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春節 >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推薦】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推薦】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推薦】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

《北京的春節》是六年級語文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温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針對本課的教學,我作如下反思:

一、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首先用童謠引入,讓學生從童謠的內容中初步瞭解北京春節的時間及風俗習慣。接着引導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説一説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後瀏覽課文,畫出北京春節的時間段,並找出詳寫部分。重點放在學生自主研讀“臘八、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這四部分。引導學生通過競賽,邊讀邊思,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在讀書討論中,師生共同參與評價,融入其中,感悟臘八的忙碌、除夕的熱鬧、大年七年級與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後,還是用童謠來概括本文主要內容,讓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二、有詳有略地處理講讀,引導學生體悟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在課文中,老舍先生選擇了春節中的九個時段來介紹北京春節的習俗。其中,臘八、除夕、七年級和十五四個時段為詳寫,其它為略寫。要是在學習時處處點到,鬍子眉毛一把抓,只能達到囫圇吞棗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四個重點時段來品讀、討論,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

通過反思這一節課,我發現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少,教師講解成了主導,沒有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2、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京腔京韻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不深,不能達到學生理解語言和積累語言的目的。

3、讀是培養學生語感和語言素養的最佳途徑之一,也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所以,以讀為主的教學才是真正的教學。本節課教學缺乏對學生讀的訓練,學生讀的方法少,讀的形式少,學生感悟理解就很膚淺。為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下大力氣進行紮紮實實的讀的訓練,讓學生初讀讀通,再讀感知,精讀品味,在讀的訓練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當然,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也有幾個不足之處:首先,我的整個教學態勢表現不夠突出。我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的感情不夠,語調比較平淡,肢體動作也比較僵硬。第二,在導入環節中,可能由於緊張,一些本想講的話語忘記講了,內容的銜接略有點生疏,對待學生的發言的評價語言也比較單調。這兩點我會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努力改進,更上一層樓。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2

進入六年級以來,感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高了一個層次,擁有了比較強的語感,對文章的理解也不再侷限於一個段落,學會了前後貫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深深地

感受到了這一點。

教學“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三個節日時,發現我糾纏於一個個獨立的段,沒能進行整體的瞭解與梳理。其實三個部分的寫作,是有着它們的共同點的。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

月七年級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為什麼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為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七年級也忙,但較之除夕自然

是無法比擬的了。正因為這樣,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大可以把三個部分聯繫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便是“燈”,

再來體會燈,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之後再讓學生來體會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會像我的現實課堂中那麼淡而無味了。

對於畢業班的教學,我對每篇課文的教學都做到精緻細膩,唯恐漏掉一個知識點,縱觀《北京的春節》這堂課,我終於感覺自己錯了,一直指導學生詳略得當,可自己的課堂卻略而不略,詳而

不詳,該舍的不捨,該抓的抓不牢,方法單一,學生學起來也索然無味。總感覺課文的每個方面都要學生掌握到,詞語、重點句子、表達方法、語言特色等等,不捨得撇開,就講解,結果卻適得其

反,一篇課文下來,雖然學生學習狀態很好,興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識都學會的沒幾個,可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詳略,運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教學過程實而有效。

以此為例,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對學生放手,更要對自己放手,該舍的一定要舍,該詳的一定要落實到位。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3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節日,也是學生們最喜歡、最盼望的一個節日。《老北京的春節》的作者是老舍先生。這篇課文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景象、風俗習慣。語言很生動,反映出老北京人歡歡喜喜過年的心情以及他們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這節課,我先讓學生自由小聲地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説説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後我引導學生從每個自然段中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讓學生了解課文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寫的;再找出春節“開始”“**” 和“結束”的日子。接着引導學生讀課文,找出人們過節時在幹什麼,學習作者抓住的人們活動來寫。再細讀課文,精讀第四自然段,畫出中心句。小組議論:熱鬧錶現在哪些方面?除夕為什麼這麼熱鬧?重點朗讀第六自然段,引導學生體會元宵節的燈有多有美有神奇。

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到春節的那種熱鬧氣氛,教學時,我主要運用觀看畫面、小老師的示範、男女生比賽、學生評一評等形式,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使學生樂讀。學生已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感悟,而且能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我設計了“你認為他讀得怎麼樣?”“小組交流”“男女生比賽讀後,讓學生當評委談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有滋有味的讀書聲充滿課堂。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

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春節的熱鬧,我在教學“春節的**”一段時,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我問學生:“元宵和除夕有什麼不同?”學生們很快地回答出:元宵節明月當空,處處張燈結綵------緊接着,我讓孩子們找出課文寫了什麼地方的燈,都有些什麼燈,讓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此段,感覺孩子們讀得挺有感情。

最後,我安排了一個拓展的環節,讓同學們他們説説自己家鄉春節的習俗,再來進行對比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他們説到了貼福字、貼門神、收壓歲錢、看燈會等過節的習俗。説到自己春節最喜歡做的事,個個眉飛色舞,情緒激動。我想,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進行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4

《北京的春節》是六年級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而生動,對國小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提升語文學習能力很有幫助。我在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怎樣激發學生對學習、運用語言的興趣,訓練學生紮實的語文能力,找準讀寫結合訓練點,使學生在課堂中快樂地學習,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一、自主讀文,讀中感悟

閲讀是培養學生語言素養的最佳途徑之一,讀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文質兼美的文章,能使學生讀來朗朗上口,是學生積累好詞佳句的範本材料,更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升的載體。所以,以讀為主的教學是本課的教學主線。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熟讀課文,解決生字詞方面的問題;接下來略讀課文,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知道作者是按時間順序來進行敍述的,並按時間順序列舉出這些日子;然後讓學生默讀課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裏,那裏的人們都有些什麼風俗習慣,並完成表格填寫;在此基礎上,學生再次瀏覽課文,看作者是將哪幾天作為重點來寫的,你最感興趣的是哪部分,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寫孩子們的句段,仔細研讀,體會孩子們過春節的感受;最後,再回顧全文,看你從作者的敍述中感受到了什麼,體會文章的主題。

二、認真領悟表達方法

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所寫內容時間跨度較大,場景描述較多,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理清思路路,把握住整體內容。文章包含的內容如此之多,教師就要教給學生作者的取材方法,怎樣才能安排好這些材料,使文章的表達有詳有略,詳略得當。在學習了除夕這部分內容後,先引導學生找本段圍繞哪句話寫?突出什麼?通過描寫哪些風俗突出這個詞?再讓學生仿照老舍總分的寫作方法,説一説家鄉的春節。再者,將敍述和描寫融為一體的表達方法,如醃製臘八蒜,熬製臘八粥等句子。作者要表達的不僅僅是北京的春節習俗,實際上是向我們展示這種民俗的內涵,她代表親情、鄉情、祝願、期盼、團圓,以及由此反應的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徵和文化傳統。這些表達方法我在教學中及時對學生進行點撥,收到的效果還是蠻好的。

三、不適時宜的進行小練筆

語文教學的落腳點是看國小生的作文水平。我認為,一位老師的語文教學成績的評價,但從學生的作文水平就可看出。如果國小畢業了連一篇記敍文都寫不出來,甚至前言不搭後語,這位老師的語文教學一定不能算成功。教學《北京的春節》中老舍描寫臘八蒜的句子“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在老師出示了西紅柿炒雞蛋的仿寫後,學生的仿寫也很精彩。學習《北京的春節》時,先讓孩子們閲讀課文,課文寫了北京的春節的哪些風俗習慣?那麼你在寫我們五蓮的春節,尤其是寫我們的春節習俗時,你會怎麼寫?哪些好詞好句你可以舉一反三運用自如呢?孩子們在閲讀之後就寫了《家鄉的春節》的作文,從作文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同學寫得是比較成功的:按時間順序寫得詳略得當,較好地表現出了春節那種熱鬧、祥和的氣氛;特別是孩子們的那種無憂無慮和快樂,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樣的讀寫訓練,把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調動起來,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在昇華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情感的慾望。使學生在沉浸於文本語言和情景的基礎上,自由述説、自由運用本課習得的語言,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幾點思考

回顧本課的教學,我覺得自己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一)以讀促悟每一個學習目標基本上都是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去完成,老師極少去代替。

(二)比較成功地進行了口語交際和習作的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鍛鍊了他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做到了讀寫結合。

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在教學時間的把握上應該再準確,教學節奏應該明快一些。

(二)説話句式訓練的設計,是針對大多數學生的,對於一些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難度較大,甚至難於掌握。

(三)用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要讓學生多讀,用不同的方式讀,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如在指導朗讀第四自然段時,先讓學生想:怎樣能讀出熱鬧?哪些詞句要讀重一些?那些詞句讀的快些、急些?指名讀,學生評,再讀,老師範讀,學生再評,學生自讀。而在指導朗讀第六自然段時,可以用全班齊讀,分小組比賽讀等方式。這樣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朗讀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對語文課堂上開展以讀為主,讀寫結合的閲讀教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認識到在教學中還需要對細節的更多思考,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5

《北京的春節》作者是老舍先生。對於這一篇課文的導入環節,我在教學之前思考了很久,怎樣才能為同學們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又能把同學們帶入情境中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從學生實際出發,掌握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

在上課之前,我瞭解到五年級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過王安石的《元日》一詩,於是我從古詩入手,請同學們猜謎“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打一節日,等同學們回答出來之後,請同學們一起大聲背誦一遍。這樣既導入了今天所學習課文的關鍵“春節”,又將以往學過的知識複習一遍,將同學們帶入教學情境。

二、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經驗結合起來。

春節是我國一大傳統節日,在過去的春節同學們都度過了各具特色的春節,於是我請同學們來分享一下自己是怎樣過春節的,有什麼傳統和新穎之處?這樣做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了互動活潑的課堂氛圍,而且加強與學生們的交流,引出“北京的春節”,帶領同學們去感受一下北京的風俗民情。

三、瞭解作品背景,把握課文主旨。

在將同學們帶入學習情境之後,我又根據學生事先預習的詢問作者,向同學們簡單介紹一下作者老舍先生的生平和他的著作。例如:老舍先生是滿族人,自小生長在北京,對於北京的文化十分了解,作品中對於北京的地方話運用的較多。讓同學們對於課文能更加了解,開拓學生的視野。

當然,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也有幾個不足之處:首先,我的整個教學態勢表現不夠突出。我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的感情不夠,學生的積極性不是很高。第二,在導入環節中,一些本想講的話語忘記講了,內容的銜接略有點生疏,對待學生的發言的評價語言也比較單調。這兩點我會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努力改進,更上一層樓。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6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散發着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介紹,勾起讀者對年味兒的嚮往,對傳統節日文化習俗的留戀。

針對本課授後的教學實際,我作出如下反思:

1、在教學過程中能貼近學生生活,注重以生為本,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因為在講授本節課時,我們的新年剛剛結束不久,學生對自己的家鄉及習俗還記憶猶新,所以在課堂上我設計了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學生們在課堂上自始至終保持着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這樣的設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學習的興趣,通過他們彼此之間的交流還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有利於培養他們善於觀察、留意生活的良好習慣。

2、本課教學設計採用列圖表的形式合理流暢,能全面把握教材。學生不僅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順序,還一目瞭然地辨析出作者的寫作方法。

3、注重課本和閲讀銜接的聯繫。將老舍的《北京的春節》和梁實秋的《過年》、斯妤的《除夕》作對比閲讀。讓學生體會不同區域不同的年文化、年習俗及不同階段的人物心理。

4、老舍被譽為“人民藝術家”,他的作品語言很有特色。在本節課上。我引導學生感悟老舍作品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

但是,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學的過程中,這節課,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學中,我努力地想讓孩子們多説一點,把課堂還給他們,卻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在今後的授課中,我應該學會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導學生整理資料不到位的情況。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他們還沒有學會處理資料,不知道去除一些關係不太緊密的內容,從一大堆資料中提煉有用的精華資料。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耐心地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地學會學習。

3、對於教學生字的環節,我忽略了問題即課題,立足於教學實際的研究必將有利的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7

【1】《老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真摯感人,字裏行間藴涵了對北京濃濃的熱愛之情。這篇課文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生動,字裏行間透出人人歡歡喜喜過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教學時,我主要以讀為主,輔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通過閲讀,找出春節“開始”“高潮”和“結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中我重視“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讓學生接觸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重視各種語文學習實踐機會。”課前蒐集相關資料,開闊眼界;課上實施開放性教學,創造自主學習的課堂空間;課後延伸,資源共享,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語文學習。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找有關老北京過年的每個習俗的來歷,查找各國、各族過年的習俗的有關資料。找有關作者的生平簡介,主要作品。本課進行了紮紮實實的讀的訓練,讓學生初讀讀通,再讀感知,精讀品味,讀的質量逐步提高。並在讀的訓練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積極利用課外的語文學習資源,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安排了蒐集資料、資料交流共享等,增強了學生語文的綜合實踐能力。

【2】《老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真摯感人,字裏行間藴涵了對北京濃濃的熱愛之情。這篇課文按照時間的順序對老北京春節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介紹。同時也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而生動,字裏行間透露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然而要讓我們南方的孩子感受到北方春節的那種熱鬧氣氛,我就先讓他們説説家鄉春節的特色,再來進行對比感受。因此我把落腳點放在了讀書上,運用觀看畫面、學生評一評、教師語言渲染、男女生比賽等形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能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來感悟課文內容。例如學習除夕一段,我首先讓大家講一講南方春節除夕的特色,通過對比感受北京春節的不同,同時感受過年的熱鬧氣氛。

隨着年齡的增長,學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感悟,而且能將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成為備課的一個難點。我又把落腳點放在了學生身上。設計了“你認為他讀的怎麼樣”“小組交流”“男女生比賽讀後,讓學生當評委談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精彩的發言,獨到的見解,有滋有味的讀書聲充溢課堂。

【3】在上《老北京的春節》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春節的熱鬧,我在教學“春節的高潮”一段時,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我問學生:“元宵和除夕有什麼不同?”學生們很快地回答出:元宵節明月當空,處處張燈結綵------緊接着,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假如你是一個導演,你會準備哪些道具拍攝老北京的元宵節?你準備拍攝成一個怎樣的元宵節?問題一出,學生們興致一下子來了,都熱烈地討論着。彙報時,學生們都能根據文中的描述,抓住關鍵詞句,如燈多、人多、熱鬧等特點進行佈景,營造出了一個處處張燈結綵的節日氣氛。完後,再以選旁白演員為名,讓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此段,感覺學生們讀得挺有感情,超出了預期。可見,若在教學中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舞台,學生的表現會讓你大吃一驚的。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8

《北京的春節》一課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中的一課。這篇課文描繪的是春節的節日習俗,是我國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按照時間的順序,依次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開始的日子、臘八節、臘月二十三、除夕、大年七年級、元宵節、正月十九幾個特別的日子,文章詳略得當,作者選取“臘八、除夕、大年七年級、正月十五”進行詳寫,而另外幾個時間段的事進行略寫,文中列舉了北京春節的習俗,使人情趣盎然,又增長見識。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節日,也是學生們最喜歡、最盼望的一個節日,所以在上這節課,學生們的興趣很高。為了能使學生在課堂中輕鬆的理解課文。首先、上課的前一天,佈置預習課文內容:1.默讀課文兩遍,誦讀兩遍,讀通、讀順課文。2.識記字詞,給生字和多音字注音,並在文中圈出新詞,藉助工具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3.蒐集有關作者老舍和有關春節的資料。4.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5.通過對課文的預習,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或收穫,請寫在書上。

通過課堂實踐,我落實了“預習”教學環節,起到較好的效果。

一、有效的預習,培養了學生的閲讀方法。

本節課我在課前引導了學生有目的地進行了預習,由於學生在課前預習的比較到位,能夠讀準字音,對於容易寫錯的字,學生交流了自己的記字方法,藉助了工具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通過課前的朗讀、默讀能夠整體把握內容,理清了寫作思路。本文時間跨度大、內容多,從臘月初寫到正月十九,列舉了一系列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這是本節課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所以,理清寫作思路是學好本課的關鍵。文章按時間順序安排內容,學生之前做了預習,填寫了表格,就能夠整體把握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起到較好的效果。

二、重視課堂上的交流、進一步體現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我在引導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説一説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後細讀課文,和老師一起填表彙報,並瞭解詳寫的幾個日子(臘八、除夕、大年七年級、正月十五),找出是圍繞哪些字詞展開描寫的,畫出每個時間人們都在幹什麼。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初讀體會年的味道。再感知,批註這幾個節日裏自己的感受。教師指導學生運用讀課文畫句子的方式,引導學生邊讀邊思,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師生共同參與評價,結合我們本地春節的一些習俗,進行對比,感悟除夕的熱鬧、大年七年級安靜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後、我安排了一個拓展延伸的環節,讓學生説一説、寫一寫自己家鄉過春節的習俗,學生理解了課文,學會了寫作方法,加之課前蒐集了關於安康春節的資料進行了交流感悟,自然寫起來就得心應手。

回顧本課的教學,我覺得自己對於收集資料方面預習做得不夠好:課前讓學生去搜集各民族過春節的不同習俗,在預習過程中我總是希望學生能蒐集很多的資料,來豐富學生的知識庫。但是,從這節課的效果來看,學生蒐集來的信息資料是原始的、零散的、無序的,課堂上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彙報,而且學生的接受能力也有限。如何融入自己的思考,挖掘出有實用價值的資料為課堂教學服務,是十分重要的。我想在以後的預習中應該教會學生精挑細選,選擇有用的材料為自己服務,逐步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才是新時代教師應該交給學生的一項本領。通過這節課我感受到了預習還應該有針對性和側重點,學生蒐集的資料不在於多,而在於有效。在以後的課堂我會讓學生大膽地在資料當中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哪怕只是一句話、一個小故事也可以。既減輕學生的負擔,又要把蒐集的資料落到實處,真正發揮它的作用,這樣的預習才是有效的學習。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9

今天是開學第一天,剛好是農曆正月十九,老舍筆下“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正月十九結束了。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基於時間關係,開學第一週,我將教材第二組“中華民風民俗”移到前面來上。今天上了《北京的春節》第一課時,開學第一課,課堂還是熟悉的課堂,孩子們照常做着充分的預習準備(當然也發現小部分人應付了事),初定的學習目標完成了,但卻沒有什麼成就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課後我反思着自己的這節課:課堂環節安排

1。瞭解本組課文編排導入新課(這環節過於拖沓了些,尤其是在回憶你過春節的情景,當學生回答的答案已差不多相似之後沒有見好就收)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對於第一個問題“説説北京的春節從整體上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學生對於這樣的問題顯得有些茫然了,説明課前並沒有很認真地讀課文、思考內容)轉換問題後”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於是大家就談開了,有的説是除夕守歲、有的説是元宵的燈展。(説明學生對整體的把握,概述能力的培養還需加強)

3。交流讀懂和不懂的地方(讓我比較欣慰的是,學生的質疑能力還是比較強的,有針對詞、有針對句也有針對篇章提出疑問,這也提示着我“學貴有疑”要珍惜學生這種能力並加以培養提高!

4。梳理課文內容,瞭解北京春節的時間和風俗習慣(這也是課堂的一個重點,讓學生填寫表格後加以梳理,可惜的是時間過於倉促,少了梳理和朗讀和總結的時間,頗感遺憾!這更是提醒着我,課堂上一定要精簡教師語言,學生懂的老師不説,學生會的不再重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0

《北京的春節》是20xx年教育部審定的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是圍繞着中華民風民俗這一專題編寫的。作者老舍先生運用樸實自然、京味兒十足的語言,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北京春節的節日習俗,再現了老北京人過春節的隆重與熱鬧、温馨與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針對本節課的教學,我作了如下反思。

首先在教學環節上,我做了如下安排:

1、温故知新,引入新課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用何東的一首《拜年啦》引入,讓學生在歡快的氛圍裏,在濃濃的年味中進入本節課的學習。接着引導學生温故知新,瀏覽課文,回顧上節課內容,説一説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課文采用了哪一種寫作順序,理清文章結構。為新授課做好準備。

2、走進新課,感受風俗新授內容重點放在研讀“臘八、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這五部分。在分析課文時,我先講述描寫“臘八”的部分,做個示範,引領學生了解臘八習俗及作者語言的豐富;其次讓學生採用探究學習的方式學習描述“臘月二十三”的內容,讓他們自己體會人們對小年的重視,送灶王的習俗;然後再帶領學生賞析描述“除夕”的部分,讓學生了解這一部分採用了先總後分的結構,從兩個方面凸顯了除夕的熱鬧;學習“正月七年級”這一部分時,讓學生合作探究,他們探究到了七年級和除夕熱鬧的不同之處:除夕是忙碌的熱鬧,而七年級是休閒的熱鬧;不同身份人物的活動也各不相同;學習“元宵”這一部分時,先讓學生知道元宵節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然後讓學生探究從哪些地方體會到燈的數量多?哪些地方體會到燈的種類多?並模仿文中語句用“有的……有的……”説一組排比句。

3、綜觀課文,體會詳略 北京的春節前後四十多天,有許多事情,可是作者只詳寫了臘八、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和元宵節的事情,而對其他部分進行略寫。因為這幾個日子最能表現北京春節的特點,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品味語言老舍先生是北京人,用的.是地道的北京方言。我用多媒體出示了一組句子,讓學生體會本文語言的京味兒十足,生動豐富。

5、閲讀拓展,隨堂練習閲讀課後“閲讀鏈接”中斯妤關於春節習俗的描寫,將其與課文的相關部分作比較。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確立的主題不同,詳略安排也就不同;同時也體會到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單元人文主題。

6、佈置作業,學以致用讓學生課下了解家鄉風俗,寫一篇短文,做到主題明確,詳略得當。這六個教學環節條理清晰,環環相扣,設計合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思維活躍,發言積極。較好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其次,這一節課還有不足之處:一、課前沒讓學生去搜集各民族過春節的不同習俗,沒有適時地拓寬學生的視野。

二、感悟老舍京味兒十足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多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

三、本課的教學中,學生讀得不夠充分,讀的形式也比較單一,這是以後必須重視的。教學是一門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推敲、反思的地方。我會在一次次反思中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升自己。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1

《老北京的春節》是一篇散發着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對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介紹。全文共7個自然段。依次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開始的日子、臘八節、臘月十九、除夕、大年七年級、元宵節、正月十九幾個特別的日子,文章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而生動,字裏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後增長見識。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在默讀課文的基礎上,説説老北京在春節有哪些習俗?主要可以分成“開始”“高潮”“結束”三個部分,讓孩子找找哪些自然段屬於開始,哪些自然段屬於高潮,哪些自然段屬於結束。然後讓孩子説説你喜歡春節的哪個部分,為什麼,再有感情的讀給在座的每個小朋友聽。孩子們都非常有興趣,都爭先恐後的,很多孩子還結合本地的春節的習俗説,整個課堂,孩子們的積極性非常高。接着我又安排了一個拓展延伸的環節,讓學生暢談一下自己過年的感受,這一次,幾乎把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平日有些沉默的孩子們,也一反常態,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着濃厚的興趣,思維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閃光,孩子們興趣盎然的交談,讓我欣喜的同時,也讓我感觸頗深。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2

《北京的春節》是一篇散發着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對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介紹。依次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開始的日子、臘八節、臘月二十三、除夕、大年七年級、元宵節、正月十九幾個特別的日子,文章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而生動,字裏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後增長見識。

本課教授的目的是引導學生了解北京人是怎麼過春節的,從而引發探究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學習作者按時間順序詳略得當地敍述的寫作方法。

在教學設計中,我力圖做到以下幾點:

一、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在默讀課文的基礎上,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説一説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後細讀課文,瞭解詳寫的幾個日子,畫出每個時間人們都在幹什麼,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初讀體會年的味道。再感知,批註這幾個節日裏自己的感受。教師指導學生運用讀課文畫句子的方式,引導學生邊讀邊思,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在讀書討論中,師生共同參與評價,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熱鬧、大年七年級與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二、有詳有略地處理講讀,引導學生體悟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

在課文中,老舍先生選擇了春節中的九個時段來介紹北京春節的習俗。其中,除夕、七年級和十五三個時段為詳寫,其它為略寫。要是在學習時處處點到,鬍子眉毛一把抓,只能達到囫圇吞棗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三個重點時段來品讀,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

三、要想使學生對一節課感興趣,教師自己必須有興趣。我正是帶着極大的興趣來上這節課的。我的情緒也極大地感染了我的學生,大家學得很投入。我重視了讀的訓練,學生讀的質量逐步提高。

課堂教學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現和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教師和教材提供的現成觀點與結論。這也誠如古羅馬教育家普魯塔克所説: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是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師,豐富多彩的生活,豐富多彩的體驗,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喚起了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欲罷不能。一節課下來,我欣喜地感受着課堂教學中生命的湧動和成長,這一切都源於生活這個最好的老師。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3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所寫的一篇散發着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對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介紹。依次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開始的日子:臘八節、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正月十五、正月十九幾個特別的日子,其中臘八、除夕、正月七年級、正月十五是詳寫部分,在授課時做重點的講解。整篇文章的語言簡潔而生動,字裏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後增長見識。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問學生自己是怎樣過春節的,學生們個個都高高興興地敍述着,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活躍的課堂學生們興趣濃厚,思維在交流中碰撞,孩子們興趣盎然的交談,讓我欣喜萬分。等學生交流完,我就帶領着學生隨老舍先生走進老北京,去感受獨特的民風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接着我引導學生回憶課文寫到了哪些節日,詳寫的哪幾個日子,你最喜歡哪個日子,為什麼?接下來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找到自己喜歡的日子,反覆朗讀,批註這幾個節日裏自己的感受,再讓學生暢談交流,在娛樂中完成學習任務。

但也有不足之處,學生課前收集的大量的資料,由於資料大多很長,內容雜,利用率不高。這就需要學生學會篩選資料、利用資料、提煉資料、幫助理解課文,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獲得自學的能力。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4

2月24日,xx區教育局督導組來我校檢查工作,非常有幸教育局教研室主任袁老師聽了我的一堂語文課——《北京的春節》、《北京的春節》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老舍先生用樸素自然、流暢通達、充滿京味的語言,展示了豐富多彩的節日習俗,再了老北京人過春節的隆重與熱鬧、温馨與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在整堂課中讓學生感受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提升語文的學習能力、

課後袁老師對我的這堂課做了深入、耐心地指導點評、現將我的反思總結如下:

一、不足之處

1、預習的目的和有效性不夠明確、預習是學好語文關鍵的第一步,教師應該明確預習的意義所在:六年級的學生可以在預習中自學生字詞,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並體會讀文後的感受、而我在讓學生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又初讀課文認讀了詞語,談讀文後的感受、這一環節的設計,沒有體現預習的有效性,時間一長,學生對預習的作業就不夠重視,以被動的態度對待預習、

2、導入課文沒有考慮到所授班級的情況、課文導入是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進入到課堂教學最佳狀態中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堂課我採用了兩種方法導入,一是出示童謠猜猜介紹了哪個節日;二是學生回憶自己是怎樣過年的、這樣的導入一是浪費了課堂的時間,二是沒有考慮到所授班級的情況,我教授的是本班學生,沒有必要再過多的拉近我與學生的距離、

3、忽略了生字的教學環節、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對寫字的指導、而本堂課,我缺少了對書寫生字的指導、不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和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

4、教學環節的目標不夠明確、語文課堂的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突破課文的重難點、而我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沒有考慮每一環節要完成什麼目標,培養學生的哪種語文能力、如:小組討論完成表格,明確老舍先生在哪些天裏具體描寫了哪些風俗習慣、表格的填寫難度不大,學生完全能夠獨自完成,小組討論解決問題的有效性在這一環節中就無法體現出來、

5、教學過程過於老套、本堂課我採用導入——初讀——學習詞語——理解課文的流程、教學環節的設計缺乏新意、不易於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6、教學節奏的把握不夠明快,教學時間上的掌控不夠確切、有限的教學時間需要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這就需要教師提高掌控課堂的能力,而本堂課我將教學時間浪費在導入、初讀、認讀詞語和小組合作上,將教學的重難點全部放在了第二課時,加大了第二課時的教學任務,降低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作者語言的感受、

二、改進方法

1、提高對教材的理解能力、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研究並熟悉教材相關內容的編寫思想、特點、習題的編排意圖、以及本課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突破的重難點、

2、注重預習的重要意義、在平時的教學中,首先要教會學生如何預習,包括對生字、詞語、課文內容、初讀感受、作者資料及寫作背景的預習,並在課堂上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讓學生認識預習的意義何在,促使學生養成預習的好習慣、

3、確定教學環節的有效性、課堂上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有着其存在的意義,要解決什麼問題,培養學生的何種語文能力等、教師首先要明確,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逐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把握能力、站在整冊教材甚至國小語文全局的高度來設計教學環節,處理教學細節;進行每個教學環節時,心中要放着這節課的整體思路,該簡則簡,該平則平

5、注重二次備課和教學反思的作用、二次備課能讓我們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對教案進行調整、修改、完善,使課堂教學效果最優化、教學反思是教師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身為年輕教師,要想不斷進步,就要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非常感謝袁老師聽了我的一堂語文課,並給我做了深入、耐心地點評指導、雖然只有一節課,但是我認識到自己教學上的不足,明白了我要前進的方向、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5

本文是人教版小語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温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先通過對有關春節的古詩複習引入,並利用多媒體優勢,播放《春節童謠》音頻,激發學生興趣,從而自然而然的導入新課。接着出示作者圖片及文本介紹資料。然後,課件出示本節課學習目標,讓學生有目的的學習,做到心中有數。接下來就是讓學生讀課文,解決生字詞方面的問題,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知道作者是按時間順序來進行敍述的,並按時間順序列舉出這些日子;然後讓學生默讀課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裏,那裏的人們都有些什麼風俗習慣,並完成表格填寫。在此基礎上,學生再次瀏覽課文,看作者是將哪幾天作為重點來寫的,你最感興趣的是哪部分,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寫孩子們的句段,仔細研讀,體會孩子們過春節的感受;最後,再回顧全文,看你從作者的敍述中感受到了什麼,體會文章的主題。在這個環節裏,有課件一步步配合,不僅使籠統的知識可視化,而且使知識靈動化,使學生愛學、樂學。

至此,課文的主體部分已經學完了。接下來我又利用視頻播放課文朗讀,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讓學生更深刻的體味文章中藴含的熱鬧、隆重的氣氛。接着,通過課件給同學們拓展了一些其他地方人們過春節的不同習俗,再就是引導同學們説説自己的家鄉或家裏過春節的習俗。整節課,孩子們積極的融入其中,認真思考,積極回答,達到了良好效果。

回顧本課的教學,我覺得自己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一是以讀促悟。每一個學習目標基本上都是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去完成,老師極少去代替。二是有目的地進行了一些拓展。這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積累。三是比較成功地進行了口語交際的訓練,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信息技術在本節課中的大量應用,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積極性,而且很好地促進了學生對本課的理解,在這一點上,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chunjie/12jnk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