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重陽節 >

《重陽節的傳説》教學反思(5篇)

《重陽節的傳説》教學反思(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重陽節的傳説》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重陽節的傳説》教學反思(5篇)

《重陽節的傳説》教學反思1

一、激情的老師點燃了學生的激情,成就了激情的課堂.

課如其人.我的課堂,激情永遠不會缺席.熱情開朗、積極樂觀的我,總是用一顆陽光的心來愛孩子,愛教育.我一直喜歡白居易的這句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喜歡看雲的這句“要想讓學生有所感悟,教師必須首先要有感。”更喜歡“要想讓學生走進文本,教師必須先走進文本。”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課初,我用自己飽滿的情緒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領他們身心愉悦地走進文本中。課中,引導學生體會桓景斬妖除魔的原因時,我聲情並茂地講解:“是這可怕的瘟魔,讓原本一個個和和睦睦的家庭變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讓學生從特意營造的氛圍中與主人公同呼吸,萌生出對瘟魔的憎惡。桓景除魔時精彩段落朗讀時,我的“激動”也刺激學生“動”了起來。課尾,我引導孩子回憶這美麗動人的傳説故事,鼓勵他們在學會複述能力的同時,把這個傳説講給你想告訴的人。“在很久很久的將來,我要把這個美麗的傳説告訴我的後代……”這充滿童真童趣的話語,不正是激情課堂的最佳詮釋嗎?

一堂課,老師激情飽滿,身心投入,學生神采飛揚,鮮活靈動,課堂能不迸發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嗎?

二、個性朗讀拉近了老師、學生、文本的距離,三者交融為一體。

《課標》指出,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更要注重學生讀中獨特的個性體驗。設計教案時,我尤其注重孩子朗讀能力的訓練。側重找出本文中關鍵的句、段進行理解、體會、朗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尊重孩子的個別體會,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體會,在體會的基礎上聲情並茂地讀。本文中,桓景不怕艱辛,拜師學藝的過程是重點。我讓孩子們找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並試着寫出自己的體會。在抽生個別談了體會後,將自己深刻的體會放到句子中讀。

片斷1:

句子:“他一路走,一路打聽。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山,趟過了一條又一條河,磨破了一雙又一雙鞋。終於見到了費長房。”

生:我從這個句子中體會到他經歷千辛萬苦才見到費長房。

生2:我從一個“又”體會到他翻過了許許多多的山,趟過了許多的河,磨破了許多的鞋子。可是他仍然堅持不放棄,永不言敗,最終見到了費長房。

生3:我從“終於”這個詞體會到他的艱辛,他的不容易……

師:體會得多麼深刻,把這樣的體會融入句子中,讀吧,讀吧……

抽生個別朗讀(瞧,小文表情豐富,入情入境,朗讀時,聲音時而抑,時而揚,揪住了所有聽者的心。)

掌聲自然響起。

師:精彩,在你的朗讀中,我彷彿看到了桓景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的情景。

師馬上引讀:他一路走,一路打聽。翻過了——生接:一座又一座山 師:趟過了——生:……

(一張張小臉表情生動,如臨期境,抑揚頓挫的朗讀聲此起彼伏。教師、學生、文本都因為這真情的朗讀而深深地交融在一起。)

三、追問讓課堂迸發出不可漠視的非凡魅力。

課堂需要追問,需要巧妙地有策略地追問,這樣或許會生出許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片斷1:

“他一路走,一路打聽。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山,趟過了一條又一條河,磨破了一雙又一雙鞋。終於見到了費長房。”

生:我體會到他翻過一座又一座山,非常辛苦。

師追問:是一座山嗎?

生:不是。是許多座。

師繼續追問:從哪個字看出來?

生:我從又字可以看出他翻過許許多多的山。

(不露痕跡地引導學生體會“又”字的精妙,有技巧地指導學生朗讀時可注意重點強調“又”。)

生:我從趟過一條一條河感受到他特別辛苦。

師追問:為什麼?

生:可以想像有的'河河水湍急特別危險,冬天河水冰冰涼涼,他卻堅持趟過一條又一條河,多麼不容易呀!

片斷2:

課件出示桓景與瘟魔搏鬥的場面。説一説:你從圖上看到了什麼?

生:我看到了此時此刻,桓景的眉毛都豎起來了,他拿起劍衝向瘟魔。可以看得出他非常憤怒。

師追問:為什麼憤怒?

生:瘟魔害死了桓景的親人,還害死了好多鄉親。因此,桓景一心想殺死瘟魔,他不怕艱辛去學藝,他在學習時心裏都在想早點殺死瘟魔。今天,他終於可以為民除害了,可以親手殺死這可惡的瘟麻,所以他看着瘟魔時表情是憤怒的。

(精彩呀,太精彩!為學生這一精彩的回答喝彩,同時也暗自慶幸自己有此一追問,才讓課堂中有了這一生成的美麗。可見,適當的追問真的能令課堂迸發出讓人不可漠視的魅力呢!)

四、對學生學法指導貫穿課堂始終。 學生是主體,學生的學是關鍵,怎麼樣在公開課上也能如平常課,展現出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呢?

片斷一:

請學生找出費長房教桓景除魔辦法中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先……然後……”

師:在寫作或説話中,恰當地使用上這些表示先後次序的詞語會使表達的意思更有條理。

請用上“先……接着……然後……”説説他們除魔的準備工作。

師:能夠靈活地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學習中,這就叫——學以致用。

課前鼓勵孩子蒐集重陽相關的詩句,課堂快結束時,生展示。

師:利用多種方法,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學習資料,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不足之處:(在深刻認識自己缺點同時,每日三省:今天你的缺點改了嗎?今天你的課堂進步了嗎?今天你的亮點增多了嗎?)

一、找到了語文知識訓練點,但沒落實到位。(典型的想到沒做到)

在重難點的突破上,有點平均使力,教案設計得雖然不錯,但實際操作中卻出現卡殼。

片斷一:

桓景拜師的艱辛,學藝的刻苦都有一個重點詞——“終於”。孩子們都談出了自己對終於這詞的理解體會,此時水到渠成就應該讓學生學以致用,進行造句訓練。明明看着台下娟提醒應該用“終於”造句的,可是偏偏還是把這一重要的訓練給忘掉了。哎!哎!遺憾得要命呀!

反思:(十年從教生涯,鎮上、區上、市上公開課無數次,應該不會緊張了吧!為何會忘記這一重要環節呢?可能源於昨天在三班試講過,時間特別緊張,所以今天想拉快節奏,因此才偏偏把最重要的一個知識訓練點給落下了。哎,學生不同,學情不同。本以為上兩個班可以預告試講是好多人羨慕的事,可偏偏卻令自己慌亂了陣腳。)

《重陽節的傳説》教學反思2

《重陽節的傳説》、《觀潮》、《蒲公英的夢》

《重陽節的傳説》的教學片斷,注重學生自學。導入之後即出示思考題,安排學生自學。三個思考題中,“有什麼感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提出不懂的地方”等,體現教師對學生個性的尊重和因學定教的意識。導入時的“利用關鍵詞理清文章脈絡”應是對學習方法的提示。如果能讓學生用這種方法説説6至8自然段的主要內容,那麼方法得以反覆運用,有利內化為能力。學習“理清文章敍述順序”“概括主要內容”是中年級訓練的重點。

另外一些細節也證明執教者自我評價的“盡力”。板書時適當利用卡片,提高了教學效率;分享喜歡的句子時,教師相機補充,提醒學生忽略的地方;兩首相關古詩的補充,拓展了學習內容;教案中的多種“預設”,利於更好地“應變”……如此等等,算是盡力也盡心。

今後寫教案注意分清大步驟、小環節,這樣看得更清楚。比如學習課文這一步就是“自主學習”和“交流分享”兩個主要環節。“交流分享”又根據思考題分三個層次進行交流。多種預設也要分小點概括寫出來,如對學生的朗讀,可從“正確”“流利”“有感情”三個方面分別進行評價,再仔細點,分別寫出評價時你要説的提示語。

這是一個民間故事,課文後有複述的要求,課堂上就應有這樣的訓練。包括拓展的內容和課外作業都可以圍繞這一重點來安排。

《觀潮》《蒲公英的夢》大家評得很全面,説過的我儘量不重複。

《觀潮》的'教學,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方面頗下功夫。讀的方式,引導的方式都很多,我在課堂上已經説到。朗讀是學生感受語言、積累語言的最好辦法,因此,歷來強調閲讀課要“以讀為本”。

關於執教者反思時説忘了板書這點,我倒有點不同看法。教學最後問學生:按什麼順序寫“潮來時”的情景的?教師相機板書。教師的板書工整,有一定的速度。我覺得很自然,聽了教者自己“反思”,我才發現教案上沒有這一環節。應變不錯!多了這個環節,我認為讓學生對這兩個自然段有一個整體印象,強化了“注意瞭解課文的敍述順序”這一單元訓練重點。當然,如果學生品讀時板書了部分內容,在最後也可以就板書問學生:這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再板書“由遠及近”。還可以看板書指導背誦,進一步體會文章描寫生動、條理清楚的特點。

《觀潮》的教學採取直接進入重點段的學習方式,避免了教學的程式化,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做得很好!我建議用下面的方式進入重點段:

圖片展示

提問:究竟是什麼吸引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觀潮呢?

自讀課文,概括錢塘江大潮的特點。(或者直接讀第一自然段,抓住“天下奇觀”)

提問:課文中哪些段落最能體現這一特點?(大潮的“奇”體現在哪裏?找出相關段落)

進入重點段的學習,繼而品讀重點句,理解關鍵詞……

這樣,過渡自然,體現“整體(感知篇、段)——部分(品詞析句)——整體(總結提升)”的閲讀教學一般程序。

多媒體等現代技術的運用,豐富了課堂。要思考怎樣有效利用,真正起到促進學生學習語言的作用。如,最後的視頻,儘可能選擇與課文描述相近的畫面,教師用課文中相關的語句配音,是不是使學生在感受大潮壯觀的同時,更感受了課文語言的生動形象?這樣,再讓學生想象表達:如果你面對錢塘江大潮,你會怎樣描述?和本文作者比比如何?

《蒲公英的夢》的教學,尤為注重在閲讀理解過程中強化表達訓練。短短二十分鐘的教學中有口頭表達,也有書面表達。這種訓練緊扣對文本的閲讀理解,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的語文知識轉化為言語能力。比如:看圖練習用“如果……就……”寫話,培養了觀察能力、表達能力,還滲透了情感教育,可謂一舉多得。

選擇的片段教學是第二課時,導入自然。我覺得導入時,也可以讓學生回顧並概括課文前面段落的內容,再讀後面的自然段,並説説主要寫什麼。後面的自然段寫了蒲公英經歷了一連串的“打擊”後對美好環境的想往。怎樣寫的?一是通過語言,二是藉助夢境。這樣學生對後面幾個自然段就有了整體印象,也領悟了作者的表達思路和課文的層次。“概括主要內容”“複述故事”“瞭解課文敍述順序”等,都是本學段的訓練重點,須要在教師的課堂教學中得到落實。

《重陽節的傳説》教學反思3

一、教材分析:

《重陽節的傳説》這篇課文向人們介紹了重陽節的由來:古時候在汝河邊的一個村莊裏出現了瘟魔,村莊裏流行起了瘟疫,一個叫桓景的小夥子,歷盡千辛萬苦上山拜師學藝,在練就了一身武藝後,讓家鄉的人們登上高處,帶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並將瘟魔殺死了。以後大家就把這一天叫做“重陽節”。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由來,反映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讚揚了桓景剷除瘟魔為民除害的精神。

二、學情分析:

文章故事性強,可以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知道重陽節風俗的由來,感受桓景不怕艱辛拜師學藝,剷除瘟魔為民除害的精神。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4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掌握多音字“降”;正確讀寫“勤學、苦練、侵襲”等詞語。

2、過程與方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知道重陽節風俗的`由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桓景不怕艱辛拜師學藝,剷除瘟魔為民除害的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通過閲讀,理解課文內容。

2、教學難點:感受桓景不怕艱辛拜師學藝,剷除瘟魔為民除害的精神。、

五、教學中的優點:

1、在教學過程中,紮實地訓練了孩子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桓景拜師學藝的不容易,例如“終於、一座又一座、一條又一條、一雙又一雙……”

2、充分地把課堂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更要注重學生讀中獨特的個性體驗。課文比較簡單,所以課堂上利用大量的時間讓孩子們去讀,學生們通過讀,能更進一步地體會桓景拜師學藝和為民除害的決心。

3、問題設計連貫,緊跟課文思路,設計清晰,學生們理解起來也很有條理,能夠緊跟老師的步伐。

4、拓展恰到好處,課堂上適當拓展了一些民間傳説,學生們興趣很濃,激發了學習興趣。

六、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1、一些過渡性的語言,對學生的激勵評價語言過於單一。

2、在重難點的突破上,有點平均使力,教案設計得雖然不錯,但實際操作中卻出現卡殼。

3、在時間分配上前面的時間用得過多,導致教後面的內容時有些趕時間。

《重陽節的傳説》教學反思4

一、找到了語文知識訓練點,但沒落實到位。(典型的想到沒做到)

在重難點的突破上,有點平均使力,教案設計得雖然不錯,但實際操作中卻出現卡殼。

片斷一:

桓景拜師的艱辛,學藝的刻苦都有一個重點詞——“終於”。孩子們都談出了自己對終於這詞的理解體會,此時水到渠成就應該讓學生學以致用,進行造句訓練。明明看着台下娟提醒應該用“終於”造句的,可是偏偏還是把這一重要的訓練給忘掉了。哎!哎!遺憾得要命呀!

反思:(十年從教生涯,鎮上、區上、市上公開課無數次,應該不會緊張了吧!為何會忘記這一重要環節呢?可能源於昨天在三班試講過,時間特別緊張,所以今天想拉快節奏,因此才偏偏把最重要的一個知識訓練點給落下了。哎,學生不同,學情不同。本以為上兩個班可以預告試講是好多人羨慕的事,可偏偏卻令自己慌亂了陣腳。)

片斷二:

找出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僅僅限於書本知識裏的訓練。中年級的語文教學,更應該關注學生構段的訓練。為何不能順勢引導,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用上“先……接着……然後……”説一段話呢?

當許多同事給我提出這一意見時,我猛一拍腦門。“對喲,怎麼我就沒想到呢?”這一點,説實在的,課前預設我根本沒想過。而同事們並不熟悉教材,只是簡單地聽了一節課,就能提出如此精闢的見解,真是令人折服。看來,在深鑽教材這一點上,還需要勤學苦練。

二、預設很巧妙,生成卻更精彩。

一堂課,課前精心巧妙的設計,會令授課者做到胸有成竹,但同時,過度的關注預設,卻往往會被死的教案牽着鼻子走,而忽略了現場生成的精彩。

片斷一:

一名生讀桓景與瘟魔展開搏鬥。讀到“桓景嗖地一聲擲出寶劍,哧的一聲把瘟魔刺(扎)死了。”此時,我明顯聽到她把“扎”字讀成了“刺”。於是,機械呆板地替她正音,而且特別注重她的讀音。看着她呆呆的表情,麻木地跟念,自己還得意地為自己及時糾錯而驕傲呢!

“扎字在這個句子中是多麼重要的動詞呀!學生讀成刺字時,為何不機智地引一句:書上為何不用刺,偏偏用扎呢?”聽到這樣的意見,我恍然大悟。是呀,為何沒有能及時利用這一特別的契機,順勢體會“扎”這個動詞與“刺”的區別,體會課文遣詞造句的精確性。

“刺,是指手握寶劍直接插瘟魔的'身上,沒有扎用的力氣大。”“扎字更能表達桓景想殺瘟魔的決心,表達他對瘟魔的憎恨。”“書上畫的是桓景從瘟魔背後襲擊,所以應該用扎字更好。”……可以想像,如果我在此處機智點,孩子們的思維的火花會被點燃,多少妙趣橫生的話語會噴湧而出呀!現在卻只能説遺憾了!哎!

一直佩服許多同事在課堂突變時表現出來的隨機應變能力。如:前不久市上公開課。年輕顏彥老師隨着課堂跌宕起伏,學生瞬息萬變,教師從容不迫,見招拆招,輕鬆駕馭課堂,敏鋭捕捉到每一個孩子反饋的信息,並進行及時有效地評價。看到這兒,我們深深地折服呀!

教學機智是一種教育智慧。它需要我們教師具備觀察的敏鋭性,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尤其需要意志的果斷性。它是我們迅速地瞭解學生和機敏地影響學生的教育藝術。看來,在修煉自己這方面的能力時,還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呀!

三、精雕細琢雖華美,順其自然更顯真。

一直嚮往名師們上課那份自信那份優雅與那份從容。王崧舟、於永正、竇桂梅……他們,輕立於課堂之上,沒有那麼多華麗的雕飾,清水如芙蓉,原生態最本真的語文課味道濃極了.授課者享受,聽課者享受,當然學生更是樂在其中。

公開課,為了讓課堂出彩,教案的精心設計,課件的精美製作,時間的合理分配,學生的積極性……所有問題總是紛沓而至,哎,自然而然就少了很多本真的東西,也少了許多原滋原味的語文課堂味兒。常常豔羨那些能輕鬆自如立於講台,能收放自如地揮灑於課堂上,能把“語文老師站上講台就姓語”演繹得淋漓盡致。但也知道,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心中有“底”,紮實的語文功底!

語文課堂在課改的今天,正以風起雲湧的姿態盛產着激情。她的豐富性和複雜性告訴我們,她就是以風情萬種和迂迴曲折而震憾我們的靈魂。而每每課後的反思,應該算得上是思想領域的一次“深呼吸”,時時能給人以“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悠遊與感動。我們語文教師應該秉着忠誠明敏之心走在反思的路上,以敞亮的智能和誠實的心態記錄生活,詮釋語文。努力吧,相信自己可以日漸茁壯,相信自己的語文課堂會迸發出更多精彩!

《重陽節的傳説》教學反思5

重陽節的傳説是本書最後一單元的一節精讀課,內容主要講了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由來,課文分為三個部分,先交代了桓景為降妖救人,歷盡艱辛,拜師學藝;接着寫桓景是怎樣除掉瘟魔的;最後講了重陽節的一些風俗。讚揚了桓景斬妖除魔、為民除害的精神,課文內容較淺顯易懂,通過課堂效果及自我反思我總結如下:

1、教學的設計很細緻,重點突出,內容較豐富。上課初先複習字詞,這對基礎部分的回顧能讓學生打好基礎。然後進行有價值問題的提問,提出問題後進行總結、歸納、排序,這部分的處理能較好的鍛鍊學生對課文理解及歸納信息的能力。從而使課堂教學環節更加清晰。

2、板書概括很用心。用一首小詩來總結全文,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種板書既能總結全文,又能使學生有所收穫,而且板書都是通過教師的一步步引導而得出的,對於這樣的效果學生會記憶猶新,而且對課文的理解會更有幫助。

3、拓展內容較豐富。本文用了兩種拓展方式,一個是回憶傳統節日及風俗,另一個是找出相對應節日的古詩,這部分的課堂效果非常好,學生積極性極高而且課堂參與度也有所提升。對於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學生還是有表達的慾望的。這是我從中得到的體會,通過這樣的設計及教學反應,讓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古詩,而且將一些節日的習俗進行了整理和回顧,讓學生有一個整體的感知,能充實教學內容。

存在問題之處:

1、教師引導的.痕跡重。最好的課堂效果應該是學生為主體,由他們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在加以引導和評價,而本課對於內容的理解都是教師的牽引,顯得問題特別多、特別瑣碎,想放不開手的媽媽,領着孩子一步步前行。這樣的課程對於孩子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加以改進。

2、課文讀的時間少。任何內容的感知都應該建立在讀熟、讀懂的前提下,而本課的設計卻恰恰少了很多讀,在課堂上原本用來讀的時間也用來去分析了,所以學生有些感受還是沒有説出來,這就是因為讀的少的緣故,有些問題是老師告訴要讀出什麼感覺,然後讓學生去讀,這樣就是把教師自己的體會強加給學生,學生在沒能理解的情況下當讓不會出現讀的好的情況了。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就是讀書的效果和作用,在以後的課堂上,教師應該側重讓學生讀,給學生足夠讀的時間,在對學生的讀加以指導和評價,這樣自此基礎上的分析及感受都會大有提升。

3、教師的引導不到位,學生幹啟不發。對於重點問題及語句的分析教師先提出問題,但是很少有人會回答,在教師啟發後效果還是一樣,出現這樣的效果我覺得一方面和學生的積累少有關還有教師的引導方式及引導的語言不到位,在教師沒有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做出的預設有時是不準確的,當課堂出現幹啟不發的狀態時就是教師的教學設計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

4、課堂氣氛一度低沉。課堂氣氛是決定一節課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都不高的時候,這堂課就不會有什麼效果,學生只會對他們知道的或是感興趣的內容才會聚精會神,如果學生課堂氣氛低沉就是教師的教學內容他們不感興趣,或是教師提出的問題他們實在是不知道怎麼回答才出現低沉的狀況,教師應該注意問題的設計和調動課堂積極性的方法。

標籤: 重陽節 反思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chongyang/jrykk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