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冬至節 >

福州冬至吃什麼

福州冬至吃什麼

福州冬至吃什麼

福州冬至吃什麼

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説的“進九”,中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説法。冬至前是大雪,冬至後是小寒,冬至是12月21日至12月23日交節。

福州米時

今年的冬至時間為12月22日7時3分。福州民俗中有搓冬至圓的習俗,也叫搓米時,福州話發音為“細”,既代表團圓,又代表孝順的意思。

福州市烹飪行業協會會長、聚春園集團董事長郭仁憲介紹,一年的最後一個節氣是冬至,它是全年黑夜最長的'一天。北方地區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南方人則要吃冬至米團。福州稱冬至為“冬節”、“團圓節”,在冬至前夜全家圍坐搓米時,寓意團圓。搓好之後,冬至早上煮熟,外裹黃豆粉加糖食用,象徵好運。出嫁的女兒會在冬至當日送米時回孃家,以表孝心。米時不是餈粑,區別在製作流程。“米時”是將生糯米用磨盤磨成米漿,而餈粑是用熟糯米放到石臼裏搗成糊狀。

小編網絡上找到關於福州冬至的習俗有:

1.冬至節前一晚,全家要圍坐搓“米時”,還要唱民謠。因此冬至節也成了團圓節。

2.搓“米時”時,桌上要放福橘,象徵吉祥如意;還要擺上一對胖乎乎的小泥人,寓意“回進寶”。

3.冬至節當天,出嫁的女兒要趕緊做好熱騰騰的“米時”送給父母,略表孝心。

冬至搓米時軼事

冬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福州人俗稱“冬節”。宋樑克家《三山志》載:“冬至,福州人重此節。”有“來年”之謂,民間有“冬節如大年”之説,只不過沒有大年那麼隆重、熱鬧而已。

冬至福州有搓米時的習俗。“米時”是“餈”字福州話的讀音,因俗而成的福州俗字,字典找不到。昔時福州人在冬至的前夜,閤家聚在一起,在祖先神龕前陳列三盤簪花壽麪,香爐焚香,燭台點燭。花瓶插“水黨菊”與金橘。在廳堂中央另擺一張圓桌,桌上放置一竹籮,籮中放紅橘數粒、紅筷子一副、四季花一對,還要擺上一對體胖腰圓的泥人仔(俗稱火兒姆),寓意團圓、“時來運轉”和“肥姆早發”。接着搓米時,“米時”是糯米配黃尖米磨成的米漿,壓至幹後而成的漿劑,亦叫粉團。全家坐在桌子周圍動手將漿劑搓成像湯圓似的實心丸子。邊搓米時邊唱童謠,歌詞雖似戲謔,但多寓有添丁、發家的含義。如“搓米時之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有依嫂,依單身哥。依嫂帶孕喜,爸奶都歡喜。孩兒丟落腳桶下,依哥馬上做郎爸。”“搓米時之搓搓,年年節節高。大人增福壽,妮囝歲數多。紅紅水黨(漲)菊(急),排排兄弟哥。”米時搓完後,放入鍋中煮熟,然後用竹笊籬撈起瀝乾,蘸上用黃豆或芝麻炒熟磨成粉加上紅糖調勻成的米時粉後,倒入竹籮。當晚搓好的米時,不能都吃掉,要留着第二天冬至節正日當早餐。

笊籬是撈取熱鍋之物的竹製炊具,是居家常備的廚房用具。它是用麻竹或簍竹破成細篾編成小巧玲瓏的圓形竹籬,加上竹柄。它是冬至家庭主婦用來撈熟米時的好器具,深受家庭主婦的青睞。因此,由笊籬引出了一則小叔對嫂子非分之想的“笊籬叔”軼事。

從前,福州南港有個年輕的單身哥,見嫂子長得俊,常對她動手動腳,被嫂子訓斥後,仍惡習難改。某年冬至早晨,嫂子很早起牀在灶前搓米時,單身哥在灶下燒火,一邊吹火筒一邊悲涼地唱:“搓米時之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有依嫂,依單身哥。”唱罷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依嫂的身材。原來,這單身哥父母早喪,孩提時,嫂嫂對他疼愛有加,夜間讓他和親生兒子睡在一起。在他十歲時,哥哥病故,是嫂子一手將他拉扯長大的。昔時“長兄為父,嫂為母”。聰明的依嫂聽音知意。依叔今天唱此歌在埋怨她,不給他娶親,她便眼睛一亮,答唱回他:“叔你單身乃有因,嫂有為你講婚姻,是你嫌三又棄四,一心只想依嫂身。”一針見血地道出他單身的原因。

單身哥聽了依嫂的尾句唱詞,以為依嫂同意他動手動腳,就走到依嫂跟前伸手對她非禮,氣得依嫂抓起笊籬從鍋邊撈起半熟的米時往他頭上倒。狼狽的單身哥既吃不到米時又受依嫂一番奚落。從此,“笊籬叔”的軼事在街坊鄰里傳開了,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話料。這就是福州南港版的“笊籬叔”軼事。


標籤: 冬至 福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dongzhi/3k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