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清明節 >

清明節的説明文4篇

清明節的説明文4篇

相信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尤其是作為主要學習作文類別之一的説明文,説明文是以“説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傳授科學知識為根本任務,介紹事物,闡明事理,説明事物運動、變化、發展規律的文章體裁。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明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節的説明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的説明文4篇

清明節的説明文1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從此,清明節踏青掃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七年級寒衣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500多年曆史。

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經到了轉暖的時候,萬物開始復甦,可以春耕播種了。中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着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清明節的説明文2

你知道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嗎?哈哈!不知道了吧還是我來告訴你吧!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最開始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節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節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節與寒冷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節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即成為清明節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節的一個習俗。清明節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掃墓。今年清明節前後,我們學校組織了春遊,就是去革命英雄紀念碑。我們帶着太陽帽,拿着小白花,浩浩蕩蕩地拉到了革命英雄紀念碑,在那裏,有許多高大的石碑,石碑上有很多烈士的名字在上面的,我們低着頭,來到長清樹面前,把我們的小白花寄在長清樹上,默默地看着長清樹上的小白花......依依不捨在離開了革命英雄紀念碑......

這是我們紀念已故先人的節日,也是我們中國非常傳統的節日——清明節!

清明節的説明文3

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紀念祖先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紀念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用火燒着,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磕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説明文4

今年的四月四日,我們度過了一個特別的清明節。這天,我們為在疫情中犧牲的同胞們默哀,寄予了無限哀思。作為最為人們熟知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究竟有什麼來頭?

提及清明節的起源,我們就不得不説起,另外兩個今日已逐漸為人們淡忘的節日——上巳節與寒食節。在宋朝之前,這三個同位於三月上旬的節日,是同時存在的。

上巳節一般在農曆三月九年級,相傳是為紀念黃帝誕辰而設置,是中華最古老的節日之一。這一天人們通常會招魂辟邪,因傳説柳條可以招魂辟邪,故在上巳節這天,人們會編柳條,折柳枝並隨身攜帶。此外,上巳節能進行的傳統活動,還有許許多多,例如在巫師道士的指導下,進行一項稱作“祓禊”的活動。甚至,據説就連漢武帝都在上巳節當天求過子。正因習俗活動眾多,官方欽定的上巳節,受到了眾多百姓的喜愛。

而寒食節的起源,則伴隨着一個傳説。傳説春秋時期,因晉國內亂,公子重耳,即後來的晉文公,流亡鄉野。與其同行者中,有一個人名叫介子推。一天,重耳病倒,但因錢財幾乎用盡,沒有食物可以供其養病,無奈之下,介子推一咬牙,割下了自己大腿上一塊肉,熬了一鍋肉湯,獻給重耳。重耳後來知道真相後,感動非常。後來重耳成功即位,稱晉文公,他賞賜了幾乎所有流亡時期的隨行者,卻偏偏忘記了介子推。後經人進諫後,晉文公忙去尋找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帶着老母親隱居山中,不願出山了。《異苑》中這樣記載:“介子推不出,晉文公焚林求之,終抱木而死。公撫木哀嗟,伐樹制屐,每懷割股之恩……視屐曰:‘悲乎足下!’”晉文公放山火逼介子推出山,卻不幸燒死了介子推。晉文公後悔非常,為紀念介子推,他下令,一段時間內,所有人不準用火,只可食冷飯,故稱“寒食節”。寒食節這天,人們通常掃墓上墳。

最初的“清明”,其實並非一個節日,而是一個節氣,出現在冬至後一百零八天。清明能成為一個節日,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其緊隨在距冬至一百零五天的寒食節之後。在寒食節,人們進行了嚴肅的祭祖活動,恰好清明就為人們提供了出門踏青郊遊的歡樂時光。

不過,雖然清明成了一個節日,但人們仍然偏愛活動豐富的上巳節。直到一個富足且百姓生活安定幸福的朝代——唐代誕生了。

在唐朝,清明這天踏青郊遊,成了幾乎為所有百姓所熱愛的一項習俗。而且不但人們在這天加入了大量娛樂活動,朝廷還確立了一個為期七天的“小長假”,這讓清明節為百姓着喜愛的程度,甚至一舉趕上上巳節。

到了宋代,人們推崇“理學”,也就是“存天理,滅人慾”,朱熹就是一位著名的理學家。理學家們認為,上巳節的一些習俗是“傷風敗俗”的,於是上巳節便漸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寒食與清明的組合,這時的清明,還沒有現在掃墓等習俗。

後來,因寒食節只有單一沉悶的祭祖功能,清明脱離了寒食,成為了一個娛樂性節日,在宋代成為了最受歡迎的節日。

到了明清時期,上巳節與寒食節基本消失,於是清明節融其自身的踏青,寒食節的掃墓,上巳節的插柳於一身,成為了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清明節的雛形。

而到了今天,清明節更演變出了新的民族色彩——緬懷先烈,紀念英雄。這是我們,對先輩們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的一次傳承與昇華。四月四日的默哀便是一個極佳的例子。它證明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見證了華夏人民對歷史精粹的發揚,更標誌着國人將一個個人的節日,上升到了民族集體的層面。這可以作為我們傳承東方古典文化的一個楷模。

清明節這樣的傳統節日們,每一個都藴藏着深厚的文化與時間的積澱。邁入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的我們,不僅要傳承祖輩們的優良文化,更要對其加以順應時勢的改良優化,讓古老的中華文明繼續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

標籤: 説明文 清明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qingming/7ygdj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