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清明節 >

清明節習俗彙編15篇

清明節習俗彙編15篇

清明節習俗1

上墳要在墓頂“飄紙錢”

清明節習俗彙編15篇

清明是掃墓祭祖的節日。節前,常州人有“上墳”的禮俗。添土修墓的時間多利用在清明節前夕,先將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還要用油漆描寫,使其清晰。以白錢紙放在墓頂,用泥塊或瓦片壓住,叫做“飄紙錢”。修葺完開始祭拜,點燃香燭,擺上酒菜、糕團,按長幼輩份依次跪拜,同時焚化錠箔。清明節“吃祠堂酒”,也是常武地區人過節的一項活動。掃完墓要到祠堂去,在族長帶領下行禮,中午喝祠堂酒,睦族敦宗,祈求祖宗保佑,閤家平安。

清明節習俗2

又是一個清明節,這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杜牧的千古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知杏花村。”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懷念先烈的日子。主要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

今天是星期五,我們全家一行人回老家掃墓。

山路蜿蜒延伸,野草長到了我的大腿,我們經過了田野,繞過了小溪,爬上了陡坡,來到爺爺的墳前。楊柳枯萎了,有再青時,桃花謝了,有再開時。可是爺爺走了,不可能再回來了,我非常思念、悲傷、痛苦。

我們拿起掃帚,將墳的周圍掃了一遍,再用鋤頭將旁邊的草鋤乾淨,又各拿了一把黃土灑向墳頭。奶奶拿出祭品,開始向爺爺祭拜,我向爺爺深深地鞠了一個躬,拜了拜。奶奶嘴裏嘮嘮叨叨地向爺爺訴説着什麼。我想起奶奶平時對我説:“爺爺是一個勤勞肯幹,吃苦耐勞的人”。但是我已沒有機會能夠看見了,只能夠在照片上思念他。

我們掃墓結束,就要回家了。我心裏默默地想:只要每逢楊柳青了,桃花開時,我一定會再回來看您的。

清明節習俗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作文 清明節的習俗。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晚唐詩人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訴説着思念與哀傷。清明節就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就是掃墓和祭奠、追思已故親人的日子。

清明節前後流傳着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放風箏、盪鞦韆、鬥雞、拔河等,這些習俗隨着歲月交替和社會變遷,有些已經逐漸被遺忘,連一絲記憶都不復存在,有些仍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涵,國小五年級作文《作文 清明節的習俗》。

在舊時的青島,清明節也被看作就是一個大節氣。寒食節就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斷火,吃冷食。冬至後105天謂之寒食,從前的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人們在清明前兩天就開時斷火,即天不亮就把飯做好,直到落日後再燒火,以示對親人的懷念,由於人們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逐漸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

在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比較盛行,掃墓俗稱“上墳”。這一天要去祖墳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上香、燒紙,舉行祭禮。有的人家要利用這一機會修整墳墓,大多數就是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別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所以説,無論家裏多窮,清明節都就是要去上墳的。人們祭祀完畢,都要進行野餐,將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節儉之意。

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 吃白麪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另外,清明節時將印有蠍子圖案的紙貼在家裏,家中不招蠍子、蜈蚣,尤其就是在農村特別盛行。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就是一句流傳廣泛的民間諺語。清末民初,農村一帶開始合理安排農時,清明節這天,好多農家給牲口吃高粱米飯,俗語:“打一千,罵一萬,不忘清明節一頓高粱米飯。”吃高糧米粥、麥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這一天用粥要讓牛、驢等飽餐一頓,以犒賞它們一年的辛勞。

清明節習俗4

清明節的習俗就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就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就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這就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就是兒童所喜愛。

鞠就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就是用足去踢球。這就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就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就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就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就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紮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雲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雲觀前也有羣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清明節習俗5

一、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説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二、清明禮儀與禁忌

1、清明節掃墓的程序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先將墓園打掃乾淨,墓地是在山上的,要將墓地裏的雜草清除乾淨。然後是祭祀,人們將攜帶的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供祭在親人墓前,上香、敬酒,然後叩頭行禮祭拜,表達對先人的尊敬,寄託哀思。

2、清明節拜祭輩分

拜祭要分先後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餘此類推。拜祭完畢後,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最後當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

3、清明節悼念逝者買什麼花?

通常是菊花,因為我國古代把菊花當作寄託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菊花是最適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黃色菊花有長壽菊之稱,比較適合看望病人。

4、清明節穿衣配飾

清明節忌穿到大紅大紫的衣服,應穿上素色的服飾。

5、清明掃墓時間

一般來説早上七點到下午四點前完成掃墓山活動,因為陽氣已逐漸消退,陰氣逐漸增長,若是時運低的人,很容易會招惹陰靈纏身或騷擾。

6、掃墓時不得嘻笑怒罵

因為墓地是陰靈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譁、嘻笑怒罵,污言穢語,亂跑亂碰,隨處小便,這樣做不單隻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更不能跑到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會被視之為褻瀆,遇到不好的氣場,那便惹到一身麻煩回家。

7、要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國,祭祖並不只是紀念祖先,而是明顯得帶着向亡靈敬拜,祈求的意思。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無論是掃墓者自身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更忌諱照相時將其它墳墓拍進鏡頭。否則,你的運勢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

8、清明節忌諱探視朋友親人

最好不要清明節當天去探視親朋好友,隔天去探視為宜,因為清明節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很説不過去的,或者説不吉利。當然,你也可以請親朋好友在外面吃飯為宜。

9、清明節可以出去旅遊嗎?

清明節除了掃描祭祀活動,還可以進行一些體育活動,例如: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所以出去旅遊是可以的,春暖花開的時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但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別人祭掃比較多的山!不要説不吉利的話,更不能説對亡者不敬的話,晚上活動要謹慎。因此清明節休假出去旅遊不能説是對不起列祖列宗。

三、鬼節的傳説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

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説,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習俗6

朋友你瞭解清明節的習俗都有什麼嗎?雖然距離清明節還有一段時間,但我們要先了解有關清明節的習俗,這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很有必要學習。

現在已經知道的習俗有:

1、禁煙冷食: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着,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

2、拜掃祭祖: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3、寒食飲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麪、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説,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江蘇鎮江有寒食節食具京扛儕京扛儕.《國民生活歷》説:“京口(鎮江)以其為寒具。臍為六角形,謂京扛儕。”

4、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興於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後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遊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遊人以萬計。”可謂盛極。

我國的傳統文化很豐富,有關清明節的習俗也是其中之一,這些傳説和習俗都在教育人民,和平的生活來之不易,要加倍的珍惜。

清明節習俗7

海南清明節習俗:踏青、放風箏

除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也是海口人的清明習俗,或在田野遊玩,或在郊外放風,感受鄉野氣息。“還沒放假我就策劃好了,一家人一起郊外踏青去。”上班族張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平常工作忙,有時週末還要加班,這次要藉着清明小長假的機會,帶上孩子一起去鄉村遊玩,“一家人圍坐在草地上,一邊欣賞美景,一邊聊着天,看着孩子們嬉戲打鬧,想想都覺得很棒。”

清明放風箏的習俗由來已久。據稱,古人會在清明時,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禍疾病都寫在風箏上面,然後等風箏升到天空時就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飄逝,據説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放風箏是清明的習俗,我每年這個時候都會帶上家人出來放風箏,大家都樂在其中。”市民王先生笑着告訴記者,“中國有句古話叫‘鳶着長壽’,經常放風箏還有利於長壽。”

海南清明節習俗:“飯珍”五花肉都不能少

“每到清明,我們一家人就要回老家祭祖,媽媽一大早就會起來準備祭祖的食物,這一餐的搭配就是‘飯珍’和五花肉,香噴噴的‘飯珍’加上可口的五花肉,總是讓人垂涎欲滴、百食不膩,”市民葉小姐説道。

葉小姐口中的“飯珍”,指的是飯糰。老一輩的海口人對清明節飯糰有着難以捨棄的情結,他們認為飯糰象徵着“圓滿富足,閤家團圓”。“米飯剛出鍋,還正冒着熱氣,媽媽就會拿勺子舀出一些飯放在手掌上,然後用雙手熟練地裹飯糰。”葉小姐説,飯糰越圓,就意味着家裏越“團圓”,“媽媽的手經常讓飯燙得通紅,一些白霧還從她的手心裏飄散,幾十年來,年年如此,從未間斷。”

除了飯糰,海口人掃墓祭祖時還會帶上五花肉,富足的家庭還會準備一隻烤乳豬。“因為過去貧苦的年代,一塊五花肉是貧苦人家對美食的最高定義,於是到了清明,很多人一定用這道‘最高規格’的五花肉供奉給祖先,祈求家族世世代代富足美滿,”

海南清明節習俗:添土上墳,掃墓祭祖

海南人清明祭祖時,還有吟誦祖訓族規的民俗傳統。海南省非物質文化研究會會長符策超説,海南漢族人均為大陸移民,唐以前漢族人遷居海南約有2萬人,宋代遷入約10萬人,清代激增至200多萬人。入瓊的姓氏約100多個,入瓊始祖約300多人。為了紀念入瓊始祖,後人紛紛在各地建有‘祖廟’,多在清明之際便舉行祭祀活動。這些祭祀活動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頌入瓊始祖功德。

“民間祭祀過程中,還要念誦祖訓族規格言,而這些祭文、祖訓、族規均是一篇篇絕妙的歌謠。”符策超對記者唸誦小部分符氏族訓三字經,“愛祖國,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婦,篤親族,講團結,睦鄉鄰,慎交友……”今天聽來,這些祖訓歌謠仍具有教育意義。

海南人掃墓時,以豬、鵝、魚、糕果點心祭祀,焚香化寶。也有同姓居民抓豬拉羊到始祖墳上祭祀,祈求後代子孫繁榮。,清明祭祖分兩種,先為祭“己祖”,以一户或幾户為單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擺放好“三牲”、乾飯等祭品,人人跪拜。後為祭“眾祖”,以幾十户或幾百户為單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參加。將備好的祭品帶到先人墳墓祭拜,清除雜草,添上新土。

海南各地過清明習俗:

海南人過清明節,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內容,但因為海南本身是一座移民島,來自大陸各地的民風習俗在這裏互相滲透,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部分地區清明習俗也略有不同。

而西部地區,如儋州等地,過清明時以人多為榮,不分男女老少,只要能到,人越多越好。那些終日生活在船上的漁民,在清明時節,往往會在船頭燃放鞭炮,祈求先人保護風調雨順,後輩平安。

東部地區:文昌、瓊海等地一些村莊,一般不在清明節掃墓,而是在冬至那天掃墓。在給先輩燒香時,最為講究的還要屬海口府城地區,先長輩後晚輩,輩分順序是不能搞亂的。

清明節習俗8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祭祀,還有踏青、盪鞦韆、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掃墓祭祀:清明掃墓祭祀,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按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舊時,北京人多在清明掃墓祭祀,但祭掃儀式並不在清明的當天,而是在臨近清明的"單"日舉行。據説,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塋。

插柳:據説,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説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傳統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説:"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説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

這只是清明節傳統習俗的一部分,有興趣可以在網上搜索想想他們生前對我的關愛,帶給我的歡樂,想到他們臨終前的遺囑,我不禁一陣惆悵,頓時淚流滿面。此時,爸爸也流淚了。雨勢並不減退,我們已經哭成了一個淚人,好久才站起來。

這時,我看見了遠處火紅的杜鵑花。聽媽媽説,杜鵑花又稱清明花,它之所以在清明時節開放,是因為它是紀念和安撫亡靈的最佳物品。於是,我跑了過去,摘了幾束插在爺爺奶奶的墳前,希望他們都能得到安撫……

年年都有清明,年年都有不同的憂愁。這憂愁,不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我向往在這雨中的憂愁,所以我向往清明節的光臨!

清明節習俗9

清明習俗和清明古詩清明又叫寒食節,在那天不準用火,為了保護身體,要做些體育運動。

放風箏也是其中之一,人們把風箏放上天空,祝願夢想成真。

盪鞦韆在,這是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及揪着皮繩而遷移。最早叫千秋,後來為了避忌諱而改為鞦韆。古時候的鞦韆用樹椏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清明古詩: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 韓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暮青青萬項田,誠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節習俗10

歷史悠久的清明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四時八節之一。全國各地在清明時節多有上墳掃墓的祭祖傳統,也有出門遊春賞花之類的風雅習俗,那麼青海西寧人在清明節有什麼習俗呢?

西寧人過清明節,有些獨特的風俗。西寧人的清明節從春分過後就開始了,俗稱“田社”。從田社開始,就要準備上墳掃墓,每一天都可以去掃墓,一直到清明節。到了清明這一天,就不能再掃墓了,這一點頗有寒食節的古風。西寧人的風俗,和外地人只在清明節這一天掃墓還是有點區別的。

上墳掃墓是個很重要的活動,為此,整個家族要提前商量,細緻安排。有的家族認為姑娘女婿是親戚,還要專門提上禮物去邀請。所以,田社上墳也是一次家庭團圓的機會。

到了上墳的日子,以家為單位,人們帶着祭祀用品和食物去上墳。傳統的祭祀品是紙錢、黃表紙、冥幣,還有12個大饅頭,準備的食物有酒、米湯、奶茶、肉類,到墳上燒過紙後,就點燃煤火,把各家帶來的食物集中起來,放在火上燒熱了吃。

男人們猜拳行令,喝得痛快淋漓。女人們坐在一邊拉家常,順便拾點撒在墳頭上的祭祀品,拍拍土就吃了。據説,吃了墳上的祭品後牙就不會再疼了。孩子們更是撒歡,拿着風箏在墳地裏跑,腳下的'塵土便一股一股地冒起來。

可憐地下的老祖宗,不知是否享受到了子孫們送來的紙錢和祭品,反正是活人帶來的美食仍被活人吃掉了。吃完抹抹嘴,還要自我解嘲地説一句:“先人的名義,我們的嘴。”

吃飽喝足,該下山了。臨走前還要舉行一個儀式,由族中長輩挑選幾個比較整齊的饅頭,從首輩老祖母的墳上往下滾,子孫們圍着跪成一圈,饅頭滾到誰的懷裏,誰就眉開眼笑。因為據説得了饅頭的人就有好運道,沒子女的人可以生孩子、沒成家的人就能找上對象、讀書的人可以考上大學、沒工作的人也能找到好工作……總之,這個饅頭就是一個福星,能保佑一切願望都能夢想成真。

吃喝完畢,收拾好滾到懷裏的饅頭,一家人慢悠悠地下山。途中,若遇上乞丐或者放羊娃,就把背篼裏的饅頭和剩菜全部給他們。因為這一天是祭祖的日子,也就是行善的日子,要讓祖先看看,他的後代們也是樂善好施、積德行善的人。

所以在過去,祭祀品一般都不拿回家,全在路上施捨完了。現在當然沒有這種傳統了,也不再帶着食品到墳地裏吃喝,而是掃完墓下山,找一家飯館或農家樂,坐在熱炕上消停吃喝。

很早以前,西寧人過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那就是在掃完墓回家後,女人們要在這一天洗頭、理髮。舊時的女人是不剪頭髮的,平常只是綰個纂兒。在這一天,把纂兒打開,由家中的婦女們互相幫着修飾、打理一下。

熬一罐濃濃的胡麻水,抿到洗乾淨的頭髮上,再梳一個光光亮亮的髻子。這髮髻也有很多名堂,什麼元寶髻、朝陽髻、丹鳳髻……老太太們摸着新梳的硬邦邦的喜鵲尾巴髻子,咧開沒了牙的嘴便笑了。有一句俗語:“抿了水澇澇,阿奶再不老。”

現在這些習俗漸漸消失了,但人們還在過清明節,不僅是為了緬懷先人,還是為了在這個春風拂面、柳枝吐綠的季節裏,走到户外,擁抱大自然。

清明節習俗11

老北京清明節時的另一習俗,是在這一天要去城隍廟燒香叩拜求籤還願問卜,在明清民國時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廟,香火亦以那時最盛。城隍廟裏供奉的“城隍爺”,是那時百姓信奉灶王爺、財神爺外最信奉的神佛。這個“爺”其實就是一個城、一個縣的“不管部”部長,城隍廟在每年的鬼節——清明節開放時,人們紛紛前往求願,為天旱求雨(多雨時求晴),出門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復,為死者祈禱冥福等諸事焚香拜神,那時廟會內外異常熱鬧,廟內有戲台演戲,廟外商品貨什雜陳。據家中老人回憶在民國初時還有“城隍爺”出巡之舉,人們用八抬大轎抬着用藤製的“城隍爺”在城內巡走,各種香會相隨,分別在“城隍爺”後賽演秧歌、高蹺、五虎棍等,邊走邊演,所經街市觀者如潮。有一首雜詠:“神廟還分內外城,春來賽會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燒香問死生。”即説的清明節這一習俗。

清明節習俗12

山西:

清明節,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節日,習慣稱為“鬼節”。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

春天,民間多修補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聯想到死人,田間墳頭經過風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時節上墳,最大的特點就是剷除墳頭雜草,用新土將墳堆加高加固,習慣稱為整修陰宅,表現了兒孫對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區,人家不論貴賤貧富,上墳時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後代都在懷念祖先。北部地區上墳多是男子的事情,婦女一般不到墳瑩。大同、平遙等地,是日傍晚,舊俗婦女們要在大門外放聲大哭,“闔村哀聲連一片,傳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説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裏。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餚,祭畢祖先,便在墳地裏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説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麪餅,形如盤蛇。回家後將麪餅放在院裏,吹曬乾以後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地區上墳後,回家時要拔些麥苗,並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蓆上搓拉,名曰驅蠍。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綵勝(頭飾)貼在兩鬢。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麪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清明節,全省盛行“打鞦韆”。時間講究前三天、後四天。太陽出山後開始,姑娘、媳婦們都要一展風姿。太陽落山後,必須停止活動。傳説清明前後,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間出來玩鞦韆,人是不敢與鬼爭的。雖然荒唐,卻也反映了對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親人能夠與生者同樂的傳統心理。

清明節,全省還盛行放風箏。田間街頭,到處可以看到歡樂的孩童,手牽長線奔跑競比。

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説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哀與樂並存、敬與畏同在,是清明節民俗活動的最大特點。

清明節前後,還要過“三月三”。

三月三,古稱上巳節。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亦稱為“三巳”。三國魏以後,把節日固定在三月九年級,一直沿襲至今。

《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後來則變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邊遊玩飲宴的習俗。山西舊有“三月三日天氣新,汾河兩岸皆麗人”的説法。

三月三日,民間也演變成祀神活動。北部地區有祀“真武神”與“西王母”兩種,祀王母稱作“蟠桃會”。南部地區大多為祭祀“華佗”。襄汾習俗到華佗廟焚香,每人要敬獻一隻雄雞,並用針刺雞冠淌血以祭祀,俗稱“千雞會”。

三月三日,晉東南地區婦女習慣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稱為斬百病。晉西北地區則在穀雨節前後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餌,蒸麪成塊,稱為“榆錢傀儡”。吃起來軟美可口。

三月三日,晉北地區民間習慣做醋。

台灣: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一,所以清明節也因地而異,有二月八年級的,也有三月九年級的。台灣的清明節是從前一年冬至開始算起的第105天,台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則是在農曆三月九年級。台灣清明節習俗和閩南差不多,台灣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過後便開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為止。

台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台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準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回家時再帶回家,據説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過去的台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後,都會有一羣孩子前來討?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後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後因台灣墓地減少而實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則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樣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於人們觀念的逐步改變,祭掃祖墓的儀式也省略了許多。

舟山:

掃墓舟山人俗稱上墳,到墳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時,出於對先人的尊重懷念之情,人們皆先剪除雜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墳,所以稱之為掃墓。繼而,點香燒燭,擺螺螄、青餅、條子糕、菜餚等供品,老式的家長率全家老小下跪磕頭,新式的行鞠躬禮。祭禮畢,墳頂插竹幡,焚燒紙錢及冥錢,給圍觀上墳的小孩分“麻餈錢”(麻餈即青餅也,其形狀有圓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墳後,回家還要做“清明羹飯”。?

這裏值得一提的是:舊定海上墳時供品有一個特色,許多菜餚系涼菜與涼拌菜,還有清明特色點心??青餅、條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節的習俗雖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歷久不衰。?

此外,舊定海民間還有一個習俗,清明節這一天,城郊及漁農村居民婦女頭插菜花、青蒿,門插柳,俗話雲:“清明戴花,來世有媽;清明戴枝青,來世有親人;清明插楊柳,來世有孃舅。”?

清明節習俗13

放假前,趙老師給我佈置了一個任務,讓我回家後辦一張關於清明節的手抄報。這幾天,我一直想着我的手抄報該怎麼畫?昨天晚上,我的手抄報終於開始動工了。

因為是關於清明節的手抄報,所以題目一定要有清明兩個字。清明節?有點太籠統了!清明手抄報?不行不行,太普通了。哦!對了,就叫走進清明吧!這個題目既吸引人,又可以讓每一個看手抄報的同學和我一起走進清明,瞭解清明。

要想真正地走進清明、瞭解清明,就要知道清明節的來歷、習俗、食俗等等。我在網上查詢了許多關於清明節的資料,最後,我把手抄報劃分為五個版塊:清明小詩、清明節的來歷、清明節習俗(踏青、蹴鞠)、清明掃墓、清明食俗。

第一版塊:清明小詩

清明節最出名的小詩就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所以,我選擇了這首詩。為了讓主題突出,我把這首小詩寫在了一個大大的愛心裏。每次我讀這首詩的時候,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幅牧童騎在黃牛上用手指着遠處的生動畫面,於是我在小詩的旁邊畫上了一幅牧童騎黃牛手指遠處的插圖

 第二版塊: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是我國的一個重要節日,它是怎麼來的呢?跟我一起來看看吧!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説。

第三版塊:清明節習俗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以前,我只知道清明節要掃墓、禁火,可是沒想到,清明節的習俗是非常豐富的,除了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放風箏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一直以為清明節是一個很悲傷的節日,沒想到,清明節竟然還有這麼多有趣的活動。原來,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為了更好地瞭解清明節的習俗,在這一版塊裏,我還重點地介紹了兩種習俗:踏青和蹴鞠。

第四版塊:清明節掃墓

清明節掃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去給他們逝去的親人掃墓,進行祭奠活動。每年的清明節,我們學校都會開展網上祭英烈活動,讓我們緬懷革命烈士,瞭解他們的豐功偉績,學習他們的精神。其實,掃墓是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説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第五版塊:清明食俗

以前過清明節的時候,爺爺奶奶總是給我煮雞蛋吃,我就以為清明節大家都吃煮雞蛋。可是,通過查資料,我才知道,各個地區的食俗都不一樣,是豐富多彩的。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四川成都一帶有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叫做“歡喜團”;浙江家家户户都要吃清明果;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粿吃;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是一種常見的食材;畲族人家家户户煮“烏稔飯”吃……這些豐富多彩的食俗,讓我大開眼界,我覺得我們中國的飲食文化真是太豐富了!

雖然清明節已經過去了,但是這次辦手抄報,讓我又回到了清明節,還讓我收穫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清明節的知識。在辦手抄報的過程中,我積極地查資料,細心地畫插圖,每一個版塊我都精心地設計,認真地謄寫資料,經過一天的努力,我的手抄報終於大功告成了。看到自己辛辛苦苦辦出的手抄報,雖然累,但是卻讓我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真是累並快樂着!

清明節習俗14

(一)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

(二)踏青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摺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其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鬱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三)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説法,説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説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麼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

(四)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繫着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着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五)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

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六)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江蘇清明節風俗

清明時節,江蘇各地普遍有掃墓、踏青、插柳、放風箏、吃青團的習俗,但除此之外,江蘇十三市也各有自己的清明傳統,存在着不同的側重與差異。

南京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説。炒螺螄,是一道南京風味的河鮮菜品。炒螺螄一炒一大盤,有用手和牙籤唆着吃的,也有直接用螺螄肉炒菜吃的,比如韭菜炒螺螄,都是清明時節最時髦的菜。

在南京清明時節,還有一道鮮美的美食就是“河蚌豆腐湯”。南京人把河蚌叫“歪歪”,爆火將姜、葱、鹹肉或火腿肉、豆腐、歪歪下鍋,熬成濃湯,味道異常鮮美。

無錫

無錫每到清明節,幾樣吃的是“老無錫”會惦記的,比如大蒜炒馬蘭,老一輩説吃了會眼目清亮。

徐州

徐州俗諺:“二月清明榆不老,三月清明老了榆”,徐州習俗,清明時愛吃“蒸榆錢”。除榆錢子外,清明時亦可多采些野菜如地棗苗、老鴰嘴、薺菜等蒸食。同樣是這些野菜,可以剁碎了與面和成青色菜糰子,蒸、煮均宜,也可以蒸過後再燒成菜吃。

常州

清明節當天,常州人早飯會吃沒有餡的糯米大團子。清明那天,拿出大團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下鍋用油煎,根據自己的口味放糖或鹽。也有人家會放點柳葉在裏面,意為添“青”。

蘇州

不僅吃青團,蘇州人還要吃焐熟藕、螺螄、燕來筍等特色食物。此外,吳地百姓還喜歡在清明這一天進行盪鞦韆、拔河、蹴鞠等活動。也是因為天氣漸暖,到了可以甩掉裹着的冬衣,放肆活動筋骨的時候了。

柳枝,古人認為有驅鬼辟邪的作用,不過蘇州人更覺得,清明戴柳,是為了留住青春,擁有更多像春天一樣朝氣蓬勃的日子。風箏,蘇州人叫鷂子,故而,清明放鷂子其實是清明斷鷂。吳語“鷂”諧“妖”,斷鷂也有祛妖祛病的意思。

南通

南通習俗是用青蒿葉製作“青團”。從驚蟄到清明時節,採其嫩葉莖,搗爛和米粉製成青蒿團,既可防病治病也是一道美味時令食品。

窨糕也是是南通傳統節令美食,是指每年從驚蟄至立夏供應近兩個月,過了立夏市場上就沒得供應了。吃的時候當地人習慣把窨糕豎起來吃,這樣就不怕流動豆沙餡漏出來。

南通人到了春天還有吃楊柳攤餅的習俗。多是約定俗成為清明節前後,但是一般驚蟄之後,柳樹抽出嫩芽就可以做這道獨具風味的美食了。這道熱食,口味帶澀,卻有着清香,不是本地人多是吃不慣的。

清明節的注意事項

不適合去掃墓的人

(一)三歲以下的小孩不合適。有一種説法是7歲以下的孩子不合適,但其實從命理角度上去看,3歲的更不合適,因為不管從中國的宗教還是國外前世今生理論,都提及3歲以下的孩子最容易看到另一個世界。從科學角度上來講,3歲以內的孩子容易因為掃墓現場的各種條件限制不好攜帶,外出到一個相對污染比較厲害的地方也容易讓孩子生病,也就是不建議帶去了,哺乳期的媽媽就更別帶自己嬰幼兒去了。

(二)孕婦不合適。且不説舟車勞頓,山路崎嶇、祭祀場所各種煙灰影響,在很多地方掃墓有放爆竹的習慣,這些都會影響到孕婦自身健康或孩子的健康。從民俗角度去看,尚未出世的孩子是不合適去見這些死去的人的,因為很容易引起孩子夭折。若孕婦必須去,那就得用紅布將肚子包上一包。但還是強烈建議不要去。

(三)剛動手術的人不合適。體弱是主要因素。民間傳説,剛動手術的人要是去了墳場,那是很容易被拉走的。手術傷元氣,元氣弱的時候,邪氣也就特別容易入侵,為了自身健康和家庭和美着想,剛動手術的人還是不要去掃墓的好。 .

(四)印堂發暗或眼窩發青發黑的人不合適。印堂發暗和眼窩發青發黑的人處於一個很晦氣的時期,掃墓是祭拜祖先,大部分墳墓規則不會是一個很獨立的地方,而是要經過不少其他家的墳墓。晦氣臨門更不合適去穿越陰氣扎堆的地方。

(五)重病患者不合適。這個掃墓可不是一個鍛鍊的行為,大部分墳墓都離住的地方比較遠,大部分墳墓還都要走一段路。重病患者需要的是調養生息,不能過度操勞,免疫力低下,身體陰虛,心神漂浮,易遭各種邪氣。

清明節習俗15

一、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説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表徵物候的節氣,它在春分後半個月,此時春色已濃,陽光明媚,楊柳垂絲,綠草如茵。由於氣温漸漸升高,正好是農耕農忙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的農諺。

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説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都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二、清明節習俗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掃墓在秦朝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朝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

插柳:

楊柳樹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説:“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陰。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條可以卻鬼,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就是這個意思。

三、清明節的意義

4月5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古人描繪清明的景象是:“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此情此境,大批民眾趁着清明節掃墓,或扶老攜幼手捧鮮花到各處公墓奠祭先人。

在新時代意義中的清明節,除了掃墓祭拜祖先,表達子孫對先人的追思外,更重要的是要遵循祖先的教誨及發揚傳統文化的美德。清明掃墓祭祖,端午悼念愛國先人,中秋閤家團圓,重陽登高,每過一次傳統節日,都是活生生的愛國愛家、弘揚民族文化的教育,都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次加強。

以上就是關於“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説清明節習俗”的全部內容,希望給你帶來幫助。

標籤: 清明節 彙編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qingming/y2006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