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清明節 >

2021年清明節吃什麼(合集15篇)

2021年清明節吃什麼(合集15篇)

2021年清明節吃什麼1

即便你平日裏對二十四節氣並不是很注意,或者你從沒刻意數過中國到底有多少個節氣,清明節,也不會讓你感到陌生,因為這一天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一個紀念祖先、懷念已故親友的日子。

2021年清明節吃什麼(合集15篇)

談到清明節,我想有很多人都會想到一個歷史故事:史書記載,在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快要餓死的時候,跟隨他的介子推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於是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一直效忠於他的隨從們,可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而是選擇帶母親隱居山中,過起了隱居的生活。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着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了。故事説完了,我們再來説説清明養生,當然不能吃“寒食”嘍,實際上,清明開始,氣候上基本上不會再有寒流出現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雨季又開始出現,氣温會隨着降雨而略有降低,但是雨後天晴,氣温又會不斷升高。

在這個節氣裏,大家千萬不要整日窩在家中,要經常外出到樹林河邊或者公園,綠色植物多的地方散步,保持樂觀的心情,多呼吸新鮮空氣,進行適當的運動。飲食方面,清明時節的飲食仍以春季養肝、養陽、護脾胃為主,但要開始增加補益肺氣的食物了,這是因為4月已經接近春季的尾聲,夏季的主氣是火,五行中心火克肺金,因此要補益肺氣,未病先防啦。

服一些適時的滋補品,如煲點銀耳湯(銀耳甘平,無毒,能潤肺生津,益陰柔肝);泡杯菊花茶(菊花疏風清熱,有平肝、預防感冒、降低血壓等作用)。也算提前為即將到來的夏季,心之主氣做做準備。這個季節常會有新鮮的桑椹兒上市,有條件的朋友可拿它與菊花一起泡茶喝,桑椹益腎潤肺,可以收到肝肺同養的效果。

2021年清明節吃什麼2

清明節吃什麼菜,清明節在即,很多朋友在問,清明節吃什麼蔬菜更養生,那麼清明節都有什麼菜,清明節吃什麼菜好呢?下面一起去了解看看吧!

苦菜

苦菜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有生長,又有叫苦蕈菜、苣菜、敗醬等。苦菜顧名就能知其屬性是味苦性寒,清熱涼血,解毒,消腫排膿。

苦菜中還含維生素C及大量鐵質,蛋白質、脂肪、糖類、胡蘿蔔素、維生素B及鈣、磷等。此時食用清熱涼血,降內熱減少因內熱而外感風寒的疾病。

馬頭蘭

馬蘭頭,又有叫馬蘭、螃蜞頭草、田邊菊等,我國大部分地區路邊及田野有生長,也有人工栽培。其含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A、蛋白質、脂肪、鈣、鐵等,味辛性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對於口腔潰瘍、咽喉

腫痛、,衄血,血痢等都有一定食療作用。

我們把馬蘭熟加調味後,美味可口,為家庭喜食的蔬菜之一,並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經常食用可達清火明目之目的。如把馬蘭洗淨燙熟切碎,拌香豆腐乾絲,經常食。

適用於咽腫痛,目糊,內火重,能清熱涼血。馬蘭洗淨,搗爛取汁分服,適用於吐血,衄血,牙齦出血,高血壓,皮下出血,創傷出血及淋濁,能涼血止血。

薺菜

説起薺菜,也是十字花科植物的帶根全草,具有十字花科的植物抗氧化的能力,在盛產的季節吃鮮又有保健功效,可為一舉兩得了。薺菜又叫護生草、薺、芊菜、雞心菜,目前除野生外,在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在傳統醫書中皆有記載如:《本草綱目》:“明目益胃”;《名醫別錄》:“甘、温,無毒。和肝氣,和

中為上品”;《日用本草》:“涼肝明目”。也恰在春季調養肝之時,食點薺菜正適時令。 薺菜味甘性平,內含草酸、酒石酸、蘋果酸、延胡索酸、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及胡蘿蔔素和

多種維生素等,薺菜酸有明顯的止血作用。那麼薺菜能涼肝止血,明目降壓,利濕通淋,常應用於痢疾,水腫,淋病,吐血,便血,目赤疼痛等症。

在食用時為了不影響對鈣質的吸收,食用前先焯水去草酸為宜。同時選用嫩葉可食,以扁莖葉細小者為佳,全草曬乾及花葉子可入藥。據報道,薺菜煎水有預防麻疹作用,還有降低血壓作用。 食療小方:自制涼血止血鮮薺菜汁,用洗淨的鮮薺菜搗汁250ml,慢慢飲。適用於咳血,吐血,便血,血蹦。

刺兒菜

我們説起刺兒菜,其實它是菊科菊科植物小薊的全草或根,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有生長,常在路旁、溝岸、田間可見,人們常稱為小薊、薊薊菜。刺兒菜特別含生物鹼、皂苷等,味甘、苦,微寒,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而早在《本草綱目》中就記載着:“清火疏風豁痰,解一切損傷,血崩白帶”,還在《本草拾遺》有:“破宿血,止新血”,《上海常用中草藥》説:“清熱止血,降壓,散瘀消腫。治各種出血症,高血壓,黃疸,肝炎,腎炎”。現在臨牀應用於急性傳染性肝炎,高血壓及一切出血,但體虛胃弱者慎食。那麼雨季採取,洗淨,蘸醬生食。據報道,小薊對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鏈曩球菌、結核桿菌有

抑制作用。

2021年清明節吃什麼3

清明飯

如果説清明上墳的別樣風俗是家鄉的一道風景,那麼我認為清明飯可算得上是風景中的風景了。

家鄉的清明飯不是一般的米飯,它以糯米為主,豆類及乾果為輔,經過當地一種植物的花浸染之後蒸熟而成。剛蒸熟的熱氣騰騰的糯米飯,顏色黃亮黃亮的,香氣撲鼻,秀色可餐。所以每每米飯一出鍋,孩子們總會趁大人不注意伸出小手抓上一把,飛也似的躲到一邊兒有滋有味的嚼起來。

小時候的清明飯是單純的,只有用香花浸染成的黃糯米摻上紅豆做成,有些人家甚至紅豆都沒放,只是黃糯米,然而即使是這樣做出來的糯飯,也依然受到人們的歡迎。後來隨着生活條件改善之後,清明飯的成分更多了。有的摻進豌豆米,還有的摻進紅棗,葡萄乾等。我則喜歡摻進板栗做成板栗糯飯。因為孩子喜歡吃板栗,所以凡是我用板栗做的飯食他都很喜歡吃。什麼板栗粽子呀,板栗稀飯呀,板栗糯飯呀。只要聽説我做這些,他一定嘴饞。

板栗粽子香氣清淡,鹹中帶甜;板栗稀飯軟中含香,入口即化;板栗糯飯呢有些健壯、硬朗,香味多樣,濃而不烈,既有花香,又有糯米香,還有板栗的果香。入口不甜,但是慢慢咀嚼,這種香味,甜味就會慢慢的在口中盪漾開來,而且嚼的越久,味道越好。這我讓想到了生活,你只有慢慢咀嚼,才能感受到它的味道一般。以前公公尚在,為了照顧他老人家,請明時,我都會做紅豆的,豌豆的,還有板栗的,如今公公不在了,我只做板栗的了,不過有時我還會在裏面加上紅棗,葡萄乾,果仁等,不但孩子們喜歡吃,客人們也非常歡迎。尤其是外地的客人,一到我們家,總會問我:“有沒有板栗糯飯呀?”

我也喜歡吃這種糯飯,但不是用碗裝着,用筷子挑着吃,而是用手抓着,擠成團,有時還會用力擠一下,弄成半爛不爛的狀態才開始吃。這樣的吃法,

在很多人看來有些怪怪的,好像也極不衞生,但我卻情有獨鍾,而且樂此不疲。也許這是很多年齡漸長的人,而且是有過我們那個年代的記憶的人特有的一種習慣吧,我很喜歡這種感覺。

對於我的吃法,孩子也喜歡,有時他也會像我一樣用手抓着吃,但是同樣的清明飯,同樣的吃法,滋味應該是不一樣的吧?

2021年清明節吃什麼4

春食蔬菜勝靈丹:春天,是一年中生長收藏的“春生”時節,有句俗語:“春吃蔬菜勝補藥”,此時宜多吃一些應時蔬菜以求升發肝氣。

春菜

以其性甘苦寒而澀腸止血、健脾理氣而助消化,有利於肝氣和脾氣的升發疏泄。

春韭

即春天的韭菜,其性温升發,是春天補藥,可增加人體胃腸蠕動,起着血管清道夫作用,以其補益肝腎而增加人體抵抗力作用,但對於“熱身”或有積火、痰濕者不宜吃用。

春筍

性味甘微苦,能解除胃腸燥熱、通便理氣去瘀,因其含較多纖維素,大便稀溏者不宜多食,風濕病人也不宜食用。

枸杞菜

與豬肝瘦肉共用為湯品,可以清肝明目,有利於解鬱肝氣。

可適當進食大棗、蜂蜜、母雞等協助人體陽氣升發之品,並可適當加入人蔘以大補元氣又不致燥熱(如選用洋蔘、生曬參、黨蔘)。

枇杷果

性涼味甘酸,可潤肺、止渴、下氣,適用於痰多咳嗽或一般保健之用。

桑堪

含有7種維生素和葡萄糖及人體需要的16種氨基酸,性味甘寒無毒,功能補肝、益腎、息風、滋液。除生食外,有的還喜歡加糖或蜜熬膏,浸酒等食用。

藥膳方面可以選擇

扁豆粥

即白扁豆60克,浸泡2小時;粳米150克煮粥。

枸杞銀耳羹

枸杞、銀耳(即白木耳)各10克、山藥15克,加水煮爛後加入冰糖30克,雞晝清兩個,最後撒入鮮菊花3克左右。

錢葱蘿蔔汁

錢葱與蘿蔔汁各250克,分別洗淨榨汁食用。

清明飲食注意事項

注意“病從口入”

而多變的天氣容易使人受涼感冒,發生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此時又是呼吸道傳染病,如白喉、猩紅熱、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腦膜炎等的多發季節,因而要認真注意天氣變化,增減衣服,以及儘量少出入公共場所,尤為注意“病從口入”。

忌食“發物”

此節氣亦是多種慢性疾病易復發之時,如關節炎、哮喘、精神病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發的食物,所謂“發物”,從中醫角度上是指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魚、海蝦、海蟹、鹹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可適當吃些涼性食物,因此“寒食節”也有一定的養生道理。

宜食物有粳米、芝麻、花生、赤小豆、糯米、鵪鶉、鵝肉、蚌肉、螺螄、雞蛋、韭菜、芫茜、萵筍、淮山、蘋果、橘、馬蹄、梨、桃、櫻桃等。養生的湯品宜紅蘿蔔竹蔗水、胡椒煲豬肚、川芎白芷燉魚頭、韭菜滾狗肚魚、鮮土茯苓煲豬展、鹹菜滾黃沙蜆、貓爪草煲豬瘦肉等。

飲食規律,低鹽多蔬果

飲食須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宜少吃羊肉等酸性食物,可適當“增甘”即多食甜食,順應春天養生生機。但肥胖者宜相應減少甜食,限制熱量攝入,多食瓜果蔬菜,對老年高血壓者應特別強調低鹽飲食,相應增加鉀的攝入,如多食用蔬菜、水果類食品。以上這些同樣也是健康人羣要注意的。

清明養生“明前茶”

著名明代大醫家李時珍在清明時節養生中最推崇的是品茶,尤其是“明前茶”。“明前茶”是指每年清明前採摘加工的新茶,有養肝清頭目、化痰除煩渴的功效。俗話説“春眠不覺曉”,飲用“明前茶”則有提神醒腦之功,如李時珍所説的“茶苦而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宜飲茶為單樅、鐵觀音、龍井和花茶等。此時節也是胃腸容易不適之時,近年人以三花奶衝普洱茶的方法來健腸胃,有胃病的人不妨一試。

2021年清明節吃什麼5

  1、四川清明節吃什麼

1.1、草粑粑

清明草粑粑在宜賓的東、南片區,清明草粑粑的做法大同小異,但所用清明草的部位卻大不相同。宜賓市區是分界線,以東用的是清明草的嫩葉,做出來的粑粑是綠色的;以西是用黃黃的花,做出來的粑粑是黃色的。而我,綜合了東、西兩大片的做法,葉子和花各用一半,顏色雖然綠中帶黃,但香味和其他兩種差不多。

1.2、歡喜團

歡喜團也叫糖油果子歡喜團四川成都一帶清明節有以糯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擺賣。清人《綿城竹枝詞》有詩云:“‘歡喜庵’前歡喜團,春郊買食百憂寬。村醪戲比金生麗,偏有多人醉腳盆。”

  2、四川清明節習俗有哪些

2.1、插竹籤

“插竹籤”指取整竹或竹片,寫上所紀念的人的姓名,插在墳頭,四川因竹多,因此具有這一特色習俗。

2.2、頭上戴柳葉符

清明節插楊柳是全國各省份差不多的習俗,而四川地區獨特之處在於,除了將楊柳枝掛在門口、墳前,愛美的四川婦女還會在清明節這天將柳條戴在頭上,叫做柳葉符。

2.3、請城隍像祭孤

這一習俗很好地體現了四川古人的人文關懷。清明這天,城裏的人抬着城隍像,走出北門,前往城北的祭壇祭孤。這次祭孤會有人專門撰寫祭文,拜祭的對象分為兩類:沒有後人的鰥寡孤獨,以及幼年早夭的孩童。

2.4、火神門祭火神

這也是四川地區比較獨特的習俗之一。清明前一天是寒食節,人們把家裏的火都滅了。人們在清明當天專門去火神門祭拜火神,回來以後再重新生火。

  3、清明節期間的禁忌有哪些

3.1、清明節忌諱探視朋友親人嗎

最好不要清明節當天去探視親朋好友,隔天去探視為宜。因為清明節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很説不過去的,或者説不吉利。當然,你也可以請親朋好友在外面吃飯為宜。

3.2、選擇清明時期結婚好嗎

同上理,結婚是人生大事,最好避開選擇清明節時期結婚。

3.3、清明節可以出去旅遊嗎

清明節的重要活動就是去踏青,春暖花開的時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無可厚非。但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別人祭掃比較多的山!不要説不吉利的話,更不能説對亡者不敬的話,晚上活動要謹慎。因此清明節休假出去旅遊不能説是對不起列祖列宗。

  清明節如何掃墓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乾淨。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

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古人會在祭拜後圍坐聚餐飲酒;也可放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相關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

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別。

  清明節的由來

談到清明節,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着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也是清明節的由來。

2021年清明節吃什麼6

南京清明節吃什麼

1、寒具

唐代之前,清明前一天古人叫寒食節,以紀念晉國公子的功臣——寧願燒死、也不出山為官的介子推。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人們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如青團、饊子等。入宋以後,清明和寒食節逐漸合而為一。

寒食食品達數十種,大多寓意深刻。甜而不膩的青團、香脆精美的饊子、鮮嫩欲滴的清明果、米香撲鼻的烏稔飯、豐滿味美的清明螺。

而老南京吃“寒具”,就是饊子。饊子以油和麥面揉拉成細條,盤繞環狀,油炸而成。春日踏青,帶上寒具,邊吃邊遊,或加糖用開水沖泡食用,自有一番風味。由於寒食節禁火,寒食節的前一日就稱之為“炊熟”,人們在這一天會準備各式各樣可供冷食的食物,留待後面幾天吃,直到清明結束。

2、吃清明

清明節在古代是祭祀性的節日,一般人家要用四碟六碗時饈清酒祭奠祖先。祭完之後,家人和應邀來的親戚共享酒食,叫“吃清明”。

古代在江南,人們要挑薺菜做餛飩過節,清明掃墓時要做黃花青果糕作供物,採用一種菊科野草的嫩葉搗爛去汁和粉做成,非常好吃。而且,清明美食的傳統還來自於古代清明踏青之後的野餐。

尤其古代的女子平時不能出門,而清明節這天的祭祖、踏青是古代女子出門的好時節,她們在這一天會精心打扮,早早出門去祭奠先人,然後就踏青遊玩,所以在古代清明節也是女人們的節日,她們可以到郊外賞玩春色,放風箏,然後野餐。

3、青團

南京人最熟悉的清明美食就是青團了。青團,俗稱青圓子,只有江南才有,而且,只在清明前後才有。也因此,它又叫清明果,一年裏能吃青團的日子,就那麼十幾天,所以,南京人都格外珍惜。

青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團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種,泥胡菜、艾蒿、鼠麴草。泥胡菜氽後色做碧綠,以前常用,現在用的已不多見)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糰子。

清明節為何要吃青團?專家説,除了一些地方祭祖需要食材外,青團所含有的青汁營養豐富,特別是春季肝火旺盛有很好的食療作用,吃到美食還能養生健體,老祖宗的飲食習慣其實大有講究。

4、河蚌豆腐湯

在南京清明時節,還有一道鮮美的美食就是河蚌豆腐湯。清明前後,外出祭掃踏青是傳統。這個季節最有名的河鮮當屬刀魚、鰣魚、河豚魚,可惜這三種魚越來越少,價格也不是一般百姓能夠承受的,但是河蚌和螺螄這樣大眾化的廉價河鮮,一樣能透出春的氣息。

清明節前後的河蚌最乾淨,肉質最肥厚,且有清熱解毒,滋陰明目之功效,老人們常説“春天喝碗河蚌湯,夏天不生痱子不長瘡”。

河蚌吃法以煲湯居多,當季燒鍋河蚌豆腐湯,實為美味佳餚。河蚌洗淨後先要用熱油爆炒,雜以薑絲、黃酒,然後豆腐隨之下鍋,做這道菜關鍵是火候要到位,直燉到豆腐起孔也就差不多了,多燉就會把蚌肉煮老了。這個時候的河蚌豆腐湯,純一白色,和鮮奶無異,撒些蒜末、胡椒粉,熱氣騰騰地端上桌,鮮白的濃湯,碧青的蒜末,褐色的蚌肉,粉嫩的豆腐,直叫人食慾大振。

5、螺螄

以前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俗話説:“清明螺,賽過鵝。”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説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

食用田螺也是很有門道的。清明前南京吃的田螺又稱螺螄,為了防止螺螄肉裏的泥沙,老南京人都會買回家後放到水裏再養幾天,專家提出了另一種養護方法,在養護水裏可以放適量的豆漿,這樣只需要一天時間就能將螺螄裏的泥沙清理乾淨,而且螺螄肉還保持了香嫩可口。

螺螄除了正常的連殼燒製外,還可以選擇將螺螄肉與豬肉混合,將這樣的肉末放入青椒、菜瓜裏面,既有蔬菜的風味,同時也能品味到河鮮的鮮美,是一道不可多得的時令菜餚。

6、野菜

清明時節各種鮮嫩的野菜都成為南京人餐桌上的美食。“三月八,吃椿芽兒。”南京的吃貨們盤點出的“八頭一腦”似乎是最能為野菜理出頭緒的俗語。

“頭”是嫩莖葉等植物的新生部位,“八頭”指的是枸杞頭、馬蘭頭、薺菜頭、香椿頭、苜蓿頭、豌豆頭、小蒜頭、草頭,“腦”則是南京特有的清熱解暑的菊花腦。這九種野菜,口味各異,但共同點是清香別緻、油綠可人,充滿了春天的氣息,都在這個季節集中上市,成為江南人的春盤盛宴。

南京人愛野菜,並不是為了“草根”而“草根”,據説與佛教的興盛有關。也有説法與明城牆有關,南京的城牆建得超高超厚,考驗了一切企圖破城者的耐心,斗的就是誰比誰先餓死。雖不知與“高築牆”並舉的“廣積糧”是怎麼個積法,不過每次圍城圍到一定時候,堅守在南京城裏的居民就不得不以野菜度日。被圍的時日多了,吃野菜自然也就內化為一種飲食習慣。

清明節的歷史來源

要談清明節,需從一個節日——寒食節説起。

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中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8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2021年清明節吃什麼7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麪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説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部分地區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青團又稱清明餅、棉菜饃餈、茨殼粿、清明粑、艾葉粑粑、艾餈、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葉餈粑、艾粄、艾草糕、清明糰子、暖菇包等等。

2、清明節的別稱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3、清明節的養生方法

清明時期,飲食方面,有些地方還保留着清明禁火吃冷食的習慣。但是,有一部分人羣是不適合吃冷食的。清明時節飲食宜温,多進食蔬菜水果,尤其是時令蔬菜。另外,清明節氣中,可多吃些護肝養肺的食品,例如薺菜、菠菜、山藥,對身體有好處。飲食須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宜少吃羊肉等酸性食物,可適當“增甘”即多食甜食,順應春天養生生機。但肥胖者宜相應減少甜食,限制熱量攝入,多食瓜果蔬菜。清明節氣中,不宜進食筍、雞等。“動風昇陽性發物”指易引動肝風,易升氣昇陽的發物,發物會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

清明節掃墓的注意事項

避開掃墓高峯、避免擁擠週六週日是掃墓高峯期,市民最好避開這兩天去掃墓。由於現在開私家車的人越來越多,每年掃墓高峯期都有交通堵塞現象發生,對此,九天陵園提醒廣大市民,前往掃墓時儘量選擇乘坐各類公共交通工具,將掃墓時間拉長一些或錯開重點時段,以緩解人多車多給道路交通帶來的壓力。

注意防火,確保安全,文明祭祀呼籲市民轉變舊的掃墓觀念,掃墓時不搞封建迷信活動,不買小販兜售的迷信物品,大力提倡“鮮花祭奠”,用鮮花代替焚燒紙錢、香燭以及燃放鞭炮祭掃,這既是對親人的最好的祭奠,又減少了消防隱患。

銀耳。銀耳是平民補品,但是卻能夠和人蔘、燕窩等媲美,是女性的最佳養顏食品。銀耳常用來煮甜湯,是不可多得的利水滲濕、養血滋陰、補腦提神、美容嫩膚、補腎強精的保健藥物。而且女性月經不調、大便祕結都可以食用銀耳湯。山藥。山藥在中醫上有極好的讚譽,因為山藥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保持血管具有彈性,避免動脈硬化,同時多吃山藥可以避免脂肪沉積,減少引起肥胖的原因。另外,在山藥中有一種物質叫做多巴胺,可以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

韭菜。韭菜有“洗腸草”之稱,它含有較多的粗纖維,能增進胃腸蠕動,可有效預防習慣性便祕和腸癌。清明時分,正值春蔬飄香的時節,人體經歷了漫漫冬季的滋養,此時正應攝入一些當季的鮮嫩青綠色蔬菜,在讓腸胃休息的同時,還可借其纖維素來加速體內油脂與毒素的排出,促進新陳代謝等。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減肥食物。

2021年清明節吃什麼8

  福州清明節食俗:菠菠稞

福州人掃墓祭祖還要供奉供品,供品並不複雜,只有光餅、豆腐和麪點等,但有一供品是絕對少不了的,即福州特製的“菠菠稞”(也稱“清明粿”),所以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節前後,街上店鋪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稞皮,以豆沙、蘿蔔絲等做成餡捏製而成的,造型比較簡單,倒是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稞以春天的綠意,掃墓後回家的路上,菠菠稞就成了很好的充飢的點心。

也有一種説法,正宗的福州“清明粿”則是以鼠麴草為原料,先將其花葉榨汁,再混合糯米制成黃綠色的粿皮,然後在裏面裹上用紅豆沙和蘿蔔絲混合製成的餡。

糯米、鼠麴草汁液、紅豆沙和蘿蔔絲是製作福州傳統口味“清明粿”的4種主要原材料,這些原材料分別有不同的養生功效。

糯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的功效。鼠麴草是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呈青綠色,通常在春季開花時採收。鼠麴草也是一種藥材,根據相關資料記載,其具有祛痰、止咳、平喘、祛風濕等功效。

傳統“清明粿”中的主要混合餡料——紅豆沙和蘿蔔絲,紅豆在《本草綱目》中的正式名稱為“赤小豆”,它有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等效果。蘿蔔絲則有清熱生津的功效。

因此,用傳統手法烹製而成的“清明粿”極具清熱、健脾、平肝等功效,很適合在清明期間食用,但胃潰瘍患者或胃腸道功能不佳者應不食或少食。目前,市面上有一部分“清明粿”沒有鼠麴草汁液的成分,而是用人工色素着色而成,不提倡多食。

糯米本身的糖分很高,糖尿病患者要謹慎食用。另外,糯米不易消化,老人和小孩食用清明粿要有所節制。年輕人一天食用2—3個為宜,老人和小孩食用1—2個,嚐嚐鮮就可以了。

另外,福州民間有句諺語叫“(農曆)三月薺菜當靈丹”,意思是説清明期間的薺菜鮮嫩,營養價值高,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清明期間多吃些薺菜水餃、涼拌薺菜等菜餚有益健康。

  福建清明節其他食俗

在永定,有句俗話説:沒吃過“清明粄”,便不算過清明節。做清明粄的原材料是一種叫苧葉的野生植物,這葉子是綠面白背的,用它做出來的點心,吃起來有種特別的香味,多吃也不覺得飽膩。連城的“清明桃”也有些類似。皮是米漿做的,裏面加了鼠麴草或艾葉的汁,因此是綠色的,裏面包着筍、香菇和肉,或是芋頭和蝦米。

而在三明泰寧每家都要做的是一種叫“暖菇包子”的小吃。暖菇是由泰寧話音譯過來的,其實就是鼠麴草。上山掃墓時,帶些暖菇包子作為祭品,還會配上茶。

永泰通常在清明時節制做一種名為“鼠曲粿”的特色糕點,用以祭奠先人,饋贈親友。福清清明節並沒有吃菠菠稞的習俗,反而更注重光餅。福清人前往給祖先祭掃前,都必須帶上光餅,但光餅並不是祭品,是回程時候用來食用的點心。

  清明節介紹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説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2021年清明節吃什麼9

冬至之後的第105天就是寒食節,一般跟清明節相差一兩天,因為相近,人們常把這兩個節日看做是一個,講究吃寒食,而這個習俗也是來源於介子推的傳説。介子推母子是被燒死在綿山之上,因此在這一天人們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傳統的“寒食節”又稱“換火節”,説的是家家户户燒了一冬的爐膛,開春後要滅火清理了,所以家裏停火一兩日,只能吃涼食了。因此舊時北京很多家庭都在寒食節的前一天準備出次日的食品,大多是一些小吃,逐步就演化出了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

所謂“寒食十三絕”其實是清朝時睿親王府家清明節上墳祭祀的時候,在朝陽門外一家餑餑鋪訂購的食品,在祭祀時擺成了階梯狀的十三層,為“十三階”。這個做法後來傳到海淀的八旗營房,被叫成了“十三絕”,滿族八旗營房的人們就用13種普通小吃組成“十三絕”。

寒食十三絕是什麼?有一種説法,“寒食十三絕”具體包括:蹄燒餅、螺絲轉、饊子麻花、薑絲排叉、驢打滾、糖火燒、艾窩窩、糖卷餜、糖耳朵、豌豆黃、焦圈、硬麪餑餑、芝麻醬燒餅。另版“寒食十三絕”:奶油炸糕、螺絲轉、饊子麻花、薑絲排叉、驢打滾、糖火燒、艾窩窩、麪茶、糖耳朵、豌豆黃、焦圈、硬麪餑餑、芝麻醬燒餅。

北京清明節吃什麼?下面小編為您一一介紹寒食十三絕。

1、薑絲排叉

薑絲排叉又叫薑汁排叉、姜酥排叉、蜜排叉,京味兒十足的北京小吃。雖然是道“北京名吃”,但自己在家做起來一點也不難。只需先用鮮姜泡水,再用生薑水和成麪糰,後擀成均勻光滑的薄片,然後在薄片上撒上澱粉面,疊起合成長條後,用刀切成約寬為2釐米、長5釐米的排叉條,將兩小片疊到一起,中間順切三刀,散開成單片套翻在一起,用温油小火炸好。下一步將炸好的排叉過蜜,用生薑水熬開後撈出薑絲,放入白糖,開鍋後放飴糖,繼續熬開後移小火上,將炸得的排叉入薑絲熬出的薑糖稀中迅速過蜜,控幹放涼即可。

2、馬蹄燒餅

老北京有句俗語“東一夥子,西一夥子,早點就吃馬蹄燒餅夾果子”,就説的是馬蹄燒餅。製作馬蹄燒餅用的是一個長方形的磚砌吊爐,下面是煤火,上面正面開有洞口,爐頂上帶有幾個馬蹄凹圓形的印模子。烙制燒餅時,將已在案板上和好的半發麪的小餅粘上些芝麻,再刷一層油和糖水,再往爐頂上的模子裏一貼,小餅即成馬蹄形了。烤熟後,外焦而中空,掰開正好夾進去一個油炸鬼,吃起來香酥甜美,十分可口。

3、奶油炸糕

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營養的小吃品種,它用上好麪粉為原料,先燒適量開水,水開後,改用小火,將麪粉倒人鍋內,迅速攪拌直到麪糰由自變成灰白色,不粘手時,取出稍晾成燙麪。白糖用水化開,香草粉用水化開,適量雞蛋液在碗內攪勻,分幾次加入燙麪中,最後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勻。然後在鍋內倒油,旺火燒至冒煙後,改用小火,此時將揉勻攪拌好的麪糰,500克分成40個均勻小球,人油鍋前用手摁成圓餅,逐個下人油中,待餅膨起如球狀,並呈金黃色時撈出,滾上白糖即成。

4、糖耳朵

又稱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又稱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糖耳朵炸製成形後,要趁熱放入温熱的飴糖中浸泡一分鐘“過蜜”。適宜在秋、冬、春三季食用,因為夏季炎熱,蜜容易脱落。蜜麻花色澤棕黃油亮,綿潤鬆軟,甜蜜可口。

寒食十三絕還有很多小吃沒有介紹,感興趣的朋友要記得往下看哦。

5、驢打滾

驢打滾來歷不凡,光看它的加工材料包括大黃米麪、黃豆麪、紅豆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足以符合營養膳食指南上的.食材多樣化這一條。它的製作分為製坯、和餡、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麪,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是老少皆宜的美食。

6、芝麻醬燒餅

北京人統稱燒餅,是大眾化的小吃品種。過去不少回民餐館都經營此類麪食,外皮多數帶有芝麻,也有不帶芝麻的,但不管表皮怎樣,中間都是以塗麻醬為酥層的。回民小吃經常是品種配套供應,如豆汁配鹹菜、焦圈,豆腐腦配麻醬燒餅,老豆腐配火燒,餡餅配小米粥,薄脆配牛舌餅。麻醬燒餅色澤金黃,外焦裏嫩,香味濃厚,一刀切開,層次清晰、均勻,一般十五六層的最為地道。

7、硬麪餑餑

硬麪餑餑是過去北京小吃中夜間供應的一種麪食,也是常見品種。由於人們生活習慣改變、生活水平的提高,走街串巷賣小吃的減少,這種小吃也斷了檔。硬麪餑餑的特點筋道香甜,過去均在夜間,有走街串巷的手藝人出售,吆喝聲在夜間傳得很遠。

8、糖火燒

糖火燒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點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曆史,以大順齋的糖火燒最出名。糖火燒香甜味厚,綿軟不粘,適合老年人食用。缸爐燒餅原為河北省小吃,後傳入北京,成為北京小吃。其特點是用缸作成爐子,將燒餅生坯直接貼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

9、艾窩窩

“白色的粉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搓。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艾窩窩。”就是説的老北京的傳統小吃:艾窩窩。艾窩窩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經蒸熟的,餡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後就能食用。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愛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

10、焦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可貯存十天半月,質不變,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的食品。過去 “焦圈”一般都在粥鋪、豆汁店、小吃鋪裏賣。《北京土語辭典》中記載:“作環狀,大小如鍛,特別酥脆。”

11、饊子麻花

饊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佳品,很受百姓歡迎。也有叫它饊子、環餅的,是麻花類的花式品種。據説環餅遠在戰國時期就有了,秦、漢以後,為“寒食節”的必吃食品。它的製作比較麻煩。在事先將礬、鹼、紅糖、糖桂花放在盆內用温水溶化,再將麪粉倒入和均勻,和好後挫長條盤起來餳一會兒,然後揪成40克一個的小劑。

12、螺螄轉兒

螺螄轉用標準粉、麻醬、油、鹽、花椒、茴香少許及鹼面為原輔料。先用標準粉、發麪、鹼一起和麪搓成長條,揪成75克左右的小劑,擀開甩成薄片,抹上麻醬,捲成筒形,按扁,由中間切開,不要把層壓實,切完兩塊放在一起,層面向下,將背面的邊捏實,用手拿起兩頭,一頭為中心,用一隻手穩住,另一隻手邊抻邊向一個方向轉,轉完按扁,放入烤盤內烤熟即成。

13、豌豆黃

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按北京習俗,農曆三月九年級要吃豌豆黃。因此每當春季豌豆黃就上市,一直供應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豌豆以張家口出產的花豌豆最好。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同芸豆卷一起傳入清宮。

14、糖卷餜

糖卷果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睞,尤得女性食客的喜愛。糖卷果主料用山藥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

15、麪茶

麪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賣。有詩説:“午夢初醒熱麪茶,乾薑麻醬總須加”。喝麪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邊轉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與品嚐麪茶的風味有關。它是用麪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後將搓得均勻的麪茶放在碗內,加上白糖,用開水衝成漿糊狀即可。

2021年清明節吃什麼10

1、清明節吃什麼菜

1.1、韭菜:俗話説:“韭菜春食則香,夏食則臭。”春天氣候冷暖不一,需要保養陽氣,而韭菜性温,最宜人體陽氣。

1.2、大蒜:具有很強的殺菌力,對由細菌引起的感冒、腹瀉、腸胃炎以及扁桃腺炎有明顯療效。據最新研究,大蒜還具有一定的補腦作用,其原因是大蒜可增強維生素B1的作用,還能抵制放射性物質對人體的危害。

1.3、山藥:山藥尤宜於春季食用,一則能健脾益氣,可防止春天肝氣旺傷脾;二則能補腎益精,可增強人體抵抗力,免疫力,不易在春天發病;三則山藥營養豐富。

1.4、菠菜:菠菜的胡蘿蔔素含量可與胡蘿蔔媲美。中醫學認為,菠菜有養血、止血、潤燥之功,對便血、壞血病、消渴、大便澀滯、高血壓、腸結核、痔瘡等病有一定療效。

2、清明節的傳統食物

2.1、清明飯

每逢清明節前夕,家家户户都要從野外採集各種供食用的青草藥,用來製作清明叛。常用的草藥有艾草、麻葉、雞矢藤、清明菜(白公翁)、薺菜、枸杞葉等。將需用草藥洗淨、去梗、煮熟,拌在預先浸透濾乾的糯米(加適量大米)中,用碓皿番成飯糰,添進紅糖搓勻,製成飯塊蒸熟即成。

2.2、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麪,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糕就是穀物類,穀物類加上棗,符合春季養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來限制一下肝氣過分的往外張揚。

3、清明節的時令養生菜

3.1、口蘑白菜

材料:白菜250克,幹口蘑3克,醬油、白糖、精鹽、味精、植物油適量。

做法:白菜洗淨切成段,口蘑温水泡發。油入鍋內燒熱後,將白菜入鍋炒至七成熟,再將口蘑、醬油、糖、鹽、入鍋,炒熟後,放入味精攪拌均勻即成。

功效:清熱除煩,益胃氣、降血脂。適宜於高血壓、冠心病、牙齦出血者。

3.2、韭菜滾狗肚魚湯

材料:韭菜100克、粉絲50克、狗肚魚600克、生薑3片。

做法:韭菜洗淨,切段;粉絲清水浸軟,切段。狗肚魚洗淨,灑少許食鹽拌醃10分鐘。燒熱油,爆香薑片,加入清水,放下魚,大火煲5分鐘,改慢火煲10分鐘,下粉絲片刻,再下韭菜,煲沸,調入適量食鹽便可。

功效:嫩綠的春韭不僅為佳蔬也是良藥,它有温中行氣、健胃助肝的作用,在腸內還有消毒作用,故可治腸炎下痢,這道湯適合春天養生食用。

2021年清明節吃什麼11

1、蕎菜

蕎菜是廣東人清明節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時令蔬菜,因與“轎”同音,寓意先人坐轎歸去,免受乍暖還寒之苦。

廣州人祭祀完了後,分了豬肉,並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會將豬肉帶回家後,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着吃,還有不嫌麻煩的人家另外用這個“清明蕎菜”配一些雞蛋絲燒肉絲炸一些春捲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任務才算完成。

2、薺菜

薺菜是陽春三月的應季時蔬,又因其與“聚財”的諧音,而頗受百姓喜愛。關於薺菜,有這樣一種民間傳説,清明節在祭祖的時候,藉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新鮮薺菜洗淨後捆紮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薑,煮上一大鍋,每人吃一碗,既可交發財運,又可防治頭痛頭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俗。另外,因“薺”與“吉”諧音,所以,薺菜也有“吉菜”的説法。

“農曆三月三,不忘薺菜煮雞蛋”,用薺菜來煮雞蛋是清明節最常用的做法。具體做法其實很簡單:先將新鮮薺菜洗淨後捆紮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2-3片生薑,可以煮成一大鍋,全家吃。

3、雞蛋

清明節因與上巳節相近,食俗也有吃煮雞蛋。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又清明節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前者可吃,後者則僅供玩賞而已。

吃雞蛋,是源於古代的上祀節,人們為婚育求子,將各種禽蛋如雞蛋、鴨蛋、鳥蛋等煮熟並塗上各種顏色,稱“五彩蛋”,他們來到河邊把五彩蛋投到河裏,順水衝下,等在下游的人爭撈、剝皮而食,食後便可孕育。現在清明節吃雞蛋象徵圓圓滿滿。

4、艾粄

清明節吃艾粄是廣東的傳統風俗。清明節的艾粄被稱為“清明粄”,清明節前夕,市民到野外採摘艾葉,剁爛成漿後與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後分給大家吃。由於艾葉有祛濕、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粄身體強健之説。

做艾粄,一般要先將搗碎的艾草加上糯米粉、水、糖,一起拌成團,然後把麪糰捏成一小團,搓圓捏扁,把搗碎的花生、芝麻等餡料包進麪糰裏,再封口捏成扁圓形等形狀,墊在芭蕉葉上放入鍋中,隔水蒸約20分鐘,清香怡人的艾粄就可以出爐了。

5、菜包餈

清明前夕生活在粵北山區的南雄客家人除了掃墓祭祖、緬懷先輩外,還一直流傳着吃“菜包餈”的傳統習俗。相傳,清明時節吃了黃梔子和粘米做成的包餈,不但可以避邪,還能清熱去濕。

不起眼的菜包餈其實有着悠久的歷史。相傳,菜包餈原本是南雄湞江一帶船民的小吃,所以又名“船佬餈”,南雄珠璣巷是著名的廣府人南遷的中轉驛站,也是客家人的聚集地,相傳唐宋時南遷的中原地區先民春夏季節原本習慣用麥子做成麪粉來做菜包,一路南遷至嶺南後,由於麥子甚少,便用水磨將白米磨成的米粉來替代麪粉,做傳統的菜包餈的風俗也由此在南雄地區流傳至今。

6、粽子

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習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要比端午吃粽子早得多。現今仍有許多地方流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吃粽子的民間風俗。據廣寧縣誌記載,當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必不可少。“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廣式粽子的著名品種有“鹼水粽”、“燒鴨粽”、“豬油豆沙粽”、“叉燒蛋黃粽”、“鮮肉蛋黃粽”、“椰蓉粽”等,裹包形式有“四角粽”、“五角粽”,其中“什錦裹蒸粽”,一隻重量達500克。

7、螺螄

清明時節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説。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葱、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廣東和廣西人炒螺螄時,喜歡用蒜頭和鮮紫蘇葉做作料,這不僅能使螺肉的味道更加鮮美,還有一定的殺菌作用。

8、薄餅

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據説這是從古代的寒食節習俗演變而來的。明郭子章《潮中雜記》説:“潮之葱糖,極白極鬆,絕無渣滓。”由此可見,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葱薄餅之俗。

薄餅分皮、餡兩部分,皮是烙成圓形的熟麪皮,以薄得像紙的那一種最好;餡有鹹的、甜的兩種。鹹的主要是用蛋、鮮肉、臘肉等製作,可以把葱末混入香菇、豆芽、韭菜等已經做成的熟料中,混合起來。如果做的是甜餡的薄餅,就經過特殊加工成為‘糖葱’,做好後就放起來,到時候就用薄餅皮捲起來吃。

9、樸籽粿

樸籽粿是潮人清明掃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據傳昔年元兵於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區,殺戮掠奪,民不聊生,百姓被迫無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飢不擇食,只好採摘樸籽葉、果籽充飢,後人為永記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葉”民諺。潮人世代相傳清明節加工蒸制“樸籽粿”的風俗,沿襲至今。

製作樸籽粿,首先將樸籽樹葉和果實(核)搗爛,與大米舂成粉末,然後發酵再配糖,最後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樸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樸籽為草綠色,個個咧開嘴大笑,總是給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覺。

10、甘蔗

廣州人稱掃墓為“拜山”或“行清”。拜山後分食甘蔗,並將吃過的蔗渣丟於墳前,還要將包子掰碎撒於墳前。甘蔗寓意節節高。清明節肇慶也有吃甘蔗的習俗,寓意歡歡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會叮囑小孩子,吃甘蔗要從頭吃到尾,不能沒吃完就扔掉。據説這樣子以後做事情才會有頭有尾,善始善終。

挑選甘蔗可以注意3個原則。一是摸,檢驗甘蔗的軟硬度;第二看,看甘蔗的瓤部是否有變色;三是聞,鑑別一下甘蔗有沒有異味。黴變的甘蔗質地較軟,瓤部顏色略深、呈淡褐色,聞之略有酒糟味。除了看外觀,商家剝皮時大家還要注意看甘蔗的中心和表皮,如果是紅心的話就不要購買了。有些不法商販有可能會把黴變甘蔗榨成蔗汁出手,所以建議來源不明的甘蔗汁大家最好也不要購買飲用了。

11、烤乳豬

在廣東地區,烤乳豬是不可或缺的清明祭祖佳品,廣東人也給它起了一些非常好意頭的名字—“鴻運當頭”、“紅皮赤壯”等,向先人奉上脆皮金豬,希望保佑子孫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宏圖大展。

南北朝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對烤乳豬更有詳細記載:“色同琥珀,又類真金,入口則消,壯若凌雪,含漿膏潤,特異凡常也。”根據記載,“取正在吃乳的小豬,擊殺後洗刷乾淨,除去五臟,用茅草塞滿肚腹,用一根柞木棒穿過,架到火上,緩火遙炙急轉勿停,以酒塗乳豬之表皮,表皮易於髮色。”最後乳豬表面變成琥珀色,便大功告成。

2021年清明節吃什麼12

1、清明節吃什麼養生

1.1、螺螄:田螺肉豐腴細膩,味道鮮美,素有“盤中明珠”的美譽。它富含蛋白蛋、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鈣質的天然動物性保健食品。

1.2、蝦:“三月黃魚四月蝦,五月三黎燜苦瓜。”關於清明蝦,曾經有詩這樣描述:“一夜東風吹雨過,滿江新水長魚蝦”。説的正是清明春雨淅瀝,河鮮生長讓人垂涎的景象。

1.3、河蚌:據説和螺螄一樣,清明前後的河蚌最肥美。“春天喝碗河蚌湯,不生痱子不長瘡”。老揚州常見的做法是河蚌燒豆腐、鹹肉燒河蚌,鮮得眉毛都要掉下來。都説明河蚌要在春天,尤其是在清明前吃最佳。

1.4、菠菜:菠菜為春天應時蔬菜,具有滋陰潤燥、舒肝養血等作用,對春季因肝陰不足所致的高血壓、頭暈、糖尿病、貧血等都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2、清明節的簡介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3、清明節的由來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着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也是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禁忌有哪些

1、黑氣運低:掃墓當日早晨,洗臉清面時,照鏡子若發現額頭有烏黑起色,表示運勢低迷,儘量避免掃墓,若一定要去,可攜帶開光護身物品(如:護身符等),以作化解。

2、食齋禁葷:掃墓當日早晨起身至到達掃墓地點,儘量食用素食,衣着整齊素嚴,以示對先人禮貌和尊重。

3、注意安全:焚燒紙錢,置放供品,應注意防火,確保安全,物品儘量自己攜帶,避免購買祭祀地點附近的小販兜售器物。

4、擇日祭掃:儘量避免雙休日或其他掃墓高峯時段,蓋因如今市民私家車增多,高峯祭掃,會因交通擁堵為出行帶來麻煩,可選擇乘坐各類公共交通工具,或將掃墓時間拉長(早出晚歸)或錯開重點時段,以緩解人多車多給道路交通帶來的壓力。

清明節家居方位的風水擺設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是一年一度中國人對自己祖先表達敬意與感謝之意的節日!然而,在清明掃墓的期間,有些禁忌與忌諱是你該避免的。下面的家居風水相關知識為您理清如何避開煞氣、擋抵厄運!

1、清明節早上為何要看看自己的額頭? 掃墓的當日早上,洗漱之前,先照鏡看自己的額頭,看看有沒有烏黑的氣色,如有則表示時運較低,儘量當日避開掃墓為宜;若一定要去,可隨身佩戴玉器(古玉效應更好),以作化解。

2、清明節拜祭會將陰氣帶回家嗎? 很不好説清這個問題,當然我們可以佩戴一些佛像、護身符。其實只要你做人厚道,同時懷着尊敬先人的心情,對四周的亡者亦予以尊重,應當不會有問題。拜祭回家後,必要時可以進行過火盆儀式,可除去因時運勢較低時,拜祭所招惹回來的氣場入宅。

2021年清明節吃什麼13

一、蒿粑

清明節吃蒿粑,是長江以南一帶漢族民間傳統習俗,大都以艾蒿、糯米為原料。勤勞的人們採摘新鮮的艾蒿嫩芽,搗碎煮制去汁,然後加上糯米粉拌勻,做成圓形,餡料可根據自己的口味做成有芝麻、糖的甜餡或是製成肉餡、蔬菜餡等。清明吃蒿粑有祝願健康長壽,不為邪惡所侵之意。

二、五色糯米飯

每年清明節時節,廣西一帶基本都會製作五香糯米飯,採來紫蕃藤、黃花、楓葉、紅藍,浸泡出液,分別拌着糯米蒸煮,最後糯米飯呈現出黑、紅、黃、白、紫5種色彩。象徵着吉祥如意,五穀豐登。

三、薄餅

廈門有清明吃薄餅的習俗,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聚在一起吃薄餅。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着這樣的風俗習慣。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在薄餅皮裏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一點辣醬等,卷後趁熱吃更有滋味。

四、粽子

看到粽子,你是不是不禁會懷疑是不是跑錯了場?然則並沒有,要知道,最開始吃粽子不是端午,而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現在,塘棲、長興、吳江一帶仍盛行清明吃粽子的風俗。俗話説“清明粽子穩牢牢”,“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五、明前茶

清明飲茶,中國自古就有清明飲茶的習慣,清明節前採製的茶葉稱為明前茶。明前茶採自茶葉的嫩芽,是新春的第一齣茶,茶色翠綠,葉質柔軟,香高味醇,為一年之中的佳品。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飲用過量濃茶會引起茶醉,渾身無力,不僅如此,長期飲用濃度過高的茶,體內的草酸含量會明顯偏高,患腎結石、腎臟鈣化、腎功能衰竭等草酸鹽腎病的機率也將增加。

2021年清明節吃什麼14

廣東清明節食物1、雞蛋

清明節因與上巳節相近,食俗也有吃煮雞蛋。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又清明節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前者可吃,後者則僅供玩賞而已。

吃雞蛋,是源於古代的上祀節,人們為婚育求子,將各種禽蛋如雞蛋、鴨蛋、鳥蛋等煮熟並塗上各種顏色,稱“五彩蛋”,他們來到河邊把五彩蛋投到河裏,順水衝下,等在下游的人爭撈、剝皮而食,食後便可孕育。現在清明節吃雞蛋象徵圓圓滿滿。

廣東清明節食物2、蕎菜

蕎菜是廣東人清明節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時令蔬菜,因與“轎”同音,寓意先人坐轎歸去,免受乍暖還寒之苦。

廣州人祭祀完了後,分了豬肉,並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會將豬肉帶回家後,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着吃,還有不嫌麻煩的人家另外用這個“清明蕎菜”配一些雞蛋絲燒肉絲炸一些春捲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任務才算完成。

廣東清明節食物3、薺菜

薺菜是陽春三月的應季時蔬,又因其與“聚財”的諧音,而頗受百姓喜愛。關於薺菜,有這樣一種民間傳説,清明節在祭祖的時候,藉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新鮮薺菜洗淨後捆紮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薑,煮上一大鍋,每人吃一碗,既可交發財運,又可防治頭痛頭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俗。另外,因“薺”與“吉”諧音,所以,薺菜也有“吉菜”的説法。

“農曆三月三,不忘薺菜煮雞蛋”,用薺菜來煮雞蛋是清明節最常用的做法。具體做法其實很簡單:先將新鮮薺菜洗淨後捆紮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2-3片生薑,可以煮成一大鍋,全家吃。

廣東清明節食物4、菜包餈

清明前夕生活在粵北山區的南雄客家人除了掃墓祭祖、緬懷先輩外,還一直流傳着吃“菜包餈”的傳統習俗。相傳,清明時節吃了黃梔子和粘米做成的包餈,不但可以避邪,還能清熱去濕。

不起眼的菜包餈其實有着悠久的歷史。相傳,菜包餈原本是南雄湞江一帶船民的小吃,所以又名“船佬餈”,南雄珠璣巷是著名的廣府人南遷的中轉驛站,也是客家人的聚集地,相傳唐宋時南遷的中原地區先民春夏季節原本習慣用麥子做成麪粉來做菜包,一路南遷至嶺南後,由於麥子甚少,便用水磨將白米磨成的米粉來替代麪粉,做傳統的菜包餈的風俗也由此在南雄地區流傳至今。

廣東清明節食物5、粽子

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習俗的“寒食節”吃粽子,要比端午吃粽子早得多。現今仍有許多地方流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吃粽子的民間風俗。據XX縣誌記載,當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必不可少。“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廣式粽子的著名品種有“鹼水粽”、“燒鴨粽”、“豬油豆沙粽”、“叉燒蛋黃粽”、“鮮肉蛋黃粽”、“椰蓉粽”等,裹包形式有“四角粽”、“五角粽”,其中“什錦裹蒸粽”,一隻重量達500克。

廣東清明節食物6、艾粄

清明節吃艾粄是廣東的傳統風俗。清明節的艾粄被稱為“清明粄”,清明節前夕,市民到野外採摘艾葉,剁爛成漿後與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後分給大家吃。由於艾葉有祛濕、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粄身體強健之説。

做艾粄,一般要先將搗碎的艾草加上糯米粉、水、糖,一起拌成團,然後把麪糰捏成一小團,搓圓捏扁,把搗碎的花生、芝麻等餡料包進麪糰裏,再封口捏成扁圓形等形狀,墊在芭蕉葉上放入鍋中,隔水蒸約20分鐘,清香怡人的艾粄就可以出爐了。

廣東清明節食物7、螺螄

清明時節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説。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葱、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廣東和廣西人炒螺螄時,喜歡用蒜頭和鮮紫蘇葉做作料,這不僅能使螺肉的味道更加鮮美,還有一定的殺菌作用。

廣東清明節食物8、甘蔗

廣州人稱掃墓為“拜山”或“行清”。拜山後分食甘蔗,並將吃過的蔗渣丟於墳前,還要將包子掰碎撒於墳前。甘蔗寓意節節高。清明節肇慶也有吃甘蔗的習俗,寓意歡歡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會叮囑小孩子,吃甘蔗要從頭吃到尾,不能沒吃完就扔掉。據説這樣子以後做事情才會有頭有尾,善始善終。

挑選甘蔗可以注意3個原則。一是摸,檢驗甘蔗的軟硬度;第二看,看甘蔗的瓤部是否有變色;三是聞,鑑別一下甘蔗有沒有異味。黴變的甘蔗質地較軟,瓤部顏色略深、呈淡褐色,聞之略有酒糟味。除了看外觀,商家剝皮時大家還要注意看甘蔗的中心和表皮,如果是紅心的話就不要購買了。有些不法商販有可能會把黴變甘蔗榨成蔗汁出手,所以建議來源不明的甘蔗汁大家最好也不要購買飲用了。

清明節食物9、烤乳豬

在廣東地區,烤乳豬是不可或缺的清明祭祖佳品,廣東人也給它起了一些非常好意頭的名字—“鴻運當頭”、“紅皮赤壯”等,向先人奉上脆皮金豬,希望保佑子孫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宏圖大展。

南北朝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對烤乳豬更有詳細記載:“色同琥珀,又類真金,入口則消,壯若凌雪,含漿膏潤,特異凡常也。”根據記載,“取正在吃乳的小豬,擊殺後洗刷乾淨,除去五臟,用茅草塞滿肚腹,用一根柞木棒穿過,架到火上,緩火遙炙急轉勿停,以酒塗乳豬之表皮,表皮易於髮色。”最後乳豬表面變成琥珀色,便大功告成。

廣東清明節食物10、樸籽粿

樸籽粿是潮人清明掃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據傳昔年元兵於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區,殺戮掠奪,民不聊生,百姓被迫無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飢不擇食,只好採摘樸籽葉、果籽充飢,後人為永記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葉”民諺。潮人世代相傳清明節加工蒸制“樸籽粿”的風俗,沿襲至今。

製作樸籽粿,首先將樸籽樹葉和果實搗爛,與大米舂成粉末,然後發酵再配糖,最後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樸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樸籽為草綠色,個個咧開嘴大笑,總是給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覺。

廣東清明節食物11、薄餅

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據説這是從古代的寒食節習俗演變而來的。明郭子章《潮中雜記》説:“潮之葱糖,極白極鬆,絕無渣滓。”由此可見,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葱薄餅之俗。

薄餅分皮、餡兩部分,皮是烙成圓形的熟麪皮,以薄得像紙的那一種最好;餡有鹹的、甜的兩種。鹹的主要是用蛋、鮮肉、臘肉等製作,可以把葱末混入香菇、豆芽、韭菜等已經做成的熟料中,混合起來。如果做的是甜餡的薄餅,就經過特殊加工成為‘糖葱’,做好後就放起來,到時候就用薄餅皮捲起來吃。

2021年清明節吃什麼15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更是干支歷辰月的起始;時間點在農曆每年三月七年級前後(公曆4月4-6日),太陽到達黃經15°時。英文名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又名“三月節”或“踏青節“。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温上升,中國南部霧氣少,北部風沙消失,空氣通透性好),因此得名。”

清明的時間點在公曆每年4月4-6日,而在農曆上的日期並不固定,為每年三月七年級前後,此因農曆是陰陽曆。

中國古代從清明起的15天內每隔5天分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着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中可以見到彩虹了。北方清明節相對來説沒那麼有氣氛,但是由於歷史的遺傳,北方清明節的飲食也是很講究的。那麼北方清明節吃什麼呢?

1.醴酪與環餅

《荊楚歲時記》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鄴中記》也説:「寒食三日作醴酪」醴酪是一種以麥芽糖調製的杏仁麥粥。一直到隋唐時,都還是寒食節的主要食品。另外,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還記載了另一種寒食節的食品─環餅。「環餅,一名寒具,以蜜調水溲麪」。油炸至金黃色後即可食用,味道極為脆美,相當近似現在的點心。

2.吃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脱,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麪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3.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説。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葱、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此外,我國南北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餈、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

4.面花

做面花是陝北婦女的拿手好戲。她們用自己靈巧的雙手,能將發了酵的白麪捏成各種形狀的面花。工具只是梳子、剪子、錐子、鑷子等日用品,輔料則是紅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蒸出來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藝術珍品,令人愛不釋手,捨不得馬上吃掉。

“子推饃”和麪花除了自己食用,還用來饋贈親友。母親要給當年出嫁的女兒送,稱為送寒食。農村孩子給自己老師送,讓離開家門獨自在偏僻的山鄉小村教書育人的園丁分享節日的美食。

5.清明果

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但在我的記憶中,清明節的到來就意味着能品償那青綠飄香的清明果了。

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色小花,葉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們手提竹藍,三五成羣來到田野喜滋滋地採摘艾葉,青青鮮鮮的艾葉滿滿當當地堆在藍子裏,煞是好看誘人。艾葉採回家後,便開始了繁雜的製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們又像摩術師,青青的艾草一轉眼就變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6.子推饃

在寒食節的發源地山西,在清明時節總要吃上一子推饃。子推饃外形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饃面中夾有核桃、紅棗、花生,稱為“子福”。子推饃可以長期保存慢慢使用,風乾後能保存到來年清明。

標籤: 清明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qingming/or9o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