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冬至節 >

冬至的習俗【精】

冬至的習俗【精】

冬至的習俗1

1、水餃

冬至的習俗【精】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景仲冬至舍藥留下的。

2、羊肉湯

現山東滕州一帶,冬至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3、糯米飯

在江南和廣東一帶,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和糯米飯的習俗,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4、祭祀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5、擂圓

擂圓又叫“冬至圓”是浙江台州人們冬至的重頭戲,老傳統。“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圓圓潤潤”,與平日裏吃的湯圓相比,“冬至圓”不但內容豐富、形式各異,而且意味深長。

6、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的習俗2

有稱:“在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廟’的就要合族舉行祭祀典禮,稱為‘祭冬’。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也就逐漸延伸為掃墓。”但是,當時覺得這條解説並無提供更有權威典籍的資料,所以尚不足信。

據《周禮春官·神仕》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看來,從周代起就有冬至祭祀活動。漢代的《四民月令》記載,冬至之日要用黍糕做供品,祭祀神靈和祖宗,大家一起進酒餚,還要向師長和老人祝福,習俗與大年七年級相同。

據明代顧起元《客座贅語·陵祭》和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陵寢之祭》記載,對南京皇帝陵寢,明代朝廷有一套定期的祭祀制度,太祖的孝陵是一歲三祭,即清明、中元、冬至三大祭。而懿文太子陵寢卻是一歲九祭,分別是正旦、孟春、清明、孟夏、忌辰、孟秋、中元、孟冬、冬至、歲暮。

另據史載,明王朝遷都北京後,山陵建在天壽山,離京城有百里之遙,所以凡是遇清明、中元、冬至三節,一般只是令勛舊大臣至皇陵行禮。

冬至的習俗3

冬至的習俗

1、祭祀

冬至節也被人們稱為冬節、交冬。我們都知道它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並且也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到了冬至這一天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並且在古代來説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要知道冬至這一天在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2、吃水餃

在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管貧富,餃子都可以説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有諺語説:“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這是一種習俗,從古流傳至今,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所以到了冬至吃餃子是一種習俗。

到了冬至這一天,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有吃餃子的習俗,冬至吃餃子,主要就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現在在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所以人們一直傳承着這一習俗。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南北地區的傳統飲食習俗

1、北京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説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户户都吃餛飩。

2、南方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餃子。

冬至注意事項

1、冬至注意事項之起居有常

到了冬天的時候,人們應該要護理好自己的身體,尤其是在起居上,人們要追到早睡晚起,大家應該在陽光出現的時候才能夠出外活動。出去的時候人們需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動,這樣做能夠有效的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

冬令時節人們如果能夠安排好自己的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能夠幫助人們滋養腎精。此時人們應該要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卧不極疲”。到了冬至的時候睡“子午覺”在養生學中具有重要地位。

2、冬至注意事項之審慎調食

都知道藥補不如食補。大家在冬至可以恰當的選擇既美味,並且能夠為身體補充營養的食物,這一點大家都能接受。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主要分為幾大類。天寒地凍,人們首先應該要選擇温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

但過多地進食温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進補平補類食物,如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燕窩、蛤士蟆、銀耳、豬肝等,這些食物既無偏寒、偏温的特性,又無滋膩妨胃的不足。

3、冬至注意事項之運動保健

冬至前後的天氣都是非常冷的,所以這個時候大家就會比較懶,很多人都會在房間裏面不出門,這樣就很有可能出現很多疾病,所以在陽光大好的時候還是應該出去多走走的,只有這樣才能把吃的東西給充分吸收了,擁有一個好的身體是離不開運動的,在小區的樓下鍛鍊鍛鍊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這樣可以促進鈣的吸收,並且很多人在霧霾這麼多的城市中生活,找到好天氣更應該多運動運動了。

4、冬至注意事項之充足睡眠

養生中保證充足的睡眠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冬季天氣很冷也很乾燥,新陳代謝也變的緩慢了很多。這個時候大家早點休息,對新陳代謝也是有促進作用的,並且保證足夠的睡眠可以在第二天有充足的精力完成要做的工作,讓大家不感到這麼累,對身體的幫助也是很大的。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傳説冬至吃餃子緣起於東漢醫聖張仲景,據説在冬天張仲景看到百姓因寒冷凍壞了耳朵,故把禦寒的藥物用麪皮包成耳朵形狀的物體,起名“嬌耳”,在冬至那天煮熟讓人們連湯吃下,保護耳朵。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七年級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七年級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時至今日,人們把包餃子的習俗沿襲了下來。每到冬至日,人們就模仿張仲景做“嬌耳”煮食並和熱湯,積久成俗,“嬌耳”傳久生變,又有了“餃子”、“扁食”、“水餃子”、“水點心”等地方性名稱。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就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冬至的習俗4

寧夏:冬至吃頭腦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五更天當家的早早地忙活起來,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淨、熬湯,熬好後將蘑菇撈出;羊肉丁下鍋烹炒,水汽炒幹後放姜、葱、蒜、辣椒麪翻炒,入味後將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後用醋一醃(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調和麪、精鹽、醬油;肉爛以後放木耳、金針(黃花菜)略炒,將清好的蘑菇湯加入,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就做好一鍋羊肉粉湯了。這鍋湯紅有辣椒,黃有黃花菜,綠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塊、粉條,黑有蘑菇、木耳,紅黃綠白黑五色俱全,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節,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餃子,就買吊爐三尖餅子、茴香餅子泡着粉湯吃。羊肉粉湯黃蘿蔔餡餃子,對銀川人來説是司空見慣的飯食,外地人一吃卻讚不絕口。在外地很少見這樣香辣可口的餃子,這也算是銀川的一種特色風味小吃吧。

蘇州人過冬至吃餛飩憶西施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着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釀造一次的冬釀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

老蘇州們回到家,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意思,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魚肉牲禽,都換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寶(蛋餃)、團圓(肉圓)、雞(撲撲騰),金鍊條(粉條)、如意菜(黃豆芽)、吃有餘(魚)等,形色相似,處處滲透着姑蘇傳統節慶的喜氣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區盛產稻米,用糯米粉製成各種糕團更是當地頗具特色和最常見的點心。圓圓的冬至團更是席間的必備點心,據説在蘇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青糰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餡糰子,六月二十四謝灶團,七月豇豆糕,八月餈團,九月初九重陽糕,十月蘿蔔團,十一月冬至團,十二月桂花豬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點心,新一年又來臨。

據説,蘇州人冬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是廣泛流傳於吳地的民間俗語。蘇州人從冬至這天起也開始啟動大進補,也形成了秋後食羊肉的最高峯。馳名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興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書羊肉店的老闆透露,冬至裏他的羊肉店可賣出八隻羊,對食者而言,無論是燒、燜、燉、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補身體,實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福建:冬至暝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葉紅,丸子捧。這是冬至一首兒歌。

《八閩通志·興化府風俗·冬至》載:前期糯米為丸,是日早熟,而薦之於祖考。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這天傍晚,家家廳堂上紅燭通明,燈光如晝,寓意事業輝煌。桌上以紅柑為果嶽(即是把紅柑堆疊成小山嶽狀,故名)。紅柑的最頂層插上三春(即民間剪紙者用紅紙剪成福祿壽的紙花)一支,用紅紙條封腰的箸子一副(十雙)和生薑、板糖各一塊,一家人洗手面,家長點燭上香,放了鞭炮,開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當年有新婚的,則是搓紅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會更紅火。這時,女的穿上紅衫,在燈光下分外耀目,孩子們笑口開顏,天真活潑。大家一齊圍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們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躍躍欲試。主婦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開水揉捏成圓形長條,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圓坯,然後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興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寶、聚寶盆;有的在捏小狗、小豬,取運氣好,狗仔銜元寶及做狗,做豬,做元寶的俗諺,寓有財源廣進、六畜興旺的意思。孩子們對小狗、小豬最有興趣,歡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媽媽、奶奶都在做豬!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來。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鵲丸(俗叫客鳥丸)。孩子們搓來搓去總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長長的,連他自己也覺得好笑起來。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愛。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撿起來,吹去沾上的灰塵,不然的話,今後會長得醜。其意是在教育兒童從小就要愛惜糧食。搓丸畢,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蓋子,擺在灶公灶前過夜。

冬至的夜最長,而孩子們愛吃丸子湯,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媽媽要吃丸子湯,故有愛吃丸子湯,盼啊天未光的童謠。主婦把丸子倒進鍋裏,和生薑、板糖(姜、糖能祛寒開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熱的.甜丸子湯。把它祭祖後,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門框之上,以祀門丞户尉,保一家平安。還要把(飼)喜鵲丸丟在屋頂(一般是12粒,閏年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鵲來爭食時,噪聲譁然,俗叫報喜,寓意五福臨門。

冬至早,一家人帶着丸子、水果、香燭、紙錢等上山祭掃祖墓。因為冬至節是一年中最後的一個掃墓節,所以掃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陽兩節的為多,寓慎終追遠之意。

冬至的習俗5

1、養腎為先

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蔔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2、冬至養生重在養心

冬至養生的重點是要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冬季養生,要靜神少慮,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3、冬至出外要保暖

進入冬至節氣,降温幅度會進一步加大。冬至最重要的養生即是保暖,身體暖暖的,氣血才會順暢,才可避免許多疾病的發生。保暖強調的是頭和腳。俗話説“寒從腳下起”,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皮下脂肪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降低抗病能力,導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冬至時節,腳部保暖也應加強。

4、起居護養要適度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冬令時節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儘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卧不極疲”。

5、運動養生適度為宜

運動方面,由於大雪節氣萬物潛藏,運動養生同樣要順應自然規律,不宜做過於劇烈的活動,而應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陽光好的時候做做舒展運動(上午9-10點鐘或下午2-3點鐘)。

6、增苦少鹹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裏,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7、食補要吃温性食物

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又分為幾大類。天寒地凍,首選温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上述幾種,均屬美味,在冬季可作為進補的佳品。但過多地進食温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蔘、龜肉、甲魚、鮑魚等。

冬至的習俗6

福州冬至吃什麼?

福州稱冬至為“冬節”、“團圓節”,在冬至前夜全家圍坐搓米時,寓意團圓。搓好之後,冬至早上煮熟,外裹黃豆粉加糖食用,象徵好運。出嫁的女兒會在冬至當日送米時回孃家,以表孝心。

米時不是餈粑,區別在製作流程。“米時”是將生糯米用磨盤磨成米漿,而餈粑是用熟糯米放到石臼裏搗成糊狀。搓“米時”時,桌上要放福橘,象徵吉祥如意;還要擺上一對胖乎乎的小泥人,寓意“回進寶”。搓“米時”時,需將糯米粉搓成丸子,在糖粉中來回滾動,寓意“時來運轉”,祈福來年好運。

冬至福州為啥吃米時,這與一個民間傳説有關。老百姓在這天吃米時,是為了紀念一個孝子。在福州人眼裏冬至也跟“拗九節”一樣,是個孝順節。

福州民間流行一個傳説,過去有位男子上山砍柴,被母猩猩抓走成親,後來還生了一個兒子。一天,男子趁母猩猩不在,帶着兒子逃回山下,母猩猩悲慟欲絕,孩子也哭鬧着要找媽媽。因為母猩猩喜歡吃糯米粉做成的丸子,思念母親的兒子,便在冬至這天,把煮熟的米時粘在門板上,讓母親循着米時的香氣而來,找到了自己。

福州冬至的習俗

捏土人

還有孩子們玩的捏土人,也是福州一個風俗,小土人一年會出現兩次,一次是中秋節,另一次就是冬至,一對土捏的小泥人擺在案桌前,寓意“回進寶”。等到祭拜祖先的儀式結束,一對小土人就“功成身退”,大人就會把小土人分給孩子當玩具。

多年以前人們衣衫不夠,手裏要拿個火籠,火籠是一個陶製的罐,裏面放着燒紅的木炭,木炭上蓋着草木灰,剛加熱的陶罐很燙手,於是人們在陶罐的外面用竹子編上一個隔熱套。冬至日這天拿出來,寓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掃墓祭祖

隨着時代的變化、地域的交流,福州冬至也開始流行掃墓。很多在外工作、做生意的人,都會返鄉在冬至這天祭祖後上山掃墓,非常熱鬧。

福州鄉村一直有“冬至分時入祠堂”的習俗。鄉村各姓都有祠堂,聚合各支的同姓,稱“宗祠”;衍派一支的,稱“支祠”。凡是男性當年四十九歲的,冬至就上壽為五十,入支祠,讓晚輩敬重。凡是男性當年五十九歲,冬至便上壽為六十,入宗祠,讓各支祠的晚輩一齊敬重。

理髮、釀酒

福州冬至很隆重,節前家長會督促孩子們去理髮。冬至節前要理髮,如果不理髮就俗有“耽冬耽矮細、耽年耽富貴”的説法。

福州人還會選擇在冬至這天釀酒,因為這一天福州真正進入隆冬季節,其氣候比較適合釀酒;另外,這個時候糯米比早稻米好,釀出的酒更香。

冬至的習俗7

  祭天

漢代,人們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皇帝要於此日祭天,羣臣也互相祝賀。此習俗一直延續至清代,成為在冬至日必須舉行的一種儀式。

  數九九

民間把冬至義稱為作“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為一個“九”,共分成9個“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後便進入春天。冬至之後數九九在全國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們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景物特徵、農事物候及風俗習慣,編排出了各種數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這首順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_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數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不僅僅是人們多年來對氣候的經驗總結,也是人們在嚴冬時節對春天的一種企盼。

  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

“冬至餃子夏至面”,過去人家過冬至,飲食習俗多為吃餃子。每逢冬至,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湯圓,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説法。湯圓也稱湯糰,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贈鞋帽

冬至時節,民間有贈送鞋子的習俗。在《中華古今》中有説:“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隨着時間的推移,贈鞋給舅姑的習俗逐漸演化為舅姑贈鞋帽給甥侄了。古時手工刺繡,送給女子的,鞋子刺繡多為花鳥,帽子多做成鳳形;送給男子的,鞋子刺繡多是猛獸,帽子也多做虎行。

  藏冬冰

冰的應用十分廣泛,可以保鮮,又可入藥。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後,修窖藏冰。人們用鐵釺自河中鑿冰,寬一尺多,長二尺多,稱為一方。在冬至這天將冰藏窖中,封閉嚴實,同時藏入各種鮮果,春後取出,在市上銷售,顏色宛如剛從樹上摘下來一樣。

南方沿海居民,也習慣在冬至後修繕冰窖,儲藏冰塊,以便第二年打魚期間為魚保鮮。

冬至的習俗8

冬至是農曆的重要節氣,也中國的傳統節日。為了讓幼兒感受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激發探索新知的慾望,促進幼兒素質的全面提升,12月22日**幼兒園以迎冬至為教育契機,開展了快樂迎冬至習俗教育活動。

老師通過圖片和講解,讓孩子們瞭解到冬至的意義和來歷,知道冬至這天是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意味着最寒冷的天氣即將到來,還知道了吃餃子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吃餃子是為了“以防天冷凍掉耳朵”的有趣典故。為讓小朋友親身感受這一傳統文化氛圍,體驗集體生活的温馨,老師為孩子們提供了各種繪畫和手工等製作材料,孩子們搓的搓,捏的捏,畫的畫,一個個大顯身手,忙得不亦樂乎。

活動之後,老師和孩子們把做好的彩塑餃子投放於遊戲中,歡樂的氣氛洋溢在教室的每個角落,好一個團團圓圓的大家庭。最後伙房阿姨為全園的孩子們準備了豐盛別緻的美味餃子,一起感受團圓吃餃子的温馨氛圍。

通過這次活動,孩子們不僅瞭解了冬至的來歷,瞭解了中國傳統文化,共同感受了節日的氛圍,還讓孩子們從中體驗到了勞動的快樂,培養了孩子們的民族自豪感,希望通過這一個個民俗節慶活動的開展,能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在孩子們身上不斷地傳承和發揚。

冬至的習俗9

冬至的傳統習俗

1、祭祀

從周代起,冬至這一天就有祭祀活動,《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會祭祖,即便是最貧窮的人家,都會拿出平時的積蓄來添置新衣,準備祭祀用品。

2、吃水餃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4、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説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5、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節氣的來歷

每年12月21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270°時為“冬至”,“至者,極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夏曆)。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恪遵憲度抄本》“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至,故曰冬至。

冬至日陽光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晝短,黑夜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其後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漸長。諺雲:“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發散的少,故在短期內氣温繼續降低。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開始,氣候學上則以每5天的平均氣温低於10℃的始日作為冬季開始。

冬至前後,北半球獲得輻射少,但夏半年地面積蓄的熱量尚未散盡,故這時温度還不是低的時候。冬至後雖日照逐漸增多,但地表熱量收支仍然是入不敷出,所以氣温在一段時期內仍繼續下降。冬至日我國大部地區將進入隆冬時期,常遭強冷空氣,甚至寒潮襲擊。我國大部分地區冷的時期都是在1月份,故民間有“不過冬至不冷”之説。冬至時節,我國江淮之間到大巴山以北的廣大地區平均氣温已降到0℃以下,進入一年中冷的嚴寒季節。我國人民把冬至過後的日子稱做“數九寒天”,不同的地區都流傳着不同的反映本地冬至後,天氣由冷到冷再逐漸轉暖的變化規律及物候現象的“九九歌”。

“大雪過後冬至連,興修水利抓肥源。”冬至後,大部分地區田間管理工作較少,應集中力量抓緊時機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同時積肥送肥,為春種做好準備。農業上的很多害蟲和病菌都是在農作物殘留在田間的樁茬或秸稈內和雜草上過冬的,應結合冬季積肥清除田間殘茬和雜草,及時處理棉稈、玉米秸稈和穗軸,焚燒或加工成飼料,以消滅過冬的紅鈴蟲、玉米螟等。華南這時氣温一般仍在5—10℃或以上,田野裏仍是一派生機,要施好菜、麥臘肥,防止凍害。還要注意防止油菜早苔現象,萬一起苔應及時打去,打苔應在晴天進行,留下兩三個節,打後及時追施有機肥。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説:“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説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有的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還有一些以冬至天氣看後期冷暖的諺語有:“冬至出日頭,正月冷死牛”、“冬至有雨明春暖”等。以冬至風向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冬至南風百日陰”,“冬至一場風,夏至一場暴”。以冬至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冬至冷,春節暖”,“明年暖得早”等等。

冬至吃什麼食物

餃子

冬至的時候要吃餃子,一般人都會在早晨的時候吃一點作為早飯。有人會説吃了餃子在冬天的時候就能不凍耳朵了,當然這是因為餃子和耳朵比較像,所以才有的説法,其實只是一個美好的寓意,實際上起不到這樣作用,大家應該要知道。

冬至的時候一般人們會吃羊肉、青菜、白菜或者是韭菜做成的餃子,肉和蔬菜搭配,這樣營養會比較豐富。選擇那些熱性的食物來包餃子,這樣吃了之後就有暖身的作用,不至於在冬天的時候感覺到冷,這個技巧大家可以注意一下。

羊肉

冬至的時候吃點羊肉也是很好的,在北方的很多地區都有這樣的習慣。因為羊肉是一種滋補效果很好的食物,而且又是熱性的,熱量比較高,鐵元素的含量也很高。所以在冬至的吃點羊肉能幫助造血,增強禦寒能力,達到補氣血的效果。

八寶粥

冬至吃八寶粥也是我國的一大習俗。中醫認為食用粥類可以養胃,並且喝粥也有一定的滋潤效果,正好對抗冬季乾燥的特性。

為發揮禦寒作用,我們在煮粥的食材上可以選用偏温熱或平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棗、核桃、花生、雞肉、羊肉、糯米、桂圓、山藥、銀耳等。我們不妨發揮創造力,將這些食材搭配成美味的粥,例如:羊肉粥、雞肉粥、糯米紅棗粥、小米山藥粥、銀耳紅棗大米粥等。

餛飩

冬至養生吃餛飩,餛飩原來是北方盛行的一種食物,但現在南方人們也喜歡冬至吃餛飩。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説法。除了形態相似,冬食餛飩,有利於寒冷季節熱能的儲蓄。

湯圓

冬至養生吃湯圓,湯圓有着“團圓”的意思,冬至吃湯圓如今在全國都十分盛行。做湯圓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紅豆等亦是温熱性味,有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飲食營養才會被身體吸收利用,提高機體的抗寒防病能力,適合在冬天食用。

冬至的習俗10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而蘇北人在冬至時吃大葱炒豆腐。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説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

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户户都吃餛飩。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説。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莆田人把冬至當成一個重要的節日,對其重視的程度不亞於春節,而且經過代代相傳,莆田形成了獨特的冬至節令文化。莆田人是從冬至的前一夜就開始過節,凡外出者這天要儘量回家與親人團聚。

在冬至前一晚,全家團聚搓湯圓成為一項重要活動。“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

冬至在古代就已經是一個比較大的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現在人們還會把冬至當做一個節日來過,而非是單純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北方會有吃餃子等習俗,南方會吃米團等習俗,還有些地區會在這一天祭祖。冬至同樣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我國特有的民族文化,隨着時代的進步,這些傳統節日的氣氛已經慢慢變淡,如果繼續這樣下去,那麼一種民族文化將慢慢消失。

冬至的習俗11

根據史料記載,早在周朝,冬至日便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歲”以郊祀祭天的記載。《周禮》中規定,在冬至日,要舉行“致天神人鬼”的祭祀儀式。

漢代以後,冬至節開始成為民間的一種節日。《漢書》中説:“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唐宋時代,冬至的地位更為重要,當時人們甚至認為“冬至”與“歲首”並重。《東京夢華錄》中記載説:“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明清時代,冬至依舊長盛不衰,民間有“肥冬瘦年”之説。此時每到冬至這一天,皇帝要親自舉行郊祭,即祭天,百官要進表朝賀。《帝京景物略》中記載了人們慶祝冬至時的盛況:“百官賀冬畢,吉服三日,具紅箋互拜,朱衣交於衢,一如元旦。”可見,古人對冬至節的重視程度與春節相差無幾。過冬至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民俗專家表示,隨着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轉變,冬至的節日重要性雖然有所降低,但豐富的節日內涵依然世代傳承,我國很多地方仍然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而冬至的飲食文化也是豐富多彩的,諸如餛飩、餃子、湯圓、冬至盤、赤豆粥、黍米糕等不下數十種。

此外,冬至的祭祀文化也很盛行。冬至作為歲首,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在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這一天,人們不僅要祭奠自己的祖先,還要祭祀上天,以表達自己對先輩的緬懷和對未來的憧憬。

冬至的習俗12

冬至節氣的習俗

祭祀活動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餛飩麪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説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

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説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時節的農事活動

  一、蔬菜管理

當前正值大棚番茄定植、茄果類、瓜類蔬菜播種育苗的關鍵期,對當前蔬菜生產要強化管理。

1、要科學播種育壯苗

播種時,應避開陰冷天氣,搶晴天在大棚內採用電熱絲等加温設施和控温儀,增加苗牀地温、催芽等措施,提高出苗率;播種後,要及時搭建小拱棚、加蓋無紡布保温增温,提高成苗率,培育壯苗。即將定植的大棚早熟栽培番茄、茄子等秧苗,選温度較高的晴天及時移栽,澆好定根水,灌根防病,搭內棚保温促成活髮根。

2、要合理調控棚內温濕度與光照

早晚關閉大棚,加蓋覆蓋物,檢查棚膜破漏,防止冷空氣進入棚內。要採取多層覆蓋,在棚內搭建塑料中棚或小棚,並可覆蓋無紡布、遮陽網等保温,遇強冷空氣冰凍天氣要採取點蠟燭、燃香等應急加温防凍措施。同時在棚內畦間鋪設幹稻草,注意適期通風,降低棚內濕度,下午及早關棚,蓋好棚內各種覆蓋物,保證蔬菜的正常生長。

3、要加強田間生產管理

天氣變冷後,應適當控肥控水,不隨意施用過多的化學肥料尤其是氮肥,防止植株徒長及萎根。追肥灌水應選晴天中午進行,建議採用膜下滴灌與肥水一體化技術,根據不同生長髮育階段追施不同配比的水溶性肥料。合理應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保花保果,綜合防治病蟲害,選晴天做好整枝、理蔓、打葉、疏花疏果等工作。遇連續陰雨、下雪和低温天氣,棚內濕度較大時,要注意噴藥防治疫病、灰黴病等病害,減少損失。

  二、水果種植管理

目前我區柑桔採收已基本結束,桃等落葉果樹也進入冬季休眠期,請廣大果農做好果園冬季管理工作。

1、清溝排水:及時清理溝渠,防止園內積水。

2、修剪:結合冬季修剪,剪除枯死枝、病蟲枝,清除雜草、落葉等集中燒燬,確保田間清潔。

3、藥劑清園:冬季修剪後清理,藥劑可選用波美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液,剷除在樹體上越冬存活的害蟲及病菌,減少來年病蟲源。

  三、田間農事管理

冬至節氣以後,氣候已進入嚴寒時期。大部分地區温度降到10度左右,並有霜凍出現。該月是冬種作物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

1、管好小麥。促進長根葉、多分葉的關鍵時期,應適時給麥苗追施一次速效肥料,以利分葉早生,增加有效分葉數,為高產搭好豐產苗架。小麥苗期生長逢冬旱季節,遇旱要溝灌“跑馬水”。

2、油菜移栽和早栽油菜的前期田管均要求“精細”二字,特別是甘藍型油菜需肥量大,應施足基肥,早施硼肥和鉀肥,以促冬發穩長,增加冬前綠葉數和年後第一分枝數。

3、小麥、油菜中耕鬆_、重施臘肥、澆泥漿水、清溝理墒、培_壅根。

4、稻板茬棉田和棉花、玉米苗牀冬翻,熟化_層。

5、冬閒田翻犁曬白,清除田耪、田埂及田邊雜草,消滅越冬病蟲、病源。

6、綠肥田除草,並注意培_壅根,防凍保苗。

  四、畜牧管理

1、注意日糧營養水平

由於天氣寒冷,畜禽需要更多的能量用來驅寒,維持體温正常,基礎代謝大量增加。因此要隨時注意氣象預報,根據氣温、交通恢復狀況等適時調整飼餵量及日糧組成。適當提高其日糧能量濃度,如可增加玉米10%—20%的用量。同時做好飼料原料的質量控制,在潮濕天氣條件下,特別要注意飼料原料的儲存,避免被雨淋或受潮,防止黴變。同時要嚴格判定飼料原料質量,發黴變質飼料嚴禁使用。

2、做好疫病綜合防控工作

採取嚴格的防疫消毒措施,尤其是做好飼養欄舍及周圍環境的消毒衞生,防止細菌、病毒等侵入;加強免疫注射,強化抗體水平和畜禽動態監測,做好豬流行性感冒、傳染性胃腸炎等疾病預防。對家禽要做好雞新城疫、禽流感、傳染性支氣管炎等病預防。發生病情時要合理使用藥物,對症下藥,用量準確,療程要足。飲水給藥要考慮藥物的溶解度及飲水量,注意交替用藥或間隔用藥,避免耐藥性產生,注意停藥期,掌握一般用藥原則。

3、密切關注氣象信息

隨時關注天氣信息,及時出欄已達上市要求的畜禽。做好飼料、疫苗、獸藥、及加温等材料儲備。

冬至進補的禁忌

  1、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同時應當分清補品的性能和適用範圍,是否適合自己。專家認為,進補主要作用是“補虛益損”,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各有各不同的補法。

  2、忌無病進補

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會傷害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另外,補藥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3、忌盲目食狗肉

一些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等病的人,在嚴冬季節,多吃些狗肉是有好處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

吃狗肉後不要喝茶,這是因為茶葉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結合,會生成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蠕動減弱,大便裏的水分減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就會因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而極易被人體吸收。

冬至的習俗13

聽老人們常説,冬至一到,一年中最冷最難熬的日子就到了,數九寒天的日子就開始了。可今天並不算冷,但真的是冬至節.古老的節氣,遙遠的由來,卻是今天的好節日!

冬至,俗稱冬節,在二十四節氣中,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

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説:“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俗話説: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從天文學角度看晝夜長短變化的依據是:冬至日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太陽幾乎直射在南迴歸線上。過了冬至後,隨着太陽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時間漸漸長起來,所以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人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人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冬至吃餃子,你知道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嗎?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麪餃”,人們還紛紛傳説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呢。呵呵。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朋友,今天你吃餃子了嗎?

冬至的習俗14

冬至的餃子對我們北方人來説,都不是很陌生。因為有一個傳統的習俗,要包餃子祭祖、上墳。這是對土生土長的我們來説,都是一種地方的風俗!這種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也許對我們這一代來説,還是記得的冬至要吃餃子,還得給祖上去送紙錢。可是對現在的這些孩子來説,會是那麼的陌生,怎麼不叫人淡忘呢!

記得小時候,父親跟哥哥一起去上墳,都是一大家子人一塊。有大娘家的大哥、二哥、三哥、我家的大哥、二哥,我叔家的兩位哥哥一塊,還有就是一個大家族裏的哥哥們,一塊浩浩蕩蕩,排成一支大隊伍,很是威風。有挎着籃子裝紙錢、香火、還有蠟燭。有端着傳盤的,上面有餃子,菜系、還有水果。在那支上墳的隊伍中,始終缺少女孩的身影!記得的小時候,多想跟着哥哥們一塊,去上墳,還看滿天的嫣紅。

那時不懂的女孩子,為什麼不讓去祖上的墓地,只有男孩子才有資格去那種場面。在那裏有男孩子最自豪的尊嚴,記得童年裏,我們跟着哥哥們走到離墓地很遠的地方,偷偷地躲在那裏,看哥哥們放煙火,過年還可以放煙花跟爆震。那時的心裏總想,為什麼我不是個男孩呢!回家跟父母慪氣,雖然從小父母把我當男孩子養,性格跟男孩一樣的,可那種場合還是不允許我們這些女孩子去的。那只是男孩子的一種祭祖的方式,女孩在祖上永遠是不認可的,奶奶説:“去祖上就會給家裏帶來災難。”那時不懂災難的含義,只知道女孩子,跟男孩子是不一樣的。也許只是一種封建思想,女孩從降生就不會認可為家族裏的一員,只有一種姓氏留給女孩,按上一個美麗的名字,等待一個成熟的早晨,就會踏着晨曦而翱翔。

事過那麼多年,從沒用心去想這件事,記得長大以後的日子裏,哥哥們都成家了,我跟母親一塊去過幾次,到祖上去上墳,也充當個男子漢,來恭敬的給老祖先們燒些紙錢,那是一種很自豪的心情,那時我問母親,女孩子不是不讓上墳地嗎?母親是個很開通的老人,只是微笑説:“你不是也來了嗎?”這是存在心裏的願望,女孩子永遠是一個過客,永遠是門前的河水,總會流向大海,總有離開那塊土地的時候。

今天很冷,用下午的時間去看望父母,聽母親告訴我:“明天是冬至了,你回來嗎?”我知道,明天我不會回來的,因為今天我就關了半天的門,為了給母親送藥,才回到家裏。遺憾的是不能陪母親一同來分享冬至的餃子,那頓芳香的韻味,我是不會陪母親分享了。知道冬至又來到我的門前,叩響冬的大門。那一句叮囑的母愛,告訴我冬至要吃餃子。當我踏着晚霞的餘暉,離開母親的家門,看見那些拿着東西來上墳的人們,讓我把回憶!寄到很遠很遠......

在東北的幾年裏,忘記了那些上墳的事!因為離開這片土地,遠離親人與故土,可那一盤冬至的餃子,總有它馨香的含義,在用滿滿的情懷,傾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習俗。

遠離祖墳,也遠離上墳那段往事!只有用快節奏的步伐,踏着城市的燈火,而埋葬那段往事。從少女時代走往充當母親的角色,形形色色的事情!總有讓我懷念家鄉,上祖墳的一幕幕,那是一種祭祖的榮耀,也是對故土的一種愛護。總是用那一盤滾動的餃子,書寫一段歷來的習俗!

冬至也有另一種新意,就是“過了冬,日長一棵葱”、“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的俗諺。中華先民把“冬至”視為過年,是因為古時候冬至節的風俗活動有類於過元旦(大年)節,當冬至節隨着歷史的發展而消失的時候,我們還記得那段充滿歡心的日子,冬至還在你的心間嗎?

在東北流傳——冬至餃子夏至面,過去人家過冬至,飲食習俗多為吃餃子,俗稱“捏耳朵”。

冬至民間稱“交九”,也叫“數九”,北方進入“一九二九棒打不走”、“爹親孃親不如火親”的寒冷季節。冬至是一九頭,每九天數一九,八十一天後,天氣轉暖。各地總結出許多概括數九期間寒暖變化的規律,東北數九歌謠説:“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寒冷並不可怕,那是季節對自然的一種考驗,也是對季節的一次過度,每次的節日,總包含更心有的意義。在冬日的枝頭搖曳,那段枯黃裏的馨香,散發餃子的香醇,留戀你想家的眼神!在家的門鈴中搖響,那份思念的親情!淡淡地很純、很親切。

冬至的習俗15

蘇州冬至吃什麼

冬至夜,每個家庭的小輩都要到長輩家中,吃冬至宴、送冬至盤。還有,最重要的一項——祭祖、祭灶,除了魚肉,還必用糰子、餈糕,以示團團圓圓。

最隆重的就是冬至的前一天晚上——冬至夜,要“好好吃一夜”。宴席上,人們不但要吃百味餛飩,吃用米做的餈糕,吃用肉、豆沙等做的糰子。還要喝冬釀酒,此酒只在每年冬至前釀造一次,味道甜淡,清香撲鼻。斟酒入杯,酒香漸漸泛起、然後擴散,最後滿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氣,讓人不飲先醉。不過冬釀酒度很淡的,老少婦孺均能喝上兩杯。

冬釀酒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着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古城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陽酒是要冬一夜的,當代商人套用了這一俗語,把冬陽改成了冬釀,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品牌效應,於是也就有了冬釀酒的説法。舊時的蘇州的冬陽酒是一種米酒,與桂花一同釀製而成,口味甘甜,色澤金黃,隱隱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蘇州冬釀酒原來叫冬陽酒,因為冬至過後陽氣上升而得名。農曆認為,冬至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氣,因為這一天過後,陽氣上升,萬物開始慢慢復甦。所以有一個説法就是“冬至大過了年“。由於宋代以後浙江東陽當地的釀酒名聲遠播,加上元代馬致遠《撥不斷》“菊花開,正歸來。伴虎西僧、鶴林友、龍山客;似杜工部、陶淵明、李太白;有洞庭柑、東陽酒、西湖蟹”。以及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東陽酒,常飲、入藥俱良”,才把兩種不同的概念混淆了。於是我們才看到古代吳地文人常作“冬陽酒”,其他地區文人常寫作為“東陽酒”。到了日本佔領後,民間又常作“東洋酒”(誤以為是日本酒),一直到近年,商家從《吳歙》“冬釀名高十月白,請看柴帚掛當檐。一時佐酒論風味,不愛團臍只愛尖”發掘出”冬釀“兩字。

餛飩

據説,蘇州人冬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冬至團

冬至團又稱為“稻窠團”,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為團,以肉糜、菜果、豆沙、蘿蔔絲為餡,祭祀並互相贈送。現在吳地農村仍有吃冬至糰子的習俗。

古蘇州人過冬至

早期蘇州人過冬至的習俗已經難以考證,但沈建東説,最遲到宋朝,蘇州就形成了這樣的傳統:每到冬至夜,家家都要掛喜神像(即祖先畫像),祭拜祖先;小輩還要穿上新衣到長輩處拜謁,稱“賀節”、“賀冬”、“拜冬”,一切禮儀都和過大年一樣。

那時候,祭拜祖先是最為隆重的,祭祀時間長達二三個小時。所有家人都要回家,先用豐盛菜餚祭祀祖宗,老蘇州稱之為“過節”,祭祀祖宗的菜餚重新熱過後再擺上桌子,供全家享用,稱為“吃團圓宴”,已婚婦女必須回婆家吃冬至夜飯。

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冬至祭祀儀式已漸漸淡出蘇州人的視線。此外,拜冬、穿新衣等冬至習俗也已變淡。

現蘇州人過冬至

如今的蘇州人流行喝冬釀酒吃團圓飯。

説起冬至夜的主食,我國通行的是“北方吃餃子、南方煮湯圓”的做法,但老蘇州人吃的卻是餛飩,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説法。

沙佩智從飲食文化的角度分析,出現這一現象是因為,古人有“天圓地方”之説,覺得方方的餛飩皮代表地,中間包的餡就是天,包在一起是“天地不分、天地相融”的“混沌世界”,蘇州人冬至夜吃“餛飩”,寓意吃掉“混沌世界”,讓世界變得神清氣爽、更加美好。

也有蘇州人冬至夜不吃餛飩而吃“冬至團”。沈建東介紹,冬至團又稱“稻窠團”,用糯米粉加餡料做成,餡料有肉糜、菜果、豆沙、蘿蔔絲等,做成後用於祭祀、食用或贈送親友。

如今,喝冬釀酒、吃團圓飯已成為蘇州城里人過冬至夜最鮮明的標誌。沈建東説,“團圓飯”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雞鴨魚肉,都要換上雅名,其中蛋餃叫“元寶”,肉圓叫“團圓”,粉條叫“金鍊條”,黃豆芽叫“如意菜”,魚叫“吃有餘”,等等,每個菜都滲透着喜氣。

標籤: 冬至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dongzhi/1q1l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