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清明節 >

【熱門】清明節的作文合集五篇

【熱門】清明節的作文合集五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作文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熱門】清明節的作文合集五篇

清明節的作文 篇1

初春時節的細雨,伴隨着清明節靜靜地下着。天空低沉着,走在泥濘的鄉間小路上,心裏是無盡的悲傷。伴着林裏的鳥叫,本是清麗的風景卻給自己又增添一份惆悵。這個清明,註定我的憂傷。

祖母走後的第一個清明節,屋裏仍是有那股如往年一般的清香。春風依舊,可卻已物是人非。老屋現在已經不住,到處都堆滿垃圾。望着望着,眼淚就下來。還記得在這裏,我們孩子的歡笑聲還在,地方雖然小又簡陋,但是卻有股野趣。在大大的房子裏,反而如在城市裏般,還少城裏的熱鬧。記得年年我們幾個孩子總是坐在電視機前,等着祖母給我們搬來椅子,大家坐在前面吃着清明饃饃。在山上掃墓時,放着鞭炮,孩子們喜歡裝着害怕,一個個搶着往祖母懷裏鑽。

今年大家格外的沉默,一個個不吵也不鬧,安靜地走到祖母的墓前,一個個都閉着眼睛,跟祖母講着自己心裏的話。總是覺得祖母還在,還在聲聲念念着叫我不要挑食,叫我吃飯。那些時候還是浮在眼前,走不開。可人已經走…只是希望祖母在天上,不會再受病痛的折磨。鞭炮放響,心裏的痛一陣陣襲來,這個清明過得好悲傷。每次夢迴,夢見祖母,淚浸濕枕頭。

鄉村裏的清新撲面而來。村裏的人過來看一眼,幫忙墊黃紙道:“走都走,還是別太傷心。”抬頭,望着天空,讓眼淚回到眼眶中,靜下心來,好好體會這鄉村景色。

草沾濕身體,樹木從頭到尾透着一股蒼老又是一種新生。天空其實還是明亮的,純淨的沒有一絲雜質。純藍的感覺突然有股明媚。或許,我們該好好地去觀看世界,好好珍惜站在這裏的一分一秒。

請讓這股憂傷,隨着清明的過去隨風消逝吧。

朦朧中,似乎有種“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感覺。祖母,走好。

清明節的作文 篇2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是大家祭拜祖先的日子,可它是怎麼來的呢?清明節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由於它與寒食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地二者就合而為一了。從此寒食成了清明的別稱,清明也有了祭祖習俗

而我們家過清明節有一點和別人不一樣。因為我是2002年4月4日出生的,那年剛好是清明節的前一天,所以我們家過清明肯定會錯開我的生日。今年4月5日,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九仙山公墓上墳。走進公墓,我第一眼看到的是十分奇異的景象:這裏是一望無際的墳墓。每個墳墓前都有一塊墓碑,上面刻着死者的姓名,生日。公墓周圍山高樹茂、繁華似錦、花枝招展、風光如畫。這麼怡人的景色,一看就讓人陶醉!接着我們來到祖先的墳前,先把墓地打掃乾淨,然後上香祭祖,同時告訴祖先們今晚到家裏過清明。

到了晚上,全家人一定團聚在一起。奶奶和媽媽這兩位神廚總會燒一桌的美味佳餚。,你要是看見了,一定會垂涎欲滴!燒好的飯菜全部擺放好之後,奶奶就會點上香到門口去迎接祭拜的祖先。然後請他們吃飯喝酒,還會燒許多許多紙錢,幻想祖先拿到這些錢,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這就是!

清明節的作文 篇3

清明節這天,我隨媽媽去掃墓,我們來到老我的姥爺的墓前,放上了一束鮮花,我凝視着墓碑,幼時的往事一幕幕地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那是在我五、六歲的時候,我的老我的姥爺就由於患白內障,導致雙目失明。有一次,我跟媽媽一起去我的姥爺家。一進門,我就衝進老我的姥爺的房間,快活地叫着:“老我的姥爺,我來了!”“呦,是小妮兒呀,來!過來讓我摸摸。”我總會把頭伸過去,等老我的姥爺來摸我時,我就一下子閃開了。這時,媽媽總會對我説:“你看你這孩子,真不懂事!”而老我的姥爺總是朝我呵呵地笑。有時候,我和表妹就會一起把頭伸過去,老我的姥爺總會認真地辨別,摸摸頭髮,摸摸鼻子,摸摸臉,摸摸耳朵,等老我的姥爺説出答案,我們就會一起慶祝勝利。

還有一次,我去我的姥爺家時,正趕上我的姥爺給老我的姥爺餵飯,我的姥爺不小心把飯撒到老我的姥爺身上,就趕忙去擦,而老我的姥爺卻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就一直那麼張着嘴等着。我看還要好長時間,就對我的姥爺説:“我來喂老我的姥爺吃飯吧。”説完,接過飯碗,小心地舀了一勺飯。老我的姥爺聽説我要餵飯給他吃,便張大嘴,對着我笑。當我把飯一勺勺送進老我的姥爺嘴裏時,他那種幸福的感覺從臉上流露了出來。老我的姥爺感覺到我又把飯送來時,也不管嘴裏還有沒有嚼完,就連忙把嘴張開。在我面前,他就好像一個聽話的孩子。當我心急想趕快喂完時,不小心又把飯撒到老我的姥爺身上了,我急忙説:“糟了糟了,飯又撒了,怎麼辦呀?”老我的姥爺聽到我着急的聲音,便吃力地用手抓起身上的飯,塞進了嘴裏,並試圖給我一個微笑,並安慰我説:“沒事沒事!”這時我心裏一種幸福感油然而生。

就在三年前的一個晚上,爸爸突然對我説:“你老我的姥爺走了。”走了?那個曾經陪我玩,我還給他餵飯的`老我的姥爺走了!我心裏猶如晴天霹靂,手裏寫字的筆也停了下來,眼淚嘩嘩地往下流。

現在,我凝視着老我的姥爺的墓碑,久久地,久久地……

清明節的作文 篇4

今天我在阿姨家裏,阿姨説:“到永和豆漿去吃飯,”我們到了哪裏,我吃了一根腸和一碗豆漿,吃完了我們就走了。

到了公司,我就在背《論語》和小詩,我30分鐘就搞定了,我就開始玩了,我在阿姨家裏玩電腦,過了一會兒,我就去吃飯了,我就去玩,我們有一隻小狗,我就逗他和他玩。

清明節的作文 篇5

在《鐵罐施食青玄濟煉》經文中有一句話寫道:“新墳舊墓壘壘骨,家家祭掃各紛然。可憐節婦江邊哭,目睹光陰化紙錢。”清明時分祭奠先祖,是一項流傳至今的民間風俗。古人多以焚燒香火紙錢來憑弔哀思,同時又給亡去的親人送去陰曹地府的花費所需的意圖。另一個相關的節日“寒衣節”,也有給亡者送去過冬衣物的祭拜方式。然而在一些宗教的信仰體系中,有生者為人、亡者為鬼,鬼在地獄中被閻羅王判定陽間功過後,在經過獎懲有別遂又輪迴轉世。若如此,我們再清明祭拜掃墓時,是否九泉之下的先人早已經輪迴超生?若以託生,此時所燒紙錢又是送給了誰呢?

亡者已去,生人為什麼要燒紙錢?

紙錢,又或者是焚燒黃表紙,代表的是陰曹之內所通用的一種貨幣,在很多地區至今還流行燒紙疊金元寶的習俗。洪喜慶的《杜詩辯證》 上説:“齊東昏侯好鬼神之事, 剪紙為紙, 以代束帛, 至唐盛行其事”。這裏説的齊東昏侯,是指南朝齊第六位皇帝。這一燒紙錢的習俗約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其時人們一般是將白紙剪成銅錢的形狀,屆時或拋撒於野外墓地,或焚化給死者,民間一般將此稱為撒紙、燒紙等。

生人唯恐亡者先人在地獄沒有錢花,所以每到特定時節都會用火焚的方式把錢“寄”給亡者,希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中不要受苦受難。又有一些生前作惡、死後受刑的魂眾,此時就需要更多的金銀來買通施刑的小鬼,好在十八層地獄裏面少受一些苦難。又或者是希望買通相關鬼吏,求得早日託生成人。

也就是説,生人説燒的紙錢其實附加了更多的人世間的社會屬性。因此百姓口中的送錢送衣,其實在無形中附加了賄賂之情。更有現代一些不良商家印刷出來十億、百億的天地銀行或冥府銀行的鈔票,實則賺死者錢、賣活人情,實在不值得提倡。

紙錢到底燒給誰?

道教是一個重生的宗教,天道自然,修道之人認為生死事乃自然運化。清明祭拜多是表達哀思,並無賄賂或寄送金銀之情,這一點要和民間的習俗區分開。至於現代宗教中也引入了燒冥幣的行為,則多是各種文化融合的結果。既然燒錢燒衣是生人情感的寄託,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依舊在燒紙錢? 凡世之人,想要感格神明,必要心假香傳,以香煙為信,才能上達九天、下抵黃泉。經雲:“非草木臭穢之彝倫,迎青華慈仁而降格”,“一炷真香烈火焚,金童玉女下瑤聞。此香願達青華府,奏請太乙救苦尊”,用這種方式來請救苦天尊下降從而起到拔度亡魂的效果。

道教在做法的時候,是以水火濟煉的方式把亡魂請九幽之下請出來,通過高功法師運神變身、默咒作諱的方式把法食賑濟給幽魂眾,之後再對其進行三皈九戒的勸導,從而引領已亡者回心醒悟,再生之時割斷惡根,

最初為亡者燒紙錢時,多是以草木香和黃表紙為原材料,並無具體的金銀以及錢幣的形象。焚燒黃表紙和染香請神有相似的功效,粗糙的黃紙在燃燒後生成的青煙隨風繚繞,紙灰較輕也更容易呈上升之態,所以也更易帶走人們相思的情緒。至今,民間部分地區還有上墳燒紙的習俗,而並不是當天更為流行且功利的燒紙錢。

你如何知曉亡人過得好不好?

燒紙錢這一行為代表着對亡者的哀思,實則表達了生者對亡者的想念以及希望對方在另一個世界過得更好。在生者和亡者之間是無法直接聯繫的,所以焚燒的紙錢其實也並不能直接送到孤魂手中。那麼究竟如何做,才知道對方此時的境遇如何呢?

首先一點,人鬼不相通,想要為亡者做功德,必須要請道長借用自身功力濟度亡魂。這個過程非常複雜,遠不是燒幾張紙錢就能解決問題的。

其次,雖有傳言説亡者會入夢來,所以很多人都在會如清明、祭日等特定節日於夜夢中見到亡者。有些人為此惶惶不可終日,其實無此必要,此時多是因為思念太甚。清明節本就是一個帶有春遊性質的祭掃節日,踏春出行更是古人適當紓解哀思的方式。詩人杜牧非常著名一首詩《清明》寫道:“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為思念找到一個合適的消解方式,生人過好當下的生活,這才是對死者的尊重,同時也更是亡者的心願。

為什麼現代依舊保存着祭掃的習俗?

隨着時代的進步,以及對陵園等環境的安全要求等級提高,逐漸有越來越多人們開始用敬獻鮮花的方式來代替傳統焚燒紙錢的行為。儘管方式有所改變,但清明掃墓的習俗依舊代代相傳。

清明節的緣起和為追溯介子推而設立的寒食節密切相關,最初因為受到寒食節的影響,人們製作的紙錢並不是用來焚燒的,而是掛在墓地旁邊的樹枝上,或者用土塊壓在墳頭上。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這樣一來,凡是有人祭掃的墳墓前都會有紙幡飄動。凡沒有紙幡的墳頭,則説明此姓人家已經斷了後代。中國人講究香火綿遠、子孫昌盛,從最初的禁火到後來盛行的燒紙錢,再到現如今的文明祭掃,雖然形式幾經改變,但每逢清明子孫後代回家祭祀先祖的風俗一直沒有變,中國民族的這一敬天法祖傳統也因此而會代代相傳下去。

標籤: 五篇 清明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qingming/7y7y9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