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冬至節 >

冬至節氣有什麼習俗

冬至節氣有什麼習俗

冬至節氣有什麼習俗1

1、水餃

冬至節氣有什麼習俗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景仲冬至舍藥留下的。

2、羊肉湯

現山東滕州一帶,冬至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3、糯米飯

在江南和廣東一帶,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和糯米飯的習俗,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4、祭祀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5、擂圓

擂圓又叫“冬至圓”是浙江台州人們冬至的重頭戲,老傳統。“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圓圓潤潤”,與平日裏吃的湯圓相比,“冬至圓”不但內容豐富、形式各異,而且意味深長。

6、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節氣有什麼習俗2

賀冬

前面我們講了,古人認為冬至是大吉之日,是上天賜予的福氣,預示否極泰來、時來運轉,值得慶賀。所以在冬至時節,古人有賀冬的習俗。

因此,《漢書》中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的説法。

除此之外,《後漢書》也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的記載。意思就是説,為了賀冬,朝廷上下在冬至這天要放假休息,讓文武百官和百姓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而為了過節,親朋好友之間互相饋贈美食、相互拜訪就必不可少了。

祈福

在古代,由於科技和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所以官方和民間都會定期或不定期的祈福。作為古代僅次於過年的時節和日子,在冬至祈福就成為了古時人們非常重要的一個習俗,其目的是為了祈求消除疫疾,減少荒年、飢餓與死亡。

所以,《周禮春官·神仕》就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的記載。

祭祀

與祈福相應的,冬至也是祭天祀祖的日子。

因此,在古代冬至日,皇帝要到郊外舉行隆重莊嚴的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以表達人們對於天地滋潤、哺育萬物的感恩之情以及為天下蒼生祈求風調雨順的願望;而百姓也要在這一天拜見父母尊長,祭祀先祖(“冬至,祀先,拜尊長,如元旦儀”,河北《深澤縣誌》)。

吃餃子

在中國北方地區,一直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因此,有“冬至到,吃水餃”、“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等説法。當然,這裏的“十月一”主要是為了讀起來順口,並不是確指十月七年級,而應當理解為農曆十一月。

餃子原名“嬌耳”,據傳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而冬至吃餃子,也正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在冬至時舍藥而形成的習俗。

據説張仲景告老還鄉回到南陽時,正值大雪紛飛的.冬日。當時,張仲景因看見不少父老鄉親耳朵被凍爛了而感到非常難過,就吩咐其弟子就地搭起醫棚,把一些驅寒藥材放到鍋裏煮熟,然後撈出來剁碎,再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最後放入鍋中煮熟,做成了一種叫“祛寒嬌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父老鄉親們食用。結果,鄉親們被凍爛的耳朵都被治好了。後來,為了紀念張仲景,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着做餃子吃,因此形成了吃餃子的習俗,並流傳至今。

湯圓

在中國南方地區,則有冬至吃湯圓的習俗。即便如今,湯圓也是冬至的必備食品。

湯圓其實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代表着“團圓、圓滿”,而冬至吃的湯圓又有一個專屬的名稱,叫“冬至團”。因此,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此外,在中國古代,南方地區的人們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因此就有了我們前面提到的到了冬至時節回家過“冬節”的習俗。

標籤: 冬至節 氣有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dongzhi/3175w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