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元宵節 >

【實用】過元宵節的日記四篇

【實用】過元宵節的日記四篇

一天即將完結,我們一定有不少所感觸的事情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日記了。快來參考日記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過元宵節的日記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過元宵節的日記四篇

過元宵節的日記 篇1

今天是元宵節,奶奶和姑姑還有爸爸和我一起回老家了,我們在老家待了一會,就回西安了。

在回西安的路上,我和家人看到了漂亮的煙花,很美麗。到了西安我和奶奶還有姑姑一起在樓下吃了自助小火鍋,然後回到家,在家裏我寫完作業,又和姑姑一起吃了元宵,我覺得,今天的元宵節過得很快樂。

過元宵節的日記 篇2

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鬧元宵,去墳、燒火、看湖南衞視一年一度的鬧元宵,豐富而快樂!

快到傍晚的時候,我們踏起輕鬆的腳步,邁起快樂的步伐,去墳給祖先和老婆婆燒紙,插小蠟燭,回去的時候,再看看一大塊墳,格外美麗,一片金色的海洋。回家的路上,家家户户的房屋上都掛有紅燈籠,家門口還有小蠟燭,像是在裝飾自己的城堡一樣,格外好看。回家以後我們就開吃餃子了,一家人坐沙發上,看看新聞吃着餃子,心裏都很興奮和幸福。吃過餃子後,舅舅帶上我們在房外點火,放炮,格外快樂,玩過以後,我們去姥爺家看湖南衞視的鬧元宵,因為我們都快開學了,所以媽媽8:30喊我們回家睡覺。正月十五鬧元宵在快樂、快樂、幸福中就這樣過去了。

這一次正月十五鬧元宵是我過得最快樂的一次了,因為我舅舅這裏的鬧元宵很熱鬧,而我老家哪裏都是冷清清的,最重要的就是它讓我感受到了快樂、快樂、幸福!

過元宵節的日記 篇3

今天是正月十五,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我們來到大街上看鬧元宵的,還沒到地方,我就發現的街上早已人山人海。人們昂首東望,等着,盼着,人們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等待着精彩節目的上演。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吃團圓的湯圓,鞭炮聲聲、禮花陣陣,顯出一片和諧歡喜的景象……彷彿要把整個地球都要染上那五彩濱紛的禮花顏色,整個世界得意的、豪放的盡情釋放這個節日的濃重氣氛!煙花此起彼伏,似乎已經按捺很久,集聚在這個喜慶佳節通通迫不及待的展示它最美麗的一個個瞬間!讓人們駐足觀望、拍手稱讚、流連忘返、其樂融融!

吃完元宵後,抬頭一看,天空中滿是綻放的煙花,各式各樣,五彩紛呈,有的五顏六色合在一起,有紫色的、紅色的、金色的、綠色的等等,有的像星星,有的像太陽,它們一串串飛向天空,散落大地。煙花雖然轉瞬即逝,但是它的璀璨卻長留人間,帶給人愉快

晚上,大人們都要回家了,可我們這些小朋友,卻還在放煙花。

在大人們的叫聲中,我們戀戀不捨的走回家。

過元宵節的日記 篇4

元宵節,它雖然沒有春節熱鬧的氣氛,沒有春節紅火的喜慶,也比不上春節的歷史悠久,但它有屬於自己的獨特含義。

因為元宵節緊挨着春節,所以在我的家鄉,從春節前夕一直到元宵節,近一個月的時間,家家户户都忙碌着、卻很開心的過着盛大的節日,直到元宵節完,這熱鬧、歡快的氣氛才漸漸平息下來。小時候,在我心中,我只知道元宵節像春節一樣熱鬧,一樣有趣。

記得有一句古語説:“正月十五鬧元宵”。每次還沒到正月十五的時候,人們便開始做準備,排秧歌、買煙花、買燈籠,有些心靈手巧的人便會自己做一個與眾不同的燈籠,就只為了那一天而做準備。

正月十五日那一天早晨還算清靜,可以到中午,剛吃過晚飯後,如果你想午休,那恐怕沒戲了。剛一過十二點,街上就準時開始了敲鑼打鼓,隨即而來的就是俗稱的扭秧歌。各個表演者臉上都洋溢着歡樂,透出了節日的氣氛,都跳出了自己的個性,各式各樣的,有扮小丑的,有舉花傘的,有轉手絹的,使你大飽眼福。看完了,會覺得肚子有一點餓了,這是餐桌頭號食品——湯圓,一個個濃郁可口,要到嘴裏,感到一陣香甜,可口,好吃極了。

這都不算什麼,只是個開幕式,最為熱鬧的`還要數晚上了。

晚上,整條街都比以往亮,燈火通明的,必行在街上,琳琅滿目的燈籠看得人眼花繚亂。有材質不同的,大小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各有各的特色,絕對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拿一根細竹竿,將點燃的燈籠挑起來,俗稱挑燈籠,也有一個文雅點的名字叫看花燈。

看,那邊是什麼,熱火朝天的,走,去湊湊熱鬧。哦,原來是——猜燈謎呀!火紅的紙片透過燈光,將整個廣場都被紅色包圍,被喜慶包圍着,人們站在一張張紙條前,有的低頭用手機查,有的撓撓頭,有的安靜的思考,想到後,便爭先恐後地去兑獎,廣場充滿了無窮的歡樂聲。

最後,,再欣賞一下圓盤般的月亮,這是一年中第一個全月,皎潔的月光將每一個角落都照亮了,有一種仙境般的美。

這是我家鄉的元宵節,一個與眾不同,熱鬧非凡的節日

。我愛家鄉的元宵節,更愛我美麗、熱鬧、與眾非凡的家鄉![ 內 容 結 束 ]

標籤: 四篇 元宵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yuanxiao/5gqgo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