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七夕節 >

七夕節通常吃什麼,七夕節習俗吃什麼

七夕節通常吃什麼,七夕節習俗吃什麼

七夕節通常吃什麼?七夕節各地有不同飲食習俗,七夕的應節食品通常為巧果,另外這一天有吃麪的習俗。巧果怎麼做呢?下面中國吃網餐飲網為你介紹七夕節的應節食品有哪些。

七夕節通常吃什麼,七夕節習俗吃什麼

七夕節通常吃什麼?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以餃子、麪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一、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麪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温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麪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裏煎炸後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乾淨的庭院裏,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説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考究者還會使用“巧果卡子”的'木製模具做出來各式各樣的巧果,如魚、花生、桃子、籃子、蓮蓬、老虎、獅子等等。製作時只需將調好的面拽成小塊塞進印模裏,小號的用手指肚、大號的用手掌根壓實與卡子一般平,然後小卡子抓住一端、大卡子握住把兒,用力將另一端磕向案板便可做出各種形狀和印着吉祥圖案的“巧果”麪糰,接着經過烙烤或油炸後便可食用。吃時,若嫌乾燥膩味,不妨喝幾口王老吉,有助於預防上火。

巧果怎麼做?

原料:特製小麥粉25千克、綿白糖5千克、飴糖3千克、芝麻仁4千克、嫩豆腐2千克、食鹽0.3千克、植物油12千克。

方法:

1、水調麪糰調製:在綿白糖、飴糖、豆腐、精鹽中加適量水充分攪拌,然後加入小麥粉、芝麻仁繼續攪拌成水調麪糰,靜置片刻,使麪糰處於鬆弛狀態。麪糰調製時加水量要恰當,麪糰宜編硬一些,以便壓制皮面。

2、成型:將麪糰等分若干塊,靜置片刻(5分鐘左右).可手工成型,也可機械成型。手工成型:案板上撒一些撲粉,用擀麪杖(專用木棍)先將麪糰壓扁。然後擀薄(約厚1毫米左右),橫向整齊摺疊;摺疊寬度8釐米以內,約在4釐米處的中間從左到右直線開切一刀,再切段,每段寬3釐米以內。在每段摺疊連接處打刀眼(即面片中間切兩條縫隙),篩去撲粉待油炸。機械成型:用軋皮機(皮子車)壓薄成型。

3、油炸:油鍋油温加熱到175℃左右,先將生坯篩淨撲粉,預防粉受高油温焦化而污染油質,影響製品色澤。再將生坯倒在笊籬中慢慢放入油鍋;待浮上油麪時,迅速用笊籬撥動生坯,並且不斷翻身,待呈金黃色時,立即撈出油鍋。

4、冷卻、裝箱:撈出油鍋後,迅速瀝去多餘的油,攤開冷卻,趁微熱裝入箱內密封。

二、吃麪

另外這一天有吃麪的習俗,這一天往往跟中國的24節氣以外的三個雜節氣,一個雜節氣就是三伏,還有一個是暑九,還有一個南方的雷雨。大家都知道頭伏餃子,二伏面。而且吃麪意味着挑壽,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長壽。還有為織女擺貢。

麪條可以做,抻面最好,它象徵着巧,而且象徵你以後的性格能屈能伸,特別是能男孩子抻面或者給丈夫抻面,而且具有韌性,説明你出去做人也要有韌性,你的事業才能夠成功。丈夫的夫本來就是天字出頭叫夫,丈夫為天,妻子為地,面抻出頭上,天就為夫,就可以闖出一番事業。另外闖蕩出來,還要祝福婆婆公公健康長壽。

標籤: 七夕節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qixi/1lp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