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重陽節 >

九月九日重陽節賞菊花是為什麼

九月九日重陽節賞菊花是為什麼

一年一度秋風勁”的重陽節。關於重陽節的名稱,據三國時代曹丕《九日與鍾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這就是説,中國古代以“六”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日正好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人們把它叫做“重陽“,也叫做“重九”。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後,侍候戚夫人的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某傳出: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重陽節民間有登高的風俗,所以又叫“登高節”,相傳始於東漢。據樑朝吳均《續齊諧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繹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代之矣。

九月九日重陽節賞菊花是為什麼

”今世人每至丸日登山飲菊花酒,婦人帶茱萸囊是也。東漢年間,這個故事傳開,從此,每逢農曆九月初九,插茱萸和登高飲菊花酒,便成了歷代相傳的風俗。重陽節之所以有名,是因為這個節日和歷史上許多有名的文學家有關;而在這些文學家的故事裏,包含着重陽節的各種風俗,如登高、賞菊、飲菊花酒、佩茱萸等等。這些故事都成了有名的典故,所以這些風俗也為人們所熟知。至於與重陽節有關的文人故事,恐怕要算孟嘉落帽和白衣人給陶淵明送酒最有名、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了。盂嘉是東晉時代的著名文人,説起來還是陶淵明的外租父。他在當時最有權勢的大將軍兼荊州刺史桓温的幕下當參軍。九月九日,大將軍桓温邀集賓客幕僚作登高盛會,在山頂大擺筵席,飲酒賦詩。出席節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齊,杯盞相酬,興致很高。突然問,一陣風颳過,把盂嘉頭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這時已有幾分酒意,竟然沒有察覺帽子已不在頭上。但主人桓温已經看見了,便叫在座的孫盛作文章嘲笑他。孫盛也是當時很著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温的命令,在席間寫了一篇文章責難盂嘉。沒料到孟嘉雖已酒醉,但神志不亂,依然文思敏捷。孫盛的文章剛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筆來;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滿座的人讀了他的文章,都歎息稱好,一時傳為美談。大詩人陶淵明的重陽故事更有名。陶淵明最愛菊花,簡直是個“菊迷”。菊花是經得起秋後風霜摧折的花卉,象徵着高潔的品格。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的亂世,不滿當時的政治傾軋和官吏的腐敗,也有高潔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辭去官職,回到家鄉柴桑(今江西)隱居,在宅旁東籬邊種了許多菊花,朝夕觀賞。他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為人傳頌。陶淵明又喜歡喝酒,可是因為家貧,時常缺酒。那年重陽,陶淵明在籬邊賞菊,卻沒有酒喝,不能一醉,多煞風景!他只得採了一把菊花在手裏,嗅嗅嚼嚼,聊以為遣。古人認為菊花有延年益壽的功效,所以不但用來釀酒,也用來食用。屈原的《離騷》所謂“餐秋菊之落英”,即是一例。然而菊花畢竟不能代酒,陶淵明正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忽然遠處來了一個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差人,特地送酒來給陶淵明的。陶淵明真是喜出望外,立即打開酒甕,對着菊花開懷暢飲,盡醉方罷。由於這些重陽掌故的廣泛流傳,六朝以後文人都很重視重陽節,詩文中以重陽節為題材的,可稱節令詩中的大宗。唐朝詩人工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詠重陽的詩,恐怕是大家最熟悉的了。杜甫的重陽詩也很多,很有名,如“醉把茱萸仔細看”等,特別提到茱萸。其他不少詩人,凡寫重陽詩,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這兩件事。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所以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這是一種小喬木,樹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樹葉為羽狀複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本草綱目》説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温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西晉初期的周處在他所寫的《風土記》中,曾説到重陽節登高飲菊花酒的宴會;把它稱作“茱萸會”。周處是東吳義興(今江蘇宜興)人,所記的風俗是江南風俗。比周處稍後的晉朝人陸翻的《鄴中記》,也寫到當地重陽有登高和佩茱萸的習慣。鄴中是現在的河北省臨彰一帶,可見北方也有同樣的風俗。按道理推論,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黴變。這段時間又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民間稱之為“桂花蒸”,這時必須防蟲。茱萸有小毒,有除蟲作用,制茱萸囊的風俗正是這樣來的。至於登高,在秋高氣爽、遍地黃花的重陽時節,上山登臨遊覽,欣賞深秋的美景,給人一種心曠神怕的感受。重陽節登高之風,在唐代已很盛行。許多詩人為此寫了不少詩篇。唐代詩人劉長卿的一首詩云:九日登高望,蒼蒼遠樹低。人煙湖草裹,山翠縣樓西。

唐代詩人邵大震的一首詩云:

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寒雁一向南飛遠,遊人幾度菊花叢。如果説登高遊覽還只是文人們喜歡的事,那未追究起來,民間恐怕還有生產上的原因。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比較空閒。這時山野裏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藥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正是好時機,農民們向來管這種上山採集叫“小秋收”。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這上面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當然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温涼爽,適宜於登高望遠,這大概也是後來重陽登高發展為以遊覽活動為主的重要原因。重陽賞菊飲酒,也是一個傳統的風俗。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時逢佳節,共賞菊花,別有一番情趣。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重陽席上賦白菊)中寫道: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白霜。還似今朝歌舞席,白頭翁入少年場。這首詩抒發了人老心壯的慨歎之情。至於王勃的“九月重陽節,開門見菊花”的詩句,語言雋永,詩意清新,更寫出了賞菊飲酒的情趣。舊時重陽節還飲菊花酒,“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據《西京雜記》載:菊花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後人在重陽節這一天,還有吃“重陽糕”的習慣。重陽糕就是用粉面蒸糕,輔料有棗。慄或肉。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高,象座小寶塔,上面還做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的意思。有的在重陽糕上還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吧。地面上最高的地方當數山,重陽節登高,本來也是要登山的。但不少地方是平原地帶,周圍沒有山,那怎麼開展登高活動呢?這個問題大概古人是早已考慮到的,因此在重陽登高的習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這樣就簡單了。顧名思義,“登高”就是上高處登臨,那未在當地找一個相對來説比較高的地方就行了。好多地方有塔,不僅高出地面,而且比一般的建築物都高,因此塔就成了登高的理想場所。另外城鎮都有城樓,通常都很高,也是個可去之處。沒有塔和城樓的地方,總有亭台樓閣,也可以湊合。反正找一個比較高點的地方,大家去登臨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為“登高”除了避禍消災之外,也有步步高昇的含意。這就是舊時人們非常重視重陽節登高的一個重要原因。“登高”受人重視,特別是受老年人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高”有高壽的意思,因此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今天我們在重陽節開展敬老活動,把重陽節稱為“老人節”或“敬老節”,多少也有這個意思,但除了祝願之外,還注入了許多敬老尊老的實質內涵,反映了一種新的社會道德和新的社會風尚,從而使古老的重陽節獲得了新的生命。

重陽節時,正值深秋,萬木蕭瑟,菊花凌霜飄逸,有世外隱士的風範,明代黃鳳池輯有《梅竹蘭菊四譜》,此後,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世人常用“四君子”來寓意聖人高尚的品德,古往今來,詠菊的詩詞、文章數不勝數,故重陽節賞菊,有品味菊文化的含義在裏面。

源於菊花花期

重陽節的時候,正值深秋,正是菊花的花期,是全年中最佳的賞菊時期,重陽節做為傳統節日,自古就有在重陽節時賞菊花的習俗,因此,重陽節賞菊花,還具有一定的傳承傳統文化和習俗的含義在裏面。

源於長壽的寓意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菊花象徵着長壽,重陽節是一個表示敬老感恩的節日,在重陽節的時候和父母或者長輩一起賞菊花是一件可以加深親子感情的事情,而且,在不少家庭還會有重陽節買菊花盆栽的習慣,菊花好打理,生命力旺盛,而且有長壽的寓意,送給家人再合適不過了。

重陽何時被稱為敬老節:19xx年

19xx年農曆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又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進一步明確了相關規定,重陽節成為了一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日子。

九月初九重陽的文化:敬祖,敬老,孝道,感恩

敬祖——重陽是中國四大祭祖節日之一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敬老——重陽日還是新時代中國的“老人節”

九九重陽,九九與“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賦予長久長壽的含義,西漢時候人們就開始在此時設宴求壽。19xx年農曆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

孝道——重陽是對中華孝傳統的一大承載

對於重陽節的意義,將中華敬老傳統加以深化和外延,發見的正是作為中華傳統根本之一的孝道。你的父母或長輩也許還沒成為老人、不需要敬老,但孝道卻仍然需要。

感恩——重陽中包含最大的普世價值

將重陽節所藴含的深層內涵進行最大化地推而廣之,所得到的最廣泛、最普適的價值,便是“感恩”。由祭祖、敬老、孝親開始,感恩的精神更是能夠遍被所有人中,所有的善心、善意和善行。

重陽為何要吃重陽糕

那是由於沒有山的地方無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重陽糕,也叫花糕或重陽花糕,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糕點;顧名思義,乃夏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的節物。也有人認為重陽糕源起重陽節登高的習俗。度其原意,是一般市民因受都市地貌的限制,欲登高避禍或採集茱萸多有不便,故以食糕代替登高(糕)、以插紙旗代替插茱萸,用意則仍在避禍。重陽節吃糕,如同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都是應時節令食品。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從民俗意義上看,“糕”與“高”同音,古人相信“萬事皆高”之説。重陽時吃糕,象徵步步登高,意義獨特。據史籍載,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也被用於饋贈,頗具禮俗意義。

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讚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裏,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古人認為季秋是土德當令,土為黃色,所以此節令中的花為黃色的菊花。菊花是我國很早便有記載的花卉。夏小正九月篇有“榮鞠”之句,鞠是菊的古字,説明九月時菊花開放。菊花為寒露時節最具代表性的花卉,處處可見到它的蹤跡。由於接近重陽節,某些地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稱“菊花節”。

重陽節賞菊的傳説

很早以前,有一個善良的農夫叫阿牛。阿牛母親因子幼喪夫,生活艱辛,經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爛了。

一天夜裏,阿牛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姑娘來幫他種菜,並告訴他説:“沿運河往西數十里,有個天花蕩,蕩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這花要九月初九重陽節才開放,到時候你用這花煎湯給你母親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

重陽節那天,阿牛帶了乾糧,去天花蕩尋找白菊花。這株白菊花長得很特別,一梗九分枝,眼前只開一朵花,其餘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將這株白菊花連根帶土挖了回來,移種在自家屋旁。經他澆水護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陸續綻開。於是他每天採下一朵白菊煎湯給母親服用。當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後,阿牛母親的眼睛便開始復明了。

姑娘又繼續在夢中介紹種植菊花的方法。阿牛根據菊花仙子的指點去做了,後來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條。他又剪下這些枝條去扦插,再按《種菊謠》説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便開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

後來阿牛將種菊的技能教給了村上的窮百姓,這一帶種白菊花的人就越來越多了。因為阿牛是九月初九找到這株白菊花的,所以後來人們就將九月九稱作菊花節,並形成了賞菊花、吃菊花茶、飲菊花酒等風俗。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雙九重疊,所以也稱“重九”。為什麼稱為“重陽”呢?古時候,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九為陽數中最大。古籍(易經)上有:“以陽爻為九。”兩陽相重,因此又稱“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屈原的《遠遊》詩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官兮”之句。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到了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説: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chongyang/eolrw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