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端午節 >

關於端午節隨筆8篇

關於端午節隨筆8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説起隨筆,大家應該都有印象吧?隨筆可以觀景抒情,可以睹物談看法,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為了幫助大家更多的瞭解隨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端午節隨筆,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端午節隨筆8篇

關於端午節隨筆 篇1

端午節又要到了,我又感受到了那種真我純我的意境。

小時候,我只知那端午節吃粽子。吃着香香的粽子,我問媽媽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媽媽告訴我,那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紀念他不願與惡勢力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紀念他至真至純的真我風采。

大一點兒後,又是端午節,我看到了有關屈原的國畫。畫面上的屈原解衣散發,白衣烏髮任風吹拂,口中似在狂吟高歌,不拘禮法,完全自我。這時,我又想起了媽媽的話:至真至純的真我風采。

再長大一點兒,從史書中瞭解到了屈原的偉大,也在他的詩中領略到了真正的他。屈原愛國,死諫楚王;屈原浪漫,著有《離騷》。但這只是表面,我更愛的是他狂妄張揚的個性,愛他的真我風采。

在眾人皆醉得麻木環境中,他選擇了一人獨醒。

在世人皆濁的骯髒社會中,他保持着一人獨清。

離開了王都,他投入汨羅江中的波浪。

褪去了華服,他裹上出水芙蓉的碧葉。

他狂放的高歌與散飛的長髮釋放着他的狂妄與任性。

他憤然地罷官與衝動的投江展示着他的清高與孤傲。

他天真地處在官場,認清了世人的.醜惡與腐敗。

他誠懇地到處遊説,認清了眾人的沉睡與昏醉。

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對他如此的敬重。

這就是為什麼人們要紀念他,紀念這種精神。這正是端午節的意義所在。

正是他的真我風采讓他達到了仙的境界,讓我也為之放歌,放歌在這飄着粽香的端午、真我純我的端午、至真至純的端午……

關於端午節隨筆 篇2

每年的端午節前一天,老婆都要親手包制一鍋粽子給家人吃。儘管超市裏出售的粽子種類齊全,花樣繁多。

老婆始終認為,只有自己親手包制的粽子才最可口,最有端午節的味道。

農曆四月底,五月初。老婆就把包粽子所需的各種材料都給買了來。有粒大色白的糯米;濃綠新鮮的棕葉;有又寬又長的馬蓮;也有紅紅的大棗;顏色不一,酸甜不等的葡萄乾兒及上好的五花肉。

老婆包制的粽子,最大的特點是個兒大,三角形狀周正,捆得結實,味道存正。如果是涼着吃口感更好,糯米qq的,大棗葡萄乾兒的酸酸甜甜,紅燒肉的滿口留香,稱得上是我家的第一美食。

我家包粽子時,老婆絕不會讓我動手。人家嫌我包的粽子個兒小,捆得鬆散,還包不嚴實。所以,她會一個人蹲在廚房包上個把小時,一大鍋粽子才能包好。然後就用炆火把剛剛包好的粽子煮上。不一會兒滿屋就瀰漫着濃郁的棕香,讓人急不可耐。

當然我也不閒着。老婆包粽子時,我就找出早就備好的.五色亮光紙,自己疊紙葫蘆。還是小時候跟奶奶學的。雖然手工疊制的沒有市場上賣的丫丫葫蘆那樣精緻,可我覺得更有端午節的味道。

端午節這天,我必須起個大早,騎上自行車,到離家有一公里遠處的機場上,把頂着露水的艾蒿才回來,傳説只有此時的艾蒿才能起到除災去病的作用。

有時正趕上陰天,能見度差,真假艾蒿辨認不清,採回“山寨”艾蒿來也是常有的事。不過我從來都不會擔心。因採艾蒿的人很多,總有熱心人把自己採到的真艾蒿分給我一些。

艾蒿採回來了,便掐一些艾葉兒泡在洗臉盆裏用來洗臉,掐一枝艾尖夾在耳朵縫裏,或者信手將其插在發間,剩餘的艾蒿就用一根繩子綁好後懸掛在門框上。在配上疊好的紙葫蘆,端午節的氣氛便營造好了。

吃早飯時,一家人圍坐在飯桌前吃粽子,吃茶葉蛋。在濃濃的艾香中送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隨筆 篇3

端午臨近,看到沿街叫賣的香囊、艾葉、粽子,不由得勾起了兒時的記憶。

記得上國小時,那時的日子還苦,每當端午時節,平日裏指望母雞下蛋賣錢過日子的母親,總是照例狠狠心,攢上十個八個雞蛋,讓我們姐弟幾個飽口福。我們呢,拿着捨不得吃的雞蛋,揀個大皮厚的,到學校裏和其他孩子們玩碰雞蛋遊戲,不管誰的雞蛋先爛,也不計較輸贏,因為都有雞蛋吃呀!那一年一度的簡單遊戲,總是讓我樂此不彼,至今回想起來仍然是那樣的留戀。

現在看來,端午節在兒時的印象中只不過是可以吃雞蛋解讒的日子,而不是記念屈原大夫的節日。但似乎也有點模糊的知道,屈原是一個愛國的大臣,因為報國無門而投了汩羅江,卻一直對人們紀念他的方式有點不理解,你想,好端端的雞蛋投進河裏,那有多可惜呀!而慶幸的是,我們那裏每家每户都是將雞蛋投進了“五臟廟”裏,而沒有白白地扔掉。現在回想起來,要是有什麼思想教育收穫的話,那就是覺得屈大夫是個好人,起碼是因為他,我們才有機會吃上雞。

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兒時那温飽不濟的日子也漸漸地淡出了記憶,兒時的我現已為人父,而我試圖讓孩子也像我一樣過端午節的想法,卻得不到女兒的贊同,望着女兒眼瞅雞蛋嘟着小嘴的表情,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今天的端午節到底該怎麼過?難道僅僅是為了吃或是敷衍一下過節的形式?物質只不過是節日的載體,在物質貧乏的年代,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填飽肚子,而在物質豐富的時代,我們應該追求的是如何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作為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日,表現了人們對他不為個人謀私利而心繫國家人民的崇高精神的敬仰之情,是對孩子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薰陶的載體。而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憶苦思甜或者創新過節的`形式,而是要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特別是要對孩子們進行優良傳統文化教育。在物質貧乏時代走出的一代人缺少傳統文化教育的缺憾,應當從孩子們這一代重新找回來。

在當下洋節氾濫的時代,許許多多的年輕人漸漸對中國傳統節日失去了興趣,而對西方的節日,什麼情人節、愚人節卻極力推崇,過得津津有味。就連不少從傳統裏走過來的人也都在歎息:年味淡了,節味變了。難道中國的傳統節日真的過時了嗎?那流傳了幾千年、承載了中華歷史文明與優良傳統的節日難道還不如沒有傳統文化基礎的洋節嗎。

一位學者説過:“許許多多的習慣,凝結成一個傳統,許許多多的傳統沉澱為一段歷史。”中國節日作為一種民族習俗,一種歷史傳統,承載着中華民族文化的流轉變遷和先民們對人生的思索與追求。每一個節日都藴含着我們民族的血脈與精神。如春節追求普天同慶、社會和諧,七月七歌頌人間美好愛情,“仲秋”祈禱團圓豐收……千百年來,無論是“大米流脂慄米白”的開元盛世,還是“萬户蕭凋鬼唱歌”的艱苦時代,不管是白饃換成了窩頭,還是窩頭換成了菜團,中國人仍然用無限的虔誠演繹着曾經被祖先演繹過的節日,把祖先的印記一路帶到今天。

由此看來,過傳統節日,重要的不在於過節的形式,而在於節日的內涵,年糕、月餅、粽子、雞蛋等只不過是節日的道具,倘若忽視了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那麼節日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暴殄天物的藉口,或是刺激消費的機會,那麼過傳統節日的意義必將大打折扣。

關於端午節隨筆 篇4

“喂,寶貝起牀了!”隨着爸爸的呼喊我下了樓。下來一看,餐桌上有兩個粽子。記得小時候媽媽告訴我,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屈原投江身亡,當時人們非常傷心,所以把粽子扔下江去,以免魚蝦傷害了屈原的屍體。想到這裏,我感到有點兒驚訝,原來粽子還有這樣重大的意義呢!人們是怎樣包粽子的呢?我打開了電腦,上網蒐集了資料。人們是把竹葉切成兩半,把糯米、紅棗或豆沙包在竹葉裏,然後用綵帶纏上,放入鍋裏蒸。一個個粽子就是這樣誕生的。

我想做一個實驗,於是拿來了糯米、紅棗、竹葉、五彩線,按照網上的要求把所有的材料準備齊全。我把竹葉圍成了圓錐的形狀,把粽子餡兒填到了裏面,然後摺疊竹葉,真的包成了三角形的粽子,我拿五彩線把粽子捆結實。大功告成了!我包了一個又一個,包完後,我把粽子拿到鍋上蒸了20分鐘。打開鍋一看,粽子懶洋洋的躺在鍋中呢!我把竹葉剝開黃燦燦的糯米閃閃發光哩!一個大紅棗在中央微笑,如同一個可愛的姑娘似的。我用舌頭舔了舔,甜中帶着香味,真讓我垂涎三次啊!一口咬下去,軟軟的、潤潤的、滑滑的、甜甜的,真是回味無窮啊!剛才只顧着包粽子了,把餐桌上的兩個粽子忘記了,瞧!它們還等着我品嚐呢!我張大口,塞進了嘴裏,香甜的味道一直在我的嘴裏盪漾。

今天我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節日,不光是吃到了香甜的粽子,還因為我學會了包粽子,我盼望着下一個端午節的到來!

農曆五月初五離我們越來越近了,我期盼以久的端午節向我走來。端午節這天我們不僅能吃到各種美味的粽子,還能聞到棕葉飄散的股股淡淡的清香,讓人心情無比舒暢。

現在,家家户户都準備好粽葉和糯米,為端午節提前準備好粽子。當然我們家也不例外。奶奶一大早就出門買來一大把粽葉,去包美味的粽子。我手也癢癢的,也想學學包粽子。奶奶説:“好呀,你先看我怎麼包的。”奶奶先把粽葉放在水裏泡泡,然後放進鍋裏稍煮一下,説:“這樣棕葉就軟下來了,最後把它們浸在冷水裏就可以包粽子了。”我認真地看着。

奶奶選了幾片整齊的粽葉,把一片片葉子依次排放在手上,捲成漏斗狀,用勺子輕輕地將米滔進去,不一會兒,一個美麗的粽子就從奶奶手中誕生了。那個動作是多麼地嫻熟。

奶奶拿來一片粽葉,叫我也來試一試,我可興奮了,這可是我第一次學包粽子呀!我下決心一定要包好。我學着奶奶的'樣子做,可我要包粽葉時,粽葉卻像一個頑皮的孩子,裏面的米全露了出來,我着急了。

奶奶説:“做什麼事都要有耐心呀。”聽了奶奶的話,我認真地把粽葉拿起來,記住每個要點,專心致志地包着,奶奶也拿來粽葉,邊做示範,邊教我包,終於,我的第一個粽子包好了,我歡呼起來,奶奶也在旁邊為我感到高興。

美味可口的粽子出鍋了,一股股粽葉的清香撲鼻而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蜜棗粽子吃了起來。“啊!好甜呀!”一種甜甜的味道流在心田,讓我記住了這個十分有意義的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隨筆 篇5

每年的端午節前一天,老婆都要親手包制一鍋粽子給家人吃。儘管超市裏出售的粽子種類齊全,花樣繁多。

老婆始終認為,只有自己親手包制的'粽子才最可口,最有端午節的味道。

農曆四月底,五月初。老婆就把包粽子所需的各種材料都給買了來。有粒大色白的糯米;濃綠新鮮的棕葉;有又寬又長的馬蓮;也有紅紅的大棗;顏色不一,酸甜不等的葡萄乾兒及上好的五花肉。

老婆包制的粽子,最大的特點是個兒大,三角形狀周正,捆得結實,味道存正。如果是涼着吃口感更好,糯米qq的,大棗葡萄乾兒的酸酸甜甜,紅燒肉的滿口留香,稱得上是我家的`第一美食。

我家包粽子時,老婆絕不會讓我動手。人家嫌我包的粽子個兒小,捆得鬆散,還包不嚴實。所以,她會一個人蹲在廚房包上個把小時,一大鍋粽子才能包好。然後就用炆火把剛剛包好的粽子煮上。不一會兒滿屋就瀰漫着濃郁的棕香,讓人急不可耐。

當然我也不閒着。老婆包粽子時,我就找出早就備好的五色亮光紙,自己疊紙葫蘆。還是小時候跟奶奶學的。雖然手工疊制的沒有市場上賣的丫丫葫蘆那樣精緻,可我覺得更有端午節的味道。

端午節這天,我必須起個大早,騎上自行車,到離家有一公里遠處的機場上,把頂着露水的艾蒿才回來,傳説只有此時的艾蒿才能起到除災去病的作用。

有時正趕上陰天,能見度差,真假艾蒿辨認不清,採回“山寨”艾蒿來也是常有的事。不過我從來都不會擔心。因採艾蒿的人很多,總有熱心人把自己採到的真艾蒿分給我一些。

艾蒿採回來了,便掐一些艾葉兒泡在洗臉盆裏用來洗臉,掐一枝艾尖夾在耳朵縫裏,或者信手將其插在發間,剩餘的艾蒿就用一根繩子綁好後懸掛在門框上。在配上疊好的紙葫蘆,端午節的氣氛便營造好了。

吃早飯時,一家人圍坐在飯桌前吃粽子,吃茶葉蛋。在濃濃的艾香中送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隨筆 篇6

端午是一條河流,源頭是汩羅江,從屈原投江的那一刻起,已汩汩流淌了二千多年。

喜歡端午,只是緣於一個樸素的願望。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除了春節,就是端午,父母要為孩子每人張羅一套衣裳,還會有一個小小的香囊,那是母親在深夜藉着昏暗的燈光一針一錢勾出來的。端午的清晨,換上新衣,佩在衣襟的香囊緩緩地釋放着釅釅的香味,氤氲着兒時的整個端午。

家鄉的端午是要吃粽子的,串串粽子就懸掛在廳屋廊間。有一年,吃多了,加上糯米不易消化,結果反了胃,腹積難消,痛了整整一宿。之後,對粽子我便敬而遠之,數年不聞粽葉香了。在外讀書那年,母親託人捎了幾串粽子,便隨意扔在寢室的桌上。上課時,楊梅的吆喝聲遠遠傳來,閃念之間,就想起了家鄉,想起了端午,就特想吃粽子。下課後,直奔宿舍,幾串粽子卻不翼而飛。轉身,室友們卻一臉燦爛:“你家鄉的粽子真是好吃呀!”我又一次與粽子失之交臂,而節日的盛宴也就繼續着空白。

工作後,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此時,女兒的端午也就是一套春夏換季的新衣,和一串街頭買來的粽子。以為端午就這樣漸行漸遠。母親卻執拗地打來電話,要我別忘了端午的祭祀,要在門楣和中庭各釘一幅菖蒲。我聞過隔年的菖蒲,也曾在屈原《離騷》的眾多香草中找尋過菖蒲的原形。“清明插柳,端午懸艾”,菖蒲成了端午一道隆重的儀式。在母親的殷殷叮嚀中,才發覺端午從來未曾離我遠去。

韓國江陵端午祭的申遺成功,就象一場交通事故,讓步履匆匆的我突然停了下來。在端午的若有若無之間,重新勾起些許往事。小時讀過《白蛇傳》,以為白蛇在端午的現形只是個傳説,後來才明白選擇雄黃酒作為道具自有憑據。端午已近夏至,陽氣熾盛,記得母親在庭院的角落除灑雄黃,正是為了避蟲避蛇。端午的雄黃酒讓白蛇不勝酒力,也自在情理之中啊!

端午也在人們的懷念之中,明晰起來。接着就有了傳統節日的休假,我不再有工作的忙碌,可以偷閒回一趟老家了。可以重温心中那份母親對節日祭祀的莊嚴與凝重。女兒可以吃上母親包裹的豆粽,一覺醒來,可以穿上母親早早摺疊好,放在牀頭的新衣了。午飯後,可以去看那場龍舟競渡,將端午划向我的'記憶深處……

走在端午的路上,以為端午的源頭就是屈原了。待讀到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才知道端午的儀式出百里而不同,紀念的對象也各異。就象滾滾長江,一路奔流,支流越來越多,到了入海口,已是一片寬闊的水域了。可是假若溯江而上,到了青藏高原,那千年不化的冰川,何處才是源頭呢?屈原之前,南方的吳越民族早就在端午的節日裏祭祀祖先的圖騰了,這應該才是端午真正的起源吧!可是這都已不重要了,讓我牽掛的,是端午還會向何處流淌,何時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入海口!

關於端午節隨筆 篇7

端午者,中華之傳統節日也;會考者,考生之決命考試也。當二者相撞時,卻迸濺出濃濃的“香”。

——題記

清晨,伴着聲聲鳥鳴,一絲粽香飄入房間,漸漸環繞溢滿了整個房間。那粽香,不是濃郁招搖的花香,沒有刺鼻催淚的香水香,只是一股清幽淡雅的'香。似“書山有路勤為徑”的書香,又像“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淡雅少女的芬芳,如朝暮間“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絲絲露水香,清幽卻不失高雅,清香卻不失低調。而會考也在這幽幽粽香中悄然而至。

坐定,伴着粽香,我邀遊書海,明天便是會考,自是得再細翻書。書中,書香也徐徐飄出。古詩、文言文在腦海中循環往復、不能自拔。書香是“香遠益清,亭亭淨植”的蓮香,清香和這粽香填合得絲絲入扣;書香是“獨往湖心亭看雪”的傲香,遺世孤立,孤芳自賞,卻與這粽香如冰如火,相剋即相融;書香是“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的努力的香味,堅持堅韌,便是這粽香的精髓。伴着粽香,書香也漸漸融於室中。

可這香中,似還有一種香,似深沉似輕柔,如天包容一切,卻又如風温柔舒緩。

我找尋這香。

推門,一個個粽子儼然立於桌面上,旁邊,是一個忙碌的身影,笨手笨腳地將粽子一個個小心翼翼地包好,還不時嘟濃着:“唉,又沒包好……”她説,因為我要會考,家裏定不能太吵,只好自己一個人包,這樣,明天就能讓我吃上粽子了。哦,是這種香,似春風又似雨露,是一個母親對孩子簡單而又複雜的愛。我悄悄坐下,不敢看她早已遮不住的白髮,只管手中不停地包。

今日,會考,我走進考場,在這粽香、書香和愛的香味中靜靜寫下此篇。我自信,因為我知道,家中定有幾個熱熱的粽子伴着粽香、書香、愛的香味一起,等着一個人歸。

當端午撞上會考,卻撞出了這樣的“香”。

——後記

關於端午節隨筆 篇8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關於端午節還有一道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但是今天的端午節,更多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就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到江河,是為了不讓魚蛟蝦蟹吃屈原的遺體。在這裏,我給大家講一個屈原的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為雄,它們各國之間為爭奪土地,使中原大地戰火連天。當時,屈原是楚國的左徒官,他勸楚懷王要仁治,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可懷王不但不聽,還聽信讒言革職屈原。悲憤痛心的屈原,便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離騷》和《天問》。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打擊,面對國破家亡,百姓疾苦,自己卻無能為力,於是在極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長江東邊的汨羅江。聞訊趕來的楚國百姓紛紛划船,到江中打撈屈原的屍體,並拿來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蛟蝦蟹,讓它們不要啃吃屈原的屍體。兩千多年過去了,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農曆五月初五,人們就要划龍舟,吃粽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當然,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但都要吃粽子、插艾葉、戴香包、賽龍舟。我們這兒除了上述的這些,還有送綠豆糕、吃綠豆糕的習慣。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不僅僅因為它能吃粽子和綠豆糕,更因為它是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

標籤: 端午節 隨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duanwu/9ryw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