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信息技術 >

關於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要注重培訓技巧

關於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要注重培訓技巧

20xx年,教育部頒佈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2013年又決定實施“全國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在教育信息化發展中,一套套改變教育現狀的組合拳打出,為教育現代化吹起了衝鋒號。

關於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要注重培訓技巧

隨着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一些經濟和教育發達地區教育信息化已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一些經濟和教育欠發達地區,還是處在一個“羨慕嫉妒恨”的階段。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學校信息化硬件建設跟不上,二是校長信息化領導力不足,三是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低下。所以,除了必要的投資外,如何開展有效的培訓,來提高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科教學能力和專業自主發展能力,推動每位教師在課堂教學和日常工作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把握培訓內容,使培訓更有針對性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不等於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它應該是指教師在具有一定的教學能力的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有效教學的能力。從現階段的新課堂教學改革的趨勢看,很多地方更多的是注重教師信息技術技能的提高,而忽視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不等於信息技術技能,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應該包含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意識、應用技能、應用責任、應用創新”四個方面。

1. 應用意識

應用意識是指教師對信息技術應用的一種自我認識、認可與認同。有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認識是不到位的,在應用上是不認可的,甚至是排斥的。認識不到位,提高應用能力就是一句空話。所以,在應用意識上,應該讓教師實現三個方面的轉變:一是從注重技術向注重教法、學法轉變;二是從注重工具向注重資源轉變;三是從信息技術向信息與通信技術轉變。讓教師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功能和作用,他們才會樂於接受、樂於應用。

2. 應用技能

應用技能是指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使用信息技術的專業水平。在應用技能上,除了一些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必須掌握之外,對一些支撐軟件也應該有所涉及和了解。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讓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能夠進行教學應用設計、教學應用實施、教學應用評價、教學溝通、教學反思等。在軟件的學習上,要求通過某些軟件的學習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掌握學習軟件的一般方法,做到遇到新軟件也能自己摸索使用。在教學應用技能的培訓上,要通過一些課例、案例進行參與式診斷分析,觀摩它的優勢,揣摩它的用途,琢磨它的發展,這樣才能提高教師的應用技能。

3. 應用責任

應用責任是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崗位職責、社會義務、教學責任。只有教師把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當成一種社會進步中的職責,當成日常教學中的一種義務和習慣,當成教學改革發展的一種趨勢,才會去有效地使用信息技術和合理地分配各種資源。它要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努力做到使不同性別、不同經濟狀況的學生有均等的學習資源、均等的機會,並正確地使用學習資源和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使信息技術的應用成為一種必然,絕對不會把信息技術的應用當成一種負擔或累贅。

4. 應用創新

應用創新是指教師在新課堂教學改革中,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各種變革。注重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是我們應用創新的目標。

教師應用能力的培訓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應該有一個比較統一的衡量標準,使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方向正確、目標明確、內容具體、要求統一、考核科學,才能使培訓更有針對性。

注重培訓方式,使培訓更有實效性

從教育部到各省、市教育部門都已經開始注重要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但各地方、各學校在如何提高的策略上各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提高的方式方法也比較單一,就怕又和以往的培訓一樣,實行“一刀切”的模式,大大阻礙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高的實效。面對上述問題,我們應該採取多種模式,發揮教師的主動性、主體性,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建構提高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方法與途徑,達到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在培訓上,我們可以採用“三三六三”培訓模式:即“三個不同組別”、“三個不同要求”、“六點培訓原則”和“三大培訓方式”,讓教師在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上得到全面的提升。即在教師分類上,按照不同的水平分為“提高組”、“骨幹組”、“師傅組”;在培訓要求上,三個組別分別按照“普及”、“拔高”、“幫教”的要求進行,照顧差異;在內容選擇上,堅持以“教師能學得會的、教師能用得上的、能讓教師感興趣的、能減輕教師負擔的、能提升教師勞動創造性的、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為原則,讓教師“願學、樂學、好學”;在培訓方式上,堅持“補足培訓”、“轉型培訓”和“個性培訓”相結合,全方位地給教師以講授、引領、指導與幫助。

1.補足培訓,幫助教師查漏補缺

補足性培訓是指既要肯定教師目前的知識、技能和觀念,還要肯定我們的教師是符合當前教育要求的,即使不使用信息技術,教師們也可以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他們僅僅是對信息技術這種新技術的相關知識和技能的缺乏,而培訓就是對這一個不足進一步補充。

當下很多有關信息技術應用的培訓往往只注重技術本身,而忽略了參與培訓的教師主體因素,造成培訓過程在教師心智上映射的不連貫,降低了培訓的有效性。該階段的培訓要以滿足教師需求為出發點,對所有教師進行目標性的補足培訓。從某種意義上講,滿足教師的學習需求,既是培訓的出發點,也是培訓的目的'地。面對新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教師從最初的陌生、懷疑、好奇,到主動嘗試、熟練應用,再到教師思考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整個過程是層次分明的、連貫的、清晰的。在培訓教師時,每一個階段都針對教師的不同需求,所對應的培訓目標也有所不同。

通過這一階段的培訓,教師對信息技術軟件的操作、應用等基本上可以做到在原有的教學理念下較熟練地進行課堂教學,並且在心理上開始依賴於信息技術。

由於這個階段的培訓並沒有過多地改變教師原有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所以,教師內心深處是安全的,他們依然可以保證日常教學的正常進行。

2.轉型培訓,幫助教師角色轉變

轉型性培訓是指在教師經歷過補足性培訓,並且各個教學環節開始受到信息技術的深刻影響之後所進行的培訓,它主要着眼於先進的教學思想和理念的學習,幫助教師實現自身角色的轉變,從課堂教學的主宰者開始轉變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從課堂教學中不使用信息技術到逐漸使用信息技術,最後到依賴於信息技術。這個角色的轉變過程是漫長的,所以轉型性培訓不是那種通過集中培訓幾次,就可以達到培訓效果的,必須通過培訓者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有充足的時間來慢慢地、潛移默化地轉變教師。只有慢工才能出細活。

補足性培訓是轉型性培訓的基礎,轉型性培訓是補足性培訓的高層次的發展。

在轉型培訓中,可以從通過如下途徑進行:一是觀摩優秀教學視頻光盤,觀看優秀的融合課例,琢磨和反思別人是怎樣教學的;二是學習優秀的信息技術應用論文,汲取他人之長;三是以教研組為單位開展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研討、課堂教學研討、教學評價研討和教學反思,進一步反思和提高自己的教學行為;四是加強自我研修,自我拔高,採取對教師給任務、給要求的方法,讓他們“惡補”相關理論和知識,讓他們帶着一定的任務去強行提高自己,要求他們在短期內轉變教學理念,並儲備一定的應用理論,使他們的教學水平有一個質的飛躍。

這個階段的主要培訓途徑應該是着眼於課堂,通過觀課、研課、磨課等形式進行更有實效性。

3.個性培訓,幫助教師形成風格

個性培訓是在補足培訓和轉型培訓之後,教師個人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後的一種成型培訓。它將更多地依靠學校、教研部門去發現和培養一批骨幹教師,通過同伴互助、專家引領、自我反思等方式,讓他們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並由他們以點帶面地去帶動其他老師,以此推動每位教師在課堂教學和日常工作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才會成為一種可能。

在個性培訓上,要積極引導教師深刻理解“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這個內涵,緊緊圍繞着“促進學生髮展”這個中心,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這個發展,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我們知道,在人的學習、實踐、交往、創新、生存與發展等能力中,核心的占主導地位的能力就是思維能力。思維能力影響和引導着其他諸多能力的形成、發展與發揮。一個人如果沒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就只能是自然人而無法成為社會人。所以,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這個中心不能變。

三種培訓方式既有層次性,又有互補性,要學會靈活運用、機動安排,切不可死搬硬套。只要有利於教師的能力提高,有利於教師的專業發展,有利於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就是好方式,就是好辦法。

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培訓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以學習為主、以學力為主”的新課改理念,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教師的實際需求為本,以新課堂教學改革為本,注重培訓內容的全面性和科學性,注重培訓方式的技巧性和層次性,實現信息化裝備、軟件、內容與方法的有效融合,助力學校變革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願信息技術的應用成為每一位教師日常教學的一種習慣、一種品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xinxi/p14g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