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元宵節 >

傳統節日元宵節的傳統習俗

傳統節日元宵節的傳統習俗

鬧花燈

傳統節日元宵節的傳統習俗

鬧花燈是元宵節日慶典規模最大、喜慶氣氛最濃的一種習俗。民諺雲:“三十(指除夕日)的火,十五(指元宵)的燈。”它有最濃厚的遊樂色彩,故稱鬧元宵。其主要內容在燈,故又稱燈節。

隋唐燈節極盛,一般從十三“上燈”開始,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八日為“落燈”。據唐人鄭處晦《明皇雜錄》載:“上在東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陽宮,大陳燈影,設庭燎,自禁中至於殿庭,皆設蠟燭,連屬不絕,時有方都匠毛順巧思,結創繒彩為燈樓十二間,高一百五十尺,懸珠玉金銀,微風一至,鏗然成韻。其燈為龍鳳虎豹之狀。”另據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韓夫人(楊貴妃二姐)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月色也。”盛況可見一斑。

燈謎

唐朝燈會中還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開始有燈謎,明朝又增加了戲曲表演。其中燈謎經過歷代發展創造,妙意橫生,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直到今天仍然十分盛行。所謂燈謎就是將謎語貼在燈上,讓人一面賞燈,一面猜謎。謎底多着眼於文字意義,如一個字,一句詩,一個物或一個名稱。由於燈謎都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也稱為“燈虎”(也叫文虎)。燈謎是我國獨創的語言藝術,春秋時代就有將接近遼回且掩飾的句子做成“隱語”,到漢魏時才開始稱為“謎”。漢武帝時東方朔就善隱語,曾與武帝寵臣郭舍人説隱語於武帝前,深得武帝信任。南末後才有人將謎語寫在燈上,在上元節讓人猜燈謎。也有人引用猜謎有所謂“射覆”的方法,稱之為“射”燈謎。自此以後,每逢元宵節,全國各地都舉行燈謎活動。

元宵節活動

1、吃元宵:元宵是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北方為“滾”元宵,南方為“包”湯圓。

2、賞花燈:賞花燈是元宵節必作的一件事情,除燃燈之外,還可以放煙花助興。

3、猜燈謎:“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4、耍龍燈: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起源於上古時代。

5、踩高蹺: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羣眾性技藝表演。

6、舞獅子: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7、劃旱船: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8、走百病:元宵夜婦女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主要的目的是驅病除災。

元宵節由來

元宵節是漢文帝劉恆上台後,為了慶祝消滅諸呂、恢復劉姓執政而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的。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二個兒子,他當了皇帝,深感創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日定為慶祝性節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定為元宵節合乎人們的願望,也讓人感到吉祥如意。這一夜京城不實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觀燈遊玩。

相傳漢武帝曾經久病不愈,請一個道士來下神。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迴應説,武帝的病不久就會好,願在甘泉宮相會。不久武帝果然痊癒,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宮建造太一罈,並於正月上辛日夜間大張燈火進行感謝祭祀,通宵達旦,盛況空前。這在司馬遷《史記》、唐代歐陽詢《藝文類聚》卷四中都有記載。後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燈燃放成為一大特色的真正開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yuanxiao/lo25yv.html