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春節 >

春節的習俗13篇

春節的習俗13篇

春節的習俗 篇1

俗話説的好:“中國文化,博大精神”!確實是這樣的。從中國的傳統節日裏就可以看出那種精神!

春節的習俗13篇

“春節”是每年都會過的.節日,也是大家喜歡過的節日。因為每年春節大家都會聚集在一起,熱熱鬧鬧的吃上一頓年夜飯。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晚上還有更好的春節晚會。

春節也是有許多習俗的,下面我給大家簡單的介紹幾種。

第一種:貼春聯。這是春節必定要做的事。春聯由上聯、下聯、橫批三部分組成,對聯上、下字數相同,橫批均為四個字。如果你的腦袋夠豐富,自己也可以創造噢!

第二種:貼福字。這就是個十分有趣的字。一般貼福字都是正這貼,而許多家都是倒這貼,據説這裏隱藏的意思是“福倒了(福到了)”就這樣,它也是重要的環節。

第三種,也是最重要的一種:吃餃子。這就是全家人都喜歡的事,光包餃子可不行,還要在餃子裏放入特殊的東西,例如:硬幣、花生、棗等。每種食材都藴含不同的意思,也讓家人在吃餃子的時候分享自己的喜悦!

“春節”的習俗還有好多,我就介紹到這裏,希望大家馬到成功、心想事成!

六年級:紀康平

春節的習俗 篇2

一、調查目的:

在這新春佳節裏希望可以瞭解到關於春節的一些風俗,和他們的意義,過一個愉快的春節。

二、調查提綱:

從網上去查找資料查找資料,看看,城鄉的人是怎麼過新年的

三、調查背景:

在感歎“到底該咋過年”的時候,人們也在尋覓過年的新方式、新體驗。狗年春節,城鄉老百姓“換位”過年成一景。於是,我決定展開調查。

四、調查成果:

趕超市、逛景點,鄉下人進城不含糊。春節前夕,在鄭州各商業街上,經常可以看見操着鄉音、忙着挑選年貨的農民工。劉衞民老家在新密市苟堂鎮,在鄭州一家汽修廠打工。他説,“在外辛苦一年,得帶些拿得出手的東西回去。這不,丹尼斯搞促銷、打折,就買了DVD、電飯煲、冰箱。讓村裏人看看,俺在城裏混得不錯!”這兩年,鄭州市容市貌改觀很大,城區景觀煥然一新,從正月七年級開始,不少鄭州近郊和區縣的鄉下人紛紛到城區參觀遊覽。不少人來到世紀歡樂園、鄭東新區,參觀高樓大廈,欣賞霓虹閃爍。農曆正月八年級,家住滎陽市高山鎮的李慶民帶着一家人,租了輛昌河面包,把二七廣場、碧沙崗公園等景點逛了個夠。李慶民説,種地不交農業税,政府還有補貼,兒子打工還往家寄錢,年收入七八千元,這次進城,就是感受城裏人的生活,在優美的環境中讓勞作一年的放鬆放鬆。

鄉下人進城趕時髦,城裏人則來到鄉下,住農家、品民俗,有滋有味過大年。家住鄭州市金水區的張建國説,在城裏生活很富足,天天像過年,逢着春節就覺得空空落落。今年,一家三口一合計,乘車回農村老家過年:從農曆小年起,殺豬宰羊、制年食、辦年貨、貼門神、祭祖、走親戚、演社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不少農村發展城郊型觀光農業,“農家樂”式景點讓人耳目一新。“城裏人過年方式簡單,總過不出味。今年攜全家回農村過年,就是想陪陪父母、敍敍家常,讓子女感受到純樸的過年風俗,體驗到農民的生活,感知新農村和人們新觀念的嬗變,接受一次再教育。”家住二七區的馬福順説,在鄭州,許多來自農村或在農村有親戚的城裏人,幾乎年年都回老家過年。

春節從“正月朔日子夜算起”。長汀客家人認為,春節才算是真正的過年。百節年為首,對新的一年寄託着無限的希望。春節大約分3個階段:從入年界至除夕為準備階段:年七年級至年初五為過年階段;年初六至元宵節為餘興階段。

入年界: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始為入年界。入年界後積極籌備年料,送年禮、大掃除、洗曬被褥衣物、理髮沐浴、添置新衣等。

蒸歲飯:

除夕前一天蒸歲飯,歲飯要供數日,取“歲有餘糧”之意。九年級早晨重蒸食用。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鍋。

過年:

除夕(年三十晡)晚上閤家團聚飲酒,稱“食年酒”,即“過年”。除夕在門前、廳堂貼對聯,家庭用具上貼紅紙,叫做“封歲”、“上紅”。

守歲:

吃完年夜飯,全屋到處燈火通明直至天亮,叫“點歲火”,家中親人歡聚一堂,共敍天倫,通宵達旦,謂之“守歲”;長輩用紅紙做紅包給孩子,叫“壓歲線”;將紅包放在供桌上,稱“壓歲”。

開大門:

正月七年級凌晨,以“通書”為準擇吉時,打開大門,口頒“開門大吉,萬事如意,腳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鞭炮,辭舊迎新。

拜年:

農曆正月七年級,人們打開大門,擇吉利方向,以示“出天方”迎喜神。同時前往親朋好友家互相拜年,互祝新年好。

遊樂:

春節期間傳統遊樂活動頗為豐富。民間踩船燈、舞龍燈、舞獅燈、踩高蹺、迎花燈、打花鼓、演戲、提傀儡等活動遍佈城鄉,熱鬧非凡。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8

為響應我院對此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發展空間;激發學習興趣,增進生存體驗;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我們在重慶市各市區及鄉村開展了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日氛圍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新春佳節來臨的契機,依靠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我們順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會實踐作業。

實踐內容:在開展活動之前,根據我們各自的特長及優勢結合實際,進行了分配。

在調查新春佳節來臨之際大連市的文化習俗時,我們採取先農村後城市的方法進行調查,在此期間我們發現重慶人的過年習俗其實和東北人的差不多。過年講究熱鬧、喜慶,年俗也特別多。

有民謠道出過年的習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七年級、八年級滿街走。

小年祭灶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灶。東北有首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老東北過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爺”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時用的是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製成,甜中略帶些酸味兒。

掃塵

臘月二十四,為掃塵之時,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在年前將房間裏外打掃乾淨,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掃除,也叫除舊迎新,徹底清理粉刷乾淨迎接新年。

春節的準備

殺豬:在農村,舊時沒有冰箱,最好的殺豬季節為春節前,一是喜慶,二是此時天氣最冷,可以保存較長時間,殺豬的時候要宴請左右鄰居好幾桌人熱熱鬧鬧的,現在也有二十六買豬肉之説。

蒸饅頭:舊時為了春節期間來客人做飯鍋不夠之備,所以要提前蒸幾鍋饅頭備用,也為春節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即指此,也有稱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辦年貨:採購春節用品,如無論家裏已經多出多少碗筷,為了人丁興旺所以每年春節都要買幾個;給孩子買新衣服,以圖喜慶;春節期間出去給長輩拜年的禮物等等。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貼春聯時間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貼窗花、掛年畫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氣”、“福運”。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都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倒(到)了”。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説法,寫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請財神

每家為了來年財源廣進,春節都要請財神,有的是送上門的,説是請都要花錢買,但是絕對不能説買。

祭神祭祖

春節時,老東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點,有蜜供、薩其馬等,這些不僅是東北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的食品,也是東北人家中必備的食物。東北人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就和“吉慶有餘”、“連年有餘”相聯繫。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傳下家譜的就要給祖宗供奉豐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燒紙送“錢”祭祖,祭祖一般要到九年級結束,在結束前女婿是不允許看丈母孃家家譜的。

守歲與“年夜飯”

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須要有魚(年年有餘),有雞(大吉大利),其他的隨自己喜歡的定。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

主食是餃子,餃子的説道很多,最好是豬肉芹菜的,要選兩個餃子一個放硬幣,一個放糖,看誰能吃到,誰吃到了就祝福來年一年財源廣進,幸福甜蜜。其實這個祝福很好,誰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氣。餃子煮好了要從鍋心澇第一下幾個丟外面去,據説是為了敬給過路鬼魂。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過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過年還會備很多糖果、乾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就是現在的什錦果脯。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閒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放鞭炮

年夜飯做好還沒吃之前要放煙花鞭炮,這是孩子門最喜歡的節目了。其實煙花春節一般要放兩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飯和年夜飯前,七年級早中晚飯前都要放,還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春節的習俗 篇3

春節,迎春滿福:年年歲歲,春喜大地;朝朝日日,福滿乾坤。所謂春節,必定要熱熱鬧鬧,一家人和和美美,吃頓團圓飯,倖幸福福,嘮幾句家常……也算樂在其中了。

春節帶有辭舊迎新之意,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因此,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凝聚着華夏人民對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它好似黃河,奔流不息了幾千年,卻依然在人們心中湧動,它好似一株煙花,歷經千百年的積澱,總是異彩紛呈地展現於高空……看似隆重的春節,卻已繁衍了幾千年,其傳統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這也使每年的春節過得分外有“年味”。

春聯,是人人過春節時必不可少的物品,這是中華民族藝苑中一朵絢麗多彩的奇葩。

春聯的淵源,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的“桃符”。那時人們每逢過年總是用兩塊桃木刻上神荼、鬱壘二位神將的像,掛在門旁,以之驅鬼辟邪。人們可從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得知。這也是春聯演變的最初形象,從而也給人們留下了一份回味。

而改寫紅紙書寫始於明朝。那時的明太祖朱元璋不僅自己酷愛對聯,而且還要別人喜歡。

在明朝初年的一個除夕,他傳旨所有人都要寫春聯。當時,朱元璋在京都微服查訪時,發現一家人未貼春聯。得知這户人家無人會寫字後,朱元璋親自幫他們寫了一副春聯。

此後,各國效仿流傳,才正式演變為今天的紅紙春聯。除夕夜,家家户户貼春聯的習俗才得以保留……

放爆竹也是迎來春節的一種必不可少的元素。當紅色的紙絮伴着熱烈的響聲騰飛於空中,人們心頭不禁湧起微微的激動。當然,它也訴説着一個古老的傳説……

傳説古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長頭尖角,兇猛異常。每逢除夕,就會出來害人。最終被一個白髮老人制服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炸響……從此以後,每年的除夕家家都放爆竹,户户燈火通明,也因而有了守歲的習俗。

拜年是中國民間人們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彼此相互送去祝福。七年級,一般是晚輩先給長輩拜年,祝福長輩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隨後,長輩把準備好的壓歲錢發給晚輩。

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中説:“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民,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當左鄰右舍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時,餐桌上一定要準備這種食物——年糕。它是中國民族的一種傳統食物,年糕是用糯米摻豆沙、紅棗、青絲等製成。它可以蒸、炸、炒、煮着吃。它還分為白年糕和黃年糕。

中國人吃年糕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而它的起源在春秋時期。那時有個叫伍子胥的官員。為了抵禦越國的侵入,他主張修建了一座堅固的城牆。吳王見了大喜,從此不理朝政。伍子胥多次勸告,不料被奸臣陷害,吳王還説伍子胥到處散播國家會滅亡的危言,命令伍子胥自殺謝罪。

伍子胥臨死前對身邊人説:“吳王昏庸無能,吳國必然滅亡。只要在城門下掘地三隻便可找到食物。”

伍子胥死不久,越國大攻吳國。蘇州城被層層包圍,軍民因缺少糧食,餓死不少。忽然有人想起了伍子胥的遺言,於是拆牆挖地,發現牆基不少是用糯米漿製成的。人們用它煮食充飢,度過了艱難的歲月。為了紀念伍子胥,人們每逢過年就用糯米制成磚形的糕,並叫它年糕了。

春節的魅力是中國的魅力、東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國的春節,是對世界文明的一種貢獻,是送給全人類的一份厚禮。我們應當好好珍惜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並將它繼續傳承下去,發揚光大。以後,不論是在何方,我們都能自豪地説:“這是屬於我們中國的傳統,這是屬於我們中國的文化,這是屬於我們中國的節日!”

春節的習俗 篇4

春節是福清民間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福清人説春節是“做年”。“做年”表示慶賀一個生產週期的成果。舊時福清“做年”始自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做“尾牙”,終於正月十五日的元宵節,歷時一個月之久。

“做年”前,人們在門楣、門框等處貼上大紅對聯以示祝願。有的人還掛上大紅燈籠,貼上“福”字及財神像等,以求平安、幸福。以前,每家每户都要做粿,炊“糖粿”,有的人家還炸蠣餅等。

人們為什麼要過“年”呢 其實,“年”是一種怪獸。相傳,古時候“年”的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它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上岸傷害人畜。因此每到除夕這一天,人們便紛紛逃往深山躲避“年”的傷害。有一年除夕,正當人們避難之時,來了個乞丐,人們勸他快上山躲避,而乞丐不聽勸告。半夜時分,“年”闖進村裏,發現村裏的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老婆婆家的門上貼着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怪叫了一聲朝老婆婆狂撲,突然院內傳來“劈劈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狼狽逃走。欣喜若狂的人們於是都知道“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家家便在每年除夕貼紅對聯,燃放爆竹。

福清春節的民俗活動從“筅堂”(掃塵)開始。在農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間擇吉選一單日,捆紮新砍的竹枝為帚,全家老少齊動手,拂去房內的灰塵、蜘蛛網,清洗所有傢俱、器皿,去掉無用的雜物。“筅堂”日全家吃一餐番薯粉煮豬血。據説豬血有去穢除塵作用,把“筅堂”時吸入體內的塵污也清除乾淨。“筅堂”藴涵去污除晦、吐故納新之意。

福清民間還有祭灶的民俗。臘月廿四日民間定為祭灶日。這一天,家裏備好灶糖、灶餅、果品、蜜餞,供祭家庭保護神——灶君,送灶君迴天庭述職,叫作“送神”。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飯後,再備上香燭果品接灶君回來就任,叫“接神”。現在雖然不在廚房帖灶君圖,改貼春牛圖,但這一習俗還是沿襲下來,它表達了人們祈求平安順利的良好願望。

送完灶君後,開始了“送年”活動。福清素來把女婿當作“半爿子”。每年臘月廿五起,女婿要備好年貨送到岳父母家,這叫作“送年”。新婚的頭年,女婿必須備豬蹄一雙、線面5斤、五素五葷10件禮儀,用食盒裝好,貼上紅紙,親自送到岳父母家。第二年以後,禮儀件數可不拘,但必須避開“四”的忌諱。

十二月廿八以後,家家户户都要貼春聯。福清的春聯有與眾不同的地方,它在紅聯上方加了一段白聯頭。這種習俗據説源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除夕,時倭寇入侵福清,百姓剛貼完春聯來不及吃年夜飯便逃命而去,等戚繼光率軍擊潰倭寇才回來,有些人不幸遇難,喪家就改貼綠色素聯,親戚朋友為了表示哀悼,就在紅聯上方加上白聯頭以示哀悼。

“分年”是福清春節期間的重要民俗活動,家家户户都在除夕前一天入夜後舉行發年儀式。“分年”是人們在一年取得收成後祭拜天地神及祖宗的'宗教儀式,沿襲下來便成了風俗。先備八果三牲祭天地,接着加上2葷祭保護神,最後備十素十葷祭祖宗。“分年”要焚香放鞭炮,意即上達天庭,下告地府。這些儀式雖有迷信色彩,卻表達了福清人尊敬祖宗的美德。現在福清仍流行“分年”習俗,多數家庭都備些果品香燭祭供祖宗,以表子孫敬祖的孝心。

除夕夜,福清有“守歲”的風俗。是夜,一家老少圍坐着吃團圓飯。飯後長輩要向未成家的晚輩送“壓歲錢”。“壓歲錢”俗稱“紅紙包”,要用紅紙包好,不在多少,意到即可。分過“壓歲錢”之後,家庭主婦要裝“歲飯”,準備七年級早上食用的蔬菜魚肉。全家人在家長率領下,灑掃庭院,添滿水缸。以前民間還有“煨火母”的風俗,表示灶火延續、家庭興旺。最後家長要添油點燈,帶領全家人圍坐一起,促膝談心,直到天明。這便是我們所説的“守歲”。

正月七年級,親朋好友間相互拜年,這是全國都有的風俗,但福清七年級拜年又有許多不同之處。福清人自古勤勞,七年級都爭先恐後起早,取“七年級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七年級早家家户户煮線面,人人都吃線面,還配上太平蛋一雙,祈求“福壽綿長,太平如意”。民間還有第一口吃蛋而不喝湯的風俗,説是第一口喝湯出門便逢雨。吃完蛋後便出去拜年,主人須留一人在家接待來拜年的客人。拜年時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萬事如意,閤家平安。主人也作揖回賀,請客人進門,向客人敬煙請糖。

七年級這一天禁忌多,如忌掃地,怕掃掉財運;忌操刀,怕不慎傷了皮肉不吉利;忌講晦氣話,怕言語相左傷了和氣;忌討債,認為喜慶日子不難為別人,體現福清人寬懷仁愛的美德;忌打小孩,怕哭聲不祥。這天小孩最高興不過,有什麼要求,大人多滿足他們。

“拜八年級”在福清古稱“拜新座”。這是民間節假日弔唁死者、安慰死者家屬的活動。凡上一年有逝去成人的家庭,這天都給亡靈設靈座,讓親戚朋友來弔唁。八年級日弔唁死者,這一風俗唯福清獨有。除了弔唁,現在人們在八年級日仍不互相串門。七年級去過的人家,八年級方可登門,否則就會被人埋怨。

九年級這一天,各家各户收起歲燈,將歲飯上的紅棗、花生仁和龍眼肉收藏起來,歲飯重新蒸熱後,全家飽餐一頓,表示終年光明、終歲有餘。商店七年級、八年級停業,九年級開門營業,所以九年級又叫“開假日”。福清還有“請九年級”的風俗,這一天,有新嫁女的家庭,多派新娘的弟弟到親家家中請新娘、新郎回孃家。頭年“請九年級”,孃家要設宴招待女婿和出嫁的女兒。

福清民間還有做大歲、上彩、吃元宵丸、烘燈、鬧社火等活動。城關地區還有過利橋的習俗。做大歲、上彩已逐漸淡出市民視野。吃元宵丸、烘燈(龍高一帶舞板凳龍)如今仍在盛行。新厝一帶鬧社火活動,每年依舊十分活躍。

春節的習俗 篇5

我們的祖國有許多的傳統節日,有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但是我最愛春節,因為春節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還可以得到壓歲紅包,男孩子還可以放鞭炮呢!

春節是我們國家人民最重視的節日。關於春節的來歷是這樣的':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這天,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裏的人們都要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後來有一位老人,告訴我們。“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燈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在我們的家鄉,人們在除夕前好幾天,就開始準備過年了。人們會買鞭炮、買春聯、準備年貨、買新衣服,人們還要徹底打掃衞生。除夕之夜,我們還要吃餃子,每年包餃子的時候,老媽會在一些餃子裏包上硬幣,誰吃到了有硬幣的餃子,就代表着誰在新的一年裏會交好運的。吃完餃子後,我們都會守在電視機前看《春節聯歡晚會》。

到了春節那天,我很開心,因為我可以穿新衣服,而且還可以收到很多壓歲紅包,另外我發現別人也都很精神,也很開心,到處都充滿了歡快的笑聲!

我愛春節!

春節的習俗 篇6

中國人過春節,各地的習俗都不一樣,據小編了解湖南人認為春節是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俗稱過年,它持續的時間最長。湖南的春節習俗有點不太一樣哦!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湖南不少地方有過小年的習俗,只是具體時間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過小年是“過年”的開幕式,從這天開始,喜慶的氣氛持續到無宵。株洲等大部分地區視農曆以 24日為“小年”,益陽等地以23日為“小年”,而邵陽、婁底等地卻以正月十五日為“小年”。衡陽及湘北地區較看重過小年,而株洲等不太注重過小年。

湖南大部分地區都有在12月23日祭灶神的風俗。據説,灶王爺23日這天要上天言人善惡,因而祭灶這一天,家家要將灶台、几案、鍋碗瓢盤打掃乾乾淨淨,在灶神像旁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並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大小要揖邦行禮許願,希望灶神吃了以後,不説人們的壞話。這叫“送灶”,整個祭祀活動才算完成,所以説這也是湖南的春節習俗中一大特色呢!

在湖南的春節習俗中,大年七年級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稱為“拜年無大小”。湖南人除夕會吃雞、肉、魚三樣。將其燉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粉,象徵年年有餘、五穀豐登。大年七年級會由一家之主準備早茶,將雞蛋,爆米花、紅棗、白糖同煮。雞蛋以圓為佳,象徵全家團圓;爆米花象徵魚米豐收、五穀豐登;紅棗、白糖象徵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點的時候,各家要把一個做好的金元寶模型送到門外,代表在新的一年裏會招財進寶大年七年級、八年級這兩天人們不掃地、不汲水甚至不動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長沙俗稱過年。長沙人過年須過大半個月,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開始過。常年在外的朋友都會回家和家人團聚、吃節。團圓飯。那天,晚輩向長輩拜年,送上新年的祝福,長輩們給小孩子發紅包,祝願新的一年新氣象,紅紅火火。所有人凌晨12點燃炮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在湖南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閤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於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後,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裏,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幹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七年級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後,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麪",既是圖吉利,祝願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為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湖南長沙春節習俗是有客前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後,送上兩枚檳榔,稱為元寶,祝其發財之意。

開門炮是湖南的春節習俗中最熱鬧的,是七年級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各地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在湖南的春節習俗中,株洲人在春節拜祖的時候最有講究,首先在神位的供桌中間擺一條長椅,然後點起紅燭,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就開始燒“金紙”(一種貼着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湖南嶽陽地區俗稱“過年”,風俗大體同祖國各地相同,除殺雞、鴨、放鞭炮、貼春聯外,在臘月三十日吃“團年飯”,十分豐富。十二大碗中必有魚這個菜,顯示吉祥有餘之意。解放前,一些地區魚較少,為了有"百里魚"這個菜,用木頭雕刻一個“百里魚”,放在盆中,撒上葱花,象真魚一般。人們極重視團年飯,外出的人在千里迢迢往家裏趕,家裏人等了又等。吃團年飯,要關着門,意在不讓財寶跑了。飯後放上一掛鞭炮,表示已吃過了年飯,人們可以走動往來了,這些就是小編了解到的湖南的春節習俗,在漫長的歷史時間裏,湖南的春節習俗和國內其它地區的春節習俗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有着許多共同的地方,但它作為東南內陸的一個省份,也呈現出一些地域性特徵,具體而言有:鮮明的江南水稻文化特色,強烈的祈豐年目的,豐富多彩的遊藝活動,同一民俗事象的外部形態具有多樣性與變異性以及多民族的春節習俗相互輝映,相互影響等特點。所以小編建議大家如果有興趣,還是親自體驗,比較有感覺哦!

春節的習俗 篇7

我們的國家,有着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藴。就連一些傳統節日也折射出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在這些節日中,我最喜歡的節日莫過於春節。

今年的春節比往年更熱鬧,更有年味。大約傍晚時,我們一家人在思南陪外公、外婆吃過團圓飯之後,就乘車趕往老家。沿途看見城內掛滿了一盞盞火紅的燈籠,彷彿置身於燈的世界,使年味更濃了。此時,我的心早已飛到老家。到了老家,看到久違的夥伴欣喜若狂。家家户户早已貼上了對聯。

夜幕降臨,讓人夢寐以求的時刻終於來臨了。只見爸爸拿着煙花筒放在院子,點燃引線“轟”地一聲,新的'一年來了。天空中呈現出五顏六色的煙花,把整個夜空裝點得更加漂亮。看了讓人陶醉不已。

大人高興的時刻已過,現在該是我們表演的時候了!“衝、衝”一陣轟隆隆的聲音傳入我的耳中。哇!煙花筒把煙花送到了空中,沖天炮也不甘示弱,急速地飛上雲宵,討人們歡心!

歡樂的時間總是那麼短暫,直到現在,那一聲聲炮竹聲都似乎在我耳邊迴響。

春節的習俗 篇8

客家人春節習俗年貨置辦些啥

1、甜粄:甜叛也就是用米磨蒸的年糕,用七成糯米滲三成秈米在水裹泡浸一天一夜,再放在碓臼中,舂成細粉和上油糖,墊豆腐皮和芭蕉葉,用蒸籠蒸之,熟了就成深紅色的甜粄。

2、發粄:也就是廣府人稱“鬆糕”。

3、煎粄:又叫煎丸、煎堆。

4、酥花:用油炸的各式各樣的芝麻豆類等。

5、米程:用米和糖合制而成,如台北街頭常有用機器做的米香相似。

6、艾粄:用艾草做的,大年三十吃能夠趕走疾病(部分地方習俗)。

正月十三吃餃子湯圓還是元宵

正月十三人們會吃湯圓。湯圓,別稱“湯糰”,是漢族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 。同時,湯圓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所最具有特色的食物,表達了古代人民對幸福生活的一種嚮往和期盼。傳説,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的明州所興起的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板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吃起來香甜軟糯,回味無窮。元宵是傳統的美食,煮元宵的五個訣竅是輕輕捏、開水下、文火煮、點冷水、勤換湯。湯圓象徵閤家團圓美滿,吃湯圓也意味着在新的'一年裏閤家幸福、團團圓圓,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必備美食。

湯圓和元宵區別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元宵一般只用素的固體甜餡料,將其切成小塊,蘸水後在糯米粉中反覆滾圓至大小合適,湯圓的表面是乾的。湯圓餡料有葷有素,先把糯米粉和成麪糰,像包餃子一樣將餡包入再揉圓。湯圓的口感比元宵柔軟舒服。

正月十三吃雞蛋是什麼意思

雞蛋是圓圓的,象徵着團團圓圓,一家人團圓,正月十三吃蛋象徵新的一年一家幸福美滿,萬事如意,事業興旺,高就升遷。雞蛋是圓的,象徵金元寶,象徵着財源滾滾,財源廣進。雞蛋的蛋黃,營養豐富,吃了蛋黃象徵着身體健康,平平安安。有的地方用麪條煮雞蛋,叫長壽雞蛋麪,吃了長壽,雞蛋象徵着一切不利健康的東統統滾蛋。

正月十三祭海

農曆正月十三,相傳這一天是海龍王的生日,每年的這一天,漁民都會舉辦形式多樣的祭海活動,祈盼全年風調雨順。按照傳統習俗,供桌上早已擺好了祭品,有豬頭、大饅頭等。供桌前,人們焚香化紙,紛紛朝向大海行叩拜禮,震耳的鞭炮聲響徹天地,璀璨的煙花更寄託了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願景。城隍廟中看燈的人絡繹不絕。明末清初,城中包壯行家做出的彩燈聞名遠近,稱為“包燈”。這天,鄉下尚有出嫁女請娘之俗。傍晚,農家有煨百蟲、爆白花之舉。

春節的習俗 篇9

東北的年俗

春節是中國最為隆重的節日,有很多古老相傳的風俗,以東北來説,講究就不少。

舊時,一切辭舊迎新、祈福迎祥的慶典幾乎都集中在除夕夜舉行。全家都要換上新裝。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後,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

這頓飯是對年菜的首次品嚐,可以葷素一齊上。通常必要有紅燒肉、燉羊肉、米粉肉、紅燜肘條、元寶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雞凍兒、魚凍兒、豬肉凍兒、豆兒醬、豆豉豆腐、芥末墩兒、辣芥菜、炒醬瓜兒等年禧套路菜。

席間,老少互相祝願、兄弟間推杯換盞,盡情享受天倫之樂。飯後,孩子們將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響,謂之踩歲;再將懸掛於室內、外的春燈一齊點起來,照耀着四壁的年畫和春條,室內、外一片燈火輝煌。

天地桌上供着大幅黃紙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諸佛或百份(天地諸神像冊),設大餅,蜜供、面鮮、果品、素菜、年糕、年飯為供品,高點金字紅燭與子午香,以表迎請諸神下界賜福。

為珍惜已逝的歲月,男女老少都要徹夜不眠,進行不同的娛樂活動,謂之守歲。孩子們歷來是隨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圖、擲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戲人、點走馬燈,放滴滴金兒,耗子屎、黃煙帶炮老太太們則坐在一起鬥紙牌、打麻將、打十胡。

娛樂中佐以鮮果、糖果、乾果雜拌兒、温樸、炒紅果、蜜餞海棠等,邊吃邊玩,盡情享受,直至接神。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響,震徹夜空。遍天銀花鏽,闔街硝煙濃。家家齊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餡水餃,迎接諸神下界。

禮成後,即宣告舊歲已去,新年來臨,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莊嚴時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輩們要到堂上給長輩們叩首拜年,長輩們必給未成年的小孩兒一一引進壓歲錢。

最後,全家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

在百十個餃子裏,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謂之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主一年諸事順遂。

現在東北人過年,仍然保留着許多古老的傳統習俗。

滿族的'春節

滿族的傳統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一致,所謂奉省歲事,滿漢舊俗不同,久經同化,多已相類(《奉天通志》卷九十八)。但滿漢舊俗不同,滿族年節有特殊的風情。

春節:節前要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瑪,張貼對聯、窗花、掛箋(按旗屬分別貼紅、黃、蘭、白色)、福字(瀋陽市新民縣遼濱塔村瓜爾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滿族喜戴荷包,春節節前宮廷要例行賞賜王公大臣歲歲平安荷包,民間也互相贈送。除夕下午和元旦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後在大門口放一橫木以阻鬼魅進來。除夕也掛門神,以驅邪避鬼,這是吸收了漢族風俗的結果,門神約分為將軍門神、福祿門神、判子門神、娃娃門神等。今瀋陽故宮藏有宮廷門神。除夕夜分發神紙,其後晚輩男子到族內各家辭歲。除夕半夜子時家家吃餃子,還要把幾枚銅錢暗放餃子中,吃到者則終歲大吉。接神、辭歲要燃放鞭炮。除夕夜家家院內豎燈籠杆,高挑紅燈,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宮廷中於臘月二十四日掛天燈,每夕上燈,至次年二月九年級日。

元旦,俗稱大年七年級,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冠,互相恭賀新春,謂之拜年。

吃餃子叫揣元寶滿族春節擷趣

滿族春節古稱元旦,滿語稱阿涅業能業,是滿族傳統的盛大節日。每年農曆正月七年級舉行。節期一般為三至五天,舊時有的地區延至正月十五日。流行於全國各地滿族地區。

滿族春節源於漢族習俗。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進入遼陽、瀋陽地區,在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下,滿族社會發展起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皇太極即位後,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山海關定都北京,大批滿族居民遷移關內,與漢族雜居共處,在經濟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響,關係密切。天長日久,漢族許多習俗文化被滿族人民所吸收,春節便隨之而成為滿族與漢族共俗的傳統節日。

節前,人們積極地置辦年貨,清掃庭院,張貼對聯、掛箋(亦稱掛旗)、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水勺。七年級凌晨子時,家家户户鳴放鞭炮,辭舊迎新。同時,在自家西牆祖宗板下襬設供品、點燃韃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靈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無事,萬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團聚吃團圓餃子,俗稱揣元寶。煮餃子時,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來了嗎?其他人同時回答:起來了!他們把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起來了。然後讓小孩爬上櫃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個高。

這天晚輩要向長輩叩頭拜年(舊時女性行跪拜撫鬢禮)家長要給小孩守歲錢。宗族近親也要互相拜年,親朋好友則筵宴相邀,一起敍舊話新。男孩子成羣結隊鳴放煙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興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婦們則身着盛裝,玩耍嘎拉哈(用豬或牛膝關節骨製成的玩具)。

歌舞是節日活動的重要內容。據《渤海國記》記載:官民歲時聚會作樂,先命善歌舞者,數輩前行,士女相隨,更相唱和,迴旋婉轉,號曰踏追。踏追即踩高蹺。至今,此俗仍沿襲不衰。七年級至初五,人們都相聚一處,唱歌、跳舞、踩高蹺、盡情娛樂,有的地方,年輕人還自發組織演出隊,走村串屯進行表演,祝賀新年,節日氣氛更加濃郁。

滿族過年,習慣用精粉、雞蛋、糖、芝麻、青紅和瓜仁等原料製做薩其瑪,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們喜愛的具有獨特民族風味的節日佳品。

春節的習俗 篇10

當別人説到春節這個詞時,你會想到什麼呢?是紅紅火火的燈籠?是喜慶如意的鞭炮?還是心心念唸的新衣。

要了解春節,就得知道它從何而來。那些民間流傳的腔年獸,除夕等。現在都只能用來“騙騙小孩!”而真正的春節,原來是用來祭祖的,而後慢慢演化,當節日在賀。

而説春節習俗,也算得上中國的'傳統文化吧!譬如這門神一説,出現在唐朝,當時太宗皇帝每次都會做噩夢,而兩位武侯大將自願為皇帝守門,而皇帝也不做噩夢了。

老百姓知道後,就將兩位將軍的畫像掛在門前,用來辟邪,似乎經過百姓手中,很多東西都被神話了。

雖然我不會畫什麼年畫,也不會畫門神,但我會貼春聯。在以前,春聯也不叫春聯,也不是用紙做的,那是用木頭做的,叫“桃符”,這一詞就在王安石詩中出現過:家家户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在明朝,才出現紙質的,近兩年來,因為特殊情況,不能拜年,因此我的“訂單”也少了,不過家中還是留了幾幅,教室裏便留着一幅。以前,媽媽還説出去賣字,不過到現在,也沒賣過一次。依稀記得在書法老師的社區中辦過一次活動,給居民送出去。

春節中還有一些傳統的習俗,例如:放鞭炮。那些記憶,只存於以前的老家中,那時候,門口的雪都可以堆一個比我高的雪人哩。那時過春節,放的都是大鞭炮,一點就要跑開好幾步,一開始我還被嚇得雙手捂耳。還有一種一長串的,

那時經常放,就放在地上一長排,但不知那時我一看到這種鞭炮,心中便有一陣驚慌。轉眼到現在,放鞭炮被禁止了,不過還是有許多特別的“鞭炮”,就如有一種“天梯型”,用一個特別大的氣球帶着一串“繩梯”飛上天,從下往上,看到繩梯一段段發光,好生有趣。

還有一種習俗,對我來説就真成了神話,我從未親眼看見過舞獅或舞龍,我們的老師就講了一個關於舞獅的事。那時,老師説他們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好,哥哥拜爺爺為師,爺爺還帶着一位小哥哥,他們就分別表演雙截棒、板凳功和舞。因為當時沒有人賣藝,也沒人看這些才藝,所以,他們想到了一個辦法,每年春節都要圍着一個個村環遊。而這樣沒日沒夜的事,要從七年級一直做到初六,村民們也是十分和善,給了他們一個紅包當作祝福,他們也就這樣一天又一天地生活着。

春節還是有許多習俗,可是卻漸漸少了,既然這樣,我便不會讓其消失,我要有一個完整的春節,這便是我的春節。

春節的習俗 篇11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又名除夕。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枴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説,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説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着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這就是關於春節來歷最通俗的解釋之一,光是這一個故事就接連描述了四個春節習俗:貼紅對聯、燃放爆竹、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習俗,如:掃塵、逛廟會、觀社火、貼門神、祭灶神、倒貼福、長輩給小輩壓歲錢……這些習俗都是經過了千百年延續的,中國五十六個民族都是一樣的,每年歡聚一堂。古今的春節也是有差距的,要知道古代可沒有那些高科技產品,春節和現代的春節相比,即不免有些無趣。

光是文天祥的一首詩就足以證明: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但是隨着娛樂項目的增多,好多傳統節日已經失去了它的意義,好像春節只不過是一個比周末更長的假期,供人們娛樂、休息。除夕夜在一部分現代人看來的唯一作用就是:讓人們有個藉口和家人一起吃頓飯,看一會春節聯歡晚會。這是令人悲哀的,我們中國人怎麼了?怎麼會由原來那精神無比高尚的種族變成這樣了?是在現代社會的紙醉金迷中墮落了?是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迷茫了?是在地球變暖的環境下失落了?是在……不管怎麼説,中國人現在是沒有以前的那種精神了。

時代在進步,而我們中國的精神卻是在退步:我們的精神就像是一座雪山,貪婪、墮落、慾望、自私、血腥、殘忍、瘋狂、嫉妒……就像是無數個太陽,它們每時每刻都在釋放着自己的能量,中國人的精神被瘋狂的摧毀。我相信如果中國人不再覺醒的話,這座凍結了千百年的雪山也會被陽光曬到坍塌,化為無數的雪水,再逐漸變成水汽,我不希望這樣的假設成為事實。

春節的習俗 篇12

年謠雲:“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神碼。

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着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春節的習俗 篇13

説到永康的春節習俗,真的很多!我給你詳細解釋一下。

除塵: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家家户户都要將房間、傢俱、廚房各個角落的灰塵清除乾淨,以免留下魔鬼的.爪印,對來年不利。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桃符號等等。每到春節,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家家户户都要挑選一副鮮紅的春聯貼在門上,給節日增添節日的氣氛。

倒貼“福”字:貼春聯時,每個人都要把“福”字貼在門上、牆上、門楣上。“福”字指的是吉祥如意,維繫着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充分體現這種嚮往和願望,人們乾脆把“祝福”二字倒貼,表示“幸福到了”、“祝福到了”。

謝年:除夕之夜,永康城鄉燃放鞭炮,謝年家家户户按照傳統習俗擺好方桌,點燃紅蠟燭,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祭祖:在這裏,正月七年級,不先拜年,先去祭祖。我們每次祭拜祖墳,都會在它面前放鞭炮,為了讓祖先保佑我們。

新年快樂:祭奠祖先後,就拜年了。人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得整整齊齊,出去走親訪友,互致新年問候,祝願他們在新的一年裏取得巨大的成功。

嗯,看了我們這裏的春節習俗,我們知道各地的習俗差異太大了。

標籤: 習俗 春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chunjie/53jkv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