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端午節 >

【優】端午節作文8篇

【優】端午節作文8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作文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優】端午節作文8篇

端午節作文 篇1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我們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國畫;我們有獨特的風俗習慣,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等等。今天,就讓我給你介紹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吧!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重五、端陽、端午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這天,家家户户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人們在這天還要懸菖蒲、灑雄黃水、掛艾枝、喝雄黃酒,殺菌防病。傳説端午節源於屈原。他是楚王的大臣,他倡導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反對,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屈原悲憤,寫下了絕筆之作《懷沙》後,投汨羅江身亡。他死後,有人打撈他的身體,有人投飯糰,後來怕飯糰被蛟龍吞食,就用欄葉抱起飯糰,投下汨羅江,這就成為今天的粽子。

我家也有過端午節的習俗呢!因為要吃粽子,所以媽媽要包粽子。首先把糯米用欗葉包成一個三角形,角要尖,然後放入3—4顆大紅棗,用欗葉裹緊,繫上五彩繩,一個粽子就做好了。媽媽一個個地做着,汗水無聲的.落着,終於,將粽子都做好了。接着就開始煮粽子,一般要煮一、兩個小時才會又香又糯。粽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打開鍋蓋,陣陣粽香向我襲來,我嚐了一口,啊多麼美味的粽子啊!這是媽媽用辛勞的汗水為我製作的美食,我永遠都不能夠忘懷。這就是我家的端午節!

端午節作文 篇2

過了快樂的六一兒童節,又迎來了端午節。媽媽説這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家都要吃粽子,門上掛艾草,家裏角角落落還要灑些雄黃酒,可以辟邪、除蟲。有的地方還要賽龍舟。我想賽龍舟肯定很熱鬧。

我還知道這個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們戰國末期的愛國詩人屈原的。他常為老百姓着想,後來不滿皇帝的做法,投進了汨羅江。老百姓為了保護屈原的`屍體,就想出用粽子投進江中,哄走那些大魚。老百姓可真好!

今天中午,我在好朋友婁茹嵐家過節的。她外婆用艾草做成寶劍一樣,掛在大門上,還用雄黃酒噴在我們小孩的身上,説是讓我們小孩平平安安地長大。真好玩!

端午節作文 篇3

我的家鄉在湖北,時至五月,家鄉的空氣裏瀰漫着粽子的香味。是啊,端午節到了!端午節在湖北俗稱端陽,“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喝黃酒,龍舟下水喜洋洋!”正如這首民謠所唱,在每年的端午節,湖北各地均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黃酒、懸艾草的習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在宜昌市秭歸縣端午龍舟競渡,非常隆重,還有祭祀、招魂等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活動。

查看史書,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紀念直言敢諫的伍子胥之説、有同情孝女曹娥之説、有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之説……。而在家鄉,千百年來,尤以紀念屈原之説影響最廣,佔據主流地位。

據史書記載,屈原為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天的湖北宜昌市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去職與流放,卻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的詩篇。

公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國家被侵略,含恨報石投江,楚國百姓聞訊奮起駕舟營救,此後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又怕江河裏的魚吃屈原的身體,就紛紛拿米團投入江中,後來便有了包粽子的習俗。每年的端午節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祭拜習俗,體現了百姓對愛國詩人的敬佩與思念。

從20年起,我國將端午節規定為法定節假日。20年,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這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

“千山萬水粽是情,千秋猶憐屈子心,詩人仰天出門去,世間難覓離騷人!”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文化源遠流長,其在文學方面的造詣,是中華文明璀璨的明珠;其高雅的文人氣質和不屈的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

又是一年端午節,隨着知識的增長,我對端午節的來歷和意義有了更深的瞭解,其風俗習慣及文化傳承,增強了我們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端午節作文 篇4

對大多數家庭來説,端午佳節少不了粽子這一傳統食品;而在我們家,端午節少不了我跟媽媽在廚房包粽子的其樂融融。今年當然也不例外。

媽媽像往常一樣煮好粽葉馬蓮、泡好糯米小棗,等我跑進廚房,掀開鍋蓋,粽葉那撩人心魂的清香瞬間彌散到了整個屋子。猛然間憶起兒時的端午,那裏我還不及廚房的案台高。粽葉煮好後,媽媽總把鍋蓋留給我來掀,我便端個板凳站到鍋前,自豪地釋放那股清香。那時我的小手還不能把控粽葉,只能看着媽媽的'大手在墨綠的粽葉、雪白的糯米和棕紅的小棗之間閃動,不一會兒粽子的雛形就有了。這時我便費力地用大剪刀剪一段馬蓮遞到媽媽的大手裏,再幫着按住粽子。媽媽輕輕巧巧一綁,粽子就結結實實了。

後來,我長到不用板凳就能在案台上操作時,不再滿足於只掀鍋蓋、看媽媽包了,也學着樣子包起來。剛拿起葉子,媽媽就笑了:我拿反了!“應該光滑面在裏,粗糙面在外。”媽媽細細糾正,慢慢示範;她做一步,我仿一步;時間就在一大一小兩雙手間靜靜地淌過。終於,我弄出了一個隱約能看出粽子模樣的鬆散包。媽媽快速完成她手中的,然後剪一段馬蓮遞到我的小手裏,幫我按住粽子,我費盡力氣終於把它“五花大綁”。在我和媽媽的笑聲中我的第一個粽子誕生了。後來它被媽媽放在最好的位置煮熟,又被她小心地等分給全家品嚐。仍記得那天嚼着自己包的粽子,聽着媽媽的誇讚,心裏漾着無邊的歡快。

現在,我和媽媽幾乎一般高了;年復一年端午包粽子,我也熟練到無需媽媽幫忙,只是在速度上還在追趕媽媽的節奏。但我知道,終有一天我也會和媽媽包得一樣熟練,甚至超過她,因為她在教授時老去,而我在學習中長大。

如果我是糯米,媽媽就是粽葉,緊緊抱住糯米,把全部的清香都滲透其中,使它成為香甜的粽子。

端午節作文 篇5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它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説,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説是為了壓邪。儘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説。

端午節的來歷之一:紀念屈原説。此説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説,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為蚊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的來歷之三,龍的節日説。這種説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裏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端午節的來歷之四:惡日説。據《史記》記載,孟嘗君田文生於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遺棄田文,理由是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東漢《風俗通義》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説法。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桔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端午節的來歷之五:夏至説。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

一説》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

(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

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三)歲時風物名著《歲華紀而》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夏。”也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看來,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端午節的來歷之諸説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説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偉大,詩藝超羣,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

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説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有很多種説法——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

絲,發展成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説,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説:“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作文 篇6

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沒有人説他不知道端午節,但知道端午節的由來的人有幾個呢?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這端午節的由來吧!

人人都知道,端午節那天,家家包粽子,門上插艾草,有些地方的河上還有賽龍舟,有些地方還保留着喝雄酒的習俗,人們這麼做是為什麼呢?對了,就是祭奠我們的偉大的詩人屈原。

屈原,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為楚國的改革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使原本不富裕的楚國變得強盛起來,有一次,楚國和趙國兩個國家交戰,當那場戰打到一半的時候,趙王卻帶着軍隊撤離了,楚王要去追,被屈原攔住了,屈原告誡楚王説:“楚王,你可不能去追啊,這一定是個圈套啊,趙國打我國,未必會輸,可他打到一半就跑,這其中一定有陰謀。"可楚王就是不聽,屈原又説:”不如派一位將軍去,你就別去了。“可楚王又不肯,説他一定要活捉趙王,説完,便帶着軍隊追去了。

一切都在屈原的意料中,楚王被活捉,軍隊全沒了。五月初五,屈原得知消息,非常憤怒,一氣之下,抱着石頭投汨羅江自盡了。人們知道後,為了祭奠屈原,將五月初五設為端午節,並抱粽子祭奠他。

屈原的愛國精神時時縈繞於人們的心中,永垂不朽!

端午節作文 篇7

端午節被確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已是第七個年頭,雖然民俗專家不斷呼籲重視和保護傳統節日的風俗,但時至今日,在大多數人心中,這個節日最重要的“意義”恐怕只是放假一天。食粽、懸艾、競渡、祭奠,諸多風俗雖沿襲至今,但這些儀式背後的價值與意義卻逐漸褪去,隱藏在了歷史記憶的深處。

學人對端午節的源流和嬗變考論頗多,一般認為,今人觀念中的端午節,是歷經時代變遷而逐漸形成的。端午節的起源可能與古人“惡月”的歲時節氣觀念有關,因夏初時節,蟲毒並作,疫病易行,人們心懷畏懼,禁忌多端。另一方面,對祖聖先賢的敬意,最終轉化和濃縮為對屈原的祭奠,並被納入到端午節的內容和形式之中。由此,端午節的風俗和儀式在歷史變遷的過程中,經過不斷篩選、改造和重構,最終形成了它延續至今的兩大精神內核:一是順應天時,通過禳災祛疫的風俗,體現古人樸素的科學觀念和道法自然的生命法則;二是家國情懷,通過祭奠屈原的儀式,表達對先賢憂國愛民、堅持氣節、勇於擔當的敬意。

20世紀中國的前半葉,在向近代民族國家轉軌的過程中,端午節的精神內核依然保持着強大的生命力。至少在20世紀20年代,時人已將端午節“禳災祛疫”與現代意義的公共衞生相聯繫,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東亞病夫論”的一種集體迴應。翻開當時的報刊可以看見,輿論一方面肯定古人樸素的防疫保健觀念,另一方面要求以科學的手段替代端午習俗中徒具巫術性質的繁複儀式,從而達到衞生防疫的目的。甚至還有人對具體的.習俗提出商榷:飲雄黃酒不利健康,多食粽子影響消化,龍舟競渡的存廢之爭也曾被納入到體育鍛煉和競技安全的討論範疇之中。

而端午祭屈原,更是與自五四運動以來波瀾壯闊的愛國思潮匯聚相融,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顯示出凝聚人心的巨大力量。縱觀救亡的時代主題之下有關端午節的時論,有人主張捐出節日開銷,或築公路,或興學堂,或辦慈善;有人建議商家大力開發諸如“五毒模型”之類的兒童玩具,既照應風俗,又倡用國貨;而抗戰軍興,停競龍舟、捐資抗敵、毀家紓難的端午節之議屢屢不絕。端午節還滲透着那個年代知識分子沉重的家國情懷,魯迅借《端午節》批判鄉愿、怯懦的犬儒;郭沫若在《屈原》中呼喚新時代的到來。屈原的形象早已不是“忠君”典型,而成為心憂天下、直言敢諫、鍼砭時弊、鐵骨錚錚,與國家共進退、與民族共榮辱的愛國者形象。

今天的端午節,大約與“消費”“休閒”的關係更為緊密,商家追求節日經濟,大眾享受假日歡娛。然而,端午節愉悦表象的背後,應該藴藏着歷史記憶深處的敬畏與憂患。因為敬畏自然,所以順應天時;因為心憂天下,所以勇於擔當。這個時節將個人與自然的變遷、個人與家國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休慼相關,榮辱與共。尊重傳統,不是迴歸無從考證、繁文縟節的形式,而是應當把握傳統中傳承賡續、歷久彌新的價值尺度。或許,這才是端午節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魅力所在。

端午節作文 篇8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週,因為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説起粽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過程當中,體現着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跑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粽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稜形的粽子,包好後放在大鍋裏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後母親把粽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前夕,家家把在山上採的艾蒿插在門上,説是為了避邪,我們小孩只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早晨,起牀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着,據説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裏,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裏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裏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作文:我印象中的端午節

我生在離成都只有八十多公里的`一個小村裏,我那裏屬於丘陵地帶,從小到大,在我的印象裏我們那裏的端午節一定要喝雄黃酒(在頭一年將中藥雄黃浸泡在酒瓶裏,到了第二年端午節就可以用喝),小孩還要在額頭擦一點雄黃酒.同時在當天中午自家要煮吃鴨蛋,記得小時候每年我們都要吃2個,因為我家條件不好,平時是很少有機會吃到蛋的,那時的我挺喜歡過這節,因為不光可以吃鴨蛋,還要吃粽子,雖然從小到大我都沒有看到過我媽包粽子,但是我們姐弟倆卻從來沒有少吃一次,每年都是吃外婆送來的.

記得我家剛建完房子的那一年,由於家裏的儲蓄全用完了,還欠了不少債,父母只好從節約上出發,那一年,我婆也到小姨家去過節了,我想肯定吃不了,結果鄰居家的大媽專給我們姐弟倆送來幾個,從那以後我對粽子和鴨蛋總是百吃不大厭,甚至到了現在,我都愛吃這兩樣食品,條件好了,我也工作了,有能力購買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了.也就是在去年,我蘇州一個朋友結婚,去她家才真正第一次看到包粽.因為她們那裏有一種習慣,結婚時要吃粽子.

還有一次,那是在我過生日的時候,我一個人在外地讀書,那天我特想吃粽子,就去超市裏買了幾個粽子和鴨蛋,同時請我同學吃,她們還笑我説,那有這樣過生日的人呀,太對不起自己了,同時也説我小氣,不請她們吃大餐.而今天也是我的生日,我卻不能吃到粽子,雖然有太多好吃的東西,以及禮物,但是,從內心來説我還是想吃個粽子.可是沒有會請我吃,所以我昨晚專門去買了粽子,做為自己送給自己的生日早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duanwu/ng5l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