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重陽節 >

【實用】重陽節隨筆

【實用】重陽節隨筆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對隨筆有些瞭解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也可以是聽課、讀書時所作的記錄。經典的隨筆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重陽節隨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重陽節隨筆

重陽節隨筆1

秋日勝春朝,在這個比春光還美好的時光裏,重陽節無聲無息地到來了。

重陽節是豐收的日子,古時的農人活得浪漫而有詩意,在這個天賜的好時節,農人們會用“曬秋”的方式來表達感恩之情,因此重陽又叫“曬秋節”。人們把成熟的果蔬掛在房前屋後,伴着鏗鏘作響的鑼鼓聲,載歌載舞舉行一場感謝上天的盛典。

現代人的“曬秋”,與古人比起來少了一些儀式,卻也曬得別有一番氣勢。

重陽時節,田野已經“老態畢顯”,曾經的繁榮都被搬進了農家小院裏。秋日明媚的陽光下,玉米成串地掛在房檐下,金光燦爛地開懷大笑,露出一排排整齊的牙齒。飽滿的花生,依然是謙遜而低調的樣子,它們親密無間地擠在一起,幾乎鋪滿了半個院落。俊俏鮮紅的辣椒、金黃嫵媚的柿子都被串成串兒,趾高氣揚地掛在樹枝上,炫耀着自己奪目的'色彩。在秋日暖陽博大的温暖裏,這些果實又經歷了一次昇華。小院裏斑斕多彩的色調,彰顯着農家的豐收和殷實。

網上也流行“曬秋”,看到很多網友都在髮漂亮的圖片:小區花園裏的銀杏樹金黃耀眼,英姿煥發;山坡上的楓葉像燃燒的紅雲,熱烈奔放;蔚藍深邃的天空,飄着幾團棉花糖似的雲朵,詩意優雅……每一張圖片都美得讓人窒息。網友們説,居住在鋼筋水泥的都市森林裏,對季節的變化感覺太遲鈍了。大夥兒為了真切地感受到秋天的氣息,相約出去拍一些秋天的圖片,然後發到網上和大夥兒共享。

我沒有秋天的果實可曬,也沒有美麗的圖片可曬。抬頭看看正午的太陽,要是不曬點兒什麼,感覺好像辜負了它的温暖。於是,我翻箱倒櫃找出秋天要穿的衣服,一件一件掛在陽台上,讓它們來個日光浴。牀上的被褥全部晾在院子裏的鐵絲上,並把牀單、被罩和夏天不穿的衣服也洗了。最後,我把牀墊也拉到院子裏,讓它跟陽光也來個親密接觸。環顧屋裏搬不出的東西,我恨不得把屋頂也掀了,讓陽光灑滿房間的每個角落。

我把院子裏花花綠綠的被褥、衣服拍成圖片發到羣裏,有網友開玩笑説:“你家院裏掛的是萬國旗吧!”我鄭重地回答:“我也在‘曬秋’啊!”

重陽時節,無論在網上“曬秋”還是在太陽下“曬秋”,都是因為秋天是這麼景色如畫、殷實厚重、明媚宜人啊!“曬秋”,曬的是一個美好的季節,曬的也是一種豐盈滿足的心情。

重陽節隨筆2

由重陽節想到的_隨筆寫作

現在的人吶,總問:“今天幾號了?”“這是幾月啊?”這裏的幾月和幾號,恐怕就是公曆的幾月幾號吧。公曆是通用的,沒錯,但也不能忘了老祖宗留下的歷法啊,很多同學都問:“今天幾號啊?”於是有人答道:“26日。”竟無人説是9月9日。好不容易有個人説了,我順便搭了句重陽節,他居然説重陽節是公曆的。真不知,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是不是要遺忘在我們這個時代了,我們也許就成了千古罪人了。

今天是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每個中國人都該記住的節日,也是每個中國人都該傳承下去的節日。在這天,人們要漫山遍野插茱萸來表達他們對節日的熱愛。大部分人在這天都會登高,這就是我們的風俗習慣。

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為什麼是傳統節日呢?因為它包含着我國悠久的民族文化,是我國民族風情的高度凝聚,這樣的節日,怎麼能忘記?

中秋、端午、重陽等節日,是我們的精魂。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萬不可忘了老本啊!如果一個國家連自己的根基都沒了,那麼遇上狂風暴雨還怎麼自力更生!我們這個千年屹立不倒的祖國,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有着風格各異的傳統風情,不可否定,我們的民族是個優秀的民族,我們的祖國是個有志氣的國家,萬不可因為崇拜他國而拋棄了自己埃

説這些,不是想攻擊他國,也不是想提高我國文化,只是想告訴人們,在接受他國文化的同時,千萬別丟了自己!!

重陽節隨筆3

明天天就是九九重陽了,這是一個和還算年輕的我幾乎無關的節日。只是在這個節日即將到來的時候,對着秋日暖陽我想到了一些人和事。

一、我的已走到另一個世界的一位鄰居大爺爺

這是一位和我沒一點親戚關係,不過卻是我家曾經的房東,而且對我很不錯的一位鄰居爺爺。他已經走了好幾年了,那家我們曾一起居住過的明代就存在的四合院(據説是)早已更換了好幾次新主人。只是每次途徑那座已顯滄桑衰舊的院落時總會情不自禁的想起這個院裏曾經住過的人和發生過的事。這位大爺爺和我的爺爺一樣都是受過很好教育的有素質的明白老人。他曾經是六七十年代很受尊重的售貨員,據大爺爺和我閒聊時説他的老師曾經還有北師大畢業的。他喜歡孩子們讀書,記得剛得知我也要到市裏混日子而在市裏又舉目無親時,大爺爺就告訴我他的孫子和孫女的單位和家大概都在哪個方位,尤其是他的孫女離我要去工作的地方還非常近,讓我沒事去他孫女家坐坐。雖然到如今我也沒去過他孫女家,但當時心裏很是感激。這位大爺爺每有好吃的總會給我們送些(當然我娘做了好吃的也會給他們老倆口送點),有一次他孫子過年給這位老人帶回了龍井茶,老人非讓我也喝一杯,知道我喜歡喝紅豆稀粥,老倆口一旦做了就會給我端過一碗。而每次老人侍弄的花兒有新品種或打了花骨朵或有新開放的,就會喊我過去看看。後來我上班回家老人和鄰居打麻將還讓我給頂個人。後來我結婚了,也是從那個院子裏走的,當時那位爺爺還健在。如今我的`孩子都已八歲了,可那位大爺爺已不在人世了。而那個曾經見證了我苦難日子和大學聯考沒落榜還有結婚大喜的院子如今也已成為斜陽裏的一抹回憶了。

二、我年歲已高和漸高的親人

我的奶奶早在99年就與世長辭了,我的91歲的爺爺也已於今年四月作別人間。我們不大的家族裏年歲最高的一位老人就是我本家的四爺爺了,而這位八十來歲的四爺爺也在我爺爺過世後沒幾天一下子成了不曉人事的病人。這是一位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在全縣都很有名的老中醫,他曾經得過重病幾乎走了但又堅持活下來而且後來還活的非常健康,可是,這次,我的這位四爺爺卻到如今都沒有轉好的跡象。

再下來就是我母親她們這輩的人了。我從來沒想過我的母親會成為家族裏年歲漸大到快成為最高長輩的人。雖然她的身體還好,可是明顯近一兩年大不如前些年了。去年和今年母親還病過一兩次,雖然好了以後她依然一如既往的勤快坐不住,但連母親自己都不得不承認,有點老了,乾的活多了開始感覺到累了。這一點我們兄妹四個都看出來了,所以前年母親説想跟着佛堂的師傅善人們去五台山走一個星期,我們全體大力支持。現在,只要母親願意幹的事,我們沒人攔着了,只要她身體硬朗心情好就好。因為我們不想再有子欲孝而親不在的巨大遺憾了。

三、感悟

人這一輩子,説長也長,説短也短,不知不覺間我們就從咿呀學語的孩童一天一天地被歲月的鑿刀雕鑿成一個個老人,就像這四季的輪迴,就像這秋天的葉子在秋風漸起中一天天飄零。用農村人的話説就是人和這莊稼一樣,一茬一茬地,用書上看過的話説,人就像天上的星星。人走了,就像流星劃過天空。

四、蘇格拉底最後的話:

死亡可能是以下兩種情形其中之一:或者完全沒有知覺的虛無狀態,或是人們常説的一套,靈魂經歷變化,由這個世界移居到另一個世界。倘若你認為死後並無知覺,死亡猶如無夢相擾的安眠,那麼死亡真是無可形容的得益了。如果某人要把安恬無夢的一夜跟一生中的其他日子相比,看有多少日子比這一夜更美妙愉快。如果這就是死亡的本質,永恆不過是一夜,倘若死亡一如人們常説的那樣,只是遷徙到另一個世界,那裏寄居了所有死去的人,那麼,我的諸位朋友,法官,還有我什麼事情比這樣來的更美妙呢?

五、我還年輕,我不想去想關於自己年歲漸老後的情形,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只是我想不管未來多苦多難,我都要堅強的面對,為了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等我老了時,我希望我的丈夫能一直陪我到最後一天看如血的落日,看滿樹的金黃。

最後,願天下的老人都安康。

重陽節隨筆4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關於重陽節的由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户户就會有人病倒,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

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恆景,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在九月九日早晨,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瘟魔衝出汝河,但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恆景將温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重陽節的習俗

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

杜甫的《登高》最為有名: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重陽節詩詞:

採桑子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附上一首自編的小詩:

話重陽

又是一年九月九,登高賞菊插茱萸。

年復一年話重陽,歲歲朝朝重陽糕。

時過境遷自難忘,物是人非秋去也。

人生知己本難求,待到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隨筆5

九九重陽是個登高望遠的節日,也是老年人的節日。週末,爸爸、媽媽和我一同去了姥姥家。

次日清晨,我們一家就開始爬雲龍山。剛到一半,姥姥姥爺就累得直喘氣,坐在路邊的石頭上歇息。我是不安分的,聽着耳畔松濤陣陣,看漫山紅葉繽紛,還不忘在林中搜尋一閃而過的小松鼠。最吸引我的是路邊的野花。話説“路邊的野花你別採”,怎麼能不採呢?山花爛漫,鮮豔奪目,點綴在綠草叢中,那麼招人喜愛。我像鳥兒一樣,追着蝴蝶雀躍,一不留神,就採了一大把。分了送給姥姥和媽媽,她們都很高興,抱在懷裏愛不釋手。

我們繼續向上攀登,途中遇到不少登山的人。我突然記起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些風俗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體現。

“哇!好美的山哦!”從小我就隨家人爬了無數次,但每次爬山都是姥姥姥爺揹我爬的。現在姥姥姥爺腿腳不利落了,不再是可以揹着我上山的體魄了,媽媽爸爸的額頭也爬上了皺紋。我的成長凝聚着他們的心血。在愛的氛圍中成長,我好幸福。成長是個過程,我願我的成長如爬山一樣,有時可以停下腳步,陪伴家人歇息片刻,欣賞路邊無限風景,採擷鮮花裝點他們的容顏,他們的夢。

山景無限,秋景旖旎,九月九日重陽節去登山真是個不錯的選擇。

重陽節登高望遠隨筆3

今天是農曆九月九,傳統的重陽節,老人節,也是登高節。媽媽單位裏就組織了一場規模浩大的登小斗山、大斗山活動,參加人數有700多人。我和媽媽作為登山老隊員,擔當了開路先鋒,帶着幾位叔叔率先攀登。

伴着泉水叮叮咚咚的歌聲,我們上山了。沿着寬闊的水泥路筆直向前走,就能看到一個岔路口,一條是狹窄的山路,一條依舊是寬闊的水泥路。小路通向小斗山,大路通向大斗山。雖然名字這麼叫,但小斗山比大斗山更陡。

趁着大人們貼指示牌的時間,我環顧四周,發現這裏簡直是綠的海洋:竹子是綠的,野草是綠的,石頭上的青苔也是綠的……這些美麗的綠色,映得我腳印也泛着綠色的光芒,輕鬆極了。

牌子上寫着,接下來的路有些挑戰,我心想:對我這個爬山健將來説,還不是小菜一碟嘛。

山路彎曲陡峭,並且因為前幾天菲特的影響,有很多碎石塊被衝到路面上,幾個叔叔正在修路。我感受到了他們工作的艱辛,我們輕裝上陣都有些氣喘,他們更加累了,我們走在石頭路上,也是走在他們的汗水之上啊。

正想着,我也累得出汗了。回頭看看,已經登得很高,但抬着向上看,哇,還有這麼多台階啊,一眼都望不到頭,真像是通到天上一樣。確實好累啊,但我不能停下來,我要保證第一個到達峯頂。“前面這點走完,就會到了。”我給自己鼓鼓勁。

經過半個多小時的攀登,我們終於到了小斗山頂,完成了1/3的路程,再往大斗山去的路就平坦多了,我們一會兒上坡,一會兒下坡,比起之前的持續登高,算是輕鬆多啦,我一鼓作氣,到達了鑑遠亭,之後就全部都是下山路啦。

爬山可以登高望遠,欣賞美景,還可以鍛鍊自己的毅力,呼吸新鮮的空氣。我喜歡登山!

重陽節隨筆6

今天,我聽奶奶講了重陽節的來歷和故事。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

重陽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就是重陽節。重陽節在秋季,是秋高氣爽的季節。每到重陽節,我國都有登高賞秋,敬老的傳統。故而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裏;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着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我國唐朝的大詩人王維,曾作過一首關於重陽節的詩,名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描繪了在重陽節這個傳統節日作者對親人的加倍思念。

重陽節隨筆7

今天是重陽節,我還像平常那樣早早的起牀,走去“小桔燈”培訓中心。

到了“小桔燈”培訓中心,同學疑惑的問我:“???,重陽節是什麼呀?”我耐心地説:“重陽節的來歷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説:“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東漢時,汝南縣裏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説:“汝河裏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裏就把瘟疫帶到哪裏。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説東南山中住着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説:“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説了。九月九那天,他領着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説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説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着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裏,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户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裏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怎麼樣?沒先到重陽節還有這樣的故事吧!

重陽節隨筆8

“九九”重陽節前夕,幼兒園組織近80位退休教師開展了參觀北京故宮博物館活動,並安排幼兒園領導全程陪同參加。

一上午,退休教師們在引導員的帶領下從金水橋南側門進入太和門進入太和殿前廣場,沿着故宮中軸路,依次參觀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再經過御花園進入漱芳齋,最後從順貞門離開,每個景點都有講解員的細緻講解,故宮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進一步激發了大家愛祖國、愛北京的'情懷,整個參觀過程緊湊而有興致。

在品賞了故宮博物院雄偉、堂皇、莊嚴的建築之後,老園丁們感慨萬千頻頻讚歎:“故宮建築濃縮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紫禁城建築羣、古代藝術品收藏及宮廷史蹟的主要展示內容展現了中國古人無以倫比的聰明智慧和功底深厚的藝術造詣。”“我們為祖國驕傲傲”。

參觀完畢,幼兒園領導與退休老師共進午餐,轉達上級領導、幼兒園集體對老同志的深切問候,瞭解老同志的身體、生活近況,和他們一起暢談幼兒園的明天。

尊老愛幼,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多年來,幼兒園堅持關心教師退休後的生活,積極組織老教師開展科學文明健康的文體活動,不斷豐富老教師的精神、文化生活。

參觀活動使退休教師們放飛了心靈,豐富了知識,促進了交流,同時感受到祖國曆史的悠久,祖國今天的富強,共同憧憬着幼兒園和諧發展的共同願景。

重陽節隨筆9

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中含有遵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最近從新聞媒體討論的話題中可以看出,努力建設和塑造一個具有高度文明,能與國際接軌的國際形象,而遵老,敬老,愛老,助老就是其中的一項內容。

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西安在老人節免費為老人乘車遊二環,來了兩萬多老人,另他們難以接待,有的老人暈倒都不捨得通知兒女。看報後另人酸楚,人總是要老的。過去老人們以滿腔熱血為民族解放和國家的建設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為社會的發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建立了光輝的業績,吃盡了千辛萬苦。在家裏更是,人常説可憐天下父母心,我深有體會,我們的父母處的年代和帶兒女的辛苦人人知道。現在老了又不願打擾兒女的工作,自己孤獨的生活,就像滿文軍在歌裏唱的“你靜靜的離去,一步一步孤獨的背影,一年一年風霜遮蓋了笑臉,你寂寞的心有誰還能夠體會,春去秋來,你的愛已無聲,你把愛全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從此不知你心中苦與樂。”真實的唱出了我們的心聲。父母無私的把全部的愛給了我們兒女,自己默默的老去,想想我心裏很傷感!

在這裏我想説點;作為兒女應該抽時間常回家看看,老人沒時間等我們有時間,為父母儘儘孝心,捶背揉肩,噓寒問暖,多吃幾頓團員飯,為老人洗洗衣服陪陪他們,象照顧孩子那樣呵護他們,讓我們的父母愉快的`度過晚年。不要找藉口説原因,免的以後心裏悔恨自己。老人節,我在電話裏和父母聊天盡一個多小時,聽到父母在電話裏非常高興的語氣,我很激動,也很難受,雖説他們一切都好,但是在我的內心總有內疚的感覺。通完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眼前浮現父母慈祥的笑容,心裏蕩起無數的感慨,想起童年,想起父母年輕的笑臉,許多許多。現在快80歲了想想我就傷感整夜難眠!

我們應該感謝,感謝有這樣一個傳統的老人節日,讓我們有時間和機會孝敬老人,感受親情。九九重陽,秋高氣爽,沉澱着金秋的豐碩,感受了生活的温聲。祝天下父母,健康長壽!

重陽節隨筆10

重陽瑞兆祖國紅,

億眾齊家勝惡洪。

楓獻丹心先烈慰,

子孫輩輩承徵鴻。

環球幾處度災荒,

欣慰和諧昌瑞邦。

美日勾結拍醜劇,

九州眾志練兵忙。

秋風送爽菊花黃,

豐果鮮蔬五穀香.

把酒激情抒翰墨,

吉祥快樂度重陽。

耀眼金波罩沃州,

鞠躬穀穗報豐收。

無邊遠望情潮湧。

有愛高歌競自由。

霜楓曼舞葉飛空,

似鳳翩躚覓愛桐。

蕭瑟涼秋追皓雪,

安然隱去魄仍紅。

妙韻生春醉苑秋,

雅庭菊豔馥清幽。

温馨閣內藏蘭秀,

唯有荒原草自羞。

冷菊重陽豔九州,

秋霜斬葉赤情留。

徵鴻亮翅向南去,

憂草悽然敬柏遒。

二號嫦娥尋冷月,

三錢後輩探寒宮。

任憑變幻多災難,

人類文明漸進中。

黛玉悲悽命運薄,

若逢盛世必春活。

紅樓疑惑高鶚續,

寶玉石頭記妙歌。

重陽節隨筆11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漸漸習慣在逝去的歲月裏找尋心靈的慰藉,那怕是一點點觸動到心的感動,亦可以撫平生活所帶來的煩惱與不如意。

面對生活,我們需找到生活的樂趣。這對我們而言顯得很有點必要。因為生活並不只是一張鋪陳開來的白紙,它是一個人對於生活的酸甜苦辣的品玩;生活並不只是人的每天的規律性的重複,它是每一天人的情感的歷程。人之對於生活,並不是為了享受寂寞與孤獨,而是為了得到生活的樂趣與幸福。古人如此,今人一樣也是這般。將情傾注入於生活,生活才會變得美不可言。

但關於人的情感的問題,向來是眾説紛雲,不同的人面對不同的生活境遇必然會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獲得不同的生活感受。是興奮也好,是落寞也罷,在情感的世界裏,人就找到最最真實的自己。

生活需要真實,生活不需要太多華麗的修飾。隨遇而安,率性而為。以平常之心來認真面對,繞開了生活本身的干擾,我們才能尋得到生活的奧祕與真諦。

有人説美是到處都有的,這點我也積極贊成和認同。只是對於生活的美要發現、要體驗,就不是人人都有這樣的緣分與幸運了。今天是重陽節,我們最最應該去發現、體驗到生活的什麼樣的美呢?也不是隨便那一人就能夠説得清、道得明的。我自然也是説不清、道不明的`。只是個人覺得,我們應該懷揣着一顆感恩的心,去感謝曾經養育過我們的父母。這也是一種緣分,這也是一種感懷,這也是生活藴含的美。

根據自然的法則,人總要與父母作別,而且是生離死別。這是誰也不能違背的自然法則。“子欲養而親不在”必然會給我們留下無盡的遺憾與長歎,也許只有我們的心能聽到那來自內心深處的感恩的聲音。對於這種聲音,在聆聽中也好,在靜默中也好,那都是人對於生活的一種悟。生活就需要這樣的悟,悟在感恩的世界裏,把心靈觸動。“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重陽節日的今天,不知有多少感恩的心在傳遞着那份真摯的情。在這樣的氛圍裏,人們也才會漸漸記得,才會漸漸懂得,懷着感恩的心去對待一切。

重陽節隨筆12

重陽節賞菊、飲菊花酒的習俗,據説源於晉朝“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縣令,後人多效仿,遂成了重陽節的風俗,流傳至今。

由此我想起了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逸、“登東坳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的灑脱、“阮籍醒日少,陶潛醉日多”(孟浩然語)的沉醉、“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日來”的陶然,以及令人神往的不朽詩篇《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構成了一卷“陶淵明特色”的田園風情圖。

其實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隱藏着一處不為人知的“桃花源”。能像尤老一樣,甘於清貧地固守着自己“理念”的人,卻絕無僅有。我也因為“俗務纏身”(藉口),已經很久沒去探望他老人家了。趁着秋高氣爽的天氣,艱辛地走過九日山巒,那曲折蜿蜒,舟車不能渡的山道(原由之一),越過一峯隙,正如《桃花源記》的`情景一般,頓時豁然開朗。幽靜的山谷裏,住着尤老和他的菊圃,我們經常戲稱他為“陶翁”,是父輩的一位“酒肉兄弟”。早年為避“亂”而躲入山中的“不知魏晉”者,寫着一手好字,尤其是微醺之際。曾經答應我的一幅《歸去來兮辭》,至今仍沒着落,只從他的廢紙簍裏“淘得”一張《無限風光在險峯》的條幅。

我來時,平叔已捷足先登,喝過了菊花茶。尤老正捧出了一罈“最新研製”的菊花酒,笑罵道,“你小子是聞着酒香來的吧。”

“不……不,不全是,今天不是重陽節嘛?”我接過甕來,熟練地揭去泥封,深吸一口氣,嘻嘻道“好香咧!當然,也是為了《歸去來兮辭》而來”。

“來來,大家嚐嚐我老婆子的手藝”尤婆捧出了一道道五顏六色的花餚來。

……

其實,在如今節味淡化的年月裏,光那金黃鬱香的菊園就夠,何況還有“花宴”、酒和那飄逸的歌賦,我在尤老和平叔的管絃裏已然陶醉——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搖搖以輕殤,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童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鬆菊尤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眇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翹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悦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兮,將有事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何不委心任去留?胡為惶惶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執杖而耘耔。登東坳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重陽節隨筆13

今天是農曆九月初九,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也是老人們的節日,尊敬老人關愛老人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於是學校就組織了我們去福利院慰問老人的活動,這個活動非常的有意義。

我們帶着慰問品來到了福利院。只見這裏的環境真優美,一幢幢樓房撥地而起,綠樹成蔭,花草遍地,不亞於上海的居民樓。我們先是慰問表演,同學們個個生龍活虎,極為賣力,把老人引得哈哈大笑。就在這時,我突然發現在窗簾後面藏着一個老爺爺的臉。我想:其他老人都出來了,為什麼這位老爺爺不出來呢“下面是問候交談,請同學們和老人們拉拉家常。”主持人的話打斷了我的思緒。好奇心促使我去那個老爺爺的房間。我輕輕推開門,老爺爺一看是我們來了便熱情地招待我們。我看了看老爺爺,只見他的頭髮全白了,眼睛深陷在眼窩裏。我們替他捶背的時候,他雙手緊緊握住我們的手説:“好孩子,你們有這份心就夠了,你們這些孩子都不嫌棄我們,真好!”我們又為老爺爺整理了房間,老爺爺連聲説謝謝。他小心翼翼地從一個隱蔽的地方拿出幾塊糖説:“這是我的一點心意,你們拿着吃吧。”我好奇地問:“老爺爺,您為什麼剛才不出去呢”老爺爺苦笑着説:“我發燒 38℃,不能出去。”“噢,原來是這樣。”我恍然大悟。我們又問了老人許多問題,知道了他姓樊,今年 78 歲。直到老師叫集合時,

我們才依依不捨地離開了。

今天我知道了尊老愛幼的重要性,更明白了作為 21 世紀的國小生,更應該尊重老人,關心老人不嫌棄老人。啊!充實的一天! 重陽節綜合實踐隨筆 4 九九重陽節,我報名參加了學校的探訪活動。

這次的對象是敬老院。以往我雖多次參加過此種活動,但那是去孤兒院之類的。因此,這次我有點遲疑了。不是嗎,看到那些小朋友蹦蹦跳跳的,總比在敬老院裏陰風陣陣、死氣沉沉的好得多。但在老師的鼓勵下,我還是把名字填上去了。

當日,我們從學校步行到了日的地。我不禁感到意外,那裏的環境比我想像的好多了。該院的建築物,都圍繞着一個花園豎立着。這個花園雖然不大,但都種滿了各種小植物,空氣清新,亦格外關觀。此時,花園中排滿了小凳,有不少老人坐在那兒,臉上泛着陽光般的笑容,齊聲説歡迎。跟他們打過招呼之後,我們幾個負責表演的同學,便開始為老人們唱歌和伴奏。唱着唱着,忽然有位老伯伯站了起來,走到我們附近,跟着一音樂跳起舞來。接着,有更多的.人都走上來,包圍着我們。而那些行動不便的公公、婆婆也坐在椅子上使勁地拍掌打節奏和歌唱,連職員們也不甘示弱,大聲哼着山歌來助興,弄得大家捧腹大笑。我完完全全地陶醉在這個環境中,剎那間。我像忘掉了世界似的,聲音越唱越響亮,情緒越唱越激昂。我多麼想以歌聲挽留住這無限歡悦的時刻啊! 接着,我們還參觀了他們的住所,又慰問病卧在牀上的公公、婆婆們。他們有的還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令我們的眼眶紅得像火一樣。最後,我們為老人們派發了學校預先準備的禮物,便依依不捨地離去了。

經過這次的探訪,我才明白自己錯了。敬老院並不是從前無知的我所想的那般死寂,那裏充滿了生氣、活力。充滿了歡笑和關愛。

重陽節隨筆14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習俗。下面我就來介紹一種“登高”習俗。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有人喪命,這些百姓受盡了折難。它也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恆景自己病倒了愈後,他辭別了妻兒,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他四處訪師尋道,最終在一座最古老的山,找到了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終於找到了那個神奇法力的仙長,從此恆景刻苦練出了非凡的武藝。一天仙長把恆景叫來説:“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恆景回到家,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着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突然聞到香和酒氣,便戛然止步,這時恆景手持寶劍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重陽節便被做為老人節。

這使我也有所感受,在這一星期天中,我們老師讓為自己的長輩洗一次腳或洗一次頭等。我突然心血來潮,準備,在星期天給來我家串門的姥姥洗一次腳。

“燦燦,燦燦……”哦,我姥姥來了,我趕忙把姥姥請進屋裏。趕緊把媽媽叫來。趁着媽媽與姥姥交談這來之不易的機會,趕忙拿來盆子,倒了一些熱水,一摸水,呀,燒死了!我又倒了一些涼水,哎,又涼了。此刻,想起了“永不氣妥”這個詞,頓時提起精神,又倒了一些熱水,這會算是差不多了。我又拿起肥皂和擦腳布。搖搖晃晃的端到姥姥面前説:“姥姥,馬上就要過重陽節了,我今天特意為您洗一次腳。”姥姥説:“呀,燦燦真的是長大了,懂事了,姥姥為你感到驕傲啊!”我把姥姥的腳放入水中,泡了一會兒。又用肥皂把腳周圍搓了一遍,在用清水沖洗。連續重複幾次,就差不多OK了!但是,當我摸到姥姥腳跟時,有什麼紮了我一下。我一看,原來是一層厚厚的繭子。我想起姥姥操勞日久,每天洗衣,做飯。便更加仔細的去洗腳了!洗完後,望着姥姥乾淨的腳,喜出望外。姥姥和媽媽都欣慰的笑了!

這一年的重陽節讓我過的很充實,很完美!即使在平時,我也會多多的為長輩做事。我漸漸的長大了,可以承擔更多的事了,

重陽節隨筆15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又稱為"雙九節""老人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

重陽節是一個歲時節日。在中國歲時節令中有7個重複月日數字,如正月正(春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端午)、六月六、七月七(七夕)和九月九,先後成了習俗節日。九月九日,日月並陽,所以它在歲時中佔有重要位置,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祕數字。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繫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以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我國把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意。

標籤: 重陽節 隨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chongyang/0w22w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