊天等等。信息技術課正好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如今他們已夢想成真,終於能夠直接動手操作計算機了,較多的實踐機會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動教學反思

手操作空間,這大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好動心理。但是,如果課堂採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是"學"跟着"教"走,只要"我説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術是一門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學生很容易在新鮮感和興趣感過去之後產生枯燥的消極想法。所以在教學中,對於較容易掌握的內容,我採用"先學後教"的方法。學生們邊學邊練,很快就攻克了本節的難點。用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創設和諧氛圍,保持學習情趣

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讓我懂得,堅持鼓勵和誘導相結合,排除學生學習中各種心理障礙,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是保持他們學習情趣的有效手段。

學生在上機操作時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作為教師根本忙不過來,有時不免會挫傷沒有被輔導同學的積極性,於是,在分組的基礎上,我讓幾位先掌握的同學學當“小老師”,把他們分到各組去,這樣即可以減輕教師逐個輔導學生的壓力,也使“小老師”們得到鍛鍊,使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還克服了部分學生因怕問老師問題而舉步不前的現象,從而使所有的學生各得其所。在這種分組情況下,教師並沒有失去作用,我們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輔導個別的計算機“特困生”,使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計算機操作水平。同時,在同學互相輔導學習中增進了感情,瞭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創造出合作學習的和諧氛圍。

三、嘗試以“任務驅動”的方法組織教學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教學反思

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着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

“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極富創造性、具有明顯的時代發展性特點的課程。“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提出了由表及裏、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

另外,經常利用學科中豐富的內容,為學生展示一些新知懸念,讓學生課課從電腦上有新發現、有新收穫,讓學生感受到電腦中所藴含的知識、技巧真多,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探索欲,保持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新鮮感和興趣感。

總之,要上好國小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只要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必須使用易於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能力,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8

三年級——《調整圖形》和《組合圖形》

本課是在上一課複製粘貼的基礎之上繼續對盆花進行完善,所以開頭先將一個畫好的盆花給學生看,這裏是利用光盤裏現成的東西,只不過那個畫的人不是完全照書上的畫的,他畫的只有四個花瓣,所以我便用另一個例子進行演示,今天講的東西不多,注意讓學生自己練,在那盆花中,我複製粘貼了三到四朵花,在粘貼完花後,既將位置移到位,又將大小弄合適了,再將方向調整一下,這樣就完成了全部的過程,在後兩個班,事先將原本擠在邊上的花通過剪切與粘貼的手法移到中間,並且放大了些。另外,在做顏色的時候,用了取色的工具,因為下面也用了幾次,所以作了介紹,在讓學生進行了練習之後,再談組合圖形,也沒有説太複雜,而是讓學生知道,如何將另一幅圖中的物體移到這幅圖上來,只是過來後注意背景的問題,在本課,我先用畫圖程序打開光盤中的快樂家園的圖,然後將圖中的花盆用Delete去掉了,並且用取色的方法將背景補好了,然後再將另一幅圖中的'花盆複製過來,最後也讓學生把這個練習了一下。

四年級——《插入影片和聲音》和《插入超鏈接》

由於電腦中沒有合適的影片,所以主要內容放在聲音上面,本課是從兩個方面來談的,一是普通的插入聲音,另一則是插入背景音樂,並對二者進行了比較,接下來又把超鏈接談了一下,談到這一方面,先打開一個網頁頁面,讓學生看看那裏的超鏈接,重點提醒他們看鼠標的變化,看完後然後再瞭解幻燈片中如何設置趣超鏈接,我在這裏用的是右擊,因為在這種界面中,找到插入超鏈接不是件太容易的事情,除用西遊記的文字鏈接網上的小説名,還用圖片、動作按鈕做了其他鏈接,讓學生有了一個簡單的瞭解。

五年級——《帶參數的過程》

感覺上這一課有數學中函數的味道,在上課之始,先同學生回顧上節課所談的編輯過程,通過edit命令讓學生觀看編輯的過程,接下來讓學生思考,如果不斷畫改變形狀的圖形,那應該怎麼辦呢,所以我認為本課是為了方便編輯過程而來,接着在黑板上寫了相關過程,這裏可以讓學生將前面的定義過程與這裏帶參數的過程進行比較,然後在電腦上演示,按書上的要求繪製了簡單的圖形,接下來談第二步,就是對帶參數的過程進行修改,如將四邊形改成了八邊形,這一修改我以前曾經設想過,只是沒有去做,這裏以參數的形式進行了修改,然後又畫了一些圖形,但書後的圖沒畫出來。

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9

獨立練習時讓小組內知識掌握快的小朋友,鼓勵他們幫助其他小朋友解決問題,當老師的小助手。學生之間都有了“比、學、趕、幫”勁頭。學習的效果有了很多的提高,每節課後學生看着自己的作品,都透着開心的笑。

在瞭解到班上有一些小朋友之前已經接觸過一段時間電腦,還是些“小高手”的信息後,我有意的將上課的內容分為幾個部分,提前佈置給學生準備,讓學生來當小老師傳授知識。雖然學生的年齡小,但他們有着強烈的`表現欲,熱情非常的高。採用這樣的方法將信息技術的教學延伸到課外,促進學生利用有利條件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畢竟在學校的一點點時間是遠遠不夠。

激發了學生學習計算機興趣。有的“小老師”為了能繼續輔導同學,有時竟然在課後問老師下節課將要學的內容,這樣他可以提前學習;被輔導的學生也不甘示弱,他們常常想:我什麼時候也能當“小老師”呢?於是課後則會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學好計算機!別人能當“小老師”,經過努力,我也能。

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10

信息技術是一門新型的課程。發展速度快。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其實踐性強。存在這樣的情況:學生們很喜歡上計算機課,特別是上機的操作課,更是有一種讓我一次上個夠”感覺,但是一部分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以“玩”樂”為主要的情緒支配,對遊戲、上網聊天情有獨鍾,而對於教師所講授的教材上的內容卻覺得“不好玩”或者乾脆來個置之不理。上機操作的秩序也比較混亂,結果一節課下來,外表上課堂氣氛很輕鬆、活躍,其實效果很差,學生覺得自己一節課後好象什麼也沒學會。面對着這樣的學習現象,經常會產生幾許無奈,但更多的思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作為從事國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教師要改變這樣的現象又該做些什麼呢?

首先。那麼就不能以原始的`教學方式來教學

。作為中學時期的教學,信息技術屬於一門新型課程。屬於初級往中級過度階段,學生處於學習計算機知識的初步狀態,對於趣味性的知識較為敏感,所以根據這一階段的年齡心理特徵,教學時,以學生為主體,課本知識為主,益智遊戲為輔的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這樣做,符合本階段的認知結構,便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更重要的使學生處於一種愉悦的學習狀態之中,便於接受老師教授的知識,且易於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發展自我能力。為此,把教材中最容易的內容提到最前面教授,新授之餘,也教學時玩玩“掃雷”紙牌”等益智教學遊戲,以激發和調動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

其次。受此影響,信息技術在學生們印象中屬於副科。

學生們從思想上也未得到重視。為此,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列舉生活、工作中的實例,來闡述信息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讓學生了解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從學生的思想上,來改變這樣傳統的副科無所謂”觀念。

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11

國小信息技術教學反思,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新課程,它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必須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探索適合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教與學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將信息技術教育的每一堂課真正轉變為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金土地。以下是我對一堂國小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反思:

在教學《在powerpoint中插入圖片時》時,剛開始我的教學設計只是讓學生跟着課本上的例題做,一插入剪貼畫、二插入自選圖形,例題完成後再做課本後的習題。一節課下來,覺得教學效果不好,雖然學生一直在動手實踐,但是他們只是照着課本上的操作步驟一步步完成練習,學生的積極性無法激起,創新精神根本無從體現,頂多也就是一次計算機操作技能訓練而已。

課後我對教學進行了反思。為什麼不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呢?這樣不是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了嗎?於是我重新規劃了此節課,設計了“製作賀卡”這一主題。把這節課教學目標由一維(知識)轉變成立體三維:知識、能力、情感。

具體如下:

(一)知識目標:掌握在powerpoint中插入剪貼畫的基礎上學會插入外部圖片文件;

(二)能力目標:逐步提高審美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互相學習、互相啟發的合作精神;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勇於探索的精神;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進行創造。

在教法設計上不再是“教師帶着知識走向學生”,而是“教師帶着學生走向知識”。

首先,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主動探究、積極進取、自主學習的良好氛圍,這是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的基礎。有了良好的氛圍,原本單調的學習過程變成了一個充滿樂趣、充滿想象、不斷創新的過程,一個科學的、有計劃的動手實踐過程;其次,設計的`任務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學生們敢於獨立思考,敢於大膽想象,並通過實踐探索實現了自己的想法,這為學生的創造性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簡要教學過程如下:1、全班學生自願組成學習小組,每組4-5人。教師引入話題——製作“學生在已經掌握如何插入文字和剪貼畫的基礎上,自主探究如何插入外部圖片文件,圍繞“賀卡”這一主題,製作演示文稿作品。在自主探究後,教師可藉機進行“插入圖片文件”技能的小結。完成作品後,進行成果展示,可解説作品的構圖、意境等,甚至演繹。其它小組學生可進行評價。2、碰到問題,鼓勵學生自行解決,或小組內、小組間共同協作解決。3、鼓勵學生創造與眾不同的作品來表現這一主題。

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原本拘謹的學習環境變得寬鬆了,民主了,師生間有着融洽的溝通、啟發、交流、互動,整個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以上教學策略我運用的是“學生主體性教學”。其指導思想是:一切從學生主體出發,讓學生成為知識技能的“探究者”、難點問題的“突破者”,使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實踐證明,以此做為原則的課堂是生動的,學生所樂於接受的。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把它做為永遠不變的中心法則,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舞台。

但是,這堂課還存在不足的地方——沒有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這也是信息技術學科普遍需要面對的一個難題。學生完成任務的時間長短不一,他們的這種差異是由主客觀原因造成的,光靠教師一人的力量,難以面面俱到。在課堂中,對於很快完成任務的孩子,教師應該及時給他們安排一些新任務,如對作品進行完善,也可以讓他們依着自己的興趣或疑惑,繼續進行與任務相關的深入的探究,當然還可以請他們作為教師的助手,去幫助學有困難的同學。這樣,慢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幫助。在今後的備課環節,我將多多注意分層次教學有關的研究探索。

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12

在教學中我一直認為信息技術這門課就是教會學生如何上機操作,課堂上無非是教師演示、學生觀看演示、然後學生上機操作。結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效果並不樂觀,反應快的學生教師還沒有講完,他就會操作了;反應較慢的學生還沒有弄清楚你在講什麼,還有部分學生上課走神,壓根沒有聽見你在講什麼,一堂課就結束了。這種教學方法很不利於學生的學習發展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課程,它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必須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探索適合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來挖掘學生潛力,提高學生自身素質,尤其是利用計算機這一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反思:

一、改變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動機來自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興趣越大,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狀態越好,學習效果就越明顯。在低年級的時候學生對計算機早已有了濃厚的興趣與神祕感,渴望更深層次的瞭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隨心所欲地操作計算機,利用電腦繪畫、製作自己的作品、上網聊天、購物等等。信息技術課正好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現在他們終於能夠動手操作了,較多的實踐機會為學生們提供了大量的動手操作空間,大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好動心理。但是,如果課堂仍採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師講,學生聽”,“學”跟着“教”走,只要“我説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術是一門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教師仍按以前的做法,學生很容易產生“三分鐘的熱度”,過後就涼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對於較容易掌握的內容,我們應該採用“先學後教”的教學方法。學生們邊學邊練,很快就學會了本節內容。使用這種教學方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創設和諧學習環境,保持良好學習情趣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讓我懂得,鼓勵和誘導相結合,排除學生學習中各種心理障礙,克服學生的.牴觸情緒,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是保持學生學習情趣的最佳手段。

現在學生在上機操作時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教師要一個一個教根本忙不過來,肯定會挫傷沒有被輔導到的同學的積極性,因此在分組的基礎上,採用“兵教兵”的教學方法。我讓幾位電腦基礎好,掌握快的同學先當“小老師”,把他們分到各組去輔導,這樣即可以減輕教師逐個輔導學生的負擔,也使“小老師”們得到鍛鍊,使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還克服了部分學生懼怕老師現象。從而使所有學生不會的問題得到解決。同時,在同學互相輔導學習中增進了友情,瞭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創造出合作學習的和諧氛圍。

總之,要學好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只要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必須使用易於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能力,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13

學生通過之前的實踐任務,已經掌握了頁面設置、背景設置、插入圖片、插入文本框、設置格式等技能,具備了製作電子板報的技能基礎。同時,在之前的實踐任務中,學生並不是進行簡單的技能訓練,而是利用技能進行電子作品的創作,具有一定的設計能力。因此,本次實踐任務的設計側重於考查學生對學過知識(包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的綜合應用情況,培養學生的整體規劃設計能力。

為了讓學生有充分的自由空間,本次任務從組建小組、確定板報主題、收集素材到作品製作、作品評價都由學生自主完成。按照製作電子報刊的基本流程“確定主題→收集與選擇素材→設計版面→製作作品→評價作品”為線索,在教學設計上,我設置五個課時開展實踐活動:第一課時主要介紹理論知識,包括介紹製作電子報刊的一般流程,結合電子板報範例,介紹電子板報的版面結構和設計要點。接着介紹本次實踐任務的內容要求、具體安排,並要求學生進行分組,確定板報主題。第二課時的教學任務是學生收集與整理素材。由於計算機室沒有網絡,學生只能利用課餘時間收集素材,課堂上的任務是對收集到的素材進行篩選與整理。考慮到教學條件所限,這一課時中,我提供一些背景圖片、學校圖片和裝飾圖片讓沒有準備好素材的學生進行篩選,最後每個小組創建自己的素材資源包,為製作電子板報提供素材準備。第三、四課時的任務是各小組按照《製作電子板報操作指南》進行自主創作。第五課時進行作品分享與評價。各小組欣賞其他小組的電子板報作品,根據評價量表對所有的作品進行評價。

經過五個課時的實踐,學生經歷了製作電子板報的流程,製作出了完整的電子板報作品,並完成對其他小組的作品評價,基本上達到教學目標,但也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回顧這幾節課的課堂情況,存在以下的主要問題:

(1)在確定主題時,部分小組感到迷茫,不知道選擇什麼主題,進而影響完成任務的進度;

(2)學生收集素材的途徑有限,收集到的.素材(特別是文字素材)較少,導致很多作品的文字內容不夠豐富,版面空白的地方較多;

(3)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意識較為薄弱。一方面,儘管要求每個小組每節課填寫任務分工表,但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少小組變成一個人負責製作作品,另外的成員做與任務無關的事情,沒有參與其中。另一方面,儘管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操作指南,但學生在遇到操作上的問題時,還是習慣性舉手提問,不懂得通過操作指南尋找答案。

(4)由於課時限制,最後的作品評價課僅進行作品的評分,缺少交流與點評的環節。

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我重新認真回顧這次實踐任務的教學過程,查找原因,在反思的過程中我得到一些啟示,指導我以後更好地安排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活動。

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14

本節課是國小信息技術下冊word學習中的一課。在之前的學習,學生已經學習了很多有關word的基礎知識,這節課主要是學習在word中插入藝術字和自選圖形的方法從而達到美化文章的效果。本節課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採用“任務驅動”教學策略,利用網絡環境下多媒體教學系統,對學生實施研究式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習和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操作能力和自學能力,讓學生了解美化文章的方式多樣,需要靈活運用,並從中體驗“美”的感受。

首先,我通過聖誕老人寫給大家的信來導入,並且讓學生挑選漂亮的信,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想要自己做一份漂亮的'信件,從而引出課題。接着我選擇先講解自選圖形,從而與上一節課《插入圖片》相呼應,使學生能較容易聯想到插入自選圖形的方法和插入圖片的方法類似。並且通過聖誕老人給大家的任務,讓學生自主探索插入方法,同時我要求和學生一起比一比,但是我故意做的不太好,使學生能夠儘快地發現問題,從而想要去修改。接着我讓一學生幫助我來修改,並且自己做相應的補充,使其他有相同問題的學生也可以通過演示瞭解修改方法。

其次,通過讓學生看一開始挑選的漂亮信的標題,説説有什麼不同之處,從而引出藝術字,並且告訴學生這也是圖片的一種,然後讓學生自主探索操作方法,之後選擇會做的學生向全班演示操作,讓學生教學生,可以使學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因為學生會仔細注意演示學生的操作,尋找錯誤。當學生操作完畢後,我進行了一定的鼓勵表揚,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插入自選圖形一樣,學生很快就發現了光插入藝術字還不夠,還需要修改藝術字的位置、大小、顏色等,才能使其達到一個美化的作用。經過學生的嘗試修改和教師的補充説明,讓學生學會修改藝術字的方法。

雖然一節課上下來,已經比之前要好一些,但是問題還是很多的。

首先,我講解的話説得太多,有些可以通過演示讓學生一目瞭然,或者讓學生來説明自己的操作過程,要比老師講來的更讓學生記住。並且講解要清晰,要放慢速度,讓學生能來得及消化所學知識。

其次,課前預設不到位,很多情況我還無法掌握,也無法預料到,所以致使到後面就被學生打斷了思路,跟着學生的思路跑了。

接着,美化文章突出重點在美上,在我導入部分展示的信件,做得不夠美觀,太過樸素,激起學生興趣的能力有限。

然後,在教授藝術字部分,在告知學生藝術字也是圖片一種時,可以直接通過操作:插入—圖片—藝術字,來説明,而非僅僅靠口頭語言説明,這樣學生容易忘記。

最後,美化文章並非僅僅靠藝術字、自選圖形、圖片就能完成,word中的這些功能,要互相配合,互相呼應,才能使文章變美觀。

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15

週二參加了巴南區的信息技術賽課,課雖然完了,但我的學習還沒有完。我的教學生涯還在繼續。在這次賽課過程中有無數的感慨,但更多的是一種收穫,一次學習,一次進步。

這次進行賽課既有成功的地方,當然也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結合這次賽課的全過程,以及自己的進步,自己也靜下心來,對整個賽課過程進行一次總結、反思、以促進自己成長。

這次賽課,雖然心中還有一些想法,但已經成為過去。我沒有辦法去改變過去,但是我有能力去改變明天。通過這次賽課,我總是在不停的問我自己:“你進步了嗎?你成長了嗎?如果成長了,你又成長了多少?你反思了嗎?”這些問題總是在我腦海裏不停的浮現。當然,這次賽課,也暴露出了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我該怎麼去面對這些問題,並能逐一的克服、解決這是我想得比較多的。通過這次賽課,總結如下:

一、重新認識自己。

我能做什麼,我做了什麼。因為我不知道,所以我自以為什麼都懂了,因為自以為什麼都懂了,所以才不知道該怎麼去努力。這次賽課,恰恰給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我重重的一擊。重新審視自己,發現自己,定位自己。説實話,這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要去否定自己過去的很多,要改變自己的一些觀點,一些方法,這也就意味着自己過去做的一些事情、做事的方法是不對的,至少是有問題的。一個人最難做的就是否定自己的過去,因此相信這是很多人教不願意去面對的。但是隻能敢於面對,一定是一個成長的新起點。

二、學會放低自己。

可常聽別人説,年輕人出來要多多請教,不要清高,自以為是。要學會放低自己。原來對這些話,有些愛聽不聽,也有些反感。但在現在,我對這些很樸實的話有了新的詮釋,通過這些改變,或多或少的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東西,其實每一個人的成在就有他成在的理由,因此,我們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取長補短。虛心向別人請教,不是丟自己的臉,而是在用最好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裏強大自己。

三、經驗與理論結合的重要性。

初出道者,還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如經驗不足,課堂應變能力相比來説要差一些。遇到一些問題還是不能及時解決。理論與經驗脱節,不能將理論更好的運用在課堂上,當然也就看不到經驗在課堂上是理論的個體應用,當自己還不能提升到這樣的高度時,就只能通過不斷的練習,不斷的總結,才能更好的學以致用。

四、研究團隊的重要性。

俗話説“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就意味着團隊的力量是很重要的。因此,一個人的成長,將帶動一個團隊的成長。沒有一個優秀的團隊,個人的成長也將放慢腳步。

五、學生觀得以改變。

以前上不好一節課總是認為學生不行,是學生不好,其實現在想來真的好笑,回想自己的學生時代,同樣對於枯燥無味的課堂毫無興趣。因此課堂的設計是否合理,教師的合理引導,才是吸引學生的真道理。這次團隊的研究,還讓我在上課時的關注點發生了變化,以前我關注的是學生是否守紀律,作業完成情況怎麼樣,現在我逐漸的轉向關注怎樣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生長的意義,是怎麼體現學生主體性的。

六、教師知識面的廣度與深度和老師基本功對教師的重要性。

以前,總覺得學生是一個一個的笨,很簡單的知識教不懂。殊不知,學生現在獲到知識的渠道很多很廣,每一個人的關注點不一樣,各有所長。因此只有教師的知識有了一定的深度與廣度,上課才能信手拈來,很自然。現在上課,我不會再找學生的瑕疵,有問題,先反思自己。教師的基本功對於一個教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次賽課,普通話,教姿、教態、課堂應變能力等一些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正是因為這次課,才會發現自己,認準自己。

一份付出,一份收穫。相信這是絕對的真理。在這次賽課過程中,我可以毫無疑問的説,我在我盡力落實這個教案,積極主動的參與整個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我的收穫也不少。至少現在我可以肯定的説,我該從何入手讀教材,我該怎麼去寫出一個像樣的教案,從那些方面來發現教案的閃光點,可以自己獨立的去提煉一些思想,我想這是這次賽課的最大收穫。因此,這個結果現在對我已經沒有什麼意義,最有意義的是我在這個過程我學到了些什麼,在以後的教學中如何改進。

曾聽説“要改變一個人的觀念,比推翻一個王朝還難”這句話一點都沒有錯。“充分尊重一個的觀點,不要輕易去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多一份尊重,這也是賽課的一種收穫。

因為年輕,所以會有失敗,有無耐,有無知,有思想。也正因為年輕,所以才經得起失敗,能自己主動的去改變自己、強大自己。

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16

以前的教冊,不管是人教版,湘教版,還是我們的貴州版的教材,安排的內容都差不多,無非是信息技術的來源講起,然後是計算機的發展史,接着講解講述計算機的組成部分及各部分作用,然後進入Windows系統的使用,有的知識的對七年學生來説,有點難了。如今的信息技術課本內容設計還比較合理,完全符合學以致用的目的,課本從信息技術基礎講起,接着介紹Windows系統的操作,再介紹辦公軟件中的Word文字處理軟件,講解一些很實用的東西,這樣,課本的價值量就有了,但是,學生計算機水平有些比較高,如果只圍繞書本講解,學生不但會抵制,更耽誤後續課程的進度,如何設計一套具有針對性的教案、校本教冊,如何安排一堂堂鮮而不難的課程,是上好信息技術課的關鍵,是我們信息技術老師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一、注重實踐(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據我觀察,學生們最喜歡的課就是信息技術。在信息技術課上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漲,他們對新事物充滿着好奇,總幻想有一天能熟練的駕馭計算機、能製作出精美的賀卡、能打出一手漂亮的字、能控制自己創建的遊戲角色……因此,只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以致用,久而久之,其信息技術水平又會上一個新台階。七年級上學期主要開設的課程是計算機方方面面的基礎知識,學習任務看似簡單,要真正掌握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比如對畫圖工具的應用,學會用很快,但是要用好卻不容易。如何在短時間提高學生的能力,45分鐘尤為重要,課堂講解時間不能太長,多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每次授完新課後給每個學生下發一定的練習題,練習範圍就是本堂課所講授的內容,學生按照老師給定的題目針對性練習,教師再個別輔導,當然學生對於知識點模糊的地方也比較多,老師可以安排每組的'小組

長擔任輔導員,同桌討論等形式,完成課堂練習,完成任務的同學可以打一下小遊戲表示對自己的獎勵,在作業時間將理論轉化為實踐,鞏固並消化,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二、採用任務驅動模式教學

在新授課中,我的理論教學從來不超過15分鐘,教師如果一味的注重理論的講解,學生在15分鐘或更短的時間內就會走神,所以採用任務驅動式教學可以讓學生集中精神,配合老師共同探討新知識。如在講解畫圖工具時,教師可以展示以前的同學畫得好的作品,激勵他們,告訴他們也行的。

第三、培養學習能力,增強意識

信息技術課不好把握,不講理論不行,講多了更不行,其實要讓學生真正上好信息技術課,老師只需做好引導即可,幫助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和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區分好與壞的信息,提高學生對信息的分辨能力;多給學生一些自由發揮的空間,多給學生一些動手操作的機會。另外,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而且應該將法制教育、德育教育、生命教育等滲透到信息技術課堂當中來,讓學生學好相關專業知識的同時,把自己的人品樹立好。現在是信息時代,作為一名信息技術老師,更應該要讓學生知道學習信息技術的必要性,真正讓學生成為高品質、高素養的人,讓他們將來有機會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材,創造自己人生的偉大奇蹟。

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17

信息技術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及各方面的協調能力,要確保信息技術教育在培養新型人才方面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就必須探討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作為一名多年從事計算機教學的教師,在教學中我總結了以下幾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利用“任務驅動”法來實現教學任務

單從“任務驅動”字面上看,好像是學生在老師佈置的“命令(任務)”驅動下完成某些學習,如果這樣的話,那學習過程就不是主動積極的學習而是被動積極的學習了,學生主體仍然沒有從被動的去接受知識中解放出來。我們這裏所説的“任務驅動”是建構主義理論中的一種教學模式,是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任務之中,學生通過對所提的任務進行分析、討論,明確它大體涉及哪些知識,並找出哪些是舊知識,哪些是新知識,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通過任務的完成而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事實上它並不是簡單的給出任務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講畫圖中的圖片翻轉時,我們可以提出這樣一個任務:畫出一個倒“福”字來。學生得到這一任務後,他們就會主動的思考並學習完成這一任務所需要的知識。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完成這一任務需要用到“為圖畫添加文字”這一舊知識和圖片翻轉這一新知識,學生就可以通過完成該任務學習並複習新舊知識,而且還學到了把知識綜合起來運用。

二、使用懸念手法,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中學生在學習計算機時,往往喜歡上上機操作課,對課堂理論性教學則感到單調,尤其是在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時表現較突出。此時,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強調理論知識的重要性,或採取簡單批評指責的方法要求學生注意聽講和積極思考,效果不會很好。如果採用電視節目預告中使用的`“懸念”手法,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計算機存儲容量時,我手舉一張光盤,設其厚1mm,接着提問一套百科全書的厚度是多少?此時學生會七嘴八舌地猜測回答。這時學生已經產生了一個疑問,一張盤和百科全書有什麼聯繫呢?接下來話鋒一轉説道,就用這樣的一張盤,可以存入幾套百科全書!學生馬上會瞪大眼睛、張開嘴發出驚訝的聲音。此時懸念已產生,興趣也調動起來了,學生會懷着極大的好奇心要了解計算機存儲容量到底有多大,預期的教學效果就達到了。

三、注重教師在課堂上所起的作用

在新的課堂教學中,知識不再僅僅作為信息而被簡單傳遞,它應該成為引發學生思考的對象。學生的思維是在活動中發生的,並隨着活動的深入而得到發展。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是促進者,指導者,應該引導學生針對某些問題進行共同探討,儘可能地去暴露學生思維過程,做到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結論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使學生學習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發展能力的過程。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過程,我受益匪淺,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在教學中及時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會使我逐漸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通過不斷地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

標籤: 反思 信息技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xinxi/2gmk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